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法和中国古代法律的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9
法制史知识点总结法制史是研究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和不同国家地区的法律制度。
以下为大家总结一些重要的法制史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法制史1、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法律制度带有浓厚的原始习惯法色彩。
商朝在法律制度上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刑名从商”的说法。
而周朝则实行“礼治”,周公制礼,将礼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有“九刑”等刑罚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法制的变革时期。
郑国子产“铸刑书”,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
魏国李悝制定了《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对后世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统一法律,颁布了秦律。
汉朝初期采用“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律制度开始儒家化,形成了“春秋决狱”等制度。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重要发展是“律令分修”,法律形式逐渐多样化。
北齐的《北齐律》对后世的法典编纂影响较大。
5、隋唐时期隋朝的《开皇律》在篇章体例和内容上都有创新。
唐朝的《唐律疏议》是我国古代法律的集大成者,其结构严谨、内容完备、影响深远,是中华法系的代表。
6、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注重编敕,法律形式灵活多样。
元朝在法律上具有民族歧视的特点。
明朝的《大明律》和清朝的《大清律例》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总体上封建法律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二、中国近代法制史1、清末变法修律清末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大规模的变法修律,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大清新刑律》等一系列法律。
这次变法修律标志着中国传统法律体系向近代法律体系的转型。
2、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时期法律制度混乱,军阀割据,各自为政。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六法全书”体系,但本质上是维护国民党统治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
三、外国法制史1、罗马法罗马法是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罗马帝国与中国的统治体系对比罗马帝国和中国是世界历史上两个最重要的古代帝国。
虽然它们在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和政治体系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统治体系却具有一些相似之处。
本文将探讨罗马帝国与中国的统治体系对比,从这些相似之处中寻找共同点和差异。
一、统治者的权力来源在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主要是通过军队的胜利获得的。
罗马皇帝通过征服战争和推翻对手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由于罗马帝国的扩张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力资源,这使得皇帝能够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行政机构,从而巩固其权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统治者权力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血统和家族传承。
中国的君主是通过祖先的血统来确定的,这种家族传承的制度有助于维护统治的稳定。
中国的统治者通常是在家族中继承,并且拥有一定的礼仪和仪式来庆祝和巩固他们的统治。
二、行政机构的建立罗马帝国的行政机构主要是由皇帝掌控的。
皇帝在行政上有广泛的权力,可以制定法律、审判案件和管理财政。
与之相比,中国的政治体系更加复杂。
中国的皇帝设立了一系列的行政职位和官员,以管理帝国的各个方面。
中国的行政系统是基于等级制度,不同级别的官员有不同的职责和权力。
这种等级制度有助于确保权力的分散和地方政府的有效管理。
三、地方政府的管理罗马帝国的地方政府管理由皇帝和统治者的代表负责。
在罗马帝国的各个省份里,有一位高级官员负责管理行政事务、维持秩序和征收税款。
这种中央集权的管理体系确保了皇帝对整个帝国的控制力。
中国的地方政府管理与罗马帝国有所不同。
中国的地方政府由各级官员组成,他们管理着不同的州、县和乡镇。
这些官员被选中来管理地方事务,而且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权。
这种分权的管理体系使得中国的统治者不仅可以削弱地方势力,同时也能够保持对地方政府的掌控。
四、法律与制度罗马帝国制定了广泛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社会秩序和行为。
这些法律的实施以皇帝的命令为基础,通过行政机构来执行。
罗马法的特点是以公平和公正为原则,虽然并非完全完美,但在当时具有里程碑式的进步意义。
