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专题
- 格式:ppt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49
中考古诗专题苏轼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什么?(人教版)- 答案:月亮。
- 解析:“婵娟”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指代月亮。
在这首词里,苏轼表达了即使亲人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亮的美好愿望。
- 答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解析:“我欲乘风归去”表现出苏轼想要离开尘世,飞往月宫的想法,有出世之意;“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担心月宫的高寒,反映出他对人间的留恋,这种矛盾的心理通过这几句词生动地表现出来。
3. 词的上片问月,下片______。
(人教版)- 答案:怀人。
- 解析:上片从明月几时有开始发问,对宇宙和人生进行思考。
下片则由对月的思考转为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如“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等句表达了对亲人不能团聚的遗憾和思念之情。
4. 这首词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哪句?(人教版)- 答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解析:苏轼以月的阴晴圆缺类比人的悲欢离合,说明人生中聚散离合是常态,自古以来就难以十全十美,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 答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解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就对明月发出疑问,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写了明月的移动,月光照到了不能入眠的词人身上,这些句子都是直接描写明月的。
6. 请简要分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含义。
(人教版)- 答案:“起舞弄清影”描绘了词人月下起舞,与自己的影子相伴的情景。
“何似在人间”则是说这种月下起舞的乐趣,哪里比得上在人间(的生活)。
这两句词反映了苏轼虽然有对天上仙境的向往,但最终还是觉得人间的生活更有乐趣,体现了他对人间的热爱。
7. 词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人教版)-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解析:将月亮拟人化,说月亮不应该有怨恨,却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变圆呢?这种写法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对亲人不能团聚的埋怨之情,看似埋怨月亮,实则是借月抒情,表达自己内心的愁苦。
苏轼专题答案1.⑴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
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⑵“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2.(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3.答:(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
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4.(1)这一字为全诗之“眼”。
它既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切,又领取下文,意贯全词。
十年之久,生死之隔,思念之情萦绕心间难以排遣,想不去思念却又自然忆起。
因而有了“夜来幽梦忽还乡”,正是自难忘的最好注解。
(应理解词语本义并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深情,方可赏析其表情达意方面的妙处。
)(2)这一感人细节是夫妻梦中重逢。
描写技巧是细致传神的描绘了人物的动作神情。
妻子对着明亮的窗子梳妆打扮,迎接远归的丈夫。
然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泪水无声的情愫。
那种深切的思念之情通过梦中相逢却又有泪无声的细节描写表现得更加强烈感人。
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
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专练:苏轼专题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4-15题。
(4分)闻洮西捷报①苏轼汉家将军一丈佛②,诏赐天池八尺龙③。
露布④朝驰玉关⑤塞,捷书夜到甘泉宫⑥。
似闻指挥筑上郡⑦,已觉谈笑无西戎⑧。
放臣⑨不见天颜⑩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注释】①指元丰四年种谔(北宋将领)指挥的米脂大捷,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故称洮西。
②是说将士身材像佛像一样高大。
③天子的马曰龙,高七尺以上,故称八尺龙。
④指征讨西夏的檄文。
⑤此处指边塞。
⑥指宋朝廷。
⑦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
⑧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
⑨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
⑩帝王的容颜。
14.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
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色中暗自神伤。
15.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
过岭①苏轼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
②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4.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
“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
C.颈联用典。
