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产品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34.50 KB
- 文档页数:17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风格曹宇欣【摘要】本文简述产品设计发展的道路,通过过经济、文化、政治和人文角度阐述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产生,分别介绍后现代主义以后在工业设计上的流派,将以人为设计理念的作为根本设计风格,适应市场的需求、符合人们日常使用、将功能与形式作为统一的设计理念才是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微电子风格作为当下发展迅速的产品风格是应用最广泛,并且是人们接受程度最高的风格、这种轻小的极简设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期刊名称】《工业设计》【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2页(P112-113)【关键词】功能;装饰;极简【作者】曹宇欣【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4721 产品设计发展道路产品设计的发展不仅仅受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受不同艺术工作者艺术风格和人们对不同的艺术风格接受程度的直接影响。
产品设计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在十九世纪中期,西方各国家开始从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化,并且相继完成产业革命。
从20世纪20年代,工业设计已经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对产品设计有深远影响的包豪斯体系,产品逐渐商业化。
20世纪50年代后,经济与技术的迅猛发展,提升了工业设计研究与应用速度。
我们也将迎来工业5.0时代。
对于产品设计风格,有两条发展道路,一种是商业化的,满足于市场需求,为消费者日常生活服务的。
我们是不会刻意去介绍他们,但他们却是市场的主流设计,这种设计会受到最前沿设计的影响,但却相对稳定,不会随意改变。
因为这类产品不是针对于某种特定的人群,而是面对于每个人类,所以它的价格相对低廉,容易被市场接受;另外一种是比较有特点创新的,有强烈设计师个人表现风格的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也会受到设计运动的影响。
这部分设计师是走在最前端的,他们的设计理念作品都会受到广泛关注,这也与当时开展的设计运动有关,虽然这类设计并不会得到大量生产,但是这类产品的诞生会产生一种新的设计风格,影响着量产产品的生产。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风格及表现一、极简主义极简主义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一种重要风格,强调简约、纯净和简洁。
在极简主义设计中,颜色、形状、线条和材质都经过精心的选择和组合,以达到简洁、清晰和有力的视觉效果。
极简主义设计常常用于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
二、装饰主义装饰主义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另一种重要风格,强调装饰和细节。
在装饰主义设计中,设计师们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术来创造富有装饰性的设计,如金属、玻璃、陶瓷等。
装饰主义设计常常用于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等领域。
三、折衷主义折衷主义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另一种风格,强调融合和混合。
在折衷主义设计中,设计师们运用不同的设计元素和风格来创造独特的设计。
折衷主义设计常常用于建筑、室内设计等领域。
四、高技派高技派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一种风格,强调技术和未来感。
在高技派设计中,设计师们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来创造具有未来感的设计。
高技派设计常常用于建筑、工业设计等领域。
五、波普艺术波普艺术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另一种风格,强调大众化和流行文化。
在波普艺术设计中,设计师们运用大众化的图像和色彩来创造具有独特魅力的设计。
波普艺术设计常常用于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
