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革家人的服饰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11
浅析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的转折点。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服饰的种类与特点、文化融合等几个方面来浅析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
一、时代背景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后期封建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而清代则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主义社会的巅峰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繁荣。
二、服饰的种类与特点明代的服饰种类繁多,分为宫廷服饰和民间服饰。
宫廷服饰主要表现出皇帝权力的象征,融合了汉、唐、宋等历代服饰的特点。
其特点是华丽、庄重,注重装饰的细节和色彩的搭配。
明代的民间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主要有褙子、长衫、披襟、马褂等。
清代的服饰则与明代有所不同。
由于满族统治者的入主中原,清代宫廷服饰受到满族服饰的影响较大。
满族服饰注重实用性,尤其是骑马射箭时的便利性。
清代宫廷服饰整体上比较宽松,注重外廓的设计,用料也较厚实。
民间服饰则是受到汉族和满族文化的影响,糅合了两者的特点,民间服饰较为简单、朴实。
三、文化融合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服饰的种类与特点上,还体现在装饰图案、纹样等方面。
明代服饰的装饰图案主要以云、龙、凤等祥瑞的图案为主,寓意吉祥如意。
而清代服饰的装饰图案则更加注重满族元素,如龙纹、麒麟纹、蝙蝠纹等。
除了装饰图案的差异外,明清时期的服饰中还融入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图案与纹样,体现了宗教文化在服饰中的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融合还表现在服饰的交流与融合上。
随着明朝的统治,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力度加强,与西南地区的服饰文化交流也增多。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服饰逐渐影响到中原地区,表现在服饰样式、图案装饰等方面。
这种文化融合的服饰在明清时期比较常见。
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明代的服饰文化承袭了前代的传统,与宗教文化融合在一起,表现出华丽庄重的特点。
而清代的服饰则受到满族服饰的影响,更加强调实用性。
家乡服饰文化调查报告一、引言服饰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家乡的服饰文化进行调查,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二、家乡服饰的历史渊源家乡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家乡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交流中心,各种文化因素融合于此,形成了独特的服饰风格。
例如,在唐宋时期,家乡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文化对当地服饰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三、家乡传统服饰1.男性服饰家乡传统男性服饰以束腰长袍为主,这是一种优雅而又庄重的装束。
男性还会配戴帽子和腰带,以彰显身份和地位。
2.女性服饰家乡传统女性服饰注重华丽和细腻,常常使用丝绸等高质地的面料制作。
女性服饰常常以长裙为主,色彩缤纷,绣花和镶边的装饰使其更加美观。
四、家乡现代服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转变,家乡的服饰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现代的家乡服饰更加注重舒适和实用性。
在男性服饰方面,西装和衬衫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束腰长袍。
女性的服饰也开始多样化,既有传统的长裙,也有西式裙装。
五、家乡服饰的文化意义1.价值观的传承家乡的服饰反映了家乡人民的价值观和传统美德。
例如,家乡传统男性服饰注重庄重和端庄,代表了家乡人民的稳重和敬业精神。
2.地域文化的展示家乡的服饰体现了家乡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种装束,更是家乡人民身份和归属感的象征。
3.时代精神的体现家乡现代服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家乡人民的生活方式。
现代家乡服饰的多样化反映了人们对时尚和个性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家乡的现代化进程。
六、结论通过对家乡服饰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服饰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家乡的服饰文化既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又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成为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和发扬家乡的服饰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无。
浅谈清代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有着众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同时也发生了汉族和满族两大民族之间的交融。
在这个时期,不仅政治和经济上有了交融,服饰也成为了文化交融的一种具体体现。
在清代的服饰文化中,汉族和满族的服饰元素交融得非常明显,通过清代满汉服饰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文化交融。
我们来谈谈清代的满族服饰。
满族是清朝的建立者,其服饰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满族的服饰以长袍为主,男子穿着马褂,女子穿着褂套褂,都是以长袍为主。
这种服饰风格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也成为了清代服饰的一大特色。
满族服饰中的一些元素,比如袍子的颜色、图案、纹饰等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喜爱。
而在清代汉族的服饰中,也可以看到满族的一些服饰元素。
在清代,满汉文化交融得非常明显,尤其是在服饰方面。
汉族的服饰中不仅保存了自己的传统元素,同时也吸收了满族的一些服饰元素。
