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超、超超临界机组氧化皮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10
超超临界锅炉高温氧化皮的问题探讨摘要:随着机组容量的增加,锅炉的运行参数也相应提高,在锅炉的过热器和再热器管道内逐渐生成氧化皮,氧化皮的脱落容易造成过热器、再热器爆管,汽轮机调门卡涩等情况,因此研究高温氧化皮的生成和剥落问题对机组的安全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氧化皮;剥落;温度;引言:在目前具有较高参数的超超临界机组的运行过程中,在锅炉受热面很容易产生腐蚀物或氧化铁,腐蚀物和氧化铁在受热面内不断的积累,如果发生脱落情况,就容易造成锅炉过热器、再热器内部堵塞,受热面爆管,若进入到汽轮机侧,容易造成汽轮机调门卡涩或叶片损坏。
影响氧化皮生成的因素主要有6个: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管材的含铬量的高低、材料的组织均匀性、晶粒粗细、水质控制、冷作硬化处理状况。
1、氧化皮的生成机理研究发现,高温下的水蒸气会产生游离氧,而铁在高温下会被氧化,行成致密的氧化膜,形成氧化膜后氧化过程就会减弱,金属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如果氧化过程不牢固,那么生成的氧化膜不断剥落,氧化过程会不断的继续下去。
当蒸汽温度在570℃以下时,生成的氧化膜主要是三氧化二铁和四氧化三铁,上述氧化物相对比较致密,可以保护受热面进一步的氧化。
当蒸汽温度超过570℃以上时,氧化膜由一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和四氧化三铁组成,其中氧化皮的主要由一氧化铁组成,氧化皮是不致密的,因此破坏了整个氧化过程的稳定性,会使得钢材的氧化过程持续进行。
2、氧化皮的剥落及影响氧化皮的剥落有两个条件:一是氧化皮在不断形成过程中厚度也会不断的增加,当厚度超过某一厚度时就会发生剥落现象,不同材质的金属氧化物的剥落厚度也不一样;二是金属材料与氧化物层之间的应力值到达一定临界时,会出现氧化皮的剥落现象。
2.1 影响氧化皮剥落的因素:1)线膨胀系数。
金属与金属氧化物的膨胀系数不同,在温度变化时,它们之间就会发生膨胀不均,产生裂纹。
2)氧化皮越厚,其脱落所需的应力就越小。
管壁与氧化物的温度差越大,应力越大。
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与治理超超临界锅炉是一种新一代的高效节能锅炉,其高温受热面处于极端的工作条件下,容易发生氧化皮脱落问题。
本文将探讨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1. 高温氧化作用:高温下,锅炉受热面的金属材料容易与氧气反应,形成氧化物。
这些氧化物会沉积在受热面上形成氧化皮,进而脱落。
2. 烟气侵蚀:锅炉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气体和颗粒物,其中包括酸性物质,如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
这些酸性物质会侵蚀受热面,导致氧化皮脱落。
3. 热应力作用: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受热面由于长期承受高温烟气的冲击,会引起受热面的热胀冷缩。
这种热应力会使氧化皮与基材之间的结合变弱,从而加速氧化皮的脱落。
1. 材料选用:使用耐热、抗氧化性能好的材料作为受热面,以提高锅炉的耐温性和抗氧化性能。
常用的材料有铬钼钢和镍基高温合金等。
2. 涂层处理:在受热面表面涂覆一层抗氧化的涂层,以提高受热面的抗氧化性能和耐蚀性。
常用的涂层材料有铁铝高温涂层和陶瓷涂层等。
3. 清洗除锈:定期对受热面进行清洗除锈工作,以去除氧化皮和其他污垢,减少氧化皮的形成和脱落。
4. 热应力控制:通过优化锅炉的运行参数和调整受热面的结构设计,减少受热面的热应力,延缓氧化皮的脱落。
5. 烟气净化:增加烟气净化的设备,如脱硫装置和脱硝装置等,减少烟气中的酸性物质含量,减少受热面的侵蚀和氧化皮的脱落。
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材料性能、涂层处理、清洗除锈、热应力控制和烟气净化等因素。
通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延缓氧化皮的形成和脱落,提高锅炉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氧化皮脱落的分析与防治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是目前较为常见和主要的电力发电设备之一,其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氧化皮脱落的问题。
氧化皮的脱落会影响锅炉的正常运行,导致能效下降,甚至对设备的安全性产生严重威胁。
分析和防治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氧化皮脱落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氧化皮脱落的原因1.1 温度梯度超临界机组锅炉工作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蒸汽的冲击,锅炉管壁表面将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
不同部位的锅炉管壁温差过大,会导致金属材料产生不均匀的热应力,进而引发氧化皮层的脱落。
1.2 流体腐蚀蒸汽中的氧气和水分子会与金属表面发生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形成氧化皮层。
当锅炉中腐蚀性物质较多时,会导致氧化皮层增厚和脱落,影响锅炉的热传导效果和安全性。
1.3 机械压力锅炉在运行过程中,受到蒸汽冲击和机械震动等力的作用,会产生机械压力。
当机械压力过大时,会使氧化皮层松动或脱落,需要及时修补和保养。
2.1 表面分析对锅炉管壁的氧化皮层进行表面分析,可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工具观察锅炉管壁表面的氧化皮脱落情况。
通过分析氧化皮的结构和形貌,可以判断其脱落的原因和程度,为防治提供依据。
2.2 金属温度分析对锅炉管壁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可以判断锅炉管壁温度梯度是否过大,从而引发氧化皮层的脱落。
合理调整锅炉的运行参数,降低温度梯度,可以有效减少氧化皮脱落的发生。
通过对锅炉内部金属材料和蒸汽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可以判断蒸汽中是否存在腐蚀性物质。
