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案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与反思第【1】篇〗《石灰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石灰吟》是一首表达自己人生处世观的咏物诗,与一些写景诗不同:对于写景诗,学生比较容易读懂,还可以领略到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而对于咏物诗,学生读文字本身容易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
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有时间上的,历史上的,知识水平上的,情感上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的限制,人生体验的缺乏,他们面对精彩的文本,可能是毫无知觉的,因而对诗歌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
重点难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
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4、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石灰吟》教案5篇《石灰吟》教案5篇《石灰吟》教案篇1 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决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燃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____,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的: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以下词语:燃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按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展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老师深化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学生按照刚刚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
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第一章:《石灰吟》诗文理解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2.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内容,体会石灰的坚强品质。
3. 掌握生字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石灰的坚强品质。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石灰吟》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全班学生一起朗读《石灰吟》,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3. 讲解:讲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石灰的坚强品质。
5. 背诵: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背诵《石灰吟》。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
第二章:《石灰吟》生字词学习一、教学目标1. 掌握《石灰吟》中的生字词。
2. 能够正确地读写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读写。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读写。
四、教学准备1. 生字词卡片。
2.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字词,激发学生对生字词的兴趣。
2. 展示生字词卡片:展示《石灰吟》中的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3. 讲解: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读音。
4. 练习:学生进行生字词的读写练习。
5. 游戏:组织生字词游戏,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正确读写。
第三章:《石灰吟》作者及背景了解一、教学目标1. 了解《石灰吟》的作者,认识作者的代表作品。
2. 了解《石灰吟》的背景,体会诗歌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点1. 作者的代表作品。
2. 诗歌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1. 作者的代表作品的了解。
2. 诗歌的时代意义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作者的简介资料。
2. 作者的代表作品文本。
《古诗两首-石灰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2)理解《石灰吟》的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石灰吟》的韵律、意境等特点。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2. 理解《石灰吟》的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分析《石灰吟》的韵律、意境等特点。
2.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石灰吟》的课件、诗词解析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石灰吟》的文本,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石灰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石灰吟》的意境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石灰吟》的韵律、意境等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石灰吟》的诗意和主题。
6. 课后作业(1)正确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2)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读后感,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石灰吟》的理解和朗读、背诵情况,以及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教师还需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石灰吟》的情况。
2. 学生对《石灰吟》的诗意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析诗歌韵律、意境等特点的能力。
《石灰吟》教案教案:《石灰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名为《石灰吟》,主要内容是讲述石灰石的提炼过程,以及石灰石在建筑、农业等方面的用途。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石灰石的提炼过程和用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石灰石的提炼过程和用途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朗读课文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石灰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对石灰石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词义,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解析课文:教师详细讲解石灰石的提炼过程,以及石灰石在建筑、农业等方面的用途。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石灰石的其它用途。
7. 朗读巩固: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石灰吟2. 石灰石的提炼过程:高温煅烧、加水溶解、过滤、结晶3. 石灰石的用途:建筑、农业、环保等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石灰石的提炼过程。
答案:石灰石经过高温煅烧,氧化钙,再与水反应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解于水形成石灰水,通过过滤去除杂质,结晶得到石灰。
2. 请列举两个石灰石在农业方面的用途。
答案: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石灰石的提炼过程和用途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石灰石的其它用途思考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石灰石的用途和科学价值。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理解《石灰吟》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石灰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审美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释诗歌的题目“石灰吟”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2 诗歌文本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诗中的意象和隐喻。
探讨诗歌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探讨诗歌的语言美和音乐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石灰的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石灰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的特性和象征意义。
3.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表达。
3.3 诗歌解析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隐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进行文学鉴赏。
3.4 诗歌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石灰为题材,模仿《石灰吟》的风格。
学生互相交流并评价彼此的创作,进行文学批评。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通过录音或现场表演,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的准确性。
4.2 学生诗歌解析的评价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
