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唐诗坛:唐诗风貌的初成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71
隋及初唐文学概说主要讲述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第一章隋代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诗歌一、文化环境与作者群素质二、隋诗风貌1.北朝入隋的作家群,重情思。
如薛道衡、卢思道、杨素。
2.杨广周围的文人,主要是从梁陈入隋的。
如王胄、诸葛颖、虞世基、徐仪等。
重彩藻,沿齐梁之旧。
杨广诗复杂,《春江花月夜》二首清新明快。
第二节贞观诗坛一、太宗朝的诗人李世民、魏征、虞世南、许警敬宗等。
由“浮艳”的宫体诗转向“雅正”的宫廷诗。
初唐的宫廷诗与梁陈及隋的宫廷诗有所不同。
二、王绩创造淡泊疏野的诗歌境界。
第三节上官仪(高宗龙朔诗风的代表)“上官体”绮错婉媚的特点。
“六对”“八对!之说。
第四节四杰(永徽调露间的诗坛)一、卢照邻1.生平2.诗歌。
《长安古意》把宫体诗由宫廷带来市井。
二、络宾王1.生平2.诗歌。
《帝京篇》写法近似于赋。
五律风骨凝炼。
三、王勃1.生平2.诗歌擅五律五绝。
开始转向朴素和个性化。
骈文《滕王阁序》。
四、杨炯1.生平2.诗歌。
五律。
第五节沈宋和律诗一、沈宋诗歌的内容和艺术二、沈宋对律诗发展的贡献第六节陈子昂一、生平二、思想与政治主张1.思想复杂(1)纵横家(2)道有气质,可说是其家风(3)佛家2.以政治主张以“安人”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三、诗歌主张四、诗歌1.提倡兴寄、复归正始之音的具体实践――《感遇》38首2.“风骨”来归,表现出昂扬壮大的感情基调。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7首。
五、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第七节诗歌意境创造的进展一、刘希夷及《代悲白头翁》二、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通过《春江花月夜》探讨铺陈作为叙事与抒情结合的一种模式。
第二章盛唐诗坛第一节张九龄及盛唐前期诗人一、张说二、张九龄1.生平2.诗歌。
《感遇》12首。
《望月怀远》三、贺知章四、张旭五、王翰六、王湾第二节王之涣、崔颢、李颀、王昌龄一、王之涣。
《凉州词》二首。
二、崔颢。
《黄鹤楼》三、李欣1.生平2.诗歌。
①赠答诗,善于描写鲜明形象性格。
②边塞诗。
初唐诗歌发展历程初唐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渐摆脱齐梁诗风,走向新的诗歌气象的过程。
一、初唐早期(高祖武德年间 - 太宗贞观年间)1. 宫廷诗风主导。
- 在初唐早期,宫廷诗风盛行。
当时的诗坛主要被宫廷诗人所占据,像唐太宗李世民周围就聚集了一批宫廷诗人,如虞世南、上官仪等。
- 这些宫廷诗大多内容上比较狭窄,主要是歌功颂德、应制唱和之作。
就拿应制诗来说,就是诗人按照皇帝的旨意或者宫廷的需求创作的诗。
比如上官仪的诗,风格绮错婉媚,讲究对仗工整、辞藻华丽。
他总结的“六对”“八对”等对仗方法,虽然在诗歌格律的发展上有一定意义,但从内容上看,这些诗往往缺乏真情实感。
就像一个精心打扮却没有灵魂的美人,外表好看,可就是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
2. 对南朝诗风的继承与延续。
- 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南朝齐梁的诗风。
南朝诗歌注重形式美,讲究声律、对偶等技巧,初唐早期的宫廷诗也是如此。
诗人们在诗歌的音韵、辞藻上下功夫,比如在描写宫廷建筑或者宫廷生活场景时,会堆砌大量华丽的辞藻,像“金铺照春色,玉律动年华”之类的句子,满眼都是金光闪闪、美玉玲珑的景象,但是读多了就会觉得有点腻味,因为都是些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到生活的实质或者诗人内心的深处。
二、初唐中期(高宗永徽年间 - 武后时期)1. “初唐四杰”的崛起。
- 这时候,“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横空出世,给沉闷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新风。
- “初唐四杰”虽然在诗歌形式上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比如他们的诗中仍然有一些华丽的辞藻,但是在内容和情感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就像给一个原本只是外表漂亮的花瓶注入了芬芳的鲜花,开始有了内涵。
2. 诗歌题材的拓展。
- 随着“初唐四杰”的努力,诗歌的题材大大拓宽了。
除了前面提到的友情、边塞、个人境遇等题材,还有对社会现实的一些反映。
比如他们会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虽然不像中唐诗人那样深刻和全面,但已经开始有了这样的意识。
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导引】研究唐诗的人习惯上把唐诗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从唐王朝建国的公元六一八年起,到八世纪初,快要一百年,时间跨度最大,诗歌成绩却最低。
这是唐诗从陈隋追求形式美的遗风到形成风骨兼备的盛唐之音的过渡阶段。
拓开诗歌天地的是高宗时的“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诗或表现参军报国的壮志,或揭发贵族生活的荒淫空虚,或抒发怀才不遇的悲忿,也明确提出了“轻绮碎”,“重骨气”的主张,题材内容扩大了,思想情感也转变了。
他们冲破唐初宫庭诗风的束缚,使诗歌从应制应酬,歌功颂德的圈子里跳出来,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把诗歌从宫庭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诗的风格比较清峻。
武则天时期的陈子昂更是高举起诗歌改革的旗帜,既提出了改革的主张,也在创作实践上完全摆脱了齐梁风气,反映了那时社会、政治上存在的各种矛盾,显示了刚健的风骨,端正了唐诗发展的方向。
【学习目标】1.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所抒发的离愁别绪及手法;2.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所抒发的思乡之情和借早春美景来表达思乡的手法;3.杨炯《参军行》所表达的爱国热情及景物描述的作用;4.王勃《滕王阁》借滕王阁的冷落孤单所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慨;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所表达的人生宇宙的思考和对游子思妇的深切同情。
【知识超市】一、诗人与背景1.杜审言(645?—708),字必简。
祖籍襄阳(在今湖北),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
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
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朝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作品多朴素自然。
其诗以五律著称,格律谨严,技能熟练,对推动律诗的成熟很有贡献。
2.王勃(650或649—676),字子安,绛州(今山西河津)人。
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唐代文学习题及答案隋唐五代文学唐代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全面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诗歌空前繁荣,创造了古典诗歌史上的高峰。