并采取相应措施,如装置除氧器、水处理设备等,减少金属材料的氧化腐蚀,降低氧化皮层的脱落。
合理控制和调整超临界机组锅炉的运行参数,使锅炉管壁的温度梯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可以通过增加锅炉管壁的保护层厚度、调整蒸汽流量等方式,减少锅炉管壁的温度应力和热应力,从而减少氧化皮层的脱落。
安装和使用除氧器、水处理设备等设施,减少锅炉腐蚀性物质的含量。
定期对锅炉内部进行清洗和维护,清除锅炉管壁表面的氧化皮层,及时修补和保养锅炉设备。
超超临界机组氧化皮脱落及应对策略摘要:超超临界工况下,工质水动力特性变化,导致受热面传热特性发生改变,致使高温受热面管道发生氧化腐蚀,从而生成氧化皮进而剥离、堵塞管道的问题最终引起管道超温爆管,已严重成为电力生产安全的重大隐患,给电力生产及其稳定性带来重大影响,成为困扰发电行业的一大难题。
因此,在日常生产运行中掌握防止氧化皮生成的措施成为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
关键词:氧化皮;剥落;重大隐患引言20世纪90年代,随着材料技术的突破,以蒸汽温度600℃为标志的超超临界火电技术已被广泛接受,目前,更高温度等级的材料已在研发和试验。
伴随着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温度参数的提高,新的技术问题又摆到了面前。
其中一个会对机组安全和经济运行产生严重威胁的突出问题—锅炉管道的蒸汽侧氧化及由此引起的汽轮机叶片固体颗粒侵蚀(SPE)需引起特别注意。
SPE是超超临界机组面临的主要问题,压力和温度越高,这问题越严重。
1过、再热器管内壁水蒸汽氧化膜剥落及危害最近10年,特别是近几年新投产的国内和进口的超临界机组都曾发生氧化膜剥落堵管或引起超温爆管泄漏事故。
从运行时间来看,在运行约一年后,检修发现高温过热器、屏式过热器及高温再热器管子内壁表面氧化严重且氧化皮脱落明显。
图1为日照电厂再热器氧化皮脱落形貌,图2为伊敏#1炉运行30703小时后不锈钢管屏U型弯下部堆积的大量氧化膜,同月#2炉过热器发生爆管,其原因也是由于下弯头部位氧化膜剥落堆积所致。
图1 日照电厂再热器剥落的氧化膜图2 伊敏电厂过热器管剥落的氧化膜超临界机组过、再热器内壁氧化膜剥落在管排下部弯曲部位堆积堵管,甚至引起超温爆管。
目前国内因氧化膜剥落爆管最短的是湘潭电厂#4机组,运行3136小时(启停5次),过热器U型弯下部氧化膜堆积多的达100克,且在检修后再并网运行仅5天又因同样原因再次发生爆管,并吹坏再热器管排多处,氧化皮形貌如图3所示。
图3 高温过热器下部U型弯内积存有氧化皮形貌剥离的氧化皮不仅会导致爆管同时引发的对汽轮机入口通流部分的固体颗粒侵蚀,损害汽轮机叶片,也是当前大机组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氧化皮脱落的分析与防治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是现代化的汽轮机发电装置,其关键部件之一即是锅炉。
锅炉的主要功能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蒸汽能,并将蒸汽压力转化为机械能或电能。
在锅炉的运行过程中,由于锅炉进口水的含氧量、水质、水温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氧化皮,影响锅炉的正常运行。
本文对氧化皮的形成原因、脱落的危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一、氧化皮的形成原因在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运行中,锅炉的内壁与水接触,水中的氧气会与金属反应,产生一层氧化膜即氧化皮。
氧化皮生长速度受水中氧气浓度、水温、金属材料、水质等因素影响。
尤其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氧化皮更容易产生和生长。
此外,由于水中掺杂有各种离子,如钙、镁、铁、铜等金属及其离子、硫酸盐、碳酸盐等化合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它们会沉积在锅炉内壁上,形成污垢和沉淀物,这也会引起氧化皮的生长。
二、氧化皮的危害1. 减小了热传递效率氧化皮的存在减小了锅炉的热传递效率。
经过氧化皮的内壁,热量需要穿过氧化层才能传递到水中,传热效率受到限制。
2. 降低了金属材料的强度氧化皮的形成不仅仅是一层膜,它还会继续生长,加速金属材料的老化、腐蚀和疲劳。
氧化皮层会加速金属材料的脆化、裂纹产生,降低材料强度,从而破坏锅炉的安全性能。
3. 影响水质氧化皮的流失和脱落会使得锅炉进口水中含氧量、金属杂质离子等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锅炉的水质的稳定性。
水质的不稳定对锅炉正常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增加了锅炉的故障率和维护成本。
三、氧化皮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止氧化皮的产生,需要对锅炉水质进行严格管理,排除水中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同时要控制锅炉温度和压力,以减缓氧化皮的生成速度。
对于已经形成的氧化皮,需要定期进行清除和维护。
一般直接清除氧化皮是不可行的,需要了解氧化皮的性质和生长情况,采取适当的去氧化皮措施。
1. 喷水清洗法在锅炉运行时,通过器具喷洒水,实现对氧化皮的清洗。
但是,由于清洗时锅炉需要停机,影响发电量;此外,喷洒水会使得钢材的运动钝化层被冲掉,从而加速钢材的腐蚀速度。
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氧化皮脱落的分析与防治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行业也迅速发展壮大,超临界机组电站成为电力行业的主力军。
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是电站的核心设备,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锅炉运行中,氧化皮脱落问题一直是困扰着电站运行的一个重要隐患。
本文将对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氧化皮脱落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确保电站锅炉的安全运行。
1. 材料质量不佳超临界机组电站使用的锅炉材料需要具有耐高温、耐压和耐腐蚀的特性,而一些廉价的锅炉材料可能质量不佳,其表面会存在一定的氧化皮,容易脱落。
