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米芾《蜀素帖》释文与题跋文

米芾《蜀素帖》释文与题跋文

米芾《蜀素帖》释文与题跋文
米芾《蜀素帖》释文与题跋文

米芾《蜀素帖》释文与题跋文

[源于书法江湖网友“逸云”发表于《书法交流》的帖子]

《拟古》

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秋花起绛烟,旖旎云锦殷。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见吐子效,鹤疑缩颈还。青松本无华,安得保岁寒。龟鹤年寿齐,羽介所托殊。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鹤有冲霄心,龟厌曳(ye,四声)尾居。

以竹两附口,相将上云衢(qu,二声)。报汝(ru,三声)慎勿语,一语堕(d uo,四声)泥涂。

《吴江垂虹亭作》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霜)破柑。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泛泛五湖霜气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须织女支机石,且戏常娥称客星。时为湖州之行

《入境寄集贤林舍人》

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颂歌。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

天分秋暑资吟兴,晴献溪山入野哦。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笺书尽剪江波。

《重九会郡楼》

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船。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

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

《和林公岘山之作》

皎皎中天月,团团径千里。震泽乃一水,所占已过二。娑罗即岘山,谬云形大地。

地惟东吴偏。山水古佳丽。中有皎皎人,琼衣玉为饵。位维列仙长。学与千年对。

幽操久独处。迢迢愿招类。金飔带秋威。欻逐云樯至。朝隮舆驭飙。暮返光浮袂。

云盲有风□。蟾餮有刀利。亭亭太阴宫。无乃瞻星气。兴深夷险一。理洞轩裳伪。

纷纷夸俗劳。坦坦忘怀易。浩浩将我行。蠢蠢须公起。

《送王涣之彦舟》

集英春殿鸣捎歇。神武天临光下彻。鸿胪初唱第一声。白面玉郎年十八。

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便敲枰使传道。衣锦东南第一州。棘璧湖山两清照。

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相逢不约约无逆。舆握古书同岸帻。

淫朋嬖党初相慕。濯发洒心求易虑。翩翩辽鹤云中侣。土苴□鸱那一顾。

迩(业)来器业何深至。湛湛具区无底沚。可怜一点终不易。枉驾殷勤寻漫仕。

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少有俳辞能骂鬼。老学鸱夷漫存口。

一官聊具三径资。取舍殊涂莫回首。

元佑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敝记。

附:

【题识】

增城嗜书,又好米南宫书,余在长安得蜀素摹本,尝与增城言米书无第二,但恨真迹不可得耳。□二十余年,竟为增城有……

犹有蜀素存米者,幸逭郁攸献晋卿。堪与渔村为合璧,似争兰畹擅连城。书虽涉放原归整,□固云颠颇具英。磬折幽光非谬誉,谓狮捉象是精评。癸卯仲春上澣御题

此米芾蜀素真迹卷为大学士傅恒旧藏,壬寅冬其子额附福隆安家不戒于火,而是卷适以付装获全,因进入内府,即提什纪其事。今春其孙丰伸济伦家复遭祝融之厄,传是卷不早入石渠焉,知不为丁甲下取洵乎。翰墨因缘,流传有数,艺林名迹,当有神物护持,不可思议耳。戊申孟夏御识。臣董浩奉敕敬书

【跋文】

《蜀素》一卷,乃庆历四年甲申东川所造,东园邵子中藏于家二十余年,至熙宁元年戊申装褫成卷。先记其尾,虚其首,以将属善书者。庆历至熙宁二十余年矣,至熙宁八年乙卯胡完夫、徐道渊、闾丘公显观于子中家,展转数遍,亦题其尾,尚其素也。至元佑三年戊辰始为米溪堂书,熙宁至元佑又几二十几年矣,子中、完夫诸公爱其素如此,不知诸公及见溪堂之词翰否乎?

米芾行书解析_图文

一、米芾及其《蜀素帖》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世居太原,继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才华横溢而狂放不羁,故又称“米颠”。《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工夫,可谓已登堂人室。其真、草、隶、篆、行兼擅,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意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无论诗帖,还是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奇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有如利剑斫阵,振迅天真,出人意表。米芾借古开今,将中国书法推向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后世几乎把他与二王同誉。米芾之书,对今人理解二王可谓是—本上好的教科书。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代表作有《虹县诗》、《多景楼诗帖》、《研山铭》、《苕溪诗帖》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的影响最大。 蜀素是北宋时蜀地生产的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为邵氏家藏二十余年之物,只在卷尾写了几句,欲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这种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一直到北宋元祜三年(公元1088年),38岁的米芾才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诗八首,这就是《蜀素帖》(右图为作品局部)。此帖纵29.6厘米,横284.2厘米,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身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此帖清代落人高士奇、王鸿绪、傅叵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它与同期的《苕溪诗帖》均代表了米芾行书的最高成就。 二、《蜀素帖》的笔画特点 米芾自称学褚最久,因而深受褚书的影响。《蜀素帖》笔画总体趋于丰厚,因是书于绢素之上,故多渴笔,略显刚健,用笔侧锋、中锋掺杂,起笔落笔变化多端,有“云烟卷舒飞扬之态”。此帖笔法多变,纵横挥洒,洞达跳荡,方圆兼备,刚柔相济。其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 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

