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摘要:苗族的银饰的独特魅力使其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作为一个民间特有的艺术的产生所要经历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才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信仰.本文主要探讨苗族银饰所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苗族银饰的图案纹样,这些图案纹样的形成所反映的的苗族人民的风俗民情,生活信仰,以及这些图案纹样所表达出来的苗族人对于宗教`图腾的崇拜。
如果苗族没有文字的话,那摸,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就是苗族的文字,记载了苗族人的生活的百态,是一本记载苗族风俗民情的百科全书。
关键词:苗族;银饰;图案;纹样;生活;宗教;图腾苗族银饰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它的图案和纹样的特点均不相同,所反映的题材也不一样,综观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其造型的主题多样化,并且主题大都含混冲突,追究其中的原因,是因为造型者的宗教观念和生活观念的不同,多元化的神灵崇拜和宗教信仰。
银饰图案的题材多以苗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为制作内容,也有少量传统民俗戏文、传说人物、场景、山雀、蝴蝶、蜈蚣,田里的鱼虾、田螺,树上的桃子、石榴,门前房后的莲花、菊花、水仙、牡丹,畜圈里的牛、马、鸡、兔,甚至箱子里的古钱、元宝,男人们把玩的唢呐、刀剑等,但凡眼下所见,都成为银匠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题材。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极具审美和欣赏的苗族文化。
其中蝴蝶、锦鸡、龙、凤纹样与苗族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八仙过海”、“双凤朝阳”、“龙凤呈祥”、“双狮夺宝”等纹样,是按传统民俗的习惯分别表达神通广大、祥瑞喜庆、男女恩爱、发家致富的吉祥涵义。
苗族银饰的图案和纹样整体上看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主要以花鸟鱼虫的生活中的自然纹样为主。
第二类是以龙和凤的纹样为主。
第三类是以受巫术影响严重的稀奇古怪造型的纹样为主。
第一类以花鸟鱼虫为表现题材的图案和纹样在苗族银饰中是最常见的。
在大部分的苗族的银饰的图案中均会看到这样的题材。
尤其在银帽的装饰中层层叠叠各种造型的鸟蝶鱼虫等动物和银键银铃,给人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感觉。
描写苗族银饰的唯美的句子(篇一)苗族银饰,以其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闻名遐迩。
每一件银饰都蕴含着苗族人民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我为您创作的描写苗族银饰的优美句子:1. 苗族银饰,如月光洒在夜空,闪烁着神秘而光辉的美。
2. 银质铸就的苗族饰品,犹如水晶般晶莹透彻,仿佛镀上了一层神秘的魔法。
3. 银链流转,串起了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情感的表达。
4. 苗族银饰细腻如纸,光泽如镜,散发出独特的光芒,让人陶醉其中。
5. 银镶嵌的花纹和图案,如诗如画,仿佛讲述着苗族人民的故事。
6. 银色的闪耀与苍翠的山峦交相辉映,构成强烈的对比,令人无法忽视其独特的美感。
7. 苗族银饰独具匠心的雕刻,娟秀精致,彰显出苗族人民对美的敏感和品味。
8. 银制挂坠轻轻摇曳,如流水在阳光下闪烁,带来一份宁静和祥和。
9. 银耳环穿梭在空中,如蝴蝶翩翩起舞,散发着细腻的银色光辉。
10. 银镯贴近肌肤,轻柔地触摸,仿佛在诉说着苗族人民执着的爱与柔情。
11. 银冠嵌满了璀璨的宝石,闪烁着无尽的光彩,代表着婀娜多姿的苗族女子的尊贵和骄傲。
12. 苗族银饰草木纹理的刻画,仿佛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赋予了银饰一份生机和灵动。
13. 银质项链上的吊坠,宛如星辰般闪耀,柔和的银光映照着爱与温暖的情感。
14. 银戒指依附于指间,光滑而冷静,诠释着苗族人民对婚姻和家庭的珍视与承诺。
15. 银质腕链精细的纹理,如同一幅关于时光的画卷,追溯着苗族人民的历史与传承。
16. 银制头饰璀璨而庄重,点缀在苗族人民的秀发上,勾勒出一副美丽而优雅的画面。
17. 银质胸针镶嵌的珍珠和宝石,闪烁着珍贵和华丽,引人遐思。
18. 苗族银饰的纹样繁复而精细,每一根线条都融入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
19. 银耳饰轻轻摇曳,如风中盛开的花朵,为苗族人民的脸庞增添了一丝柔美的气息。
20. 银质项链环环相扣,如同苗族人民之间浓浓的情感纽带,永不分离。
21. 银质手镯佩戴在手腕上,仿佛情感的见证,每一个刻痕都留下了苗族人民坚定的信念和爱意。
探究广西少数民族饰品的艺术特点与人文内涵摘要:少数民族饰品是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少数民族文化最直观的体现,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广西境内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四个主要少数民族的传统饰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艺术特点,发掘其人文内涵,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关键词:少数民族饰品艺术特点人文内涵我国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少数民族由于地域环境、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等原因,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形成了独特鲜明的民族风俗及艺术形式,集中体现在服饰、饮食、居住、礼仪、节庆及婚丧嫁娶等方面。
