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中的古汉语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潮州方言:语言文化中的“古汉语活化石”语言(方言)是一种文化(亚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方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文化标志,文化信息重要载体,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
位居中国东南沿海广东东翼的潮汕地区,语言(方言)比较复杂且又比较特殊,流行的方言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有:“潮州话”(又称“潮汕话”,俗称“福佬话”,“即潮汕闽语”)、“广府话”(俗称“白话”)、“客家话”、“尖米语”(畲语)等多种方言。
其中,以潮州方言为标准音的“潮汕话”,作为广东省内三大民系中的潮汕民系母语方言的代表,是潮汕地区分布范围最广、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主体语言,是联系海内外广大潮人的精神纽带和共同的精神家园。
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民系是民族的分支,语言决定着文化,民系文化是以方言为主要特征来区分和传承的”。
有鉴于此,从民系文化的视角来认识潮州文化,首先应该明确潮州文化是汉话文化中个性特征尤为突出的子文化,而潮州方言(“潮州话”)则是潮州文化形成的历史基础,是潮州文化的根本载体。
它是一种维持了千百年文化生态,具有独特语言特征、民俗习惯的汉族民系语言的一种地方变体。
属汉语方言七大语系中的闽方言语系在广东省内的潮汕闽语、雷州半岛闽语、海南岛闽语(现为海南省)等三大闽方言支系之一。
主要流行于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4地级市所辖各县(市、区)的平原地区以及大埔、丰顺、惠来等县的部分地区。
除此而外,潮州方言还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诸国广大海外潮人聚居区和各种社团的交际语言之一。
潮州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肇始于两千多年前秦汉之际的中原汉族人民南迁移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等地的历次移民高潮。
在这几次移民高潮中的中原汉族移民经福建南部进入潮汕地区带来了河南中州一带的中原汉语,与潮汕地区原住民所流行的语言乃至异族的语言等多元语言文化互相交融、求同存异之后而逐渐演化成为闽方言的一大重要支系。
潮汕话中的古汉语古汉语:论语言之重要性潮汕话是中国南方广东地区的一种方言,它源于古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汉语作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语言形式,在潮汕话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潮汕话中古汉语的重要性,并说明其对人们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古汉语作为潮汕话的基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古汉语的使用,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
潮汕话中的古汉语词汇和短语,常常与传统文化和历史事件相关联,如“孝顺”、“忠诚”等。
这些词汇和短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古代智慧和道德准则的体现。
通过使用古汉语,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
古汉语在潮汕话中的运用,赋予了语言更深刻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古汉语词汇和短语的使用,使得潮汕话更具有诗意和艺术性。
例如,在潮汕话中,人们常常使用古汉语中的成语和谚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成语和谚语富有意境和哲理,能够更好地传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思考方式。
同时,古汉语的运用也丰富了潮汕话的表达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古汉语的使用对潮汕话的发展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潮汕话面临着被其他语言取代的风险。
