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电工学院导师介绍微波工程系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3
熊显名 个人简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008)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080300)光学工程(01)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技术熊显名、张文涛、秦祖军、陈明、韩家广、汪杰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008)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080300)光学工程(02)光机电一体化技术陈元枝、胡放荣、高兴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008)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080300)光学工程(03)光学图像处理科学与技术吴军、李俊、刘振丙、叶松桂林电子科技大学(008)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080300)光学工程(04)光通信及网络技术姜兴、袁纵横、何宁、马春波姓 名 熊显名性 别 男 职 称 研究员 所在单位 电子工程学院电子邮件 ****************.cn研究方向 光电测试、计算机辅助测试、光学遥感测试个人简介熊显名,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激光专业,获工学学士,毕业后从事无损探伤工作,曾参加国家“六五”攻关项目,并获国家发明奖一次,97年获高级工程师职称、职务。
2000年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作,01年任电子工程学院(系)光信息教研室主任,04年任电子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主任,主持参加各种纵向、国防及企业项目二十余项。
各类学术论文30余篇,EI 检索20余篇;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测试、计算机辅助测试及光学遥感测试。
张文涛个人简介姓名张文涛性别男职称教授所在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电子邮件****************研究方向光电检测、纳米计量、激光技术个人简介2005年师从全国著名光学计量专家李同保院士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8年3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2007年赴意大利比萨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2010年赴爱尔兰卡罗理工大学进行访问。
曾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纳米科技专项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近五年在《物理学报》、《中国科学》、《Chinese Physics B》、《Chinese Physics Letters》、《NIMB》等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6篇。
导师代码:10383导师姓名:金建勋性别:男出生年月:1962年08月特称:职称:教授学位:博士属性:专职电子邮件:jxjin@学术经历:1985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系金属物理专业。
1992-97年,在澳大利亚政府工业及大学奖学金的支持下,分别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卧龙岗大学,完成了与高温超导材料应用相关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工作,后成为研究员和高级研究员,澳大利亚政府研究理事会大型研究项目负责人。
IEEE应用超导和电磁装置国际会议主席,应用超导与电磁学学报主编,及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委等。
个人简介:1997年,成为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超导应用项目的研究员,从事高温超导及其强电应用研究。
2000年,成为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超导应用大型项目主要调研人,并在澳大利亚超导公司负责高温超导工业化及其电力应用技术的研究。
自1991年起,开始从事高温超导应用研究,是在澳大利亚最早从事高温超导强电应用及工业化发展的研究人员,并在该领域做出了国际公让的贡献。
是高温超导领域“Wollongong”式高温超导限流器的发明和原创研制人;也是高温超导电子谐振器的发明人。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温超导材料工业制备,高温超导强电导线及磁体技术,高温超导测试技术及其物性分析,高温超导电力系统限流器、储能、直流输电、变压器等电力装置,高温超导直线电机和电机控制,及高温超导电子谐振器和高梯度磁分离等特种强电装量,曾获得多项澳大利亚政府及工业研究项目,世界超导大会奖等;并在超导及电力专业会议及学术刊物,如PhilosophicalMagazine B,Physica C,IEEE Transactions,Superconductivity Scienceand Technology,Advances in Cryogenic Engineering,Physics B, JEEE,Europhysics News,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and Electromagnetics等上发表了数百篇专业论文。
