蛋壳颜色调控机理
- 格式:docx
- 大小:72.34 KB
- 文档页数:5
蛋壳颜色遗传规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蛋壳颜色遗传规律这个有意思的事儿。
你说这蛋壳颜色咋就那么多种呢?有白的,有褐的,还有绿的呢!这就好像咱们人有不同的肤色一样。
你想想,这多神奇呀!咱就说这白色蛋壳吧,就好像那纯洁的雪花,干干净净的。
那为啥有的鸡就下出白色蛋壳的蛋呢?原来啊,这背后是有遗传原因的。
就好比一个家族里,有特定的基因决定了蛋壳的颜色。
那褐色蛋壳呢,就像是大地的颜色,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
有的鸡品种就是专门下褐色蛋壳的蛋,这也是它们的遗传特性决定的呀。
这就好像有些人天生就擅长唱歌,有些人天生就擅长画画,各有各的本事。
还有那绿色蛋壳呢,多特别呀!就像森林里的小精灵一样。
这种绿色蛋壳的出现也是因为鸡的基因里有这样的“密码”。
咱可以打个比方,这基因就像是一个大宝藏,里面藏着各种关于蛋壳颜色的秘密。
不同的基因组合,就会产生不同颜色的蛋壳。
这多有意思啊!要是没有这些遗传规律,那这世界上的蛋壳颜色不就乱套了嘛!你说要是突然有一天,白色蛋壳的鸡下出了绿色的蛋,那得多让人惊讶呀!那感觉就像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一样。
所以说呀,这遗传规律可重要了,它让一切都变得有秩序,有规律。
而且你知道吗,这蛋壳颜色还可能会影响我们对鸡蛋的喜好呢!有些人就特别喜欢白色蛋壳的鸡蛋,觉得它们干净漂亮;有些人就喜欢褐色蛋壳的,觉得更有质感;还有些人就对绿色蛋壳的特别着迷,觉得新奇好玩。
那这遗传规律是不是就一成不变呢?当然不是啦!就像我们人会不断进化一样,鸡的基因也可能会发生一些小小的变化。
说不定哪天就会出现一种新的蛋壳颜色呢,那可真是让人期待呀!所以啊,这蛋壳颜色遗传规律可真是个神奇又有趣的东西。
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我们对大自然的奥秘有了更深的了解。
咱们可不能小瞧了这小小的蛋壳颜色呀,它背后蕴含的可是大大的学问呢!这不就是生活中的小惊喜吗?我们要好好珍惜和探索这些奇妙的现象,不是吗?。
福建畜牧兽医第42卷第5期2020年45蛋壳颜色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陈育青建瓯市徐墩畜牧兽医站福建建瓯353100摘要蛋壳颜色作为一个直观的经济性状,一直以来都备受消费者的关注遥蛋壳颜色虽然与蛋的营养价值没有相关关系,但与蛋壳质量存在正向关联遥本文对蛋壳颜色的形成机理及影响蛋壳颜色的因素进行阐述,蛋壳的颜色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制约,而且也受蛋禽的饲粮营养水平、环境、日龄、应激及疾病等因素的影响遥关键词蛋壳颜色形成机理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环境因素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4331(2020)05-0045-03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养禽业体系的日益优化,人们对禽类产品尤其是蛋品质的要求日益增高。
蛋壳品质的好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者、消费者及蛋禽育种者的利益关系袁蛋的破损率也成为现代集约化养禽业中影响禽蛋销售的主要因素。
据不完全统计袁蛋禽的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小型养殖场及蛋商收购的蛋壳平均破损率分别为12.3%、7.6%、6.9%。
目前,通过有效提升蛋壳的品质、降低蛋壳破损率已经成为蛋禽养殖业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传统的蛋壳品质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测定蛋形指数、蛋壳强度、蛋壳厚度等指标[1]o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蛋壳颜色会对蛋壳质量产生影响[2]。
文中从蛋壳颜色的形成机理及影响蛋壳颜色的因素进行阐述,为蛋壳颜色能否作为衡量蛋壳品质指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蛋壳颜色的形成机理研究禽类蛋壳颜色表现出巨大的多样性袁具有多种功能,如避免被捕食、加强壳的结构、过滤有害的太阳辐射、减少蛋壳微生物污染等z]。
蛋壳的颜色是在输卵管中的子宫部由色素沉积而形成的。
蛋壳着色的三种主要色素成分为原卟啉IX、胆绿素和锌-胆绿素螯合物。
原卟啉IX是HAEM的直接前驱物,可引起红色或棕色背景蛋壳[5];胆绿素是血红蛋白分解的副产品,使蛋壳呈绿色冋。
Soler等"提出性选择蛋壳着色假说,胆绿素具有抗氧化活性,它与产蛋母鸡卵壳着色的沉积呈正相关,而识别蛋壳着色的分子机制是分析该性状的选择和进化的关键。
我来告诉大家鸡蛋的壳为什么颜色会不一样?