2. 高温高压作用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在工作过程中会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如果材料质量不佳,容易导致氧化皮在高温高压下脱落。
3. 操作不当锅炉运行过程中,如温度、压力控制不当,会导致运行条件不稳定,从而引起氧化皮的脱落。
4. 气体侵蚀燃烧产生的气体中可能含有酸性物质,当这些气体与锅炉材料接触时,会对材料产生侵蚀作用,使氧化皮脱落。
1. 提高材料质量采购时需选择质量可靠的锅炉材料,确保其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减少氧化皮脱落的可能性。
2. 强化锅炉维护加强对锅炉的维护保养工作,定期对锅炉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避免由于设备老化等原因导致氧化皮脱落。
3. 合理操作严格遵守锅炉操作规程,确保锅炉运行时温度、压力等参数的稳定性,避免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氧化皮脱落。
4. 防腐蚀措施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喷涂保护涂层、定期清洗等,防止氧化皮脱落。
5. 定期清洗定期对锅炉进行清洗,保持锅炉内部的清洁,避免氧化皮的积聚和脱落。
6. 加强监测加强对锅炉运行情况的监测,定期进行检测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防止氧化皮脱落对锅炉和电站的安全造成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和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氧化皮脱落的发生率,确保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
电站运营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应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对锅炉运行和维护的掌握,加强对锅炉安全问题的认识和风险防范,为电站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与治理超超临界锅炉是一种高效、节能的发电设备,其受热面为高温区域,容易产生氧化皮脱落问题。
本文将探讨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法。
超超临界锅炉受热面氧化皮脱落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材料的选择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材料的选择是影响氧化皮脱落的主要因素之一。
超超临界锅炉使用的高温受热面材料需要具备耐高温、抗氧化等特点。
由于材料的局限性,可能存在一定的脆性和不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氧化皮的产生和脱落。
在操作过程中,超超临界锅炉的高温受热面通常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下,蒸汽中含有一定的氧气和水蒸气,这些因素都会加速氧化皮形成和脱落。
针对超超临界锅炉受热面氧化皮脱落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
在超超临界锅炉的设计阶段,需要选择耐高温、抗氧化的受热面材料。
合理的材料选型可以降低氧化皮的产生和脱落的风险。
在操作过程中要加强对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受热面的维护和保养。
定期进行清洗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氧化皮问题。
清洗操作应当谨慎,避免使用过于剧烈的清洗剂,以免损坏受热面材料。
控制锅炉运行参数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理方法。
调整锅炉的运行参数可以改变高温受热面的工况条件,减少氧化皮的产生。
降低蒸汽中的氧气和水蒸气的含量,可以减少氧化皮的形成和脱落。
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是一个影响锅炉运行稳定性和性能的问题。
合理选择材料、定期清洗检查以及控制运行参数等治理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保障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
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与治理超超临界锅炉是一种高效、节能的燃煤锅炉,其受热面温度高达700摄氏度以上,因此受热面氧化皮脱落是其常见问题之一。
这种问题不仅影响了锅炉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需要有效的治理措施。
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受热面温度高,焚烧介质中含有一定的硫、氧等元素,在高温条件下易发生氧化反应,导致氧化皮的脱落。
二、锅炉内部高温高压环境容易造成材料疲劳和腐蚀,进而导致受热面氧化皮的产生和脱落。
三、煤种的选择和燃烧稳定性等因素也会影响受热面氧化皮的生成和脱落。
受热面氧化皮脱落的问题一旦发生,将直接影响超超临界锅炉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对于受热面氧化皮的治理十分重要。
下面将从预防和治理两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预防措施:1、选择合适的材料。
在设计和选材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锅炉的工作温度、压力等因素,选择耐高温、耐腐蚀的材料,以减少氧化皮的生成和脱落。
2、燃料的选择和燃烧的稳定性。
选择低硫、低灰分的煤种,并保持良好的燃烧条件,避免煤灰中的硫等元素过量进入受热面,减少氧化皮的产生。
3、加强设备维护和保养,及时清理受热面。
定期对受热面进行清洗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氧化皮的问题,避免其脱落导致其他问题的发生。
治理措施:1、采取有效的防脱固化措施。
使用化学品对受热面进行浸渍或涂覆处理,形成一层坚固的覆盖层,防止氧化皮脱落。
2、采取表面处理技术。
利用喷涂、镀覆等技术对受热面进行表面处理,提高其抗氧化性和耐磨性,延长受热面的使用寿命。
3、优化燃烧控制。
通过优化燃烧系统和控制设备,减少煤灰中的有害元素进入受热面,降低氧化皮的产生。