然而,古汉语的运用使得潮汕话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进一步促进了潮汕话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使用古汉语,人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潮汕话这一重要的语言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古汉语在潮汕话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不仅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赋予了潮汕话更深刻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古汉语的运用对于潮汕话的发展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尊重古汉语在潮汕话中的地位,努力传承和发扬这一重要的语言文化遗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潮汕话,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试释广州方言口语中的古汉语词十三则一、胜:在广州方言里,“胜”表示“有优势的”,指出胜利的人就是有优势的人,或者“胜一筹”也可以表达这个意思。
二、得:“得”在广州方言里也常用来表达“有优势的”,例如“得势”就表示占了有利的位置。
三、罗:“罗”在广州方言里是表示“小的”的说法,例如“en罗en”就表示“很小的”;或者“chai 罗”表示“小小的”。
四、类:“类”在广州方言里表示“有关的”,例如“类似的”,表示有同样的特征、不同的形式。
五、吆:“吆”在广州方言里表示“告诉”,例如“吆个”就表示“说一说”,或“吆点”表示“打个招呼”。
六、见:“见”在广州话里指“看到”,例如“hiong 见”就表示“看到了”;或者“lei 见”就表示“看见了”。
七、若:“若”在广州话里表示“假如”,例如“若choo”就表示“要是”,表达一种假设或者猜测的意思。
八、然:“然”在广州话里表示“同意”,例如“然个”,表示“答应”,也可以用“然点”表达“同意”的意思。
九、可:“可”在广州话里也表示“能够”,例如“咱可以”这里“可”就表示“能”,表达可以做某件事情的意思。
十、版:“版”在广州话里表示“比较”或者“跟”的意思,例如“guo版”表示“比较”;或者“guo句版”表示“跟别人比较”的意思。
十一、几:“几”在广州话里表示“多少”,例如“几多”表示“有多少”,用来提问某件事情的数量。
十二、往:“往”在广州话里表示“向着”,例如“往前走”表示“向前走”,表达一种动作的进行方向。
十三、里:“里”在广州话里表示“在”,例如“guo里”表示“在里面”,表达一种处于某个位置的意思。
广州方言口语中古汉语词有着特殊的用法,它们不仅能够表达一些大家所熟悉的词语,而且还能表达出一些广州式的有趣的诠释。
比如很多广州人都会用“胜”的用法表示有利的位置,“得”的用法,表示占了有利的位置,“罗”表示“小的”,“类”表示“有关的”,“吆”表示“告诉”,“见”表示“看到”,“若”表示“假如”,“然”表示“同意”,“可”表示“能够”,“版”表示“比较”,“几”表示“多少”,“往”表示“向着”,“里”表示“在”。
宁都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廖平平宁都县地处赣南北部,丘陵密布,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客家先民南迁,到了宁都便驻足下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宁都便成了早期客家的摇篮。
居住在宁都的客家人,形成了独特的宁都方言。
在宁都方言中,古汉语现象特别明显,可以说宁都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一、词汇宁都方言中,还使用着大量的单音节词,仍然保留着古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当然有些字词的读音发生了一些变化。
1、器物现代汉语中改变了古汉语对一些器物的称呼,但是在宁都方言中却并没有改变。
如宁都方言中称“太阳”为“日头”,“衣服”为“衫”,“锅”为“镬(普通话读“huî”,宁都方言读“wò”)”,“缸”为“盎”,“嘴”为“咀”,“山头”是“嵊(宁都方言读“yìng”)脑”。
“涕”,古代汉语中是“眼泪”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指“鼻涕”,但是宁都方言中的“涕”还是指眼泪,如“眼涕”。
“粸”是古代汉语中对一类以大米制成的食物的称呼,宁都不但保留了这一说法,还有很多种“粸”,如“糯粸”、“黄粸”“米冻粸”。
中原汉民称少数民族为“胡”、“番”,在宁都方言中仍保留这一说法,如“胡椒”、“胡琴”(二胡)、“胡鸭”,“番薯”(红薯)、“番菩”(南瓜)。
2、称呼宁都方言中当面叫父母为“爸爸”“唔妈”,但在和人谈到父母的时候,就会用到“爷”(宁都方言读“yá”)、“娘”、“爹”(宁都方言读“diā”)等,如“爷子之间”、“两爷子”(父子俩)、“两娘女”(母女俩)、“丈人爹”(岳父)。
“郎”在古汉语中是对青年男子的美称,在宁都方言中还有“大郎”(丈夫的哥哥)、“小郎”(丈夫的弟弟)的称呼。
“侬”这一人称代词在吴方言里出现得比较多,古汉语里也有,如“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李白《横江词》),在宁都方言里,“侬”可以作第一人称代词,有“我”、“我们”的意思,如“他有,侬就冇”(他有,我就没有)、“侬一下来去”(我们一起去);也可以作第二人称,有“你”的意思,如“他已经哇了,侬哇一下”(他已经说了,你说一下),其实“侬”作第二人称,比现代汉语中用“你”更拉近了说话人和对方的关系。
方言与古汉语汉语言 113 09 方姮堃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