常见的鸡蛋有红壳和白壳之分,到底哪个颜色更好营养价值更高呢?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它们的区别吧!
鸡蛋壳的成分是碳酸钙,在鸡蛋被产出来之前的三到四个小时里,它的颜色都是白色的,而上色是最后一步,产出来的鸡蛋是什么颜色是由母鸡的基因所决定的,所以跟吃的是什么饲料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就算是所有的鸡都吃同一样的食物,结果产出来的蛋也会颜色不同。
蛋壳的颜色会影响鸡蛋的营养吗?其实就算同一只鸡,吃同样的一种饲料,它产的鸡蛋所含的营养成分也是不同的,所以仅仅只通过蛋壳的颜色来识别鸡蛋的营养,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只是蛋壳颜色深的会厚点方便运输而已。
所以我们在购买鸡蛋时不必纠结其蛋壳的颜色啦!。
影响蛋鸡蛋壳颜色和蛋重相关因素蛋壳质量不好表现为蛋壳变薄、蛋壳颜色变浅、出现沙皮蛋等。
市场上常出现鸡蛋蛋个够大,但是鸡蛋没有重量,也就是说蛋的内容物轻。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以下就可能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做一分析。
蛋壳颜色从遗传角度说,蛋壳颜色的色素组成有三种:原卟啉—IX、胆绿素—IX、胆绿素的锌螯合物。
这三种色素按不同比例形成不同颜色。
蛋壳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机理很复杂,其化学成分为棕色素卟啉,来源于血红蛋白分解物,与衰老、受损和形态异常的红细胞的破坏有关。
当红细胞在肝、脾和其他部分的网状内皮系统被吞噬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很快被分解为珠蛋白、胆绿素和铁。
品种因素。
营养因素: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约占94%,蛋鸡产蛋期每天摄入的钙主要是满足产蛋的需要,一只鸡每天约需3-3.5g,过低过高都会影响蛋壳质量。
磷的含量不当,机体内钙磷的吸收总是协同的,适宜的含磷量可以促进钙的吸收。
在育雏、育成期、钙磷比例在1.5-2.1时,钙磷的吸收利用率最高。
产蛋鸡日粮中钙磷比例达到5.5:1。
维生素D是钙吸收的辅助因子和促进因子,可提高血浆中钙和磷的水平,保证正常骨骼的矿物质和机体的其他机能。
当血液中钙的浓度低时,维生素D的需要量就会增加。
但维生素D不能代偿钙、磷的缺乏。
所以产蛋鸡饲料必须补充充足的维生素,这种较高的维生素含量可使钙磷比例达到最佳。
饲料中铁、镁、锌、锰等的含量都会影响钙磷的吸收,进而影响蛋壳质量。
这些矿物元素在体内含量过高时,会与磷酸根离子形成不溶性的磷酸盐而影响钙的吸收。
维生素C的水平和环境应激,在急性环境应激情况下,内源维生素C不能满足突然增加的用于皮质酮合成的需要,由于维生素C不能在体内贮存,以及可能存在的维生素C合成的延误反应,很有可能出现维生素C耗尽的情况,这将造成死亡。
急性应激期间,合成钙三醇所需要的维生素C 也将转向皮质酮的合成,这将造成钙化作用所需要的钙三醇供应不足,从而导致薄壳蛋或有钙化缺陷的蛋产生。
养鸡人必读:蛋壳颜色的秘密蛋壳颜色的深浅直接影响到鸡蛋的销售,从而间接地影响到蛋禽饲养者的经济效益。
尽管育种学家为此作了很大的努力,试图通过种鸡选育以改善蛋壳的颜色,然而在随后的商品饲养生产中仍不断出现蛋壳色差变化、蛋壳颜色变浅等问题,并一直困扰着蛋禽饲养者和蛋禽饲料制造商。
一、鸡蛋形成的原理鸡蛋是在母鸡生殖器官中形成的。
母鸡生殖器官由卵巢与输卵管组成,鸡蛋中有1个很小的卵细胞,大小与哺乳动物卵细胞相当。
鸡蛋中的卵细胞被蛋黄、蛋白、壳膜、蛋壳和油质层所包围,除卵黄在卵巢中形成外,其余部分都是在输卵管中形成。
母鸡本来左右两侧都有卵巢和输卵管,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右侧退化,仅左侧得到充分发育并具有功能。
在左侧卵巢中有许多发育阶段不同、大小不等的卵泡,即通常说的蛋黄,卵泡外面有一层卵黄囊,当卵泡发育成熟后,卵黄囊破裂,卵泡掉人输卵管的漏斗部,这个现象叫排卵。
