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不利行政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260.50 KB
- 文档页数:75
行政行为的分类及其标准行政行为是指由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特定对象作出的具有行政效力的行为。
行政行为的分类是对行政行为进行归类和概括,以方便研究和理解行政行为的性质和特点。
本文将从行政行为的分类以及相应的标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行政行为的分类根据行政行为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以下几类:1. 裁量行政行为:裁量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法律规定自行决定的行政行为。
这类行为在法律上没有具体的规定,属于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范围,例如环境监察部门对违法排放行为的处罚决定等。
2. 强制行政行为:强制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利用行政强制手段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行政机关根据法定职权要求特定的对象执行某种行为,对于拒不履行的对象,则可以采取强制性措施,例如强制执行命令、强制暂扣等。
3. 许可行政行为:许可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对特定对象的申请作出的允许或者不允许的决定。
这类行为是一种积极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给予许可,例如建设工程许可、经营许可等。
4. 奖励行政行为:奖励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特定对象做出的奖励、表彰或激励的行为。
这类行为主要是对于个人或组织在某个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奖励,例如科技创新奖励、文化事业奖励等。
二、行政行为的标准行政行为的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来源以及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等方面来确定的。
1. 归属标准:行政行为的归属标准是指行政行为的制定依据和来源,即该行政行为是属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是行政机关的自主决定。
根据归属标准,行政行为可以分为中央行政行为和地方行政行为。
2. 法定标准:法定标准是指行政行为的制定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
即行政行为是否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制定,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使职权。
行政行为的法定标准是保证行政行为合法性的重要标准。
3. 目的标准:目的标准是指行政行为的目的是否合法、合理,是否符合行政机关的职责和法律精神。
2016会计继续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答案及题库第一篇:2016会计继续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答案及题库《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答案及题库第一部分答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一讲A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二讲D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三讲A 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四讲B 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五讲A 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六讲A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七讲C 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八讲C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九讲B 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十讲A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十一讲B 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十二讲D 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十三讲A 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十四讲A 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十五讲D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十六讲D 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十七讲B 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十八讲D 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十九讲C 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二十讲D 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二十一讲C 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二十二讲C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二十三讲C 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二十四讲A 对注:限时考试时,按下鼠标左键选取部分题目,按CTRL+C 复制,再到本文件中按CTRL+F(或用查找),在查找内容(N)框内粘贴选取的部分题目,按回车(或按查找下一处)就可以找到答案。