这些民族文化资源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民族饰品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代表了各民族的工艺水平,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研究少数民族饰品的艺术特点与人文内涵,有助于揭示民族饰品所蕴含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进一步把握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 广西少数民族及民族饰品概况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711.05万人,占37.18%(数据来源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拥有全国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
以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为主的十一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八桂大地。
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广西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绚烂的民族文化,广西少数民族在歌舞、服饰、礼仪节庆、手工艺等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其中少数民族传统饰品则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饰品琳罗满目、风格各异、色彩斑斓,代表作有壮族的壮锦和绣球、瑶族的头饰、苗族的银饰、侗族的侗锦、银饰等,既反映出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追求,体现了各民族的气质和风貌,更传递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2 广西少数民族饰品的艺术特点与人文内涵少数民族的传统饰品具有民族性、象征性、多样性、地域性的特点。
苗族服饰的特征2008-10-30 15:20:17|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苗族服饰的特点体现在他们支系的称谓上,如白苗的“白”,花苗的“花”。
关于苗族支系的服饰特点,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很早以前,苗族被一个使用刀枪的民族打败而逃散,记录苗族文字的典籍也大战争中大部遗失,他们为了保存一些尚存的文字,就把这些文字和他们原先的居住地、房屋、田地等都用蜡画在妇女的裙子上,这种种苗族就成了花苗;而没有在裙子上记录文字和地图、仍然穿着传统白裙的就叫白苗;还有一部份苗族,他们为了防止用刀枪的人把他们赶尽杀绝,就把穿裙子改为穿裤子,这些人就成了汉苗。
从观赏角度来看,花苗的服饰最能体现其特点和制作工艺,她们的所有服装包括衣、裙、包头、腰带、绑腿及背包、背兜等,都绣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
图案的用色,以红、黄、白三色为主调,主色调在整个图案中所占比例很大。
在图案构成上,较多地使用菱形、方块等几何图案和花边图案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放射状线条也较常用,每件绣品都由多种不同形状的图案组合而成。
图案参差交错,粗看繁杂紊乱,其实它们的组合很有规律。
苗族服饰除刺绣图案外,很多支系的裙子都采用蜡染工艺。
苗族衣裙均为麻织,风吹日晒会逐渐变黄变脆,既不美观,也不耐用。
使用蜡染,不但能使麻料保持原有的色泽,而且蜡液对麻而形成一个保护层,延长其使用寿命,更为重要的是使裙子得到了美化。
苗族服饰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变化丰富,绣工简洁粗犷,生动秀丽,富于装饰性.苗族--服饰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
苗族银饰其实也分老银饰和新银饰欢迎进入凤凰银饰传习所官网了解更多的苗族银饰和凤凰古城旅游资讯,打造精美苗族手工艺银饰品,传承千年苗族银饰文化。
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自己的职责,从未停止对苗族传统文化、工艺的挖掘、保护和技术改造。
目前已挖掘、复原、整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有:溶化、锻造、浮雕、透雕、圆雕、冷拉丝、搓丝、多层掐花、编丝、吹焊、镶嵌等,并已用于产品制作。
苗银本身是指纯银,长久以来苗族地区的重要首饰品和婚嫁用品。
但现在说的苗银都并非纯银,其它主要成分是铜,含银量不高。
其主要特点是苗族地区手工打制作,图案精美,富有寓意。
苗族银饰目前很受欢迎,但是有些苗族银饰的含银量才30%-40%。
但是有些苗族银饰是99%的含银量。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为什么会差这么多?但是就算这样也要和苗银区分开,苗银一般来说是不含有银的成分的,主要成分就是白铜。
其实苗族银饰分为老银饰和新银饰,具体有什么不同呢?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下。
苗族最早的银饰艺术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
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崇、防阴气戕害。
古时苗民戴上银脖圈,据说能战胜作恶的“老巫婆”,确保合家平安。
闻名遐迩的黔东南苗族大银角,其造型源自祖先蚩尤“头有角”的形象,旨在祭祀祖先、获得其保佑。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银饰爱惜备至,奉若神明。
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辉煌与气势。
苗族新银饰就是现在苗族人用纯银打造的银饰,含银量99%。
苗族老银饰,当然也是苗族人自己用的。