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3 学生诗歌创作实践的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互相评价的准确性。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诗歌文本《石灰吟》。
诗人李清照的介绍资料。
石灰的实物或图片。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图片。
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的朗读。
10《石灰吟》(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等词语,理解诗句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作者于谦及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体会诗人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为国家尽忠的意愿。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 作者背景: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历任监察御史、江西按察使、兵部尚书等职,有“于青天”之称。
3. 诗歌主题:石灰吟,寓意石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象征诗人自己为国家尽忠的意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体会诗人为国家尽忠的意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新课做好铺垫。
2. 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 理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
5. 诗歌拓展:介绍作者于谦及其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体会诗人为国家尽忠的意愿。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朗读、理解、感悟等方面。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撰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悟文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石灰吟》2. 诗歌原文3. 作者:于谦4. 诗歌主题:石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诗人为国家尽忠的意愿5.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石灰吟》。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石灰吟》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能够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能够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利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通过描写石灰石的烧制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赞美。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但仍需要对特定时代的背景和文化有所了解。
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诗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3.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意象和哲理的领悟。
对明代文化和诗人背景的了解。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辅助教学。
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和诗人的介绍。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石灰石和石灰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石灰吟的兴趣。
简单介绍明代诗人和诗的背景。
5.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石灰吟》。
鼓励学生背诵诗文,加强记忆力训练。
5.3 词语解释与句子分析: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如“石灰”、“烧炼”等。
分析诗中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象和情感。
5.4 意象与哲理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如石灰石的烧制过程。
讨论诗中的哲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答、讨论和朗读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6.2 终结性评价:安排一次诗文背诵和理解的测试,评估学生对《石灰吟》的掌握程度。
《石灰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它由明代人蒋士铨创作,体裁为叙事长诗,共分上、中、下三卷。
该作品以泰山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激发了读者对于人性和爱情本质的思考,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情感的价值。
针对《石灰吟》这个经典作品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一、教学目标:1.熟悉古代文学的形式和特点;2.掌握《石灰吟》的基本情节和主题;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和作品概况;2.分析《石灰吟》的结构和文学特点;3.阅读并理解《石灰吟》的文本;4.探究《石灰吟》所传达的主题与意义;5.分析《石灰吟》中的诗句和用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6.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撰写文章,批判性地分析作品中的人性和情感义理。
三、教学流程:1.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和作品概况通过PPT和讲解,介绍蒋士铨的生平和背景,并简要介绍《石灰吟》的创作背景、情节和主题。
教师还可以讨论《石灰吟》的价值和地位,使学生在了解该作品的同时,对古代文学有更清晰的认识。
2.分析《石灰吟》的结构和文学特点阅读《石灰吟》的文本,分析其结构、行文风格和语言运用的特点。
教师应该从诗体和叙事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并讲解相关概念。
以此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3.阅读并理解《石灰吟》的文本教师可以选择逐章节阅读的方式,配合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石灰吟》中的情节和主题。
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笔记,便于后续的讨论和分析。
4.探究《石灰吟》所传达的主题与意义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对《石灰吟》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进行探究。
教师可以就该作品的人性、爱情和人生等角度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对于其中的隐含意义进行思考和探究。
5.分析《石灰吟》中的诗句和用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针对《石灰吟》中的诗句和用词,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2. 能够理解《石灰吟》的诗意和主题。
3. 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石灰的品格和情怀,培养坚毅的品质。
2. 学会珍惜生命,追求真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石灰吟》的创作背景。
2.2 诗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石灰吟》,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2.3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以石灰的制作过程引入,激发学生对《石灰吟》的兴趣。
3.2 朗读诗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石灰吟》,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3.3 解析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主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5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4.3 诗歌创作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关注其诗意、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内容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方便学生深入了解诗人和诗文背景。
5.3 诗歌创作素材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素材,如图片、音乐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石灰的制作过程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引入诗文的学习。
6.2 朗读练习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石灰吟》,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6.3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石灰吟的背景与意义1.1 教学目标了解石灰吟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意义。
掌握石灰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石灰吟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在明清时期的兴起和流传。
分析石灰吟的文学意义,包括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艺术价值。
解释石灰吟的基本概念,包括石灰吟的定义和特点。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石灰吟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意义。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石灰吟的社会现实反映和艺术价值。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石灰吟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二章:石灰吟的形式与结构2.1 教学目标掌握石灰吟的形式和结构特点。
