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59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货币供应量等宏观经济指标。
其中,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是考试的重点。
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机制,包括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企业行为、消费者行为等。
其中,市场结构、价格理论、效用理论、边际分析等是考试的重点。
3.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等。
了解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考试的重点。
4.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资本要素比较优势理论等。
理解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是考试的重点。
5. 价格理论:价格理论研究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
包括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弹性等。
理解价格的决定因素和价格调节机制是考试的重点。
6.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长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理论等。
理解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推动力是考试的重点。
7. 货币理论:货币理论研究货币的产生、发行和流通对经济的影响。
包括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货币需求等。
理解货币对经济运行的作用和调控措施是考试的重点。
8. 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经济长期处于波动的周期性变化。
包括景气与衰退、扩张与收缩等。
理解经济周期的原因和影响是考试的重点。
9. 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国家对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节和干预的措施。
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
理解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是考试的重点。
10. 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衡量经济总体运行情况的量化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耐用消费品指数等。
理解经济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是考试的重点。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微观经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提供给学生分析市场行为和经济决策的框架和工具,并且通过实际案例和模型分析,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理论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1.2 课程重点本课程主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市场供求、市场均衡、用户和生产者理论、市场结构、经济效率、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等等。
1.3 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经济学专业学生、金融学专业学生以及对经济学理论感兴趣的学生。
二、教学内容2.1 市场供求本章主要介绍市场供求曲线的基本概念、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市场均衡的达成以及外部因素对市场供求的影响。
2.2 用户和生产者理论该章节主要介绍用户和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包括边际效用理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等方面。
2.3 市场结构本章讲述市场结构的种类和特点,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2.4 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该章节主要介绍市场效率的概念、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及政府如何干预市场以促进效率和公平。
2.5 政府干预最后一章重点探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包括税收、补贴、价格管制和反垄断法等。
三、教学方法3.1 理论讲解课堂上老师将以幻灯片和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理论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整体框架和认识。
3.2 课堂讨论老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开展全班讨论,以便学生们可以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
3.3 作业与实践案例老师将布置一些与理论通联紧密的作业和实践案例,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4.1 教材Frank R. H., Bernanke B. (2001).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 (Special Asia Edition). McGraw-Hill.4.2 参考书目Varian, H. (2014).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with Calculus. W.W. Norton Co.Perloff, J. M. (2011). Microeconomics: Theory Applications with Calculus. Pearson.五、评分标准5.1 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主要通过平时表现、课堂讨论、作业和期末考试。
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中微重点内容根据我们中微⽼师所讲,这次考试题型是七道计算题,⼀道论述题,具体可能涉及内容如下:⼀、第三章偏好与效⽤1 掌握⽆差异曲线及边际替代率(⽆差异曲线的凸性、边际替代率的公式计算)2 效⽤函数包括良好的和⾮良好的,对于良好的效⽤函数如CD、CES型可以直接利⽤拉格朗⽇函数法或者按照份额求其最优解,对于⾮良好的如完全替代、完全互补、厌恶品、中性品这些要利⽤画图法来求最优解。
⼆、第四章效⽤最⼤化与选择1 会求间接效⽤函数,即求极⼤化了的效⽤函数2 ⽀出函数,知道如何求希克斯、马歇尔函数即给定效⽤求⽀出最⼩化是求希克斯函数,由效⽤最⼤化是求马歇尔函数3 罗伊恒等式4 可以参考这⼀章的课后习题4.1 4.2 4.4 4.5三、第五章收⼊效应和替代效应1 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推导2 需求弹性,这个应该是本章考试重点,重点看⼀下课后习题中关于弹性的证明计算题Ps:替代效应与收⼊效应及斯拉茨基法可能不考四、第七章⽣产函数1 计算会涉及求MPk、MPL,RTS2 等产量线,掌握7.5节中的四种简单的⽣产函数3 替代弹性会求4 这章可以参考课后习题7.2、7.5、7.6五、第⼋章成本函数1、当⽣产规模报酬不变时,其⽣产函数情况 202页2 在既定产量的情况下会求成本最⼩化3 谢泼德引理的运⽤ 212页4 参考课后习题8.10六、第九章利润最⼤化1 最为价格接受者的⼚商短期供给曲线(这个可以考论述题⽐如问为什么这个短期供给曲线是这个样⼦的)2 会求利润、利润最⼤七、第⼗章均衡模型与供给曲线、需求曲线结合求均衡,本章重点在于会求均衡,可以参考课后习题10.7⼋、第⼗⼀章应⽤竞争分析本章主要会考税收、补贴对福利的影响,福利损失的计算可以参考课后习题11.6 11.8九、第⼗三章不完全竞争模型本章可能会考三级价格歧视,参考课后习题13.1 13.7⼗、第⼗五章博弈定价模型本章考纳什均衡,可能是简单计算也可能是论述,参考课后习题15.3对于最后的论述题,我根据⾃⼰找到的⼀些材料认为可以这样解答(仅仅是个⼈看法,⼤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的)1 总概括回答2 列出要点,对要点分条论述,展开回答,尽量详细,可以结合图形,图⽂并茂。
