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18.00 KB
- 文档页数:10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5篇化学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1分子和原子一、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
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
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册第一章:走进化学实验室1.1 认识化学实验室学习实验室的基本布局和设备了解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和操作规程1.2 实验基本操作学习使用试管、烧杯、量筒等实验仪器练习液体药品的取用、滴定、过滤等基本操作1.3 实验观察与记录学习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和技巧练习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分类2.1 物质的组成学习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的概念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2.2 物质的分类学习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和特点第三章:溶液与浓度3.1 溶液的概念与性质学习溶液的定义、特点和组成理解溶液的稀释、浓缩和饱和度3.2 溶液的浓度学习浓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练习溶液的配制和浓度计算第四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4.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学习化学反应的定义、特征和类型理解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4.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步骤练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第五章:有机化学基础5.1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与特点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5.2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学习烷烃、烯烃、炔烃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机理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册第六章:碳和碳的化合物6.1 碳的单质学习碳的性质和用途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 等碳的同素异形体6.2 碳的氧化物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碳的收集和检验方法6.3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学习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性质和反应练习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鉴定和分析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7.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征和类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和平衡7.2 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和规则练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第八章:酸碱反应与溶液的酸碱性8.1 酸碱的概念与性质学习酸碱的定义、特征和分类理解酸碱的中和反应及其应用8.2 溶液的酸碱性学习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方法和测量方法掌握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指示剂的应用第九章:盐类物质的性质与反应9.1 盐的概念与分类学习盐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了解盐的溶解性和电离特性9.2 盐的反应学习盐的化学反应类型和特点练习盐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第十章:化学与生活10.1 化学与健康学习人体所需营养素的种类、作用和食物来源了解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食品安全知识10.2 化学与环境保护学习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方法理解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册第十一章:金属的性质与反应11.1 金属的物理性质学习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物理性质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1.2 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金属与氧气、酸、盐等物质的化学反应掌握金属的活动性序列及其应用11.3 金属的冶炼与用途学习金属的冶炼方法和原理了解金属的提取、精炼和应用第十二章:非金属的性质与反应12.1 非金属的物理性质学习非金属的绝缘性、脆性和颜色等物理性质了解非金属的物理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2.2 非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非金属与氧气、酸、碱等物质的化学反应掌握非金属的活动性序列及其应用12.3 非金属的用途与危害学习非金属的用途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了解非金属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第十三章: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13.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学习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原则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的重要性13.2 实验创新与探究鼓励学生提出创新实验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第十四章:复习与考试技巧14.1 复习方法与策略学习有效的复习方法和技巧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和目标14.2 考试技巧与策略学习考试的解题技巧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自信心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5.1 课程学习总结总结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15.2 展望未来学习引导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册,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初三下学期化学教案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下学期化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下学期化学教案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人是如何摄取这些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
(2)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健康方面的重大贡献。
(2)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难点】1.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正确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坩埚钳、酒精灯、10%的稀盐酸、鱼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几类人体必须的营养素,同时了解了水和无机盐也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素,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无机盐的重要作用。
【提出问题】人体生长过程中需要6种营养素,根据营养素的组成元素,你认为人体中含有哪些元素?【学生回答】由水可知人体内有H、O两种元素,由糖类的组成可知人体中含有C元素,由蛋白质的组成,可知人体内含有N 元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7~P98,并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以多媒体展示)1.组成人体的元素约有多少种?它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2.人体中含量的非金属元素是什么?人体中含量的金属元素是什么?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1.50多种,除C、H、O、N以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水、油脂形式存在外,其余都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一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利用身边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和参与社会的意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具体课标要求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教材分析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教材把金属知识安排在酸碱盐等化合物之后,让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物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比较全面的认识金属的相关知识,既有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元素化合物体系、全面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节从金属的存在形式、分类、物理性质、合金组成与性能以及应用角度,勾画出认识化学物质的基本框架,即从物质存在、分类、组成结构、性质等视角对物质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
