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史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7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第一篇: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2、简述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答:(1)城市人口规模扩大;(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区域性城市不断成长;(4)市镇迅速发展,新兴城镇发展,城镇系统不断完善;(5)城市分布广。
3、简述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特点。
答:(1)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2)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3)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
呈方格网布局。
(4)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5)体现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制。
(6)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4、简述曹魏邺城规划特点以及意义。
答:(1)曹魏邺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
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
(2)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
(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5、简述西汉长安修建过程以及建设特点。
答:1、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6、简述宋东京规划要点。
答:(1)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城市建设史复习题名词解释:1.城市: 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2.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 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3.城郭: “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 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 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 或设木栅栏。
“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 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 七里之廓。
4、闾里: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
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 闾是里的门.5.瓦子: 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 附近还有妓院的娱乐场所。
6、蕃坊:宋制规定外国人不得居住在城内, 一些海外贸易城市外国人多聚居于城外交通便利之处, 形成坊地区。
蕃坊地区没有明显界限和任何防御设施, 其间也有中国人居住, 接受中国官方管理。
(泉州7、关厢地区: 城垣内用地不够, 在城门外形成的新地区, 一般沿城外的道路成带形发展。
8、满城: 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民族矛盾, 在一些重要的府州城市(地方性统治中心)往往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 驻扎八旗兵的兵营城9、瓮城:围在城门外的小城, 或圆或方。
瓮城与城墙同高, 周围设暗堡, 城顶建战棚。
城门开在侧面, 以便在大城和瓮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城门的敌人。
10、辽代五京: 辽上京, 赤峰, 内蒙古巴林左骑南面;辽中京, 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辽南京, 北京, 宣武门西部;辽东京, 辽宁省辽阳市;辽西京, 大同。
11、九边重镇:, 按照一定的防御体系和兵制规定分布, 有镇、卫、堡的分布等级, 总兵驻地为镇, 明初为了加强北方防御曾大规模修筑长城, 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
辽东(驻辽阳)、蓟州、宣化、大同、山西(驻偏关)、延绥(驻榆林)、甘肃(驻甘州)、宁夏、固原, 其中延绥、宁夏、甘肃总称“三边”14、宇文恺:规划专家, 建筑工程师, 他不仅主持规划了长安和洛阳二城, 还从事过水利, 长城, 桥梁能方面的工程, 也是亲自设计过一些房屋。
1、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出现。
3、精神的发展。
4、战争。
5、夯筑技术。
2、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一定规模(前提)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和保障)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
3、简述西周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内容?(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提地及建设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后面为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4、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东京、明南京、北京城市布局特点——综述题或简答题。
汉长安:布局特点:a)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b)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c)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1\2)曹魏邺城:城市平面呈矩形。
城南三座城门,北两座城门,东、西各一座城门;城市中偏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干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宫城东部为曹操起居及办公的场所,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宫城以东是戚里,为王室贵族居住区,宫城以西为王室专用园林。
干道南面为一般居住区,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业作坊。
分区更为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
•1从权应变,富于创新,•2讲求实效,不事夸张•3结构严谨,格调新颖北魏洛阳:多重城墙;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形制;采用封闭的里坊制;集中市制;道路呈方格形。
唐长安城:唐长安城分外廓城、皇城、宫城三部分;东西略长,南北略窄,左右对称的长方形面积84平方千米。
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
宫城位于全城北廓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廓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廓城的民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城建史复习资料一、古代城市的产生1、远古聚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1)基本特征:1分布区域:西起川陕宁,东抵浙鲁,北至蒙辽,南达云贵两广2聚居环境:天然洞穴近水:湖滨、河谷、海岸方便渔猎居丘:防止洪水淹浸,洞穴口部一般距水面10~100米(多为20~60米)避风:避开冬季主导方向,洞口一般为南向通风:洞穴较浅,或生活在洞穴前部2)影响因素:1外部条件:2自身条件:2、初期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与聚落的差异3、“城”与“市”结合的历史意义:“城”的文字内涵——“土地”+“鼎”+“戟”。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二、奴隶制社会的城市1、我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以及“四象”方位的源流2、“井田制”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1)“井田制”的特征:《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以八户农家为单位而集体配授农地,将土地分为井字形的九个单位,每单位百亩,中间位公田,周围是私田。