这里有两点要加以说明,卵泡与卵细胞是两个概念,卵细胞很小,属于卵泡中的一部分。
排卵与产蛋是两个概念,排卵仅指卵泡落入输卵管,产蛋则是整个完整蛋的产出。
输卵管是1个长而弯曲的管道,蛋黄(卵泡)从中通过,蛋的其余部分皆由输卵管中分泌。
主要包括漏斗部、膨大部、峡部、子宫部和阴道部。
1.漏斗部因其形状而得名,也有人称喇叭管。
性成熟的母鸡漏斗部长度约为9厘米,蛋黄在此停留仅15分钟,然后由输卵管的蠕动而下行。
正常的漏斗部应能接人所有落人体腔的蛋黄,但有个别鸡的漏斗部功能失调或在排卵时受到惊吓,蛋黄没有接人输卵管而留在体腔。
这种鸡称为“内产鸡”,常有一种类似企鹅行走的直挺挺姿势。
遗落在体腔内的蛋黄可被机体几天内吸收干净,也有部分鸡吸收不干净形成腹膜炎。
2.膨大部膨大部是输卵管中分泌蛋白的部分。
一般母鸡该部长33厘米左右,形成的蛋在该部通过约3个小时,鸡蛋中蛋白可分为4个部分,它们分别是:(1)系带占蛋中蛋白总量的2.7%,它从蛋黄相对两端伸出,穿过蛋白,由于2个系带扭曲方向相反,故可使蛋白保持在中央位置。
改善蛋壳颜色的策略维生素缺么,颜色发白可能缺维生素,软皮蛋缺钙,惊吓都能造成,鸡状态要是没问题就喂点多维导致蛋壳颜色变白的因素导致蛋壳变白原因归纳起来有六方面:即季节性、营养性、病理性、应激性、光照性、老龄性。
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蛋壳颜色变化,根本上是鸡体内钙代谢被打乱所致。
一、季节性白蛋壳。
夏季持续高温,鸡体散热困难,为加速排泄散热而大量饮水,加上采食量下降,造成营养流失和不足,影响蛋壳质量而产白壳蛋。
秋冬之际,气温突降,鸡体一时不能适应,影响钙磷代谢,导致蛋壳颜色变浅。
二、营养性白蛋壳。
鸡饲料中维生素、矿物质、钙磷补充不足,都可发生白蛋壳现象。
最常见的在开产初期。
通常母鸡每产一枚蛋所需钙质不得低于4.2克。
蛋鸡于开产前两周就应开始补充钙质饲料。
日粮中以3%-3.5%为宜,高峰料含钙量可达4%。
但不能超过此限。
维生素D可促进小肠对钙的吸、维生素C可增加甲状腺的活动。
促进钙的代谢和钙由骨骼中分泌出来,致血浆中钙含量增高,从而提高蛋壳质量,改善色泽。
三、病理性白蛋壳。
慢性新城疫,大肠杆菌病、减蛋综合症、巴氏杆菌病等都会明显使蛋壳颜色变淡发白。
这类变化,除一部分是因病原侵胁生殖系统外,主要还是因鸡群患病,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致钙、磷吸收受阻,造成蛋壳营养缺乏。
在饲料中增加维生素A、D、E、C和氨基酸、有明显改善蛋壳色泽作用。
当然,首要的还是消除病因。
四、应激性白蛋壳。
转群、防疫、外界惊扰都会对鸡产生应激作用,造成产蛋下降,伴随色泽变浅。
这类变化时间不会长,调整环境、饮水中增补电解多维、白蛋壳现象会很快消失。
五、光照性白蛋壳。
产蛋期的光照应是恒定的。
光照不足或不稳定不规律都会造成产白蛋壳。
人工补光应保持稳定、配以科学的饲料营养,可保证优良的壳色与产蛋高峰。
六、老龄性白蛋壳。
因鸡龄老化、产蛋下降、蛋壳变化这类情况,增调营养性药物可见改善,但维持时间不长,应根据市场行情,及时淘汰。
蛋壳颜色变白的原因及对策字数:1501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发布日期:2013-08-23点击数:103北京海正兴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都军霞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蛋壳发白的现象,结合临床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饲养管理因素1.营养缺乏。
五、疑难问题解答1、蛋壳颜色问题?蛋壳颜色形成途径血液中红细胞一血红蛋白一胆绿索一胆红索一葡萄糖醛胆红索一棕色素卟啉(沉积于蛋壳外层和壳上膜),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1、遗传决定:影响蛋壳颜色的主要色素是棕色原卟啉,合成原卟啉能力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而且仅限于带颜色羽毛或皮肤的鸡种,研究数据表明蛋壳色泽遗传为0.58~0.76。
