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检验操作规程.ppt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34
二、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样品薄层色谱法的测左。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査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适宜的标准物质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亦可用薄层色谱扫描仪进行扫描,用于鉴别、检査或含量测定。
1、仪器与材料1.1薄层板:1.1.1按支持物的材质分为玻璃板、塑料板或铝板等;按固定相种类分为硅胶薄层板、键合硅胶板、微晶纤维素薄层板、聚酰胺薄层板、氧化铝薄层板等。
固定相中可加入黏合剂、荧光剂。
硅胶薄层板常用的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硅胶HF254、G、H表示含或不含石膏黏合剂。
F254为在紫外光254nm波长下显绿色背景的荧光剂。
按固左相粒径大小分为普通薄层板(10~40um)和髙效薄层板(5〜10um)o1.1.2在保证色谱质量的前提下,可对薄层板进行特别处理和化学改性以适应分离的要求,可用实验室自制的薄层板。
固左相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粒径为10〜40um a玻板应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
1.2点样器:一般采用微升毛细管或手动、半自动、全自动点样器材。
1.3展开容器:上行展开一般可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专用平底或双槽展开缸,展开时须能密闭。
水平展开用专用的水平展开槽。
1.4显色装豊:喷雾显色应使用玻璃喷雾瓶或专用喷雾器,要求用压缩气体使显色剂呈均匀细雾状喷岀:浸溃显色可用专用玻璃器械或用适宜的展开缸代用:蒸气熏蒸显色可用双槽展开缸或适宜大小的干燥器代替。
1.5检视装程:为装有可见光、254nm及365nm紫外光光源及相应的滤光片的暗箱,可附加摄像设备供拍摄图像用。
暗箱内光源应有足够的光照度。
1.6薄层色谱扫描仪:系指用一左波长的光对薄层板上有吸收的斑点,或经激发后能发射岀荧光的斑点,进行扫描,将扫描得到的谱图和积分数据用于物质左性或左量的分析仪器。
2020版《中国药典》不溶性微粒检验操作规程一、目的:不溶性微粒检验操作规程编写/修订人/日期年月日部门/姓名审核人/日期批准人/日期执行日期分发部门品质部年月日部门/姓名年月日部门/姓名2020年11月01日颁发部门品质部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样品不溶性微粒的测定。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1、简述:1.1本法系用以检查静脉用注射剂(溶液型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供静脉注射用无菌原料药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
1.2本法包孕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
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划定或供试品不适于用光阻法测按时,应接纳显微计数法进行测定,并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按照。
1.3光阻法不适用于黏度过高和易析出结晶的制剂,也不适用于进人传感器时简单发生气泡的注射剂。
对于黏度过高,接纳两种方法都无法直接测定的注射液,可用适宜的溶剂稀释后测定。
2、试验环境及检测:2.1试验操作环境应不得引入外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应在洁净工作台进行。
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应洁净、无微粒。
本法所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l.Oμm的微孔滤膜滤过。
2.2取微粒检査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符合下列要求:光阻法取50ml测定,要求每10ml含lOμm及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10粒以下,含25μm及25μm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2粒以下。
