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CT检查与ECT检查的区别CT是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的简称,它的发明是x线诊断的一次重大突破,较之目前通用的X线摄影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发现普通X线片上不能发现的较小病变。
通过CT检查可以得到人体某个断面上的清晰图像。
目前的技术可将人体每隔1厘米的厚度切一个横断面,因此可以查出1厘米左右的肿瘤。
1979年CT发明者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CT对脑肿瘤和颅内疾病的诊断价值最大。
10分钟之内就可鉴别颅内占位的性质,并可直接了解病变部位的大小。
其次可用于胸腔、腹腔脏器肿瘤的检查,可检查出直径2厘米的肝癌,检查胰腺癌的准确率达87%,肾肿瘤的准确率几乎100%。
对盆腔肿物,CT也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CT具有图像清晰、分辨率高、诊断效果好的优势,但也不无缺点。
主要是设备昂贵,检查费用高,为普通X线摄片的数十倍。
因此,如果普通X线或其它方法如B超即能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及性质者,就没有必要再作CT检查了。
顺便提一下ECT,与CT虽是一字之差,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检查方法。
ECT的全称是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检查方法。
当放射线核制剂投入(口服或静脉注射)体内后,在适当时间内,丫照相机(一种摄取体内放射线核素图像的仪器)摄取影像,并以计算机辅助,使成像和显像分析更为精确,也是目前较先进的癌症检查、诊断方法。
主要用于甲状腺癌、骨骼等部位肿瘤的检查,尤其常用于骨转移性肿瘤的检测,比普通X线拍片可提前3―6个月发现病变。
因此,对一些较易发生骨转移的癌症。
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食管癌等,即使没有骨痛,也可作术前或术后检查,以期早期发现转移灶。
但必须注意骨的炎症、血流改变、骨折修复,关节退行性变、骨畸形性病变以及代谢性骨病变也可出现阳性结果,这是应该予以鉴别的。
CT诊断题大全1.何谓CT、何时由谁发明?我国何时制成第一台CT?答:CT中文全称之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又称计算机体层成像,由扫描机架、扫描床、计算机及显示器、存储器及外周设备构成,依扫描方式分为普通CT、螺旋CT、电子束CT等。
1967年由英国工程师霍斯菲尔德(Hovnsfieid)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明,1971年第一台头颅CT 机应用于医学临床,1972年英国放射学会与北美放射学会分别宣布CT机诞生,1974年美国工程师Ledley设计出医学全身CT,1979年与发明CT机有关的要紧人士美国的科马克与英国的霍斯菲尔德共获诺贝尔医学奖。
1990年我国制成第一台D31型全身CT机。
2.简述周围型肺癌的定义及CT表现答:周围型肺癌是指发生于肺段下列支气管的肺癌,发生于小支气管,以局部形成小结节的方式生长、形成肿块。
CT可见肺段下列支气管出现空泡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较大的肿瘤可发生坏死形成空洞,壁常较厚且厚薄不均,内缘凹凸不平。
肺尖癌在CT上可见侵犯临近肋骨破坏。
3.简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答:CT显示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为椎管内见与椎间盘密度一致的局限性软组织影,并可有钙化;间接征像有硬膜外脂肪间隙受压、移位或者消失,硬膜囊受压变形及神经根受压、移位、“淹没”。
4.某肿瘤患者出现左侧喉返神经麻痹,最可能的原因是哪一组淋巴结转移?答:主肺动脉窗组淋巴结转移。
5.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要紧CT征象有什么?答: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要紧CT征象—主动脉呈双腔征象、真腔造影剂浓度通常高于假腔、真假腔之间可见低密度内膜瓣、假腔内能够继发血栓形成等。
6.诊断肺隔离症的最有特征性的CT影象表现是?答:CT增强扫描显示来自主动脉的血管进入病变区。
7.诊断支气管扩张安全无创伤的最佳检查方法是?答:HRCT,即高分辨CT扫描,CT检查方法之一,要紧扫描要求是:①薄层,要求使用2mm下列准直;②高分辨骨重建算法,512x512重建矩阵;③高扫描条件:包含使用峰电压与电流;④较小的扫描野(SFOV)或者靶扫描,此。
【编号】B4.2.2.29【名称】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别名】【适应证】X线计算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是X线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物体的体层面进行图像重建的一种新技术。
自1972年第一台适用于头颅检查的CT机研制成功以来,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检查范围也扩展到全身各个部位。
1.头部(1)头部外伤:特别是对颅内出血的定位、定性、定量具有特殊意义。
而且可协助指导颅内血肿的处理。
(2)颅内肿瘤:CT为较为安全无创而可靠的方法。
经平扫及增强检查多数能够诊断。
(3)颅内感染:对诊断颅内脓肿效果理想。
对脑炎的鉴别诊断及对脑膜炎并发症的诊断及处理也有帮助。
(4)脑积水:CT有特殊效果,可将阻塞部位和原因、伴随病变、脑室的大小及脑皮质的厚度准确显示。
(5)其他:CT对眼眶、中耳、鼻窦及口腔疾病的诊断也有较大帮助。
2.体部 目前主要用于腹部脏器,特别是肝脏、胰腺和腹膜后病变的诊断。
对于盆腔病变及胸部病变,由于有其他有效的诊断方法,CT应用相对较少。
CT 还可应用于检查脊柱和椎管内病变,与脊髓造影结合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果。
【禁忌证】一般无特殊禁忌,但CT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脑干病变、乳房病变的诊断尚不理想。
对心脏病变的诊断尚在研究阶段。
检查费用昂贵也在某些情况下限制了其应用。
【准备】1.患儿的制动 检查过程中,患儿的制动十分重要,因为轻微的活动就会产生伪影,影响图像质量。
除取得患儿合作外,头部和躯干均需固定。
一般需给予镇静剂甚至在麻醉下进行。
2.用药前应做碘过敏试验。
3.应准备好抢救用品。
【方法】1.原理 CT装置由扫描装置、计算机系统和图像显示与记录系统组成。
扫描装置即收集透过被查体X线信息的部分,主要由X线管和探测器组成。
X线管发射的X线经准直器形成狭窄的射线束,限制在某一体层面进行扫描。
X线透射物体后的强度,随物体的吸收系数或组织密度的增加而减弱。
测定透过的X线量,数字化后经过计算得出该层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然后用迭代法、褶积法或傅利叶变换法进行图像重建。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X线摄影(radiography ):是X线通过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结构的衰减作用,产生人体医疗情报信息传递给屏- 片系统,再通过显定影处理,最终以X 线平片影像方式表现出来的技术。