2、疾病影响:输卵管病变、新城疫、减蛋综合症、肾型传支、鸡白痢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蛋壳腺萎缩,从而使壳上膜的分泌量减少,壳上膜是蛋壳的最外层,其内所含的色素与壳上膜的量有关,这一含量也最终决定蛋壳的颜色。
3、用药不良:磺胺类、呋喃类、喹乙醇、尼卡巴嗪、左旋咪唑等药物会干扰棕色原卟啉的形成,从而影响蛋壳颜色。
4、营养调节:维生索营养、微量矿物质营养、有益微生态制剂、广谱抗生索等从维护蛋鸡生殖系统的健康和保证蛋壳形成的物质供绐两方面影响蛋壳颜色。
5、饲养管理:各种应激因素使营养物质从非必需代谢活动如壳上膜的生成等转而用于急需的代谢活动上,壳上膜量的减少直接影响的蛋壳色素的沉积。
6、年龄因素母鸡壳上膜的分泌量并不因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当母鸡随着年龄增长而蛋重亦增大时,有限的壳上膜就会分布到扩大的蛋壳上,因此蛋壳颜色变浅。
——2、啄羽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啄羽主要由环境和营养失调引起当鸡舍中饲养密度过大、光照太强(或不均匀)、鸡舍灰多、通风不良、饲槽面积不够、湿度太高、温度太高(或不稳定)、外部寄生虫多、意外断料、外伤等不良环境因素均会诱发鸡只产生啄羽。
或者日粮中营养素失衡,如钙、磷比例不当、微量元素不平衡、缺盐、粗纤维少、氨基酸不平衡、维生素尤其B。
:缺乏等也会产生啄羽现象。
当鸡只产生啄羽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控制①发现啄毛,立即隔离;②如果啄毛严重,应重新补充断喙;③控制光照强度;④饲养密度不要太大;⑤控制通风量,减少灰尘;⑥在被啄的部位滁上机油;⑦检查配方是否合理、平衡,因蛋白质不足的可在日粮中提高优质蛋白原料(豆粕、鱼粉等)的比例;因缺盐引起的可在饲料中添加1%~2%食盐,连喂2天~3天;因缺硫引起的可补含硫氨基酸或含硫矿物质;适当添加青绿饲料或羽毛粉,都能防止啄毛发生——3、如何通过营养措施减少热应激的危害?环境温度升高,鸡群出现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温度越高,表现越明显,同时表现饲料消耗减少,饮水增加,从而造成产蛋鸡采食量减少,产蛋率下降,蛋重减轻,蛋壳质量差,破壳蛋增多,产生软壳蛋和薄壳蛋;同时鸡体免疫功能和免疫应答能力均有所下降,疾病抵抗力降低。
蛋壳颜色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在实际养殖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禽蛋壳颜色变浅的问题,并因此影响销售,养殖户就经常会怀疑:是不是养的鸡又出问题了?饲料质量有问题?因此,正确了解蛋壳颜色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一、蛋壳颜色形成机理蛋壳颜色是子宫中腺体分泌和色素沉积的结果,这种色素由血红蛋白卟啉和少量其他卟啉组成,主要来源于红细胞的分解物。
当红细胞在肝脏、脾脏和其他部分的网状内皮细胞系统被吞噬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并很快被分解为胆绿素、珠蛋白和铁,经血液转运至肝脏后结合生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随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大部分作为粪便排出体外,小部分在肠道内重新吸收,经过血液进入肝脏或转运至输卵管等部分,作为合成但和色素的原料。
然后,经过子宫腺细胞内多种酶的作用形成蛋壳色素。
蛋壳色素成绩持续于整个蛋壳形成期,但在产蛋前3-5个小时沉积速度加快,积累的色素大部分转移到富含蛋白质的黏性液体分泌物中,即角质层。
蛋壳颜色的深浅度取决于与角质层直接有关的色素含量。
蛋壳色素一般在40周龄后色素明显减少。
