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动植物染色体数目表 知识背景
- 格式:doc
- 大小:294.00 KB
- 文档页数:2
染色体分类依据染色体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结构,它携带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根据染色体的不同特征和功能,可以将染色体进行分类。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染色体的分类。
一、按形态分类1. 条状染色体:条状染色体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呈现出条状的形态。
人类的染色体中有22对条状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还有一对性染色体,即X染色体和Y染色体。
2. 球状染色体:球状染色体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呈现出球状的形态。
球状染色体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如豌豆等。
3. 环状染色体:环状染色体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呈现出环状的形态。
环状染色体存在于一些原核生物中,如细菌等。
二、按基因组数量分类1. 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染色体数量较少,通常只有一个染色体。
细菌是典型的原核生物,其染色体为环状。
2. 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染色体数量较多,分为单倍体和多倍体。
单倍体指的是每一种染色体只有一条,多倍体指的是每一种染色体有两条或更多条。
三、按染色体带分类1. G带:G带是一种染色体带,通过浸染技术可将染色体分成不同的区域。
G带中富含AT碱基对,染色体呈现出暗黑色。
2. R带:R带是另一种染色体带,与G带相反,R带中富含GC碱基对,染色体呈现出亮白色。
3. C带:C带是一种染色体带,通过特殊染色技术可将染色体上的底物染色。
C带可染色的区域主要为不活跃的异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端部。
四、按染色体的功能分类1. 常染色体:常染色体是指在细胞核中存在的染色体,它们携带着大部分的遗传信息。
人类的常染色体有22对。
2. 性染色体:性染色体是指决定生物性别的染色体,人类的性染色体为一对X染色体和一对Y染色体。
男性为XY,女性为XX。
3. 线粒体染色体:线粒体染色体是存在于线粒体中的染色体,它们携带着少量的遗传信息。
线粒体染色体主要由母亲传递给子代。
通过以上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染色体的特征和功能。
染色体的分类对于研究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帮助我们揭示了生物的遗传规律和进化历程。
高二生物染色体知识点一、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染色质组织形成的结构体,是载体遗传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染色体由DNA、蛋白质和少量RNA组成,具有重要的遗传功能。
二、染色体的分类1. 根据形态划分:染色体可分为厚染色体和细染色体。
厚染色体是指带有中节缢缩处的染色体,细染色体则是没有中节缢缩的染色体。
2. 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划分:染色体可分为双着丝粒染色体和单着丝粒染色体。
双着丝粒染色体是指染色体上有两个着丝粒,单着丝粒染色体则只有一个着丝粒。
三、染色体的数目人类正常细胞中,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6条,即23对。
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另外一对是性染色体。
四、染色体的形成过程1. 有丝分裂: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进行复制,由单体染色体复制成为具有姐妹染色体的染色体,并在分裂过程中被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
2. 减数分裂: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复制,形成四倍体的染色体组,然后经过两次分裂,最终形成四个孢子细胞。
五、染色体的遗传变异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的变异会导致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常见的染色体遗传疾病包括唐氏综合征、克氏综合征等。
六、染色体的重要功能1. 载体遗传信息:染色体携带了细胞遗传信息,通过DNA上的基因编码,决定了个体的性状和特征。
2. 稳定维持遗传信息:染色体可以保护和稳定细胞的遗传信息,防止信息的丢失和错误。
3. 参与细胞分裂: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起到重要的导向和分离作用,确保遗传物质正常分配给子细胞。
七、染色体与遗传疾病1. 数目异常:如多染色体症、单染色体缺失症等,影响个体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2. 结构异常:如染色体断裂、易位等,会导致基因的重组与重构,进而引发遗传疾病。
八、染色体研究的应用1. 应用于亲子鉴定:通过对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进行分析,可以判断亲子关系。
2. 应用于遗传咨询:染色体异常与遗传疾病有密切关系,通过对染色体的分析,可以提供遗传咨询。