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电子工程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领域/方向SAR/ISAR成像、毫米波无源成像空间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负责人杨建宇团队成员正高杨建宇、杨晓波、皮亦鸣、王建国、张晓玲、孔令讲、熊金涛副高曹宗杰、范录宏、李良超、师君、黄钰林中级及以下刘喆、闵锐、李晋团队名称相控阵与自适应处理研究领域/方向MIMO雷达、阵列信号处理负责人何子述团队成员正高何子述、韩春林副高胡进峰、李会勇、李朝海、夏威、程婷、何茜中级及以下李军、严济鸿团队名称雷达系统与数字化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毫米波系统复杂信号产生与处理技术、雷达系统等负责人汪学刚团队成员正高汪学刚、贺知明、陈祝明、吕幼新副高江朝抒、于雪莲、姒强、周云、王洪中级及以下王洪、钱璐、邹林、崔明雷、张忠敏、段锐团队名称雷达与定位研究领域/方向雷达成像、目标识别、系统仿真基于FPGA数字系统设计、稀疏信号处理、目标定位负责人沈晓峰团队成员正高杨万麟、万群副高沈晓峰、窦衡、周代英、梁菁、黄际彦、郭贤生、张瑛中级及以下冯健、廖阔、况凌、陈章鑫、殷吉昊、邬震宇注:1、以上导师名单均以科研团队的形式介绍2、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电子工程学院学生科2012-4-24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集成电路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射频无线通信技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鲍景富、唐宗熙团队成员正高鲍景富、唐宗熙副高宋亚梅中级及以下尹世荣、张彪、吴韵秋团队名称集成前端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杨涛团队成员正高杨涛副高杨自强中级及以下刘宇团队名称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研究领域/方向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计算神经科学、物联网负责人张洪斌团队成员副高张洪斌、张红雨、王刚团队名称电子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方向遥测遥控系统、功率电子系统、雷达系统图像处理、量子物理负责人钟洪声团队成员正高钟洪声副高唐广中级及以下李廷军、王宏、陈会、吴义华、王明珍、汪玲团队名称数字射频混合集成电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何松柏团队成员正高何松柏副高张徐亮、陈客松中级及以下张雅丽、游飞、万里冰注:1、以上导师名单均以科研团队的形式介绍2、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导师姓名:吴志明出生年月:1964年01月特称: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职称:教授学位:博士属性:专职学术经历:1983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
1988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
1993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固体电子学系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
2008美国华盛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3年以来在电子科技大学任教至今。
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评为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红外与传感技术,光电材料与器件、敏感材料与传感器、电子薄膜与集成技术等,负责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省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已通过部、省级鉴定(或验收)10项。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家“863计划”网评专家。
近年来在其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主要有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2项。
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检索70余篇次。
博士招生专业硕士招生专业080300光学工程080300光学工程02方向:激光与光电工程03方向:红外与传感技术09方向:光电能源技术10方向:传感网技术02方向:激光与光电工程03方向:红外与传感技术09方向:光电能源技术10方向:传感网技术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05方向:SOC/SIP系统芯片技术07方向: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01方向: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06方向:纳米电子材料07方向:敏感与智能材料导师代码:11269 导师姓名:李世彬出生年月:1977年03月职称:副教授学位:博士属性:专职电子邮件:shibinli@学术经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光电薄膜特性及光电子器件,从事博士后研究器件的研究内容为高介电常数材料与电子元器件,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生长及光电器件的应用。