2)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3、《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图标并简述其形制与布局特点1)《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
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驶(轨宽八尺)。
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
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
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为百步见方。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及巢居的时间最漫长,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2、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西安半坡村遗址已有一定的区分,居民点中首先有住宅和葬地的区分。
最普遍的手工业是制陶器,相应的便有窑地。
3、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
第二章殷商时代的城市1、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至公元前17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逐渐强盛,终于灭了夏朝,奴隶制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主要区域。
2、商代,约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址,还有各种作坊。
3、商城(现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4、版筑墙概念:筑土墙及在甲板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
意义: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商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5、商城附近有贾鲁河、金水河、须索河等,可见城市也河流有密关系,也说明早起的城市也农业有密切关系。
这种早起的奴隶社会的城市,与乡村还没有严格的分野。
6、殷墟(现安阳小屯):房屋的结构是由柱础支撑的高大木构架。
遗址尚未发现屋瓦,可能仍用草屋顶,也就是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古:指茅草屋顶,泥土台阶,今:指房屋简陋,生活简朴。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为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可知当时已注意日照和朝向。
7、宫室与墓葬的工程规模宏大,可见当时奴隶主集中大量的奴隶进行长期的无偿劳动。
建筑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使用的一些建筑上。
8、周代都城的名字,那个位置?周原,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及镐京。
遗址发现瓦片,当时屋顶已非草顶,比殷商时代有进步。
洛邑(王城),在东周时,曾是都城。
9、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第一章原始居民点复习资料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的居住方式为穴居或树居2、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3、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4、城市: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城市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5、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选址特征: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6、城市的形成: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
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7、城市形成的标准: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 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1、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2、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墙的兴建为标志;3、国家和文明的形成;4、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5、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6、财富的聚集与消费中心;7、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8、金属器物的出现;9、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10、市场和贸易的形成。
第二章奴隶社会复习资料1、中国古代城市始于夏朝。
2、西周时期为中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
3、先秦城市的演变可分为三个互相继承但又各具特色的发展时期:肇始期、确立期和转型期。
4、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3500年左右。
5、先秦城市演变的转型期的城市规划成就:1、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铁器出现,商业进一步繁荣,商人的地位提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一、原始的居住形式1.穴居2.巢居: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云南川海门遗址、浙江吴兴钱山漾)3.半穴居(穴居与巢居的结合)4.地面建筑: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建筑、东北内蒙古大石堆砌的建筑二、原始居民点的特征1.位置:背山面水2.规模:大小不等。
分布:居住密集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西安半坡村遗址)5.功能特点:选址,居住,墓葬,手工业三、原始居民点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阶级的出现(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发展(文字、宗教、礼仪)4.战争(王权作用)5.夯筑技术四、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1.一定规模(前提)2.一定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3.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4.一定的城市基础设置(基础和保障)5.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五、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1.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2.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3.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4.城:“筑城以为君”这句话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5.廓:“造廓以守民”说明了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6.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体现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
