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操作复习题说课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讲座教学课件ppt》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概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基本内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与规范•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与考核•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典型病例分析•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未来发展与展望01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概述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护理理论、技术及其发展的学科,它以个体健康为中心,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特点,强调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的整体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注重扶正祛邪、调和阴阳平衡,强调情志、饮食、起居等生活护理,以及预防和保健。
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源于古代,历经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成为中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发展历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临床医疗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能够缓解病人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02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基本内容整体观念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在护理技术操作中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因人制宜中医护理强调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适合患者的护理方案。
预防为主中医护理注重预防,通过调理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基本原则1针灸技术操作23针灸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神经肌肉病变、内分泌失调等疾病,如头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适应症针灸技术操作包括消毒、进针、留针、出针等步骤,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穴位选择合适的针具和手法。
操作步骤针灸后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泡热水,以免引起不适。
中医护理学操作讲课稿范文中医护理学操作讲课稿第一部分:中医护理学概述一、中医护理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1. 中医护理学是指运用中医理论与技术,对病人进行护理的学科。
2.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由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发展而来。
二、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理1.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范畴,指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
2. 五行学说:中医理论将万物分类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3.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由五脏六腑组成。
第二部分:中医护理学的操作技术一、中医常用护理技术1. 推拿按摩:利用手法在人体穴位、经络和组织上施加力量,调节气血运行,达到舒筋通络的效果。
2. 刮痧疗法:用硬物在患者皮肤上进行刮擦,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病情。
3. 灸疗法:运用艾绒或其他熏灼物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经络及相关穴位,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
4. 中药熏蒸:将中药煮熟后放入袋内,让患者吸入药气,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二、中医穴位与按压技术1. 经络与穴位:解释了经络的概念,介绍了主要经络的走行和常用穴位。
2. 穴位按压:通过对穴位的按压刺激,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作用。
第三部分:中医护理学的应用领域一、中医护理在常见病护理中的应用1. 感冒、发热的护理:推拿按摩、灸疗法、中药熏蒸等。
2. 头痛、头晕、失眠的护理:穴位按压、刮痧疗法等。
3. 高血压、糖尿病的护理:按摩穴位、中药熏蒸等。
二、中医护理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1. 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推拿按摩、灸疗法、中药熏蒸等。
2. 糖尿病的护理:按摩穴位、刮痧疗法等。
3. 心脏病的护理:穴位按压、中药熏蒸等。
第四部分:中医护理学的注意事项一、中医护理的禁忌症1. 怀孕期间和月经期禁用灸疗法。
2. 高血压患者禁止使用刮痧疗法。
3. 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中药熏蒸等。
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前要做好消毒措施。
2. 操作时要注意力度和时间的掌握。
3. 控制好操作的温度,避免烫伤。