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方向介绍——电子工程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领域/方向SAR/ISAR成像、毫米波无源成像空间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负责人杨建宇团队成员正高杨建宇、杨晓波、皮亦鸣、王建国、张晓玲、孔令讲、熊金涛副高曹宗杰、范录宏、李良超、师君、黄钰林中级及以下刘喆、闵锐、李晋团队名称相控阵与自适应处理研究领域/方向MIMO雷达、阵列信号处理负责人何子述团队成员正高何子述、韩春林副高胡进峰、李会勇、李朝海、夏威、程婷、何茜中级及以下李军、严济鸿团队名称雷达系统与数字化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毫米波系统复杂信号产生与处理技术、雷达系统等负责人汪学刚团队成员正高汪学刚、贺知明、陈祝明、吕幼新副高江朝抒、于雪莲、姒强、周云、王洪中级及以下王洪、钱璐、邹林、崔明雷、张忠敏、段锐团队名称雷达与定位研究领域/方向雷达成像、目标识别、系统仿真基于FPGA数字系统设计、稀疏信号处理、目标定位负责人沈晓峰团队成员正高杨万麟、万群副高沈晓峰、窦衡、周代英、梁菁、黄际彦、郭贤生、张瑛中级及以下冯健、廖阔、况凌、陈章鑫、殷吉昊、邬震宇——集成电路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射频无线通信技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鲍景富、唐宗熙团队成员正高鲍景富、唐宗熙副高宋亚梅中级及以下尹世荣、张彪、吴韵秋团队名称集成前端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杨涛团队成员正高杨涛副高杨自强中级及以下刘宇团队名称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研究领域/方向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计算神经科学、物联网负责人张洪斌团队成员副高张洪斌、张红雨、王刚团队名称电子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方向遥测遥控系统、功率电子系统、雷达系统图像处理、量子物理负责人钟洪声团队成员正高钟洪声副高唐广中级及以下李廷军、王宏、陈会、吴义华、王明珍、汪玲团队名称数字射频混合集成电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何松柏团队成员正高何松柏副高张徐亮、陈客松中级及以下张雅丽、游飞、万里冰——微波工程系(科研团队一)团队名称电磁辐射与散射研究领域/方向天线理论与技术、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计算电磁学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瞬态电磁理论及应用、宽带电磁探测负责人聂在平团队成员正高聂在平、潘锦、杨峰、杨仕文、胡俊赵延文、夏明耀、赵志钦副高阙肖峰、屈世伟、宗显政、孙向阳、杨德强、欧阳骏中级及以下雷霖、刘贤峰、孟敏、管国云、杨鹏、何十全、颜溯团队名称电磁学与应用团队研究领域/方向计算电磁学、天线与传播电磁材料、生物电磁学、纳米电磁学负责人李乐伟团队成员正高李乐伟、康凯副高唐红艳、陈涌频、班永灵中级及以下李金艳团队名称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多芯片组件(MCM)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微波毫米波混合集成电路与系统(HMIC)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与电路(WSBD&C)和太赫兹技术负责人徐锐敏团队成员正高徐锐敏、张勇、延波、冯林副高谢小强、王志刚、国云川、谢俊中级及以下孔斌、胡江、詹铭周、夏雷、王磊、徐跃杭、杨涛团队名称毫米波技术与系统应用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微波毫米波器件/电路与系统、固态THz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樊勇团队成员正高樊勇、张永鸿副高何宗锐、宋开军、林先其、敬守钊、程钰间中级及以下陈其科、赵明华、张波——微波工程系(科研团队二)团队名称微波技术与天线研究领域/方向微波设备、天线系统电子系统工程、微波测量、微波器部件负责人韩周安团队成员正高唐璞、王建副高韩周安、陈波、冯梅中级及以下庞晓凤、方宙奇、何子远、骆无穷、杨红团队名称毫米波电路与系统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微波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负责人唐小宏团队成员正高唐小宏副高王玲、肖飞中级及以下吴涛团队名称电磁兼容技术研究研究领域/方向电磁兼容技术负责人胡皓全团队成员正高胡皓全副高杨显清、王志敏、王园中级及以下包永芳团队名称微波测试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材料测试及系统、微波器件测试及系统负责人李恩团队成员正高李恩副高郭高凤、陶冰洁中级及以下高源慈、郑虎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信息工程系(科研团队一)团队名称电子对抗研究领域/方向电子侦察与干扰、信号分析识别谱估计与阵列信号处理、无源定位负责人魏平、李立萍团队成员正高魏平、李立萍副高任春辉、彭晓燕、甘露、唐续中级及以下张花国、李万春、廖红舒团队名称电子对抗与雷达抗干扰研究领域/方向电子对抗技术与系统雷达抗干扰技术、测控与通信技术与系统负责人唐斌团队成员正高唐斌副高王军、熊英中级及以下皇晓辉团队名称图像处理与信息安全研究领域/方向图像处理、信息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负责人解梅团队成员正高解梅副高漆进、罗俊海中级及以下祝崇今、王忠荣团队名称智能识别与视觉感知研究领域/方向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智能视频监控、多源遥感信息融合与智能挖掘机器学习、数字高清技术、视频编解码、图像传输负责人程建团队成员副高程建中级及以下肖忠、王章静、蒲恬、张萍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信息工程系(科研团队二)团队名称智能视觉信息处理与通信研究领域/方向图像/视频处理、视频编码、模式识别、多媒体通信负责人李宏亮团队成员正高李宏亮副高刘光辉中级及以下王正宁、曾辽原、许林峰团队名称数据通信与视频处理研究领域/方向数字视频、宽带传输、嵌入式系统负责人陈伟团队成员副高樊丰、伍瑞卿中级及以下陈伟、顾庆水团队名称数字音像研究实验室研究领域/方向数字音视频及数字广播负责人黄晓革团队成员副高黄晓革、甘涛、周南中级及以下范满平、黄俊、陈新宇、兰刚团队名称抗干扰信号处理与测控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负责人张扬团队成员正高张扬副高吕明、胡永忠、徐政五中级及以下王晓阳——其他研究生导师姓名职称研究方向薛红喜教授非线性电路与系统、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及集成技术朱策教授图像、视频信号压缩编码与传输、三维视频,信源信道联合编码、多媒体信号处理及流媒体习友宝教授集成系统芯片李荣宽副教授神经网络、集成电路系统王锡良副教授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崔荣副高无线电技术刘欣刚副教授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图像传输处理、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段惠萍副教授自适应及阵列信号处理朱红副教授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李雷副教授图像传输处理、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康祝圣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PF-MEMS 