学会识别和分析石灰吟的基本形式和结构。
2.2 教学内容介绍石灰吟的形式特点,包括词牌、曲调和节奏。
分析石灰吟的结构特点,包括词句的排列和段落的组织。
2.3 教学方法通过示范演唱和播放音频,让学生感受石灰吟的形式特点。
使用例句和分析图表,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石灰吟的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练习,运用石灰吟的形式和结构。
第三章:石灰吟的主题与情感3.1 教学目标理解石灰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会分析和解读石灰吟的主题和情感。
3.2 教学内容分析石灰吟的主题,包括爱情、山水、离别等。
解读石灰吟的情感,包括喜悦、忧伤、豪迈等。
3.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例句,让学生了解石灰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石灰吟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练习,运用石灰吟的主题和情感。
第四章:石灰吟的鉴赏与评价4.1 教学目标培养对石灰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学会评价石灰吟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4.2 教学内容介绍石灰吟的鉴赏方法,包括词句品味、意境感受和情感体验。
分析石灰吟的艺术价值,包括文学成就和审美特点。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石灰吟的鉴赏方法和艺术价值。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石灰吟的审美体验和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练习,运用石灰吟的鉴赏方法和艺术价值。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石灰吟》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学生能够理解《石灰吟》的意义和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图像、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石灰吟》的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引导学生从《石灰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养他们的毅力和坚韧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让学生熟读并理解《石灰吟》的原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2.2 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介绍明代诗人于谦的生平背景,让学生了解他创作《石灰吟》的历史背景。
2.3 课文解析:分析《石灰吟》的意象、韵律、修辞等文学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石灰的制作过程和用途,激发学生对《石灰吟》的兴趣。
3.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石灰吟》,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鼓励学生背诵《石灰吟》,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3 课文解析:分组讨论《石灰吟》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各自的解读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他们对《石灰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查他们对《石灰吟》的掌握程度。
4.3 课文解析: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他们对《石灰吟》的意义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原文:提供《石灰吟》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多媒体资源:利用图像、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石灰吟》的意境。
5.3 相关阅读材料: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展学生对《石灰吟》背景和文学价值的学习。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石灰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借石灰表达的情感和志向。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帮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石灰的精神。
(2)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志向。
2、难点领悟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并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石灰的图片,提问学生对石灰的了解。
(2)讲述石灰的制作过程,引出诗歌《石灰吟》。
2、作者简介介绍于谦,强调他的生平事迹和高尚品质,为理解诗歌的情感做铺垫。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解释关键词语。
“千锤万凿出深山”: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烈火焚烧若等闲”: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粉骨碎身浑不怕”: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浑不怕: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整首诗的意思。
5、体会情感(1)提问:从石灰的经历中,你感受到了石灰怎样的品质?(石灰不怕艰难、不怕牺牲、坚守清白)(2)引导思考:作者仅仅是在写石灰吗?联系作者的生平,想一想作者借石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志向?(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不怕艰难、不怕牺牲、坚守高尚节操的决心和志向。
)6、分析手法(1)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即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2)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诗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7、诵读诗歌(1)学生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2)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更有感情。
8、背诵诗歌(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背诵。
《石灰吟》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石灰吟》,理解诗中“谦、锤、凿、焚”等生字词,掌握“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2. 教学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首先,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事迹,以及《石灰吟》的创作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对于谦的了解和感受,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读古诗《石灰吟》(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写生字词,如“谦、锤、凿、焚”等。
然后,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接着,学生试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最后,学生试讲,逐句理解诗意,教师适当点拨。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学生自由读全诗,尝试连贯讲述诗意。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例如,读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让学生说一说“若等闲”在这里的作用;讨论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的作用等。
接着,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轻声自读、想象诗中情景、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和崇高品质。
3. 巩固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如填空、选择题等,以检验学生对诗句意思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同时,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相关的古诗,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4. 总结与反思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石灰吟》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进行反思。
《石灰吟》教案4篇《石灰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
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石灰吟》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预习:
1、了解诗人。
2、了解诗的大意。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回忆古诗,激情导入、
背诵《游子吟》导入。
吟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本节课的所学古诗也是关于吟的这种诗歌体裁,那就是《石灰吟》。
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三、了解诗人
于谦:1394-1453,字廷益,钱塘人。
永乐进士。
宣德时,官至兵部右侍郎、左侍郎、大理寺少卿。
代宗即位,拜兵部尚书,加少保。
英宗复辟,被害。
万历忠,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
四、解诗题。
老师这里有三种关于吟的解释,你看一下,应该选择哪一种?
