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主题学习—以意逆志话苏轼
- 格式:docx
- 大小:227.61 KB
- 文档页数:5
《苏轼导读》——一蓑烟雨任平生教案“东坡风骨”之真情真趣。
②发挥想象,追随苏轼的跌宕人生,感悟其人生态度和生命追求。
③激发对苏轼及其作品的欣赏之情,提升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7.课时教学过程:一、概述导入概述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大师,他的一生也是一段精彩绝伦、荡气回肠的文化传奇。
本节导读网课将从“东坡印象”“东坡蹇途”“东坡风骨”三个方面,走进这位可敬可爱的文化巨人,品尝其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
二、东坡印象介绍苏轼相关的基本文学常识,一览他在诸多领域的超拔成就。
以逸闻趣事以及图文史料一窥苏轼的“庐山真面目”。
援引林语堂《苏东坡传·序言》中的一段话大致勾勒“东坡印象”:“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三、东坡蹇途展示苏轼一生浪迹天涯的地图,引出苏轼早年写给弟弟苏辙的一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借由诗中“蹇途”一词,以地点为线索,展开对他生平经历的梳理。
1. 儒教家风--眉州追溯苏轼的人生起点——四川眉州。
借由苏洵的《名二子说》,以及《宋史·苏轼传》中对苏轼母亲程夫人的记载,感知苏门兄弟从小接受的儒教家风。
2. 名动京师—汴京苏轼苏辙兄弟进汴京应试,一举高中,少年成名天下知。
介绍“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苏轼陷入无休无止的政坛风暴,了解苏轼的立场与选择。
3. 为官一方--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苏轼得罪了正当权的新党,于是被外迁出京,到先后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任官。
串讲他在各地为官时留下的名篇:《饮湖上初晴雨后·其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高二的语文说课稿精选篇1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明一下一、说教材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的这一要求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二、说教法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能够诵读一定量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三、说学法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基于这一点并根据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以下学习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韵律感;2、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内容;3、学生自主探究鉴赏,提高审美情趣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关于作者:作者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是黄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苏轼写作赤壁赋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时候教师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轻重和变化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读音—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五、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第二课时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教师适时的引导的形式来进行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了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当中秋风水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也随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主——作为道者的苏轼——(态度)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态度)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四、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教师引导,点拨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五、结语(1)文章具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六、布置作业(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七、说教学效果这节课最精彩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第二课时分析“苏轼的山水意识”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这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并做好引导,让学生充分回答并控制好课堂进程,因势利导,成就课堂八、说板书设计采用提纲是板书,清晰介绍课文重点知识高二的语文说课稿精选篇2一.说教材《滕王阁序》位于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二课。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拓展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事”的方法,探究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重难点)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在内容和写作特色方面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质疑探究的阅读方法,结合以写促读,体会作品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中的人物朝气蓬勃、乐观坚强、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对经典诗歌的阅读兴趣。
学习重难点·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准确把握诗歌中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一、课前任务学生课下搜集含有“笑”的诗句,多多益善。
二、导入这周我们学习了大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知人论世,我们探究了诗歌的主旨;以意逆志,我们感受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刻骨铭心的爱,也感受到了杨贵妃对唐玄宗忠贞不渝的爱情。
学完课文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除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遗憾和悲伤,还有杨贵妃倾国倾城的笑。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引发了我无限的想象:是什么样的笑才能“一笑”生“百媚”,这一笑,该是多么的含情脉脉、似羞还顾,是多么的顾盼生辉,婉转流连。
这一笑让曾经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以至于“从此君王不早朝”。
笑是人类最基本的表情之一,古诗词中写到“笑”的诗句也非常多,今天,我们就先做一个飞花令的小游戏,看看同学们收集到了多少含有“笑”的诗句。
三、飞花令男女生分成两队对阵,展示课下收集到的含有“笑”的诗句,限时三分钟,说出诗句多的队获胜。
四、教师总结笑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和豪放,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悲壮,是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伤和自嘲,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天真无邪,看来,笑不仅可以表达喜悦,还可以包含丰富的情感。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时间:5课时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温故知新之诗歌表达方式分类、标题的作用、关键词(包括诗眼)的特点及特殊句式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
