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电工学院导师介绍信息工程系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3
导师代码:10383导师姓名:金建勋性别:男出生年月:1962年08月特称:职称:教授学位:博士属性:专职电子邮件:jxjin@学术经历:1985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系金属物理专业。
1992-97年,在澳大利亚政府工业及大学奖学金的支持下,分别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卧龙岗大学,完成了与高温超导材料应用相关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工作,后成为研究员和高级研究员,澳大利亚政府研究理事会大型研究项目负责人。
IEEE应用超导和电磁装置国际会议主席,应用超导与电磁学学报主编,及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委等。
个人简介:1997年,成为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超导应用项目的研究员,从事高温超导及其强电应用研究。
2000年,成为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超导应用大型项目主要调研人,并在澳大利亚超导公司负责高温超导工业化及其电力应用技术的研究。
自1991年起,开始从事高温超导应用研究,是在澳大利亚最早从事高温超导强电应用及工业化发展的研究人员,并在该领域做出了国际公让的贡献。
是高温超导领域“Wollongong”式高温超导限流器的发明和原创研制人;也是高温超导电子谐振器的发明人。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温超导材料工业制备,高温超导强电导线及磁体技术,高温超导测试技术及其物性分析,高温超导电力系统限流器、储能、直流输电、变压器等电力装置,高温超导直线电机和电机控制,及高温超导电子谐振器和高梯度磁分离等特种强电装量,曾获得多项澳大利亚政府及工业研究项目,世界超导大会奖等;并在超导及电力专业会议及学术刊物,如PhilosophicalMagazine B,Physica C,IEEE Transactions,Superconductivity Scienceand Technology,Advances in Cryogenic Engineering,Physics B, JEEE,Europhysics News,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and Electromagnetics等上发表了数百篇专业论文。
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电子工程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领域/方向SAR/ISAR成像、毫米波无源成像空间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负责人杨建宇团队成员正高杨建宇、杨晓波、皮亦鸣、王建国、张晓玲、孔令讲、熊金涛副高曹宗杰、范录宏、李良超、师君、黄钰林中级及以下刘喆、闵锐、李晋团队名称相控阵与自适应处理研究领域/方向MIMO雷达、阵列信号处理负责人何子述团队成员正高何子述、韩春林副高胡进峰、李会勇、李朝海、夏威、程婷、何茜中级及以下李军、严济鸿团队名称雷达系统与数字化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毫米波系统复杂信号产生与处理技术、雷达系统等负责人汪学刚团队成员正高汪学刚、贺知明、陈祝明、吕幼新副高江朝抒、于雪莲、姒强、周云、王洪中级及以下王洪、钱璐、邹林、崔明雷、张忠敏、段锐团队名称雷达与定位研究领域/方向雷达成像、目标识别、系统仿真基于FPGA数字系统设计、稀疏信号处理、目标定位负责人沈晓峰团队成员正高杨万麟、万群副高沈晓峰、窦衡、周代英、梁菁、黄际彦、郭贤生、张瑛中级及以下冯健、廖阔、况凌、陈章鑫、殷吉昊、邬震宇注:1、以上导师名单均以科研团队的形式介绍2、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电子工程学院学生科2012-4-24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集成电路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射频无线通信技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鲍景富、唐宗熙团队成员正高鲍景富、唐宗熙副高宋亚梅中级及以下尹世荣、张彪、吴韵秋团队名称集成前端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杨涛团队成员正高杨涛副高杨自强中级及以下刘宇团队名称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研究领域/方向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计算神经科学、物联网负责人张洪斌团队成员副高张洪斌、张红雨、王刚团队名称电子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方向遥测遥控系统、功率电子系统、雷达系统图像处理、量子物理负责人钟洪声团队成员正高钟洪声副高唐广中级及以下李廷军、王宏、陈会、吴义华、王明珍、汪玲团队名称数字射频混合集成电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何松柏团队成员正高何松柏副高张徐亮、陈客松中级及以下张雅丽、游飞、万里冰注:1、以上导师名单均以科研团队的形式介绍2、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导师介绍机电工程学院各学科博、硕士研究生导师(按姓氏笔划排序)工程力学(080104)硕士生导师:仇原鹰徐亚兰陈贵敏杨勇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博士生导师:仇原鹰李团结苏玉鑫陈建军郑飞段宝岩贾建援周德俭(兼)硕士生导师:马洪波马娟王芳林李凯杜淑幸邵晓东陈建军郑飞段江涛赵克殷磊崔明涛曹鸿钧陈永琴孔宪光仝勖峰许威杨东武机械电子工程(080202)博士生导师:段宝岩郑晓静仇原鹰王龙李志武邵晓东陈建军周孟初贾建援黄进王从思陈贵敏邱扬田文超平丽浩(兼) 周德俭(兼) 杜敬利 Alessandro Giua Witold