六、环保主义环保主义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另一种重要风格,强调环保和可持续性。
在环保主义设计中,设计师们运用环保材料和技术来创造具有可持续性的设计。
环保主义设计常常用于建筑、工业设计等领域。
七、乡土风格乡土风格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另一种风格,强调地域文化和传统元素。
在乡土风格设计中,设计师们运用地域性的材料和技术来创造具有独特魅力的设计。
乡土风格设计常常用于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
八、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另一种风格,强调抽象和自由表达。
在抽象表现主义设计中,设计师们运用抽象的形状和线条来创造具有独特魅力的设计。
抽象表现主义设计常常用于绘画、雕塑等领域。
九、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另一种重要风格,强调创新和未来性。
后现代设计背景下的人体工学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1.人体工程学概论1.1 人体工程学简介人体工程学又被称作人因工学或人间工学,它们产生的地点、时间和研究侧重面虽有所不同,但本质大同小异。
这是一个研究人与机械的关系,并使这种关系合理化的学科,更具体的说,它是研究人类操作能力及其深度,使工作及其相关环境适合与人体结构、生理、心理等特征的学科,目的是为了人。
人体工程学在欧洲被称为Ergonomics,这个名称是1857年由波兰教授雅斯特莱鲍夫斯基提出的,原意就是介绍工作的自然法则,这门学科是研究人在生产或操作工具过程中合理地、适度地劳动和用力的规律问题。
前苏联的学者将人体工程学定义为: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可能性、劳动活动方式、劳动的组织安排,从而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创造舒适和安全的劳动环境,保障劳动人民的健康,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1.2 人体工程学的产生和发展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人体工程学产生于二战期间的美国,当时由于军事的需要,一些新式武器被分批研制出来,但由于在战争的环境里,人们过多地注重武器性能的提高,而忽视了与使用者之间的协调,许多超出人体生理极限的操作使得事与愿违,为此促使美国人不得不把机械操作如何适用于人的问题提到桌面上来,由于研究的主意在工业和实验心理学的偶合中产生,所以起初还被称之为“工学心理学”。
早在我国春秋时期,也有对人体工程学方面的记载,春秋时期的《考工记》对于制作各种工具以及车辆有这样的论述:“所谓轮六尺有六寸天下制也。
轮过于崇则其亦过于四尺矣,故轸为太高而人力所不能登轮。
或已庳则其轸亦不及四尺亦,故轸为天下,而马之力又所不能引,人不能登则力怠,马不能引则常若登阪,而倍用基力,此非车之善也。
”这段文字详细记录了马拉车的制作中如何按照人的尺寸去设计车轮的结构,以保证其宜人性,并使马的力量得以更好的发挥。
由此看来,我国古代的建造原则与如今的人体工程学的宗旨一样,都是研究和探讨如何保证人的舒适、安全和高效,以人为本。
“后现代主义”经典例子120120121 韩红风通过了解我们不难知道,后现代风格是对现代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它有着自己的批判性和理论性。
后现代强调建筑及室内装潢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讲究人情味,常在室内设置夸张、变形的柱式和断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等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溶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与室内环境。
对后现代风格不能仅仅以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来评价,需要我们透过形象从设计思想来分析。
下面我们就来列举一些为人熟知的案例。
首先,在家具方面:2001年Bertjan Pot的作品,现今已成为Moooi这个荷兰品牌,能见度最高的一款作品,在各式的空间设计中,常可见其运用,或单颗悬挂,或多颗搭配,都是不同的感觉,Moooi的产品特色,即常常可以将作品赋予独特的故事性,将空间中的感受,瞬间转化成另一种氛围。
例如:产品名称为“落光的三驾马车”的一款产品,落灯是由50个安装天花板悬每一个定制切割水晶晶体的光学镜头,电脑编程电机和机械设备的白光LED。
三驾马车的落轻施华洛世奇在设计安装迈阿密是“最纯净的水晶表达,使其作为一个功能镜头,渔获物和折射光。
”还有很多类似的这种后现代主义家具(例如: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 )的红蓝椅)都很具有个性,设计感极强。
当然,在我看来,后现代风格家具实际上是装饰功能更大于实用功能,更适合别墅、酒店、样板房等摆设,要知道仅保养打理就是一件麻烦事。