王铎书法欣赏(中卷)看清晰大图在相册《王铎书法作品集》

王铎书法欣赏(中卷)看清晰大图在相册《王铎书法作品集》 王<铎《节临来迟帖》(五十九岁作)自署书于庚寅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草书。绢本、凡四行,共五十九字,纵190cm,横51cm。青岛市博物馆藏。 释文令度何来迟深令人忧悬耶岂谓确有理因祠监多感足下事甚善然所造极难想足下每思先后卿岂须言亲亲不己 意耳安石停此过半庚寅二月王铎王铎《>节临褚遂良家侄帖》(五十七岁作)自署书于戊子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行草书。绢本、凡四行,共六十二字,纵202.5cm,横51.2cm。青岛市博物馆藏。行书轴纵158厘米、47厘米王铎《喜与友人联艇之作》立轴憨斋吴南生原藏释文:乘橈殊不愠,目注有新闻。同弄江心月,闲看海尾云。沟塍难播种,颠沛易离群。傥与诸[犭軍]伍,茵粮为尔分。喜友人联艇之作辛卯二月初十王铎此幅行草立轴所书为王氏自作《喜与友人联艇之作》五言律诗,绫本,纵214.2cm、横52.3cm,署年“辛卯”即顺治八年,为其去世前一年所书。署名之下钤“王铎之印”和“痴仙道子”白文印二方。通篇行笔醋畅,起笔及转折多用方笔,凝重而不板滞,刚柔相济,骨力洞达,体势遒逸,神韵深邃,体现了书家高度的艺术造诣。行书燕矶书事轴纵224厘米、横50厘米绫本1643年书广东省博物馆藏王铎《行书五律诗轴》绫本纵236.5

厘米,横53厘米。西泠印社藏释文:正是怜才日如何独不容身将书一卷门对雨千峰健翮嫌天窄雄心向海浓最怜无 可妒约子种鳞松问点平彭子作铎书辛卯二月奉自玉贤宗 侄吟坛王铎《草书录语》轴,绫本,纵254.2cm,横48.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云之为体无自心,而能合电章,霑被天下,自彼盘古罔有衰歇之貺。宋公以岱云别号,不独仰景泰翁也。嘘枯洒润,田文明,其望熙亯非棘欤。庚辰夏宵奉,王铎。 此轴录语一段,末款“庚辰夏宵奉,王铎。”下钤“崝嵘王铎”、“大宗伯印”。无鉴藏印。从题款可知此轴作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王铎时年48岁。此轴题款处距边缘很近,且题款形式也似有不尽合理之处,故推测上款可能已为人裁去。王铎此轴作于明末,受字人或与明廷有关,并在清初属于不容于清政权之人,因此收藏者将上款剜去,现在也就难考其人了。 此轴笔墨丰润,行笔洒脱,但笔力略弱,字体亦较规正,当属王铎书风初成时期的作品。《草书临帖》轴,绫本,纵163cm,横51.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弟昨还,方承一日忽患闷,当时乃尔大恶,殊不易追企。怛想诸治,昨来已渐胜。眠食复云何,顷日寒重,春节至。谢庄白。丁亥十月廿一。王铎。

清诗宗韦柳释文修改三

汉字风神校正与释文 1.欧阳中石书法联 释文:眼界高时无碍物心源开处有清波 岁乙酉初冬中石 【简介】“学者”改为“学书”; 2.刘炳森书法 释文:艺海凌波 锡熊先生雅正 刘炳森书于瑞德草堂 【简介】“研究院”后面应为“,”;“书艺高以...”改为“书艺向以...”3..启功书法《口占一首旅途》 释文:华岳齐天跻者稀 如今俯瞰有飞机 一拳不过儿孙祥 万仞高岗也振衣 旅途口占一首启功 【简介】标题改为《飞行旅途口占一首》;“融会了顷、柳、欧、赵”中“顷”应为“颜”。 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 释文:黄河之水远接天,赤县扶桑两地连;千数百年唐盛日,早通通宝开元钱。红白樱花烂漫开,盈盈一水送春来;愿祝此花香不散,千秋百代好同栽。好风吹面至东瀛,两岸幽情日日深;有笔如花花似锦,愿从兰芷荐春心。喜接嘉宾颜笑开,烟光如海望蓬莱;遥期桂子秋登日,八月金黄君再来。 【简介】“是瘦劲圆涩”改为“一是瘦劲圆涩”;后接“遒健雄浑”不是“道”;“革书”改为“草书”;“4个字”改为“四个字”; 4.郑板桥书法 中间书法释文: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左:酒罄君莫沽,壶倾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我虽不善书,知书莫如我。苟能得其意,窃谓不学乎。 右:晨星断雁几文人,错落江河湖海滨。 抹去春秋自花实,逼来霜雪更枯筠。 女称绝色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 不买明珠买明镜,爱他光怪是先秦。 【简介】郑燮(xiè)【注:不知道拼音标声调不】“诗、书、画均旷世独或”改为“独立”; 伊秉绶 清诗宗韦柳,嘉酒集欧梅。 款识:阏逢阉茂之春,伊秉绶。 释文:白云抱幽石,华馆寄清波。 款识:书为芝房三兄雅属。乙亥仲秋,汀州伊秉绶。

米芾书法作品赏析

米芾书法作品赏析 求实斋2015-04-03 10:21:27阅读(3373) 评论(0)分享到 米芾书法,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米芾的作品既继承二王衣钵,又大大突破了二王完美得近乎封闭的审美框架,突破形式上以工稳秀美为追求的创作思想,将书法中有意思的美更一步放大。

《临沂使君帖》纵31.4厘米,横25.1厘米 释文:芾顿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如何?芾顿首。临沂使君麾下。