清代的汉族服饰中出现了很多类似于满族服饰的长袍,颜色、图案等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些元素的引入,使得清代汉族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在清代的服饰文化中,汉族和满族的文化交融也反映在了服饰的款式和剪裁上。
满族的服饰以宽袍大袖为主,这种款式能够更好地体现满族人的威严和雄壮。
而在汉族的服饰中,也开始出现了类似于满族款式的服饰,这些服饰不仅丰富了汉族服饰的形式,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种文化交融的趋势。
通过对清代满汉服饰的比较可以看出,清代是一个极具文化交融的时期,汉族和满族文化在服饰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这个时期,汉族和满族的服饰元素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混合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丰富了清代的服饰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在今天,清代满汉服饰中的文化交融元素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文化的多元交融是一种丰富和美好的表现,也是我们应该去尊重和珍惜的。
浅析贵州革家人传统体育文化作者:刘振坤孙海波李欢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6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00-01摘要革家,不属于中国56个民族范畴,是贵州省5个待识别民族之一,现仅有人口5万多。
革家人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革家武术(革家拳、革家棍)、芦笙舞、踩亲舞、迎亲舞、板凳舞、对歌、斗鸟、斗牛等体育项目。
本文对黄平县革家人聚集地进行实地考察,梳理革家人聚居地区传统体育资源,为后人研究及有关部门制定相关体育政策提供参考性资料。
关键词革家传统体育文化在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居住着一支鲜为人知的、稀有而有待识别的、现今仍保持着古老的氏族制度的社会群体——贵州省黄平县革家人。
革家,不属于中国56个民族范畴,是贵州省5个待识别民族之一,据统计,全国革家总人口为50000余人,黄平县境内就有21000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3.2%。
革家,黄平土著民族之一,约2万余人。
他们居住在一片深山老林环抱的村落里,他们自称“哥摩”,汉族称“革兜”、“革家”,苗族称“嘎斗”。
革家人千百年来崇拜太阳,供奉弓箭,身着铠甲式服饰,崇尚武功,祭祀祖鼓,据传为“羿的后人”。
他们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着祖先沿袭下来的氏族制度和传统文化,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有自己考究的婚丧嫁娶和祭祀礼仪,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歌舞和革家武术。
一、革家传统体育文化历史背景革家人傍高山而居,倚莽林而住。
长期以来祖先们过着狩猎生活,经常于野虎猛兽斗争。
同时由于不时受到强族的压迫和杀戮,“革地强族一日缩三尺,三日缩九尺,吃不了,穿不能[1]。
”为了在挣扎中生存,他们出于自卫的需要,在棍、棒、刀、剑、枪、箭等方面练就了不同寻常的武功。
在日常生活劳作之余,革家人出于娱乐需要,革家人通常以芦笙舞、板凳舞、斗牛、“跳海”、“气裤”等项目来活动。
二、革家传统体育项目(一)革家武术据传革家老前辈,只要棍棒在握,就可刀枪不入。
浅析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统治,不同的政权和不同的时代背景对服饰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明朝时期,服饰文化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饰的款式和剪裁的变化,二是服饰的材质和颜色的变化。
明代的服饰款式和剪裁相对于前代来说更加注重实用和简洁。
以男性服饰为例,明代男性的主要服装包括长衫、袍子和下裳。
相比于唐代和宋代的华丽服饰,明代男性的服装更加注重舒适度和实用性,强调裁剪的合身和材质的舒适性。
明代服饰的剪裁还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例如后期明代已经出现了明式西服的样式,这与当时西方服饰的流行有关。
在材质和颜色方面,明代服饰的变革也很明显。
明代的服饰以丝绸和棉布为主要材质,注重面料的质地和光泽度。
颜色方面,明代服饰的颜色多以鲜亮的色彩为主,如红色、绿色、蓝色等。
这与明代社会的活力和开放氛围有关。
清朝时期,服饰文化变革和融合的特点更加明显。
清朝建立初期,清族人的服饰文化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清朝最早的服饰“满洲装”是以满族服饰为基础,结合了满族服饰和汉族传统服饰的特点。
后来,随着清朝的发展和国家统一,满洲装逐渐在中国各地普及,成为当时汉族人的主要服饰。
在清朝时期,服饰的融合和变革体现在汉族和满洲族服饰的结合,以及东方和西方服饰文化的交流影响上。
首先是汉族和满洲族服饰的结合。
在清朝时期,汉族人在服饰上开始采用满族的服饰元素,如马褂、直筒袍等。
满族人也开始逐渐采用汉族的服饰元素,如衣襟和褶子等。
这种汉满服饰的结合,不仅代表了政权的统一,也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其次是东方和西方服饰文化的交流影响。
在清朝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服饰元素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服饰文化中。
清朝晚期开始出现了西式的礼服和褂子,这些服饰受到了西方服饰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服饰也对西方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唐装和汉服在西方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浅谈清代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1. 引言1.1 清代满汉服饰的背景清代满汉服饰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服饰史上的重要时期。
清代服饰在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发展。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者是满族人,他们在服饰方面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
而在清朝统治下,汉族文化也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满汉文化。
清代满汉服饰的背景其实是满族和汉族文化的交融与融合。
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清代的服饰风格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包容性,既保留了满族传统的气息,又兼收并蓄了汉族的元素。