唐代文学的发展,又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本段文学的教学,突出诗文大家、名家,如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煜等,分别对其生平、思想、艺术各方面作系统的介绍。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一、基本知识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思考与练习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
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唐诗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初唐时期(618年-755年)1.1 唐初文风的形成:初唐时期,唐朝刚刚建立,文人士大夫多为北方人,他们的诗歌风格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注重形式和格律,以五言绝句为主要形式。
1.2 杜甫的崛起:杜甫是初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深受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影响,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
1.3 王勃的“乐府体”创作:王勃是初唐时期的另一位重要诗人,他创作了许多乐府体诗歌,以其豪放的气势和抒发个人情感的特点而著称。
二、盛唐时期(755年-847年)2.1 诗人群体的兴起:盛唐时期,唐朝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大批诗人涌现出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如王之涣、杜牧等。
2.2 唐诗的题材丰富多样:盛唐时期的诗歌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爱情、友情、人生哲理等主题的思考,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多元化特点。
2.3 唐诗的艺术风格进一步成熟:盛唐时期,唐诗的艺术风格进一步成熟,注重形象的生动描绘和意境的烘托,以及对音韵和节奏的追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中唐时期(847年-907年)3.1 唐诗的政治倾向:中唐时期,唐朝逐渐衰落,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一些诗人开始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政治的批评。
3.2 唐诗的主题转向:中唐时期,唐诗的主题逐渐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向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开始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
3.3 白居易的诗歌成就:中唐时期,白居易是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自然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为主题,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晚唐时期(907年-960年)4.1 唐朝的政治动荡:晚唐时期,唐朝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这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一些诗人开始表达对社会现实的绝望和对人生的迷茫。
初唐诗坛和盛唐诗坛1、唐诗分期初唐:唐开国至玄宗先天元年(618-712)盛唐:玄宗开元元年至天宝十四载(713-755)中唐:肃宗至德元年至敬宗宝历二年(756-826)晚唐:文宗大和元年至唐亡(827-907)2、初唐诗坛(1)上官仪和上官体:约605~664年,唐诗人,字游韶。
其诗绮错婉媚,对仗精工,辞藻华美,时人称之“上官体”。
归纳六朝以来对仗之法,创“六对”和“八对”之说,于律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上官体:指以初唐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
其特征为多应制奉和之作,以写宫廷生活为主,辞藻华美富艳,对仗精工匀称,然不脱齐梁余风,内容较空洞。
(2)王绩:字无功,隋名儒王通之弟,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故其诗多以嗜酒为题,盛赞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
诗风质朴自然,脱尽六朝以来浮靡浓艳之气,生活气息浓厚,开唐代诗风之先。
形成了唐代最早的近体律绝。
后人辑有《东皋子集》五卷。
(3)王梵志、寒山、拾得:初唐民间通俗诗人,侧重于佛教思想的宣传。
(4)初唐四杰:王杨卢络。
卢照邻、杨炯、王勃、骆宾王。
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
……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了王杨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四人的诗文虽未尽脱齐梁绮丽余风,但题材较广,风格也较清峻;其骈文亦与时有别,呈灵活飞动之态,对唐代文风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其风格虽未脱尽六朝藻饰余习,但流丽婉畅之中也有宏放浑厚的气象。
其诗颇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不得意的不平之鸣,亦有不少其它方面的写景抒情篇章。
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采莲曲》、《滕王阁序》等。
原有集,已轶。
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杨炯(650~692),华阴(今属陕西)人。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
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如意元年(692)迁盈川令,世称杨盈川。
唐诗的发展脉络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自唐朝建立以来,唐诗经历了从初创阶段到成熟发展的过程,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
本文将从唐诗的发展脉络、代表作品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初创阶段:初唐诗的开端唐朝初期,由于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唐朝初期的诗歌以乐府民歌为主要形式,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白日依山尽》等。
这一时期的诗歌形式简炼,内容真实感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成熟发展阶段:盛唐诗坛的辉煌盛唐时期,唐诗进入了一个高峰期,浮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作品。