在他笔下,意趣、情绪为首要表现对象,不会规规矩矩坐在字格里,表现形式上,体势骏迈,奇崛跌宕,险峻如嶙峋怪异之山峰,论笔势之险,几乎前无来者。 若论体势骏迈,北宋四家中首推米芾。米芾书法,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又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而如此妙境,尤在米芾手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伯允帖》纵27.8厘米,横39.8厘米 释文:十一月廿五日。芾顿首启。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知。难却尔。区区思仰不尽言。同官行。奉数字。草草。芾顿首。伯充台坐。

《清和帖》纵28.3厘米,横38.5厘米 释文:芾启。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米一斛,将微意,轻鲜悚仄。馀惟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

《彦和帖》纵30.1厘米,横42.6厘米 释文:芾顿首启。经宿。尊候冲胜。山试纳文府。且看芭山。暂给一视其背。即定交也。少顷。勿复言。芾顿首。彦和国士。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

蜀素帖单字放大

蜀素帖单字放大 《蜀素帖》,为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墨宝。今藏于台北的国立故宫博物院。《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诸体诗》,清乾隆末年编篡《石渠宝笈续编》时取今名。《蜀素帖》纵长27.8厘米,横长270.8厘米。卷上的乌丝栏也是织出来的,可见是专供书写用的。当时许多书法家只敢在蜀素上书写少许字,直到米芾才在上面写的满满的八首诗句。此作可说是米芾早年的力作,董其昌以“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来形容。用笔的快慢、轻重、起收及转折,不拘一法,收放自如。结体偏纵长倾侧,表现灵动。相同字都有不同的写法,极尽变化之能事。书风完全显露出米芾“不偶于俗”的人格特质。《蜀素帖》真迹在明代时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人收藏,清代曾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蜀素帖》曾摹刻入《戏鸿堂帖》及《三希堂帖》等,民国初年,其墨迹经北京的延光室(书画出版社)按黑白摄影柯罗版印刷的形式出版。北宋时,蜀地(四川)生产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称为蜀素。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一个长卷,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只在卷尾写了几句话,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

米芾三十八岁时,米芾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诗,这就是《蜀素帖》。此卷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此卷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蜀素帖》释文: 拟古。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

行书书写入门方法

【行书书写入门方法】 1,熟习软笔书法的楷体字并达到一定的造诣,掌握运用笔法的技巧,和文字结构。 2,掌握繁体字的书写方法。 3,掌握上述方法后即可以练习行书书写,照字帖练习,循序渐进,即可入门【怎样练好书法】 1、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的字上去填写。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红。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的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的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的要求去写,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摹帖的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的结构位臵,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的笔意,而易失古人的结构位臵。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的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的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或者采用“双钩”的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训中成熟。 2、先入后出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临摹就是继承,就是向古人学习,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笔、美的结字、美的章法、美的韵味和气势等。但临摹还有一个入帖与出帖的关键问题。不入帖,写不进去,或写出来不象,是无法与古人对话,无法学到古人书法妙处的。但不出帖,即进去又出不来,太象古人,简直成了古人的书奴,一点自己的个性都没有,这样写,最终也形不成自己的书风特点。

白阳豪气晚明大家陈淳书法集赏

白阳豪气——晚明大家陈淳书法集赏 晚明大家——陈淳书法集赏陈淳(1483-1544)字道复,后以字行,别字复甫,自号白阳山人。长洲人。陈淳自幼饱学,对于经学、古文、词章、书法,诗、画,都有相当造诣。陈淳少年作画以元人为法,深受水墨写意的影响。他的写生画,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自有疏斜历乱之致。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他能诗文,擅书法,尤精绘画。陈淳与徐渭并称白阳、青藤。陈氏少年作画工细,中年后笔法放纵,自立门户。陈淳从师文徵明,在其门下声誉最高。擅长写意花卉,其作品虽表现一花半叶,却淋漓疏爽,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赞赏;他是继沈周、唐寅之后对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画家。陈淳中年以后间作山水,技法学米友仁、高克恭,多以江南风景为题材,手法简练,极具文人生活情趣,文徵明曾微笑着说:“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存世作品有《红梨诗画图》、《山茶水仙图》、《葵石图》、《罨画图》等。其子陈括继承父风、擅花卉。书工行草,圆润清媚,率意纵笔,稳健老成,是晚明狂草大家。陈淳作品传世较多,国内几大博物馆多有收藏,流传海外的也不少。陈淳书法集赏陈淳《草书七言诗轴》纸本纵154.6厘米横64.5厘米北

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望湖亭上好春光,儘许游人醉夕阳。亦欲扁舟垂钓去,竹林留我且徜徉。”“春日田舍有怀石湖之胜。道復。”鈐“白阳山中人”(白文正方)。鑑藏印:“屺瞻墨缘”(朱文正方)、“曾在朱屺瞻家”(朱文正方)。此书点画浑厚,笔力老练劲挺,起收之笔以及转折之处皆沉著有力。整篇佈局与气势深得祝允明草书神韵。徐渭曾云“道復花卉豪一世,草书飞动似之”。曾经朱屺瞻收藏。陈淳《草书岑参七律立轴》纸本纵181.8厘米横71.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释文: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 仗拥千官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独有凤凰池上 客阳春一曲和皆难右岑嘉州和贾诗道复书钤“白阳山人”(白文正方)、“陈氏道復”(白文正方)。本轴书法多以中锋运笔,使转圆润,偶有偏锋鉤拒,刚柔互济,书势飞动雄杰,结体疏放恢张,欹侧多姿,颇有米芾书法的意致。儘管本轴未署年款,但根据行笔老练劲挺及“道復”签款形式分析,大抵呈现出陈淳晚年书法风貌。陈淳《游白莲寺五言诗扇面》草书南京博物院藏《五绝扇面》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陈淳《白阳山诗》(局部)纸本行书29×393.5cm 天津博物馆藏此帖圆润清媚,率意纵笔,稳健老成,是陈淳晚年之作。陈淳《书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册》纸本草书 30.1×48.2cm×3 嘉靖十九年(1540)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以下第十五開)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能事不受

