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一轮复习“斯大林模式”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29
(4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
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3.余粮收集制确保国家收集了大量的粮食,但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生产日益萎缩。
特别是在1921年,国内形势已转向和平,农民却还没有看到余量收集制结束的希望,于是不满情绪便变成了绝望情绪,农民由消极对抗变成公开反抗。
据此可知( )4.粮食问题是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
可以说,当时解决粮食问题和解决苏维埃政权的生存问题,不是和解决苏维埃俄国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有效地巩固了新苏维埃政权B.完全忽视了广大农民的利益C.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D.并非是一项发展经济的政策5.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
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
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
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6.在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农村出现两极分化,富农阶层控制着剩余的粮食,拒绝购买高价的工业品,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
一方面城市缺乏粮食,没有粮食出口换取工业设备,另一方面工业品卖不出去而积压在仓库里。
工业与农业两大部门之间产品交换出现断层。
材料说明( )A.斯大林模式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B.新经济政策的废除有其历史必然性C.富农阶层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最大障碍D.苏联计划经济失去了其历史优越性7.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
列宁的这一认识( )“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8.截至1925年4月1日,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约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
第3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考纲明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主干知识理一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拨云见日想一想]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吗?试答提示: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是失败的。
2.试图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试答提示: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经济又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了吗?试答提示:否。
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4.试图示“新经济政策”。
试答提示: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有哪些?试答提示:(1)从根本上讲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捍卫新政权方面功不可没,但政策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
所以为了从根本上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6.斯大林体制是指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吗?试答提示:否。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能将它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一种经济体制。
7.斯大林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吗?试答提示:否。
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考点】“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解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的“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1932年,苏联“一五”提前超额完成,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受到美国人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更不会吸引美国人的注意,故C项错我;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浙江文综·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考点】“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解析】战士共产主义的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到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农户,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的模式确定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这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D项错误。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0苏俄苏联全球趋势考点一:“斯大林模式”0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很小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很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但是在后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是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干中的社会结构成分的变化,故A项排除;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的存在,故B项排除;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名师点晴】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试题以社会结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解题时紧扣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再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以及赫鲁晓夫的改革的历史特征分析归纳即可。
这就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除了对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特点关注外,一定要培养考生的解题能力,尤其要高度关注题目的时间信息。
0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考点定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特点【名师点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点会考查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第四课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循着线索·理一理][由表及里·想一想]1.斯大林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远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具有优越性,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就是强于从轻工业起步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有何明显不同?[提示]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公有制下的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中心。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和私有制下的工业化,从轻工业领域开始起步。
2.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后来出现了大规模、群众性的农业全盘集体化。
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有何弊端?[提示]①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
②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③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
3.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请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掘墓人”是指他是一个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人”是指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4.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说:“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为什么“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5.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据此,谈一谈你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认识。
[提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25——1953)★基础过关1.斯大林模式的概念:又称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是苏联在20世纪——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的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领导。
即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的一种发展模式。
2.历史背景(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2)苏联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的落后的农业国;(3)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3.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4.形成基础:(1)实现苏联工业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实现的方针;1926年起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业化的特点是优先发展、追求依靠积累资金;1928年起,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的一五计划,实际上被停止,通过第二个五年计划,到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
(2)农业全盘集体化(阅读,略)5.形成标志:1936年《》颁布。
.基本特点:、政治与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问题提升:1.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前提是什么?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前提是什么?时间是年。
2.最早提出要将我国由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的会议是?我国明确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是在何时?标志是什么?3.我国何时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标志是什么?与苏联工业化方针相比,有何特点?4.你认为苏联与我国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共同原因有哪些?5.我国是何时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在走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其急切心里的突出实例是什么?有何特点?6.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所走的现代化道路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何不同?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走的经济现代化道路先后有两种模式,分别指的是什么?前一种模式为什么被后一种模式所取代?★拓展延伸1.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巨大的原因(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粮食、原料、资金等便利条件;(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1)社会经济结构:小生产经济曾一度占优势,经济相对落后。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得失。
3.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课前预习: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1、原因:1)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目的),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2、方针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主要方针是: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3、过程: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1)1926—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2)1928—193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3)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4、特点:即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A.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①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国际因素)②俄国经济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
(国内因素)B.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①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②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C.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①社会制度不同;②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③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
5、成就: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