不过材料比较复杂,主要是取决于原材料。
如果是用两角的银辅币来加工饰品,其含银就只有30—40%;如果用袁大头来加工,就有89.1%的含银量。
这个情况和汉族地区一样。
但和汉族地区不同的是,贵州历史上曾经大量地流通过“箩箩银”,就是现在人说的“圆盘锭”,苗族老银饰用“箩箩银”加工的也不少,含银量在95%左右,这些银饰中还含有少量的黄金成分(黄金成分是银矿中共生带来的)。
贵州苗族银饰的特点:
1、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
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同时也体现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错的,并显示着苗家姑娘的大气。
2、以重为美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
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
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
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3、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
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
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
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
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
足见追求繁复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
多表示着一种独特感。
苗族银饰的寓意和象征
苗族银饰的寓意和象征有3种:1、富贵,女孩子在身上佩戴银饰,象征着生活的幸福美满;2、爱情,银饰是苗族男女的定情信物,象征着自由恋爱;3、文化,苗族人通常用银饰来传递自己民族的文化,象征着文化传承。
1、富贵
苗族银饰寓意着富贵,在苗族人眼中,女孩子在身上佩戴银饰象征着生活的幸福美满,因此父母在女孩子出生时起就开始准备出嫁时所用的银饰。
2、爱情
苗族银饰寓意着爱情,苗族崇尚婚姻自由,因此银饰自然成为了苗族男女的定情信物,在苗族女孩子心中,若是喜欢一个男孩子,可以将自己的银饰赠送给对方,象征自由恋爱。
3、文化
苗族银饰寓意着文化,银饰在苗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苗族人常用银饰来传递着自己民族的文化,象征着文化传承,因此苗族银饰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1/1。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历史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时期,苗族人民已经开始使用银饰装扮自己。
而在明清时期,随着交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兴起,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二、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特点1. 独特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它融合了苗族传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元素,并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 工艺复杂:苗族银饰锻造技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制模、铸造、打磨、雕刻等多个环节。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制作和处理,才能保证最终的产品质量。
3. 手工制作: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是完全手工制作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锤打和打磨才能完成。
这种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方式保留了苗族文化中对手工艺品的珍视和尊重。
4. 精美细致: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产品精美细致,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它不仅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更是展示苗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三、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应用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广泛应用于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如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
同时,在各种庆典活动中也会使用到苗族银饰装扮自己,如婚礼、葬礼等。
此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也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和收藏苗族银饰,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法律保护:加强对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法律保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2. 加强培训和传承:加强对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培训和传承工作,建立相关机构和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苗族文化元素在创作中的表现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苗族文化元素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他们的独特审美观和价值观。