◎唱,声调抑扬地念叹息;◎痛苦的声音;◎鸣叫
这里应该认为是哪一种?
连起来解释一下课题?
对石灰唱的赞歌。
顺便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赞颂了它的什么呢?读一读这首诗,我们一起走近石灰。
五、明诗意
1.合作交流
交流不理解的字、句。
(可以看课件上的提示)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交流展示,矫正反馈
2.全班交流。
抽生说说全诗的意思。
3.师: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
于谦吟道——
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
于谦吟道——
师小结: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
生诵读全诗。
悟诗情
1.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
我们一起来看看石灰的制作过程。
(课件出示,学生欣赏)
(2)合作探究一:
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出示)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
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jiào)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
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
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
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
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
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
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
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4)生自由谈。
(5)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石灰留下了清白,于谦也要向石灰一样把清白留在人间的,立志做一个清白的人。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板书:托物言志)
2.创境读懂诗意
过渡:我们要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
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1)联系生平,读懂诗意
讲述背景: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房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
他的老师便问他这是何故。
于谦回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那么画像上的人是谁呢?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朝皇帝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
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
【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
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于谦从小就决意做文天祥这样的人。
正因如此,据说《石灰吟》这首慷慨激扬的诗,是于谦12岁时写下的,想想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
(2)于谦是有名的清官,他60岁寿辰那天,门口送礼的人络绎不绝。
于谦叮嘱管家,一概不收寿礼。
皇帝派太监送来一只玉猫金座钟,却被拒之门外。
太监写下四句话给于谦:“劳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劳劲不松。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情不通。
”于谦看了,在下面添上四句:“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忌常贪功。
辛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太监见他如此坚决,只好回去了。
不一会儿,于谦的同乡好友郑通也来送礼了。
于谦又写了四句话:“你我为它皆刚正,两袖清风为黎民。
寿日清茶促膝叙,胜于厚礼染俗尘。
”郑通见了十分敬佩,于是叫家人带回礼物,自己进门与于谦叙谈友情。
于谦正和郑通畅谈,管家通报,有一个叫“黎民”的人送来一盆万年青,还让管家带来一首诗:“万年青草情义深,长驻山涧心相关。
百姓常盼草常青,永为黎民除贪官。
”于谦见后,亲自出门迎接,郑重地接过万年青,并高声咏唱了一首诗:“一盆万年情义深,肝胆相照万民情。
于某留作万年镜,为官当学万年青。
”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少时写下的《石灰吟》。
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
他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假如你就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
(3)公元1449年,明英宗皇帝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蒙古瓦剌(là)军作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
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英宗也因此得以归国。
但英宗复位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
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身正气。
正月二十三这一天,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北京城乌云密布,闷雷滚动。
城中的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杀害。
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向世人诉说,他最想说什么呢?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怀,不如化作我们深情的吟诵。
(2)石灰如人,人如石灰。
这首诗正是于谦伟大人格的印证。
在中国历史上,像于谦这样的人很多很多,呢?(岳飞、文天祥、司马迁、屈原、刘胡兰等等)像于谦这样以物言志的诗人也很多,我们
来看下这两首:出示:《竹石》、《墨梅》《题半盆兰蕊图》
师:读着读着,我们把三首诗读成了三句诗。
每首读一句。
(3)在这节课中,如果《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让你永远难忘的两个字,那么,这两个字是……这两个字是……
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于谦人虽远去,但精神长存。
今天,我们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
让我们深情地背诵于谦的《石灰吟》。
3.小练笔
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的话想对于谦说,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想对于谦说的话。
六、布置作业:
收集以物言志的诗,并了解作者,感悟诗的内涵。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明于谦
千磨万击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