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宗教政策
- 格式:ppt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38
高一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时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是保护和尊重人权的表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材料:镜头一: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
佛教传入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产生于我国的道教有17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传入我国有1300多年,天主教和基督教是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我国的。
镜头二:我国各宗教都有爱国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例如,佛教界提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思想;道教提倡“慈爱和同、济世度人”;伊斯兰教倡导“爱国是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天主教倡导“爱国是天主的诫命”;基督教强调“荣神益人”等。
宗教界人士积极引导广大信教群众实践这些思想和主张。
镜头三:2004年5月21日,50多名各大宗教的上层人士在北京举行座谈会,代表全国上亿宗教信徒,批驳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年度报告。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说,美国炮制的年度报告,借宗教名义,利用一些道听途说的材料,对中国宗教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状况进行恶意攻击,并公然为邪教“”张目。
镜头四:我国宗教界积极参与国际宗教间的交往与合作,用亲身经历向世界人民介绍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增进了世界各国宗教界对我国的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2000年8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宗教界世界和平问题研讨会。
高一必修二政治第七、八、九课与答题模板高一政治必修二是生活中的政治,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政治要求背的知识点多,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1、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P72—73其中,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1)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是重大问题、具体问题(2)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付诸行动《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2、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75—76(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3)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其他自治权)(5)“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特点【特别提醒】: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不是联邦制中的成员。
民族自治地方不包括民族乡,民族乡是民主区域自治的一种补充形式。
自治机关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回答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答:(1)必然性: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课题:我国的民主政策和宗教政策一.主观题1.【林业·课本案例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西藏掀起异常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986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
昔日的农奴和奴隶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物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物的政治权利。
材料二近年来,中央和其他省市无偿援助西藏建设工程百余项。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向西藏投入近千亿元;在选出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当中,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有自己的代表;西藏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政策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西藏经济连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将西藏纳入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
(1)分析材料二说明了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的哪些具体内容?(9分)“在选出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当中,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有自己的代表”说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地位上的平等关系。
“中央和其他省市无偿援助西藏建设工程百余项。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向西藏投入近千亿元”说明我国各民族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团结合作关系。
“西藏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政策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说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积极扶持的政策,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西藏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12分)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党和国家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③西藏地区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党和国家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
④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为西藏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新课标高一政治生活)第七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全概述通过对本的学习,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理解和把握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宗教政策,以及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问题的原则。
本可分为3个框题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三、我国的宗教政策新程学习71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新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理解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
这说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更应该重视民族问题。
(二)进行新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新中国成立后,x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国家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下,x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简述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旨在在改革开放中,营造良好的社会宗教氛围,维护和平发展的稳定。
一、维护宗教完整性1、建立与宗教有关的法律法规:坚持宗教自由和重视宗教礼仪,确保宗教部门和宗教界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行使宗教活动的自由。
2、实施宗教管理:加强宗教机构的管理,实行教徒受教授的全面教育,维护宗教自由,平等自主,使宗教活动走向规范性、科学性,确保各宗教信仰在宗教部门主持下发展和壮大。
二、表彰优秀宗教人士1、慰问宗教界、宗教独立团体、宗教活动人士:坚持政府关怀、社会陪伴,表彰优秀、崇高宗教人士,表彰宗教示范作用,加大社会对宗教发展的帮助支持,积极推动宗教权维护宗教自身的利益。
2、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特别关注宗教有关的信仰、教义、宗教仪式等内容,密切关注宗教青年及宗教界人士的发展,建立繁荣发展的宗教和社会环境。
三、发展多元宗教文化1、推广宗教文化教育:尊重和维护宗教多元性,政府要制定鼓励宗教组织发展的政策,考虑到每个地区的宗教特点,制定鼓励活动的法规,支持宗教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将宗教文化整合到社会发展当中:政府要探索适当的机制和方式,将宗教文化整合到社会发展中,妥善处理宗教表达和宗教活动,充分发挥宗教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内部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和指导。
四、改善民众信仰环境1、加强宗教文化发展相关法规:安排宗教团体参加和管理宗教活动,完善宗教信仰等法规,使宗教文化发展得到社会承认,建立良好的宗教社会秩序,促进宗教文化的发展。
2、建立宗教青年的发展平台:政府要建立宗教青年的发展平台,鼓励和支持他们努力服务国家,做存仁义的优秀宗教青年,增加信仰自由的可能性。
总之,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宗教政策旨在通过尊重宗教、维护宗教完整性、表彰优秀宗教人士、促进多元宗教文化发展以及改善民众信仰环境来稳定宗教信仰习惯,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设计】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政策,它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我国的宗教政策还包括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本框第一目“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这个情景导入是让学生对宗教界有所了解,便于进入下面的学习。