中华法系与古罗马法的几点相似之处小析罗马法系与中华法系在价值取向和社会原理方面有着天壤之别。
比如说,道德基础立足全体、追求和谐,赋予了中华法系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价值目标;而自由追求立足个体、依据理性赋予了罗马法权利义务观念与自由精神。
关于具体法律制度,在古代就有人注意到古代罗马与中国政治制度有相似之处:《三国志》载:“大秦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其俗能胡书其制度,邮驿亭置如中国。
”虽然遍查资料也没搜到哪个研究学者找到二者有直接相互借鉴的证据,但是罗马法系与中华法系的许多细小规定相同或相似之处确实不少。
个人认为二者相似契合之处,或基于偶然的巧合或基于共同的生活经验和法律原理更或者由于东西方法律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吸收。
1 中华法系与古罗马物权法的相似之处《法学阶梯》关于物的规定,与中华法系有很多相同之处。
简单地举几例说明。
比如遗失物,罗马法认定:“若不是出于本人意愿而遗弃的物品,财产所有人并未丧失所有权”、“遗失物乃所有人无意丢失并未放弃所有权。
漂流物、沉没物亦类似。
”而《唐律疏议》“得阑遗物”条规定:“诸得阑遗物,满五日不送官者,各以亡失罪论。
”拾得人如果不返还遗失物,唐律将比照坐赃罪进行处罚,由此可见二者关于遗失物的立法精神相一致,必须物归原主,不可强取。
二者在古代的类似规定很值得玩味,因为比照我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可以发现遗失物不再由占有人掌控而是公告招领,这说明对原所有人的权力保障倾向。
再比如埋藏物,《法学阶梯》第2卷:“某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发现之财宝,被阿德里亚奴斯神遵循自然平衡原则,授予发现人。
”而《唐律疏议》规定,“自家地内发现之埋藏物,归本人所有,于他人地内得宿藏物者,依令合与地主中分。
”二者关于埋藏物的规定如出一辙,都着眼于保护发现人自己的土地埋藏物所有权。
2 与古代罗马债法的相似之处关于古代罗马法与中国古代债法(契约法)的比较,已有好多学者出了不少研究成效,认为中国古代的契约法对古罗马法有“显见的承袭和吸收”。
王政时期根据古老的习惯和社会惯例,在王政后期习惯法共和国前期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贵族不在垄断立法与司法权,随意解释习惯法,产生了《十二铜表法》共和国后期,随着版图的扩大出现了市民法与万民法并存时期帝国的前期,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皇帝的敕令逐渐成为了主要的法律渊源。
帝国的后期,先是古典时期,公元426年颁布了一项谕令只赋予盖尤斯、乌尔比安、保罗、帕比尼安和莫得斯丁等五位法学家论著法律的效力。
在优士丁尼法时期进行了法典的汇编工作,《民法大全》也就出现啦!他在当政期间清醒地认识到:“皇帝的伟大不仅要以武器来装饰而且必须以法律来武装,以便不论是战时还是平时,都可以得到正当的治理。
”《学说汇纂》优士丁尼为了筛选古典法学著作的精华并且能够为当时所实行的法提供说明,让他的司法部长进行摘录。
并且为了保证其权威性在这本书编纂后,禁止使用原文献(几乎消失)。
《法学阶梯》为学生编纂的基础教材,被颁布后也被赋予了立法的效力。
并且大部分内容都是承袭了盖尤斯的《法学阶梯》,还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学说汇纂。
把罗马私法划分为人法(人和婚姻家庭)物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权法)诉讼法(公诉和私诉)《优士丁尼法典》将以前某些私人编辑的谕令汇编加以清理,修改和删除已经过时的内容、消除相互之间的矛盾和重合,组合成一部简明而统一新法典。
《新律》在法典化编纂工程后,优士丁尼继续颁布了一些谕令。
查士丁尼以后,罗马法长期不受重视,在11世纪,在波伦亚大学以《国法大全》为课本,(《学说汇纂》手抄本被伊洛勒里乌斯用于法学基础教育)于是从那时起罗马法一边作为“学术化”的法理论发挥作用,一边也开始对各种法律关系产生影响。
就结出《法国民法典》【1804年,采用优士丁尼《法学阶梯》的体例,由序编和三卷“人”“财产以及所有权的各种变更”“取得财产的各种方式”】《德国民法典》【潘德克顿是《学说汇纂》的转译,潘德克顿在德就是罗马法的意思,分为总则、债务关系法、物权法、家庭法、继承法】这样具有代表性的民法典。
民法典的历史演变民法典是国家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规定了个人之间财产权利和民事行为关系。
民法典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罗马法和法国民法典,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罗马法、法国民法典、中国民法典等方面来探讨民法典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罗马法的影响古代罗马法被认为是民法典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
早期的罗马法是以习惯法为基础,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法律开始统一化。
公元6世纪,埃米利亚努斯-普拉肯西斯编纂了《罗马民法典》,成为罗马初步形成的民法典。
罗马法在中世纪延续并发展,随后影响了欧洲各国的法律体系。
尤其是法国的民法典,深受罗马法的影响,为后来的全面民法典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二、法国民法典的制定与影响法国民法典是现代民法典的开山之作,也是全面民法典的典范。
法国革命后,为了统一法律,法国政府决定制定一部全面的民法典。
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集纳了罗马法和封建法的精华,经过多年的修改和完善,为法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法律保障。
此外,《民法典》还被其他国家作为法律典范,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典制定起到了重要影响。