1分析总效用,平均效用,边际效用的关系与企业创新的必要性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总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边际效用指消费者一定时期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增量。
三者关系中,边际效用是总效用的导数,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总效用先随商品消费量增加而增加,达到最大之后减少只要边际效用大于平均效用,平均效用就增加,小于平均效用时平均效用减少。
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个人消费的产品越多,增加消费一单位获得的额外效用越少,根据消费者行为最大化理论,消费者势必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转向另一种边际效用更大的产品,因此如果企业相适应消费者的这种变化,必须进行创新,生产出符合消费者意愿的商品2作图分析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与单一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决策。
(图见高鸿业教材132页图4-3)①边际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边际产量的定义公式(L,)可以推知,过曲线任何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值。
所以曲线和曲线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对应关系:只要边际产量是正的,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是负的,总产量总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点。
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曲线先上升后下降,对应的曲线的斜率也是先增后减,的最大值点与曲线拐点B相对应。
②平均产量与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平均产量的定义公式(L, )可以推知,连接曲线上任何一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就是对应的值。
在点达到最大值时,曲线必然有一条从原点出发的最陡的切线,切点为C点。
③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和曲线相交于曲线的最高点,且不管是上升还是下降,曲线的变动都快于曲线的变动。
当大于时,是上升的;当小于时,曲线是下降的;当时,曲线达到极大值。
第I阶段,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是有利的。
因此,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不会在这个阶段停止生产,而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并将生产扩大到第阶段。
中级微观经济学知识点中级微观经济学知识点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个人、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市场交易等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
本文将介绍中级微观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供求关系、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和市场失灵等。
一、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均衡状态。
当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这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交易量称为均衡交易量。
二、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供需关系的结果。
在市场均衡状态下,供给和需求相等,市场价格稳定。
市场均衡的调整过程可以通过供求图来表示。
当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时,市场价格下降;当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时,市场价格上升。
通过这种价格调节机制,市场可以自动达到均衡状态。
三、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研究个人或家庭在有限的收入和面临选择时如何进行消费决策。
消费者行为可以通过效用函数和预算约束来描述。
效用函数表示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偏好程度,而预算约束表示消费者在有限收入下可支配的消费额度。
消费者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在预算约束下选择最满足其需求的商品组合。
四、生产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研究企业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如何进行生产决策。
企业的生产决策可以通过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来描述。
生产函数表示输入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成本函数表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承担的成本。
企业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在限制条件下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和产量水平。
五、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垄断等。
外部性指市场交易对第三方造成的影响,而非直接交易双方。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商品或服务。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双方在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上存在差异。
市场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卖方,而买方无法替代的情况。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级)知识整理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级)知识整理第一章微观经济学引论一、微观经济学的特点(重要命题点)1.研究对象(1999年真题,重要考点):个体经济单位(在三个层次上展开:个体消费者、个体生产者、单个市场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一般均衡理论])2.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假设(2005年真题)3.分析方法:(2012年静态与比较静态分析真题)①边际分析法: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是指通过研究增量来分析经济行为,实际上是微积分的求导问题。
例如:边际价值论:“钻石与水的悖论”水的价格低廉是因为其边际价值和边际生产成本较低,而钻石价格昂贵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边际价值(因为它们相对稀少)和很高的边际生产成本。