单选、判断答案全,多选有大部分,通过考试无压力。
第二部分题库《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一讲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行政伦理学主讲人:明炜博第四章行政权力第一节行政权力概述第二节行政权力与行政体制第一节行政权力概述•一、行政权力的涵义•(一)权力的涵义及相关概念辨析•1.权力的涵义:影响的潜力•2.相关概念辨析:权力与权威、权力与职权、权力与权利•3.权力的类型:法定性权力、奖励性权力、强制性权力、专家性权力、参照性权力•(二)行政权力的涵义•解决一系列行政问题的强制力量与影响力。
•二、行政权力的来源和特点•(一)行政权力的来源•1.行政权力的理论来源:早期分权学说、三权分立学说、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五权宪法学说、议行合一学说。
•2.行政权力的现实来源:法律、行政授权和惯例。
•(二)行政权力的特点•1.公共性•2.执行性•3.一元性•4.时效性•5.膨胀性•三、行政权力的功能与分类•(一)行政权力的功能•1.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维护正常的国家和社会秩序•2.组织、调控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增进人民福利•3.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二)行政权力的类型•1.根据行政权力受约束的程度分类:约束性行政权力和自由裁量性行政权力。
•2.根据行政行为的模式分类:行政立法权、行政决策权、行政组织权、行政决定权、行政命令权、行政执行权、行政监督检查权、行政处罚权、行政强制执行权和行政司法权。
•四、行政权力行使的原则•1.为人民服务的原则•2.依据法律的原则•3.不超越权限的原则•4.遵守程序的原则•5.公正的原则•6.公开的原则•7.对结果负责的原则第二节行政权力与行政体制•一、行政体制的涵义、影响因素与作用•(一)行政体制的涵义•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行政职能的配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二)行政体制的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的影响•2.经济因素的影响•3.文化因素的影响•4.国际环境的影响•(三)行政体制的作用•1.科学合理的行政体制有助于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行政一、行政的概念行政一词的英文是administration, 含义是执行与管理。
马克思说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
习语的行政包括私行政及公行政。
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仅指公共行政,即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目的而设立一定组织机构或者授权某些组织采取特定法定手段及方式对公共行政事务进展组织及管理的活动。
公行政又分为政府行政及社会公行政。
公行政的最大特点是不以营利为目的。
以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
解读“行政〞定义的困境二、行政的特征行政权是国家公行政实施的根底条件,离开行政权行政将寸步难行。
行政权从内容上看是国家的一种治权,它以实现社会的治理为己任。
它从特征看:具有国家意志性、执行性、法律性与强制性;它的内容很广泛,且有很强的专业性;它的实施必须定位于具体的行政主体与公务员。
及国家其他公权力的区别是它具有主动性、广泛性与自由裁量性的特征。
及公民权利的区别是它具有强制性、单方性、优益性特征。
行政法行政法的概念〔一〕诸说1、管理论从行政权功能上强调对社会的组织与管理,认为行政法是规定国家各方面行政管理的行政法律标准的总称,强调行政法是国家管理法。
2、控权论从行政权容易对社会侵权角度,认为行政法是控制行政权力的法,此观点流行于英美。
如英国的韦德、美国的施瓦茨。
3、平衡论认为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与监视行政关系的法.此观点由我国学者20世纪90年代提出,今天在我国占主导地位。
行政法是指调整及规定行政主体享有并行使行政权力与实施行政活动过程所产生的关系,以及对行政权力与行政活动进展监视及救济过程所产生的关系的法律标准的总称。
行政法的核心是对行政权的标准,因此围绕着行政权力,行政法的根本内容就包括了有关行政权力的设定、配置;行政权力的行使;对行政权力的监视及救济三大局部的行政法律标准。
〔二〕特征形式特征是难以制定统一法典,由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标准组成,其数量之多居各部门法之首。
内容主要包括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与行政救济法四大块。
法律考试行政法中的行政行为形式行政法是法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了解行政法的基本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行政法考试中,行政行为形式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以高中学生为受众,详细解析行政行为形式的相关内容,并给出一些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行政行为形式的概念和分类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对特定的行政对象采取的具体行动。
行政行为形式是指行政行为的表现方式和形态。