这种文化交融的背景使得清代的服饰在形式和风格上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清代满汉服饰的背景仍然对中国服饰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1.2 文化交融的重要性文化交融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过程,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推动文明交流、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
在清代满汉服饰中,文化交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不仅可以拓展人们的视野,增进对他者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更可以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清代满汉服饰的文化交融,不仅展现了清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特点,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服饰文化领域的开放与包容。
只有通过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才能使每一个文化得以充分发展,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清代满汉服饰中的文化交融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财富。
2. 正文2.1 清代满汉服饰的共同特点清代满汉服饰的共同特点体现了满汉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在清代,满族和汉族服饰虽有差异,但也存在着许多共同特点。
首先是服饰的材料。
清代满汉服饰都以丝绸、缎子、绒布等高档面料为主,注重质地的柔软光滑和色彩的鲜艳华丽。
其次是服饰的样式。
满汉服饰在款式上各具特色,但都注重宽松舒适的剪裁,追求简洁大方的设计,体现出清代服饰的典雅端庄与淡雅含蓄。
浅谈清代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它的满汉文化融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清代,满汉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体现的尤为明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体现就是满汉服饰。
满汉服饰凝聚了满族和汉族的衣着文化特点,融合体现了两者之间的文化交融。
本文将从满汉服饰的历史发展、设计特点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浅谈清代满汉服饰所体现的文化交融。
首先要了解清代满汉服饰的历史背景。
清朝的建立者是满族的努尔哈赤,而满洲族是建立在东北的游牧民族,其服饰文化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传统服饰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满族的服饰文化中,主要包括了长袍、骑装、马靴等特色元素;而汉族的传统服饰则以褂衣、马褂、袍裙等为主要特征。
满族与汉族的服饰差异之大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但是在清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满汉族之间的文化交融逐渐形成并体现在服饰上。
清代满汉服饰的设计特点体现了满汉文化的融合。
清代满汉服饰在设计上融合了满族与汉族的服饰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融合风格。
在清代的满汉服饰中,可以看到满族长袍、马靴的元素与汉族的袍裙、马褂相互融合。
清代的男式长袍褂衣在设计上融合了满族与汉族的元素,袍身的宽大和长度体现了满族服饰的风格,而袍襟的交领和交领处的盘扣则融合了汉族的衣着传统。
而在女性服饰方面,清代的女式袍裙同样融合了满族与汉族的元素,袍裙的宽袖与宽袍体现了满族服饰的特色,而裙腰的束带和裙身的褶皱则融合了汉族的传统风格。
这种满汉服饰的设计特点,充分体现了满汉文化在服饰上的融合和交融。
清代满汉服饰的文化传承也彰显了满汉文化的交融。
在清代,满汉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不仅仅表现在服饰的设计上,更体现在服饰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过程中。
在清代,满汉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促进了服饰文化的相互传承和影响。
清代满汉服饰中的一些服饰元素在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传统服饰特点,这些特点既体现了满族的文化风格,也体现了汉族的服饰传统。
在清代满汉服饰的文化传承过程中,不仅有着满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更有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和影响。
浅谈清代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它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时期。
在清代,满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服饰方面,清代的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更是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本文将对清代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需要明确的是,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融合最为深刻的一个时期。
作为满族统治的王朝,清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对汉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服饰文化更是体现了满汉文化交融的重要方面。
在清代,满汉服饰的文化交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服饰的结构和样式的融合。
在服饰的结构和样式上,清代的满汉服饰的确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清代男性的服饰中,褶裙、圆领、交领等元素是满族和汉族服饰中共同存在的。
在细节上,清代服饰的腰带、领口、袖口等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这些都是文化交融的体现。
其次是服饰的材料和工艺的融合。
在材料和工艺上,清代的满汉服饰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清代的服饰中常常使用织锦、刺绣、金银线等材料,而这些材料在满族和汉族的传统服饰中都有所体现。
而在工艺上,清代服饰的刺绣、配饰、纽扣等也融合了满族和汉族的传统工艺,体现了文化交融的特点。