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预防和治理措施需要多方面合力,包括材料选用、燃料选择、设备维护、化学处理等方面,才能有效地延长受热面的使用寿命,保证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
希望借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能够找到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方法,为超超临界锅炉的运行提供更多的保障。
超(超)临界锅炉受热面金属在高温高压环境中可以与蒸汽直接反应,极易被氧化而生成氧化皮。
当氧化皮达到一定的厚度和运行条件发生变化时,锅炉过热器、再热器等受热面内氧化皮会发生剥落,会给机组的运行带来很多问题和不良影响,具体包括:① 氧化皮剥落会导致锅炉受热面内部通流部分发生堵塞,从而使锅炉金属受热面发生局部过热而爆管。
② 剥落的氧化皮进入汽轮机会冲蚀汽轮机通流部分,不仅冲蚀叶片,而且影响汽轮机的级效率。
③ 沉积于汽机主汽门阀芯和阀座之间的剥落氧化皮,会造成汽机主汽门卡涩。
机组甩负荷时主汽门关闭不严会造成汽机超速事故,威胁着机组的安全运行。
④ 剥落的氧化皮随凝结水流动会堵塞疏水管。
⑤ 剥落的氧化皮还会造成机组的汽水品质恶化等不良影响。
氧化皮堵管引起的事故会给电厂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已引起了电厂的高度关注,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来治理氧化皮问题,国内外学者也做了不少关于氧化皮方面的研究,认为过热器和再热器氧化皮的剥落,主要是由于运行工况的条件(如超温和温度压力变化以及材料等方面因素)所造成。
因此可以通过控制运行工况来减缓氧化皮的增厚,控制温度变化速率来控制氧化皮的剥落,此外还可以选用抗氧化性能更好的材料制作过热器和再热器等关键部件。
但是,目前最可行的办法还是通过对氧化皮的检测,及时排查存在的堵管问题,以防爆管。
无损检测方法推荐磁性检测法是利用自身携带的永磁体,在锅炉高温管道上产生一个纵向磁场。
如管内有氧化皮,因其表现为铁磁性,则磁力线发生变形,周围磁场强度发生相应改变。
研究氧化皮与磁场强度的耦合关系,可以表征管内氧化皮的状况。
氧化皮磁性检测技术的优点有:① 检测成本低,安全可靠,而且不影响电厂的检修时间;② 检测周期短,相对传统方法能立即获取检测结果,使管内氧化皮被及时清除;③ 检测灵敏度高,检测装置的敏感元件对磁场非常敏感,少量氧化皮也可测到,此外,还能检测其他来源的铁磁性异物;④ 对环境要求低,无需对被测物进行表面处理。
350MW超临界机组防止氧化皮生成及脱落技术措施在高温高压下,过、再热器管壁内表面容易产生氧化皮,在锅炉启停和快速变工况过程中往往会导致氧化皮脱落,造成部分受热面管壁通流部分变小甚至堵塞,从而导致受热面冷却不足而局部超温,进而导致锅炉爆管、蠕胀事故的发生。
为防止锅炉氧化皮脱落导致锅炉爆管、蠕胀等异常事故的发生,保证锅炉安全稳定运行,特制定措施如下:一、机组启动过程控制措施1.水质要求:1)锅炉上水水质标准:Fe<50μg/L,硬度≈0μmol/L,SiO2<30μg/L,PH值9.2~9.6。
2)冷态冲洗结束时锅炉点火水质标准:贮水箱排水中铁量<100μg/l,硬度≈0μmol/L,SiO2≤10μg/L,PH值9.2~9.6。
3)汽水分离器压力0.5MPa以上,分离器出口蒸汽温度190℃左右时,进行锅炉热态冲洗。
热态冲洗结束标准:贮水箱排水中含铁量<50μg/l。
2.锅炉上水温度及速度要求:1)在具备条件时,应提前投入除氧器加热,尽可能保持较高给水温度。
2)冷态上水温度控制在20~70℃,且高于水冷壁外壁温20~40℃。
3)冬季上水时间不小于4小时,夏季不小于2小时,上水速度控制在30-55t/h。
3.升温升压要求:4.锅炉点火至过、再热器建立蒸汽流量前,严格控制炉膛出口烟温<538℃。
5.高、低压旁路的控制:1)锅炉点火后,高压旁路控制不小于30%开度,低旁控制在不小于50%开度;主汽压力升至1MPa时,高压旁路随着主汽压力逐渐开至不小于60%,低旁开至80-100%。
2)汽机冲转前可通过尽可能开大高低旁开度(保证低旁减温器后温度≤60℃)对锅炉受热面系统进行大流量低压冲洗,以将沉积的氧化皮冲走。
6.减温水控制:1)当主、再热汽温大于360℃,投入过、再热器减温水控制汽温平缓。
投入减温水后,要注意喷水后汽温的变化,禁止减温水出现突增突减现象。
2)过热器减温水控制要以一级减温为主,二级减温为辅。
超临界机组高温氧化皮问题的分析和防治措施探讨摘要:文章研究超临界机组产生高温氧化皮的机理,分析影响氧化皮生成以及剥落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机组运行造成的危害,并针对其生成和剥落机理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超临界机组;高温氧化皮;防治1引言在目前具有较高机组参数的超临界机组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使得在机组长时间运行中容易出现过热器和再热器管束内的氧化皮及其剥落、堆积等问题,容易导致受热面出现超温甚至是爆管等事故,这就需要对超临界机组中出现高温氧化皮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氧化皮的生成和剥落所造成的危害进行控制和预防,确保超临界机组的安全运行。
2氧化皮的生成机理在超临界机组的运行过程中,其机组参数尤其是温度较高,就是导致水中溶解的氧气与蒸汽管或其他金属管中的铁发生反应而生成铁的氧化物,并且在氧化初期通常会生成Fe3O4氧化层,此氧化层具有较为致密且富有韧性的特点,在其厚度较小时对金属管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此时在氧化皮的厚度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呈现出分层的特点,并且表现出在内层中高温蒸汽会使得氧离子与铁直接发生氧化反应,而外层则是延伸膜,就是高温蒸汽中的氧离子向内扩散而铁离子向外扩散形成的。
而且根据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可知,在温度超过570℃时其反应速度会显著提升,这也是超临界机组日常运行中比较正常的温度。
而温度超过此温度时就会下列化学反应的加速进行:当温度超过570℃时就会在氧化层中形成FeO、Fe2O3以及Fe3O4,其中FeO的含量最高,但是此种氧化物的结构较为疏松,并且存在较多的晶格缺陷,导致此氧化皮的稳定性遭到严重破坏。
3氧化皮生成和剥落的主要影响因素3.1氧化皮生产的影响因素根据氧化皮的生产机理可知,其反应过程主要与温度、时间、氧气含量、水含量等因素有关,此外,还与蒸汽压力、流速、金属成分以及氧化皮成分等因素有关系,并且会呈现出养护皮的生产速度与温度、时间、介质中氧的分压、流速等成正比例关系的特点。