这一时期的诗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元。
代表作品有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三、衰落阶段:晚唐诗坛的变革与衰退晚唐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唐诗逐渐走向衰落。
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多样,但整体上失去了盛唐时期的辉煌。
代表作品有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李商隐的《无题》等。
这些作品虽然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但已经不能与盛唐时期的作品相媲美。
四、影响与传承:唐诗的文化价值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诗的艺术成就和创作技巧,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同时,唐诗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总结: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经历了从初创阶段到成熟发展的过程。
初唐诗以乐府民歌为主要形式,盛唐时期达到了巅峰,晚唐时期则逐渐走向衰落。
唐诗的影响和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唐诗的发展脉络不仅展示了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简述唐代诗坛的四个阶段及主要成就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1、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
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
上官体绮错婉媚。
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
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
2、盛唐诗歌。
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
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3、中唐诗歌。
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
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
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
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
4、晚唐诗歌。
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
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
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
初唐诗坛刘希夷与张若虚刘希夷和张若虚继卢照邻、骆宾王之后,进一步在诗歌题材内容上突破宫体藩篱,并发展了七言歌行,为盛唐诗的到来开辟了道路。
代悲白头翁刘希夷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作者简介解题诗歌主旨艺术特色刘希夷(651-678),字庭芝,一作廷芝,汝州(今河南临汝)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
其人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至数斗不醉。
少有文华,然不为时人所重,又落魄不拘常检,后为奸人所害。
存诗作仅三十余篇,主要是从军、闺情之作,体式多为古体歌行,诗风表现或为慷慨沉重,或哀怨悲苦。
《代悲白头翁》诗由“洛阳女儿”眼中写出,涵括了桃李盛开与纷飞零落、今年花落与明年花开、松柏摧朽与桑田变海、全盛红颜与半死白头、清歌妙舞与一朝卧病、宛转蛾眉与须臾鹤发等诸多今昔变易、盛衰对比之事物现象,在红颜如昨、衰鬓已秋的哀婉绵密的情思与感受中,凝聚提升出充满历史时空意识的人生暂促、时不我待的浓重的叹息与深切的感悟。
此诗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
它还汲取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古诗的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织运用各种对比,发挥对偶、用典的长处,是这诗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在纯粹的闺中情思与细腻的心理感受的抒写中展现一片宁静的悠远的心灵的世界。
在刘希夷的这一艺术世界中,排尽了具体的事件背景与功利心态,以全部注意力沉浸入具有普遍意义的纯粹的人类原生态情感的波流,这样的情感波流,也就既含具人类共同情感的抽象意味与涵盖力量,又消去一切烦杂与琐屑,呈现出一片晶莹与宁静的审美天地。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朝诗歌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
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
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一)初唐诗歌:初唐,即唐玄宗以前,这是唐诗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方面,南朝宫体诗在诗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唐太宗到上官仪等,无不大写华丽婉媚的作品;另一方面,诗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开了。
初唐的诗歌改革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以陈子昂、四杰为代表的一批出身低微的下层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意识到了诗歌创作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于是他们提倡“兴寄”、“风骨”,写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感遇》、《在狱咏蝉》、《从军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类情感充沛,动人心魄的作品,从内容上对宫体诗进行了改造或改革。
而以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层诗人则在对诗歌艺术的精雕细刻中,发展并完善了诗歌格律,并最终完成了对诗歌格律的定型,这从形式上发展了宫体诗。
所以,初唐没有伟大的诗人,却有杰出的诗歌改革家。
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四位作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他们致力于文学革新,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
其中,王杨擅长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