1. 苗绣:苗绣是苗族传统的刺绣工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在艺术创作中,苗绣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家居用品和艺术装饰品的设计中。
苗绣的图案多以自然景观、动植物和苗族神话故事为题材,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富有动感和生命力。
苗绣的应用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艺术价值。
2. 银饰: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喜爱的装饰品,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创作中,苗族银饰常常被用于设计各类首饰,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苗族银饰的特点是精细而华丽的纹饰,常常以苗族传统图案和符号为灵感,如苗族文字、花纹和动物形象等。
银饰的使用不仅彰显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追求,也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3. 苗族舞蹈:苗族舞蹈是苗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
在创作中,苗族舞蹈常常被用作表演艺术和舞台剧的重要元素。
苗族舞蹈的动作优美而独特,多以苗族传统乐器伴奏,如芦笙、锣鼓等。
舞蹈的主题通常与苗族传统神话、历史和生活相关,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苗族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观。
4. 苗族音乐:苗族音乐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创作中,苗族音乐常常被用作背景音乐、配乐和音乐创作的主题。
苗族音乐以芦笙、木吹和锣鼓等传统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曲调优美动听,旋律多变。
音乐的主题多以苗族传统故事、神话和生活场景为灵感,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传递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5. 苗族建筑:苗族建筑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创作中,苗族建筑常常被用作景观设计、艺术装置和建筑设计的参考。
苗族建筑以木结构和竹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
建筑的风格独特,常以苗族传统图案和符号为装饰元素,呈现出苗族人民对自然、家园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苗族的工艺品介绍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工艺品制作技艺,其工艺品以金银器、铜器、陶瓷、刺绣、木雕、草编、篾器等为主。
以下是苗族的一些工艺品介绍:
1. 银饰品:苗族银饰品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装饰品,其以手工银饰为主,包括项链、手镯、戒指等。
银饰品常用来装饰女性的头部、颈部和手腕,造型精美,工艺精湛。
2. 花布鞋:苗族的花布鞋是苗族传统手工制作的鞋子,使用苗族特色的布料进行缝制,花纹多样且色彩鲜艳。
花布鞋作为苗族女性最常穿的鞋子,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代表了苗族的文化和传统。
3. 布背心:苗族的布背心是苗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用手工织成,花色繁多。
布背心的设计非常注重细节和装饰,有些背心上还会绣上苗族传统图案或手工花样。
4. 苗绣:苗绣是苗族的传统手工刺绣技艺,以其丰富的图案和鲜艳的颜色而著名。
苗绣通常用来装饰衣物、帽子、鞋子等,图案多以花鸟、动物和苗族人物为主题,线条细腻、色彩鲜艳。
5. 木雕:苗族人民善于利用木材进行雕刻,制作出许多精美的木雕工艺品,如雕刻屏风、木质雕花门窗、木雕雕塑等。
苗族的木雕工艺品造型独特,常以苗族
神话传说、动植物和人物形象为题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上述只是苗族工艺品中的一部分,苗族的工艺品丰富多样,每一件都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这些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的传承。
绪论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
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
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
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本文通过对苗族银饰的特征和文化方面的介绍,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传统的银饰文化,为以后的首饰设计如何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1一、苗族银饰的特征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服饰银饰介绍
