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75.53 KB
- 文档页数:2
化生性胸腺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张雷;关会娟;魏建国;杨斌凤;罗荣奎;孔令非【摘要】目的探讨化生性胸腺瘤(metaplastic thymoma,M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5例MT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49.2岁.临床均表现为前纵隔肿块,肿瘤最大径6.5 ~12.0 cm,界限清楚或有包膜,切面呈均质、实性,质韧,灰白、灰黄色.镜下肿瘤显示双相分化特点,上皮细胞与梭形细胞交错分布并相互移行.上皮细胞呈岛状排列并相互吻合,细胞轻度异型,可见核沟和核内假包涵体;梭形细胞形态温和,呈束状排列;两种类型细胞中核分裂象均罕见.免疫表型:上皮细胞CK(AE1/AE3)呈强阳性,EMA呈灶阳性,CD20呈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1%~4%;梭形细胞vimentin呈弥漫阳性,EMA呈弱阳性,CD20呈阴性;间质淋巴细胞CD3呈阳性,TdT呈阴性.患者均无重症肌无力,术后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MT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的胸腺肿瘤,其独特的双相性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8(034)010【总页数】4页(P1100-1103)【关键词】胸腺瘤;化生性;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作者】张雷;关会娟;魏建国;杨斌凤;罗荣奎;孔令非【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郑州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郑州450003;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绍兴312000;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郑州45000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上海200032;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6.3化生性胸腺瘤(metaplastic thymoma, MT)属于胸腺瘤亚型,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学形态特征和低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临床罕见。
胸腺瘤手术治疗及进展廖裕彬;冯家宁;陆剑豪【摘要】Thymoma is a common anterior mediastinal tumor, and it is clinically a high incidence of tumor thymoma, most of which is benign, often with chest pain, chest tightness, cough and chest discomfort. The unique manifestation is to combine certain syndromes, such as myasthenia gravis, simple erythrocyte aplastic anemia, nephritis nephrotic syndrome,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Its primary treatment is surgical treatment, postoperative adjuvant radiotherapy is meaningful in the treatment of incomplete resection and advanced patients. Summarization is made according to the surgical treatment and progress of 10 patients with thymus tumor admitted by our department from 2010 to 2017.%胸腺瘤是常见的前纵隔肿瘤,在临床上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肿瘤胸腺瘤绝大多数为良性,常有的症状是胸痛、胸闷、咳嗽及前胸部不适.特有的表现是合并某些综合征,如重症肌无力、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炎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等.其首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疗在未彻底切除及晚期患者的治疗中有意义.总结2010-2017年收治的10例胸腺肿瘤患者的手术治疗及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6)001【总页数】3页(P79-81)【关键词】胸腺瘤;诊断;手术治疗【作者】廖裕彬;冯家宁;陆剑豪【作者单位】广东同江医院心胸乳腺外科,广东顺德528300;广东同江医院心胸乳腺外科,广东顺德528300;广东同江医院心胸乳腺外科,广东顺德528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6.3胸腺瘤,按组织学结构,胸腺瘤可分为三种类型:1)含淋巴细胞80%以上为淋巴细胞型胸腺瘤;2)含梭形上皮细胞80%以上为上皮细胞型胸腺瘤;3)混合型即为淋巴上皮型。