第二目“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主要是介绍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阐明我国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和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强调必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第三目“弘扬科学精神”。
本目是明确应该如何面对宗教。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理解:(1)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2)理解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3)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有关规定。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加强宗教的政策观念,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迷信活动,特别是认清xx的邪教本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紧紧抓住中央一再强调的三句话:(1)全面贯彻宗教政策;(2)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3)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学情分析这是本课的难点。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特别是宗教对一些少数民族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东部地区的学生,很多人还存在疑惑: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还允许宗教存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呢?因此,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可以插入更多的图片或音像,通过音像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和资料以扩大视野。
高一政治我国的宗教政策知识点总结我国的宗教政策是指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针对宗教的政策,其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以下是我国宗教政策的知识点总结以及三个例子。
一、我国的宗教政策1. 宗教信仰自由我国的宪法规定,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信仰的宗教信仰的自由,并且没有任何人有权以任何方式强制他人改变他们的宗教信仰。
这是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原则。
2. 政府干预宗教事务的限制政府对于宗教团体的组织、活动和领导人的任命等事宜,应该依据法律规定进行管理。
政府不得干预宗教内部的事务,也不得干预宗教团体的财产和教义。
3.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政府有权管理宗教问题,以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如有宗教组织或活动危及国家安全或社会稳定,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制止。
二、三个例子1. 穆斯林反恐教育自2014年起,新疆自治区穆斯林快速开展了一项针对恐怖主义的反恐教育运动。
该计划旨在教育穆斯林团体反对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增强他们对中国国家的忠诚度。
该运动也是我国宗教政策中一项针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措施。
2. 佛教寺庙管理为了保护公众、维护社会稳定,中国政府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的佛教寺庙管理运动。
该项目要求所有佛教寺庙都要注册,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包括寺庙管理、土地使用和财务管理等。
该措施旨在确保所有佛教寺庙都遵守有关规定,免受可能存在的不良实践的影响。
3. 东正教活动管理中国政府对东正教的管理比较宽松,绝大多数东正教会都可以正常活动。
但是,政府认为东正教会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并通过一系列限制措施来管理这些团体。
例如,外国神职人员必须获得政府许可才能到中国传教,而新教徒不能成立教堂。
这些措施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总之,我国的宗教政策始终坚持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原则,同时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政府管理宗教事务,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也是为了保护信徒们的权益。
我国的宗教政策归纳起来,是重点强调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政府可以对宗教团体和活动进行一定的管理和监管,这种管理和监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三一文库()/高一〔高一政治知识点:我国的宗教政策[1]〕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知识点:我国的宗教政策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我国的宗教政策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全面正确的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2.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4.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二、预习内容一、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内涵:注意:(1)宪法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
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或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2)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不是一切活动)(3)在我国,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都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行干涉。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5)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6)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违反法律规定,将承担法律责任。
①任何人都不得利用宗教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②我国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不能干预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行政、司法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即宗教不能干预政治,但政治可以干预和影响宗教,因为国家要依法对宗教进行管理。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1)含义:(2)目的:(3)邪教不是宗教①含义:②表现:③本质:④正确对待:【点拨】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高一政治必修2第七课知识点汇总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是高一政治必修2第七课的内容,需要掌握并学会运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一政治必修2第七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必修2第七课知识点《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1、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p72—73其中,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1)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是重大问题、具体问题(2)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付诸行动《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2、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75—76(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3)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其他自治权)(5)“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特点【特别提醒】: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不是联邦制中的成员。
民族自治地方不包括民族乡,民族乡是民主区域自治的一种补充形式。
自治机关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回答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答:(1)必然性: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学习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比较枯燥, 要想学好必须用心记忆学过的知识点,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家的政治学习水平, 为了帮助大家掌握好高中政治知识点,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 供您阅读。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知识点总结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1、处理民族关系,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民族平等首要原则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进展, 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障。
民族团结重要原则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照耀标志之一, 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是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 实现各民族共同进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 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定要求。
3、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使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 要把巩固和进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在行使一般大方国家机关治权的同时, 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国家法律、政策, 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
实际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