苗族服饰银饰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女性的重要装饰品。
银饰广泛用于苗族女性的头饰、颈饰、手饰、足饰等,形状多样,工艺精美。
苗族银饰的样式丰富多样,主要有耳环、首饰、纳指、足饰等。
其中,耳环是苗族女性最常佩戴的银饰之一,有不同的造型,如剑形耳环、圆环耳环、花形耳环等。
首饰通常是由项饰、胸饰和腰饰组成,采用银饰与珠子、花卉等组合制作而成,十分华丽。
纳指是苗族女性特有的银饰,佩戴在小拇指上,象征着婚姻的祝福和纳福的寓意。
足饰则是苗族女性在节日和婚庆等场合常佩戴的银饰,如踏脚饰、脚搡、脚链等。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精湛,常采用程控银器制作技术,经过多道工序制成,包括设计、雕刻、锻造、打磨、翻花、抛光等环节。
银饰上常以苗字、花纹、动物等为图案装饰,形象生动,寓意深远。
苗族人民把银饰视为财富和幸福的象征,银饰也是苗族服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佩戴银饰,苗族人民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同时,苗族银饰也成为苗族文化与艺术的代表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苗族服饰】图案优美、巧夺天工的海南苗族银饰苗族银饰是海南省苗族同胞最喜爱的传统饰物,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
品种多样,从头到脚,无处不饰,包括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彼此配合,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
银凤冠和银花帽是头饰中的主要饰品,也是整套银饰系列之首,素有龙头凤尾之美称,其制作较为复杂,使用的小件饰品少则一百五十余件,多则达两百余件,价值昂贵。
苗族银饰精致美观,以贵州省雷山县和湖南省凤凰县的制品为代表,其中雷山县的银匠主要集中在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
儿童爱戴银饰帽,年轻的姑娘爱戴银质耳环、插花、手镯。
妇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昂贵且繁多。
有银插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项圈、耳环、披肩、压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手镯和戒指等。
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银饰可达二、三十斤。
苗族用银的观念一是审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
每逢民族节日,苗族姑娘的头上、颈上、胸前、后背都戴满了银饰品,跳起芦笙,踩起铜鼓,银佩叮当,银光闪闪,饶有一番情趣。
婚嫁之日,银饰更是新娘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海南苗族同胞精心制作的银饰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如项圈和手镯就有实心、空心、镂花、圆柱、六方形、棱角形等。
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
银饰是苗家人财富的象征,尤其是苗乡年节,或婚嫁迎娶,苗寨便成了银的世界,这是苗家独有的“银饰文化”。
海南苗族的银饰,多数是由本民族的银匠制作,富有民话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图案优美、巧夺天工。
苗族的银饰主要有银冠、银角、银梳、银耳环、耳柱、耳坠、项圈、项链、亚领、手镯、戒指等。
这些银饰多为苗族银匠手工制作。
结构上有对称式、均衡式、连接式和放射式等。
工艺方法有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
图案多系龙凤花鸟等动植物纹样,其造型生动,玲珑精美。
幼儿园苗族银饰作品简介贵州黔东南苗族妇女的银饰非常精美,尤其体现在银帽上的银角。
这些银角以地域分为三种类型,即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
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一厘米。
西江型银角因体积大而颇具特色,其宽约85厘米,高约80厘米,饰件高度往往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
姑娘们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飘逸之美。
西江型银角造型简朴,线条明快,最具古风。
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似扇骨而得名。
银角主纹亦为二龙戏珠,龙、珠皆单独造型制作,用银丝同主体焊连。
两角顶端为钱纹,四根银片高过两角。
顶端为蝴蝶,蝶口衔瓜米垂穗。
银片间立六只凤鸟,展翅欲飞。
各型银角中,施洞型银角造型最繁复奢华,制作亦最为精细。
佩戴者行走时,银角上龙凤颤动。
同为银扇形的舟溪苗族银角,两角间数根扇片,无装饰,薄而轻。
排调型银角同上述两种银角有所区别。
其一,佩戴不是靠插针,而是靠银片紧裹头帕起到固定作用。
其二,银角似角似羽。
两角一分为二,远观似角,近观如羽。
正中开出一支,顶端则明显为变形银羽。
突出三艾皆插白鸡羽。
造型主题的含混冲突,是根植于造型者宗教观念中万物有灵多元表现意识的物化。
经实地考察,排调型银角流行地域亦为巫术发达地区,当地敬奉的神祗共148种。
银围帕银围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散件银饰固定在头帕上,另一种则整体为银制,内衬布垫或直接固定在头上。
贵州都匀坝固苗族将五件银帽饰缀在红绿竖条相间的头帕上,正中银饰稍大,缀于额部,其余四件稍小,对称缀于两耳前后,均为镂空银花。
该头帕银色闪烁,布彩绚丽,相得益彰,颇有特色。
罗甸逢亭苗族在青色包头帕上,横排五个圆锥形银饰,纹样皆为铜鼓纹,并以两根银链相连。
每个圆锥形皆垂吊有蝴蝶瓜米穗。
一篇文章让你搞懂藏银、苗银、足银的区别什么是纯银?纯银:即为含量接近100%的金属银。
但由于银是一种活跃的金属,容易与空气中的硫起化学反应,生成硫化银而使其变黑,因此生活中的“纯银”一般指含量99.9%的白银或者含量92.5%的925纯银。