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六、城市建制——城廓之制城廓之制:军事防御和政治统治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一般有城廓之分,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之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1.内城外廓型:曲阜鲁城,淹城2.城附于廓一角(相重):齐临淄3.城廓并列:燕下都,赵邯郸七、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5.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八、秦咸阳建都原因(政治、军事,经济,交通,历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基础知识点●关于城市的理解: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换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了解几个古代城市的基本情况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西安是著名的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清代的票号的总号均设在山西,以平遥、太谷、祁县为突出,这三座城号称山西票号“三帮”。
●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井田的基本单位是“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中等规模的邑才设置市。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有的内外两重,有的并列。
●古代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几个文献理解《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
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城市的规模、形制等要按礼制的等级进行建设,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
●了解我国当前规划法规的基本情况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施行。
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古代规划相关文献阅读、释义●《考工记》中的王城规划制度:(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和建设城市;方九里指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横街和九条竖街;经涂九轨指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即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②规模:大小不等,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③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④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3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4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②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③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④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①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前提)②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实质)③需要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实质)④需要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⑤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保证)6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7商朝城市偃师尸沟乡商城、郑州商城、殷墟8西周城市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
原因:分封诸侯、周王朝自身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9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①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②形成三级城邑网,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③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④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10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频繁战争、水陆交通发展等11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①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②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③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④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乘马);⑤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中建史一.名词解释1.四水贯都:指城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2.三横四直:南宋平江府中城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朝向,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3.关厢:中国古代的时候由于城区不断扩大,城桓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4.藩坊:南宋时期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5.九边重镇:明朝的时候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镇这就是"九边重镇〞——辽东、蓟、宣府、、、、、、。
6.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7.都:奴隶主居住地。
8.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9.城与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为之城,外为之廓。
10.租借:条约中被迫同意开放"外人居留地〞。
二.填空题1.夏代对后世城市开展最大的奉献是完成了对国土的第一次全面勘测。
2.对外通商最早的城市是。
3.清朝时期城市建立反面的、停滞不前,但园林和民居取得了更大的开展。
4.唐和元大都的作者分别是宇文恺和秉忠。
5、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分别是、、汴州。
6.宋东京城并非严格的坊里制度,整个城市共 80 个坊,设八厢来管理。
7.地区曾屡次被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定都,分别是辽、金、元、清。
8.南朝都城是建康。
9.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10.南北朝时期非常崇尚佛教,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11、"形胜〞的含义地势优越便利,风景优美。
12.夏商周是城市规划思想开展的萌芽阶段,开展了相土规划的方法。
13、明初定都,明成祖〔朱棣〕时迁都。
14.代城市建立主要受到象天法地影响。
15.中国古代城市中被屡次定都的有长安、、、、。
16近代是由民族资本家謇规划的。
(个人解答,仅供参考——城规092班)1.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