诗歌鉴赏困难么?这堂课我们就一同来探讨一下如何借一斑以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更快捷更准确地鉴赏古代诗歌。
二、“赏析指导”短文学习1、自读“赏析指导”,画出重点句子,归纳要点;2、交流明确以意逆志(从诗歌层面探讨诗歌欣赏的方法)①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要正确理解字义、词义、句义。
②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或人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专题08文言句子翻译(原卷版)【考点穿透】“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综合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从各地区中考试卷来看,其考查特点有:1.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二是主观题。
其中,以主观题为主。
主观题又分两种考查形式,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
其中,以前者为主。
2.在考查内容上,既涉及重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还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想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考生必须做到:(1)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有充分的理解,对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固定句式、固定短语等都有准确把握。
(2)首先,要严格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其次,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翻译时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再次,要遵照原文的风格,切忌断章取义。
预计2020年中考仍然会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考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翻译的过程中,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切勿漏译、错译。
【典例在线】【1-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2)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翻译成现代汉语。
【2-2022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一钱太守》,完成下面小题。
一钱太守刘宠任会稽太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为.将作大匠①,山阴县有五六叟,自若耶②谷间出,人赍③百钱以送宠,曰:“山谷鄙人,未尝识朝政。
他守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④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值圣明,故相扶而送。
小学四年级关于学习苏轼的励志故事范文精选五篇800字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关于学习苏轼的励志故事范文精选五篇800字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学四年级关于学习苏轼的励志故事范文精选五篇(一)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学习笔记: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艺术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1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其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2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3苏轼具有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和坚定沉著、乐观旷达的精神,在逆境中照样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4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文道观:文道并重1文章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不只是载道工具,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态。
2“道”泛指事物的规律,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3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的艺术成就:1艺术风格: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
a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气势的雄放。
b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畅达。
2艺术气魄兼收并蓄,表现力极高,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
广泛地从前代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想象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3议论文翻新出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往往夹叙夹议,兼带抒情,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更具美文的性质。
《日喻》中,借助生动形象的事例,说理透辟。
如《石钟山记》。
4以“辞达”为准则,作文行止有度,简洁凝练,在其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记承天寺夜游》,八十馀字,韵味隽永。
5辞赋中融入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诗歌的抒情意味。
《赤壁赋》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第三节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一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重要主题;深刻的人生思考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
1抨击社会的弊政、陋习,体现出深沉的批判意识。
2从人生遭遇和客观事物中总结经验和规律(如《题西林壁》);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超越。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学设想】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
作为一篇赋,我觉得应该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针对本文,我又以其线索──苏轼的情感变化为重点组织教学。
再者这篇文本要求全文背诵,应把朗读、背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1、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2、林语堂《苏轼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第十六章《赤壁赋》。
【教学过程】一、联系背景,迁移导入步骤:谭嗣同绝命诗→苏轼绝命诗→苏轼《赤壁赋》。
导语:古时文人狱中常作绝命诗,大家一定很熟悉谭嗣同临刑前的《狱中绝笔》: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苏轼也曾作绝命诗《狱中寄弟弟子由》两首,请看大屏幕投影:《狱中寄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
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
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板书课题:前赤壁赋二、听读全文,间接感知1、听录音:播放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朗读《前赤壁赋》的录音带,感受苏轼的文风。
2、作标记: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