Pedrycz硕士生导师:马伯渊仇原鹰王从思田文超田锦刘焕玲过润秋李志武杜敬利苏玉鑫邱扬邵晓东陈光达陈贵敏郑飞段宝岩贾建援黄进段清娟段学超朱言午曹艳荣米建伟牛海军(校内)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硕士生导师:朱敏波许社教李团结陈建军亿珍珍电子机械科学与技术(0802Z1)博士生导师:李团结邵晓东郑飞保宏硕士生导师:保宏朱敏波王伟宋立伟工业设计(0802Z2)硕士生导师:杨西惠张英李建坤邵晓东精密仪器与机械(080401)硕士生导师:王卫东田文超李团结张菊香黄进樊康旗王从思陈光达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080402)博士生导师:刘贵喜王海李小平(校内) 郭宝龙(校内) 庄奕琪(校内) 李智(兼)硕士生导师:于建国王海白丽娜任获荣朱红张玲霞李智奇邱扬陈晓龙宣宗强赵克赵建孙璐王辉肖建康高建宁(校内) 王松林(校内) 谢楷(校内) 方海燕(校内) 方葛丰(兼)郭利强(兼)电机与电器(080801)硕士生导师:明正峰赵明英郑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博士生导师:李志武李智王龙周孟初 Alessandro GiuaWitold Pedrycz 刘贵喜明正峰胡核算张强硕士生导师:千博马伯渊王龙刘贵喜朱荣明过润秋张大兴张强张菊香李智李志武陈光达屈胜利保宏段宝岩贾建援韩保君王安荣郭金维侯叶胡核算李向宁陈玉峰钟春富周孟初(兼) 郭宝龙(校内)。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方向介绍——电子工程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领域/方向SAR/ISAR成像、毫米波无源成像空间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负责人杨建宇团队成员正高杨建宇、杨晓波、皮亦鸣、王建国、张晓玲、孔令讲、熊金涛副高曹宗杰、范录宏、李良超、师君、黄钰林中级及以下刘喆、闵锐、李晋团队名称相控阵与自适应处理研究领域/方向MIMO雷达、阵列信号处理负责人何子述团队成员正高何子述、韩春林副高胡进峰、李会勇、李朝海、夏威、程婷、何茜中级及以下李军、严济鸿团队名称雷达系统与数字化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毫米波系统复杂信号产生与处理技术、雷达系统等负责人汪学刚团队成员正高汪学刚、贺知明、陈祝明、吕幼新副高江朝抒、于雪莲、姒强、周云、王洪中级及以下王洪、钱璐、邹林、崔明雷、张忠敏、段锐团队名称雷达与定位研究领域/方向雷达成像、目标识别、系统仿真基于FPGA数字系统设计、稀疏信号处理、目标定位负责人沈晓峰团队成员正高杨万麟、万群副高沈晓峰、窦衡、周代英、梁菁、黄际彦、郭贤生、张瑛中级及以下冯健、廖阔、况凌、陈章鑫、殷吉昊、邬震宇——集成电路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射频无线通信技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鲍景富、唐宗熙团队成员正高鲍景富、唐宗熙副高宋亚梅中级及以下尹世荣、张彪、吴韵秋团队名称集成前端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杨涛团队成员正高杨涛副高杨自强中级及以下刘宇团队名称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研究领域/方向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计算神经科学、物联网负责人张洪斌团队成员副高张洪斌、张红雨、王刚团队名称电子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方向遥测遥控系统、功率电子系统、雷达系统图像处理、量子物理负责人钟洪声团队成员正高钟洪声副高唐广中级及以下李廷军、王宏、陈会、吴义华、王明珍、汪玲团队名称数字射频混合集成电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何松柏团队成员正高何松柏副高张徐亮、陈客松中级及以下张雅丽、游飞、万里冰——微波工程系(科研团队一)团队名称电磁辐射与散射研究领域/方向天线理论与技术、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计算电磁学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瞬态电磁理论及应用、宽带电磁探测负责人聂在平团队成员正高聂在平、潘锦、杨峰、杨仕文、胡俊赵延文、夏明耀、赵志钦副高阙肖峰、屈世伟、宗显政、孙向阳、杨德强、欧阳骏中级及以下雷霖、刘贤峰、孟敏、管国云、杨鹏、何十全、颜溯团队名称电磁学与应用团队研究领域/方向计算电磁学、天线与传播电磁材料、生物电磁学、纳米电磁学负责人李乐伟团队成员正高李乐伟、康凯副高唐红艳、陈涌频、班永灵中级及以下李金艳团队名称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多芯片组件(MCM)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微波毫米波混合集成电路与系统(HMIC)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与电路(WSBD&C)和太赫兹技术负责人徐锐敏团队成员正高徐锐敏、张勇、延波、冯林副高谢小强、王志刚、国云川、谢俊中级及以下孔斌、胡江、詹铭周、夏雷、王磊、徐跃杭、杨涛团队名称毫米波技术与系统应用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微波毫米波器件/电路与系统、固态THz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樊勇团队成员正高樊勇、张永鸿副高何宗锐、宋开军、林先其、敬守钊、程钰间中级及以下陈其科、赵明华、张波——微波工程系(科研团队二)团队名称微波技术与天线研究领域/方向微波设备、天线系统电子系统工程、微波测量、微波器部件负责人韩周安团队成员正高唐璞、王建副高韩周安、陈波、冯梅中级及以下庞晓凤、方宙奇、何子远、骆无穷、杨红团队名称毫米波电路与系统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微波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负责人唐小宏团队成员正高唐小宏副高王玲、肖飞中级及以下吴涛团队名称电磁兼容技术研究研究领域/方向电磁兼容技术负责人胡皓全团队成员正高胡皓全副高杨显清、王志敏、王园中级及以下包永芳团队名称微波测试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材料测试及系统、微波器件测试及系统负责人李恩团队成员正高李恩副高郭高凤、陶冰洁中级及以下高源慈、郑虎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