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坛的两类诗人
- 格式:ppt
- 大小:547.00 KB
- 文档页数:29
初唐诗坛不能与盛唐相比,风骨甚至不如晚唐,其时有四位诗人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合称“文章四友”,这个外号颇有大气,但是事实上他们在文学上的个人成就却不是很高,乃至人品也有许多可被指摘之处,不过作为唐代承合时期的诗人代表,对他们略作了解还是有点意义的。
一般认为,“文章四友”中成就最高的当数杜审言,看到这个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杜甫,他也的确就是杜甫的祖父。
他自己字必简,祖籍襄阳,据说是西晋时名将杜预的后裔。
杜审言生子闲,闲生甫。
杜甫对自己这位老祖父是相当推崇的,曾经赞道:“吾祖诗冠古。
”有点替先人脸上贴金的意思,不过后世文坛对于杜审言的评价倒也的确不低,杜审言的五律写的比较出色,对近体诗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章四友的仕途都比较坎坷,杜审言也不例外。
他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了进士,此时他只有二十多岁,高中之后他就去做了个隰城尉(今山西汾阳),后来辗转做了个洛阳丞,都是县级干部,颇为不得志。
后来“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被整到了江西。
杜审言这个人,平时比较自负,曾经说过“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就是文才自比屈原、宋玉,书法自比王羲之的意思了。
(怎么看也不像杜甫的爷爷,说李白的爷爷我还相信一点)。
这种牛人在平时生活中自然不免得罪人,而这次的问题在于他得罪了两个小人——州司马周季重和司户郭若讷。
此两人暗中设计诬陷杜审言,将他弄进监狱,并且准备置他于死地。
这两人眼看计谋成功,得意之下就摆起酒席一起庆祝了,喝得正开心时,只听一声大喝,杀进一人,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娃娃。
可这孩子煞是凶悍,杀到周季重座前就是一刀,旁边的一群酒客回过神来连忙上前将这孩子乱刀砍死,不过司马大人毕竟还是一命呜呼了。
临死前,周季重叹道:“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
”原来这孩子正是杜审言的儿子杜并,此时他才只有十三岁。
这下子事情搞的大了,武则天听说杜并的烈事之后,“甚加叹异”,顺便就把杜审言也召进了宫。
初唐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诗歌逐渐摆脱绮靡文风和诗风的影响,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大为开阔了,给唐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四杰”使诗歌从没有生气的宫廷生活中挣脱出来了,转向了广阔的社会,从无病呻吟转向抒怀言志,从纤弱变为壮大,从齐梁逐渐走向盛唐.上官体:初唐前期的诗坛,为梁陈余风所笼罩,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
上官仪的作品尤其“绮错婉媚”,当时号为“上官体.沈宋:“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
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
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
至沈约、庚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苏味道和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盛唐边塞诗派:盛唐时期以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描写表现边塞题材斗争作品,有的歌颂将士们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有的则是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苦以及对和平的美好向往,也有的诗歌描绘了瑰丽的边塞风光,表现了边将的骄奢淫逸。
其风格多以雄壮瑰丽见称,洋溢着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
七绝圣手:指王昌龄,他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唐朝文学史1.唐诗的四个分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一,历史学家通常以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作为分界线,把唐代社会历史分为前后两大时期。
然而,一方面,唐诗的发展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相平衡;另一方面,唐诗作为展现唐代诗人心灵奥秘和唐代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发展又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有着不相一致的地方,故而唐诗史学者根据唐诗发展的特殊情况,习惯上把唐诗的发展分为这四个时期。
例句“故凡所作效古而自汩其体者,引喻凡猥者,辞繁而芜句佻且稚者,记、序、书、说、杂文皆有之,不独碑、志仍六朝、初唐余习也。
”——清•方苞《书柳文后》“即其比兴一端,能使汉、魏、六朝、初唐骚人墨客,勃郁幽芬于情文缭绕之间。
”——清•魏源《〈诗比兴笺〉序》2.泛指唐代初期,可参见词条唐朝。
如:他专门研究初唐的政治经济状况。
初唐的诗歌创作取向初唐诗坛有两大创作取向: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和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儒家“诗言志”的创作取向,可以把初唐诗人分为二类:一类是围绕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武则天身边的宫廷诗人;另一类是与宫廷关系较为疏远、或者是飘游在山野之中的诗人。