2021版: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全文)中国胸腺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胸部肿瘤类型,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划分为胸腺上皮肿瘤,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
中国胸腺肿瘤的发病率略高于欧美国家,约为4.09/100万。
对于可手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优先推荐手术完全切除,术后或辅助以放化疗。
而晚期不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治疗方式以放化疗为主,但缺乏标准的一、二线治疗方案。
近年来,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胸腺上皮肿瘤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治疗前景。
目前,XXX肿瘤的诊疗尚无指南发布。
因此,XXX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对国内外胸腺上皮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并对胸腺上皮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制定了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胸腺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通常位于前纵隔。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病理学分类,它被划分为胸腺上皮肿瘤,其发病率为1.3~3.2/100万。
在2019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上报2016年肿瘤数据登记处为682个,质量控制后共纳入487个肿瘤登记处,覆盖人口3.8亿。
筛选胸腺恶性肿瘤(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为C37)的新发病例为1562例,发病率约为4.09/100万,标化发病率(Segi′s世界标准人口)为2.73/100万,高于欧美国家。
根据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北美的胸腺肿瘤发病率为2.14/100万,胸腺肿瘤在亚裔人中的发病率(3.74/100万)高于高加索族裔(1.89/100万)。
2016年中国胸腺上皮肿瘤死亡710例,死亡率1.86/100万,标化发病率(Segi′s世界标准人口)为1.20/100万,2000年始至今发病率呈波动性增高趋势。
胸腺肿瘤的诊断基于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
胸腺肿瘤的起病隐匿,当肿瘤体积较小时,患者常无体感症状;随着肿瘤增大,患者首发表现为纵隔局部压迫症状,如胸闷、气短、头面部肿胀感等。
约1/3的胸腺瘤患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伴发疾病为重症肌无力。
异位胸腺瘤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及CT诊断进展丁晓云 综述,石士奎 审校【关键词】异位胸腺瘤;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影像诊断【中图分类号】 R734.5; R4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252(2020)03-1905-04胸腺瘤大多认为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起病隐匿,绝大多数位于前上纵隔,发病比例男女相近,发病年龄40 ~ 60岁。
对于发生于前上纵隔以外的胸腺瘤则称之为异位胸腺瘤(ectopic thymoma, ET)。
ET临床少见,仅占胸腺瘤的2﹪~ 4﹪[1],极易误诊。
ET可能起源于胸腺组织异常的胚胎迁移[2],最好发于下颈部、中后纵隔及胸腔,心包、胸膜、肺实质及支气管等部位也有报道[3]。
其中,下颈部ET男女发病率为1:7,发病年龄11 ~ 71岁。
笔者将从胸腺瘤的组织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及意义、ET临床表现、CT诊断进展及鉴别诊断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提高对ET 的认识。
1 胸腺瘤组织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及临床表现1.1 组织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及意义胸腺瘤病理分类传统上有很多种,根据2005年版WHO胸腺瘤病理分类标准分为:A型胸腺瘤即髓质型或梭形胸腺瘤,可见哈氏小体,免疫组织化学CK细胞角蛋白强阳性;B型胸腺瘤(根据其肿瘤性上皮细胞是否增加和异形性的有无,进一步分为B1器官样型: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弥漫增生,可见小核仁,与周围瘤性上皮细胞分布混合;B2皮质型;B3鳞状上皮样型或分化好的胸腺癌三个亚型);AB型胸腺瘤即混合型胸腺瘤;C型胸腺瘤(即为另一种亚型:胸腺癌较其他几型胸腺瘤相比更具侵袭性,属于较明确的恶性肿瘤),异位胸腺癌在临床上极其罕见。
临床上除了有组织病理学分型外还有相应的临床分期。
20世纪80年代,Lattes/Bernatz组织学分类,按组织来源不同将胸腺瘤归类为:上皮细胞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型。