显微计数法取50ml测定,要求含10μm及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20粒以下,含25μm及25μm 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5粒以下。
3、第一法(光阻法):3.1测定原理:当液体中的微粒通过一窄细检测通道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被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大小相关。
2020版《中国药典》⼀般鉴别试验检验操作规程⼀、⽬的:制订详尽的⼯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范围:本标准适⽤于药品⼀般鉴别试验的操作。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监督检查检验员执⾏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般鉴别试验⽅法的原则:再现性好,灵敏度⾼,操作简便、快速。
对⽆机药品是根据阴、阳离⼦的特殊反应进⾏鉴别:对有机药品则⼤都采⽤官能团反应。
1、实验前准备 1.1 仪器:所有仪器要求洁净,以免⼲扰反应。
1.2试药与试液:1.2.1试药应符合现⾏药典附录要求,使⽤时应研成粉末。
1.2.2试液除另有规定外,均应按试剂、试液配制操作规程项下的⽅法进⾏配制和贮藏,要求新配制的必须新配制。
2、鉴别试验操作⽅法 2.1 ⽔杨酸盐:2.1.1 取供试品的中性或弱酸性稀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即显紫⾊。
6coo-o HCOO-O-+4Fecl Fe-3+6HCl+6Cl -()22.1.2 取供试品溶液,加稀盐酸,即析出⽩⾊⽔杨酸沉淀;分离,沉淀在醋酸铵试液中溶解。
coo Ho H+ NH 4CH 3+CH 2COOH2.2丙⼆酰脲类:2.2.1 取供试品约0.1g ,加碳酸钠试液1ml 与⽔10ml ,振摇2min ,滤过,滤液中逐滴加⼊硝酸银试液,即⽣成⽩⾊沉淀,振摇,沉淀即溶解;继续滴加过量的硝酸银试液,沉淀不再溶解。
⼆银盐AgNO 3COAg (⽩)CO N C==NCR 2R 1CONa NNH COCN C R 2R 1ARNO 3NaCO 3COH R 2R 2C CONNHCO N CO CO NHCR 1R 1银盐2.2.2 取供试品约50mg ,加吡啶溶液(1~10)5ml ,溶解后,加铜吡啶试液1ml ,即显紫⾊或⽣成紫⾊沉淀。
R 1R 2C CO NCO N CO N N CO C R 1R 2COHC OH +NNCu2-so 4H C O R 2R 1CCON NCOHCNN+H 2SO 42.3有机氟化物:取供试品约7mg ,照氧瓶燃烧法(通则0703)进⾏有机破坏,⽤⽔20ml 与0.0lmol/L 氢氧化钠溶液6.5ml 为吸收液,俟燃烧完毕后,充分振摇;取吸收液2ml ,加茜素氟蓝试液0.5ml ,再加含12%醋酸钠的稀醋酸溶液0.2ml ,⽤⽔稀释⾄4ml ,加硝酸亚铈试液0.5ml ,即显蓝紫⾊;同时做空⽩对照试验。
二、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样品残留溶剂的测定。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査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简述: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泄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限度应符合表1中的规泄;对苴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圧相应的限度,使苴符合产品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见EKSOP-QC7039气相色谱检验操作规程)测定。
1、色谱柱:1.1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换使用。
1.1.1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弔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1.1.2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1. 1. 3中性色谱柱:固泄液为(3概)二苯基-(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65%)二甲基聚硅氧烷、(14%)氛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鼠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1. 1.4弱极性色谱:固立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 (95%)二甲基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1.2填充柱:以直径为0. 