蜀素帖释文

蜀素帖 《拟古》 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秋花起绛烟,旖旎云锦殷。 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见吐子效,鹤疑缩颈还。青松本无华,安得保岁寒。 龟鹤年寿齐,羽介所托殊。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鹤有冲霄心,龟厌曳尾居。 以竹两附口,相将上云衢。报汝慎勿语,一语堕泥涂。 《吴江垂虹亭作》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泛泛五湖霜气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须织女支机石,且戏常娥称客星。时为湖州之行. 《入境寄集贤林舍人》 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颂歌。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天分秋暑资吟兴,晴献溪山入醉哦。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笺书尽剪江波。 《重九会郡楼》 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船。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 《和林公岘山之作》

皎皎中天月,团团径千里。震泽乃一水,所占已过二。娑罗即岘山,谬云形大地。地惟东吴偏。山水古佳丽。中有皎皎人,琼衣玉为饵。位维列仙长。学与千年对。幽操久独处。迢迢愿招类。金飔带秋威。欻逐云樯至。朝隮舆驭飙。暮返光浮袂。云盲有风驭。蟾餮有刀利。亭亭太阴宫。无乃瞻星气。兴深夷险一。理洞轩裳伪。纷纷夸俗劳。坦坦忘怀易。浩浩将我行。蠢蠢须公起。 《送王涣之彦舟》 集英春殿鸣捎歇。神武天临光下澈。鸿胪初唱第一声。白面玉郎年十八。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使敲枰使传道。衣锦东南第一州。棘璧湖山两清照。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相逢不约约无逆。舆握古书同岸帻。淫朋嬖党初相慕。濯发洒心求易虑。翩翩辽鹤云中侣。土苴尫鸱那一顾。迩来器业何深至。湛湛具区无底沚。可怜一点终不易。枉驾殷勤寻漫仕。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少有俳辞能骂鬼。老学鸱夷漫存口。一官聊具三径资。取舍殊涂莫回首。 元祐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记。 苕溪诗帖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

戴字行草书法_戴字行草书法图片欣赏

戴字行草书法_戴字行草书法图片欣赏 中国书法文化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思维及其精神特征,与中华民族具有尊道重德、贵和尚中、偏向阴柔、运用心智等主要特征的处世性格有着不能剥离的联系。下面带给大家的是戴字行草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戴字行草书法欣赏 巨轴行草的笔法特征 随着巨轴行草作品数量的增加,大字书写技法经验的积累,前述书家写大字不善用笔的情况,在徐渭、张瑞图、王铎、倪元璐等书家的手下,终于得以改观。而王铎是这一笔法变革中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彪炳巨匠。后人甚至因此又有“后王(铎)胜前王(羲之)”之说。现择《方石书话》书论数则,以此对王铎巨轴行草笔法特征略作剖析。 笔势奔放咫尺千里 书必有气以贯之,气大而长短大小皆宜。然气非可以劲直为之,须于顿挫起伏处蓄远势,方能咫尺千里。巨轴行草一旦挂入厅堂,与观者的距离拉远,就不能再以含蓄隽永为能事,必须给人以强烈的视

觉冲击力。“气大”则作品充满张力,“势远”则气脉贯通。写大字必须在用笔上做到“顿挫起伏处蓄远势”,方能纵横开拓、咫尺千里。纵观历代书法,在笔势、结体上可分为两种形式:即外拓与内擫,而草书强调笔势贯串,书写速度较快,多用外拓之法,所以在王献之以后,书家行草笔法,多以外拓为主,而以鲁公、觉斯、青主尤着。巨轴行草幅式拉长,尤其强调纵势,这一点,外拓笔法又体现其独特的优势。如果说鲁公将外拓笔势在小笔行草这一领域作了最淋漓尽致的阐释的话,那王铎和傅山的贡献,就是将外拓笔法的开张奔放的特点在巨轴行草这一子敬、鲁公从未涉足的领域推向了极致。另一方面,王铎作书有胆气,用笔刚猛肯定,狂蹈大方,笔势奔涌,一气呵成,似大江东去,浩浩荡荡。? 极笔势而不失控制 竭骥奔泉,怒猊抉石,形容奋猛,亦极笔势。然于奔腾不可遏抑时,陡然一勒,鞭入正路,及与狂怒劲张不同。王铎自称“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生不易。”翻开《王铎书法全集》,其临书作品几乎贯穿了他一生的每个时期,可见此言之不谬,其长期临古浸淫阁帖所积聚的深厚功力,为其“放手”和“撒手”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观王铎大草,理法兼备,狂而不野,其跳掷飞动的纵笔挥洒不失令人叹为观止的控制,快速流畅的行笔仍能将提按顿挫交待得准确到位,无懈可击,显示出其激情与理性的卓越平衡。马宗霍的《岳楼笔谈》说:“明人草书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若不尽。”当为确评。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