3. 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对于揭示生命的奥秘和人类疾病的发生机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染色体简介1、在间期核中染色体是以DNA-蛋白质的纤丝形式存在的遗传物质,因可被碱性染料着色而得名,在细胞分裂期变成染色体。
人类从双亲处继承的全部遗传物质是存在于卵子和精子这两种细胞的细胞核内。
在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最为恒定,分化最清晰,便于观察和比较,因而是研究中通用的染色体分析时相,在光镜中观察时常选用油镜(100X目镜)。
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染色体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具有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具有控制分化和发育的作用。
正常人体细胞中共有46条染色体,构成23对常用2n表示。
每一对染色体由两条形态功能相同,分别来源于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构成。
这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
每一条染色体都是由两条染色单体连于一个着丝粒所构成。
着丝粒可将染色体分成两个臂,较长的:为长臂(q),较短的称为短臂(p)。
在23对染色体中,1~22号染色体为男女所共有,称为常染色体;另2条与性别分化有关,为性染色体,X和Y。
男性核型为46,XY;女性为46,XX。
生殖细胞中卵细胞和精子各有23条染色体,常用n来表示分别为22+X和22+Y。
人的性别是在受精时由精子和卵子中所含的性染色体所决定的。
人类女性除含22对常染色体外,还有一对和性别有关的X染色体,表示为:2n = 46, XX;人类男性除含同样的22对常染色体外,其性染色体则是一条X和一条Y,表示为:2n = 46,XY。
染色体的形态随着细胞周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染色体是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metaphase chromsome)。
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有着丝粒处相连。
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染色体分为四种类型,中部着丝粒,亚中部着丝粒,近端和端着丝粒染色体。
人只有前三种。
在哺乳类的其他动物、两栖类、昆虫的双翅目等的性染色体情况与人类相似;鸟类、昆虫的鳞翅目等则正好相反,雌性是异配性别,雄性是同配性别。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正常体细胞内,染色体和DNA均用2N表示)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不同的特点是:
1.动物细胞有中心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自产生了一个新的中心粒,因而细胞中有两组中心粒.进入分裂期后,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在这
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无数条星射线,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2.动物细胞分裂末期,细胞的中部并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
核内DNA 染色体 染色单体 染色体位置 染色体形态 间期 2N----4N 2N 0----4N 核内四周 散乱分布 染色质 前期 4N 2N 4N 染色体 中期 4N 2N 4N 赤道板集结 后期 4N 4N 0 移向两级
末期
2N
2N
染色质
间期 |前 | 中 | 后 | 末 |
2N
4N 数目
时间
间期 |前 | 中 | 后 | 末 |
2N
4N
数目
间 0
2N
4N
数目
时间。
第四章染色体(返回目录)染色体(chromosome)原来是指在真核生物细胞分裂期中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
它只存在于分裂期中的细胞内,在细胞周期的间期中,松散成为无定形的染色质(chromatin)。
现在染色体这一概念已被普遍用于指存在于原核生物(prokaryote)和真核生物(eukaryote)细胞内的所有核酸分子(DNA和RNA)。
染色体和染色质属于同一物质,二者并不存在组分上的差异,只是由于细胞所处的时期和生理功能的不同而表现在形态上的差异。
关于染色体的内部结构和染色体与染色质之间的变化过程,以及染色体中的DNA分子与蛋白质分子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等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核小体的发现才得到较为完整的解答。
第一节动物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特征在生物界中,每个物种的染色体都有其特定的数目和形态特征,了解物种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特征对于研究物种的起源、演化和分类,鉴别染色体的来源,以及开展基因定位和绘制遗传图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染色体的数目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对恒定的,高等动、植物体细胞的染色体大多是成对的,在性细胞中总是成单的,故在染色体数目上,体细胞是性细胞的1倍,通常分别用2n和n表示。
例如,猪2n=38,n=19;普通牛2n=60,n=30;山羊2n=60,n=30;人类2n=46,n=23;等等。