正常情况下,蛋鸡在整个生病周期中分泌色素的量是一定的;但在营养缺乏或者病理因素而引起子宫腺体分泌异常时,会引起蛋壳颜色的色素沉积异常。
二、影响蛋壳颜色的因素1、品种和日龄蛋壳颜色为多基因控制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0.58-0.76),根据个体遗传结构的差异,表现出由棕色到浅褐色之间的不同颜色。
白壳蛋鸡与褐壳蛋鸡杂交,其后代表现为二者的中间颜色;若用白羽来航公鸡与有色母鸡杂交,则蛋壳颜色较浅,反交时则较深。
现代鸡种都是品系杂交而成,因各育种公司选用的育种素材的差异,或种鸡场没有按要求进行系间杂交制种,结果可能会出现蛋鸡群中蛋壳颜色参差不齐。
另外,随着鸡群老化,其对色素的吸收率逐步降低,蛋壳颜色变浅,白壳蛋和沙壳蛋增多。
2、季节夏节持续高温,鸡体散热困难,由于鸡通过呼吸系统进行散热,频繁的呼吸,使血液中碳酸氢根离子浓度降低,从而影响子宫部腺体中碳酸钙的形成,影响蛋壳品质而产生白壳蛋;秋冬季节,气温突变,鸡体一时不能适应,影响钙磷代谢,也会导致蛋壳颜色变浅变白。
影响蛋壳颜色的原因及其调控措施彭珂(四川圣迪乐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四川梓潼, 622150)摘 要:本文就蛋鸡养殖现状简述蛋壳颜色的形成机理、从遗传、饲养管理、营养与疾病等方面简述影响蛋壳颜色的原因,分析了影响的关键控制点,并从改善管理、添加中草药和饲料添加剂三方面对蛋壳颜色的调控措施作了综述,为养殖户提供一些意见和帮助。
关键词:蛋壳颜色;影响因素;调控措施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鸡肉和鸡蛋不再成为节日的奢侈品,但是群众沿袭下来的鸡蛋挑选习惯却没有改变,而蛋壳颜色一直是人们挑选鸡蛋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
集约式笼养正逐渐成为现代养殖技术的主流趋势,尽管这种养殖方式优点很多,却使蛋壳颜色成了难以控制的关键点。
1 蛋壳颜色的形成原理蛋壳颜色是子宫中腺体分泌和色素沉积的结果,这种色素是蛋壳外面釉质层的构成成分之一,在蛋产出前4至5小时形成,是鸡蛋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护色,主要由原卟啉-Ⅸ和少量其他卟啉组成,称为棕色素。
当卵子通过子宫部粘膜时,管腔扩大,由于子宫壁平滑肌的收缩,使卵转动,同时,平滑肌上皮粘膜的分泌物均匀涂布在卵的表面。
子宫粘膜为假复膜层柱状上皮,由具有纤毛的顶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顶细胞与钙的分泌有关,分泌细胞与分泌蛋壳釉质层有关。
蛋壳的棕色素主要是原卟啉-Ⅸ,来源于衰老、受损和形态异常的血红蛋白的分解物。
当红细胞在肝、脾和其他部分的网状内皮系统被吞噬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很快就分解成珠蛋白、胆绿素和铁。
其中珠蛋白和铁可重新参加体内代谢,唯有胆绿素被还原为胆红素,经血液转运至肝脏后结合生成葡萄糖醛胆红素,随着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其中大部分作为废物随粪便排出体外,还有小部分又在肠道重新吸收,经血液入肝或转送至输卵管等部位,作为合成蛋壳色素的原料。
因为红细胞衰老破坏连续不断进行,所以这种色素原料不会缺乏,能够由上述分解物源源不断地满足供应。
2 蛋壳颜色的影响因素2.1 品种因素蛋壳颜色为质量性状,它的遗传力为0.58-0.76,是多基因控制的性状。
蛋壳颜色调控机理概述:蛋壳颜色变化是蛋禽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蛋壳颜色变化虽不影响禽蛋营养价值,但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这是他们判定禽蛋品质优劣的重要参考指标。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蛋壳颜色调控的机理,有助于养殖者更科学的配制饲料配方从而获得理想的蛋壳颜色。