35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 一时正时侧,变化多端^ 二折多于转,方多于圆^ 三提按顿挫,法度严谨^ 四轻重结合,疾涩相间 五燥润相映,对比强烈^ 六敏而好古,自出新意 41 王铎行书的结构特征 一欹侧多变^ 二向背成势^鲳v 三疏密有致 四揖让避就五长短参差六大小错落 七行而兼草八避免雷同 52 王铎行书的墨色特点 56 王铎行书的章法特点 一幅式多样,多为条幅56 二左右倾伏,摇曳多姿60 三大小交错,或断或连61 四行行分明,间距不一^吼v 五时疏时密,变化无穷62 一王铎简介 王铎,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卒于清世祖顺治九年,即公元一五九二年.一六五二年,享年六十一岁。字觉斯,又字 觉之,号痴庵、嵩樵、石樵、十樵、雪山道人、龙湫道人等,别署一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故人称一王孟津~。明天启元年 ^公元:苎二年v乡举,天启二年进士,连科及第,考授翰林庶吉士,累官至礼部尚书。明崇祯十七年^公元:八四四年, 崇祯吊死煤山,他避地南京,拥立福王,擢东阁大学士。翌年,南京陷落,与福王同被执,降清。入清后,为《明史》副编修, 后为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卒,追赠太保,谥文安。 王铎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尤以书法著称。其书法诸体皆精,尤以行草书见长。他崇尚古法,集百家之长,成自家面目, 以其雄强豪迈之书风,标领书坛。在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叠起,如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傅山等,将中曙书法发展推向一个 新的高峰时期。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王铎了。 王铎传世书法作品极多,著名的有《行书诗册二》《秋兴诗》《杜诗》《诗稿》《临各家诗》《投语谷上人》《见花迟诗二》 《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 二王铎对行书的主要贡献 当我们翻开当今的书法报刊,参观展览,就会发现热爱王铎书法的人众多,这不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而是王铎无愧为一代大 师。他是一个绝对尊重传统,又具有很强现代意识的大家,他的书法将传统与其个人表现极好地统一起来,使其书法艺术永放光 芒,爱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具体谈谈王铎对行书的贡献。 ^:对取法发表了新的见解。王铎在学习书法时深深体会到了崇尚古法的好处,发出登五岳然后知山,浮海澳然后知海 之感叹,他一生习古非常勤奋,他说一余从事书艺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日多。一我们从其传世书作中可以看 到,有相当一部分是临习古人力作。他的法古思想更是妙语惊人,引人深思。在取法上,他强调一师古ll的重要性,在《=琅华馆 帖册跋=》中说:一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

书法作品释文

书法作品释文及其赏析 一、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原词〗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鉴赏】 上片起句“久有凌云志”,劈空而下,声势不凡。“凌云”既是形容山势之高,也昭示了词人志向的远大,这“凌云志”,就是当年初上井冈山,开创革命根据地之“志”,也是今天重上井冈山,开拓新征程之志。一个“久”字,连接今昔,指向未来,同时还突出了诗人的心理蓄势和期望价值。“重上”二字,显然是以井冈山的过去和现在作为审美背景的,看到井冈山的今天,不由想起它的昨天。“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前句深挚地表达了对井冈山和老区人民的情意,“千里”写行程之远,“故地”写梦魂所系,“寻”写感情之殷。后句点出解放后的井冈山,变得如此壮美。这里的“变”字,连接了过去,突出了现在,回应了“久有”和“重上”。在描述“新颜”时,词人摄取了几个典型的镜头:莺歌燕舞、潺潺流水、高入云端的公路。这里,视觉映象和听觉映象融为一体。“高路

入云端”,既赞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补充井冈山之高峻。从艺术上看,又形成了国画山水的意境。很明显,这些景物着上了词人浓重的情感色彩。此时,词人的情绪格外轻松愉快,一方面是故地重游,另一方面也因为那几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故词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进一步体现了词人的豪壮情怀。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最为险要。词人登上黄洋界,想起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对未来信心更足。据当时随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同志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黄洋界上阳光明媚,显得格外壮丽。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这段回忆可印证词中所表现的毛泽东的心境:当年血与火的战斗难关都闯过来了,狭窄和将来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超越呢?“不须看”表现了对困难的蔑视,也表现了对前途的自信与乐观。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过片,词人由过去的战斗生涯,,自然地想到了眼前的世界形势。连续三个三字句,奏出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强音,揭示了革命可以改变一切的客观真理。接下去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两句,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感情的内涵。词人两次上井冈山,时间跨度达三十八年之久,这三十八年,从个人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看,该是多么的漫长啊,其

米芾行书技法

米芾行书技法 米芾技法十讲(一) 一、浅析米芾作品中“侧”的写法 1、侧,“永”字八法之一,指点的写法。《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 云:“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名侧也。”就书写而言,陈思又曰:“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口诀云:…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疾则失中,过又成俗。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古人所言“侧”在米芾作品中多有出现,如图(1): 但“侧”的写法又不仅如此。王羲之《笔势论》云:“夫着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名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现就米芾作品中常见的“侧”法作以总结,以求教于方家。 2、露珠点 裹锋起笔,围转向右下行而顿之,稍驻即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与楷法略有不同。如图(2):

3 、引天应地点逆锋起笔下按,折笔向左,顿而提锋左下带出,多为横势,起收均有纤丝。如图(3): 4 、杏仁点 蒋和《书法正宗》称其为“向上点”。其运笔方法为:裹锋左下按,顿而围转提笔向右上方回锋收笔。多居于一字的左下方,常与露珠点呼应。如图(4): 5 、平点 搭锋平按,向右下方略顿,回锋收笔。此点多代替短横用之。如图(5): 6 、右趯点 逆锋入笔,向左下按继而折笔蹲锋趯出,与下一画成呼应关系。如图(6): 二、浅析米芾作品中“勒”的写法