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操作【重点难点】一、针刺法针刺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毫针刺法1、适应围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病证。
2、毫针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3、针刺方法(1)进针法右手称刺手、左手称押手①单手进针法②双手进针法a指切进针法b挟持进针法c提捏进针法d舒进针法(2)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①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
分为:a直刺:针身与皮肤成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可深刺或浅刺,尤其是肌肉丰厚的腰、臀、腹、四肢部位的腧穴。
b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骼边缘的腧穴,或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部位的腧穴。
c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
针身与皮肤成15°角,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肤特别浅薄的腧穴。
②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
③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程度。
(3)行针与得气①行针:又名运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a提插法:就是提针与插针的结合应用,即针尖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b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指、中指挟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
②针感:又称“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的酸、胀、重、麻等感觉,并从局部向一定方向传导,以及操作者针下的沉紧感。
(4)补泻手法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腧穴的特性、针刺的手法。
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的主要手段,一般轻刺激量为补,重刺激量为泻,中等刺激量为平补平泻。
(5)留针与出针①留针一般留针时间为10~20分钟。
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操作【重点难点】一、针刺法针刺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毫针刺法1、适应范围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病证。
2、毫针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3、针刺方法(1)进针法右手称刺手、左手称押手①单手进针法②双手进针法a指切进针法b挟持进针法c提捏进针法d舒张进针法(2)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①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
分为:a直刺:针身与皮肤成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可深刺或浅刺,尤其是肌肉丰厚的腰、臀、腹、四肢部位的腧穴。
b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骼边缘的腧穴,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部位的腧穴。
c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
针身与皮肤成15°角,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肤特别浅薄的腧穴。
②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
③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程度。
(3)行针与得气①行针:又名运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a提插法:就是提针与插针的结合应用,即针尖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b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指、中指挟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
②针感:又称“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的酸、胀、重、麻等感觉,并从局部向一定方向传导,以及操作者针下的沉紧感。
(4)补泻手法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腧穴的特性、针刺的手法。
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的主要手段,一般轻刺激量为补,重刺激量为泻,中等刺激量为平补平泻。
(5)留针与出针①留针一般留针时间为10~20分钟。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操作复习题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操作复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单选题)1、为病人行豪针刺时,进针“得气”后,一般留针时间为A、5-8分钟B、10-20分钟C、25-30分钟D35-40分钟E45-50分钟2、下列哪些病人或部位禁止应用针刺疗法A、头痛病人B、下肢瘫痪病人C、中风病人D、类风湿病人E、孕妇的下腹、腰骶部3、运用皮肤针(梅花针)治疗疾病时,用较重的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病人有疼痛感觉,此称为A、较弱刺激B、弱刺激C、中刺激D、强刺激E、超强刺激4、为病人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时,药液不可注入A、关节腔、脊髓腔B、大肌群C、头面部D、背部E、四肢下段5、电针疗法采用有节率的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型,此波型称为A、密波B疏波C、疏密波D断续波E锯齿波6、将艾条冉端对准施艾部位,在距离施艾腧穴约2-3cm高处,反复地旋转移动或作左右方向转移,此是A、温和灸B、雀啄灸C、回旋灸D、温针灸E、艾柱灸7、利用灌状器具,借助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造成局部皮肤充血或淤血的现象为A、针刺法B、艾灸法C、推拿法D、拔火罐法E、拔药水罐法8、为病人换药时应注意,对汞剂过敏者禁用A、丹药B、油剂C水剂D、散剂E、注射剂9、为病人实施药熨时,温度不宜超过A、30 ℃B、40℃C、50℃D、60℃E、70℃10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者,禁用A、药浴法B、中药离子导入法C、熏洗法D、换药法E、坐药法11、将药物置入阴道内的治疗方法称为A、药浴法B、药熨法C、敷药法D、换药法E、坐药法12、薰洗药温不宜过热,其温度一般为A、10℃~20℃B、20℃~30℃C、30℃~40℃D、50℃~70℃E、80℃~90℃13、针刺时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此针法为A、提插法B、捻转法C、补法D、泻法E、平补平泻法【B型题】(配伍选择题)A、15℃角B、30℃角C、45℃角D、60℃角E、90℃角1、针刺时直刺的角度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E2、针刺时斜刺的角度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C3、针刺时平刺的角度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AA、5~8cmB、9~14cmC、15~20cmD、18~25cmE、28~35cm4、中药保留灌肠时,慢性痢疾病人肛管插入的深度为C5、中药保留灌肠时,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肛管插入的深度为DA、50~100次/秒B、2~5次/秒C、6~10次/秒D、30~40次/秒E、16~20次/分或20~25次/分6、电针密波的频率是A7、电针疏波的频率是B8、电针锯齿波的频率是EA、解除或缓解妇科慢性疾病B、美肤、美容C、解除或缓解各类“痧症”D、保持疮面清洁,控制感染E、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9、坐药法的目的是A10、拔火罐法的目的是E11、刮痧法的目的是CA、5分钟左右B、5~7分钟C、10~15分钟D、15~18分钟E、20~30分钟12、温和灸一般施灸的时间为B13、雀啄灸一般施灸的时间为A14、回旋灸一般施灸的时间为E【X型题】(多选题)1、为病人行熏洗治疗时应注意A、药温为50℃~70℃B、一般每日一次C、所用物品每人一份D、孕妇宜坐浴E、每次20~30分钟2、中药保留灌肠的目的A、清热解毒B、镇静、催眠C、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D、控制肠道感染E、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3、敷药法的作用有A、通经活络B、清热解毒C、活血化瘀D、消肿止痛E、冬病夏治4、实施推拿疗法的目的是A、促进组织修B、健脾和胃C、保健强身、预防疾病D、调整阴阳E、复缓解各种急慢性疾患5、温针灸的作用有A、滑利关节B、温通经络,调和血气C、消肿散结,祛湿散寒D、回阳救逆,防病治病E、吸毒排脓6、艾柱灸最常用的方法有A、直接灸B、温和灸C、雀啄灸D、回旋灸E、间接灸7、针刺时病人出现气胸应如何处理A、立即报告医生,严密观察病情B、病人取半卧位,避免咳嗽C、重症者給氧D、配合医生行胸腔穿刺减压术E、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抗休克治疗8、病人出现下列哪些情况时禁止用水针法(穴位注射法)A、局部皮肤有感染、瘢痕B、有出血倾向者C、注射时回抽无血者D、高度水肿者E、阑尾手术后9、熏洗法的作用有A、缓解关节疼痛B、疏通腠理C、祛风除湿D、清热解毒E、杀虫止痒10、艾条灸的施灸顺序一般是A、先下后上B、先上后下C、先灸阳经,后灸阴经D、先灸四肢、后灸胸腹部E、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二、填空题1、换药时,脓腐较多的伤口每日换药1~2 次。
经络与腧穴掌握:经络: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奇经八脉: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
经穴: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
奇穴:经外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阿是穴:指既无固定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一夫法:令患者将示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宽度作为3寸。
1.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与六脏相配属的刘阴经分支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前厥阴,中太阴,后少阴,至内踝上8寸出厥阴与太阴交叉后太阴出于厥阴之前);与六腑相配属的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前阳明,中少阳,后太阳)2.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
3.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和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4.十二经脉的循行流注顺序:“肺肠胃脾心小肠,膀肾心包焦胆肝”5.经络的生理功能:联络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6.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
理解1.经络系统的组成:P482.奇经八脉的分布:纵横交错的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
作用: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操
作复习题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操作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单选题)
1、为病人行豪针刺时,进针“得气”后,一般留针时间为
A、5-8分钟
B、10-20分钟
C、25-30分钟 D35-40分钟 E45-50分钟
2、下列哪些病人或部位禁止应用针刺疗法
A、头痛病人
B、下肢瘫痪病人
C、中风病人
D、类风湿病人
E、孕妇的下腹、腰骶部
3、运用皮肤针(梅花针)治疗疾病时,用较重的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病人有疼痛感觉,此称为