2.营寨城:有方整的城墙、十字交叉道路东南西北四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后期居民住在据点附近随着演变久居民点。
3.郭:是外城,劳动人民住的地方.4.闾里: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
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5.瓮城: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
瓮城与城墙同高,周围设暗堡,城顶建战棚。
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和瓮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城门的敌人。
6.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在农业革命时期把农业与畜牧分离开来。
7.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8.四水贯都:开封城内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通过三套护城河相互贯通,利用河道将整个开封贯通。
①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②没有完善的城墙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③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④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⑤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
1)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 2)城市规划庞大3)城与廓有明确分工,城—政治中心,廓—经济中心;4)城市的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5)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6)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护城河,未来分区。
7)不同形式体现了“宫”为中心,中轴线主导,后朝后市等传统布局。
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①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都城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 ②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③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④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 ⑤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 ⑥出现了礼制建筑;⑦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园囿 。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1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4000-3000年)?2、《建筑十书》。
维特鲁维于公元1世纪的建筑论文集,是全世界第一部完整的和最有影响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城市选址、建筑物选址、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3、古希腊城市格局。
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
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中世纪欧洲城市的格局。
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4、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分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威尼斯和仑巴底为代表的晚期文艺复兴(16世纪中期和末期),17世纪以后为巴洛克时期。
5、对欧洲古代城市规划的政治背景的分析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古希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古罗马: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
这时欧洲分裂成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
同时教会势力十分强大。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6、巴黎的城市改建a.雅各宾时期的巴黎改建λ贫民化的改建---道路、绿化、土地整理;公民美德般单纯的建筑;b. 拿破仑帝国时期λ军事独裁、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为颂扬皇帝和宣传对外战争胜利服务;代表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城市面貌---灰色屋顶的多层住宅建筑;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利大街;巴黎西部的贵族区建设;建设凯旋门广场之后,由于交通阻塞在它周围开拓圆形的明星广场。
1.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阶级出现(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发展(文字、宗教、礼仪)4战争(王权作用)5夯筑技术2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一定规模(前提)2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3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4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和保障)5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4.西周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内容:(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2)“……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叁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辙叁个。
”(3)“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 (4)“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推,城隅之制九雉。
(5)“经纬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5.春秋战国时期齐都临淄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特点1.宫廷区占地比例大,而经济性分区占地比例小,可看出小城规划结构的一些主要且这类分区基本上均属官府工商业2.城是采取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式布局的。
宫廷区是全城规划结构的中心,置于城之规划主轴线上。
其他分区则环宫布列。
3.各分区布局,基本上是本营国制度的据功能分区性质结合方位尊卑的礼制制度来安排的。
因而体现了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礼制规划秩序。
原因1.齐临淄城市经济所达到的高度发展水平2.由于齐临淄既是齐国国都,又是海岱之间一大都会。
3.城市总体布局仍继承了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式。
4.改革旧的“宫市”,建立颇具规模的城市公共集中商业区,以繁荣城市交换经济。
5.城市用地比例发生了变化,工商业及居住用地比例陡增,而宫室用地比例则有所降低,旧营丘城之中、北部基本上为宫室作占用,仅城南一部分划为市里作坊用地。
6.廓城布局打破了传统的礼制规划秩序观念,7.齐临淄道路网布局虽仍沿用传统的经纬涂制,但与井田阡陌式道路布局,判然有别。
一、中国古代城市体系1、都(京,陪都)、州(府)、邑、镇(关镇,集镇)、村落等概念辨析都:邑与都都是奴隶主的住地。
二者区别“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州:多为省下一级的行政管理区划的中心,规模较大,为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官府衙门也较多,一般均有设防的城垣。