18〜0. 25mm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英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2、系统适用性试验:2.1用待测物的色谱O冷汁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5000;填充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IOOOo2.2色谱图中,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 5o2.3以内标法测立时,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所得待测物与内标物峰而积之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5%:若以外标法测左,所得待测物峰而积的RSD应不大于10%。
一、目的:二、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样品碘值的测定。
三、职责:1、 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 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1、定义:碘值系指当供试品100g 充分卤化时所需的碘量(g )。
1.1仪器:电子天平(万分之一)、酸式滴定管(50ml,A 级)、胖肚吸管(25ml,A 级)、刻度吸管(10ml,A 级)、具塞碘量瓶(250ml )。
1.2试剂:1.2.1三氯甲烷AR ;1.2.2溴化碘溶液:取研细的碘13.0g 至干燥的具塞玻璃瓶中,加冰醋酸1000ml ,微温使碘完全溶解,另用吸管插入法量取溴2.5ml ,(或在通风橱中用架盘天平称取7.8g )加入上述碘溶液中,摇匀,即得;为了确定加入溴的量是否合适,可在加溴之前精密量取20ml ,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 )滴定,记下消耗的体积.加溴后摇匀,精密量取20ml 加碘化钾试液10ml ,再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 )滴定.消耗的容积(ml )应略小于加溴前的两倍;本液应置具塞玻瓶中,密塞,在暗处保存;1.2.3碘化钾试液:见EK/SOP-QC8001试液配制操作规程;1.2.4 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 ):见EK/SOP-QC8006 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 、0.05mol/L)配制与标定操作规程;1.2.5淀粉指示液:见EK/SOP-QC8003指示剂与指示液配制操作规程1.3测定方法: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适量[其重量(g )约相当于25g/供试品的最大碘值],精密称定,置250ml 的干燥碘瓶中,加三氯甲烷10ml ,溶解后,精密加入溴化碘溶液25ml ,密塞,摇匀,在暗处放置30分钟。
加入新制的碘化钾试液10ml 与水100ml ,摇匀,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 )滴定剩余的碘,滴定时注意充分振摇,待混合液的棕色变为淡黄色,加淀粉指示液1ml ,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同时做空白试验。
2020版《中国药典》⾼效液相⾊谱法检验操作规程⼀、⽬的:制订详尽的⼯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范围:本操作规程适⽤于⾼效液相⾊谱法的检验操作。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监督检查检验员执⾏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简述:⾼效液相⾊谱法系采⽤⾼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装有填充剂的⾊谱柱,对供试品进⾏分离测定的⾊谱⽅法。
注⼊的供试品,由流动相带⼊⾊谱柱内,各组分在柱内被分离,并进⼊检测器检测,由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和处理⾊谱信号。
1、对仪器的⼀般要求和⾊谱条件⾼效液相⾊谱仪由⾼压输液泵、进样器、⾊谱柱、检测器、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谱柱内径⼀般为2.1~4.6mm,填充剂粒径为2~10µm。
超⾼效液相⾊谱仪是耐超⾼压、⼩进样量、低死体积、⾼灵敏度检测的⾼效液相⾊谱仪。