再次是服饰的色彩和图案的融合。
在清代的服饰中,满汉文化的色彩和图案都有所体现。
满族服饰中的典型颜色有鲜红、鲜黄、金黄等,而汉族服饰中的典型颜色有嫣红、藏青、鲜绿等。
在清代服饰中,这些颜色都有所体现,甚至在某些服饰中还出现了满族、汉族特有的图案,如龙、凤、寿字等,这些都是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
最后是服饰的功能和意义的融合。
在功能和意义上,清代的满汉服饰也存在一定的文化交融。
在清代,不论是满族还是汉族的服饰都有庆祝节日、参加宴会、举行婚礼等特定的功能。
这些功能上的相似之处也反映了满汉文化在服饰上的交融之处。
清代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是一种深刻的历史现象,它既反映了满族和汉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进程,同时也表现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浅谈清代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极富文化内涵的时期。
在清代,由于满族和汉族统治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满汉服饰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
在清代,满汉文化的交融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在服饰方面,满汉服饰的融合充分展现了两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清代满汉服饰的历史背景、设计特点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分析清代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
一、历史背景清代是由满族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和汉族是当时中国的两大主要民族。
在清代,满族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满族的服饰在清代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汉族在长期以来形成的服饰文化传统也对清代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清代满汉服饰在设计、风格和用料上呈现出了独特的融合之美。
二、设计特点1. 颜色的融合在清代,满族服饰以黄、红、绿为主要颜色,这是满族的传统服饰颜色,代表着满族的身份和地位。
而汉族服饰则以蓝、黑、白为主要颜色,这是汉族传统服饰的主要颜色。
在清代的服饰设计中,满汉服饰将这两种传统颜色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既保留了各自的特色,又展现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融合之美。
2. 图案的交融三、文化内涵清代满汉服饰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既展现出了满族和汉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又体现出了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清代的服饰设计中,满汉服饰融合了满族和汉族的传统元素,使得服饰在文化内涵上更加丰富。
清代满汉服饰的文化交融还体现在礼仪和习俗方面。
满族注重礼仪和尊严,其服饰设计体现了这种文化特点;而汉族则注重俭朴和朴实,其服饰设计也反映了这种文化特点。
在清代,满汉服饰的融合不仅在设计上体现出了文化的交融,更在生活礼仪和习俗方面展现了文化的融合之美。
浅析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明清时期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明清时期,服饰文化经历了许多变革,同时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展现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明清时期服饰的设计风格发生了变革。
明朝时期的服饰注重细节和雕刻,腰带、褶皱、领口等处处都透露着华丽和复杂。
而到了清朝时期,服饰的设计更加简洁大方,注重线条和轮廓的流畅,尤其在服饰的领口和袖口处更加注重简约和流畅的设计。
这种变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明清时期的服饰材料和工艺发生了变革。
明朝时期,丝绸、织物和刺绣是服饰的主要材料和工艺,这些在清朝时期依然延续,但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服饰材料和工艺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在服饰上加入了西方的刺绣、贝壳、珠宝等元素,使得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工艺技术,比如镂空、片瓦、流苏等,这些工艺使得服饰更具艺术性和装饰性。
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随着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增多,外来文化对中国服饰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西洋服饰元素的影响,使得明清时期的服饰更加多样化和国际化。
在服饰的颜色、图案、图案等方面,也出现了明显的西方服饰元素。
明清时期也引进了一些西方的服饰款式和款式,比如披肩、梭织、吊带等,这些元素的融合使得明清时期的服饰更加丰富多样。
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还体现在服饰的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方面。
明朝时期,服饰注重表现个人的地位和身份,所以服饰的款式和颜色常常被严格限制。
而到了清朝时期,服饰的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逐渐减弱,服饰更加注重个人的审美和风格。
明清时期的服饰还强调了性别的差异性,男女服饰在材料、款式、颜色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性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性别观念和文化特点。
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清代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清代的满汉服饰体现了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这是因为清朝是由满洲人建立的,他们在统一中国后将汉族文化和满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风貌。
清代满汉服饰上的文化交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满汉服饰在设计上融入了满族和汉族的特点。
满族服饰注重豪华和庄重,常常使用贵重的绸缎和花边进行装饰,华丽而不失威严。