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着他们诗歌创作的取向和诗歌风格的形成。
上官体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为内容上歌功颂德、应制唱和,形式上讲究声律对偶、雕琢辞藻。
代表为“上官体”,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多写丽景艳情;二是善于缘情体物,抒写敏感细腻的心曲;三是属对精雅。
宫廷诗人虽然对近体诗体式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思想内容、诗歌风格上,他们的诗歌并不能将唐诗创作引上康庄的大道。
四杰“四杰”的诗学主张集中体现在杨炯的《王勃集序》、王勃的《上吏部裴侍郎启》、卢照邻《南阳公集序》等文章中,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批评龙朔诗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提出诗歌创作应有“骨气”,走“刚健”一路。
第二,继承言志缘情的诗学传统。
第三,注意南北文风的取长补短,自鸣开一代风气的志向。
中国文学史唐代文学一、初唐诗文1、初唐四杰的崛起当宫廷文士仍把诗歌当作点缀生平的风雅玩物时,诗坛上逐渐崛起了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
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真正的转机。
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约630——680后,有《幽忧子集》)骆宾王(约638——?有《骆宾王文集》)、王勃(650——676,有《王子安集》)、杨炯(650——693后、有《盈川集》)。
初唐四杰都是英姿逸发的少年天才。
骆宾王生七岁即能诗,被称为‚神童‛。
杨炯年十岁即应童子举,翌年待制弘文馆。
王勃十六岁时,被太常伯刘祥道称为神童而表荐于上,对策高第,拜为朝散郎。
卢照邻二十岁即为邓王府典签,‚王府书记,一以委之。
王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张鷟《朝野佥载》)。
但是在仕途上,他们又都是坎坷不遇的。
四人中,仅杨炯官至县令。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笔下,又由惜春而一变为对春天的更为炽热的正面的讴歌,并融合着对宇宙、对美好人生的热情礼赞。
他的《春江花月夜》咏唱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从月生写到月落,从春潮着笔而以情溢于海作杰,时空的跳跃空灵飞动,展现出一派鲜丽华美而又澄澈透明的景观。
而且,诗又岂止是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而已,它还生发出对宇宙人生的无限遐想,就连传统诗歌中不乏苦涩意味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在这里也都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
四、唐代文学唐朝(618年—907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唐朝则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成熟、繁荣的时代。
(一)唐代诗歌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也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初唐诗歌(618—713)初唐时期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
初唐前期,诗坛主盟者多为陈隋旧臣,齐梁诗风继续蔓延,主要诗人有虞世南、上官仪等人。
初唐后期,以上官仪和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为代表的宫廷文人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律、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发展作出贡献。
而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代表的中下层文人有意识地在拓展诗歌内容、开创新的风格上进行尝试。
他们的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健清新,启迪盛唐。
在律诗、歌行等体裁的创新上,也有所贡献。
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
陈子昂不仅批判了当时“采丽竞繁”的文风,而且标举“风骨”、“兴寄”,并在创作实践上垂范。
他的代表作有《感遇》38首和《蓟丘览古》7首等。
盛唐(713—765)盛唐指的是开元、天宝这一时期。
这个时期唐朝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达到了顶点,士大夫满怀希望,情绪乐观,游宦从军,极为活跃。
现实生活的无限丰富与广阔,开阔了诗人们的眼界和胸怀。
众多著名诗人同时出现使诗歌创作大放异彩,形成唐诗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边塞诗与山水田园诗成为最主要的两个创作派别。
边塞诗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崔颢、王之涣最为知名。
高适的代表作有《燕歌行》、《蓟门行》、《塞下曲》等;岑参的代表作有《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他们描写边塞的风光,表达建功的理想,抒发爱国的豪情,反映征战的艰苦,揭露将帅的腐败,开拓了诗歌题材的领域,加强了现实性。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诗人们展开全文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会对当时的艺术、生活等产生鲜明深刻的影响,滋养着文化与艺术;反过来,艺术也会针砭时弊,创新改革,做出自己认为美的选择。
初唐四杰反对“上官体”,反对浮夸艳糜的诗文,他们扩大了诗歌的范围,从宫廷到民间、到山川、到边塞,带来了清爽刚健的诗歌。