1978年Bergh等首次提出了胸腺瘤的临床分期,日本学者Masaoka等于1981年对其进行修订,推出Masaoka分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临床分期,结合术中观察及病理结果所见,将其分为4期:Ⅰ期:肿瘤局限在胸腺以内,包膜完整,镜下无肿瘤细胞浸润包膜;Ⅱa期:镜下发现包膜浸润;Ⅱb期:肿瘤细胞侵犯周围纵隔脂肪组织和胸膜;Ⅲ期: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如大血管、心、肺等;Ⅳa期:侵犯胸膜;Ⅳb:肿瘤细胞经淋巴或血液系统向远处器官转移。
胸腺淋巴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韩秋丽① 【摘要】 胸腺淋巴瘤是指发生于胸腺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早期诊断具有一定困难。
临床认为,通过影像表现可以清晰地显示胸腺淋巴瘤的肿块大小、位置、范围等信息,对临床制定手术等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从胸腺淋巴瘤的病理特征、CT表现及诊断价值、MRI表现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为临床规范诊疗胸腺淋巴瘤提供参考意见,提高胸腺淋巴瘤的诊断准确率,使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关键词】 胸腺淋巴瘤 影像学 CT MRI 诊断价值 doi:10.14033/ki.cfmr.2023.12.0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12-0181-04 Advances in Imaging Study of Thymic Lymphoma/HAN Qiuli.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12): 181-184 [Abstract] Thymic lymphoma is a malignant tumor of the lymphatic system that occurs in the thymus,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not significantly specific, and early diagnosis is difficult. Clinically, imaging findings can clearly display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size, location and extent of the tumor in thymic lymphoma, providing a reliable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plans such as surger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CT findings and diagnostic value, MRI findings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thymic lymphoma,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opinions for the standardized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ymic lymphoma,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ymic lymphoma, and enable more patients to benefit from it. [Key words] Thymic lymphoma Imaging CT MRI Diagnostic value First-author's address: Liuzhou People's Hospital, Liuzhou 545006, China 淋巴瘤是指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以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其发病部位涉及头颈部、胸腺、甲状腺、消化道等[1-2]。
胸腺瘤CT 诊断分析丛桂海【摘要】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征象提高胸腺瘤临床诊断。
方法对30例经临床诊断的胸腺瘤CT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30例胸腺瘤患者良性胸腺瘤9例边界均清晰,恶性胸腺瘤21例,MCI呈灌铸型17例,凹陷型4例;不规则侵犯邻近结构10例,心包积液5例,肺转移4例,双肾上腺转移1例,胸骨破坏1例。
结论CT对于病灶的发现、大小形态、局部浸润及并发症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hymoma in CT features for the way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thymoma. Methods To analysis the 30 patients’ in CT performance of the thymoma clinical diagnosis. Results 9 cases of the thymoma boundary are clear,21 cases were malignant thymoma,17 cases were in MCI pouring casting,4 cases were in concave;10 cases were in irregular invasion to adjacent structures,5 cases were in pericardial effusion,4 cases were turned into lung metastasis,1 case was double adrenal metastasis,1 case was sternal destruction. Conclusion It has high value for diagnosis of lesions found,recognized the shape and the size,and the local invasion and complications.