对金属以及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获知: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金属制品的性能反推其具有的物理性质,如铜用作导线,推知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二是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铜片与黄铜片的硬度大小、锡片和焊锡熔点的高低;三是通过“在线测试”让学生分析数据信息,获取金属物理性质及相应的用途。
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途径和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推理,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建立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个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同的金属既有物理通性,又有各自特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第二个基本观点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又决定物质的用途;第三个基本观点是通过混合能改变物质的性质,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
教材先从学生身边的金属制品入手,最后又介绍了广泛使用的合金,凸显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
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一、空气的组成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5篇化学(chemistry)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讨论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改变规律,制造新物质(实质是自然界中原来不存在的分子)。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校九班级下册化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学校九班级下册化学教案1一、学情分析:这一级九班级同学基础很差,同学两极分化非常严峻,优等生比例很小,学习进展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进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忱不高,不求上进。
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忱高,但对问题的分析力量、计算力量、试验操作力量、概括力量存在严峻的缺乏,尤其是所涉及的学问拓展和学问的综合力量方面不够好,同学反应力量弱。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复习时常以以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和化合物等学问,化学基本试验操作和试验操作技能和规律结构等为骨架。
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动身,适当拓宽学问面,以开阔同学的眼界,培育同学面对将来的适应力量,表达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
以同学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学问,同时有打算地穿插支配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
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育同学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力量,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
为了有利于老师支配教学和便于同学学习和把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
其次个特点,突出了以试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力量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很多同学试验和试验探究,同时又留意了同学力量的培育。
三、教学目标1、理论学问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同学的生活实际,使同学学以致用。
激发同学学习化学的爱好。
培育同学的科学看法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育同学的力量和创新精神,使同学会初步运用化学学问解释或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
2、使同学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学问,把握化学试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册第一章:绪言1. 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价值2. 化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3.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的组成2. 物质的分类3.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第三章:原子和分子1. 原子结构2. 原子和分子的性质3. 原子和分子的相互转化第四章:离子化合物1. 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2. 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和电离3. 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第五章: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3.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第六章:金属和合金1. 金属的性质和冶炼2. 合金的概念和特点3. 金属和合金的应用第七章:非金属元素1.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2. 非金属元素的应用3. 气体的制备和性质第八章:有机合成材料1. 有机合成材料的概念和特点2. 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质和应用3. 有机合成反应第九章:食品中的化学物质1. 食品中的主要化学成分2.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3. 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第十章:生活中的化学1. 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原理2. 化学与环境保护3. 化学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第十一章:酸碱和盐1. 酸碱的概念和性质2. 酸碱反应和中和反应3. 盐的概念和性质4. 盐的溶解和反应第十二章:化学能量1. 化学能的概念和表现形式2.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3. 燃烧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4. 能量的转换和利用第十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3. 平衡反应的类型和条件4. 平衡移动和反应速率的应用第十四章:电化学1. 电化学基本概念2.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3. 电化学应用举例4.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第十五章:化学实验技能1. 实验基本操作技巧2. 常用仪器的使用和维护3. 实验安全与事故处理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册,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每个章节均设有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内容。
九年级化学下册复习学案维的中学朱万琼(七)金属和金属矿物一、金属和金属材料1、金属和金属材料1)合金:2)合金与组成他们的纯金属具有的优点:、、、3)常见的合金:铁的合金:(含碳量)和(含碳量)钛的合金用途:2、金属的物理性质:大多数金属都具有、密度和硬度较大、熔点和沸点较高、具有良好的、、、(除外)其余都是固体。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说明:(1)越靠前金属活动性就越强,越靠前的金属可以从靠后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生成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3)钾、钙、钠三种金属比较活泼,它们直接跟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置换出氢气4、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 + 氧气→金属氧化物①常温下:镁和氧气反应:(现象:)铝和氧气反应:(现象:)②高温下:铁和氧气反应:(现象:)铜和氧气反应:(现象:)③金高温下不与氧气反应。
2)金属 + 酸→盐 + 氢气(主要掌握镁、铝、锌、铁与酸的反应速率及化学方程式)现象:有无色气体生成反应能发生的条件: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必须是排在氢前边的金属②酸主要指稀盐酸、稀硫酸3)金属单质A + (金属B)盐→(金属A)盐 + 金属单质B反应能发生的条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A必须是排在金属B的前边5、金属资源1)铁:①炼铁的原理:在高温条件下,用氧气或铁的氧化物把生铁中所含的过量的碳和其它杂质转变为气体和炉渣而除去。
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原料:设备:②铁制品的生锈的条件:铁锈的主要成分是:③防止铁生锈:原理:隔绝空气和水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②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