而汉族服饰注重简约和实用,多采用素色布料,注重线条和裁剪的美感。
在清代的满汉服饰中,可以看到这两种风格的融合,即满洲服饰较为庄重豪华,汉族服饰则更为简朴实用。
这种融合的服饰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汉文化的交融。
清代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还表现在服饰的细节和图案上。
满族服饰注重金线和银线的刺绣,常常在衣袍和袍褥上绣上各种花鸟、物象,寓意吉祥。
而汉族服饰则注重刺绣的线条和图案的形状,常以龙、凤、云纹等为主题,寓意皇权和祥瑞。
在清代的满汉服饰中,可以看到这两种刺绣和图案的融合,既有满族的花鸟和物象,又有汉族的龙凤和云纹,形成了一种新的刺绣和图案风格。
这种融合的服饰细节和图案反映了满汉文化的交融和统一。
清代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还表现在服饰的用途和意义上。
满族服饰在满洲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满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于典礼和宴会等正式场合。
而汉族服饰则是汉族人的衣着标志,是汉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清代的满汉服饰中,不仅可以看到这两种文化的用途和意义,还可以看到满洲人在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逐渐融入汉族社会,以及满汉文化的统一和融合。
这种融合的服饰用途和意义反映了满汉文化的交融和共存。
清代满汉服饰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还表现在服饰的传承和发展上。
清代的满汉服饰不仅融合了满洲人和汉族人的文化特点,还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融合。
清代满汉服饰也对后世的服饰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后世服饰发展的重要源泉。
浅析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明清时期服饰的种类和样式丰富多样。
明代服饰注重华丽、夸张、富有装饰性,服饰的种类繁多,有袍服、褙子、襦子等各种不同的服饰形制。
而清代服饰则更加注重素雅、简洁,服饰以长袍为主,同时也加入了满洲服饰的元素。
明清时期的服饰吸收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服饰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服饰风格。
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服饰元素。
明清时期中国的统一和辽阔领土的扩张使得不同民族的服饰元素开始相互融合。
明代时期,随着满洲人入主中原,满洲服饰的元素逐渐融入到明代服饰中,形成了满汉服饰文化的融合。
明清时期服饰文化与西方服饰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服饰文化。
中国士人开始接受西方的服饰,穿起了马褂和长裤,形成了中西服饰的融合。
而且还有一些西方的元素融入到中国服饰中,比如明代流行的领口、袖口上的蝴蝶结就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影响明清时期服饰文化的因素还包括了社会阶层和性别的差异。
明清时期,社会流行等级森严,衣着也成为了社会地位的象征。
贵族、官员等高级人士穿着华丽的衣服,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
男女性别之间的服饰也有所差异,男子以长袍为主,女子以宽袖、长裙为主,体现了性别的差异。
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影响下形成的。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明清服饰风格。
西方的服饰文化也对明清时期的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的阶层和性别差异,也展示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服饰传统。
浅析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明清时期,服饰文化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革和融合。
在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服饰风格逐渐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表现出明清时期特有的特点。
明代是服饰文化变革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明代初期,服饰的风格仍然受到传统的影响,统一而稳定。
尽管明代后期,服饰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出现了汉服的复兴和蒙古服饰的影响,但整体而言,明代的服饰风格仍然比较保守。
而清代则是继明代之后的一个重要时期,清代的服饰变化更为明显。
清代服饰由传统的宫廷服饰和民间服饰两种不同的风格主导。
宫廷服饰风格沿袭了明代后期的风格,多采用青衫、袍褂、长袍等款式,给人一种稳重庄重的感觉。
而清代的民间服饰则多样化、富有创意,受到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服饰的双重影响。
明清时期民间的汉族女子居民,通常采用旗袍、马褂等上身装饰,下身则着裙裤。
这种服饰风格与宫廷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元化的民间服饰风格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明清时期的服饰变革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增加,外来文化的输入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服饰元素。
从明代开始,大量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商贩来到中国,他们的服饰风格也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明朝晚期和清朝初期,明清文人开始逐渐接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开始穿着西式的服装。
这些新的服饰元素在明清社会中逐渐融入,使得服饰风格更加多样化和开放。
明清时期的服饰融合也体现在官僚和民间的服饰差异。
明清时期,官僚和民间的服饰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和社会地位紧密相关。
明代时,官僚的服饰多是仿效宫廷的官服,以彰显身份和地位。
而民间则以实用和简约为主,注重服饰的舒适性和实用性。
清代时,官僚的服饰仍然有着明显的宫廷风格,但是也受到了民间服饰的影响。
在服饰颜色、款式和配饰方面,官僚和民间服饰形成了一种互相交融的关系。
官僚的服饰趋于多样化,而民间的服饰则逐渐受到宫廷风格的影响。
我奶奶的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作文我喜欢坐在奶奶的膝盖上听她讲故事。
奶奶总是穿着特别漂亮的衣服,有时候是一件花花绿绿的长裙,有时候是一身深蓝色的旗袍。