邑: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是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是小邑。
镇:关镇,多从军事防御要求出发,供驻军或屯戍之用。
集镇,一般是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由于交通条件较好、商业和工业的发达而扩展,从农村居民点中分离出来的。
有的为不定期或定期的集市贸易中心,设有一些一般居民点所没有的商业服务设施,或一些政府、税务等机构。
镇是城乡的联系纽带。
村落:一般的农村居民点村落2、城与市的功能、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
“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
“市”是商品交换之地。
有的城不一定全是市,有的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3、北方城市与南方城市有何异同?同:1、都是在农业居民点的基础上产生的。
2、异:南方城市特点:1)河道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2)水网地区,城市布局不规则3)没有严格的坊里制,多是不规则街巷北方城市的特点1)2)平原地区,城市形状布局方正3)有严格的坊里制,多为规则的街巷4、中国古代都城,秦汉、隋唐都城、两宋、明代都城建设(1)○秦朝都城咸阳咸阳的城址在今咸阳以东约20 公里处,长陵车站附近的渭水北岸;孝公初建咸阳城,主要以咸阳宫为主,限于渭水之北,以后逐渐向渭南发展;渭南部分于昭王时开始拓展,建兴乐宫,始皇时又建了信宫,阿房宫,诸庙、章台,上林也位于渭南,渭北咸阳主要向东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秦咸阳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
(2)○西汉都城长安汉袭秦制,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为巩固中央集权服务,刘邦入关后在建国之初,曾利用一处秦代名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又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二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有军将出身的杨城延主持,长安城墙是在宫殿等已造成后,在惠帝时三次发动民工在冬闲时修筑,汉武帝时又在城西修建章宫,还修城内桂宫,明光宫. 为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
考点: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城市迁移的特征原始居民点形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生产方式转变及氏族公社的形成——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原始居民点布置特点①位置:一般都位于较高爽向阳坡上,靠近河流水面。
②规模: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③房屋建造方式:都是成群聚落及穴居组合,后期多为地面建筑。
代表形式:木骨泥墙房屋-北方黄河流域杆栏式桩上建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2.《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和影响春秋晚年齐国宫书《考工记》。
《考工记·匠人》涉及城邑建设的有“匠人建国”及“匠人营国”两节。
《匠人建国》专述建设城邑求水平定方位的测量问题《匠人营国》专述周代城邑建设制度《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总意思为:匠人建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南北向、九条东西向干道,每道路宽为车轨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前为朝,后为市场,朝和市场各为一百方步大小。
①城市建设体制王城——奴隶制王国首都诸侯城——诸侯封国的城邦国家采邑城——宗室和卿大夫采邑②王城布局特点a.宫城择中b.轴线对称c.道路系统等级分明③历史价值和意义周礼考工记内容全面而丰富,它包括了王城、宫城、庙社、市里、道路规划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规划建设原则,推动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奠定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对后世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后的几千年中,我国封建城市布局大多以此为基础发展变革。
3.曹魏邺城城市规模:据《水经注》载“东西七里,南北五里”。
大约东西3087米,南北2205米。
布局特点:(1)明确分区(2)布局严整,中轴线对称(3)方格网道路系统(4)宫苑结合(5)宫室与坊里不相参城市建设史中的地位和意义:曹魏邺城是继东汉洛阳、西汉长安以来城市建设史上一件大事,有人称之为古代城建史上第一个完整规划的城市,它继承秦汉以来城市规划内容,进一步进行革新,立足于现实,又发展了营国制度传统特色,从而为秦汉以后城市建设树立了样板,对后代城市规划影响较大。
1、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规模;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宫殿庙宇行使政治文化职能);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城市经济中心职能);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给排水、城墙和壕沟);具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2、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建筑技术中住宅建造中出现版筑墙技术,建筑类型有地面住屋、半穴居住屋和全部地下穴居,建筑面积大小悬殊大,反映阶级差别。
3、安阳小屯(殷墟):有一定的功能分区,文化遗址丰富,面积达24平方公里。
是七大古都之一。
4、七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安阳、洛阳、开封、杭州5、西周城市发展:西周时我国奴隶制社会更为发展和健全的朝代,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时代。
6、周代都城:最早的都城市周原。
7、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
8、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候设市,故称之为“有邑之市”,规模相当于赶集的“市”、“墟”、“场”等。
市井:市一定在居民点(邑)中,居民点中必有井。
9、城与廓:10、城与国:11、城与城市:12、周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影响:13、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4、春秋只能过时期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15、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1)燕下都(城廓并置、东城西廓)在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城市遗址。
平面布置:城市位于两河所夹的河滩地带,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设有城墙,城墙为版筑夯土墙。
内城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然土台筑城的夯土台,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城墙的外围;考古发现,居住主要分布在内城和外城的南部,临中易河;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中部和北部,墓区位于内城的西北角。
规划思想:基本建设在东城(内城),西城(外城)除一些坟墓和两处遗址外,并没有其他的遗迹,整个城的中北部属于宫廷区的范围,宗庙,均分布在此区内,其他的手工作坊均环布在宫廷的周围,从而形成一个以宫为主的政治活动的中心。
城之南部则安排市、民间手工作坊等,组合而为一个以市为主体的经济活动综合区。
(2)赵邯郸(城廓分置,“品”字型):公元前386年赵国迁都至邯郸,先后建都159年,是春秋末的重要的城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其宫城在今邯郸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
东西最宽935m,南北最宽1434m。