三、中国民法典的发展与现状中国民法典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以往的各项法律制度和文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部民事法律,包括《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等,为后来的民法典的制定渐行渐远。
直至2020年,中国民法典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的全面建立。
中国民法典继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民事法律成果,确立了财产权、婚姻家庭、继承、合同等领域的基本原则,并界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中国民法典的颁布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保护。
同时,中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也借鉴了国际上先进的民法典制定经验,与时俱进地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古代刑法大全古代刑法是指古代社会中对犯罪行为进行制裁和惩罚的法律体系。
古代刑法的制定和执行,基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政治需要,因此在不同的国家和时期,其内容和条文各有差异。
下面将从中国古代刑法、古希腊罗马刑法和古印度刑法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中国古代刑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道德教化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周礼》中规定的罪刑体系为后世刑统的基础,主要包括五刑和九刑。
五刑指的是笞、剐、宫刑、流刑和死刑,根据罪行轻重进行施刑;九刑是指加重的五刑,如凌迟、焚烧等,用以对付特别严重的罪犯。
此外,《鞠婧祎大全》还详细规定了各种罪行的具体制裁方式,如盗窃、通奸、谋反等。
古希腊罗马刑法主要受到德谟克利特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的影响,强调理性和自然法则的思想。
斯多葛学派认为刑罚应该符合理性和自然法则,以达到教化和惩罚的目的。
《罗马法大全》中规定了各种罪行的刑罚,如偷窃、故意杀人、叛乱等。
此外,古罗马还实行了竞技场刑罚,如将犯人投放到竞技场上与野兽搏斗或执行死刑。
另外,《斗罗大陆大全》还规定了法庭程序和证据的收集方法,确保公正审判。
古印度的刑法体系受到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强调宗教信仰和道德准则。
《摩诃婆罗多》和《阿奴普一卡道大全》等文献中记载了古印度的刑法制度。
古印度的刑法主要有笞刑、剐刑、流刑和死刑等,根据罪行的严重程度进行刑罚的施行。
古印度的刑法还注重教化和挽救罪犯,以期让他们改过自新。
此外,古印度的刑罚还涉及社会等级制度,如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进行不同的制裁。
综上所述,古代刑法是各个古代社会中对犯罪行为进行制裁和惩罚的法律体系。
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古代刑法在内容和条文上各有差异,但都强调了罪犯的教化和惩罚,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做出了努力。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法律一、古代法律的起源与发展1. 法律的起源法律起源于人类社会的需要,最初以习惯法的形式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逐渐形成明确的条文,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
2. 古代中国的法律中国古代法律以《汉律》和《唐律疏议》为代表,强调礼法结合,注重刑法的严酷性和预防性。
《汉律》是汉朝时期的法律总汇,而《唐律疏议》则是唐朝时期法律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深远。
3. 罗马法罗马法是西方法律的基石,其特点是系统性和普遍性。
罗马法中的重要概念如法人、契约、侵权等,对现代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世纪法律的特点与变革1. 教会法的兴起中世纪时期,随着基督教的传播,教会法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会法主要规范宗教事务和道德行为,与世俗法律并存并互相影响。
2. 封建法封建法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基本法律形式,主要涉及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土地所有权和继承权等问题。
3. 法律的统一与变革随着国家权力的加强和领土的统一,中世纪晚期出现了法律统一的趋势。
例如,法国的《拿破仑法典》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它对后来的民法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近现代法律的发展1.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宪法是近代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是宪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 民法与刑法的区分近现代法律体系中,民法主要调整平等主体间的私法关系,刑法则关注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两大法律分支的形成,标志着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
