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_家,温馨的港湾教学课件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4.71 MB
- 文档页数:23
家,温馨的港湾【教材分析】本课时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养育之情,明确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现实生活中,由于独生子女在父辈、祖辈的精心照顾之下成长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有不少学生感受爱的能力有所降低,容易忽略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只把父母的关心、照顾,当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能从内心深处感激父母,产生孝敬父母的想法和愿望,进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父母的不理解、疏远。
因此,要帮助学生从情感上贴近父母,心灵上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培养学生尊重、理解、热爱父母的感情,自觉地从行为上关心、体贴、照顾父母与长辈。
增强学生的家庭意识和观念,培养责任感,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更有利于学生成人。
帮助学生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应从平时的点滴生活、从学生身边最经常遇到的、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入手,让学生体会到正在发生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可信性、真实感,让其理解这种父母之爱的无私和伟大。
【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激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能力:增强感受父母爱的能力,力所能及地扶助父母的能力。
知识:了解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体现在抚养、教育两个方面;懂得孝敬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热爱、理解父母;知道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重点】为什么孝敬父母【难点】怎样孝敬父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行为习惯,真正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转变为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视频导入)公益广告《家与父母》出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二、新课学习(一)感受家(1)学生观看关于家的图片想一想:联系同学们各自的家庭生活,请你谈谈家的感觉?(2)看课件中的故事一、故事二回答:家是什么?谈谈你对家的理解和感受。
家是什么?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家是落叶所能回归的根,是孤雁所能向往的巢,是江河所能拥抱的海,是航海所能依靠的岸。
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二)、合作探究---感悟父母之爱1、韩红的《天亮了》和宝贝,妈妈爱你思考:读完这些故事,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得出结论:①2、互动交流,感悟父爱母爱活动一:活动一:观看视频并并合作交流真情诉说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讲述爱的故事,回忆生活中父母浓浓的爱,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份感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家,温馨的港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和依靠。
2.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增强家庭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二、教学内容1. 家的定义和意义2. 家庭的关系和结构3. 家庭的功能和作用4. 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性5. 增进家庭和谐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家庭和谐。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如何增进家庭和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家的定义、意义、功能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家庭关系和结构,讨论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增进家庭和谐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学生对家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家的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家的定义、意义、功能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家庭关系和结构,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家庭。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经验。
5. 总结讲解:讲解如何增进家庭和谐,提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6.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增进家庭和谐。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家的意义、家庭的关系和结构、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增进家庭和谐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道德与法治》相关章节。
2. 辅助材料:家庭案例分析、与家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八、教学准备1. 准备教材和辅助材料,整理相关案例和资料。
2. 设计课堂活动和讨论题目。
九、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讲解家的定义、意义、功能和作用,分析家庭关系和结构;第二课时讨论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性,讲解增进家庭和谐的方法。
家温馨的港湾教学设计家温馨的港湾教学设计一、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的界定: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本课的主要内容以“爱家庭”为中心,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体会父母为抚养教育自己付出的辛劳,从而教育学生在生活中热爱父母、孝敬父母。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其中的一些道理学生也清楚。
而事实情况是我们的学生对父母缺乏孝心和孝行,他们自小生活在父母爱的怀抱中,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好是应该的,很少去思考怎样回报父母。
我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的话,又何从谈起尊重他人、与人合作呢?一个人连起码的家庭责任感都没有,又怎么指望他担负起报效祖国的重担呢?如何将所讲内容与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既而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是本节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心怀感恩之情,身体孝敬之行。
教育学生孝敬父母是培育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
所以本节课我就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定教,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力求达成下列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培养善于感恩的健康心态,培育感恩父母的质朴情感,让学生心中有父母。
2、能力目标:能够化解与父母的矛盾,学会理解、沟通,做到尊重父母和长辈,提高孝敬父母的行为能力,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
3、知识目标: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领悟孝敬父母的真谛在于感恩;明确孝敬父母、赡养扶助父母不仅是道德上的要求,也是法律上的要求。
二、本课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一贯倡导“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应充分体现这一的理念,努力创设各种活动情景,帮助学生真正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培养感恩父母的情感,从而升华学生的思想、内化学生的体验。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激情——明理——导行”三步曲。
三、本课具体的教学流程在这一理念支配下,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家,温馨的港湾,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