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酸的脱羧反应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63
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1. 烷烃的氧化反应2. 甲烷的氯代反应(游离基的链反应)3. 烷烃的卤代反应 (卤代反应活性:叔氢>仲氢>伯氢 F 2 > Cl 2 > Br 2 > I 2 )4. 环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5. 环烷烃的加成反应1)催化加氢(催化加氢易到难: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
≥6环烷烃更难。
)2)加卤素C H 2C CH 2+Br 2CH 2—CH 2—CH 2H 2BrBr3)加卤化氢环丙烷的烷基取代物与HX 开环加成, 环的开裂总是在含最多H 和最少H 的碳原子间进行, 氢加到含氢多的碳原子上。
6. 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1)加卤素卤素的活泼性次序:F 2>Cl 2>Br 2>>I 2 (不反应);烯烃与氟加成太剧烈,往往使反应物完全分解,与碘则难发生加成反应。
溴水褪色,可用于鉴别不饱和键:鉴别烷烃和烯、炔。
该加成反应一定是分步进行的 2)加卤化氢烯烃与卤化氢同样发生分步的、亲电性加成反应HX 对烯烃加成的相对活性:HI > HBr > HCl (与极化度有关)+Br2BrBr+ HBrCH 3CH 2CH 2Br+ HICH 3CH 2CH 2CH 2IC +X 2C C C X X C +C C C XHHX实验证明主要产物是(Ⅰ)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等极性试剂加成时,氢原子总是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
这就是马尔可夫尼可夫最初提出的规则,简称马氏规则。
3)加硫酸将产物水解,是工业制备醇的一个方法(间接法)4)加水通常烯烃不易与水直接反应,但在硫酸等强酸存在下,烯烃可与水加成生成醇。
7. 烯烃的催化加氢主要得顺式加成产物。
用途主要有将汽油中的烯烃转化为烷烃;不饱和油脂的加氢;用于烯烃的化学分析8.烯烃的自由基加成反应主要产物是反马氏规则的这种现象又称为过氧化物效应,只局限于烯烃与溴化氢的反应。
这时烯烃与溴化氢发生是自由基加成反应。
简述三羧酸循环中的脱氢及脱羧反应三羧酸循环中的脱氢及脱羧反应——所谓脱氢及脱羧反应,指的是把中间产物酮酸转化成醛、酮或羧酸。
这种将中间体碳骨架上的H原子转移到新的碳骨架上,而生成不饱和醛、酮或羧酸的反应,称为加成反应。
该反应包括两步:第一步是把A-、 2C-和5S-脱去氢原子而得到糖类,此时酮酸可以看做是醛酮或羧酸。
第二步是脱下一分子的氢后,形成新的碳骨架,从而重新生成酮酸,其中O2是给予氢的基团。
当碳骨架上连有一个氢原子时,就成为一个糖基。
该反应又称做氧化反应。
其中的某些类型可用来制备许多天然化合物。
在合成过程中也可作为合成方法。
在生物体内,许多类似的反应也能发生。
比如丙酮酸在脱氢酶的催化下可转变为草酰乙酸,进一步转变为苹果酸,再经一系列的反应,最终生成苹果酸-6-磷酸。
脱氢反应主要在肝脏、骨骼肌和红细胞中进行。
2.H2S+O2→2H2CO2+H2O,在酸性条件下进行3.NAC+H2O→NAC-Cl2+CO2↑+H2O,在碱性条件下进行4.NAC+H2O→NAC-Cl2+H2O,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5.AMPA+O2→AGaseA+NAC+H2O,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6.AMPA+H2O→AGaseA+NAC+H2O,在弱酸性条件下进行脱羧反应在脑、肝和肾中进行,特别是在脑中最为活跃。
4.NAC+H2O→NAC-Cl2+H2O,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NAC脱下一分子的氢后,与一分子水反应,生成2NAC-和H2O。
反应中, NAC中的一个碳骨架连接到一个碳骨架上,使它的键长加长了。
同时也发生了一个氧化反应。
反应结束后, NAC就成了醛酮。
在丙酮酸脱氢酶的作用下,可以生成丙酮酸-5-磷酸。
2NAC+ H2O→NAC-Cl2+H2O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脱羧反应是通过NAC的羰基与一分子水反应而完成的。
氧化脱羧详细资料大全氧化脱羧 oxidative decarboxylation 伴随着氧化而引起的脱羧反应。
多数是伴随着如丙酮酸、2-羰基戊二酸那样的α-羰基羧酸、苹果酸、异柠檬酸等的羟基羧酸的脱氢反应而引起的脱羧。
催化该反应的酶分类上属于氧化还原酶。
基本介绍•中文名:氧化脱羧•外文名:oxidative decarboxylation•催化剂:氧化还原酶•反应实例:均裂脱羧生成烯烃的反应定义,反应实例,反应机理,氧化脱羧与简单脱羧的区别,知识拓展,定义氧化脱羧 oxidative decarboxylation 伴随着氧化而引起的脱羧反应。