如:、、、、2)保护金属资源的径:、、、3)铜生锈是铜和、、发生的反应生成(化学式为)。
(八)溶液(溶液)1、溶液的定义:溶液的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溶液由和组成碘酒中溶质是,溶剂是。
盐酸中溶质是,石灰水中溶质为,食盐水中溶质为,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医用酒精中溶质为。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设计三篇-最新范文【导语】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常见的酸和碱》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2.浓硫酸的腐蚀性.3.酸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2.酸的化学性质.教学工具【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交流回答】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提出问题】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展示交流】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阅读记忆】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阅读回答】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提出问题】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交流回答】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归纳总结】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过渡】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展示交流】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提出问题】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交流回答】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过渡】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交流展示】展示交流实验结果【阅读记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归纳总结】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活动与探究3】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 -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 -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归纳总结】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课后小结【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教学难点】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自主练习】阅读书本61-6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2.酸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跟踪练习】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2.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酸性.苹果汁的pH在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的是(D)A.pH=14B.pH=7C.pH=1D.pH=04.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1)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2)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2.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教学重难点1. 盐的相似化学性质.2. 物质的分类.【教学难点】盐的化学性质.教学工具【教具准备】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2-(或HC03-)离子的检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1. 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2. 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归纳总结】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1. 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o H20、Ba( 0H) 2、Ca( 0H)2.2.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4. 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5. 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提出问题】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交流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归纳总结】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1.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2AgN03=2Ag+Cu(NO3)2反应条件: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2. 盐+酸→新盐+新酸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即可.3.盐+碱→新盐+新碱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4. 盐+盐→新盐+新盐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随堂巩固练习】依据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的请完成化学方程式,并说明理由.①Zn+CuC12 ——②Fe+AgC1——③K+CuS04 ——④MgC12+Zn——⑤BaC12+HN03——⑥BaC12+H2S04——⑦AgN03+HC1——⑧K2C03+HC1——⑨BaC12+K0H——⑩Mg(0H)2+CuC12——【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们分组按教材P76‘讨论”中的要求进行活动,然后做好归纳.【交流讨论】1. 根据物质的组成是否单一,可以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2. 在纯净物中,根据组成元素的异同,可以把它们分成单质和化合物.3.在单质中,可以按性质的差异把它们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4. 在化合物中,可以按组成的差异把它们分成酸、碱、盐和氧化物.【归纳总结】课后小结【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归纳出盐的化学性质及物质的分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学会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及酸、碱、盐间的反应规律,判断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并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课后习题【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设计三篇.doc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5612字]编辑推荐:下载Word文档。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导学案(学生
版全册共94页)
这份化学导学案适用于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材。
全册共计94页,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和理解化学知识。
导学案包含以下主题和内容:
1. 第一单元:化学基础知识
-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 化学式和化合价的表示和计算方法
2.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 酸碱中和反应和溶液浓度计算
3. 第三单元:金属及其化合物
- 金属及非金属的区分
-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 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反应和应用
4. 第四单元:碳和有机化合物
- 碳的特殊性质和化合物
-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5. 第五单元:化学能和化学反应
- 化学能的形式和转化
-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
-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热力学计算
6. 第六单元:电与化学
- 电和电池的基本概念
- 电解质和导电性
- 电解和电解液的应用和反应
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研究目标和练题,旨在巩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导学案提供了一系列简单且不涉及法律复杂性的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化学知识。
请注意,本文档所引用的内容未经证实,因此请勿直接引用。
如有需要,请参考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希望本导学案能够对九年级学生的化学研究起到辅助作用。
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与我联系。
谢谢!
(字数: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