信息工程系(科研团队一)团队名称电子对抗研究领域/方向电子侦察与干扰、信号分析识别谱估计与阵列信号处理、无源定位负责人魏平、李立萍团队成员正高魏平、李立萍副高任春辉、彭晓燕、甘露、唐续中级及以下张花国、李万春、廖红舒团队名称电子对抗与雷达抗干扰研究领域/方向电子对抗技术与系统雷达抗干扰技术、测控与通信技术与系统负责人唐斌团队成员正高唐斌副高王军、熊英中级及以下皇晓辉团队名称图像处理与信息安全研究领域/方向图像处理、信息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负责人解梅团队成员正高解梅副高漆进、罗俊海中级及以下祝崇今、王忠荣团队名称智能识别与视觉感知研究领域/方向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智能视频监控、多源遥感信息融合与智能挖掘机器学习、数字高清技术、视频编解码、图像传输负责人程建团队成员副高程建中级及以下肖忠、王章静、蒲恬、张萍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信息工程系(科研团队二)团队名称智能视觉信息处理与通信研究领域/方向图像/视频处理、视频编码、模式识别、多媒体通信负责人李宏亮团队成员正高李宏亮副高刘光辉中级及以下王正宁、曾辽原、许林峰团队名称数据通信与视频处理研究领域/方向数字视频、宽带传输、嵌入式系统负责人陈伟团队成员副高樊丰、伍瑞卿中级及以下陈伟、顾庆水团队名称数字音像研究实验室研究领域/方向数字音视频及数字广播负责人黄晓革团队成员副高黄晓革、甘涛、周南中级及以下范满平、黄俊、陈新宇、兰刚团队名称抗干扰信号处理与测控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负责人张扬团队成员正高张扬副高吕明、胡永忠、徐政五中级及以下王晓阳——其他研究生导师姓名职称研究方向薛红喜教授非线性电路与系统、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及集成技术朱策教授图像、视频信号压缩编码与传输、三维视频,信源信道联合编码、多媒体信号处理及流媒体习友宝教授集成系统芯片李荣宽副教授神经网络、集成电路系统王锡良副教授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崔荣副高无线电技术刘欣刚副教授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图像传输处理、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段惠萍副教授自适应及阵列信号处理朱红副教授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李雷副教授图像传输处理、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康祝圣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PF-MEMS 及系统集成、高线性高效率射频微波发射机技术崔红玲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李颖副高集成系统芯片熊万安副高自适应及阵列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陈学英副高集成系统芯片付炜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集成系统芯片注: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026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导师姓名:李少谦出生年月:1957年01月职称:教授属性:专职学术经历:1984-1994,电子科大信息所任讲师、副教授 1994-至今,电子科大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副教授、教授、博导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信学科评审组成员、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学科带头人个人简介:博士招生专业硕士招生专业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03方向:无线与移动通信06方向:通信抗干扰技术03方向:无线与移动通信06方向:通信抗干扰技术026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导师姓名:唐友喜出生年月:1964年08月职称:教授属性:专职学术经历:2004年,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个人简介:博士招生专业硕士招生专业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03方向:无线与移动通信05方向:卫星通信技术11方向:通信RFIC及SOC技术03方向:无线与移动通信05方向:卫星与空间通信技术08方向:通信专用IC技术026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导师姓名:刘皓出生年月:1969年04月职称:研究员属性:专职学术经历:个人简介:博士招生专业硕士招生专业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03方向:无线与移动通信10方向:现代通信中的信号处理026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导师姓名:唐万斌出生年月:1973年06月职称:研究员属性:专职学术经历:1998年于电子科技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于重庆邮电大学从事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发工作;1998年4月加入电子科技大学工作;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从事车载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
个人简介:1993年和1998年于电子科技大学分获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
研究兴趣包括抗干扰通信技术、认知无线电技术、无线和移动通信中的信号处理等。