不同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差别很大,例如,线虫类的一种马蛔虫(Ascaris sp.)变种只有1对染色体(n=1);而另一种蝴蝶(Lysandra)可达191对染色体(n=191);在某些植物中,如真蕨纲瓶尔小草属(Ophioglossum)的染色体数目甚至可多达510对(n=510);哺乳动物的染色体数目一般在10~30对之间(n=10~30)(表2—1)。
染色体数目的多少与该物种的进化程度一般并无关系,某些低等生物的染色体可比高等生物多许多,或者相反。
但是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特征对于鉴别系统发育过程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常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染色体的特征及数目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典型的染色体通常由长臂和短臂、着丝点和着丝粒、次缢痕和随体、端粒等几部分组成。
不同物种染色体大小差异较大。
一般染色体数目少的则体积较大。
2、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3、染色体的数目特征:①恒定性。
同一种生物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
②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的,在性细胞中总是成单的。
通常用2n和n表示,如水稻2n=24,n=12;普通小麦2n=42,n=21。
③不同物种染色体数目差异很大④人体染色体的数目:23对染色体⑤韭菜是四倍体,有32条染色体。
⑥蜜蜂种群中的雄蜂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⑦果蝇染色体组成:(4对共8条染色体)4、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相关高中生物知识点:伴性遗传伴性遗传:1、概念:是指在遗传过程中子代的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
2、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伴性遗传方式遗传特点实例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最可能为“X显”(男病女必病)连续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最可能为“X隐”(女病男必病)交叉遗传红绿色盲、血友病伴Y染色体“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无女性患者”――最可能为“伴Y”(男性全为患者)连续遗传外耳道多毛症基因位置的实验探究与判断:1.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1)在已知显隐性性状的条件下,可设置雌性隐性性状个体与雄性显性性状个体杂交。
(2)在未知显隐性性状的条件下,可设置正交和反交实验。
①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若正反交结果不同,且子代性状与性别有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之染色体数【—第一天生物上册之染色体数】,染色体指某染色体的内部区段发生180°的倒转,而使该区段的原来基因顺序发生颠倒的现象。
1.非整倍体变异。
指以一定染色体数为一套的染色体组呈整倍增减的变异。
一倍体只有1个染色体组,一般以x表示。
二倍体具有2个染色体组。
具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者统称多倍体,如三倍体、四倍体、五倍体、六倍体等。
单倍体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一般奇数多倍体由于减数分裂不正常而导致严重不孕。
如果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则称同源多倍体。
如直接使某二倍体物种的染色体数加倍,所产生的四倍体就是同源四倍体。
如使不同种、属间杂种的染色体数加倍,则所形成的多倍体称为异源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系列在植物中相当普遍,据统计约有30~35%的被子植物存在多倍体系列,而禾本科植物中的异源多倍体则高达75%。
栽培植物中有许多是天然的异源多倍体,如普通小麦为异源六倍体、陆地棉和普通烟草为异源四倍体。
多倍体亦可人工诱发,秋水仙碱处理就是诱发多倍体的最有效措施。
2.非整倍体变异。
生物体的2n染色体数增或减一个以至几个染色体或染色体臂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生物体称非整倍体。
其中涉及完整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称初级非整倍体;涉及染色体臂的非整倍体称次级非整倍体。
在初级非整倍体中,丢失1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体,称为缺体(2n-2);丢失同源染色体对中1条染色体的生物体称为单体(2n-1);增加同源染色体对中1条染色体的生物体称为三体(2n+1);增加1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体称为四体(2n+2)。
在次级非整倍体中,丢失了1个臂的染色体称为端体。
某生物体如果有1对同源染色体均系端体者称为双端体,如果1对同源染色体中只有1条为端体者称为单端体。
某染色体丢失了1个臂,另1个臂复制为2个同源臂的染色体,称为等臂染色体。
具有该等臂染色体的生物体,称为等臂体。
等臂体亦有单等臂体与双等臂体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