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汉语发展出了7个主要的地域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后六种方言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地区。
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古代汉语作为方言共同的源头,对方言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可以从方言中找出古代汉语的痕迹。
例如古代没有任何录音设备,可是我们今人却可以推出古代汉语的读音,那是语言学家们根据古代所记载音韵的书(如:隋代陆法言编著的《切韵》、宋代对《切韵》的修订之作《广韵》)以及方言中对古代汉语发音的保留等方法而旁敲侧击得出的结论。
以关中方言为例,自西周建都陕西开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
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
”“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
相对其他方言,吴方言不仅有入声还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而这些音在大多数中国方言已经不存在,只部分的留在闽语、湘语中(如闽语是无'd'音的)。
举例来说,上海话单音素有50个,普通话仅32个,粤语不足33个。
北方话、英语、法语分别仅有送气和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和浊音、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对应;而这三组音在吴语中都有,不送气清音"拨(给)[p]、德[t]、革[k]"、送气清塞音"泼[ph]、忒[th']、克[kh ]"、浊音"渤[b]、突[d]、搿[g]"。
文化素养·语文“快活林”·新一代歌神陈奕迅有许多经典的粤语歌曲,其中有一首歌《富士山下》,由林夕作词,旋律和配乐都有一种冬天的凄婉情调,很受人喜爱。
歌词开篇是这样几句:“拦路雨偏似雪花,饮泣的你冻吗?这风褛我给你磨到有襟花,连掉了迹也不怕,怎么始终牵挂,苦心选中今天想车你回家。
”大家注意到这里面的古汉语用法了吗?“车你回家”,意思是“用车载你回家”,名词“车”在此处作为动词“用车载”来使用。
这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实际上,粤语作为现代汉语中七大方言之一,保留着许多古汉语习惯用法。
这是由粤语的历史发展形成的。
有学者认为,粤语是秦时由中原人迁居至两广一带逐渐形成的,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中原地区从“五胡乱华”开始,经历了近三百年的北方游牧民族统治,汉语内部发生了很多变化;而两广一带因为地域偏远,反倒较多地保留了魏晋年间中原汉语的原貌。
唐代诗人张籍的《元嘉行》中就这样写道:“南人至今能晋语。
”有了自己的通行区域,并且保有南北朝之前中原汉语原貌的粤语,此后也就越发拒绝中原汉语的同化,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粤语。
在前面提到的歌词中,“掉了迹”,就是“褪色”的意思,实际上也是古汉语的说法。
再如粤语中“落你面”,是“使你没面子”,这是古汉语中典型的使动用法。
此外,江浙一带的吴方言、福建地区的闽南话中,也保留着许多古汉语用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看。
方言中的古汉语知识浙江省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李馥萸★同学萌语★人生,从外面打破,是压力;只有从内打破,才是成长。
———嘉兴技师学院商贸旅游系2015级市场营销徐雨欣/职业教育/2016年2月下40DOI:10.13565/ki.issn2095-4530.2016.02.017。
噫嘻:是不是觉得很古典?很雅致。
叹词。
表示赞叹。
《诗·周颂·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 郑玄笺:“噫嘻,有所多大之声也。
”噘人(骂人):“噘”的本字是“讦”(jié)。
宋代包麟注:“讦,谓攻发人之阴私也。
”《广韵》:“讦,持人短也。
”《说文解字》:“讦,居谒切。
面相岸罪相告,讦也。
”河南山东河北徐州等地常用词。
妗子:民间的一种称呼,意思是舅母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今七夕节在近,钱三贯与娘娘充作剧钱,千五与皇后,七百与妗子充节料. 广泛流传于陕西、河南、山东、河北、山西, 甘肃等地. 辽宁西部部分地区也有使用妗子称呼舅母的。
北京一些地区也有在用,如平谷地区。
作假:为人不坦率,假装客气,《金瓶梅词话》第九八回:“ 爱姐道:…奴与你是宿世姻缘,你休要作假。
‟”《醒世姻缘传》第二二回:“ 晁思才道:…饱了,饱了!这是那里,敢作假不成?‟”哕(yue第三声):呕吐的意思。
中央生湿…在变动为哕。
——《素问》幽穷共谁语,思想甚含哕。
——唐·韩愈《送文畅帅北游》你们快去烧些盐白汤,等我灌下肚去,把他哕出来。
——《西游记》妖冶:指艳而不正。
明归有光《山茶》诗:“虽具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 冰心《往事二》三:“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