规划思路:由“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组成。
(3)齐临淄(城廓并置,城附于廓角):位于今山东临淄城北,还有残址。
是战国时代最宏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城市总人口在30万以上。
平面布局由大城和小城构成。
大城主要是居民点、工商业者和军队驻扎地;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自称体系,有以“恒公台”为主体的建筑群),近似锯齿形,主要驻扎贵族王宫,与大城相连,有道路相连。
城市已形成商业街道,有比较完整的防水设施,并与城外河流联系起来,城内有排水沟,从城内排除城外,出口处有石栏防御。
16、曲阜县鲁城:呈不规则横长方形,城垣南垣较直,东西北三面皆有弧度,四角呈圆角,周围有城壕。
共11座城门,东西北各三门,南面两门。
有10条主干道,东西向和南北向各5条,宽度10米。
郑韩故城:位于河南新郑县附近。
城分为主城及外廓城两部分,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5000m,南北宽约4500m。
主城内是宫殿区及贵族居住区,居住区位于宫殿的北侧,遗址中有房基、下水道和水井,居住区北有残存的烧陶遗址。
外廓城内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还有一座仓城。
淹城:位于今江苏常州市,有三重城墙,分为王城、内城和外城。
王城呈方形,内城和外城为不规则圆形。
三重墙为土筑,都只有一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有一条道路通向内城。
城墙外有护城河。
为战国时期城市遗址。
17、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基本特点: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繁荣,集中在城廓地带;城市中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印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的条件。
18、秦朝:战国为秦朝统一,秦朝实行了许多促进社会进步的措施,如统一了税率、货币和度量衡等,秦朝还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
秦灭六国以后,拆除各国城墙,将大量人口集中在首都咸阳,修建了通向全国的驰道。
19、秦朝都城咸阳:今位于咸阳城以东,平面接近方形。
咸阳城北部为宫殿区域,北城垣为夯土墙,与城墙相邻有密集的宫殿遗址,下水道的断面很大,当时城市排水系统很完善。
咸阳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市,市由按商品分类的“肆”组成。
居民居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
20、定都咸阳的原因:政治上,从秦孝公起,经秦国七代国军长达144年的经营,是政治上的大本营。
军事上,咸阳地处渭水流域,北依九肴山,南屏终南山,有“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的战略地理条件。
经济上,咸阳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整除载沣河、渭水交汇地点以西的三角地,土地肥沃,农产丰富,《汉书地理志》誉它为“奥区”,又有“南山檀拓”。
交通上,是南北大道要冲,沿渭水至黄河,水路交通方便。
历史上,离西周都城镐京近,又曾是周封国毕邑所在地,人口集中,经济开服较早。
21、秦代咸阳规划意图:强化统一是规划的主要任务;重在肃清旧制残余,巩固和发展新兴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体,因而在规划上,突出强调“新”、“尊”、“博”;由于城市地跨渭水南北两岸,且以地势高亢之渭北区为主体,呈俯瞰全城之势,这种地理条件有利于运用天体规划概念,以展新姿,而示帝都之尊;推行不建立外廓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22、咸阳附近都城为止变迁图:西安是著名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23、汉长安的特点:多宫制及功能分区明确,分为宫殿区、集市和居住区;城墙在宫殿建成以后修筑,形状不规则,北侧城墙由东向西倾斜,主要是顺应河流走势;城共有12个门,四面各有三座城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位帝王专用驰道。
有160个闾里,闾里四周有墙,没面有门,闾即为里的门,城市周围修建帝王陵墓处设陵城(仅汉代有)。
24、汉长安规划特点:汉长安总体采取“前朝后市”的格局;政治分区偏西南,经济分区主要向北延伸;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的传统,革新了旧有营国制度传统模式,而选择在高处建立宫殿,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以表达帝都尊严(未央宫的设置以为尊);尽管长安城形制不完整,但分区明确有条不紊;宫殿占地大,多宫制;居住区采用闾里制,占全城1/3,闾里与宫城相参;25、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都市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城市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城市内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城市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宫殿占城市面积比较大,出现了礼制建筑;城市,尤其是都城周围有一些离宫苑囿。
26、曹魏都城邺城规划布局特色:指导思想:曹魏邺城为诸侯王都,等级低于帝王城。
邺城的规划体现了“法后王”的革新精神,又继承了儒家“贵贱不愆”的礼制等级思想,择中立宫:以宫殿为中心的分区规划形式,宫廷是中心,各分区都按自己的功能与礼制等级;功能分区:市南宫北的规划格局;中轴对称:文昌殿中轴线为城的规划的主轴线;军事战略:为适应当时的群雄角逐的形势需要,布局多着眼军事;城市路网:路网格局为传统的经纬涂制;宫廷区的朝寝颇具特色,形式异于“前朝后寝”,本质仍遵循礼制传统;用地分配:各功能区用地结合实际要求,分配合理。
客服了汉代都城用地比例失调的弊端,减少宫廷区用地,保持较为恰当的比例。
27、曹魏邺城的城规布局在古代城市中的重要影响:无序到有序: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结束了以前宫室和闾里杂处的局面,宫城和坊里不穿插,充分体现了阶级对立和等级制度的森严。
秩序建立:城廓之制,轴线对称,主次分明,北道路划分的井然有序的坊里,均体现出一种秩序,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这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布局艺术性的重要开端,对后代唐长安等城市有显著影响。
延续传统、富于传统:参考《周礼》城市营建制度,以宫为中心,左祖右社,又富于创新。
承上启下:拨秦汉乱,返周制齐,使礼制重新被认识,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
城市路网:从权应变,三台(铜雀台、冰井台和金虎台)的防御功能以及各功能区的占地比例均体现了大胆、灵活、创新的规划思想。
28、东魏、北齐邺南城的规划(紧附于曹魏邺城以南):为南北向长方形,完全对称布局,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则,影响到之后的隋唐长安城、元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29、北魏洛阳建设的历程:周代的陪都(成周),管制“顽民”的城市。
东汉的都城。
东魏时迁都邺城,改洛阳为洛阳为洛阳郡。
30、北魏洛阳规划特色:择中立宫,三重环套:总体布局秉承传统城市城廓分工体制和营国制度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采取宫、城、廓三重环套的城廓配置方式,显示“王者居天下之中”的声威。
中轴布局:规整的平面,明确的主轴线,以宫城之南北主轴为全城之主轴,并度过洛水延伸至寰丘,以体现宫城在全盘规划之中主体地位。
延续传统,宫前区模式:效法营国制度之“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在铜驼街两侧建置宗庙社稷,并规划宫前区设置主要官署,以为宫城之前导。
外廓三市:加建了规模庞大的外廓,以为经济活动区,外廓与城比例为5:1,在廓内南郊设置礼制建筑,大小市分局东西两侧,四通市位于南郊供外国人使用。
功能分区:各种功能分区按礼制秩序结合方位尊卑环绕宫城部署,作坊区与里坊区则是按照分类季节原则组织,城市整体性较强。
规划方法:井田方格式的城市规划方法。
31、六朝都城建康(建业)的城市规划:城区范围很大,北至钟山,南至雨花台,西至石头山,冬至东府城以东的倪塘。
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城中有四个市,出现了专业市场。
城市集中了许多管板手工业作坊,冶炼技术水平高。
在南北朝时期还大规模的扩建了玄武湖周围的园林。
32、建康城的规划特征: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城府、西洲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