理念方面:后现代主义家具多采用纯黑色木结构,黑色皮软,这是一种对古典风格的反思;Frapbois蒙德里安风格颈链,够立体又特别;蒙德里安风格白色长T和恤蒙德里安风格长袜,拼接撞色为主,个人主义感极强。
风格方面: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以幽默、叛逆、和奇思妙想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的发展基本是遵循两条不同的道路的,一条是比较商业化、大众化、应付市场需求的设计,也就是常规设计方式,这类设计是大量的,充斥市场的,为日常生活服务的,虽然大部分设计著作并不介绍它们,但是,这却是市场上的主流设计。
这种设计会受到前卫设计的影响,但是,却没有前卫设计那样瞬息万变,那么个人化,产品的价格因此也低廉,这是为大批量生产的设计;另外一条则是较为具有探索性的、具有强烈设计家个人表现的、受到总体设计运动影响的前卫设计。
这是大部分设计理论著作都津津乐道讨论的、非常引人注目的、与总体设计运动的发展密切关联的设计,但是,大部分都没有被大批量生产,因此也是价格昂贵的设计,是与大众脱离的设计。
作为新的设计风格被探讨,也被第一种大批量生产的设计借鉴,这种设计充满了探索性。
后现代主义设计和其它的一些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属于这一类型的设计。
在产品设计上,或者说在工业设计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没有在建筑设计上的广泛,但是由于对现代主义的改良和改革动机,也产生了相当一批设计家,他们不遵循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设计原则,而自己开拓新的设计风格方向。
从思想观念上看,他们基本还是形式主义者,并没有希望彻底改变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努力从形式上希望达到突破,创造新的产品形式。
从形式上看,我们可以把现代主义以后在产品设计,或者工业设计上的流派大致分成几个类别,即“高科技”风格(Hight Tech)、“改良高科技”风格(Trans High Tech )、意大利的阿基米亚和孟菲斯集团(Aichimia Memphis)、后现代主义风格, 减少主义风格(Minimalism )、建筑风格(Archetypes)、微建筑风格(Micro-Architecture)、微电子风格(MICro-electronics)等等。
以下对这些风格分别进行介绍。
“高科技”风格工业设计上的“高科技”风格是从祖安·克朗(Joan Kron) 和苏珊·斯莱辛(Susan Slesin) 1978 年的著作《高科技》(High Tech, 1978)中产生的。
标志性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作者:范鑫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6期La conica 是建筑师阿尔罗西在1984年设计的,在20世纪初,咖啡壶的设计经历了4个阶段:原始的手工壶和瓮;现代设计的标准化和批量生产;7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重新设计的咖啡壶;17世纪咖啡引入欧洲已成为了一种文化,它刺激了数百年的咖啡制造商的创新和设计,吸引了众多的设计师重新设计这种小厨具。
意大利厨具设计巨头艾烈希公司与后现代建筑师阿尔多罗西在1970年代一起在工艺设计方面的探索对La Conica的诞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设计语言随着时间的发展几百年前在咖啡种植国家发明了咖啡壶,早期的设计方式是工匠制作方式,设计语言只是其样式,工匠设计的图案也是用来装饰咖啡壶,由于在金属容器上手工制作这么多复杂的图案象征着地位和权利,所以这也是咖啡壶要用复杂图案装饰的原因。
1818年德国Romershausen博士发明了一种机器,使用蒸汽产生垂直力并通过咖啡,1819年,法国人想了一个办法,使用蒸汽力迫使中央管翻倒咖啡。
显然,随着不同的煮咖啡的方式的发明,咖啡壶的设计也变的多样化,设计者不仅要设计漂亮的形状,还要考虑如何放置壶的各个部分。
咖啡壶的设计不仅要展现一个精美的产品,而且要完成其功能,十九世纪后半段出现了艺术、工艺和工业化的对话。
工业发展改变了设计方式,设计需要传递产品的功能,并紧跟这种功能。
因此,这些产品的形状与手工加工壶完全不一样。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二十世纪Peter Behrens的电热壶。
咖啡壶设计变得简单并且有了很浓的工业金属外观和形状。
设计者相信形式追随功能。
过去手工制作的壶减少,因为它们都不能很好的展示其功能。
Alfonso Bialetti 设计了的著名的Moka压力咖啡壶,标志着同传统外观的巨大变革。
重铸铝形式的坚固性成为咖啡壶设计的特色。
1957年到1960年左右,意大利设计师Sabtin为Christofle展示了como茶和咖啡服务。