多数是伴随着如丙酮酸、2-羰基戊二酸那样的α-羰基羧酸、苹果酸、异柠檬酸等的羟基羧酸的脱氢反应而引起的脱羧。
催化该反应的酶分类上属于氧化还原酶。
反应实例环己基甲酸在醋酸铅与醋酸铜的作用下,在苯中回流生成环己烯,这是一个kochi反应,是均裂脱羧生成烯烃的反应。
反应机理环己基甲酸与醋酸铅作用,脱一个乙酸,脱掉三乙酸铅,生成环己基甲酸根自由基,而后发生均裂脱去一个二氧化碳,生成环己基自由基,这个自由基上的电子将醋酸铜还原生成醋酸亚铜,而后三乙酸铅将醋酸亚铜重新氧化。
失去电子的自由基变为环己基碳正离子,失去一个氢离子成为环己烯。
氧化脱羧与简单脱羧的区别由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进行的丙酮酸催化反应是一种特殊的脱羧方式,即氧化脱羧,它与普通的脱羧反应,即普通脱羧有所不同。
氧化脱羧反应由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进行,此酶系包含3种不同的酶:丙酮酸脱氢酶(E1)、二氢硫辛酰胺乙酰转移酶(E2)、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以及6种辅助因子:焦磷酸硫胺素(TPP)、硫辛酰胺、辅酶A(COA)、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以及镁离子。
在反应中E1参与丙酮酸的脱羧反应,之后由TPP将反应后的乙酰基连线,乙酰基的羰基与tpp噻唑环上的碳负离子羰基发生加成反应变为羟乙基,之后经E2催化,tpp将羟乙基送至硫辛酰胺之上,并被其重新氧化成为乙酰基,产生硫酯键,此时的化合物即乙酰二氢硫辛酰胺,再经E2催化,乙酰基转移,形成乙酰COA,以上的所有反应只有脱羧反应,并没有涉及H的移动,而丙酮酸脱氢酶系真正的脱氢效果在下一步反应中才体现,失去了乙酰基的乙酰二氢硫辛酰胺,即二氢硫辛酰胺需要重新氧化为硫辛酰胺再次参与反应,这时需要E3参与催化反应,将二氢硫辛酰胺脱去的氢传递给FAD,使其成为FADH2,而FADH2与NAD +反应,生成NADH 和H +。
第10 章羟基酸和酮酸本章重点介绍羟基酸和酮酸命名,相互影响的性质、酸性;脱水反应;转氨作用;脱羧反应;酮酸分解反应;醇酸和酮酸的体内化学过程;前列腺素的结构;酮式- 烯醇式互变异构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形成的化合物称为取代羧酸( substituted carboxylic acid )。
根据取代基的种类不同,取代羧酸可分为卤代羧酸( halogeno acid)、羟基酸( hydroxy acid )、羰基酸( carbonyl acid )以及氨基酸( amino acid )等几类;羟基酸又可分为醇酸( alcoholic acid )和酚酸( phenic acid ),羰基酸又可分为醛酸( aldehydo acid)和酮酸( keto acid )。
取代羧酸分子中除含羧基外,还含其它官能团,因此它是一类具有复合官能团的化合物。
各官能团除具有其特有的典型性质外,由于不同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还具有某些特殊反应和生物活性。
卤代酸不作专题介绍,氨基酸将在第17 章中讨论,本章只讨论羟基酸和酮酸。
羟基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它们中有的是动植物体内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有的是合成药物的原料,有的可作为食品的调味剂。
酮酸是人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等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
因此在有机合成及生物代谢中羟基酸和酮酸都是极其重要的化合物。
你在学完本章以后,应该能够回答以下问题:1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可分为几类?如何命名?2 .酸的结构特点分别是什么?可分为几类?如何命名?3.羟基酸和酮酸的重要化学性质是什么?4.哪些因素影响羟基酸酸性?5.α-酮酸的分解为什么比β-酮酸难解?6.何为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现象?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条件是什么?7. α- 酮酸氨基化反应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10. 1 羟基酸的结构和命名温习提示:羧酸的命名及结构羟基酸是分子中既含有羟基又含羧基两种官能团的化合物。
羧化反应和脱羧反应
羧化反应和脱羧反应是有机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它们涉及到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转化。
羧化反应指的是将一个化合物转化为羧酸或羧酸衍生物的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需要使用强酸或强碱的条件,例如将醛或酮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羧酸的碳酸化反应。