勒法,即横画的写法。清代冯武《书法正传》曰:“画之祖,勒法也。状如算子,便不是书。其法初落笔锋向左,急勒回向右,横过至末,复驻锋折回,其势首尾俱低,中高拱如覆舟样,故曰:勒常患平。智永,虞世南上而钟王,多用篆法为画,欧阳、褚、薛多用隶法为画。”在这里,冯武强调了四方面的问题:A 勒的地位;B 勒的书写原则;C 勒的书写方法及形态;D 勒的用笔分类。而我以为,此处关于勒的表述未免有些笼统。更何况这里的勒是针对楷书而言的。在此,笔者拟就米芾行书作品中勒的写法略作总结。为了表述方便,根据勒的形态特征,笔者不揣浅陋,暂拟名称如下: 1 纤丝牵连横 裹锋逆入,起笔形成纤丝,收笔向上翻挑与次笔画呼应。这种笔法多出现于米芾的尺牍作品中,起笔常与上字末画或形连或意带。如图(1): 2、圆头下顿横逆锋圆笔入,提笔右上,收笔略顿牵出下一笔。在书写的过程中,起笔处有时略露纤丝痕迹。如图(2): 3、大头横起笔发力由大及小,横画头重尾轻。具体又分为中锋逆入和侧锋入笔两类。如图(3):

米芾书法作品释文汇编

《三吴帖》行书。纸本。信札及五言古诗各一。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纵30.6厘米,横6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黻谨以鄙诗送提举通直使江西。襄阳米黻上。三吴有丈夫。气欲吞海水。开口论世事。借箸对天子。瑞节高如松。—岁几繁使。秋水浮湘月。罇酒屡觏止。言别不可攀。寥虚看云驶。 法华台诗帖纸本行书纵29.8厘米横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法华台。块圠有同色,雪深云未开。终南晴夜月,仿佛似登台。 道林诗帖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道林楼阁鸣(此字点去)明丹垩,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 砂步诗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砂步漫皆合,松门若掩桴。悠悠摇艇子,真似剡溪图。 米芾《砂步诗帖》,行书墨迹。书法潇洒遒媚,体势修长,结构紧密,颇具欧阳询遗韵,为米氏早年书法风貌。 秋暑憩多景楼帖纸本行书纵27.6厘米横3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秋暑憩多景楼纵目天容旷,披襟海共开。山光随眦到,云影度江来。世界渐双足,惟未入闽,生涯付一杯,横风多景梦,应似穆王台。 李太师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释文】: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 穰侯出关诗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穰侯出关穰侯去国缓驱车ju 蔡泽还来取范睢ju恶客只应真可厌恠他汉相馆丘墟 《穰侯出关诗帖》又称《高氏三图》麻、楮混料纸行书纵29.4厘米横26.4厘米,宋绍圣(1094-1098年)间,约写于45岁左右 吾友帖 【释文】:吾友何不易草体?想便到古人也。盖其体已近古,但少为蔡君谟脚手尔!余无可道也,以稍用意。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倒之势,出二王外也。又无索靖真迹,看其下笔处。《月仪》

米芾的蜀素贴的翻译 --- 拟古

《拟古》 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秋花起绛烟,旖旎云锦殷。 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见吐子效,鹤疑缩颈还。青松本无华,安得保岁寒。 龟鹤年寿齐,羽介所托殊。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鹤有冲霄心,龟厌曳尾居。 以竹两附口,相将上云衢。报汝慎勿语,一语堕泥涂。 《吴江垂虹亭作》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泛泛五湖霜气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须织女支机石,且戏常娥称客星。时为湖州之行. 《入境寄集贤林舍人》 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颂歌。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 天分秋暑资吟兴,晴献溪山入醉哦。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笺书尽剪江波。 《重九会郡楼》 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船。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 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 《和林公岘山之作》 皎皎中天月,团团径千里。震泽乃一水,所占已过二。娑罗即岘山,谬云形大地。 地惟东吴偏。山水古佳丽。中有皎皎人,琼衣玉为饵。位维列仙长。学与千年对。 幽操久独处。迢迢愿招类。金飔带秋威。欻逐云樯至。朝隮舆驭飙。暮返光浮袂。 云盲有风驭。蟾餮有刀利。亭亭太阴宫。无乃瞻星气。兴深夷险一。理洞轩裳伪。 纷纷夸俗劳。坦坦忘怀易。浩浩将我行。蠢蠢须公起。 《送王涣之彦舟》 集英春殿鸣捎歇。神武天临光下澈。鸿胪初唱第一声。白面玉郎年十八。 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使敲枰使传道。衣锦东南第一州。棘璧湖山两清照。 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相逢不约约无逆。舆握古书同岸帻。 淫朋嬖党初相慕。濯发洒心求易虑。翩翩辽鹤云中侣。土苴尫鸱那一顾。 迩来器业何深至。湛湛具区无底沚。可怜一点终不易。枉驾殷勤寻漫仕。 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少有俳辞能骂鬼。老学鸱夷漫存口。 一官聊具三径资。取舍殊涂莫回首。 元祐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记。

解析米芾《画史》中的“无李论”