3. 国际法的形成随着国家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国际法逐渐形成并发展。
国际法主要规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战争与和平、领土争端、国际贸易等方面。
四、现代法律的特点与趋势1. 法律的民主化与人权化现代法律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人权法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各国法律体系也越来越注重保护人权。
浅析唐律与古罗马法中“盗”罪之比较[摘要]文章主要从唐律与古罗马法出现的历史时间、唐律与《民法大全》“盗”罪的可行性比较、“盗”罪相关规定的比较来阐述唐律与古罗马法对于“盗”罪规定、处罚形式的异同来纠正关于古代的法都是落后的法的观念,使人们认识到这种观念的危害性。
[关键词]唐律;古罗马法;“盗”罪一、唐律与古罗马法的出现唐高宗永徽四年(652),中国颁布了由长孙无忌等编纂的《唐律疏议》,至五代末期在古代中国共沿用了660多年,处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最发达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成熟法典的典范。
我们所说的唐律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唐律仅指唐代的刑律,即唐律12篇,500条。
广义的唐律从形式上讲, 分为律、令、格、式等。
本文以狭义的唐律作为研究对象。
学者一般将古罗马法的历史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奴隶制国家的形成至共和国初期(公元前8世纪—前3世纪),这是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的发展时期,其代表为《十二表法》,它是罗马公法和民法的活水源头。
二是向外征服至共和国解体时期(公元前3世纪—前1世纪末),这是罗马法的成文法时期。
三是罗马帝国初期(公元前27年—公元3世纪初),这是罗马法发展达到鼎盛,属于成文法发达时期。
四是帝国后期和查士丁尼法典编纂时期(公元3世纪初—6世纪中叶),相当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 年)这是系统编纂的罗马法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完成期,尤其以《法学阶梯》为代表的法律注释学达到了最高峰;而中国在此期间,由长达400年的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封建法典也日趋成熟, 最终在唐代达到最高峰。
二、唐律与《民法大全》“盗”罪比较的可行性《唐律疏议》颁布于公元652年,《民法大全》制定于公元533年(查士丁尼皇帝第三任执政官期间),两部法典颁布的间隔时间不超过一个世纪,可以说唐律与《民法大全》基本上是同一时代的产物,有一定的可比性。
两者分别是代表古代东方与西方法律秩序的著名法典,通过比较也可以窥见一些东西方深层次文化差异的端倪。
中华法系与古罗马法的几点相似之处小析罗马法系与中华法系在价值取向和社会原理方面有着天壤之别。
比如说,道德基础立足全体、追求和谐,赋予了中华法系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价值目标;而自由追求立足个体、依据理性赋予了罗马法权利义务观念与自由精神。
关于具体法律制度,在古代就有人注意到古代罗马与中国政治制度有相似之处:《三国志》载:“大秦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其俗能胡书其制度,邮驿亭置如中国。
”虽然遍查资料也没搜到哪个研究学者找到二者有直接相互借鉴的证据,但是罗马法系与中华法系的许多细小规定相同或相似之处确实不少。
个人认为二者相似契合之处,或基于偶然的巧合或基于共同的生活经验和法律原理更或者由于东西方法律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吸收。
1 中华法系与古罗马物权法的相似之处《法学阶梯》关于物的规定,与中华法系有很多相同之处。
简单地举几例说明。
比如遗失物,罗马法认定:“若不是出于本人意愿而遗弃的物品,财产所有人并未丧失所有权”、“遗失物乃所有人无意丢失并未放弃所有权。
漂流物、沉没物亦类似。
”而《唐律疏议》“得阑遗物”条规定:“诸得阑遗物,满五日不送官者,各以亡失罪论。
”拾得人如果不返还遗失物,唐律将比照坐赃罪进行处罚,由此可见二者关于遗失物的立法精神相一致,必须物归原主,不可强取。
二者在古代的类似规定很值得玩味,因为比照我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可以发现遗失物不再由占有人掌控而是公告招领,这说明对原所有人的权力保障倾向。
再比如埋藏物,《法学阶梯》第2卷:“某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发现之财宝,被阿德里亚奴斯神遵循自然平衡原则,授予发现人。
”而《唐律疏议》规定,“自家地内发现之埋藏物,归本人所有,于他人地内得宿藏物者,依令合与地主中分。
”二者关于埋藏物的规定如出一辙,都着眼于保护发现人自己的土地埋藏物所有权。
2 与古代罗马债法的相似之处关于古代罗马法与中国古代债法(契约法)的比较,已有好多学者出了不少研究成效,认为中国古代的契约法对古罗马法有“显见的承袭和吸收”。
浅议中西方法律起源差异由于我国与西方在人文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进入阶级社会的时间不同,中西方法律在起源与发展道路上也呈现差异性,而这种差异对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有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在法起源上的差异起源上的差异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然而中国和以希腊 (雅典)、罗马为代表的西方在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人文思想等诸方面各有其特点,所以中西方法律在起源上必然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古代法起源于部族之间的战争。