电科院Research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导师简介导师姓名导师职称导师代号导师专业情况简介田忠研究员10618080902电路与系统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助理,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空中交通管理理事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宇航学会会员,美国IEEE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导航技术总体研究、设计和开发,先后承担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空军、二炮等部门各类项目近20余项,承担项目总经费逾3000万元。
同时承担了多项国际间合作项目,在微波毫米波、RFID芯片设计与应用、卫星通信与导航等领域分别与美国、白俄罗斯、南非等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其研究领域中,先后到德国、香港、俄罗斯、美国等地参加学术会议多次。
目前,申请专利5项,获得授权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1项。
E-mail:张伟副研究员10620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2004年12月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2005年~2007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目前为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算法仿真研究室主任,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和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雷达系统仿真技术、目标识别与数据融合技术以及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等。
近5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完成国防预研项目“××防御等效模拟与突防有效性验证”、横向合作“地基中段目标识别仿真关键技术”、预研项目“3毫米相参雷达多模式信号处理机和模拟器”,获得部级鉴定一项。
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的在研项目包括:“十一五”国防预研“××匹配制导技术”、“十一五”国防预研“××探测与目标识别仿真与突防验证”和横向合作项目“××距离像识别研究”等。
【杭电师资】电子学院教师简介汇总孙玲玲女,1956年6月出生,1985年3月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获电路与系统硕士学位。
研究员,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
“电路与系统”博士生导师;“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应用”硕士生导师。
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负责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电路与系统”学科带头人。
主讲的课程包括:集成电路CAD,近代网络理论, 微波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程控交换技术,射频/微波电路设计导论,VLSI设计导论、EDA技术等;指导本科学生工程训练和毕业设计数十人。
主要研究方向:深亚微米及RF/微波IC设计及CAD方向、射频集成电路及应用系统研究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预研、国际合作等三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已有20多项成果通过国家级和部省级专家技术鉴定或验收,并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近年已在电子学报等刊物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
兼任全国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IFIP中国代表、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电子学报、微波学报编委,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主编等。
查丽斌女,1964年1月出生,陕西西安人,副教授。
1991年5月获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曾主讲线性电子电路、电路原理、电路分析基础、电力系统分析、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机原理及拖动技术、计算机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等课程。
指导本专科学生毕业设计数十人,有近20年的教学经验,教学责任心强,教学效果良好。
主要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GIS),教育软件的开发。
公开发表论文若干篇,主编出版了教材<<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柴曙华男,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实验师。
1978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实验教学工作。
80年先后和同事们完成了电工实验室的筹建、教材编写、实验项目改革的任务。
2000年后参与完成了下沙校区电工、电路、信号与系统综合实验室筹建、扩建等工作。
学位授予点:博士点:电路与系统(96年与杭州大学联合申报批准)硕士点: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工程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同等学力硕士点:电路与系统培养计划: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研究生培养方案电路与系统研究生培养方案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培养方案工程硕士方案导师风采:孙玲玲:1956年6月出生,浙江人。