②均衡分析:分析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
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
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之分。
③静态分析: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④比较静态分析:当原有条件发生变化时,考察均衡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并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⑤动态分析: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研究不同时点的均衡的变化过程。
(“蛛网模型”)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重要考点)⑥实证分析:(尼克尔森书本定义)是指将现实世界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来研究的,并试图解释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的分析方法。
实证经济学试图确定经济中的资源事实上到底是如何配置的。
⑦规范分析:(尼克尔森书本定义)是指在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上持有一定的道德观点,希望研究资源应当、应该如何配置的分析方法。
例如:从事实证经济分析的经济学家可以考察一国的医疗行业是如何定价的,还可以衡量在医疗中投入更多资源的成本和效益。
但是当该经济学家宣称更多的资源应当投入到医疗保健中时,就已经进入了规范分析的阶段。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级)知识整理第一章微观经济学引论一、微观经济学的特点(重要命题点)1.研究对象(1999年真题,重要考点):个体经济单位(在三个层次上展开:个体消费者、个体生产者、单个市场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一般均衡理论])2.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假设(2005年真题)3.分析方法:(2012年静态与比较静态分析真题)①边际分析法: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是指通过研究增量来分析经济行为,实际上是微积分的求导问题。
例如:边际价值论:“钻石与水的悖论”水的价格低廉是因为其边际价值和边际生产成本较低,而钻石价格昂贵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边际价值(因为它们相对稀少)和很高的边际生产成本。
②均衡分析:分析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
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
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之分。
③静态分析: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④比较静态分析:当原有条件发生变化时,考察均衡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并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⑤动态分析: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研究不同时点的均衡的变化过程。
(“蛛网模型”)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重要考点)⑥实证分析:(尼克尔森书本定义)是指将现实世界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来研究的,并试图解释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的分析方法。
实证经济学试图确定经济中的资源事实上到底是如何配置的。
⑦规范分析:(尼克尔森书本定义)是指在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上持有一定的道德观点,希望研究资源应当、应该如何配置的分析方法。
例如:从事实证经济分析的经济学家可以考察一国的医疗行业是如何定价的,还可以衡量在医疗中投入更多资源的成本和效益。
但是当该经济学家宣称更多的资源应当投入到医疗保健中时,就已经进入了规范分析的阶段。
附录: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六版)》的讲解⑥.1实证经济学:是指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如何运行的,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
2023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与分配、供求关系和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作为中级经济师,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是关键。
以下是202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知识的重点内容。
1. 宏观经济学
- 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
- 货币与银行体系
- 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 国际贸易与汇率
2. 微观经济学
- 需求与供给分析
- 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
- 生产与成本理论
-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3.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
- 环境经济政策
4. 产业经济学
- 产业生命周期与竞争策略
- 企业行为与市场结构
- 产业创新与技术进步
5. 经济数学与经济统计学- 统计分析方法与经济预测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
- 数量经济模型与计量经济分析
6. 金融学基础知识
- 货币市场与利率理论
- 资本市场与投资分析
-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以上是202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知识的重点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油!。
中级微观经济学知识点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系统中单一经济主体行为的经济学分支,包括个人、企业、政府及其他经济组织和市场。
它考察如何决策者通过资源有效地分配来满足需求,重点研究市场经济中的成本、收益和效率等问题。
以下是中级微观经济学知识点的概括。
一、产出及其成本1.1生产函数:它描述了生产过程中输入资源(比如原材料、劳动力等)与最终生产的输出结果的关系。
1.2成本曲线:它描述了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平均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等)和总成本的关系。
二、供求2.1供求模型:它描述了市场中供应和需求的关系,以及供求变化带来的价格变化。
2.2收益及其曲线:它描述了生产、消费和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产品价格、消费者收益与制造方收益之间的关系。
三、对策3.1对策理论:它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研究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如何博弈来获得最佳结果。
3.2双边市场:它研究在双边市场中,买方和卖方如何决策以达到最佳的交易结果。
四、公共经济学4.1公共货币:它描述了政府发行的货币和它们的相关性。
4.2税收政策:它研究了政府如何利用税收政策来调节国民收入和消费。
4.3政府干预:它描述了政府如何使用政策介入经济系统,以达到其目的。