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氧化皮脱落的分析与防治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是一种高效、能耗低、环保的发电设备。
因其具有反应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对火电站的发电效率和环保指标有着极高的要求。
然而,锅炉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氧化皮脱落现象,严重影响锅炉使用效率,甚至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及时发现氧化皮脱落现象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十分重要。
一、氧化皮脱落的原因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氧化皮脱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炉内高温氧化反应引起管子的氧化皮层剥落,二是炉内的化学成分沉积在管子表面形成氧化皮层,然后因管子受高温加热而脱落。
氧化皮脱落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其对锅炉的影响却十分严重。
在高温高压下,氧化皮脱落会进入锅炉内部,造成如下问题:1. 浪费能源。
氧化皮脱落会降低锅炉的传热效率,使得发电效率降低。
2. 加速设备的磨损。
氧化皮脱落沉积在设备内部,会增加设备部件的摩擦,进一步加剧设备的磨损。
3. 污染环境。
氧化皮脱落后的残留物质可以堵塞排放口,导致烟气排放不畅,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二、氧化皮脱落的检查和分析方法如何及时发现锅炉内的氧化皮脱落现象是防治氧化皮脱落的关键。
下面介绍一些基本的检查和分析方法:1. 外观检查通过外观检查可以初步了解锅炉的整体情况。
对于氧化皮脱落现象,可以通过裸眼观察锅炉的内外表面是否存在锈蚀、变形、裂纹等异常情况来初步判断锅炉是否存在氧化皮脱落现象。
2. 金属变色法利用金属变色法可以检测锅炉内部的炉膛、水侧等处是否有氧化皮脱落现象。
具体方法是在锅炉内部喷洒变色剂,通过观察变色情况来判断锅炉内部是否有氧化皮脱落。
3. 声学检测法通过声学检测可以探测锅炉内部存在的氧化皮脱落现象。
通过震动信号采集设备对锅炉内部进行扫描,可以通过对信号的反应判断锅炉内部存在的氧化皮脱落情况。
1. 定期清洗定期清洗锅炉内部是防止氧化皮脱落的重要措施。
通过清洗可以去除锅炉内部残留的颗粒物和化学物质,有效遏制氧化皮脱落的发生。
2. 防腐蚀防止锅炉内部产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也是防止氧化皮脱落的重要手段。
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与治理超超临界锅炉是目前燃煤发电设备中最先进的一种锅炉,其工作效率高、能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低等优点使得其在发电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设备运行时间的增长,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这严重影响了设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本文将探讨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一、问题分析1. 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的原因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受热面主要由炉墙、炉顶和炉膛组成。
这些受热面在长时间高温、高压、高湿环境下容易产生氧化皮,且由于受热面受到高温烟气的冲击和流速变化,氧化皮容易脱落。
氧化皮脱落不仅会导致受热面温度升高,还会造成受热面的腐蚀和损坏,严重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2. 影响氧化皮脱落会导致受热面的温度升高,增加炉膛内部的温度和烟气侧的温度,降低了锅炉的热效率,增加了设备的能耗成本。
氧化皮脱落会导致受热面的腐蚀和损坏,进一步危害设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二、治理措施1. 预防措施(1)优化燃烧系统采用先进的燃煤技术和燃烧控制系统,可以降低燃煤的氮氧化物含量和硫氧化物排放,减少受热面的腐蚀和氧化皮的生成。
(2)控制烟气流速通过优化锅炉设计和降低烟气流速,可以减缓烟气对受热面的冲击和损伤,减少氧化皮的产生和脱落。
(3)加强受热面保护采用先进的受热面材料和涂层技术,提高受热面的抗氧化和抗腐蚀性能,延长受热面的使用寿命。
2. 治理措施(1)清理氧化皮定期对受热面进行清洗和除锈,清除氧化皮和积灰,恢复受热面的热传导和散热性能,提高锅炉的热效率。
(3)监控系统建立完善的锅炉运行监控系统,及时分析监测受热面的温度、压力和氧化皮的脱落情况,预警和处理可能的问题,保证锅炉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三、结语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是一个严重影响设备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来解决。
通过优化燃烧系统、控制烟气流速、加强受热面保护和完善监控系统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氧化皮脱落的风险,延长受热面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超超临界锅炉氧化皮防治问题摘要:锅炉受热面氧化皮的生成及脱落在大容量机组较为普遍,氧化皮脱落会堵塞管道引起局部过热,导致过热器、再热器爆管,同时剥落的氧化皮会被带入汽轮机,引起固粒侵蚀,损伤汽轮机叶片,污染汽水品质,危及机组的安全运行。
本文阐述了氧化皮剥落的原因、生成机理及危害,分别从:机组选型、设计和建设阶段措施;机组运行控制措施;氧化皮清理措施;检修改造措施;检查检验措施;其他措施等方面提出了预防和减少锅炉高温受热面管内氧化皮的形成及剥落的措施。
这些防治措施可有效地减少因氧化皮形成及剥落而引起管束超温爆管的事故,提高了机组的可靠性。