解析米芾《画史》中的“无李论” 作者:程习鹏 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精于鉴赏,所著《画史》是一部具有著录性质,对各个时期的画家,画作进行品评和鉴赏的著作,其中虽对前人多有讥贬,但他的一些独到见解也为历代学家所重。其中以对北宋初期著名山水画家李成的画迹考究中得出的“无李论”最为显眼,李成的画风在当时是作为北宋山水画主流而广泛流传于世的,但在北宋末年之前,画迹就流传甚少,且大多数的真伪都不可考。然而纵观整个北宋画坛,受李成画风影响的画家及其传派的脉络却异常清晰,我们应该从“无李论”的前因后果中探究其正真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米芾在其所著的《画史》中提出的“无李论”的含义,是没有李成这个人,还是没有李成的画作。米芾曾评论到:“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表明他对李成作品的风貌有所了解,而李成这个人也实实在在存在过,所以说“无李论”就是针对他的传世之画迹所提出的结论。其中还提到:“山水李成只见二本:一松石,一山水四轴。松石皆出盛文肃家,今在余斋。山水秀润而凡,松挺劲,枝叶郁然有阴,荆楚小木无冗笔,不作龙蛇鬼神之状,今世贵族所收大图,犹如颜柳出药牌,形貌似尔,无自然,皆凡俗。林木怒张,松干枯瘦多节,小木如柴,无生意。皆俗手假名,余欲为无李论。”原文的大意是:我见过有两幅李成的真迹,一幅画的是松石,一幅是山水四条屏,松石的那张画是盛文肃家的那幅,现在在我的斋中,画面里的山水平远而润泽,松树画的很挺拔,枝叶郁郁葱葱,就算是很繁杂的细枝也不显得繁琐,一点不像龙蛇鬼神那种盘枝错节,然而现在一些贵族家里收藏的那些所谓李成的真迹,就像是用颜真卿或柳公权的书法去写药店的牌子那样,只有外形相似而已,一点都不自然,很俗气,树木画的气势都很夸张,松树的老木又枯又瘦就像干柴一样,根本看不到一点生机,这些都是凡夫俗子的仿冒品,我看这世上也再没有李成的真迹了。从这里我们可以得之,首先米芾见过也藏有李成的真迹,自认为有鉴别李成真迹的权威,当时李成画作肯定也很流行,所以就会有很多贵族收藏,他却认为贵族收藏的画迹都是假的,之后便下了结论,所以“无李论”的真正意义是无李真迹流传论。 那么李成的真迹在当时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李成的画作在宋初同辈山水画家中便有最高的地位,《宣和画谱》也说“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但真迹传世极少,伪迹风行天下。因为模仿他学他画风的人太多了,如郭熙《林泉高致》 所言:“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其实其影响范围远不止于齐鲁,以至于后来米芾便发出感叹:“李成真见两本,伪见三百本”,并且提出“无李论”,仅仅之过了半个多世纪便已经很难看到李成的真迹了。而当时惟摹李成的画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徐道宁,翟院深,李宗成。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云:“时人议得李成之画者三人,许道宁得成之气,李宗成得成之形,院深得成之风。”他们都以模仿李成画风为主,但成就都没有超过李成。许道宁算是他们三人之中成就最高的一个,宰相张士逊曾写诗赞美他的画艺,“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圣朝名画评》载:“后成孙宥为开封尹日,购其祖画,多误售院深之笔,以其风韵相近,不能辨尔。”李宗成比许道宁稍晚,曾与郭熙同画小殿屏风。这三人都是民间画工出身,以画为生计的人,他们惟摹李成的画风在民间得以广泛的传播,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以致于形成了统一的审美观,造成了凡求生计,必以李成画风才能速售,所以就连

当今杰出的中国30位书法家

当今杰出的中国30位书法家 首届《书法》杂志论坛主题——《中国书法方阵·寻找30家当代优秀范本》评选活动已经揭晓。此次活动以无记名网络投票形式举行,吸引了众多百姓参与其中,完全凭借大家喜爱真情流露,而不以书法家的地位、名气定夺。这很有新意,所以也使诸多活跃当前书坛“大人物”落选了!这30位书法家分别是(以其得票数高低排列): 1.曹宝麟 曹宝麟,1946年5月出生于上海,斋号晏庐。曾任安徽省书协副主席,现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兼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沧浪书社社员。多次担任全国中青展、全国书学研讨会、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评委。书法作品自1982年起,多次在全国大型展览中获奖,并应邀参加一系列国际、国内名家提名展、邀请展、交流展,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出版有《曹宝麟书法精选》、《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曹宝麟》、《抱瓮集》、《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中国书法全集·蔡襄卷》、《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 曹宝麟书法欣赏:2.李刚田

李刚田,1946年3月生,河南省洛阳市人。其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篆刻艺术展及其它国内外重要展览活动。书学、印学论文多次入选全国书学讨论会、全国印学讨论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多次被聘为全国重要书法篆刻展、赛活动的评审委员。着有《隶书教程》、《篆刻教程》、《李刚田篆刻选集》第一卷、《李刚田书法选集》、《篆刻初步》(合着)、《李刚田书法篆刻集》、散文随笔集《边缘断想》、《李刚田篆刻选集》第二卷、《中国当代篆刻名家精品集·李刚田卷》、《历代印风·黄土陵印风卷》、论文集《书印文丛》等。曾获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河南书法龙门奖金奖、全国篆刻征评优秀奖、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二等奖、河南省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国书协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等。 李刚田书法欣赏: 3.丛文俊 丛文俊,男,汉族,祖籍山东文登,1949年生于吉林市,

米芾书法 苕溪诗卷(可直接打印)

○苕○溪○诗○卷□米□芾 《苕溪诗卷》,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 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 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 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 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 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道出了此书宗法 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 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 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释文:苕溪诗帖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注:此卷原贮长春伪满宫,后散出宫外,红字全缺或少缺。今据未损照片本依米帖缺字摹出。