我问奶奶为什么她总是穿这些漂亮的衣服,她笑着说这是我们家族特有的传统服饰。
奶奶告诉我,这些衣服不仅仅是漂亮的外表,还承载着很多故事和意义。
每一种衣服的图案和颜色都有它们特定的含义,有的是为了庆祝节日,有的是为了纪念祖先。
她说这些衣服不仅仅是时尚,更是我们家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从祖辈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我最喜欢奶奶穿的那件红色的对襟衫。
奶奶说,这件衣服是她年轻时妈妈绣的,上面有许多小花和细细的线条。
她说这件衣服不仅代表了家庭的温暖和爱,也是她童年时光的一部分。
每次她穿上这件衣服,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可以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和呵护。
我常常想,长大后我也要穿上奶奶那样漂亮的衣服。
她说,如果我喜欢,她可以教我如何穿和保护这些传统服饰。
我知道,穿上这些衣服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记住和尊重我们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奶奶告诉我,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和地区。
她有时候还会穿上一件绣满白云图案的旗袍,那是她出生地的特色。
每次我看到她穿上这些衣服,就觉得她好像一个活在历史中的人,带着无穷的智慧和温情。
虽然我还小,但我已经能感受到奶奶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她不仅仅是在穿衣服,更是在讲述一个个关于家族和故乡的故事。
我知道,将来我也会继承这份文化,穿上这些特别的衣服,将我们家族的传统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故事和历史。
所以,每当奶奶穿上那些传统服饰时,我都会静静地坐在她身边,听她讲述那些美丽的回忆和故事。
我知道,这些不仅仅是衣服,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家族的温情,它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31Brief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DrapingCutting and Plane CuttingWang Yujie, Liu He(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0, China)Abstract: Nowadays,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demanding on clothing in the wake of the progress of this era. In terms ofcutting techniques, there are two common techniques used in clothing patternmaking — that’s plane cutting and draping cutting. As an excellent patternmaking designer, it’s necessary to be aware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two kinds of patternmaking techniques to provide soli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clothing. These two techniques are widely used in garment technology and the operation methods and effects between them are different. This paper conducts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pplication scope and operation methods of draping cutting and plane cutting so that they can be better used in clothing.Keywords: draping cutting; plane cutting; clothing patternmaking; cutting technology; clothing design苗族传统服饰纹样研究徐丽君(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摘要:苗族传统服饰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宝贵的文化符号之一,苗族传统服饰纹样作为苗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种族迁徙发展,记录苗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传统习俗,成为集审美装饰与还原历史共存的重要物质载体,是苗族人民“观物取象”的直接体现。
浅析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服饰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与融合。
在此次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
1. 服饰种类的变化明清时期,男女服饰种类的变化非常明显。
在明朝时期,男子的服饰以宽袍、直裤、兜帽为主,而在清朝时期,男子的服饰变得更加简约,穿的是襦裙和旗袍。
女子的服饰则从明朝时期的“衣底拖泥水”变成了清朝时期的“连衣裙”。
这些服饰种类的变化不仅仅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化和审美的演变。
2. 多元化的服饰元素明清时期的服饰元素非常多元化,经历了多次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文化元素也被融入到了服饰中,例如袍裙式西装、“洋服”、外套等。
同时,地域文化的差异也使得服饰元素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例如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等不同族群的服饰风格也有所不同。
3. 社会地位的展现在明清时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扮,更是社会地位与身份的象征。
在清朝时期,穿着襦裙的女子只有宫女和一般庶民才能穿着,贵族女子则穿着羊皮小褂和二褂。
在明朝时期,官员与士人的服饰也有所不同,例如士人穿着的大红袍比官员穿着的袍子要厚实的多,显示了他们的学问与文化水平。
通过服饰,人们可以看出该人的职位、地位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
4. 儒雅与时髦的折中在明清时期,服饰的流行不仅仅是时尚潮流的追求,更是个人品味与儒雅气质的展现。
尤其是在明代,文人墨客们愿意为了表现自己的儒雅气质,穿上类似古代服饰的服装,这也意味着他们对传统文化深入的理解与领悟。
而在清代,服饰则变得更加时尚与现代化,旗袍、洋装等更加注重个性化与时尚感,但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元素。