1.1⾊谱柱1.1.1⾊谱柱的类型1.1.1.1反相⾊谱柱:以键合⾮极性基团的载体为填充剂填充⽽成的⾊谱柱。
常见的载体有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和聚合物等;常⽤的填充剂有⼗⼋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基硅烷键合硅胶和苯基硅烷键合硅胶等。
1.1.1.2正相⾊谱柱:⽤硅胶填充剂,或键合极性基团的硅胶填充⽽成的⾊谱柱。
常见的填充剂有硅胶、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等。
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也可⽤作反相⾊谱。
1.1.1.3离⼦交换⾊谱柱:⽤离⼦交换填充剂填充⽽成的⾊谱柱。
有阳离⼦交换⾊谱柱和阴离⼦交换⾊谱柱。
1.1.1.4⼿性分离⾊谱柱:⽤⼿性填充剂填充⽽成的⾊谱柱。
1.1.2⾊谱柱的内径与长度,填充剂的形状、粒径与粒径分布、孔径、表⾯积、键合基团的表⾯覆盖度、载体表⾯基团残留量,填充的致密与均匀程度等均影响⾊谱柱的性能,应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谱柱。
1.1.3温度会影响分离效果,品种正⽂中未指明⾊谱柱温度时系指室温,应注意室温变化的影响。
一、目的: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红外分光光度法的检验操作。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1、原理:红外分光光度法是在4000〜400cm-1波数范围内测定物质的吸收光谱,用于化合物的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的方法。
除部分光学异构体及长链烷烃同系物外,几乎没有两个化合物具有相同的红外光谱,据此可以对化合物进行定性和结构分析;化合物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程度与其浓度的关系符合朗伯-比尔定律,是红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
2、仪器及其校正:2.1可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或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用聚苯乙烯薄膜(厚度约为0.04mm)校正仪器,绘制其光谱图,用3027cm-1、2851cm-1、1601cm-1、1028cm-1、907cm-1处的吸收峰对仪器的波数进行校正。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在3000cm-1附近的波数误差应不大于±5cm-1以内,在1000cm-1附近的波数误差应不大于±1cm-1。
2.2用聚苯乙烯薄膜校正时,仪器的分辨率要求在3110~2850cm-1范围内应能清晰地分辨出7个峰。
峰2851cm-1与谷2870cm-1之间的分辨深度不小于18%透光率,峰1583cm-1与谷1589cm-1之间的分辨深度不小于12%透光率。
仪器的标称分辨率,除另有规定外,应不低于2cm-1。
3、供试品的制备及测定:通常采用压片法、糊法、膜法、溶液法和气体吸收法等进行测定。
对于吸收特别强烈或不透明表面上的覆盖物等供试品,可采用如衰减全反射、漫反射和发射等红外光谱方法。
对于极微量或需微区分析的供试品,可采用显微红外光谱方法测定。
3.1原料药鉴别:3.1.1除另有规定外,应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编订的《药品红外光谱集》各卷收载的各光谱图所规定的方法制备样品。
一、目的:二、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测定样品的粒子大小或限度。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简述:本法用于测定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或粒度分布。
其中第一法、第二法用于测定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或限度,第三法用于测定原料药或药物制剂的粒度分布。
1、第一法(显微镜法):本法中的粒度,系以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长度表示。
1.1目镜测微尺的标定:照显微鉴别法(见EKSOP-QC7051显微鉴别法检验操作规程)标定目镜测微尺。
1.2测定法:取供试品,用力摇匀,黏度较大者可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加适量甘油溶液(1→2)稀释,照该剂型或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量取供试品,置载玻片上,覆以盖玻片,轻压使颗粒分布均匀,注意防止气泡混入,半固体可直接涂在载玻片上,立即在50〜100倍显微镜下检视盖玻片全部视野,应无凝聚现象,并不得检出该剂型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50um及以上的粒子。