脱羧反应则是将羧酸或羧酸衍生物中的羧基去除的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需要使用热或酸催化剂的条件,例如将羧酸加热至高温时发生的脱羧反应。
羧化反应和脱羧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经常被使用,例如在合成酸类、酰胺、酯类和酰化反应中。
在生物化学中,羧化反应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体内代谢过程中的酸类代谢。
- 1 -。
α-羰基酸丙酮酸是最简单的α-羰基酸。
它是动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
乳酸氧化可制得丙酮酸:还可由酒石酸失水、脱羧得到:丙酮酸是无色、有刺激性臭味的液体,沸点165℃(分解)。
易溶于水、乙醇和醚,除有一般羧酸和酮的典型性质外,还具有α-酮酸的特殊性质。
在一定条件下,丙酮酸可以脱羧或脱去一氧化碳(即脱羰)分别生成乙醛或乙酸。
例如和稀硫酸共热则发生脱羧作用,得到乙醛。
但是与浓硫酸共热就发生脱羰作用,得到乙酸:这是因为α-酮酸中羰基和羧基直接相连,由于氧原子有较强的电负性,使得羰基和羧基碳原子间的电子云密度较低,这个碳碳键就容易断裂,所以丙酮酸可脱羧或脱羰。
另外,丙酮酸极易被氧化,弱氧化剂如Fe与H O就能把丙酮酸氧化成乙酸,并放出二氧化碳。
在同样的条件下,酮和羧酸都难以发生上述反应,这是α-酮酸的特有反应。
是β-酮酸的脱羧?β-酮酸很易脱羧,其反应过程是通过一个六元环进行的协同反应,首先生成烯醇,然后经重排得到酮。
由于反应的过渡态是一个六元环,能量低,因而反应很易进行。
比如β-丁酮酸的脱羧反应,β-丁酮酸先烯醇化,这样包括氢键构成六元环的亚稳结构。
在自身内部进行一个亲核重排,解离出CO2后形成烯醇式结构。
再互变为酮式结构。
而α-酮酸则不易形成类似的亚稳定中间体,因为结构化学中解释了五元环不如六元环稳定,而且消去CO2后将会形成极不稳定的碳负离子基团,故不易消去。
酮酸是一类在生物体内拥有重要作用的有机酸,在氨基酸新陈代谢和维持氧化还原状态的过程中它起一个中心作用。
酮酸分两种:·α酮酸含有氨基酸的碳结构骨架。
·β酮酸是高能量的(不稳定的)代谢物,它可以失去羧基同时释放能量促进其它反应进行(脱羧)。
α酮酸α酮酸是羧基在阿尔法碳原子上的的酮酸,丙酮酸是最简单的α酮酸。
丙酮酸可以随酒精发酵的过程中分解为乙醛和二氧化碳。
在酶的作用下也可以分解为乙酰辅酶A和二氧化硫。
三羧酸循环中有一个类似的反应。
三羧酸循环中的脱羧反应和脱氢反应一、引言三羧酸循环(TCA循环)是生物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代谢途径,它在细胞呼吸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三羧酸循环中,脱羧反应和脱氢反应是两个核心步骤,它们负责将乙酰辅酶A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大量还原型辅酶NADH和FADH2。
这两种辅酶又很大程度上参与了线粒体内细胞呼吸链的工作。
本文将就三羧酸循环中的脱羧反应和脱氢反应展开全面的评估,并从浅入深地探讨这一主题。
二、脱羧反应(一)脱羧反应的定义和作用脱羧反应是三羧酸循环中的一种重要反应,它主要发生在异丙酰辅酶A脱羧酶作用下。
在这一反应中,乙酰辅酶A经过一系列酶催化作用,失去两个碳原子,生成丙酮酸。
这是三羧酸循环中的第一步脱羧反应,也是将有机物氧化为二氧化碳的关键步骤。
(二)脱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催化酶脱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乙酰辅酶A + GDP + Pi + NAD+ →羧基-辅酰胺 + CoA + NADH + CO2 + GTP脱羧反应主要由异丙酰辅酶A脱羧酶催化。
(三)脱羧反应的生物学意义脱羧反应将乙酰辅酶A氧化成丙酮酸的也产生了两分子还原型辅酶NADH。
这些还原型辅酶又可以进入线粒体内的细胞呼吸链,产生更多的三磷酸腺苷(ATP),为细胞提供充足的能量。
三、脱氢反应(一)脱氢反应的定义和作用脱氢反应是三羧酸循环中的另一个重要反应,它主要包括4个脱氢酶作用。
这些脱氢反应将丙酮酸、柠檬酸等有机酸氧化成了辅酰胺、嘌呤核苷酸二磷酸酶和α-麦角甾酮。
这是三羧酸循环中的另一关键步骤,也是细胞呼吸链所需的还原剂NADH和FADH2的主要生成途径。
(二)脱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催化酶脱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A酶-乙酰辅酶A + NAD+ ⇒ A酶-辅酰胺 + NADH + CO2脱氢反应主要由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橙酸脱氢酶和莽草酸脱氢酶催化。
(三)脱氢反应的生物学意义脱氢反应将有机酸氧化成了辅酰胺、嘌呤核苷酸二磷酸酶和α-麦角甾酮,产生了很多还原型辅酶NADH和FAD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