五、经济效率5.1效率理论:它研究效用的分配,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分配来提高总体效用。
5.2投入输出分析:它描述了经济生产系统中投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以及能够改善经济效率的方法。
5.3收益最大化:它根据一定的利润最大化要求,研究最优资源配置方式。
总之,中级微观经济学知识点包括生产函数、成本曲线、供求模型、收益及其曲线、对策理论、双边市场、公共货币、税收政策、政府干预、效率理论、投入输出分析和收益最大化等。
深入研究中级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体系,从而推进经济发展。
市场供求模型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市场供求模型是分析市场调节机制的基础。
供求曲线交汇确定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进而探讨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
通过理解供求模型,学生能够解释价格形成的机制,并分析外部因素对供求关系的影响。
消费者行为与效用理论消费者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最大化效用来进行消费决策。
课程涵盖了边际效用理论、预算约束条件及其对消费选择的影响。
学生学习如何通过边际效用分析来解释消费者选择、需求弹性及其市场应用。
生产者理论与成本结构生产者理论探讨企业如何通过最大化利润来确定最优生产组合。
重点在于生产函数、成本函数及其在长期和短期决策中的应用。
课程还介绍了边际成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理论基础。
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市场结构分析各种市场形式对市场竞争与效率的影响。
包括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模型,课程讨论了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行为与市场效率的对比。
学生通过比较各种市场形式的优缺点,理解市场结构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理论探讨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时的原因和后果,包括外部性、公共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课程分析了政府如何通过税收、补贴、管制等干预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并评估不同政策工具的效果和社会成本。
新兴经济理论与应用课程结合现代经济发展趋势,介绍了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新兴经济理论。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了解这些理论如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并探讨其在政策制定和市场预测中的应用。
实证分析与经济政策中级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实证分析方法,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和计量经济学工具来验证经济理论,并评估政策的效果。
课程强调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信息经济学与市场效率信息经济学是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支,探讨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的运作机制。
课程深入讨论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信号传递等现象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在初级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规范运用数学语言,系统阐述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加深学习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在此基础上,从数学的角度更深入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建模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体会经济分析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为今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中级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机制如何解决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试图通过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来说明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
教学中要加强对基本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学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经济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跟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热点问题,加强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利用数学工具推导相关理论,将松散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简化抽象为经济行为主体在约束条件下的优化问题,使学生掌握建立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案例导入和经济热点分析,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对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六、课程教学内容(一)第一章市场(1学时)1.教学内容(1)构建模型;(2)最优化和均衡;(3)需求曲线;(4)供给曲线;(5)市场均衡;(6)比较静态分析;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供给、需求和市场均衡的概念;(2)难点是比较静态分析和帕累托最优。
1市场·经济学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建立模型来进行研究的,这种模型能对现实社会作简化的描述。
·分析过程中,经济学家以最优化原理和均衡原理为指导。
最优化原理指的是人们总是试图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东西;均衡原理是指价格会自行进行调整直到供需相等。
·需求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购买的需求量;供给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供应的供给量。
均衡价格是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研究均衡价格和数量在基础条件变化时如何变化的理论称为比较静态学。
·如果没有方法可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一些而又不致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差一些,那么,这种经济状况就是帕累托有效率的。
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可用于评估配置资源的各种方法。
2预算约束·预算集是由消费者按既定价格和收入能负担得起的所有商品束组成的。
象征性的假设只有两种商品,但这个假设比它看起来更具有概括性。
·预算线可记为p1x1+p2x2=m。
它的斜率是-p1/p2,纵截距是m/p2,横截距是m/p1 ·增加收入使预算线向外移动。
提高商品1的价格使预算线变得陡峭,提高商品2的价格使预算线变得平坦。