再在200〜500倍的显微镜下检视该剂型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视野内的总粒数及规定大小的粒数,并计算其所占比例(%)。
2、第二法(筛分法):2.1仪器:药筛、接受容器2.2概述:2.2.1筛分法一般分为手动筛分法、机械筛分法与空气喷射筛分法。
手动筛分法和机械筛分法适用于测定大部分粒径大于75um的样品。
对于粒径小于75um的样品,则应采用空气喷射筛分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
2.2.2机械筛分法系采用机械方法或电磁方法,产生垂直振动、水平圆周运动、拍打、拍打与水平圆周运动相结合等振动方式。
空气喷射筛分法则采用流动的空气流带动颗粒运动。
2.2.3筛分试验时需注意环境湿度,防止样品吸水或失水。
对易产生静电的样品,可加入0.5%胶质二氧化硅和(或)氧化铝等抗静电剂,以减小静电作用产生的影响。
2.3手动筛分法2.3.1单筛分法:称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供试品,置规定号的药筛中(筛下配有密合的接收容器),筛上加盖。
一、目的: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本标准适用于药品一般鉴别试验的操作。
三、职责:1、 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 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一般鉴别试验方法的原则:再现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
对无机药品是根据阴、阳离子的特殊反应进行鉴别:对有机药品则大都采用官能团反应。
1、实验前准备 1.1 仪器:所有仪器要求洁净,以免干扰反应。
1.2试药与试液:1.2.1试药应符合现行药典附录要求,使用时应研成粉末。
1.2.2试液除另有规定外,均应按试剂、试液配制操作规程项下的方法进行配制和贮藏,要求新配制的必须新配制。
2、鉴别试验操作方法 2.1 水杨酸盐:2.1.1 取供试品的中性或弱酸性稀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即显紫色。
6coo-o HCOO-O-+4Fecl Fe-3+6HCl+6Cl -()22.1.2 取供试品溶液,加稀盐酸,即析出白色水杨酸沉淀;分离,沉淀在醋酸铵试液中溶解。
coo Ho H+ NH 4CH 3+CH 2COOH2.2丙二酰脲类:2.2.1 取供试品约0.1g ,加碳酸钠试液1ml 与水10ml ,振摇2min ,滤过,滤液中逐滴加入硝酸银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振摇,沉淀即溶解;继续滴加过量的硝酸银试液,沉淀不再溶解。
二银盐AgNO 3COAg (白)CO N C==NCR 2R 1CONa NNH COCN C R 2R 1ARNO 3NaCO 3COH R 2R 2C CONNHCO N CO CO NHCR 1R 1银盐2.2.2 取供试品约50mg ,加吡啶溶液(1~10)5ml ,溶解后,加铜吡啶试液1ml ,即显紫色或生成紫色沉淀。
R 1R 2C CO NCO N CO N N CO C R 1R 2COHC OH +NNCu2-so 4H C O R 2R 1CCON NCOHCNN+H 2SO 42.3有机氟化物:取供试品约7mg ,照氧瓶燃烧法(通则0703)进行有机破坏,用水20ml 与0.0lmol/L 氢氧化钠溶液6.5ml 为吸收液,俟燃烧完毕后,充分振摇;取吸收液2ml ,加茜素氟蓝试液0.5ml ,再加含12%醋酸钠的稀醋酸溶液0.2ml ,用水稀释至4ml ,加硝酸亚铈试液0.5ml ,即显蓝紫色;同时做空白对照试验。
2020版《中国药典》甲氧基测定法检验操作规程⼀、⽬的:制订详尽的⼯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范围:本标准适⽤于样品甲氧基的测定。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监督检查检验员执⾏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简述:本法系采⽤⽓相⾊谱法(见EKSOP-QC7039⽓相⾊谱法检验操作规程)或容量法测定甲基纤维素、⼄基纤维素、羟丙纤维素或羟丙甲纤维素等药⽤辅料中所含的甲氧基、⼄氧基和羟丙氧基。
可选择第⼀法或第⼆法测定,当第⼆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时,应以第⼀法定结果为判定依据。