根据我国法制史研究证明,我国古代法主要是刑,例如,禹刑、汤刑、吕刑等。
当时所谓的刑比现在的刑,含义更狭窄,专指肉刑、死刑,是杀害人生命戕贼人肢体的一种暴力手段。
而与此不同,古希腊、罗马法则起源于氏族中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古代希腊的雅典是氏族内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并且随着平民斗争的胜利,加速了氏族组织的崩溃和希腊国家的产生。
与国家产生的这种形式相适应,法产生的第一种形式就是梭伦的立法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废除贵族所享有的特权,以财产的多寡划分公民的等级以及与之相应的权利义务。
而在罗马,则是氏族外平民反对罗马氏族贵族,争取权利平等的斗争加速了罗马氏族组织的崩溃和罗马国家的产生,以及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的公布,确认了平民的权利义务。
所以古希腊人和罗马人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我们祖先不同,他们所解决的不是氏族、种族之间你死我活的征战,而是社会集团之间利益的调整和重要分配。
这样,它们就有可能找到某种中间道路,以妥协方式解决一些基本的社会矛盾……使大家共同遵守其条款,和平共处”。
二、在法律观念上的差异在中国古代,法、刑、律同义。
法在词源上带有公平、正直的含义。
法在夏、商、周三代被称作刑,它的职能不外是对外证诛、对内镇压两个方面。
春秋战国时李悝著《法经》,以“法”取代了“刑”,后商鞅变法,改“法”为“律”至后中国历朝历代的成文法典《宋刑统》除外)一律都称作律,律是由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带有一体遵行的效力。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法律文化传统比较研究摘要:中国是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曾产生了灿烂的法律文化。
然而在近代,却面临着中华法系解体的尴尬,并在文化冲突的窘境中开始了法治化进程。
本文试图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将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法律传统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宋朝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文化考察,从而揭示中国与古希腊罗马法律传统上的差异。
关键词:法治;法律传统;契约;自由中国是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曾产生了灿烂的法律文化。
中国古代法源远流长,称得上世界上最古老、最持久的法制之一,排列整齐的法典,卷帙浩瀚的文献,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现象自然不能以法律不发达,社会发展处于低级阶段等理由来解释。
中国古代,亦有过著名的儒家与法家关于法治与人治的争鸣,然而儒法关于法的分歧只是态度问题,而非理解问题,即都将法理解为统治社会的工具。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儒法能够合一了。
[1]与此相反,古希腊罗马将法看成是一种全社会的调节器,一种确定权利义务的尺度和保障权利的手段。
中国古代法只是刑,是镇压手段,暴力工具。
法律所及之处,没有纯粹的私人事务,一切都与国家有关。
这就是,中国与古希腊罗马法律传统的差异。
一、法与法治的含义(一)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对法的理解在古代中国,与法有关的字有刑、法、律,从古代文献来看,对于法,三代时称刑,春秋战国时称法,秦汉以后称律。
称谓上虽有不同,其内涵却未曾变化。
从中国古代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其来源于氏族之间的征伐。
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正是由战争强化的权力和族长传统相结合所产生的。
这种国家产生的模式与恩格斯所说的完全不同,恩格斯认为,“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毁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力量就是国家。
合同的“法锁”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讲述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向犹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一笔钱,而夏洛克为了报复安东尼奥平时对他的侮辱,情愿不要利息,约定在三个月的期限到来之时,如果安东尼奥不能清偿债务,就要由夏洛克在安东尼奥“心口所在的附近取一磅肉”。
后来因为安东尼奥的商船接连沉没,到期无法还清债务,夏洛克就向法庭起诉,请求按照原合同履行。
威尼斯公爵和元老们的劝解都无法让夏洛克回心转意,只能准备执行原约定。
幸好安东尼奥友人的未婚妻鲍西娅聪明过人,假扮法律权威来到法庭,宣布“这约上所签订的惩罚,于法律条文的涵义并无抵触”,夏洛克有权在安东尼奥的胸前取一磅肉;可是因为合同上只写了一磅肉,所以如果在取肉时流出一滴基督徒的血或者所割超过一磅或不足一磅,就是谋杀,要按照威尼斯的法律抵命并没收全部的财产。
夏洛克听了,只得请求撤诉,可这位假冒的法律权威又宣称根据威尼斯的法律,异邦人企图谋杀威尼斯公民,就要由公爵宣判没收财产,夏洛克撤诉就说明他原来的本意只是想谋害安东尼奥,所以要由公爵判罚。
公爵就势命令夏洛克改奉基督教,并且没收财产。
夏洛克只得灰溜溜的败诉而回。
合同是私人自己定的,难道就成了法律不成?法官难道就不能宣布这合同“不近人情”将其作废?况且起诉的一方还是一个异教徒,是个在威尼斯受人歧视、几乎是被当作贱民的犹太人,何必如此和他“较真”,一定要以法庭的强制力执行这个合同?这就需要了解这个故事后面的法文化了。