蛋壳颜色变化是蛋禽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蛋壳颜色变化虽不影响禽蛋营养价值,但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这是他们判定禽蛋品质优劣的重要参考指标。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蛋壳颜色调控的机理,有助于养殖者更科学的配制饲料配方从而获得理想的蛋壳颜色。
蛋壳颜色变化是蛋禽养殖过程中所经常遇到的问题。
蛋壳颜色变化并不会影响到禽蛋的营养价值,但是对于很多禽蛋消费者来说,这是他们判定禽蛋品质优劣的重要参考指标。
蛋壳颜色的变化,主要是变浅,会严重**禽蛋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给蛋禽养殖者的经济效益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深入探讨蛋壳颜色的调控机理,有助于蛋禽养殖者更科学的配制饲料配方,改进饲养管理,获得理想而稳定的蛋壳颜色。
1.色素与蛋壳颜色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影响蛋壳颜色的色素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原卟啉IX、胆绿素IX和胆绿素锌螯合物。
其中原卟啉IX呈紫褐色,胆绿素IX和胆绿素锌螯合物呈蓝色。
褐壳蛋的蛋壳色素主要是原卟啉IX,蓝壳蛋的蛋壳色素主要是胆绿素IX和胆绿素锌螯合物,绿壳蛋是胆绿素IX和胆绿素锌螯合物外覆盖有少量的原卟啉IX。
通常色素在蛋壳无机钙化层和表皮有机层均有分布,分布的数量和比例因品种而异。
色素分泌贯穿整个蛋壳形成过程的始末,峰值出现在产蛋前的2-3个**。
研究证明,对于整个产蛋周期来说,色素的分泌量是相对非常恒定的,由于蛋禽所产的蛋随日龄的增加而拥有更大的个头和蛋壳表面积,因此对特定蛋壳颜色的禽蛋来说,随产蛋日龄增加而发生的蛋壳颜色变浅属于一种正常现象。
2.蛋壳颜色与基因从目前所掌握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有三类基因影响蛋壳色素,它们分别是蛋壳青素基因、褐色素基因和褐色素抑制基因。
影响蛋壳颜色的因素及改善颜色的方法影响蛋壳颜色的因素有很多。
我们从以下几点介绍增加蛋壳颜色的方法:1、在蛋鸡配方中增加1%-3%的血粉对蛋壳颜色增加有一定的帮助,可能与血粉血红蛋白的铁元素有关系。
2、我们已知蛋壳成分为:钙:38%;总磷:0.2%;盐:0.02%;铜:8.24ppm;锌:20.1ppm;铁:196ppm;锰:6.5ppm;硒:0.28ppm;碘:23.9ppm等,其中铁的含量相对较高,在铁的吸收过程中,氧气的起到关键性因素,加强通风会对蛋壳颜色有很大的帮助。
通风不好是为什么冬季蛋壳颜色相对不好原因之一。
3、维生素的加强,其中B6的缺乏会导致输卵管的萎缩,叶酸是免疫系统正常发育,血细胞成熟的重要辅助因子。
目前蛋鸡主要还是用预混料,所以烟酸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易缺,且易造成腹泻,另外它也是骨胳,蛋壳变形的重要因素。
K3是凝血酶重要的辅助因子,类同B6参与各类蛋白质,尤其是血红蛋白,血细胞生成的重要维生素。
蛋鸡的鸡冠、蛋壳的发白均与此有较大关系,如果是慢性球虫的感染更增加了对其的需求。
B12被称作“动物蛋白因子”,主要在动物性蛋白(如鱼粉)中,B12可影响红细胞成熟发育、色素原卟啉合成从而影响蛋壳颜色。
4、合理的钙磷比例,褐壳蛋鸡的钙每日需要在3.5-3.8克。
磷是通过钙及其它微量元素间接影响蛋壳质量,首先,在蛋鸡日粮配制时,一方面考虑磷本身的绝对摄入,根据采食量确定磷的相对比例,褐壳蛋鸡每日磷的需要量为330-360 mg,钙与有效磷推荐最适比例为1:9-12。
许多研究表明磷水平过高对蛋壳质量有负面影响尤其在产蛋后期,磷的水平应下调,一方面与后期需要量降低有关(40周后,骨胳、肌体组织生长基本完成);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老龄鸡自身对植酸磷的利用率提高有关。