”造业:业,古汉语同“孽”,造孽,指做出有违常理或道德的事情。
黄子:常用“什么黄子?”同行子,货子,指东西。
《红楼梦》第四十回:"下作黄子!没干没凈的乱闹。
"《镜花缘》第六八回:"俺把你这没良心的混帐黄子!"一说﹐犹胚子﹐种子。
温臭:很臭,好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叫“温”臭,其实,温同“恶(wu第四声)”,《礼记》(大学)“如恶(wù)恶~”撩才,下才:分别指爱惹祸的人,低三下四的人;才,指某类人,贬义。
如“奴才”“蠢才”故事:(故ri轻音):贬义,花样的意思,常用,“出故事”“你哪那么多故事?”“就你故事多!”见《红楼梦》第六一回:“吃腻了肠子,天天又閙起故事来了。
方言与古汉语汉语言 113 09 方姮堃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
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汉语发展出了7个主要的地域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后六种方言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地区。
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古代汉语作为方言共同的源头,对方言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可以从方言中找出古代汉语的痕迹。
例如古代没有任何录音设备,可是我们今人却可以推出古代汉语的读音,那是语言学家们根据古代所记载音韵的书(如:隋代陆法言编著的《切韵》、宋代对《切韵》的修订之作《广韵》)以及方言中对古代汉语发音的保留等方法而旁敲侧击得出的结论。
以关中方言为例,自西周建都陕西开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
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
”“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
相对其他方言,吴方言不仅有入声还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而这些音在大多数中国方言已经不存在,只部分的留在闽语、湘语中(如闽语是无'd'音的)。
举例来说,上海话单音素有50个,普通话仅32个,粤语不足33个。
北方话、英语、法语分别仅有送气和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和浊音、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对应;而这三组音在吴语中都有,不送气清音"拨(给)[p]、德[t]、革[k]"、送气清塞音"泼[ph]、忒[th']、克[kh ]"、浊音"渤[b]、突[d]、搿[g]"。
吴语古汉语词汇吴语古汉语词汇是指古代吴语中的一些汉字词汇,这些词汇在古代吴语中被广泛使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吴语古汉语词汇。
一、人物类词汇1. 君子(吴语发音:kun-ci):古代吴语中用来称呼有德行、有修养的男子。
2. 美人(吴语发音:mi-nin):古代吴语中用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3. 儿童(吴语发音:niang-do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年幼的孩子。
二、动物类词汇1. 狗子(吴语发音:ka-tz):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狗。
2. 鱼(吴语发音:yu):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鱼类。
3. 鸟(吴语发音:nu):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鸟类。
三、自然景物类词汇1. 山(吴语发音:sa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山脉。
2. 水(吴语发音:su):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江河湖海等水域。
3. 云(吴语发音:yu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天空中的云彩。
四、食物类词汇1. 米饭(吴语发音:mi-fa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煮熟的稻谷。
2. 面条(吴语发音:min-lo):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用面粉制成的食物。
3. 蔬菜(吴语发音:su-choi):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各种蔬菜。
五、时间类词汇1. 早晨(吴语发音:zo-sa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清晨的时间。
2. 黄昏(吴语发音:wo-tu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傍晚的时间。