以上就是对明清时期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的一些浅析。
明清时期,服饰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时尚追求,更是一种代表社会文化,展现个人气质与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
132李 珊:浅谈贵州省黄平县革家蜡染浅谈贵州省黄平县革家蜡染李 珊(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0)作者简介:李 珊(1993-),女,汉族,贵州遵义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美术。
【摘 要】革家人是中国一种未被识别且有待考究的民族,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却有自己的语言、服装和生活习惯,居住在贵州省黔东南凯里、黄平等地区,以黄平县为代表地区的革家人最多。
本文将对革家民族蜡染工艺的制作过程和方法以及蜡染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黄平县革家蜡染的艺术风格和代表性图案纹样。
【关键词】革家蜡染;蜡染工艺;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0-0132-01一、黄平县革家蜡染概述作为贵州人的我,初次接触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知识是在大学的时候听老师口述说起,在听老师说到黔东南以及贵州十七(八)个世居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丰富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时,我便对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贵州省黄平县革家蜡染工艺。
革家人是中国一种未被识别且有待考究的民族,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却有自己的语言、服装和生活习惯,居住在贵州省黔东南凯里、黄平等地区,以黄平县为代表地区的革家人最多。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革家人的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蜡染工艺被革家人保留了下来,古代称为“蜡缬”[1],可追溯到我国秦汉两个时期。
黄平县的革家人继承和发扬了蜡染的工艺,蜡染便成为革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革家人将蜡染运用到了很多生活用品上作为装饰,比窗帘、衣服、被罩、床单等。
二、黄平县革家蜡染工艺在初步认识革家蜡染后就尝试制作蜡染工艺,恰逢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来到我校,很荣幸加入到学习当中去,也让我学习到了怎样制作蜡染。
(一)蜡染工艺工具及材料布料:布料一般使用的是革家人自织的土布,也可以是棉布,以白色布匹为主。
蜡刀:蜡刀是一种铜片,是两片或者多片相同大小的铜片组合而成,另一端以小木棍固定而成。
浅论革家人的服饰文化 姓 名:王维斌 学 号:09410301036 班 级:09级历史学(1)班 指导教师:黄群老师 摘要: 革家人的服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革家人的服饰独具特色,尤其是年轻妇女的盛装,以蜡染、刺绣和银饰完美的巧构而成,色彩鲜艳,光灿夺目。在服饰的图案花纹上,革家人主要以弓箭和太阳为主,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 —— 传说中的射日英雄“后羿”,因此,弓箭和太阳在他们的服饰文化中一直被传承下来。可以说,革家人的服饰对其民族而言,既是一种物质财富的象征,又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革家人;服饰;习俗;物质财产;民族文化 革家人,是现居贵州省境内有待识别的民族,人口近6万,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黄平、施秉等十余个县、市。其中素有“革家人之乡”的黄平县重安江河畔,就聚居约革家人总人口的二分之一。革家人好居高山,从革家人大寨的望坝村,枫香寨,塘都村可以得到见证,这已成为其民族居住的地域特征。革家人拥有属于其民族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民族语言,共同的民族服饰,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和共同的生活习俗。其中,革家人的民族服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一本“历史古书”,它形象生动地容纳了革家人对先祖的记忆,民族战争迁徙的过程和民族文化的构造。革家人的服饰主要由蜡染、刺绣、银饰三者的巧构而成,其工艺独特,整齐,美观,大方,朴实,色泽艳丽。革家人的服饰对其族群而言是一种骄傲,因为他们的服饰凝结着其民族的勤劳和善良,也是其民族智慧的结晶,对民族的识别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近年来,研究革家人文化的学者颇多,小则大学教授、专家、社会中的民族文化爱好者,大则地区或国家的民族文化研究所及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其发表了较多有关革家人文化的文章和著作,对革家人文化在生活特征、语言特征、服饰特征等诸多方面作了自我论述和发扬,使革家人的文化得以与外族文化碰撞的机会和加强人们对革家人的认知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同时,对加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本文中,笔者以革家人的身份,并以革家人的服饰文化作为主题,来对其民族服饰文化的起源,发展,工艺构造以及社会影响等要素进行论述,这对进一步探究和挖掘革家人的服饰文化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革家人的概况与服饰的历史渊源 (一)、革家人 —— 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
革家人,实称“亻革(g e)家人”, “亻革”为合成词,在中文字库里无“亻革”字,故去“亻”取“革”,简称“革家人”。 革家人自称为“哥摩”( 革语),汉族称其为“仡兜”或“革兜”,苗族称其为“嘎兜”或’嘎斗”,不同的民族对革家人的称呼都有所不同,这是在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结果,其实质都是对革家人的认同。革家人虽然是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但其有着悠久是历史渊源,这也是一个民族永存下来的依据。 革家人在史料中有纵多记载,汉代史籍中载有:“僚在牂牁”。“牂牁”是古代郡名,在今贵州境内,说明贵州很早就有革家人居住。《黄平县志》载:“仡兜一名盖牌,男人性悍„„革家先民是古僚族支系”。[1]《贵州图经新志》载:“府志附郭士之民,境内夷民种类不一,其居山者,曰洞人、曰扬黄、曰仡僚、曰仡头、曰沐僚”。[2]《贵州通志》载:“黔之苗蛮,为类不一,有曰革、曰佳、曰僮、曰僚„„革者其俗出入,以革为生,故曰革”。[3]其中“ 以革为生”之意,是以“狩猎”来维持生存。《平播全书》载:“仲家苗、仡兜、木仡„„原是贵州铜仁、镇远等处良民”。