关键词:过热器;再热器;氧化皮;防治ABSTRACT: The generation and spalling of oxide skin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of heating tube ar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the spalling of oxide skin will block pipes, that cause local overheating and blocking pipe explosion in superheater and reheater. on the other hands, the oxide skin will carry to the turbine, this brings about eroding of steam turbine blades, the pollution of steam and water, endangering the safe operation of unit.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mechanism, the cause and the detriment of oxide skin. this article gives som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reduce the generation and spalling of oxide skin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of heating tube, those measures base on unit selecti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unit operation, working off oxide skin, overhaul , inspection and other aspects. By taken those measures, boiler tube failure due to exfoliation of oxide-scale is eliminated and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unitsare assured。
超(超)临界机组氧化皮生成、剥落机理与防治措施锅炉水/蒸汽流通系统中氧化皮的生成、剥落与沉积主要集中在炉前高压给水系统、水冷壁、过热器、再热器、主汽调门中。
氧化皮的生成、剥落与沉积受温度、压力、蒸汽参数(密度、离子积、介电常数、PH、氢电导率、阴离子含量、比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蒸汽溶氧量、蒸汽含铁量、蒸汽铬酸根含量等多种参数共同控制。
在锅炉不同位置氧化皮的生成、剥落、沉积机理不同,炉前高压给水系统和水冷壁中的氧化皮的沉积主要是流动加速腐蚀所致。
再热器、过热器与主汽调门中的氧化皮形成、剥落与沉积机理更加复杂,总的来说控制蒸汽含铁量、控制蒸汽氧化还原电位、降低蒸汽溶氧量有助于减少氧化皮的形成、剥落与沉积。
图1 电厂系统图一、生成、剥落与沉积原理1.1、氧化皮在炉前和水冷壁中的生成、剥落与沉积机理碳钢在水中不稳定,有腐蚀倾向,只有在钢表面形成稳定的氧化膜后,才能保持稳定。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氧化膜的形成机制不同,其微观结构也不同。
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形成的磁性铁氧化膜是多孔、疏松的。
在较低温度下,氧化膜的形成分为3步:第一步:Fe的氧化和H+的还原:Fe→Fe2++2e-;2H++2e-→H2;总反应为:Fe+2H2O→Fe2++2(OH-)+H2 (1)第二步:Fe2+和2(OH-)极易发生反应生成Fe(OH)2;Fe2++2(OH-)→Fe(OH)2 (2)第三步:Fe(OH)2被氧化生成Fe3O4;3Fe(OH)2→Fe3O4+4H2O+H2↑由式(1)可见,在较低温度下,氧化膜的形成需要有一定量的铁离子和氢氧根。
钢表面上的铁离子是由腐蚀过程扩散至表面的,而氢氧根则与水的PH值有关。
磁性氧化铁的形成通常受形成和溶解2个反应动力学控制。
任何条件的变化导致此动力学状态改变时,都会影响磁性氧化铁的稳定。
扩散系数和介电常数等因素会综合影响碳钢的腐蚀速率。
图2 给水系统管道腐蚀控制因素根据温度和压力的不同,碳钢表面可以分3个区域:第1个区域是磁性氧化铁稳定区;第2个区域是磁性氧化铁溶解区;第3个区域是磁性氧化铁沉积区。
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氧化皮脱落的分析与防治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氧化皮脱落是电站运行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会对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在电站运行过程中,锅炉内壁的烟气侵蚀和高温腐蚀作用使得锅炉管道表面出现氧化皮,如果氧化皮未得到及时清除,会导致氧化皮脱落。
本文将对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氧化皮脱落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氧化皮脱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烟气侵蚀:锅炉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定的酸性成分,这些酸性物质容易与锅炉管道表面的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形成氧化皮。
长期以来,烟气侵蚀是氧化皮的主要原因。
2. 高温腐蚀: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的工作温度较高,容易引起金属材料的高温腐蚀。
高温高压下,金属表面的氧化膜会加速腐蚀,从而使氧化皮脱落。
3. 金属疲劳:锅炉内部的金属材料会由于高温高压和膨胀收缩等因素产生应力,长期的应力作用容易导致金属疲劳,进而造成氧化皮脱落。
为了防止氧化皮脱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脱硫:对烟气进行脱硫处理,减少烟气中的酸性物质含量,从而减缓烟气对锅炉管道的侵蚀作用。
2. 清除氧化皮:定期清除锅炉管道内的氧化皮,可以采用机械清洗、化学清洗等方法。
机械清洗可以通过刷洗和冲洗的方式将氧化皮清除,化学清洗可以使用化学试剂溶解氧化皮,并通过冲洗将氧化皮带走。
3. 金属保护:对锅炉管道进行防腐处理,可以使用耐蚀涂层、耐高温涂层等方式,增强金属的抗腐蚀能力,防止氧化皮的生成。
4. 加强运行监测:定期对锅炉管道进行检查,了解管道的腐蚀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氧化皮的脱落。