3. 夜晚(吴语发音:ye-wa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晚上的时间。
六、动作类词汇1. 走(吴语发音:zo):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行走的动作。
2. 看(吴语发音:kho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观察的动作。
3. 吃(吴语发音:chi):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进食的动作。
七、感情类词汇1. 爱(吴语发音:ai):古代吴语中用来表示对他人的深厚感情。
2. 怨(吴语发音:uan):古代吴语中用来表示对他人的不满或不喜欢。
3. 快乐(吴语发音:kho-lo):古代吴语中用来表示心情愉快的状态。
八、社会类词汇1. 家庭(吴语发音:ga-din):古代吴语中用来指代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基本社会单位。
山西方言中的古汉语词
山西方言中的古汉语词有很多,因为山西方言在长期的演变中
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词汇。
比如,山西方言中的“大白菜”可以说
成“大白”,“茶叶”可以说成“茶叶儿”,“炒菜”可以说成
“炒饭”,“吃饭”可以说成“搭饭”,“睡觉”可以说成“睡觉儿”等等。
这些词汇在山西方言中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特点和用法,反映了古代汉语在山西方言中的传承和延续。
同时,山西方言中也
有一些古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的词汇,比如“尔”、“乃”等,这
些词汇在山西方言中仍然保留并且使用。
总的来说,山西方言中的
古汉语词汇丰富多样,反映了古代汉语在这一地区的深厚影响和传承。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温州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特色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温州古为瓯越地,温州话在古代瓯越语和瓯越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温州话是古吴语的继承者,是南吴语的代表.保留了很多的古语话古音,比受官话影响的北吴语更古老。
温州话又与古闽语、古楚语、古江东语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因为温州方言的独特,才会受到国内外学界重视,对于温州话的研究,在汉语历史与方言研究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一)纵观百年来的古汉语语法研究,可以大致地分为前四十年、中四十年、后二十年三个时期:一是构建系统的时期(1898马建忠《马氏文通》[1]发表—30后期);二是以历史语法描写研究为主的时期(1936王力《中国文法学初探》[2]发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是历史语法的描写研究与关注理论、寻求解释并重的时期(80年代初——)。
在《文通》里,词类、句法、句类三个方面虽然不很平衡,但构建完整古汉语语法体系文通》明确地主张汉语词有定类。
《文通》指出“字类凡九,举凡一切或有解,或无解,与夫有形可形、有声可声之字胃赅矣”,“无字无可归之类,亦类外无不归之字矣”(1983:23页)。
马氏清楚地了解字类是研究句法的基础,字类的确定同字在句读中的位置密切相关,他说“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
”王力先生1936年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清华学报》1期),1937年发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3](《清华学报》12卷1期)。
这标志着古汉语语法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不以构建完整的语法体系为目标,而以对历史语法的某些现象进行描写研究为主的时期。
王力先生在《初探》中指出:研究汉语语法要“按时代分为若干时期”,进行“文法史的研究”。
这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任务。
(二)在保留古代语言方面,温州话有许多的特点,主要表现有:(一)词法1.温州话的语序比较特殊、如北京话表示动态的副词一般放在动词前面,而温州话“先”、“起”、“添”、“罢”等表示动态的副词却通常放在动词后面。
开封方言中的古汉语词汇及其文化内涵作者:张煜涵来源:《大观》2017年第08期摘要:词汇是语言要素中最生动最富于变化的部分,《广韵》、《说文》等古籍中曾经存在的有些词义在普通话中已不复存在或不能单用或很少使用了,但在开封方言词义系统中却得以保留和继承。
分析这些词在开封方言中的使用情况,对了解古汉语和开封方言在词语方面的传承关系有积极作用,对保护方言以及研究方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开封方言;古汉语;传承;文化开封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官话区)中的中原官话,是以开封老城区为代表的,涵盖包括郑州、商丘等豫东地区的一种方言,并非只是狭义的开封市的方言。