他们是唐诗的开局者,也为接之而来的盛唐诗歌繁荣高产奠定了好的基础。
(1)初唐诗人:有著名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还有宋之问、陈子昂(2)盛唐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贺知章、王昌龄、张九龄、岑参、高适、刘长卿、王之涣(3)中唐诗人: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孟郊、贾岛、李贺、韦应物、张籍(4)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韦庄一个人见识过那个朝代最鼎盛的繁荣,受到最好的浸染,从那之后,他一生的气节、胸怀,就再也无法屈就了。
而他人格本就高尚,一生忧国忧民,所以即使半生身处繁华盛唐,仍能意识到上层奢靡与底层疾苦。
如果不是一个时刻操心国家人民的人,怎么能在歌舞太平时保持警醒,能在战乱来临时第一时间捕捉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亲历安史之乱,看着一个王朝由盛而衰,他心里又多了更深一层悲苦吧。
但他的气势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朋友接济,但他的诗歌却从没有别扭小气,即使为自己一生慨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荡漾着激越人心的气势。
贺知章口中的“谪仙”李白是属于天上的,是我们夜晚做梦时可以小心翼翼可以大胆放肆想象的;而圣人是属于人间的,是人而已。
年少时,嬉笑怒骂偏爱李太白,中年时,尝过人生疾苦才能渎懂杜工部。
沈佺期对唐诗的贡献
在初唐诗坛上,有两个诗人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唐代律诗的成熟定型,做出了比较重要的贡献。
这两位诗人,一位名叫沈佺期,另一位名叫宋之问。
在唐诗的语境中,这两位诗人,习惯于被人们并称为“沈宋”。
比较巧合的是,这二位还是同榜进士同学,于上元二年(675年)一同金榜题名。
由于这一年是农历乙亥年,也被称之为乙亥榜。
沈佺期,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后迁居至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
沈佺期勤于诗歌创作,作品颇丰。
他的五言、七言诗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唐代著名诗人宰相张说,对沈佺期的五言诗极为推崇,视为自己学习模仿的典范。
《独不见》,是沈佺期的一首优秀七言诗,曾被一些人视为初唐七律之第一。
在此,不妨让我们欣赏一下这首名作:“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
四大诗说名词解释唐代1、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2、上官体:指有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赋、咏物居多,内容含糊,注重诗的形式技巧、崇尚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录:“工五言,不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昌言,故当时颇存有研习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3、沈宋体: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完成了律诗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后人称律诗为“沈宋体”。
4、盛唐气象:就是后人对盛唐诗歌时代特征的一种归纳,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形式轻松,技巧柔润,风格明朗,诗歌洋溢着积极向上坚忍、积极主动鼓舞的时代气息,荡漾着热烈奔放、悲观唯美的青春旋律。
5、新乐府运动: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一批诗人,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敢于面对生活,自觉地把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这就是新乐府运动。
6、韩孟诗派遣: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以韩愈、孟郊为核心的一群诗人,在理论上明确提出“不平则鸣”之说道,特别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写,Amravati诗歌的抒情功能;"笔迁调天道",既要存有创造性的诗思,又必须对物象展开主观anyone。
在诗歌创作中积极主动技术创新,崇尚雄浑诡异之美,后人称作韩孟诗派遣。
7、元白诗派:中唐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后人称之为元白诗派。
初唐诗坛和盛唐诗坛1、唐诗分期初唐:唐开国至玄宗先天元年(618-712)盛唐:玄宗开元元年至天宝十四载(713-755)中唐:肃宗至德元年至敬宗宝历二年(756-826)晚唐:文宗大和元年至唐亡(827-907)2、初唐诗坛(1)上官仪和上官体:约605~664年,唐诗人,字游韶。
其诗绮错婉媚,对仗精工,辞藻华美,时人称之“上官体”。
归纳六朝以来对仗之法,创“六对”和“八对”之说,于律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上官体:指以初唐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
其特征为多应制奉和之作,以写宫廷生活为主,辞藻华美富艳,对仗精工匀称,然不脱齐梁余风,内容较空洞。
(2)王绩:字无功,隋名儒王通之弟,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故其诗多以嗜酒为题,盛赞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
诗风质朴自然,脱尽六朝以来浮靡浓艳之气,生活气息浓厚,开唐代诗风之先。
形成了唐代最早的近体律绝。
后人辑有《东皋子集》五卷。
(3)王梵志、寒山、拾得:初唐民间通俗诗人,侧重于佛教思想的宣传。