名词解释:“诗言志”说:出自《尚书》中的《尧典》,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
“诗言志”说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以意逆志”说:出自孟子的《孟子·万章上》,“意”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会。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以意逆志”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这种方法解说《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实在客观的批评原则。
“大美”“天籁”“天乐”说:出自庄子的《庄子·知北游》、《庄子·齐物论》、《庄子·天道》,“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天籁”指没有任何外在条件下,天所发出的“自鸣”之音;“与天和者”即天乐,是档次最高的文艺。
这种说法听起来过于玄虚,实际上包含的美学理论非常深刻,它明显是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命题引发出来,但作了精彩的发挥,从而形成为道家文论的核心思想。
“虚静”说:由庄子提出,其本意主要不在文学或文艺,而是讲哲学的认识论,是说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体认和把握认识的对象特别是玄妙的“道”时,极不容易,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扰,诸如功名、情爱等世俗观念,即精神上要彻底解放,心灵世界应做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
苏轼以一意求之
【原文】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单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1),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虽迂钝(2),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3)。
——选自苏轼《又答王庠书》
【注释】
(1)别作:另外。
(3)迂钝:迂阔蠢笨。
(3)涉猎:指泛泛而读不深入钻研。
【译文】
书的内容丰富就像大海一样,里面什么都有。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求得自己想得到的部分。
所以,希望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集中注意一个专题。
比如,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专题,不要再想别的什么问题了。
到另一次读书时,你想了解史实典故和典章制度和文物等,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办理。
其他方面以此类推。
用这种“一意求之”法读书,看起来似乎迂钝了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能够八面受敌,应付各种学问上的质难,那些博览群书却不作深入研究的人是无法与你相比的。
【附录】
王庠,四川荣州(今四川荣县)人,苏辙的女婿。
王庠生于神宗熙宁七年(1074),比苏轼整整小28岁。
苏轼此信,写于晚年被贬“海嵎”之际,即60岁以后,当时王庠正值壮年,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本篇是苏轼晚年回答王庠问学的一封书札,以循循善诱的态度,告诉王庠求学无捷径可走,必须勤奋学习,讲求方法,抓住重点,深入把握。
《赤壁赋》说课稿一.说教材。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重点)。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难点)。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简介背景。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
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
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
最负盛名的“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
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
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
“以意逆志”话苏轼
教学目标:
1、朗读作品,勾勒意境
2、品味情感,了解苏轼
教学方法:
精讲、精炼、小组合作、展评展讲
一、课前检测
(以学过的苏轼诗词为主)
1、______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
2、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
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5、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
6、________,水波不兴。
二、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以意逆志”出自《孟子》的《万章章句上》。
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
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
1、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背景: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
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
作为爱国心切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思考:
1、作者在什么环境下写的这首词?
2、选择你喜欢的词句,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描绘此意境。
(提示:合理想象,描绘细腻)
3、你从_______句中品悟到________的情怀?
方法点拨:“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诵读—想象—悟情
具体做法:结合诗作的写作背景,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创作时候的心境与场景,沉潜于意境中,然后跳出作品,获取诗歌的情感体验,分析品味诗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怀。
三、小组合作,赏词品情
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
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背景: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知州,年已四十。
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
爱妻王弗与苏东坡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东坡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
思考:
1、作者在什么环境下写的这首词?
2、选择你喜欢的词句,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描绘此意境。
(提示:合理想象,描绘细腻)
3、你从_______句中品悟到________的情怀?
四、小试牛刀,实战演练
诵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思考:
1、作者在什么环境下写的这首词?
2、选择你喜欢的词句,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描绘此意境。
(提示:合理想象,描绘细腻)
3、你从_______句中品悟到________的情怀?
四、迁移拓展
如果九百多年前的苏轼穿越时空来到你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例:你爱国情重,奋不顾身;你勤政爱民,一腔热忱。
你兄弟情深,并肩携手共患难,更结来生未了因;
你伉俪情真,魂牵梦绕小轩窗,明月松冈痛断肠;
你处逆境而不改平常之心,有大胸襟;
......
五、课堂小结
文为心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品悟到了苏轼的哪些情怀呢?课内课外均可,来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格式:我从_______中读到了苏轼_______的情怀。
例如:我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读到了苏轼忠君爱国的情怀。
……
若能将诗词背出来更好~
六、推荐阅读
苏轼《东坡志林》
林语堂《苏东坡传》
王水照、朱刚《苏东坡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