[4]《黔南识略》载:“施秉有黑苗、花苗、仡兜三种”。[5]《老学庵笔记》载:“辰州,靖州蛮有仡伶、仡僚、仡榄、仡楼和山瑶等五族”。[6]《镇远府志》载:“仡兜,镇远,施秉皆有之,好居高坡,不篱不垣,男子衣类土人,女子短衣,偏髻,绣五彩于胸袖间,背负海巴”。[7]上述史料记载,革家人多与“僚”有关,因此,“僚族”作为革家人先民被史载下来。在明朝万历期间,官方和民间皆以“仡兜”来区分革家人和其他民族,“仡兜”亦为“革兜”,亦是现汉族人对革家人的称呼。 据史料记载,革家人原居于黄河以北,战争失败,不断南迁,迁入江西,大约600多年前再战败,由江西迁入贵州境内东南部地区。革家人人口少,好居高山,少被关注,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苗族的一支,但革家人拥有其独立的生活地域、语言、服饰以及生活习俗。现在的革家人一直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传说中的射日英雄后羿,从他们的服饰图纹和生活习俗来看,弓箭和太阳一直是他们的图腾和崇拜的信物,他们从不承认是苗族的一支。社科界泰斗费孝通先生早在1952年就撰文指出:“革兜是一个名族,是少数民族中之少数,是古代僚族的后代”。但在解放后的十多年里,国家和贵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曾多次对革家人调查研究,得出结论有二:“其一是革家人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其二是革家人可能是苗族的一支”。论断不定,未能将革家人列入中华民族之册,仍待识别。直至2003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发出(2003)公(治)118号文件,按照“凡已按照少数民族对待的仍按少数民族对待,填写民族成分时原来怎么填写仍怎么填写”的原则,将革家人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填写为“亻革家人”。
(二)、革家人 —— 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渊源 关于革家人的服饰,早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史籍中就有“椎髻斑衣”的记载,而今革家妇女头顶绾的椎脊形状发髻(高约十厘米,直径约五厘米)和上身穿的蜡染刺绣花衣,均与“椎髻斑衣”互为印证。清代段荣励的道光《清平县治》卷五就有“兜„„妇人髻高,缠以花带„„。女子带花帽帽边贯以珠缨,前面相交后拖一幅,女子上帽下裹,均带海巴,头巾对角方巾为之„„衣块裙脚皆绣花„„”。[8] 爱必达的道光《黔南识略》卷十二亦云:“兜„„妇女绾髻,束花布一条,两端披与肩齐,衣盖膝,刺绣于胸袖间,昔称佩刀挟弩之风„„”。[9]而在清乾隆《镇远府志》龚传绅纂本皆有类似记载。上述记载,比较系统地体现革家人的服饰形状特征,以后的变化甚小,究其原因,一是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革家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有了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二是族群部落间的征战减少,革家人的人口逐增,民族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形成;三是国家开明的民族政策,使革家人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形成族群意识。 革家人的服饰主要以“弓箭”和“太阳”的图纹入图,尤其是红缨珠太阳帽,抹额为弓,发簪为箭,红缨须为太阳,形成了立体的实物射日图。这与他们传说中的先祖有关,传说在远古时期,天上出现七个太阳,没日没夜地在大地上空周旋,温度极高,烤得万物枯死,江河枯竭,人们无法生存。当时,僚部落有一个善于射箭的人,名叫“羿”,人们都要求羿射掉太阳,拯救苍生。一天,七个太阳又同时出现于上空,羿立即备弓取箭,爬上苍天大树,举弓一气射掉了六个太阳,留下最小的一个,从此,这个太阳昼夜有规律的出现。大地不再炎热,万物重生,江河滔流,苍生兴盛。此传说在现在革家人婴儿满月酒的古歌“摆解轰”(歌词很长,需两个多小时方能唱完)的歌词中有明确的记载,其义是把婴儿似为出升的太阳,希望健康成长。革家人把羿视为心目中的名族英雄,为了永远纪念羿对人类做出的贡献,革家人把“弓箭”和“太阳”图纹融入了他们的服饰文化之中。“羿”亦为“后羿”,同“后裔”皆同音,这大概就是革家人是“后羿”的“后裔”吧。革家人的上衣,被称为“蜡染刺绣铠甲”,名字的由来,亦与一个传说有关,传说中革家人的祖先是一名将军,屡立战功,受皇帝赐赏“红色铠甲战袍”,功成身退后,常取袍于院里晾晒,不慎被孙女穿于身上,外观十分英姿潇洒,便叫孙女仿制战袍,传于后世,以此来传承祖先的荣耀,于是就有了现在革家人“战袍式的铠甲盛装”。 革家人的服饰主要以红、白、黑三色为主,红色为主调。毛泽东曾说:“中华儿女多壮志,不爱红妆爱武装”。从革家人的服饰色调来看,可以断言,革家人既爱红妆,也爱武装。革家人的服饰制作,工艺精巧,工序复杂,学制需时长。革家人的女孩一般从五、六岁就开始跟革家人的服饰能手(祖母,母亲,姐姐,伯母等)学习蜡染和刺绣的工艺,到了十六七岁便学成,成为熟练的革家人服饰制作能手,并拥有了自己亲制的一套盛装,这套盛装既是礼装,又是嫁装,这时女孩就可以出嫁了。 革家人的服饰是其民族文化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很好的保存了革家人古香古色的民族文化,从显性的民族特征来看,革家人的服饰可以印证其民族的根源,对民族的识别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革家人的服饰构成元素与形式特征
革家人的服饰,有男装和女装之分。男装工艺较简单,分为便装和礼装。女装工艺较繁杂,分为童装、便装、盛装。
1、 男装特征 <1>男士便装 革家人成年男士的便装,受汉服影响较大,基本被同化。
<2>男士礼装 革家人男士的礼装仍续古式,分为白喜礼装和红喜礼装两类。白喜礼装用于丧葬,是孝子专用,亦称“孝装”,其工制简单,由一件或青或蓝的窄袖长袍和一张白色“孝布”(长约3米,宽30厘米,布一端挽头两三圈,另一端垂至膝部)构成。红喜礼装较为美观,工序较繁,帽为围头锥形蜡染嵌绣顶头帽,帽围插满数量不等的雄性野鸡细羽毛,帽顶插三根以上的雄性野鸡长尾巴,形状奇特,亦称“雄鸡帽”或“鸡冠帽”,照应了革家人的先祖们以狩猎为生的情景。上衣为蜡染长袍,以黑、白二色入图,图纹以方块和线条嵌套而成,衣底两旁分岔,并用宽约5厘米的红色织花带把蜡染长袍稳固于上身,花带两端系红须,于背挽结,红须垂于背。上衣两袖为刺绣花纹,图纹艳丽。裤较随意,与一般朴素的汉裤相同。鞋在古时为衲帮钉鞋,而今为汉式皮鞋。红喜礼装用途较广,尤其是盛大的节日集会,例如:革家人大年初二的“芦笙舞”, 农历正月十五的“男女青年踩亲舞”,农历二月初二的“芦笙会”以及迎亲、新郎官或扮新郎等节日或场合必须穿。之外,在走亲访友或祭祀祖先时亦可穿。
2、 女装特征 <1>童装 革家人的童装,是七、八岁以下女童们(男童少有)的盛装。其帽为“蜡染刺绣花童帽”,帽额较高,戴时皆露额,帽侧较低,遮蔽两耳与后颈,利于保暖。帽由蜡染与刺绣嵌套而成,蜡染布于四周,刺绣饰于顶部,图案皆以红、黑、白、黄四色日纹入图,色泽鲜亮。帽前后左右皆系红色帽须,顶部缀一排椭圆的银质菩萨片,银色光泽,与日辉映,似如“妃冠”。其衣为“蜡染刺绣花衣”,皆由蜡染与刺绣嵌套而成,图案以铜鼓纹入图。腰系蜡染刺绣转兜,兜内绘一轮初升的太阳或是一朵刚盛开的莲花,其意在于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裤为青、蓝、黑等色布料制成,比较单调。鞋为手工制布鞋,轻巧耐穿。女孩们的童装在平时嬉戏方可穿戴,若是盛大的节日集会,穿戴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