·税收、补贴和配给通过改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而改变了预算线的斜率和位置。
3偏好·经济学家假设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可能性进行排序,消费者对消费束排序的方式显示了消费者偏好。
·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描绘各种不同的偏好。
·良性性状偏好是单调的(越多越好)和凸的(平均消费束比端点消费束更受偏好)·边际替代率(MRS)衡量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解释为消费者为获得更多商品1而愿意放弃的商品2的数量。
4效用·效用函数仅仅是一种表示或概括偏好排列次序的方法。
效用水平的数值并没有实质性的含义。
·因此,对于一个既定的效用函数来说,它的任何一种单调变换所表示的都是相同的偏好。
wei观经济学重点知识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分支学科,以下是其重点知识:
1. 需求和供给:研究个人和企业的需求和供给如何影响市场价格和数量。
2. 弹性:研究价格对需求或供给的变化的敏感程度。
3. 市场结构:研究市场中多少个竞争者和它们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价格和产量。
4. 成本分析:研究企业如何计算和控制成本。
5. 市场失灵:研究当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应该如何介入以促进经济效率。
6. 生产要素市场:研究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如何决定收入和利润。
7. 行为经济学: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如何影响个人和企业的经济决策。
以上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也是理解市场经济和企业经营的基础。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经济学相关书籍或请教专业人士。
范里安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教案第一章:供求关系与市场机制1.1 供求关系的基本概念- 供求关系的定义和意义-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表示方法1.2 市场均衡与调整过程- 市场均衡的概念和特征- 市场调整过程的示意图1.3 价格弹性与供求关系- 价格弹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供求关系对价格弹性的影响1.4 市场失灵与政府的角色-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职责第二章:消费者行为与效用最大化2.1 效用理论的基本假设- 效用的概念和度量-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和含义2.2 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决策- 限制性收入下的最优消费组合- 消费者均衡点的确定方法2.3 替代效用与边际替代率- 替代效用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边际替代率的意义和影响因素2.4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价格上升和价格下降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3.1 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的分类和特点- 生产函数与边际产品的关系3.2 最优使用组合与生产效率- 最优使用组合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生产效率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3.3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常规成本与边际成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区别和联系3.4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的原因和效应- 规模不经济的原因和限制第四章:市场结构与竞争4.1 市场结构的分类与特征- 垄断、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的定义- 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市场行为特征4.2 垄断定价与利润最大化- 垄断定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条件4.3 寡头垄断与竞争政策- 寡头垄断的特点和市场行为- 竞争政策的目标和手段4.4 动态竞争与创新- 动态竞争的概念和作用- 创新对市场结构和竞争力的影响第五章:产出分配与市场公平5.1 产出分配的基本原则- 产出分配的社会意义和公平性原则- 劳动报酬、资本报酬和利润的分配方式5.2 边际生产力理论与收入分配- 边际生产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边际生产力对收入分配的影响5.3 贫富差距与收入再分配- 贫富差距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收入再分配政策的目标和实施方式5.4 社会福利与效率公平权衡- 社会福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效率和公平在资源配置中的权衡问题总结:本教案全面介绍了范里安中级微观经济学的重点内容,包括供求关系与市场机制、消费者行为与效用最大化、生产与成本理论、市场结构与竞争、产出分配与市场公平等方面。
1市场·经济学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建立模型来进行研究的,这种模型能对现实社会作简化的描述。
·分析过程中,经济学家以最优化原理和均衡原理为指导。
最优化原理指的是人们总是试图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东西;均衡原理是指价格会自行进行调整直到供需相等。
·需求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购买的需求量;供给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供应的供给量。
均衡价格是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研究均衡价格和数量在基础条件变化时如何变化的理论称为比较静态学。
·如果没有方法可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一些而又不致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差一些,那么,这种经济状况就是帕累托有效率的。
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可用于评估配置资源的各种方法。
2预算约束·预算集是由消费者按既定价格和收入能负担得起的所有商品束组成的。
象征性的假设只有两种商品,但这个假设比它看起来更具有概括性。
·预算线可记为p1x1+p2x2=m。
它的斜率是-p1/p2,纵截距是m/p2,横截距是m/p1 ·增加收入使预算线向外移动。
提高商品1的价格使预算线变得陡峭,提高商品2的价格使预算线变得平坦。
·税收、补贴和配给通过改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而改变了预算线的斜率和位置。
3偏好·经济学家假设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可能性进行排序,消费者对消费束排序的方式显示了消费者偏好。
·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描绘各种不同的偏好。
·良性性状偏好是单调的(越多越好)和凸的(平均消费束比端点消费束更受偏好)·边际替代率(MRS)衡量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解释为消费者为获得更多商品1而愿意放弃的商品2的数量。
4效用·效用函数仅仅是一种表示或概括偏好排列次序的方法。
效用水平的数值并没有实质性的含义。
·因此,对于一个既定的效用函数来说,它的任何一种单调变换所表示的都是相同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