(4)初唐四杰:王杨卢络。
卢照邻、杨炯、王勃、骆宾王。
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
……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了王杨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四人的诗文虽未尽脱齐梁绮丽余风,但题材较广,风格也较清峻;其骈文亦与时有别,呈灵活飞动之态,对唐代文风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其风格虽未脱尽六朝藻饰余习,但流丽婉畅之中也有宏放浑厚的气象。
其诗颇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不得意的不平之鸣,亦有不少其它方面的写景抒情篇章。
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采莲曲》、《滕王阁序》等。
原有集,已轶。
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杨炯(650~692),华阴(今属陕西)人。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
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如意元年(692)迁盈川令,世称杨盈川。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在诗歌创作上,他们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王孟: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并称。
二人都善用五言诗描写自然景物,诗歌艺术风格也相似高岑: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
二人都长于写边塞诗,风格相似温韦:温庭筠和韦庄,都是花间派的代表词人,故并称为“温韦”。
但二人词风不尽相同。
温词浓艳、缜密、含蓄;韦词清丽、疏淡、直率。
唐传奇:唐代文言小说,小说的内容、情节往往离奇曲折,故称之为传奇。
唐传奇是文人有意识创作小说的开始,标志着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其代表作有《柳毅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花间派:后蜀赵崇祚编辑了一个词集,名为《花间集》,其中收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作,后人称其中的作家为“花间派”。
该派继承了温庭筠的词风,重要词人有韦庄、欧阳炯等。
词风多为浓艳香软,内容多为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上官体:唐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其特色为“绮错婉媚”。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重视诗的形式,追求诗的声辞之美,在唐诗发展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诗学李商隐,艺术特征是整饰典丽。
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等。
“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诗集称《西昆酬唱集》稼轩体:一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
代表人物是具有英雄气慨的词人辛弃疾,号稼轩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
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以儒学复古为号召,反对骈文,力倡古文,一改六朝以来文风之浮靡。
主张文章要能够做到“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
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元稹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有感于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要求改革政治,用诗歌宣传自己的主张。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
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
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
《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
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一.北宋诗的发展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桐江续集》卷32《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
“白体”是指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王禹偁等人。
宋初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酬唱成风,编成了许多酬唱诗集。
他们的诗歌主要模仿白居易、元稹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其中,王禹偁的诗歌继承和发扬了杜甫和白居易诗歌的写实传统,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诗歌平易流畅,简雅古淡,有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的遭遇和怀抱,畅所欲言,挥洒自如,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之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