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的发展基本是遵循两条不同的道路的,一条是比较商业化、大众化、应付市场需求的设计,也就是常规设计方式,这类设计是大量的,充斥市场的,为日常生活服务的,虽然大部分设计著作并不介绍它们,但是,这却是市场上的主流设计。
这种设计会受到前卫设计的影响,但是,却没有前卫设计那样瞬息万变,那么个人化,产品的价格因此也低廉,这是为大批量生产的设计;另外一条则是较为具有探索性的、具有强烈设计家个人表现的、受到总体设计运动影响的前卫设计。
这是大部分设计理论著作都津津乐道讨论的、非常引人注目的、与总体设计运动的发展密切关联的设计,但是,大部分都没有被大批量生产,因此也是价格昂贵的设计,是与大众脱离的设计。
作为新的设计风格被探讨,也被第一种大批量生产的设计借鉴,这种设计充满了探索性。
后现代主义设计和其它的一些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属于这一类型的设计。
在产品设计上,或者说在工业设计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没有在建筑设计上的广泛,但是由于对现代主义的改良和改革动机,也产生了相当一批设计家,他们不遵循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设计原则,而自己开拓新的设计风格方向。
从思想观念上看,他们基本还是形式主义者,并没有希望彻底改变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努力从形式上希望达到突破,创造新的产品形式。
从形式上看,我们可以把现代主义以后在产品设计,或者工业设计上的流派大致分成几个类别,即“高科技”风格(Hight Tech)、“改良高科技”风格(Trans High Tech )、意大利的阿基米亚和孟菲斯集团(Aichimia Memphis)、后现代主义风格, 减少主义风格(Minimalism )、建筑风格(Archetypes)、微建筑风格(Micro-Architecture)、微电子风格(MICro-electronics)等等。
以下对这些风格分别进行介绍。
“高科技”风格工业设计上的“高科技”风格是从祖安·克朗(Joan Kron) 和苏珊·斯莱辛(Susan Slesin) 1978 年的著作《高科技》(High Tech, 1978)中产生的。
这个术语在设计上特指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一,是技术性的风格,强调工业技术的特征(teohnology) ; 二,是高品味的(high styie)。
因此“高科技”中的“高”是指的“高品味”,以把设计的对象从平民大众中抽出来,成为上层人的特定所有,就凭这个非民主化的特点,就表明“高科技”风格不是强调民主化的现代主义的衍生。
克朗与斯莱辛对“高科技”风格迫根溯源,认为“高科技”风格的根源可以上溯到法国建筑家让·普鲁维和皮艾尔·夏罗(Pierre Chareau)在20 世纪30 年代设计的建筑,以及美国设计师查尔斯·依姆斯(Charles Eames)在1949 年设计的住宅。
“高科技”风格把工业环境中的技术特征引人家庭产品和家庭住宅设计上,从公共空间引人高度私密的个人空间。
这个风格的特点是运用精细的技术结构,非常讲究现代工业材料和工业加工技术的运用,达到具有工业化象征性的特点,也就是把现代主义设计中的技术成份提炼出来,加以夸张处理,以形成一种符号的效果。
一些貌不惊人的普通工业机械结构,被赋予新的美学含义,比如,平常用于工厂中的、粗糙的钢工具架被用到高级住宅内,工厂的工具被赋予新的市场意义。
因此,把工业技术风格变成一种高商业流行风格,一种德国人称为“Kitsch ”商业主义符号,“高科技”风格给予工业结构、工业构造、机构部件以美学价值,这是“高科技”风格的核心内容。
“高科技”风格也是首先从建筑设计开始的。
虽然30 年代已经有所谓“高科技”风格建筑,但是,成为一个完整的设计潮流,则是70 年代以来的事情。
比较突出的“高科技”风格建筑项目有英国建筑家里查·罗杰斯在法国巴黎设计的蓬皮杜文化中心( the Cultural Center ofGeorges Pompidou , Piano and Rogers , Paris , 1977)和他在伦敦的洛依德保险公司大厦。
这两座建筑都采用充分暴露工业结构的方法,把工业建筑、工业构造作为基本的设计语汇运用到这两座昂贵的、豪华的建筑上。
蓬皮杜中心的各种管道都暴露在建筑外表,工业构造成为重要的美学符号。
这座建筑完成之后引起很大争议,但是,作为一种新的设计风格,一种新的美学价值,“新技术”风格从此被接受了。
受到建筑上的“高科技”风格影响,一些设计家开始把类似方法运用到产品设计上,特别是家具设计上。
比如德国慕尼黑的建筑家威伯(Adreas Weber)用不锈钢设计家具、罗德尼·金斯曼利用钢骨设计家具、意大利建筑家玛利奥·博塔也用“高科技”风格设计家具、布鲁斯·布迪克和英国建筑家诺尔曼·弗斯特(Norman Foster)也用类似方法设计桌子和工作椅,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目前世界上比较重要的“高科技”风格设计家包括有:罗德尼·金斯曼(Rodney Kinsman) 安德里斯·威伯(Andreas weber)玛休·森(乌尔斯·格拉姆斯巴什汉斯·定尼拜(Hans Dinnebier )让-马克·达·科斯塔瑞士建筑家玛里奥·博塔布鲁斯·布迪克(Bruce Burdick)英国建筑家诺尔曼·弗斯特(Norman Foster)“过渡高科技”风格(TranS High T eCh)也可以叫做“改良高科技”风格,或者直译为“过渡高科技风格”,是一种对工业化风格、“高科技”风格的冷嘲热讽、戏谑、嘲弄、调侃的表现,具有更高的个人表现特点,也比较难以批量化生产。