高中苏轼专题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2. 分析苏轼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
3. 掌握苏轼作品的基本解读方法和表达技巧。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苏轼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2. 苏轼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
3. 苏轼作品的文学解读方法。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苏轼的生平和代表作品1. 苏轼的生平概述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政治时代。
简要介绍苏轼的出生、成长、仕途、流放等重要的人生经历。
2. 苏轼的代表作品介绍苏轼的代表作品,包括《江城子·密州出猎》、《题西林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
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第二课:苏轼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1. 苏轼的文学风格分析苏轼作品的文学风格,包括豪放洒脱、情感真挚等特点。
通过对具体诗词的解读,让学生体会到苏轼作品的独特魅力。
2. 苏轼的艺术价值讲解苏轼作品的艺术价值,包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对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深刻洞察力等方面的影响。
第三课:苏轼作品的文学解读方法1. 词句的字面理解教授学生如何从字面上理解苏轼词句的含义,包括词句的形象描写、情感抒发等方面。
2. 寓意和隐喻的解读教授学生如何从苏轼作品中寻找隐藏的寓意和隐喻,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引导学生结合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解读他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了解作品与时代、社会的关系。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苏轼的生平和代表作品1. 导入:介绍苏轼的名字和重要身份,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述苏轼的生平,重点突出他的成就和代表作品。
3. 展示苏轼的代表作品的相关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
4. 辨析苏轼的代表作品的文学特点,让学生能够品味其中的艺术魅力。
第二课:苏轼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1. 回顾苏轼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回忆他的文学风格。
苏轼专题——整合、迁移训练教学目的:学习系统整合、迁移所学知识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名句、文言、作文)能力。
教学过程:一、整合,补充。
1、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词专题教学研究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史艺术的综合化代表。
苏轼的词作以文情并茂、意境深远、咏史抒怀为特点,因此在宋代及后世都有很高的评价和影响。
苏轼的词作分为自传体和叙事体两种风格。
自传体的词作以自我表白和自述的方式展现内心世界,充满了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叙事体的词作则以叙事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风俗和个人境遇的关注和反思。
在苏轼的词作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专题进行教学研究:1. 山水田园:苏轼以豪放的笔墨描绘了丰富多变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的自由追求。
可以选择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惠崇春江晚景》等作品来研究。
2. 咏史抒怀:苏轼善于运用历史典故和史实,通过对古代英雄和文人政治家的表达,反思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身的处境。
可以选择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满江红·和郭子仪书》等作品来研究。
3. 恋爱情感:苏轼的词作中也表达了婉转动人的恋爱情感,描绘了甜蜜、痛苦、思念和绝望等多种情感状态。
可以选择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作品来研究。
4. 忧国忧民:苏轼在政治生涯中多次受到贬谪和流放,他的词作中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众苦难的关怀和忧虑。
可以选择苏轼的《赤壁赋》、《赤壁道中》等作品来研究。
在教学研究苏轼词专题时,可以结合苏轼的诗词、书法作品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他词作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其他词人的作品,分析苏轼词作的独特之处,学习他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
苏轼专题教学目标和策略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针对苏轼的专题教学,我们可以设定以下目标和采取相应的策略:
教学目标:
1. 理解苏轼的生平、成就和文学风格,培养学生对苏轼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掌握苏轼代表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通过学习苏轼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研究苏轼的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与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策略:
1.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苏
轼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和作品欣赏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
奇心。