及系统集成、高线性高效率射频微波发射机技术崔红玲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李颖副高集成系统芯片熊万安副高自适应及阵列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陈学英副高集成系统芯片付炜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集成系统芯片注: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李亚洲学号:201322040409指导教师:杨宏春课程名称:微波通信专业学位综合实验1电子科技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李亚洲学号:201322040409指导教师:杨宏春实验地点:科研楼707实验时间:第一周一、实验室名称: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实验室二、实验项目名称:人工电磁材料在微波无源器件中的应用(频域)三、实验原理:1、人工电磁材料概述人工电磁材料通常是指自然界中不存在的,通过人工制造且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电磁性质的复合结构或复合材料。
广义地,如果描述材料的一组主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具有自然材料所不能达到的取值,且这些参数及其变化可以用来满足人们的某种特殊电磁功能需求,那么,这些材料都可以成为人工电磁材料。
例如,高介电常数(εr~102量级),适当电导率(σ~104-1010),电磁带隙结构(Electromagnetic Band Gap,EBG),光子晶体(Photonic Band Gap,PBG),负介电常数、正磁导率材料(Epsilon Negative Material,ENG),正介电常数、负磁导率(Magnetic Negative Media,MNG),左手材料(Double Negative Material,DNG)等等人工合成材料,都可以称为人工电磁材料。
人工电磁材料既可以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确定材料(如高介电常数、适当电导率材料等类型),这些材料往往介电常数和电导率为正值,也称DPS(Double Positive Material)材料;也可以是在自然材料基础上,通过加工某种功能结构,使其电磁带隙、介电常数、磁导率等参数达到人们的某个预期取值,进而实现一些自然材料不能实现的功能。
尽管人工电磁材料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功能特征,但从物理实质上看,总是因为材料中微观载流子运动环境(如势场、能带结构、散射与复合机制等)发生了变化,或使得电磁波传输函数发生改变,而这些变化可以宏观地归结为材料的一个或多个统计参数发生了改变。
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磁场与微波技术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北京邮电大学--通信网络技术综合技术研究所--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南开大学--信息技术科学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电力工程系--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学技术系--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上海海事大学--基础部--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场与微波技术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厦门大学--物理系--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华南师范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专业列表--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中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西南交通大学--理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重庆邮电学院--光电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南京邮电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浙江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磁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河北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邮电科学研究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划分1、光纤技术与光电子器件研究室饶云江教授(yjrao@),冉曾令副教授(ranzl@)研究方向:光纤传感、光电子器件2、光通信技术研究室邱昆教授(kqiu@)、陈福深教授(fschen@)、许渤副教授(xubo@)、武保剑副教授(bjwu@)、周东副教授(zhoudong@),易兴文副教授(xwyi@)研究方向:、新型光通信理论与技术、光接入网技术、军用光通信与光电子技术3、宽带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研究室团队1:宽带通信网研究组李乐民院士(lml@)、王晟教授(wsh_keylab@)、许都副教授(xudu@)、虞红芳副教授(yuhf2004@)、徐世中副教授(xsz.uestc@),廖丹副教授(liaodan@),章小宁副教授(xnzhang@)研究方向:宽带光纤接入网络技术、宽带通信网中的交换技术、宽带无线网络技术团队2:网络行为学与网络安全课题组胡光岷教授(hgm@)、姚兴苗副教授(yxm@)研究方向:网络行为学研究、网络安全研究团队3:现代通信网技术及应用李兴明教授(xingminl@)研究方向:现代通信网理论、网络的优化设计技术.