开封地处中原,作为八朝古都,曾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并且由于宋代的文化空前繁荣,市民阶级的活跃,使得开封方言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词汇。
由于古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在开封话中,单音词就比同属官话区的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西北官话和西南官话中的单音词多一些,其中有许多词汇的含义都有相当丰富的文化背景,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
开封方言的声调系统如下:(1)阴平[24]:开封方言的阴平其主要特点是低而上升。
(2)阳平[53]:开封方言的阳平其主要特点是高降。
(3)上声[44]:开封方言的上声其主要特点是高平,但不是最高,和普通话阴平调较为接近。
(4)去声[214]:开封方言的去声其主要特点是先降后升,类似普通话中的上声声调。
一、举足轻重的“中”“中”字在开封乃至河南方言中都占有不可小觑的重要地位。
由于地处九州之中,开封人自古以来都带有天下之中的意识。
“中”字在开封话里带有认可,允许,同意之义,可以做形容词、副词,在句中充当谓语,状语,补语等成分,用来形容一切好的、令人赞叹的、合适的人和事:“这个人真中!”、“你办了这个事中啊!”在普通话里对应为“行”“好”“可以”的意思。
“中”字也可单独使用,作为别人提问是否可以,是否合适的回答:“明天五点见面吧?”“中!”,“小王这个人咋样啊?”“中!”表达反义则在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不中”无论是形容人还是事,都表达了说话者极度的失望或者不认可。
上海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话又称上海闲话,沪语,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
上海话也是吴语的重要代表,与吴语太湖片其他方言基本能互通。
以下是一些上海话中的古语:
1. 馌糒(ye be):食物。
2. 淰濯(shui zhuo):洗涤。
3. 膓➜(chang):肚子。
4. 衕沆(tong huang):胡同。
5. 麸炭(fu tan):木炭。
6. 箍桶(gu tong):束紧。
7. 餪补(nian bu):熨烫。
8. 餼饲(xi si):喂养。
9. 腌臜(a za):脏乱。
10. 侪庶(chai shu):众人。
这些词都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词汇,如今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但在上海话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潮汕话与潮汕话中的古汉语08级通信工程张起彤08379082潮汕方言,又称潮汕话,潮州话,是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等市及所属各县区,汕尾市大部分地区,以及海外潮人聚居的地方的方言,属于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
旧时以潮州府城话为标准,今以汕头市话为标准语。
潮汕方言是一支独特而古老的汉语方言,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潮汕由于远处东南海隅,限山阻海,与外界交流殊少,因此原有的语言风貌大体保存下来。
作为广东三大方言之一的潮汕方言古朴典雅,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被誉为研究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本文介绍了潮汕话中常用的一些字词,俗语,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潮汕话中保留的一些词汇与古代汉语的关系。
本文注音用宽式国际音标,声调: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潮汕话中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单音节的古词,其中一些常用的古词是现代汉语少用或不用的。
如潮语中说“索”不说“绳”,说“齿”不说“牙”,说“铰”不说“剪”,说“箸”不说“筷子”,说“食酒”不说“饮酒”等等。
下面先介绍一些潮汕话中的常用字词。
是(si6),是,表示肯定唔是(m7, si6),不是,表示否定有(u6),有,表示存在无(bho5),没有,表示不存在孬(mo2),不好,不准免(miang6),不用勿(mai1),不要呾(da1),说多谢(zoi7 ,sia7),谢谢囝(gian2),我(ua2),我汝(le2),你,《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伊(i1),他/她/它,宋代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阮(uang2),我们俺(nang2),咱们恁(ning2),你们伊人(i1,nang7),他们底个(di7, gai5),谁乜个(mih8,gai5 ),什么東西这个(zê6 ,gai7),这个许囝(he7 ,gian2) ,那里底囝(di7 ,gian2) ,哪里雅(ngia2),美丽、漂亮肥(fei2),胖。