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及爱尔兰DCU兼职博导);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电路与系统”学科带头人;计算机应用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CAD(电子设计自动化)、RF集成电路设计及光电集成、集成电路应用系统设计。
孙玲玲1982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无线系微波通信专业,1985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
2002年曾赴美国加州大学高访半年。
1997年至今历任微电子CAD所常务副所长,所长;信息产业部系统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大规模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2000.7-2004.4任电子信息学院院长;2004年4月至今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
孙玲玲教授主要从事深亚微米及RF/微波IC设计及CAD方向、集成电路及应用系统(包括医疗电子等)的研究。
近年的研究内容包括RF/微波ICCAD及设计技术研究;RF/微波宽带及功率放大电路及系统设计技术;RF/微波元器件建模测试技术、RFID及其应用、深亚微米EDA工具开发及互连建模技术研究、医疗电子系统设计及软硬件开发研究等。
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及面上项目、国家863计划(2项)、七五-九五国家攻关项目、国防预研、国际合作、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防基金及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三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已有20多项成果通过国家级和部、省级专家技术鉴定或验收,并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教学成果2等奖、部攻关成果集体荣誉奖等省部科技奖励、软件著作权登记十余项成果,两项发明专利申请。
通信学院硕士导师简介博导(14)姓名:李乐民性别:男职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简介:信技术的科研与教学50余年。
1980.8-1982.8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访问学者 ,研究数字通信与扩频通信。
在通信系统中抗窄带干扰研究方面有创造性贡献,在IEEE通信学报上发表的有关论文获国际学者多次引用。
为多项工程研制了关键通信设备。
发表论文200余篇,编著书4本,获国家、省部科技奖20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名(其中已毕业博士生52名)近年研究方向为宽带通信网络,包括光纤通信网技术、无线移动通信网技术、IP网络技术等。
姓名:饶云江性别:男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简介:在光纤技术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系统的、突出的创新性成绩和重大贡献。
解决了一系列学术和技术难题;在国际上创造了多次“首次”;撰写英文专著三章;应科学出版社之约今年将出版国内第一本《光纤光栅原理及应用》专著;发表SCI论文51篇,SCI他引320余次,引用人次超过1100,二十余次在国际光纤传感器年会及相关重要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作为会议主席筹备及主持国际会议3次,宣读特邀论文6篇;培养全国百名优秀博士论文候选人1名;申请发明专利6项(2项已授权);多项成果获得实际应用,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获省部级奖3项。
由于在光学技术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1999年被聘为全国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度荣获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2003年又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04年入选首批全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其中,“王大珩光学奖”为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性科技奖,是中国光学界青年科技工作人员的最高学术奖励。
学术水平整体已达到国际先进,部分为国际领先;已成为国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知名青年学者,在光纤光栅传感研究方面被国际同行称为世界级的专家,对推动国际上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发展及数亿美元产业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集成电路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射频无线通信技术
研究领域/方向
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
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
负责人鲍景富、唐宗熙
团队成员
正高鲍景富、唐宗熙
副高宋亚梅
中级及以下尹世荣、张彪、吴韵秋团队名称集成前端
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杨涛
团队成员
正高杨涛
副高杨自强
中级及以下刘宇
团队名称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
研究领域/方向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计算神经科学、物联网负责人张洪斌
团队
成员
副高张洪斌、张红雨、王刚团队名称电子信息系统