所以在蛋鸡使用预混料过程中,后期适度降低豆粕(达到22%)含量,提高石粉(达到8.5-9%)含量有利于蛋鸡的产蛋性能和蛋壳质量。
5、重视育成期的体组织发育(中后期的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产蛋期的营养供给(特别是能量和蛋白供给)。
影响蛋壳颜色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蛋壳颜色的主要色素是棕色原卟啉(又称卵卟啉),它是由母鸡蛋壳腺中的氨基乙酰丙酸合成。
原卟啉的生物合成始于蛋壳形成的最后5小时,色素沉积于蛋壳外层和壳上膜,因此蛋的色泽是蛋壳和壳上膜中所含色素的综合结果。
一些影响蛋壳着色因素和外观的视觉因素均影响蛋壳颜色的变化。
一、影响蛋壳颜色的遗传因素1、合成原卟啉能力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而且仅限于带颜色羽毛或皮肤的鸡种。
因此,蛋壳颜色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对一只母鸡来说,蛋壳颜色深浅是比较固定的。
天然食物或商品饲料中获得的色素,并不能被沉积到蛋壳中,如核黄素和β-胡萝卜素只能影响蛋黄的颜色。
2、合成原卟啉的能力受到遗传能力的影响,因个体不同而有差异,商品鸡群是有一个主要遗传品系以上的杂交品种。
因此在原卟啉的合成能力上,个体之间存在着与遗传相关的细微差别,即使相同品种的鸡蛋壳颜色也有一定的差别。
在实践生产中,偶尔我们可以看到一只产白壳蛋的褐壳蛋鸡。
二、年龄因素母鸡壳上膜的分泌量并不因年龄的变化而有所提高,当母鸡随着年龄增长而蛋重亦增大时,有限的壳上膜就会分布到扩大的蛋壳上,因此蛋壳颜色变浅。
商品鸡群在40周以后,所产蛋蛋壳变薄,目视色素含量较少。
另外,40周以后的蛋重增加,蛋壳的表面积增大,色素的分布面积增加,总的结果使蛋颜色变淡。
生产实践中,开产蛋鸡所产的蛋和老鸡所产的蛋有明显的区别,老鸡所产的蛋更大,但颜色更暗淡些。
三、疾病与应激因素壳上膜是蛋壳的最外层,其内所含的色素与壳上膜的量有关,这一含量也最终决定蛋壳的颜色。
发生环境造成的应激或疾病时,壳上膜的分泌会减少,主要的原因是母鸡在生理应激的情况下,将营养物质从非必须代谢活动如壳上膜的生成等转而用于急需的代谢活动上。
1、疾病: 一些传染病引起诱发免疫应激反应的疾病,如传染性支气管炎、典型新城疫和产蛋综合症等疫病,会导致蛋壳腺萎缩,影响蛋壳的色泽。
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轻度感染也会影响蛋壳腺的分泌,出现所谓的沙皮蛋,许多小型的饲料厂在产蛋鸡浓缩料中也添加少量的抗菌素,反而有助于蛋壳质量的改善。
蛋壳颜色调控机理
导读:
蛋壳颜色变化是蛋禽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蛋壳颜色变化虽不影响禽蛋营养价值,但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这是他们判定禽蛋品质优劣的重要参考指标。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蛋壳颜色调控的机理, 有助于养殖者更科学的配制饲料配方从而获得理想的蛋壳颜色。
蛋壳颜色变化是蛋禽养殖过程中所经常遇到的问题。
蛋壳颜色变化并不会影响到禽蛋的营养价值,但是对于很多禽蛋消费者来说,这是他们判定禽蛋品质优劣的重要参考指标。
蛋壳颜色的变化,主要是变浅,会严重降低禽蛋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给蛋禽养殖者的经济效益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深入探讨蛋壳颜色的调控机理,有助于蛋禽养殖者更科学的配制饲料配方,改进饲养管理,获得理想而稳定的蛋壳颜色。
1.色素与蛋壳颜色
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影响蛋壳颜色的色素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原卟啉IX、胆绿素IX和胆绿素锌螯合物。