这个风格的设计充满了荒诞不羁的细节处理,表现了设计师对干高技术、工业化的厌恶和困惑,是庞克文化(punk )、霓虹灯文化(neon culture)的一种体现。
因为这个风格的明显讽刺特征,因而不可能得到广泛的欢迎和喜爱,这种风格也因此没有可能大批量生产,只是少批量生产的、针对个人的、艺术式的作品而己。
这种作品在意大利的“反设计”运动以来非常常见,不少意大利设计师热衷于这种风格的设计。
这种风格的设计不少出于知名设计家之手,因而也具有商业价值,从前卫探索到商业利益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
过渡“高科技”风格的设计基本都是以现代主义、“高科技”风格的设计为基础,然后进行肆意嘲弄。
比如杰拉尔德·库别斯设计的桌子,结构基本上是“高科技”风格的,金属桌子框架,加上厚玻璃台面,非常严肃,但是在桌子台面以下则加了一块夹有瑕疵的大理石,充满了莫名其妙的象征意味,对于严肃的整体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协调的嘲弄。
又如朗·阿拉德(Ron Arad )设计的“混凝土”音响组合以混凝土为音响设备的基本材料,无论是喇叭箱还是唱盘座,都是混凝土的,粗糙异常,这种工业材料与精细的音响设备形成古怪的对比。
盖塔诺·别斯设计的桌子“桑索尼杜”完全采用钢铁结构,充满了工业味道,但是钢铁的桌面四面破烂和参差不齐,露出底下的钢网结构,好像被破坏过一样。
这些设计,都是对现代主义和“高科技”的讽刺。
因此,意识形态上是后现代主义的集中体现。
比较重要的“过渡高科技”风格的设计家有:德国杜塞尔多夫前卫设计集团“孔斯特弗鲁格”这个设计组织包括海科·巴特斯、哈拉德·胡尔曼(Harald Hullmann)等人。
比利时设计家杰拉尔德·库别斯(Gerad Kuijpers) 伦敦前卫设计组织“一去”( one off )英国设计家朗·阿拉德(Ron Arad)盖塔诺·别斯日本设计家shiro Kuramata德国“五角大楼”设计集团(Pantagon Design)玛利-特斯·德意志克劳斯·波林格(Klaus Bollinger)意大利的阿基米亚和孟菲斯集团(Alchimia / Memphis)意大利战后的激进设计运动非常发达,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设计集团,其中,阿基米亚和稍后的孟菲斯集团是两个关系密切的、非常有影响的设计组织,集中了意大利前卫设计的精华人物,代表了现代主义开始式微以来意大利设计的新发展趋向,很有代表意义。
意大利的激进设计运动开始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这场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反对意大利的正统设计,特别是战后发展起来的、为高中收人阶层的设计,所谓的“优雅设计”, “优雅设计”是意大利一批杰出的设计家在战后发展起来的,代表了意大利战后优秀的设计,这批人包括吉奥·庞蒂(Gio Ponti)、马尔科·阿比尼、维科·玛吉斯特列提、玛里奥·贝利尼( Mario Bellini)、卡斯特里奥尼兄弟、卓·科伦波、马可·扎努索、阿夫拉·斯卡帕和托比亚·斯卡帕(Afra and Tobia Scarpa)等等,激进设计集团就是针对他们的设计进行挑战的,所代表的是青年一代的波普风格、传统风格。
早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激进设计组织有“超工作室”( Super studio)、阿其尊(Archizoom)、吉古拉德(zziggurat)和“第451 作室”( studio 45 ) ,生产这些激进设计组织作品的生产单位则是环球工具公司(Global Tools )。
他们反对正统的“好设计”原则,影响欧洲其它国家的前卫设计运动。
1978 年到1979 年之间,意大利重要的工业城市、设计中心米兰的设计家阿德里安那·贵里罗和亚历山大罗·贵里罗( Adriana and Aiessandro Gujirriero)、布鲁诺·格里高列和乔治·格里高列成立了自己的激进设计组织“阿基米亚”,这个组织与意大利两个著名的设计大师一艾托·索扎斯和亚历山大罗·门蒂利合作,因此很快取得世界声望,成为胆孕知名的激进设计组织之一。
1981 年,索扎斯离开了阿基米亚,自己组织了另外一个前卫设计集团“孟菲斯”,集合了相当一批杰出的青年设计家,在80 年代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激进设计集团。
他们设计的家具、用品,影响国际激进设计运动。
这两个组织的设计原则基本相似,都是以高度娱乐、戏谑、玩笑、艳俗的方法,来达到与正统设计完全不同的效果,表示丰裕时代的艳俗和平庸。
这种设计色彩鲜艳,普遍采用非常俗气的材料-装饰板作为表面粘贴装饰基础,非常具有儿童心理特点的产品、家具造型和艳俗的色彩,形成明显的波普风格。
设计之中有种玩世不恭的气息,特别受到80 年代青年一代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