【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2页(P52-53)【关键词】胸腺瘤;CT诊断;影像表现【作者】丛桂海【作者单位】158400黑龙江省虎林市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胸腺瘤CT 诊断分析丛桂海【摘要】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征象提高胸腺瘤临床诊断。
胸腺瘤分型?胸腺肿瘤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4胸腺瘤分型胸腺肿瘤是指发生在胸腺上皮细胞上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胸腺瘤包括胸腺上皮瘤和胸腺间质瘤。
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对胸腺瘤的分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
1. 胸腺上皮瘤胸腺上皮瘤是最常见的胸腺瘤类型,占所有胸腺肿瘤的80-90%。
胸腺上皮瘤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提腺瘤(Thymoma)提腺瘤是胸腺上皮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胸腺瘤的50-60%。
提腺瘤可以根据WHO的分类分为A、AB、B1、B2、B3和C六个亚型。
亚型之间主要依据瘤细胞形态和增殖指数的差异进行分类。
- A型提腺瘤:细胞形态规整,增殖指数低,预后良好。
- AB型提腺瘤:细胞形态和AB亚型相似,增殖指数中等,预后尚好。
- B1型提腺瘤:细胞形态与正常胸腺相似,增殖指数较高,预后尚好。
- B2型提腺瘤:细胞形态多样,有少许异形细胞,增殖指数适中,预后较好。
- B3型提腺瘤:细胞形态多样,有明显的异形细胞,增殖指数较高,预后相对较差。
- C型提腺瘤:细胞形态异常,增殖指数极高,预后差。
(2) 胸腺癌(Thymic carcinoma)胸腺癌是一种相对稀少但恶性程度较高的胸腺瘤,占所有胸腺瘤的10-20%。
胸腺癌可以根据瘤细胞形态分为不同亚型。
- 角化癌:瘤细胞具有角化细胞特征。
- 未分化癌:瘤细胞基本无法分化,具有强烈的恶性特征。
- 腺癌:瘤细胞形成腺管结构。
- 黏液腺癌:瘤细胞形成黏液性分泌物。
2. 胸腺间质瘤胸腺间质瘤较为罕见,占所有胸腺肿瘤的10-20%。
胸腺间质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亚型:(1) 胸腺淋巴瘤(Thymic lymphoma)胸腺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胸腺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
根据病理类型和免疫表型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弥漫大细胞型淋巴瘤、结节性硬化型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等。
(2) 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Thymic neuroendocrine tumor)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指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恶性肿瘤。
胸腺瘤的临床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3-07-22T15:16:39.060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范翔宇[导读] 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手术完整切除是其治疗的首选方法。
范翔宇广西医科大学摘要: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手术完整切除是其治疗的首选方法。
放疗是次于手术的治疗方式,术后放疗可使残留肿瘤得到有效控制,减缓肿瘤的发展,减少术后复发机会,延长病人的无病生存期。
术前放疗、化疗或联合放化疗,使一些原本不可能切除患者获得完整性切除或姑息性切除的可能,使手术切除率近一步提高。
化疗作为胸腺瘤手术治疗前、后及不可手术患者一线治疗,可减缓肿瘤的发展,有比较高疗效和完全缓解率。
关键词:胸腺瘤,诊断,治疗胸腺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纵隔肿瘤,约占纵膈肿瘤20%~50%[1], 多发于40-50 岁,男女发病率相似,其发病率较低,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调查显示:人群总体发病率为0.15/10 万[2]。
目前临床上对胸腺瘤多采取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法辅以放、化疗或联合放化疗。
下面将就有关胸腺瘤的临床研究与治疗等方面的进展加以叙述。