米芾《蜀素帖》释文与题跋文

米芾《蜀素帖》释文与题跋文 [源于书法江湖网友“逸云”发表于《书法交流》的帖子] 《拟古》 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秋花起绛烟,旖旎云锦殷。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见吐子效,鹤疑缩颈还。青松本无华,安得保岁寒。龟鹤年寿齐,羽介所托殊。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鹤有冲霄心,龟厌曳(ye,四声)尾居。 以竹两附口,相将上云衢(qu,二声)。报汝(ru,三声)慎勿语,一语堕(d uo,四声)泥涂。 《吴江垂虹亭作》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霜)破柑。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泛泛五湖霜气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须织女支机石,且戏常娥称客星。时为湖州之行 《入境寄集贤林舍人》 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颂歌。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 天分秋暑资吟兴,晴献溪山入野哦。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笺书尽剪江波。 《重九会郡楼》 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船。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 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 《和林公岘山之作》 皎皎中天月,团团径千里。震泽乃一水,所占已过二。娑罗即岘山,谬云形大地。

地惟东吴偏。山水古佳丽。中有皎皎人,琼衣玉为饵。位维列仙长。学与千年对。 幽操久独处。迢迢愿招类。金飔带秋威。欻逐云樯至。朝隮舆驭飙。暮返光浮袂。 云盲有风□。蟾餮有刀利。亭亭太阴宫。无乃瞻星气。兴深夷险一。理洞轩裳伪。 纷纷夸俗劳。坦坦忘怀易。浩浩将我行。蠢蠢须公起。 《送王涣之彦舟》 集英春殿鸣捎歇。神武天临光下彻。鸿胪初唱第一声。白面玉郎年十八。 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便敲枰使传道。衣锦东南第一州。棘璧湖山两清照。 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相逢不约约无逆。舆握古书同岸帻。 淫朋嬖党初相慕。濯发洒心求易虑。翩翩辽鹤云中侣。土苴□鸱那一顾。 迩(业)来器业何深至。湛湛具区无底沚。可怜一点终不易。枉驾殷勤寻漫仕。 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少有俳辞能骂鬼。老学鸱夷漫存口。 一官聊具三径资。取舍殊涂莫回首。 元佑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敝记。 附: 【题识】 增城嗜书,又好米南宫书,余在长安得蜀素摹本,尝与增城言米书无第二,但恨真迹不可得耳。□二十余年,竟为增城有…… 犹有蜀素存米者,幸逭郁攸献晋卿。堪与渔村为合璧,似争兰畹擅连城。书虽涉放原归整,□固云颠颇具英。磬折幽光非谬誉,谓狮捉象是精评。癸卯仲春上澣御题

于中华书法培训-------书如其人

书如其人“魔鬼训练营——2011暑期五体班”(1) 上午: 书法学习在某种意义上很像武术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法界有八大门派,我们这个门派就有关于对书法的独特思考,更注重用学问来支撑。专业的教学需要系统、全面。一旦有了一个系统,就牵扯到了归纳、比较、推理和演绎,这就构成了研究。去年我们是用一根线把所有的字帖穿起来,书法艺术是一根线或者说是点画的艺术。今年我们要换一种线索。赵孟頫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书法史中,用笔的方式是以一贯之的。用笔又是什么呢?古代的书法作品叫书,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是一种思考的线索,一种方式。古代在讲“书”的时候,既包含了书写,也包含了书法作品。神采对应书写,是动态的呈现,形态更多的是静态的,更多指向的是能够看到的有形书法作品。两者加起来才是书法。如果一件书法作品可以展现出书写者的书写过程,这张作品就有了神采。中国书法与西方绘画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绘画是一笔一笔的没有顺序,书法是通过一张作品来体现书写过程。书法有一个动态的呈现,只是有的显,有的隐。而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过多地强调了书法作品静态的形和质,而忽略了书法作品上面所存在的如何书写。如果写一张作品,是写的和王羲之一样重要还是学会王羲之的书写方式重要?我们这一期就是要学习如何书写。如果要回到晋唐,我们就要按照他们学习书法的方式来学习。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恢复手授,他们是如何形成这样一种书写的方式?手授应当包括哪些方面呢?笔法是一方面,是书写的动作,这里面又包括:1、执笔(执笔,执与不执也。不同书体风格,执法不同。包短深浅以及与纸面的关系等。) 2、笔锋的状态(分为束毫和铺毫) 3、运动的方式(平动、提按、绞转) 4、行笔的速度 5、行笔的方式(藏锋、顺锋、逆锋) 下午: 上午我们讲到执笔的轻重直接决定了书写出的线条的粗细与质感。执笔的轻重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立(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芭蕾),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另一种是蹲(厚重)。 练习1: 将你手中三十多本字帖分为类似于绳子的圆笔和类似于带子的方笔类。 练习2: 试书写《峄山碑》中横线排列为主的“皇、帝、在、王、义、高、群、建、理、害”等字。时间15分钟 蒋剑芳: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有三点感悟: 1、 执笔中的“执”与“不执”的问题因为以前我一直困扰于执笔到底是怎样,今天通过于老师的讲解,我豁然开朗。执笔应该是对不同的书体和不同的风格,执笔都应该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自己最舒服的写字最重要。 2、 把书法中的一些线条、专业术语形象的比喻成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事物,比如说把束毫和铺毫比作绳子和带子,这样让我们马上能想象出线条的摸样,更好地理解线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