古汉语有如“环肥燕瘦”跤(ka),脚寒(nhan2),冷宰(tai2),杀,口语多用宰。
方言中的古汉语班级 09 文秘学号 06 姓名黄华摘要: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现在人们已经再也听不到纯正的古汉语了,但是我们在方言中依然能看到古汉语的身影。
可以说方言就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
因为它不仅保留了完整的古汉语的声调,古汉语全浊声母,还保留了古代汉语通语的用词和构词方式。
这一切对古代汉语的研究都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方言古汉语古音保留词汇现代人没哪个曾经听过“古人”说话,特别是古人的语音,因为汉语没有注音的特点,我们也很难找到史料来推断古汉语。
可实际上,语言学家们却总是能告诉你这个字古代怎么读,那个字古代怎么读。
汉语语言学家是怎么寻找古汉语的踪迹的呢?方言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
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近600年来,汉语发展出了7个主要的地域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后六种方言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地区。
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中国使用最多的方言是北方方言,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方言,因而有“官话”的名称。
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但是在北方方言中也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以关中方言为例,自西周建都陕西开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
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
”“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
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之“嫽的太太”。
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
《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
”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
”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也说:“嫽,好也。
”此后,这个词便一直保存下来——不过,大多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
如唐代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
”“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子的。
“倭也”。
指人漂亮,娇美。
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
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
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喝汤(喝水)。
说到“喝汤”,这汤非土话,乃文词也。
汤即热水也。
临潼华清池有个“九龙汤”(地热洗澡池),便是此义。
“彘”字。
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
它保留了完整的的古汉语的声调,从而保存了完整的发音特点。
汉语声调是汉语的最显著特点。
中古汉语(唐代)有8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而粤方言有9个声调,保留了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面貌,仅将入声分化出“中入”。
而普通话只有4个声调了。
北方各地方言基本都没有入声(晋方言保留了部分入声),湘方言的入声已经变异,仅保留了音位。
吴方言保留入声比较完整,但是入声的音尾本来有g-k-h三种分别,吴方言则全部改为喉塞音,不能区分入声韵尾应有的差别了。
而粤方言则不仅保留音位,连韵尾的三种区分也很完整。
这是外地人学粤方言最难的地方。
它还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词汇,像“企”(站)、“食”(吃)、“行”(走)、“颈”(脖子)、“佢”(他、她)、“晏”(晚)、“悭”(节省)、“银子”(钱币)、“卒之”(最后)、“于是乎”(于是)等等,读起来十分儒雅,白话文早就没人这样用了,可在粤方言里竟还大行其道。