、电信网络管理、高速信息传输技术团队4:光互联网及移动信息网络研究中心隆克平教授(lkp@)、阳小龙教授(yxl@)、邝育军教授(kyj@)、彭云峰副教授(yfpeng@)研究方向:光互联网络、移动信息网络团队5:网络技术研究团队雷维礼教授(wllei@)、毛玉明教授(ymmao@)、冷甦鹏副教授(spleng@)、马立香副教授(lixiangma@),蒋体纲副研究员(jiangtigang@)研究方向:通信网与宽带通信技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宽带无线信息网络4、通信电路设计与信号处理研究室团队1:多媒体通信团队李晓峰教授(xfli@)、傅志中副教授(fuzz@)、周宁副教授(zhouning@)、张敏副教授(zhangminyang@)研究方向:(无线)多媒体通信与终端、图像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多媒体信号处理与信息处理、视频图像压缩、跟踪与模式识别团队2:无线通信与RF集成电路团队文光俊教授(wgj@)、蔡竟业教授(jycai@)、朱学勇副教授(xyzhu@)、刘镰斧副教授(lfliu@)研究方向:RF集成电路设计、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技术、频谱检测与估计团队3:DSP研究团队彭启琮教授(qpeng@)、李玉柏教授(ybli@)、邵怀宗副教授(hzshao@)、管庆副教授(qguan@),林静然副教授(jingranlin@)研究方向: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DSP技术团队4:电子科技大学-飞思卡尔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李广军教授(gjli@)、李强教授(qli@)、林水生教授(sslin@)、阎波副教授(yanboyu@)研究方向:通信信号处理及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与无线传感器网络、ASIC设计与IC设计方法学通信抗干扰实验室团队划分1、移动通信研究团队李少谦教授(lsp@)、唐友喜教授(tangyx@)、刘皓副教授(liuhao@)、唐万斌副教授(wbtang@)、武刚副教授(wugang99@)、何旭副教授(hexu@)研究方向:主要面向信号处理方向,偏向程序、算法、仿真,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MIMO,OFDM等2、通信信号处理与专用集成电路研究团队胡剑浩教授(jhhu@)、凌翔副教授(xiangling@)研究方向:主要面向硬件,FPGA,芯片设计等3、无线网络技术团队郭伟教授(guowei@)、冯刚教授(fenggang@)、余敬东副教授(yujd@)研究方向:网络层,Ad-hoc4、编码技术研究团队周亮教授(lzhou@)、张忠培教授(zhangzp@)、文红副教授(sunlike@)研究方向:编码技术、密码学。
——微波工程系(科研团队一)团队名称电磁辐射与散射
研究领域/方向
天线理论与技术、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计算电磁学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瞬态电磁理论及应用、宽带电磁探测
负责人聂在平
团队成员
正高
聂在平、潘锦、杨峰、杨仕文、胡俊
赵延文、夏明耀、赵志钦
副高阙肖峰、屈世伟、宗显政、孙向阳、杨德强、欧阳骏中级及以下雷霖、刘贤峰、孟敏、管国云、杨鹏、何十全、颜溯团队名称电磁学与应用团队
研究领域/方向
计算电磁学、天线与传播
电磁材料、生物电磁学、纳米电磁学
负责人李乐伟
团队成员
正高李乐伟、康凯
副高唐红艳、陈涌频、班永灵中级及以下李金艳
团队名称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
研究领域/方向
微波毫米波多芯片组件(MCM)
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微波毫米波混合集成电路与系统(HMIC)
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与电路(WSBD&C)和太赫兹技术
负责人徐锐敏
团队成员
正高徐锐敏、张勇、延波、冯林
副高谢小强、王志刚、国云川、谢俊
中级及以下孔斌、胡江、詹铭周、夏雷、王磊、徐跃杭、杨涛团队名称毫米波技术与系统应用
研究领域/方向
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
微波毫米波器件/电路与系统、固态THz电路与系统
负责人樊勇
团队成员
正高樊勇、张永鸿
副高何宗锐、宋开军、林先其、敬守钊、程钰间中级及以下陈其科、赵明华、张波
——微波工程系(科研团队二)团队名称微波技术与天线
研究领域/方向
微波设备、天线系统
电子系统工程、微波测量、微波器部件
负责人韩周安
团队成员
正高唐璞、王建
副高韩周安、陈波、冯梅
中级及以下庞晓凤、方宙奇、何子远、骆无穷、杨红团队名称毫米波电路与系统
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微波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负责人唐小宏
团队成员
正高唐小宏
副高王玲、肖飞中级及以下吴涛
团队名称电磁兼容技术研究
研究领域/方向电磁兼容技术负责人胡皓全
团队成员
正高胡皓全
副高杨显清、王志敏、王园中级及以下包永芳
团队名称微波测试
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材料测试及系统、微波器件测试及系统负责人李恩
团队成员
正高李恩
副高郭高凤、陶冰洁中级及以下高源慈、郑虎
注:1、以上导师名单均以科研团队的形式介绍
2、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电子工程学院学生科 2012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