A、较弱刺激
B、弱刺激
C、中刺激
D、强刺激
E、超强刺激
4、为病人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时,药液不可注入
A、关节腔、脊髓腔
B、大肌群
C、头面部
D、背部
E、四肢下段
5、电针疗法采用有节率的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型,此波型称为
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6、将艾条冉端对准施艾部位,在距离施艾腧穴约2-3cm高处,反复地旋转移动或作左右方向转移,此是
A、温和灸
B、雀啄灸
C、回旋灸
D、温针灸
E、艾柱灸
7、利用灌状器具,借助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造成局部皮肤充血或淤血的现象为
A、针刺法
B、艾灸法
C、推拿法
D、拔火罐法
E、拔药水罐法
8、为病人换药时应注意,对汞剂过敏者禁用
A、丹药
B、油剂 C水剂 D、散剂 E、注射剂
9、为病人实施药熨时,温度不宜超过
A、30 ℃
B、40℃
C、50℃
D、60℃
E、70℃
10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者,禁用
A、药浴法
B、中药离子导入法
C、熏洗法
D、换药法
E、坐药法
11、将药物置入阴道内的治疗方法称为
A、药浴法
B、药熨法
C、敷药法
D、换药法
E、坐药法
12、薰洗药温不宜过热,其温度一般为
A、10℃~20℃
B、20℃~30℃
C、30℃~40℃
D、50℃~70℃
E、80℃~90℃
13、针刺时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此针法为
A、提插法
B、捻转法
C、补法
D、泻法
E、平补平泻法
【B型题】(配伍选择题)
A、15℃角
B、30℃角
C、45℃角
D、60℃角
E、90℃角
1、针刺时直刺的角度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E
2、针刺时斜刺的角度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C
3、针刺时平刺的角度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A
A、5~8cm
B、9~14cm
C、15~20cm
D、18~25cm
E、28~35cm
4、中药保留灌肠时,慢性痢疾病人肛管插入的深度为C
5、中药保留灌肠时,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肛管插入的深度为D
A、50~100次/秒
B、2~5次/秒
C、6~10次/秒
D、30~40次/秒
E、16~20次/分或20~25次/分
6、电针密波的频率是A
7、电针疏波的频率是B
8、电针锯齿波的频率是E
A、解除或缓解妇科慢性疾病
B、美肤、美容
C、解除或缓解各类“痧症”
D、保持疮面清洁,控制感染
E、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
9、坐药法的目的是A
10、拔火罐法的目的是E
11、刮痧法的目的是C
A、5分钟左右
B、5~7分钟
C、10~15分钟
D、15~18分钟
E、20~30分钟
12、温和灸一般施灸的时间为B
13、雀啄灸一般施灸的时间为A
14、回旋灸一般施灸的时间为E
【X型题】(多选题)
1、为病人行熏洗治疗时应注意
A、药温为50℃~70℃
B、一般每日一次
C、所用物品每人一份
D、孕妇宜坐浴
E、每次20~30分钟
2、中药保留灌肠的目的
A、清热解毒
B、镇静、催眠
C、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
D、控制肠道感染
E、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
3、敷药法的作用有
A、通经活络
B、清热解毒
C、活血化瘀
D、消肿止痛
E、冬病夏治
4、实施推拿疗法的目的是
A、促进组织修
B、健脾和胃
C、保健强身、预防疾病
D、调整阴阳
E、复缓解各种急慢性疾患
5、温针灸的作用有
A、滑利关节
B、温通经络,调和血气
C、消肿散结,祛湿散寒
D、回阳救逆,防病治病
E、吸毒排脓
6、艾柱灸最常用的方法有
A、直接灸
B、温和灸
C、雀啄灸
D、回旋灸
E、间接灸
7、针刺时病人出现气胸应如何处理
A、立即报告医生,严密观察病情
B、病人取半卧位,避免咳嗽
C、重症者給氧
D、配合医生行胸腔穿刺减压术
E、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抗休克治疗
8、病人出现下列哪些情况时禁止用水针法(穴位注射法)
A、局部皮肤有感染、瘢痕
B、有出血倾向者
C、注射时回抽无血者
D、高度水肿者
E、阑尾手术后
9、熏洗法的作用有
A、缓解关节疼痛
B、疏通腠理
C、祛风除湿
D、清热解毒
E、杀虫止痒
10、艾条灸的施灸顺序一般是
A、先下后上
B、先上后下
C、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D、先灸四肢、后灸胸腹部
E、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二、填空题
1
2、中药保留灌肠时,灌肠液的温度应根据药性、年龄及季节作适当调整。
清热解毒药温度宜偏低,
药温度以
3
故。
4
5
6
7
三、名词解释
1、水针法:又称穴位注射法,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治疗方法。
2、晕针:是指针刺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晕厥现象。
3、弱刺激:是指应用皮肤针时,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病人无疼痛为度。
4、疏密波:是疏波和密波交替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型,疏密交替持续的时间各约1.5秒,能克服单一波型易产生适应的缺点。
动力作用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
四、判断题
1、针体在体内异常紧张,出现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称为弯针。
(×)
2、皮肤针法循经叩刺时,每隔1cm左右叩刺一下,一般可叩刺8~16次。
(√)
3、为病人进行穴位注射时,应评估病人局部皮肤情况及有无药物过敏史。
(√)
4、温针灸具有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
(√)
5、刮痧过程中发现病人出现异常,应继续刮痧,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
6、拔火罐的预期目标是,病人风寒湿痹所致的腰酸背痛,虚寒性咳嗽等症状缓解。
(√)
7、对高热,急性炎症等实热证者禁用热敷法。
(√)
8、用皮肤针叩刺时用力须均匀,针尖要垂直而下,垂直而上,避免慢、压、斜、拖,以减轻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