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氧化皮脱落是一个具有一定危害性的问题。
需要从源头上减少烟气中的酸性物质,定期清除氧化皮,加强金属保护和运行监测,从而保障锅炉的稳定运行。
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氧化皮脱落现象的发生。
超/超超临界机组氧化皮问题探讨一、引言吕四港电厂一期工程为4×66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目前4台机组即将投产,参考已投产同类型机组运行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比较严峻的氧化皮脱落问题,为防止氧化皮问题在本工程移交后出现,结合本工程设备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预防措施,争取将氧化皮隐患减小到最低程度,为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氧化皮的分类及危害1、分类:(1)锅炉过热蒸汽系统的氧化皮;(2)锅炉水系统的腐蚀物。
2、危害:1)氧化皮堵塞管道,引起相应的受热面管璧金属超温,最终导致机组强迫停机。
2)长期的氧化皮脱落,使管壁变薄,强度变差,直至爆管。
3)严重损伤汽轮机通流部分高/中压级的喷嘴﹑动叶片及主汽阀﹑旁路阀等,导致汽轮机通流部分效率降低,损伤严重时甚至必须更换叶片。
4)检修周期缩短,维护费用上升。
5)一些机组为了减缓氧化皮剥落,采用降参数运行,牺牲了机组的效率。
上述各种情况导致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及经济性均大幅度降低。
三、防止氧化皮生成及脱落的办法(一)基建设计与调试阶段1、锅炉合同中应明确热偏差允许范围,并作为锅炉性能验收试验的一项重要内容。
2、在锅炉的设计阶段,请第三方对其热力系统进行校核计算。
3、锅炉材质采用耐氧化的合金。
4、在国内同类型锅炉容易发生超温爆管的环节,加装壁温测点/工质温度测点。
要保证壁温测点设计的完整性、合理性,安装的正确性,测量指示准确性。
5、锅炉安装前对受热面管子进行敲击,并用压缩空气进行吹扫清理,清除制造及运贮过程中产生的氧化皮等杂物,尤其是对大口径管道、集箱必须清除制造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剥落或尚未剥落的大块氧化皮。
6、严格锅炉风量标定试验、空气动力场实验﹑水动力试验﹑燃烧调整试验,达到制造商规定的要求。
7、加强酸洗和吹管。
在酸洗、吹管后抽查集箱,对集箱进行了割孔用内窥检查集箱内杂物情况。
酸洗后对水冷壁节流孔圈进行全部拍片检查,锅炉吹管后对水冷壁、过热器系统节流短管进行全部拍片检查,检查是否存在堵塞现象,如堵塞立即进行割管清理或更换。
关于超/超超临界机组氧化皮问题超/超超临界机组的氧化皮可分为两类:(1)锅炉过热蒸汽系统的氧化皮;(2)锅炉水系统的腐蚀物。
1过热蒸汽管道(包括再热蒸汽系统)的氧化皮1.1氧化皮的形成机理及特点过热蒸汽管道内氧化膜的形成分为制造加工和运行后两个阶段。
过热蒸汽管道制造加工过程中氧化膜的形成是在570℃以上的高温制造条件下,由空气中的氧和金属结合形成的。
该氧化膜分三层,由钢表面起向外依次为FeO﹑Fe3O4﹑Fe2O3。
试验表明:与金属基体相连的FeO层结构疏松,晶格缺陷多,当温度低于570℃时结构不稳定,容易脱落,或在半脱落层部位发生腐蚀。
因此,在新锅炉投产前,一定要对锅炉进行酸洗,全部去除制造加工时形成的易脱落氧化层,然后重新钝化,以利在机组运行时形成良好的氧化层。
同时,在基建调试期间也可以考虑对过热器和再热器管道进行加氧吹扫,将易脱落的氧化层颗粒冲掉的同时加速形成坚固的氧化层,否则,在投运后会产生严重的氧化皮问题。
在450℃~570℃,水蒸汽与纯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氧化膜由Fe2O3和Fe3O4组成,Fe2O3和Fe3O4都比较致密,可以保护或减缓钢材的进一步氧化。
在570℃以上,水蒸汽与纯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氧化膜由Fe2O3、Fe3O4、FeO 三层组成,FeO在最内层,FeO是不致密的,破坏了整个氧化膜的稳定性,氧化膜易于脱落。
因此,过热蒸汽管道内壁在运行后所形成的氧化膜可分为两种情况:(1)如果在锅炉投运之前,通过严格的酸洗和吹管两个环节,将金属管道内壁易脱落氧化层彻底清除干净,吹扫过程中或整机调试的初期,当锅炉运行在亚临界低参数工况下(此时温度不会超过570℃),使管道内壁形成致密的、不易脱落的氧化膜(由Fe2O3和Fe3O4组成,这种氧化膜和金属的基体结合很牢固,只有在有腐蚀介质和应力条件下才会被破坏)。
当日后机组运行于超临界工矿下,温度超过570℃时,这种氧化膜可以保护或减缓钢材的进一步氧化,同时自身也可以相对长期地保留。
采用加氧运行,可加速形成上述氧化膜。
(2)如果在锅炉投运之前,酸洗和吹管两个环节不过关,未将金属管道内壁易脱落氧化层彻底清除干净,则投运后很难形成致密的﹑不易脱落的氧化膜。
这种易脱落的氧化膜在机组投运后产生恶性循环:脱落→氧化→再脱落→再氧化,最终形成大量的氧化皮。
1.2氧化皮的脱落过热器、再热器内壁的氧化层脱落有二个主要条件:一是垢层达到一定厚度(临界值);二是母材基体与氧化膜或氧化膜层间应力达到临界值。
随着氧化膜厚度的增加,其发生脱落的几率越大。
在机组运行期间,过热器管和再热器管表面氧化层会逐渐增厚。
当管壁超温时,过热器管和再热器管表面氧化层会迅速增厚,由双层结构变成多层结构。
当氧化皮增长到一定的厚度时,由于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就会出现氧化皮的脱落现象。
2锅炉水系统的腐蚀物锅炉水回路中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碳钢和低合金钢,也有部分高合金钢以及铜合金材料。
在水系统中接触的工质是经过化学药剂处理后的高纯水。
进入锅炉蒸发系统和汽机中的铁氧化物杂质,包括由这些材料制造的锅炉水系统管道的腐蚀物。
铁氧化物可能沉积在蒸发系统、过热系统及再热系统管道内,导致爆管;同时进入汽轮机,使汽轮机效率降低以及叶片腐蚀;进入主汽阀和调节阀,使阀门的调节特性改变和恶化,甚至卡死。
所以防止这些材料的腐蚀是十分重要的。
各种盐、酸、碱和金属腐蚀产物等物质在蒸汽中的溶解度随蒸汽压力升高而提高。
在超临界压力下,汽水不分,即:汽、水无分界面,“蒸汽”和“水”具备同样的溶解特性。
因此,对超/超超临界机组来说,当机组运行在高负荷或额定负荷(即:超临界工况)时,若锅炉给水系统的金属腐蚀产物未得到合理控制,则大量的金属腐蚀产物同样会沉积在过热系统管道内壁,而亚临界机组的金属腐蚀产物则主要沉积在锅炉水系统管道内壁。
在此情况下,超/超超临界机组过热系统管道内壁的金属氧化物由两部分组成:锅炉给水系统金属腐蚀物和高温蒸汽氧化皮。