2. 文本分析,选取苏轼的代表作品,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引
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
赏能力。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苏轼作品中
的意义、价值以及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
能力。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苏轼风格的文学创作,可以是仿写、续写或自由创作,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考察研究,布置学生进行苏轼相关的研究任务,可以是写一
篇关于苏轼的论文或撰写一份苏轼作品的评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
考和研究能力。
通过以上的目标设定和策略选择,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苏轼的
文学成就,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出有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的综合素质。
苏轼专题阅读提问第一组曾嘉琪:1苏轼是否被神化?2苏轼是否太单纯?3为什么说苏轼太注重细节,做不成政客?麦文欣: 1 苏轼一生都在被贬,那为何不干脆辞官回乡得清净?2苏轼为何不隐居,不做一个山水田园诗人?3苏轼是否一生都没感受过绝望?林雁杰: 1为什么苏轼明明可以扳倒朝中小人,但都收手了(太皇太后时)?2为什么苏轼向往陶潜的生活,但始终不做一个入世之人?3苏轼的旷达是受道家影响还是儒家影响?第二组邓微: 1苏轼遭贬谪放逐多地,为什么不像陶渊明一样隐居,仍一心想做官呢?2为什么苏轼的三任妻子中只有王弗可以被后人称为苏轼的女守护人?3王弗和王朝云都受到文化的熏陶,王弗在苏轼书房陪读终日不去,为什么只说王朝云是知己呢?马晓莹: 1苏轼的家庭对他有什么影响?2苏轼被贬黄州时为什么成为他作品巅峰期和性格转型期?3苏轼晚年为什么精心研究禅学和炼丹?周钧杰: 1为何说苏轼的思想外儒内道(我不这么认为),在三教合一大潮流中,苏轼一生对儒道佛态度分别有什么转变?2我不认为是“惟才过高耳”(苏辙语)使苏轼被践踏排挤,一个被针对的真正主观原因是否是一些过于偏激,显得恃才放旷的言论(《商鞅论》《贾谊论》等)?3黄州、惠州、儋州经历分别对他思想上的影响?4李白自我放逐和苏轼被放逐的区别?5为什么苏轼这么喜欢吃猪肉?第三组黎锦斌: 1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两人身上有何异同?2苏轼被多次贬谪,为何仍未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3都说苏轼是一名乐观派,他在失意时如何开解自己?李佳桐: 1苏轼一生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谁?2在乌台诗案中,他如此热爱结交好友,却无人问津,他为什么不埋怨,这有没有为他后面更加崇尚无为,不再追求功名作铺垫?3苏轼哪个时期才是最洒脱快活,做自己的?吴清茹:1为什么王润之愿意把王朝云纳为妾?2为什么都说苏轼最爱王弗,最后却与王润之同葬?3为什么说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是以什么为标志形成豪放派的?第四组陈晓斌:1倘若苏轼坐上王安石的位置,面对宋朝内忧外患的局面,他能有更好的结果吗?2苏轼的“变”与“不变”论是辩证看待还是庄周的形而上学?3苏轼对待禅宗的实用论是否为对佛学的一种不尊重?邓昕怡: 1苏轼对王润之和王朝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作品提到苏轼其实是个同性恋者?2苏轼有很多养生方式,可最后还是只活到六十多岁就病逝,而子由也注重养生,却活了更久,为什么?3从哪可以看出苏轼是个凡人?罗琪: 1黄州对苏轼有怎样的影响?2苏轼的诗真的有讥讽朝廷的内容吗?3什么是导致苏轼不愿归隐的最大因素?第五组邓镇贤:1为什么苏轼入狱后,误以为将死时只题诗,不写文章?2为什么苏轼晚年选择禅修?3为什么苏轼思乡的诗词少,且极少回故乡?赖依辰: 1苏轼一生多次流放被贬,与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有关?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曹孟德曾经堪称一代英豪,但如今渺小得如沧海一粟的例子,在《后赤壁赋》中表现出脱俗的心态,那为什么还要去做官呢?3苏轼才高过人,有政治见解,为何一生未曾在政治上得意过?谢美娜:1苏辙给苏轼的家庭,幼年教育有什么影响?2为什么说苏轼被贬后文采反而更好,“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如何更深层理解?3到底是四川刻画了苏轼骨子里的性格还是浙江,哪个更多?第六组陈婷婷:1苏轼与王弗在一起时间最短,为何最爱的却是王弗?2乌台诗案仅仅因受奸官所害而被贬谪的吗,然而神宗却将信将疑定他的罪?3苏轼受一些皇室贵族的爱戴例如两宫太后却又历经多重苦难?林烁:1苏轼在王润之死后为何不把王朝云纳为妻?2苏轼一生最爱王弗,为何要葬在王润之墓的旁边?3苏轼,欧阳修等有才之人反对新政,神宗为何还要坚持已经出现弊端的新政,选择支持王安石而将功臣们贬谪?林浩斌: 1苏轼如此喜爱杭州黄州惠州等地的山水和风土人情,为何不干脆早些辞官退隐?2苏轼在黄州研究猪肉的一百种吃法时,用了哪些菜系烹饪方法?3苏轼与李清照相识吗?第七组陈颖聪: 1苏东坡大约多少厘米高?他的身材怎么样?晚年有无发福?2 苏轼人生各阶段的性格特点?3 苏轼一生爱过的女子有哪些?陈敏:1 前后赤壁赋两个作品仅相差3个月,苏轼心态为何有如此大的升华?2 苏轼的文章多引用前人的名句,可名篇名句毕竟是他人的感受,而他的引用仅仅为了表达与前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吗?3苏轼是一个自私还是无私的人(他自私的坚持自我连累家人一同受害,但又愿意为百姓任劳任怨)?吴丹婷:1为什么苏式会在乌台诗案被囚之时写下“圣主如天万物春”,是为了道别家人还是为了救自己一命?2定然有众多因素,但是终究是因为什么苏轼可以在数次被贬之后豁达乐观不只,甚至逐而臣服当下,我认为常人难以达到如此境界?3究竟是怎样的打击,才会使如此开朗豁达的苏轼想过撒手人间,一走了之?第八组刘祖锭: 1苏轼一生既反对王安石变法,又否定司马光改革,既反对旧党,又抵触新党,其主要原因为政见不合,那么,苏轼一生大体政见究竟为什么?2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身心遭受打击,其性格也发生了些许变化,瞬间跌入人间低谷。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苏轼专题的整理,包括他的生平、文学成就、著名作品和相关研究:生平简介: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的儿子,苏辙的哥哥。
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官职变动,曾因政治斗争而被贬,但最终恢复名誉。
