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政治马原题型考点:唯物史观.doc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1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创造,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分析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般而言,这部分知识点多见诸于选择题中,分析题中一般附属于其它大题并以一个设问出现,因为这部分内容与毛邓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联系相当紧密。
在内容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物质观中物质与意识相关原理在历史观中的重现。
而最后的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党的性质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有着指导性意义,所以这两部分尤其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六方面的内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有发展形式和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重要考点来源:文都图书唯物史观是每年考研哲学必考考点,学姐总结归纳了之前考研中经常考察的唯物史观六大考点,希望对备考考研的同学们有帮助。
六大考点如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与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一样,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不过是放到了社会的角度言说而已:社会存在就是全部的客观世界,由三部分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而社会意识也就是人的意识。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实践,对于由人构成的社会,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
因此,在构成社会存在的三个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中,只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是实践客体的一部分,人口则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但人口不能主观决定社会的发展,理由很简单,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程度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决定,条件和手段是主体不得不顾及的限定。
所以,生产方式而不是人决定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
生产方式是劳动者主体与劳动资料(劳动手段)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就是劳动工具,工具表现生产力水平,同时区分开诸如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等不同的社会经济时代;劳动资料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劳动者主体是否拥有生产资料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在随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性质,归根到底是因为劳动者没有掌握生产资料。
此外,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我国分配制度中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动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最大的不同也是实质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的生产资料拥有不平等,而后者在生产资料的拥有问题上是平等的。
需要注意的是,生产关系虽然决定社会其余一切关系,但它本身并不是全部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 四选二1.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 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3.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4. 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又有内在关联。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
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
5.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一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第一章导论章2010年第1题(单选)198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饿《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
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唯物论哲学派别的划分1995年理科第2题(单选)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无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质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1997年理科第1题(单选)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000年文科第2题(单选)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呆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2009年第1题(单选)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物质和意识1992年文科第6题(单选)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1994年理科第1题(单选)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1996年理科第1题(单选)《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
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
”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知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1.【答案】A【解析】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从马哲角度上讲,人有思维,有意识,能对客观世界反映,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2.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
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A肯定中包含否定B量变引起事变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质变规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质变,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3、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相应的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工人所获得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B.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D.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3.【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识记性考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格,劳动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是劳动,价值是工资。
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选项B。
4、2011年9月以来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中,示威者打出“我们是99%”的标语,向极富阶级表示不满。
漫画所显示的美国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A劳资冲突的集中体现B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C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D虚拟资本泡沫化的恶果4.【答案】C【解析】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就是两极分化,剥削程度加深,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相对人口过剩。
单选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国家与革命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问题【答案】C【解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
故正确答案是C。
2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B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本质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案】D【解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此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与此相反,故D选项正确。
A和B两项的错误比较易于识别。
C选项“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但在这里不合题意。
3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是() A辩证史观和机械史观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C人民史观和帝王史观D进步史观和保守史观【答案】B【解析】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B选项正确。
A选项维度完全不同。
C选项内容相近,表述有误。
D选项似是而非。
4把思想动机看成社会历史的动力,根本否定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B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C宿命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D怀疑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答案】B【解析】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选项正确。
5社会存在是指()A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B人类社会的实际存在C社会领域的一切存在D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答案】A【解析】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特有的范畴,专指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考研政治马原历史唯物主义考点、常考原理精编
第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考点
一、人类社会是什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一)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二)社会存在,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影响作用,但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独立发挥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3题单选)
②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考研马原核心考点: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部分简要概括为“三对概念、五大动力、两种作用”。
一、三对概念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在: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二、五大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教材考点1 意识观意识产生的条件;意识的本质: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教材考点2 运动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教材考点3 实践观、人与自然实践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教材考点4 联系与发展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实质;判断新事物的标准。
教材考点5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教材考点6 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教材考点7 实践和认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教材考点8 真理的特征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
教材考点9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教材考点10 剩余价值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提高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解题思路】1.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5.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6.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8.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9.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对立;10.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实践滞后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正确理解相对静止对事物存在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稳定、和谐的保障作用,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决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把物质运动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任何稳定性过程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种是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把物质的存在或者世界的发展看成是绝对不变过程的形而L学不变论的错误(“刻舟求剑”、“天不变道亦不变”)。
2014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精解--对立统一规律重难点全解析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1。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列宁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
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
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的。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2014年考研[微博]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共考查了9道选择题,其中单项选择题4道、多项选择题5道,在题型设置上与去年相同。
主要考查了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相关考点。
原则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本次考试所占总分值为24分,其中选择题分值为14分。
在选择题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所占分值为6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所占分值为6分,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所占分值为2分,与2013年马原分值相同。
跨考教育[微博]政治教研室刘晓亮老师解析如下一、单项选择题1.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
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
我发明了电灯。
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
”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A. 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B. 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C. 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D. 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三章中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实验。
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所以,B选项正确。
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 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
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C. 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D. 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章中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关系。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
考研政治马原选择题130题(附答案)考研政治马原选择题130题(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题,满分80分)1. 【2006年单选1】恩格斯说:“鹰必翔于千里之上,而视力有限;兽穴于千寻之下,而听力无界。
日月、星辰、电、光、热、声、功,在宇宙之间,无处不有,无处不无。
鹰不能飞翔于千里之上,兽不能穴居于千寻之下,只是分工所引起。
”这段话表明()A.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B.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 人的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答案:A2. 【2007年单选2】与“沧海桑田”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C.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答案:A3. 【2007年单选8】下列属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的是()A. 人们能通过实践认识规律B. 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利用规律C. 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 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答案:C4. 【2008年单选1】下列属于发展的实质的是()A. 事物数量的增减B. 事物场所的变动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 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答案:C5. 【2008年单选5】下列属于唯物辩证法范畴的是()A. 原因与结果B. 必然与偶然C. 本质与现象D. 以上都是答案:D6. 【2008年单选8】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是由()决定的。
A. 社会生产方式B.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C. 社会意识形态D. 社会革命答案:B7. 【2009年单选1】某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使劳动生产率提高50%,在原有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获得利润总额翻一番。
这主要体现了()A.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 生产成本的降低C. 企业经营战略的转变D. 生产关系的调整答案:A8. 【2009年单选5】下列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是()A. 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B. 科学实验活动C.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D. 以上都是答案:D9. 【2009年单选9】商品之所以能按其价值进行交换,是由于()A.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B. 商品的价值客观存在C.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D. 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答案:C10. 【2010年单选1】某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管理,使劳动生产率提高50%,而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70%。
考研政治分析题解析Ⅲ——马原哲学唯物史观一、解题方法1.读题三步走:第一步,阅读材料,总结中心思想;第二步,审读问题,定位考察原理;第三步,料理结合,复制组织答案答题三要素:①先写原理(4-5句)②再写意义(1-2句)○3链接材料(3-4句)2.提问方式a.蕴含了什么原理?答:世界观+认识论+链接材料b.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答:方法论+链接材料3.tips分值为6分的考察的一定不止一个原理(2.3.4都有可能)哲学=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什么、含义、基本概念、认识)认识论:世界观的延展,方法论的基础。
(怎么理解,有哪些联系、认识)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
(实践中怎么运用,怎么做、处理)二、知识点——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主义历史观)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内涵及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角度一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它们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世界观: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①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②地理环境和③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①社会意识形式;②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认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2)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表现在: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