1、第⼀法⽓相⾊谱法1.1仪器:⽓相⾊谱仪、顶空瓶、电⼦天平(万分之⼀)、移液管(2ml)、容量瓶(100ml)1.2试剂:1.2.1 ⼄⼆酸AR、正⾟烷AR、邻⼆甲苯AR1.2.2 57%氢碘酸溶液1.2.3 碘甲烷、碘⼄烷和2-碘丙烷对照品1.3⾊谱条件与系统适⽤性试验:⽤25%苯基-75%甲基聚硅氧烷为固定液,涂布浓度为20%的填充柱,或⽤6%氰丙基苯基-94%⼆甲基硅氧烷(或极性相近的固定液)为固定液的⽑细管⾊谱柱;起始温度为100℃,维持8分钟,再以每分钟50℃的速率升温⾄230℃ ,维持2分钟;进样⼝温度为200℃,检测器[氢⽕焰离⼦化检测器(FID) 或热导检测(TCD)]温度为 250℃。
理论板数按正⾟烷峰计算不低于1500(填充柱)或10000(⽑细管柱),对照品峰与内标物质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取对照品溶液1ul注⼈⽓相⾊谱仪,连续进样5次,计算校正因⼦,相对标准偏差应不⼤于3.0%。
1.4测定法:取供试品约65mg,精密称定,置已称重的反应瓶中(可取10ml的顶空进样瓶),加⼰⼆酸80mg, 精密加⼊内标溶液(取正⾟烷0 .5 g ,置100ml量瓶中,加邻⼆甲苯溶解并稀释⾄刻度,摇匀,即得)与57%氢碘酸溶液各2ml,密封,精密称定,于130? 150℃振荡60分钟,或在130?150℃加热30分钟后,剧烈振摇5分钟,继续在130?150℃加热30分钟,冷却,精密称定,若减失重量⼩于反应瓶中内容物的0.50%,且⽆渗漏,可直接取混合液的上层液体作为供试品溶液;若减失重量⼤于反应瓶中内容物的0.50% ,则应按上法重新制备供试品溶液。
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样品熔点的测泄。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1仪器:1.1熔点仪1.2毛细管(内径为0.9〜1.1mm,壁厚为0. 10~0. 15mm,分割成长10cm以上;一端熔封用于第一法或管端不融封用于第二法)1.3传温液(熔点在80°C以下用水,熔点80C以上者用硅油,熔点高于200C用硅油或液状石蜡)1.4熔点标准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专供测定熔点校正温度计用,用前应在研体中研细,并按所附说明书中规定的条件干燥后,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避光保存备用)。
2测定方法:依照供试品的性质不同,测定法分为下列三种。
各品种项下未注明时,均系指第一法。
2.1第一法: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2.1.1传温液加热法2. 1.1.1取供试品适量,研成细粉,除另有规左外,应按照各品种项下干燥失重的条件进行干燥。
若该品种为不检查干燥失重、熔点范仿I低限在135°C以上、受热不分解的供试品,可采用105°C干燥;熔点在135°C以下或受热分解的供试品,可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过夜或用其他适宜的干燥方法干燥,如恒温减压干燥。
2. 1.1. 2分取供试品适量,置熔点测左用毛细管(简称毛细管,由中性硬质玻璃管制成,长9cm以上,内径0. 9~1. 1mm,壁厚0. 10〜0. 15mm,—端熔封;当所用温度汁浸入传温液在6cm 以上时,管长应适当增加,使壺岀液面3cm以上)中,轻击管壁或借助长短适宜的洁净玻璃管,垂直放在表面皿或其他适宜的硬质物体上,将毛细管自上口放入使自由落下,反复数次,使粉末紧密集结在毛细管的熔封端。
装入供试品的髙度为3mm.另将温度计(分浸型,具有0.5°C刻度,经熔点测定用对照品校正)放入盛装传温液(熔点在80°C 以下者,用水:熔点在80°C以上者,用硅油或液状石蜡)的容器中,使温度计汞球部的底端与容器的底部距离2. 5cm以上(用内加热的容器,温度计汞球与加热器上表而距离2. 5cm以上)或使用经对照品校正后的电阻式数字温度汁:加入传温液以使传温液受热后的液而适在温度计的分浸线处。
一、目的: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样品气相色谱法的检验操作。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1、简述:气相色谱法系采用气体为流动相(载气)流经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
物质或其衍生物气化后,被载气带入色谱柱进行分离,各组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谱信号。
2、试剂:氮气(99.999%)、氢气、空气。
3、对仪器的一般要求:所用的仪器为气相色谱仪,由载气源、进样部分、色谱柱、柱温箱、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等组成。
进样部分、色谱柱和检测器的温度均应根据分析要求适当设定。
3.1载气源:气相色谱法的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氦、氮和氢可用作载气,可由高压钢瓶或高纯度气体发生器提供,经过适当的减压装置,以一定的流速经过进样器和色谱柱;根据供试品的性质和检测器种类选择载气,除另有规定外,常用载气为氮气。
3.2进样部分:3.2.1进样方式一般可采用溶液直接进样、自动进样或顶空进样。