2.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经过准直器的X 线束穿透人体被检测层面;经人体薄层内组织、器官衰减后射出的带有人体信息的X线束到达检测器,检测器将含有被检体层面信息X线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放大,A/D 转换器变为数字信号,送给计算机系统处理;计算机按照设计好的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和处理,得到人体被检测层面上组织、器官衰减系数(| )分布,并以灰度方式显示人体这一层面上组织、器官的图像。
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通过对静磁场(B)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电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H)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RF 脉冲中止后,H 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MR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最后进行图像重建而成像的。
4.计算机X 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线影像信息的成像板(IP )作为载体,经X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
5.数字X 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指在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计算机控制下,采用一维或二维的X 线探测器直接把X 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技术。
6.影像板(imaging plate ,IP):是CR系统中作为采集(记录)影像信息的接收器(代替传统X 线胶片),可以重复使用,但没有显示影像的功能。
7.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 ,FPD :数字X线摄影中用来代替屏- 片系统作为X 线信息接收器(探测器)。
一、CT结构:扫描部分、计算机系统、图像显示与记录系统和操作控制部分。
二、基本原理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
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所测得的信号经模/数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而得到该层面各单位容积的X线吸收值(CT 值),并排列成数字矩阵。
这些数字可储存于磁盘或磁带中,经过数模转换后形成模拟信号并通过电子系统的一些必要的变换后输至荧光屏显示出图像,故又称横断面图像。
1、螺旋CT扫描,可以获得比较精细和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即CTA。
2、“排”是指CT探测器在Z轴方向的物理排列数目,即有多少排探测器,是CT的硬件结构性参数;而“层”是指CT数据采集系统(Data Acquisition System,DAS)同步获得图像的能力,即同步采集图像的DAS通道数目或机架旋转时同步采集的图像层数,是CT的功能性参数。
即有多少“排”探测器,一次扫描即可完成多少“层”图像的采集。
每排出2幅图像,因此一次采集可以形成64层图像。
简单说,主要就是探测器数量的不同,排数越多,检查时间就越短。
越有利于运动部位的检查,如心脏。
但是对于其他部位来说,检查结果差别不大,都能满足诊断需要。
CT还能区别病变的病理特性如实性、囊性、血管性、炎性、钙性、脂肪等。
CT检查有三种方法,一是平扫,为普通扫描,是常规检查;二是增强扫描,从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再进行扫描,可以使某些病变显示更清楚;三是造影扫描,先行器官或结构的造影,再行扫描。
与CT相比,它具有无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不需使用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
对颅脑、脊椎和脊髓病的显示优于CT。
它可不用血管造影剂,即显示血管的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有其独到之处。
它还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敏感地检出组织成份中水含量的变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和更早地发现病变。
MRI能清楚、全面地显示心腔、心肌、心包及心内其它细小结构,是诊断各种心脏病以及心功能检查的可靠方法。
CT是利用X线穿透人体来成像;MRI则是利用人体内含有的氢质子发射出的信号成像。
CT检查基本上可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由于对体内出血、钙化、骨骼、空气以及脂肪等比较敏感,特别用于观察病变内出血或者钙化灶、骨骼病变(如骨折、骨肿瘤及骨骼退行性改变)等,在肺部检查、腹部检查等方面也有优势。
另外,CT成像速度很快,特别适合进行心脏及大血管的显示,当然这需要向静脉里注射一定量的含碘造影剂。
MRI则在软组织检查方面优于CT,多用于神经系统病变(包括脑梗死、炎症、肿瘤、脊髓炎、脊髓肿瘤、椎体病变等)及腹部、盆腔、四肢软组织病变等。
在某些部位,CT与MRI联合运用可以提高检查的敏感性,比如软组织病变但怀疑有出血钙化者。
“CT”,“MRI”,“X光(DR)”,“B超”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位进行断层扫描,获得人体被检部门的断面或立体图像。
“X光(DR)”是利用了X线的穿透作用,在穿透人体的时候呈现出所检部位的基本形态。
B超检查是利用超声波产生回声的原理来检查的。
“MRI”磁共振利用原子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发后产生信号转换成图像。
“MRI”如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
对于骨、关节、脊髓、盆腔脏器、前列腺、膀胱、子宫、卵巢、心脏大血管病变及心肌梗塞的诊断。
可用来观察神经、脊髓等椎管内软组织,因此用来检测和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更佳。
胸部CT检查显示出的结构清晰度更佳,特别是对于早期肺癌的确诊有决定性意义。
,CT检查的辐射剂量显著高于X线。
“X线”是临床骨科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其效果在于检查骨、脊柱、关节等有无器质性病变,。
“B超”在胆囊疾病的诊断上,比如胆囊结石,有高度准确性,。
对肝硬化、脂肪肝、脾肿大、肝癌、肠道病变准确率也较高。
“CT”可以诊断肝癌、肝血管瘤、脂肪肝、胰腺癌、急性胰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