1 胸腺瘤的病理学分型及分期 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胸腺瘤WHO 组织学分型,并于2004 年对该分类方法进行修订[3],分为A 型、AB 型、B1 型、B2 型、B3型、C 型,通常将A型分为良性肿瘤,AB 型为交界性肿瘤,B1 型、 B2 型、B3 型、C 型为恶性肿瘤,C 型为胸腺癌。
1981 年Masaoka 制定Masaoka 临床分期,并于1994 年重新修订[4],其中I 期:肿瘤局限在胸腺内,肉眼及镜下均无包膜浸润;II 期:Ⅱa期镜下浸润包膜;Ⅱb 期肉眼可见浸润周围脂肪组织,但局限于纵隔内;III期:侵犯周围器官,Ⅲa 期不侵犯大血管;Ⅲb 期侵犯大血管;IV 期:Ⅳa 期浸润胸膜或心包;Ⅳb 期有淋巴或血行远处转移。
研究表明WHO 组织学分型与Masaoka 临床分期显著相关,两者均是胸腺瘤独立的预后因素[5]。
2 胸腺瘤与重症肌无力目前胸腺瘤与肌无力的关系尚不清楚,约有20%的胸腺瘤患者合并重症肌无力,而15%重症肌无力患者也有合并胸腺瘤[5]。
重症肌无力对胸腺瘤远期生存率的影响也存在着争议,Maggi[5]认为合并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患者预后较好,因为伴随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患者在检查时,常能较早发现胸腺瘤的存在。
而林冬梅等[6]报道胸腺瘤对有无伴发重症肌无力与预后无关,因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本身亦伴有诸多免疫性疾病可能,手术及术后危险性亦增加。
此外吴涛等[7]报道胸腺瘤WHO分型与伴发重症肌无力间有密切相关性,伴发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中多为B型胸腺瘤,其中B2型最多见,C型最少合并MG,这对判断胸腺瘤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3 胸腺瘤的诊断胸腺瘤患者多有临床症状,但常缺乏特异性的表现,多数患者表现为咳嗽、胸痛、胸闷、气促等。
目前胸腺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X 线胸片上肿物表现欠清晰,诊断价值不高,CT 能更好地描叙肿物的大小、远处转移情况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PET-CT能对肿瘤进行早期定性诊断,鉴别肿瘤有无复发,但价格较昂贵,未能普及。
超声或CT 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可区分不同类型的纵隔肿块和确诊胸腺瘤,但是可引发细针通道恶性肿瘤细胞传播的可能,因此不推荐作为疑为胸腺瘤的常规检查。
4 胸腺瘤的治疗胸腺瘤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术后根据具体情况辅以放疗、化疗或联合放化。
胸腺瘤常见的手术方式可分为完全切除术、部分切除术及探查活检术。
Kondo等[8]报道1098 例胸腺瘤患者Ⅰ、Ⅱ、Ⅲ、Ⅳ期的手术完全切除率分别为100%、100%、55%、22%,手术切除后的胸腺瘤患者总的10 年生存率较高,Ⅰ、Ⅱ、Ⅲ、Ⅳ期胸腺瘤患者10 年生存率分别为90%、70%、55%、35%。
此外对复发性胸腺瘤亦有手术指征,切除复发的肿瘤预后较未经手术治疗的复发性胸腺瘤远期生存率更好[5]。
多因素分析也表明肿瘤切除的完整性是胸腺瘤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预后因素,完全切除胸腺瘤的患者预后更好,即使是Ⅲ-Ⅳ期胸腺瘤病例,完全切除后的长期生存率也能获得相似的于I、Ⅱ期病例生存率[7]。
放疗是次于手术的治疗方式,选择性的术后放疗可以使胸腺瘤患者远期生存获益。
对Ⅰ期胸腺瘤,不提倡根治性切除术后予放疗,其对患者预后生存率无影响。
而对Ⅱ期胸腺瘤是否需要术后放疗的争议比较大。
Perrot 等[9]认为胸腺瘤Ⅱ期及Ⅱ期以上的患者无论是否完整切除均应进行放疗;但Singhal 等[10]认为胸腺瘤Ⅰ、Ⅱ期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已足够,且Ⅱ期患者术后是否进行放疗与远期生存率无明显关系,无需进行术后放疗。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Ⅲ期和Ⅳ期胸腺瘤患者术后加放疗对降低肿瘤复发、延长远期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已浸润到纵隔或重要脏器的Ⅲ期或Ⅳ期胸腺瘤,术前适当放疗可以使肿瘤缩小及减少术中播散,进一步提高手术切除率,延长远期生存期[9]。
胸腺瘤对化疗较为敏感,对于手术无法切除、转移、复发的胸腺瘤, 化疗有较显著的疗效。
90年代以前对胸腺瘤的化疗仅作为二线治疗,近些年来国内外在胸腺瘤手术切除前、后辅以化疗或联合放化疗作为一线治疗,获得比较高远期生存率。
NCCN胸腺瘤治疗指南推荐一线联合化疗方案包括:CAP、CAP+泼尼松、ADOC、PE、VIP、卡铂+紫杉醇;二线化疗方案:依托泊疳、异环磷酰胺、培美曲赛、奥曲肽+/-泼尼松、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吉西他滨、紫杉醇。
Chahinian[11]研究表明:对37 例Ⅲ-Ⅳ期的晚期胸腺瘤进行含顺铂、阿霉素、环磷酰胺及长春新碱化疗,总体有效率为91.8%,完全缓解率为43%。
Rea 等[12]报道70 例Ⅲ-Ⅳa 期胸腺瘤患者,32 例患者术前判断不能行手术根治性切除,给予新辅助化疗后结果:71.9%获得根治性切除, 28.1%未完整切除,5、10 年生存率分别为56%、42%;另外38 例单纯手术切除,58%患者的得到根治性切除,42%患者未完整切除,其5、10 年生存率分别为51%、39%。
说明新辅助化疗能够使肿瘤体积缩小,减少受侵,提高手术完整切除率。
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较为公认的浸润性胸腺瘤的治疗方案包括:术前化疗2-4 周期,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根据具体情况放疗及术后巩固性化疗。