还有一点粤方言的状语后置也是古代汉语的习惯,例如北方汉语的“公鸡”在粤语中是“鸡公”,而“椰青”指“青椰子”。
“你走先”是“你先走吧”。
相对其他方言,吴方言不仅有入声还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而这些音在大多数中国方言已经不存在,只部分的留在闽语、湘语中(如闽语是无'd'音的)。
举例来说,上海话单音素有50个,普通话仅32个,粤语不足33个。
北方话、英语、法语分别仅有送气和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和浊音、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对应;而这三组音在吴语中都有,不送气清音"拨(给)[p]、德[t]、革[k]"、送气清塞音"泼[ph]、忒[th']、克[kh ]"、浊音"渤[b]、突[d]、搿[g]"。
吴语有最完善的语音体系,且音素都较实用,上海话音素几乎每个都在常见外语中得到使用。
所以唐代河南籍的唐玄奘是选用吴音译注佛经的,因唯吴音才能译音准确。
并且大量古诗词用普通话读不出韵脚、韵律(尤其是讲究舒促结构的词曲),影响赏析,用普通话也不能讲解词曲格律。
《唐诗三百首》中的前十首中有五首,用普通话读影响韵脚,包括:第一首《感遇》的韵脚:"洁、节、悦、折",第七首《佳人》的韵脚:"谷、木、戮、肉、烛、玉、宿、哭、浊、屋、薄、竹",第八首《梦李白》的韵脚:"恻、息、忆、测、黑、翼、色、得",等在古汉语和现在吴语中都是入声字;另外,第二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之酒》的韵脚:"微、扉、衣、稀、机",第九首《送綦毋潜落地还乡》的韵脚:"薇、非、衣、扉、稀",等在古汉语和现在吴语中韵母都是"[i]"。
掌握吴方言中的入声、浊声母和一些古汉语音韵对学习古汉语有重要意义。
和其他方言一样,吴方言中也保留相当多的古词古义,一些被吴语使用者视为通俗的日常字辞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而在官话中已经消失不再使用。
例如汏d'a/大 dai "洗"的意思;爿 b'e/办 pan屁股爿(屁股蛋儿);瘪 biq/笔 bi 1、凹陷、"瘪三":骂人话;蹄髈 d'i pang/提胖 ti pang (尤指猪的)大腿;钿(钿) d'i/田 tian 钱的意思,如:迭个物事几钿啊?(这东西多少钱?);晏 e/爱 yan 迟,晚:~起。
~驾。
至于闽方言其中不少是直接从古代通语中流传下来的。
由于语言的变迁,有些古代通语的用词在现代汉语的共同语中已经很少出现在书面话中了,而它们至今仍活跃在海南人的日常口语里,堪称汉语中的“活化石”。
就是说,一些现在说的海南话能找到其根源,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正式的字或词。
这些说法大多也存在于福建说闽南话的地区。
下面举一些例子:1、徛,海南话读音kia,含义:站立。
《广韵》:徛,立也。
江西赣语片区也有这种说法。
莆田方言歌曲《爬龙船》形象地描绘了五月初五赛龙舟的情形,“五月节,爬龙船,岸顶人徛一大群。
”例:方言“行得正,徛得正”比喻为人处事光明磊落。
2、湴:海南话读音同“办”,普通话读音亦中同“办”,含义:深泥、烂泥。
《广韵鉴韵》:“埿,深泥也。
湴,上同。
”《集韵》:“埿,泥淖也,或作湴。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 “《唐六典》述五行,有禄命、驿马、湴河之目,人多不晓湴河之义。
...湴,字书亦作“埿”。
按:古文埿,深泥也。
本书有湴河者,盖谓陷运,如今之空亡也。
”其它个别地方方言中还在用,如陈残云《香飘四季》第九章:“还有一批小学教师和中学生,也都是浑身泥湴的,互相鼓励着,在挑泥掘土。
”例:陷湴田(烂泥很厚人或动物容易陷进去的水田)。
3、姣:海南话读为“hiao”,指女子轻佻、淫荡。
《广韵》平声肴韵胡茅切。
《玉篇女部》:“姣,淫也。
”《左传;襄公九年》:“弃位而姣,不可谓贞。
”晋杜预注:“姣,淫之别名。
”唐孔颖达疏:“服虔读‘姣’为放效之‘效’。
言效小人为淫。
淫自出于心,非效人也。
今时俗语谓淫为姣,故以姣为淫之别名。
还有其他的方言,像湘鄂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也都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的词汇和语音。
在湘语中,还完整保留了古浊音系统,比如f和hu相混,元音鼻化现象很普遍。
客家话中同样保留了很多古音,其中没有浊声母如dz、v等,只有塞擦音ts、s等,所以会把“知”念成“低”,把“值得”念成“抵得”,还没有r的发音,所以把“你”念成“汝”,把“乳”念成“能”。
客家话中更有着在句后大量保留“也”的后缀习惯。
古汉语有着动词重叠的构词方式,这在今天的客家语中依然能看到。
以上部分对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的语音及词汇做了简单的介绍和说明。
研究方言中的古汉语,有助于汉语史的研究和汉语词汇的深入研究。
古汉语已经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消失,只分散地存在于各地方方言中,深入研究各地区方言,对于探究古代的文化现象、古汉语的发音、词汇,推动古汉语的纵深研究以及现代汉语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因此,对方言的研究和保护都极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