苏轼的生平充满了波折,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这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文学成就:1. 诗歌:苏轼的诗歌继承了唐代诗歌的传统,同时又有所创新。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咏史抒情的作品,也有山水田园的描写。
著名的诗篇如《赤壁赋》、《题西林壁》等,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哲理思考。
2. 词:苏轼是宋词的重要代表,他的词作豪放奔放,情感丰富,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中,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命运的感慨。
著名的词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3. 散文:苏轼的散文同样成就卓著,他的散文语言平实,思想深刻,既有议论也有叙事。
著名的散文如《东坡志林》、《赤壁赋》等,展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
著名作品:-《苏东坡全集》:收录了苏轼的诗歌、词作、散文等作品。
-《东坡志林》:是苏轼的散文集,包含了他的游记、杂记、书简等。
-《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以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为背景,展现了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想象力。
相关研究: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文化影响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苏轼的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他的文学思想、艺术风格和历史地位。
此外,苏轼的生活哲学、书画艺术以及他在宋代文化中的角色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苏轼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东亚文化圈的其他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词作和散文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部编版高中语文苏轼必修上《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选修上《江城子》《念奴娇·赤壁怀古》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千百年来,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淘洗干净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情写赤壁的险要地势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_________________”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_________________”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美女衬托英雄人物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苏轼专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 分析苏轼的代表作品,深入理解其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对苏轼文学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4. 引导学生探究苏轼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2. 苏轼的代表作品分析;3. 苏轼文学与其时代的关系探究;4. 苏轼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轼的肖像画或简要介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20分钟)介绍苏轼的出生背景、家庭环境、求学经历以及他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
重点强调他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和他对宋代文学的贡献。
3. 讨论与总结(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苏轼的生平事迹,归纳出他的主要贡献和他所面临的挑战。
第二课时:苏轼的代表作品分析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轼的代表作品的诗词或段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分析与讨论(25分钟)学生分组阅读苏轼的代表作品,包括《东坡肆赋》、《赤壁赋》、《滕王阁序》等。
分析其艺术特点、意境和思想内涵,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3.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苏轼的代表作品进行总结,归纳出苏轼文学的主要特点和思想。
第三课时:苏轼文学与其时代的关系探究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宋代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思考苏轼文学与其时代的联系。
2. 探究与讨论(25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苏轼文学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
重点关注苏轼文学在宋代文化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3. 总结(10分钟)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通过现场讨论总结苏轼文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第四课时:苏轼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轼的影响力图表,引导学生对苏轼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进行思考。
2. 探究与讨论(25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苏轼文学对后世文学的贡献。
分析苏轼文学在元明清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