与胸腺瘤相关的基因有EGFR、Kras、HER-2、VEGF、Kit、Bcl-2、 TP53 等。
目前临床研究最多的是EGFR 基因,胸腺瘤患者EGFR 过度表达率约为35%-80%。
Ioneseu 等[13]研究显示通过检测32 例胸腺瘤患者,结果有31%患者存在EGFR显著扩增,且B3 型胸腺瘤患者较显著。
但是EGFR突变较少见,在一组29 例胸腺瘤患者的研究中,仅2 例显现21 外显子突变[14]。
而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对胸腺瘤的作用微乎其微。
在一项临床试验中,26 例胸腺瘤患者有采用吉非替尼治疗,结果显示部分缓解仅1 例,稳定15 例,没有完全缓解病例[15]。
5 小结手术的完整性切除是胸腺瘤的主要预后因素,能够手术切除的胸腺瘤应该尽量选择手术治疗,不能够手术治疗的胸腺瘤患者应进行放疗、化疗或者联合放化疗治疗,术后放疗可减少Ⅱ-Ⅳ期胸腺瘤患者复发率,提高远期生存率。
胸腺瘤分子靶向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张熙曾. 纵隔肿瘤学[M]. 第1 版. 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 2004 :80.[2]Engels EA, Pfeiffer RM. Malignant thymoma in the United States: demographic pattterns in incidence and associations with subsequent malignancies[J]. Int J Cancer, 2003, 4:546-551.[3]Travis WD, Brambilla E, Muller-Hermelink HK, et al.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the Lung, Pleura, )Thymus and Heart. In: World Health Organiz at 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Lyon, IARC Press, 2004.142-153.[4]Masaoka A, Yamakawa Y, Niwa H, et al. Thymectomy and malignancy.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1994, 8(5):251-253.[5]Maggi G, Casadio C, Cavallo A, et al. Thymom a: results of 241 operated cases[J]. Ann Thorac Surg, 1991, 51(9):152-156.[6]林冬梅, 吕宁, 张汝刚, 等. 胸腺瘤临床病理的预后因素研究[J]. 中华肿瘤杂志, 2001, 1(3):57-59.[7]吴涛, 涂来慧, 王志农, 等. 胸腺瘤WHO 分类与重症肌无力临床诊治的关系.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4(5):1167-1169.[8]Kondo K, Monden Y. Therapy for thymic epithelial tumors: a clinical study of 1320 patients from Japan[J]. Ann Thorac Surg, 2003, 76(9):878-8841.[9]Perrot M, Liu J, Bril V, 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ymomas in patients with myasthenia gravis[J]. Ann Thorac Surg, 2002, 5(6):1658-1662.[10]Singhal S, Shrager JB, Rosenthal DI, et al. Comparison of stagesⅠ~Ⅱ thymoma treated by complete resection with or without adjuvant radiation[J]. Ann Thorac Surg, 2003, 5(4):1635-1641.[11]Chahinan AP. Chemotherapy of thymomas and thymic carcinomas[J]. Chest Surg Clin N Am, 2001, 2(5):447-456.[12]Rea F, Marulli G, Girardi R, et al. Long-term survival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thymic epithelial tumours[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4, 2(7):412-418.[13]Ioneseu DN, Sasatomi E, Cieply K, et al. Protein expression and gene amplificat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 thymomas[J]. Cancer, 2005, 103(9):630-636.[14]Yoh K, Nishiwaki Y, Ishii G, et al. Mutational status of EGFR and KIT in thymoma and thymic carcinoma[J]. Lung Cancer, 2008, 62(5):316-320.[15]Kurup A, Burns M, Dropcho S, et al. Phase Ⅱ study of gefitinib treatment in advanced thymic malignancies[J]. J Clin Oncol, 2005, 16(3):7068.作者简介:范翔宇(1986—),男,广西南宁人,工作单位:广西医科大学,职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