根据行政行为的不同特点和性质,可以将行政行为形式分为以下几类:1. 书面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通过书面文件的形式,向特定的行政对象表达意见、决定或命令等。
例如,行政机关发出的公告、通知、决定书等。
2. 口头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通过口头的方式,向特定的行政对象传达意见、决定或命令等。
例如,行政机关在现场执法时所说的口头警告、口头通知等。
3. 默示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通过行为或事实的方式,向特定的行政对象传递意见、决定或命令等,而非明确的书面或口头表达。
例如,行政机关对某项行为默许或默示同意。
4. 虚拟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通过电子或网络等虚拟媒介,向特定的行政对象传递意见、决定或命令等。
例如,行政机关通过电子邮件或网络平台发布通知、决定等。
二、行政行为形式的考点及解题技巧1. 辨析不同行政行为形式的特点:在考试中,常常会出现辨析不同行政行为形式的题目。
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要求的辨析点,例如,要求辨析书面行政行为和口头行政行为的区别。
(2)分析不同行政行为形式的特点和表现方式,例如,书面行政行为具有明确性和固定性,而口头行政行为则更加灵活和即时。
(3)根据题目要求,列举具体的例子进行比较,例如,书面行政行为可以是行政机关发出的决定书,而口头行政行为可以是执法人员现场的口头警告。
2. 分析行政行为形式的适用场景: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行政行为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在考试中,也会涉及到行政行为形式的适用场景。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马克斯·韦伯【1.开场】提出演讲主题,即政治作为一种志业,内容是探讨这种政治是什么及其具有的意义等一般性的问题,最后在谈论政治活动在整个生命操持里的意义时,会涉及到立场的选择。
第一部分:对政治和国家做出定义,并提出了正当性统治的三种来源【2.政治的初步界定】广义上每一种自主的领导活动都是政治,但是狭义上是指对一个政治团体——今天指国家的领导或对这种领导所施加的影响。
【3.国家在社会学上的定义】国家就是在某个固定的疆域内,合法地垄断了暴力工具的人类共同体。
【4.政治的定义】政治是追求权力的分享,追求对权力的分配有所影响,其核心在于权力。
【5.正当性的三种纯粹类型】国家是一种以正当的武力为手段而存在的人支配人的关系,被支配者必须服从支配者的权威。
支配的心理根据,即正当性根据有三:传统型支配,来自于亘古不变的习俗;卡理斯玛型支配,来自于被支配者对某个个人的魅力的崇拜;法制型,来自于对于法规成文条款和基于此的职权的信任和服从。
在实际上,来自于恐惧、期望和利益的心理基础。
【6.卡理斯玛型支配】在这种支配中,人们是因为折服于领袖的魅力而自愿服从的,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志业的最高表现在此找到了其根源。
过去的领袖有两种,一是法师和先知,二是战时被推举出来的军事领袖。
作者更感兴趣的是西方特有的政治领袖,从起先的自由的群众鼓动者到后来的政党领袖。
第二部分:政治经营所需要的两项工具和近代国家的发展【7.从支配者到支配运作的资源】在政治权力的斗争中,以志业崛起的政治家不会是唯一具有决定意义的角色,最重要的或许在于运用什么样的辅助工具来维持支配地位。
这对任何的支配都成立。
【8.支配之经营的两项要素——人与物】支配的经营需要由人组成的行政管理僚属和物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具。
【9.人的因素:行政僚属】行政僚属是政治支配之经营的外在表现的代表者,他们因物质上的报酬和社会性的荣誉而服从于权力拥有者。
【10.物的因素:行政工具】要维持一套以武力为基础的支配体系,需要一些具体的、物质性的工具。
⾏政⾏为成⽴后,由于⾏政⾏为合法要件缺损或⾏政⾏为不适当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或严重违背⾏政法的基本原则、均可能导致⾏政⾏为的⽆效、撤销与废⽌,从⽽造成相应的法律后果。
1、⾏政⾏为的⽆效 (1)⾏政⾏为⽆效的条件 ①⾏政⾏为具有特别重⼤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 ②⾏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政主体职权的⾏政⾏为; ③⾏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政⾏为;⾏政⾏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 ④没有可能实施的⾏政⾏为。
(2)⽆效⾏政⾏为的法律后果 ⾏政⾏为被宣布⽆效后,被该⽆效⾏政⾏为改变的状态应尽可能恢复到⾏为以前的状态。
2、⾏政⾏为的撤销 ⾏政⾏为的撤销,是指在具备可撤销的情形下,由有权国家机关做出撤销决定后使其失去法律效⼒。
(1)⾏政⾏为撤销的条件 ①⾏政⾏为合法要件缺损 ②⾏政⾏为不适当 (2)⾏政⾏为撤销的法律后果 ①⾏政⾏为⾃被撤销之⽇起失去法律效⼒,撤销的效⼒可追溯到⾏政⾏为作出之⽇。
②⾏政⾏为的撤销是因⾏政主体过错⽽引起的,并且依社会公益的需要⼜必须使撤销效⼒追溯到⾏为作出之⽇,那么,由此造成相对⽅的⼀切实际损失应由⾏政主体予以赔偿。
③⾏政⾏为的撤销是因相对⽅的过错或⾏政主体与相对⽅的共同过错所引起的,撤销的效⼒通常应追溯到⾏为作出之⽇,过错⽅各依⾃⼰的过错程度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3、⾏政⾏为的废⽌ (1)⾏政⾏为废⽌的条件 ⾏政⾏为具有确定⼒,⼀经作出不得随意废⽌。
只有在下列情形下,才可依法定程序予以废⽌: ①⾏政⾏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经有权机关依法修改、废⽌或撤销,依此作出的相应⾏政⾏为如继续实施,则与新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相抵触,或因失去其作出依据⽽⾃动废⽌。
②国际、国内或⾏政主体所在地区的形势发⽣重⼤变化,原⾏政⾏为的继续存在将有碍社会政治、经济、⽂化发展,甚⾄将会给国家和社会利益造成重⼤损失。
③⾏政⾏为已完成原定的⽬标、任务,实现了国家的⾏政管理⽬的,从⽽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