在古代环地中海地区,合同往往具有一种神圣的色彩。
比如古代希伯莱人在合同方面很迷信,认为神和人是以“约”联系在一起的,犹太教的经典就以“约”为名,着重强调上帝和人类的几次约:第一次是上帝和挪亚立的约,人类应向上帝献祭,不吃带血的畜肉,上帝则不再发洪水。
这次约以天上的彩虹为信。
第二次是上帝和亚伯拉罕立的约,这是上帝和其“选民”(选中的民众)犹太人的约,犹太人应该以割礼为这项约的标志。
中国古代法律与罗马法教案对比分析中国古代法律与罗马法教案是两个不同文明体系的法律体系,虽然两者在时空上相距甚远,但它们都在各自的文明体系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法律与罗马法教案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
一、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教案在文化背景上存在很大的区别。
中国古代法律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法律体系,强调“君子以文为据”,注重道德、礼仪和家庭伦理,主张“治国以礼为先”。
中国古代法律以德治国,法律本身并不是执勤的唯一依据。
而罗马法教案则强调执法为主,以律法为中心,在法律上是基于自然法的哲学基础。
自然法即天赋的权利和义务,它的目的是使社会更加公正、保护个人权利、维护法治。
因此,罗马法教案在与政治权力作斗争方面比中国古代法律更具有独立性。
二、不同的法律范畴中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教案在法律范畴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古代法律主要是针对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层面的规范,针对违反规范的人采取不同的处罚措施。
而罗马法教案则主要针对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方面,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在犯罪和刑法方面,中国古代法律着重于处理各种案情,对刑法司法的理论引导作了许多规定。
罗马法教案在刑事司法方面则更注重的是理论的构建,为法律理论的完善和修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不同的法律实践中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教案在法律实践方面也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法律的实践是建立在封建统治下的对各级官员和民间士绅的要求和规范之上的。
因此,中国的古代法律实践着重于强调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
而罗马法教案则注重自由与公正,以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具有更多的权利保障措施和司法保护手段。
四、不同的司法制度中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教案在司法制度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古代法律的司法制度是以皇帝为最高判官的专制司法制度,而且没有完整严密的刑事诉讼程序。
在特别严重的刑事案件中,定罪的凭据往往被拒之门外。
罗马法教案则是通过成文法的制定和司法制度的完善来保障人们的权利。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概述: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辅相成。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
西方法律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单元课标要求:1.知道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3.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理解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4.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第七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本课重点:古代儒家思想与法律的融合,即律令儒家化;本课难点:从宋朝至清朝,乡约内容的演变;知识概要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 德治 (1)背景:夏商时期,君主和贵族可以殄灭生命。
如“人殉”、“人祭”。
(2)起源:西周建立起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3)发展: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寻找救国新思想。
2. 法治(1)早期国家已经有法律。
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2)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
3. 德治与法治之争(1)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注重教化。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孟子主张“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唯法为治。
商鞅在秦国变法,奖励耕战,军功授官;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儒家思想不合时宜,在当时备受冷落,后来才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