根据国家最新规定做成首饰后会打上印记:足银、S925。
什么是苗银?苗银:本身是指纯银,长久以来苗族地区的重要首饰品和婚嫁用品。
但现在说的苗银都并非纯银,其它主要成分是铜,含银量不高。
其主要特点是苗族地区手工打制作,图案精美,富有寓意。
市面上所见到的苗银饰品几乎都没有银的成分,一般分为三类:以黄铜为主的"苗银":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境内,如云南大理市鹤庆县新华村的银饰品。
鹤庆的银饰品成分以黄铜为主,部分纯银饰品则是通过其它渠道进入到当地市场。
以白铜为主的"苗银":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如贵州省凯里市千户苗寨附近的银匠村。
银匠村的苗银饰品成分以白铜为主,通过电镀、加蜡、上色的工艺处理,形成颇具特色的贵州苗银饰品。
以红铜为主的"苗银":又名紫铜,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塑性极好,易于热压和冷压力加工,大量用于制造电线、电缆、电刷、电火花专用电蚀铜等要求导电性良好的产品。
红铜的硬度虽较差,但直接经过捶打就能制成各种工具和装饰品。
”苗银首饰无印记。
什么是藏银?藏银:是一种名称,其实是一种合金,在藏族人那里说来,藏银其实就是白铜。
藏银是白铜(铜镍合金)的雅称,藏银传统上的藏银为百分之三十银加上百分之七十的铜。
因为含银量还是太低,所以现在市场上已经见不到了,以完全白铜替代。
藏银首饰无印记。
什么是泰银?泰银:概念上就是925纯银,(泰银是一种做旧复古工艺,含银量包含92.5%,99%,99.9%,纯度高的比较少出现)只是一种特殊工艺的特殊称呼。
又叫“乌银”,是在银首饰上把银、硫的混合物融化,并以玻璃质状态形成覆盖层。
苗族银器导游词导语:来到苗族自治区内的景点旅游,面对苗族特色的银器,导游应该如何介绍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银器导游词,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银器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到苗家做客。
大家都知道,苗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一个爱跳舞的民族,更是一个爱美的民族。
说到苗族,就不得不提他们身上华丽的银饰,特别是苗家姑娘的盛装,从头到脚,重达十多公斤、手工制作的、精美的银饰把姑娘打扮得绚烂夺目。
因而苗家除了热烈的鼓舞、独特的民族风情、精美的蜡染和挑花以外,苗族的银饰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银饰就是苗族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穿在身上的史书,是苗族最喜爱的装饰品。
若论及饰银之盛,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恐怕没有比苗族更甚者。
尤其在苗族三大方言区之一的湘西,那里的苗族简直就是一个被熠熠银光包裹着的民族。
但在这地处偏僻且远离白银产地,经济文化又相对落后的苗族,把价值不菲的银饰作为民族的群体选择,并成为中国各民族中的饰银首户,无疑是现实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
苗族的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又叫“长命锁”、“银压领”等。
它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之一,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再錾出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细部纹样,在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
她们从小就佩戴上,意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
苗族男青年亦有佩戴银饰的习俗,有的地方并将其作为未婚的标志。
苗族男子盛装时穿青色大襟衣、腰系花带,头缠包头帕,颈戴银项圈,胸佩银链饰或银牌。
男子佩戴3根银项圈表示未婚,佩戴两根银项圈的表示已婚。
他们常年腰刀不离身,腰带上系着火药葫芦和牛角筒及银钩、荷包等物……绚烂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还有哪个民族像苗族那样喜欢银饰?这里的姑娘普遍喜欢佩戴银饰,而且以多为美,以重为贵。
装扮起来全身银光闪闪、熠熠生辉。
她们之所以如此偏爱银饰,是因为她们认为银是财富的标志,银饰美观、耐用,又易于制作。
苗族银饰特征
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
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
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为美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
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
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
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
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
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
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
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
足见追求繁复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
变与不变
值得一提的是,从贵州省博物馆所藏不同时期的银饰比较情况看,苗族银饰追求大、重、多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苗族银饰的发展速度更为空前。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