3.2.2溶液直接进样采用微量注射器、微量进样阀或有分流装置的气化室进样;采用溶液直接进样或自动进样时,进样口温度应高于柱温30〜50℃;进样量一般不超过数微升;柱径越细,进样量应越少,采用毛细管柱时,一般应分流以免过载。
3.2.3顶空进样适用于固体和液体供试品中挥发性组分的分离和测定。
将固态或液态的供试品制成供试液后,置于密闭小瓶中,在恒温控制的加热室中加热至供试品中挥发性组分在液态和气态达到平衡后,由进样器自动吸取一定体积的顶空气注入色谱柱中。
3.3色谱柱:3.3.1色谱柱为填充柱或毛细管柱。
填充柱的材质为不锈钢或玻璃,内径为2〜4mm,柱长为2〜4m,内装吸附剂、髙分子多孔小球或涂溃固定液的载体,粒径0.18〜0.25mm、0.15〜0.18mm 或 0.125〜0.15mm。
一、目的:二、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样品除制剂通则中规定检查重(装)量差异与装量的剂型及放射性药品外,标示装量不大于500g(m1)的注射剂和非单剂量包装的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制剂最低装量检查操作。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本法适用于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制剂。
除制剂通则中规定检查重(装)量差异的制剂及放射性药品外,按下述方法检査,应符合规定。
1、器具:万分之一天平、具塞量筒2、检查法:2.1、重量法(适用于标示装量以重量计的制剂)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5个(50g以上者3个),除去外盖和标签,容器外壁用适宜的方法清洁并干燥,分别精密称定重量,除去内容物,容器用适宜的溶剂洗净并干燥,再分别精密称定空容器的重量,求出每个容器内容物的装量与平均装量,均应符合下表的有关规定。
如有1个容器装量不符合规定,则另取5个(50g以上者3个)复试,应全部符合规定。
2.2、容量法(适用于标示装量以容量计的制剂)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5个(50ml以上者3个),开启时注意避免损失,将内容物转移至预经标化的干燥量入式量筒中(量具的大小应使待测体积至少占其额定体积的40%),黏稠液体倾出后,除另有规定外,将容器倒置15分钟,尽量倾净。
2ml及以下者用预经标化的干燥量人式注射器抽尽。
读出每个容器内容物的装量,并求其平均装量,均应符合下表的有关规定。
如有1个容器装量不符合规定,则另取5个(50ml以上者3个)复试,应全部符合规定。
3、附注:3.1对于以容量计的小规格标示装量剂,可改用重量法或按品种项下的规定方法检查。
3.2平均装量与每个容器装量(按标示装量计算百分率),取三位有效数字进行结果判断。
五、参考文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中国药典》2020年版通则0942六、相关文件:N/A七、相关记录:N/A八、变更记录及原因:。
2020版《中国药典》红外分光光度法检验操作规程(USP)⼀、⽬的:制订详尽的⼯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范围:本操作规程适⽤于参考美国药典标准检验品种红外分光光度法的测定。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监督检查检验员执⾏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1、分光光度主要⽤以鉴别⼤多数⼀般化学物质。
以下的步骤适⽤于能吸收红外及紫外射线的物质(参见分光光度法和光散射<851>)2、⼀个物质的红外吸收光谱,在与从对应的USP标准品处获得的光谱图进⾏⽐较后,或许提供了从任何单⼀检验中所能获得的关于该物质的鉴别的最具决定性的证据。
⽽另⼀⽅⾯,紫外吸收图谱则并未展⽰出⾼度的特异性。
如⼤部分药典专论中所要求的,⽤于供试样品符合红外吸收和紫外吸收检验标准,鉴别⼏乎不会导致任何质疑。
3、总共有7种⽅法⽤以制备分析⽤的预⼲燥的样本和标准品。
3.1 197K:待测物质与溴化钾充分混合。
3.2 197M:待测物质细磨并与矿物油均匀混合。
3.3 197F:待测物质均匀悬置于适当的压⽚板之间(⽐如NaCl或者KBr)。
3.4 197S:特定浓度的溶液按专论规定的溶剂制备,除⾮专论指定不同的光程的洗收池,则该溶液在0.1mm的吸收池中检测。
3.5 197A:待测物质与内部反射元件紧密接触,做衰减全反射⽐(ATR)分析。
3.6 197E:将待测物质压成薄⽚做IR的显微分析。
3.7 197D:待测物质与不吸收红外的物质重复混合并转移到样品容器做漫反射分析。
4、当检测是定性的,且标准品的光谱图可⽤相似⽅法获得,那么ATR<197A>和<197E>分析⽅法可代替<197K>,<197M>,<197F>和<197S>。
5、除⾮另有规定,则应在2.6微⽶⾄15微⽶(3800cm-1⾄650cm-1)范围内记录被测样品的光谱和相应的USP标准品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