研究领域/方向遥测遥控系统、功率电子系统、雷达系统
图像处理、量子物理
负责人钟洪声
团队成员
正高钟洪声
副高唐广
中级及以下李廷军、王宏、陈会、吴义华、王明珍、汪玲团队名称数字射频混合集成电路
研究领域/方向
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
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
负责人何松柏
团队成员
正高何松柏
副高张徐亮、陈客松
中级及以下张雅丽、游飞、万里冰
注:1、以上导师名单均以科研团队的形式介绍
2、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电子工程学院学生科 2012-4-24。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术导师介绍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学术导师的存在至关重要。
他们是学生们的指导者和榜样,不仅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发展,还在学术交流和创新研究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介绍几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术导师,包括他们的研究领域、学术成就和指导经验。
导师一:李教授李教授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知名专家,他的研究方向包括电力系统优化、智能电网和能源管理等。
他在电力系统优化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并获得了多项科研项目的资助。
作为学术导师,李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他以身作则,激励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追求卓越。
导师二:王教授王教授在自动化控制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兴趣,包括自动化系统建模与仿真、智能控制和机器学习等。
他曾参与多个重要研究项目,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并荣获多项学术奖励。
作为学术导师,王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他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最新的学术文献,培养对自动化领域的深刻理解。
此外,王教授还经常组织学术研讨会,让学生有机会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
导师三:张教授张教授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涵盖工业控制系统、智能检测与诊断以及机器视觉等。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被其他学者频繁引用。
作为学术导师,张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实践,以提升他们的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教授还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导师四:陈教授陈教授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资深专家,他的研究方向包括电机驱动与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和新能源系统等。
他在电机控制算法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研发了多种高效的电机驱动技术,并获得了多项专利。
作为学术导师,陈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他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电气工程设计竞赛,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信息工程系(科研团队一)团队名称电子对抗
研究领域/方向
电子侦察与干扰、信号分析识别谱估计与阵列信号处理、无源定位
负责人魏平、李立萍
团队成员
正高魏平、李立萍
副高任春辉、彭晓燕、甘露、唐续中级及以下张花国、李万春、廖红舒
团队名称电子对抗与雷达抗干扰
研究领域/方向
电子对抗技术与系统
雷达抗干扰技术、测控与通信技术与系统
负责人唐斌
团队成员
正高唐斌
副高王军、熊英中级及以下皇晓辉
团队名称图像处理与信息安全
研究领域/方向
图像处理、信息处理
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负责人解梅
团队成员
正高解梅
副高漆进、罗俊海
中级及以下祝崇今、王忠荣团队名称智能识别与视觉感知
研究领域/方向
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
智能视频监控、多源遥感信息融合与智能挖掘机器学习、数字高清技术、视频编解码、图像传输
负责人程建
团队成员
副高程建
中级及以下肖忠、王章静、蒲恬、张萍
——信息工程系(科研团队二)团队名称智能视觉信息处理与通信
研究领域/方向图像/视频处理、视频编码、模式识别、多媒体通信负责人李宏亮
团队成员
正高李宏亮
副高刘光辉
中级及以下王正宁、曾辽原、许林峰团队名称数据通信与视频处理
研究领域/方向数字视频、宽带传输、嵌入式系统负责人陈伟
团队成员
副高樊丰、伍瑞卿
中级及以下陈伟、顾庆水
团队名称数字音像研究实验室
研究领域/方向数字音视频及数字广播负责人黄晓革
团队成员
副高黄晓革、甘涛、周南
中级及以下范满平、黄俊、陈新宇、兰刚团队名称抗干扰信号处理与测控技术
研究领域/方向
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
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
负责人张扬
团队成员
正高张扬
副高吕明、胡永忠、徐政五中级及以下王晓阳
注:1、以上导师名单均以科研团队的形式介绍
2、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电子工程学院学生科 201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