其结构为非致密的,加速了氧化皮的脱落、再生长及再脱落。
因此,对超/超超临界机组来说,锅炉水系统腐蚀物的控制将更加重要。
若采用传统的挥发性物质处理法(AVT ), 则管壁内表面形成的是晶粒粗大、凹凸不平的黑色磁性Fe3O4膜,此氧化膜不仅热阻大、沿程水阻大, 而且在高温纯水中比Fe2O3有更大的溶解性, 易形成流动加速腐蚀 , 因而耐蚀性能差。
其化学反应如下:3Fe+4H2O→Fe3O4+8H++8e若采用加氨、加氧的联合处理法(CWT), 由于水中溶解氧的存在, 则管壁内表面能够迅速形成致密的双层保护膜, 内层是黑色的磁性Fe3O4层, 外层是表面平整呈红棕色的Fe2O3层, 外层保护膜具有良好的表面特性, 因而阻止了碳钢的进一步腐蚀。
其化学反应如下:内层:3Fe+4H2O→Fe3O4+8H++8e外层:4Fe+4H2O+O2→2Fe2O3+8H++8e2Fe3O4+H2O→3Fe2O3+2H++2e采用加氧运行,当金属表面氧化膜破裂时, 氧在氧化膜表面参与阴极反应还原, 将氧化膜破损处的Fe2+氧化为Fe3+,使破损的氧化膜得到修复。
加氧处理是超/超超临界机组必需的给水处理工艺。
3氧化皮的危害目前国内已投运的超/超超临界机组普遍存在严重的氧化皮问题,其危害巨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氧化皮堵塞管道,引起相应的受热面管璧金属超温,最终导致机组强迫停机。
(2)长期的氧化皮脱落,使管壁变薄,强度变差,直至爆管。
(3)锅炉过热器﹑再热器﹑主蒸汽管道及再热蒸汽管道内剥落下来的氧化皮,是坚硬的固体颗粒,严重损伤汽轮机通流部分高/中压级的喷嘴﹑动叶片及主汽阀﹑旁路阀等,导致汽轮机通流部分效率降低,损伤严重时甚至必须更换叶片。
(4)检修周期缩短,维护费用上升。
(5)一些机组为了减缓氧化皮剥落,采用降参数运行,牺牲了机组的效率。
(6)上述各种情况导致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及经济性均大幅度降低。
4 与氧化皮关联的几个问题4.1 加氧运行超/超超临界机组成功运行经验表明:采用加氧运行,可在机组投产前或运行初期,在金属管道内表面加速形成致密的﹑不易脱落的氧化膜(亚临界低参数工况下),从而减缓氧化皮的生长与脱落。
加氧运行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加氧运行前管道内壁原先的氧化皮或腐蚀物应清除干净。
(2)加强锅炉水质控制。
4.2 旁路系统的配置目前国内超/超超临界机组的旁路系统配置大体可分为三类:(1)100%高压旁路+65%左右低压旁路的两级旁路(2)25%~35%高压旁路+25%~35%低压旁路的两级旁路(3)25%~35%一级旁路超/超超临界机组的氧化皮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正确的措施是尽量缓解运行时氧化皮的脱落及脱落下的氧化皮所造成的危害。
若采用第一类旁路系统,则可以在机组每次启动时“替代吹管”,即:在汽轮机启动前,由锅炉加旁路运行,进行大容量清洗(40%~60%质量流量),将上一次机组停机时和停机前所剥落的氧化皮吹除,避免固体颗粒对汽轮机的损伤。
采用第二类和第三类旁路系统均很难起到“替代吹管”的效果,尤其是第三类旁路系统将无法清除再热蒸汽管路内的氧化皮,长期运行对中压级的喷嘴﹑动叶片等会造成严重的损伤。
此外,第二类和第三类旁路系统均很难满足机组的热态和极热态启动要求,对减缓氧化皮的脱落是不利的。
4.3 机组的运行与启停方式超温是金属产生高温蒸汽氧化的直接原因,而超/超超临界锅炉的超温往往是由热偏差所引起的,以下因素导致热偏差和超温:(1)锅炉燃烧不均衡,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流速和煤粉浓度不均匀。
(2)炉内空气动力场异常。
(3)锅炉水动力不稳定。
(4)运行时汽温控制品质差。
(5)受热面结焦/结渣。
(6)氧化层厚度不均匀。
冷热交替所导致的应力循环是大量氧化皮脱落的直接原因,因此,在机组正常运行时要严格控制温升/温降速率。
事故停机后要尽可能“闷炉”,维持锅炉停机前的温度和压力,为此,在机组的设计阶段要选择合理的工艺流程和热控方案,保证机组的热态和极热态启动功能,这是防止停机后大量氧化皮脱落的重要手段。
5 结论——氧化皮问题的解决方案5.1 基建设计与调试阶段(1)锅炉合同中应明确热偏差允许范围,并作为锅炉性能验收试验的一项重要内容。
(2)在锅炉的设计阶段,可请第三方对其热力系统进行校核计算。
(3)采用耐氧化的合金。
金属材料的抗氧化、抗腐蚀性能主要决定于金属表面能否形成稳定、致密的金属氧化膜。
Cr2O3是高温下热力学惟一稳定的氧化物。
Cr含量越高,奥氏体不锈钢抗高温氧化能力越强。
当Cr含量高于20%时,合金表面才会形成致密的保护性氧化膜Cr2O3。
在超超临界机组中TP347HFG、Super304H钢只能限于最高使用汽温为620℃。
蒸汽参数提高到650℃时,必须使用高铬耐热钢NF709,SAVE25和HR3C等。
(4)镀铬方法:采用管壁内表面镀铬的方法,能有效地延长金属表面氧化层生长和剥离的时间。
但此方法由于费用较高,还有铬的污染环境问题,推广有困难。
(5)喷丸处理:内部喷丸处理可有效提高氧化膜层中铬元素的浓度,抑制铁氧化物在表面生成,降低铬发生选择性氧化的临界浓度,有利于单一Cr2O3膜的形成。
如在TP347H钢采用喷丸处理后,大大提高了氧化膜铬的含量,形成了富铬氧化层,显著降低了氧化膜生长速度。
(6)旁路的选型和热控系统的设计要满足机组的热态和极热态启动要求,以及机组投运后每次启动,特别是冷态启动时的汽水系统大容量冲洗的要求。
(7)在国内同类型锅炉容易发生超温爆管的环节,加装壁温测点/工质温度测点。
(8)严格锅炉空气动力场实验﹑水动力试验﹑燃烧调整试验,达到制造商规定的要求。
(9)加强酸洗和吹管,保证机组投运前将易脱落氧化皮清除干净。
5.2 生产阶段(1)加强机组运行时的金属壁温和工质温度监控,杜绝超温运行。
(2)进一步提高热控自动化水平,应尽可能做到在任何工况下避免运行人员手操,减少非正常停机。
(3)事故停机后,应采取“闷炉”,维持锅炉停机前的温度和压力,同时尽快查明事故原因,努力实现机组的热态或极热态启动。
(4)减少机组启停次数,特别是冷态启动次数。
(5)加强加氧控制,保证汽水品质。
(6)对于投产后较短时间内就发生严重氧化皮问题的机组,建议对锅炉重新严格地酸洗和吹管,以彻底清除氧化皮,做到一劳永逸。
为此,可能要重新安装临吹管道。
对于已选择大容量旁路系统的机组,则可利用旁路“替代吹管”,对锅炉汽水管道进行大容量清洗(40%~60%质量流量)。
备注:(1)以上内容参照了上海外高桥第二发电厂2*900MW超临界机组的成功运行经验,该厂两台机组基建调试时严格按制造商规定的要求进行,投运四年来未发生氧化皮脱落引起堵管﹑超温﹑爆管﹑停机事故。
(2)对于2*1000MW超超临界机组,若选用100%高压旁路+65%低压旁路,其造价比25%~35%高压旁路+25%~35%低压旁路,高1000多万人民币,但可以取消所有的锅炉高压安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