其中原卟啉IX呈紫褐色,胆绿素IX和胆绿素锌螯合物呈蓝色。
褐壳蛋的蛋壳色素主要是原卟啉IX,蓝壳蛋的蛋壳色素主要是胆绿素IX和胆绿素锌螯合物,绿壳蛋是胆绿素IX和胆绿素锌螯合物外覆盖有少量的原卟啉IX。
通常色素在蛋壳无机钙化层和表皮有机层均有分布,分布的数量和比例因品种而异。
色素分泌贯穿整个蛋壳形成过程的始末,峰值出现在产蛋前的2-3个小时。
研究证明,对于整个产蛋周期来说,色素的分泌量是相对非常恒定的,由于蛋禽所产的蛋随日龄的增加而拥有更大的个头和蛋壳表面积,因此对特定蛋壳颜色的禽蛋来说,随产蛋日龄增加而发生的蛋壳颜色变浅属于一种正常现象。
2. 蛋壳颜色与基因
从目前所掌握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有三类基因影响蛋壳色素,它们分别是蛋壳青素基因、褐色素基因和褐色素抑制基因。
蛋壳青素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基因位点在一号染色体。
显性纯合或者杂合的蛋壳青素基因会使蛋壳呈蓝色,隐性纯合的蛋壳青素基因不能分泌色素物质。
褐色素基因有多个,其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在2、4、5、6、11号染色体上,遗传力约为0.5。
褐色素抑制基因能够阻止褐色素基因的表达。
在一个蛋禽体内可能同时存在这三类基因,也可能只有其中的两种或一种,总之在这三类基因作用下,蛋壳就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3. 色素来源与酶
过去曾一度认为蛋壳色素是来自红细胞在肝脏被分解后释放出的胆色素物质。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无论是胆绿素还是原卟啉,都不是来自于红细胞的降解,而是由蛋壳腺直接合成。
胆绿素在蛋壳腺中的生成过程可能与红细胞分解代谢相同。
同时蛋壳腺中应该还存在胆绿素的转运物质。
原卟啉IX并非血红素分解产物,而是合成血红素的前体,其合成过程与体内血红素生成过程中的卟啉合成过程几乎完全相同。
目前已知蛋壳腺中与原卟啉IX合成有关的酶有氨基酮戊酸合成酶、氨基酮戊酸脱氢酶、胆色素原脱氨酶、尿卟啉原III合成酶、尿卟啉原脱羧酶和粪卟啉原氧化酶。
其中氨基酮戊酸合成酶和粪卟啉原氧化酶是限速酶。
维生素B6是氨基酮戊酸合成酶的组成成分。
任何影响卟啉合成酶活性的营养物质缺乏或者应激反应都可能导致原卟啉IX的合成障碍。
此外还存在一种卟啉转运蛋白ABCG2,其作用是把线粒体中合成的原卟啉IX转运出线粒体和细胞。
4.蛋壳颜色稳定办法
生物体是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任何外部的刺激因素都可能产生非特异性的广泛影响。
如果我们从实际所观察到的现象来看,能够使蛋壳颜色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但是总结归类后不外四个方面:一是饲料营养物质的数量与平衡性,二是饲料有毒有害成分的影响,三是养殖环境导致的应激,四是疾病。
科学的设计饲料配方,严控饲料卫生指标,同时给蛋禽一个舒适而健康的生长环境,蛋壳钙化和色素分泌的生理过程就不会受到干扰,蛋壳颜色也就可以维持正常。
但经验告诉我们,饲养管理水平和饲料品质的掌控能力往往参差不齐。
即使饲料品质得到了严格控制,环境如果不可控和变化无常,问题仍然可能发生,道理在于任何饲料配方的营养水平设计均是以一定的采食量、生产水平和环境条件为前提。
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问题多是饲料品质相对比较容易掌控而养殖环境条件变化难以预料,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既保住生产性能又稳住蛋壳颜色,饲料配方中那些具有显著抗应激和抗病作用的营养物质必须增加(特别是VA,VE,K3和VC),同时与色素合成酶密切有关的维生素B6、B12和叶酸也要进行强化,以保证环境变化的时候色素合成酶的数量和活性始终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