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教案

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教案

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教案
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教案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 指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数指数幂和根式的概念;

(2)掌握分数指数幂和根式之间的互化;

(3)掌握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等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类比,分数指数幂的概念,进而学习指数幂的性质.

3.情态与价值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通过运算训练,养成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3)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和统一美.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分数指数幂和根式概念的理解;

(2)掌握并运用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教学难点:分数指数幂及根式概念的理解

三.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类比分析法及发现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提问:

什么是平方根?什么是立方根?一个数的平方根有几个,立方根呢?

=,则x叫做a的平方根.同理,若归纳: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若2x a

3

=,则x叫做a的立方根.

x a

根据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正实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如4的平方±,负数没有平方根,一个数的立方根只有一个,如―8的立方根为―2;零的平方根为2

根、立方根均为零.

二、新课讲解

类比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归纳出n次方根的概念.

=,则x叫做a的n次方根(throot),其中n >1,且n n次方根:一般地,若n x a

∈N*,当n为偶数时,a的n表示,

.n 为奇数时,a 的n

n 称为根指数,a 为

被开方数.

类比平方根、立方根,猜想:当n 为偶数时,一个数的n 次方根有多少个?当n 为奇数时呢?

n a n a n a n ???±??为奇数, 的次方根有一个,为正数:为偶数, 的次方根有两个,为

n a n a n a n ???

??为奇数, 的次方根只有一个,为负数:为偶数, 的次方根不存在.

零的n

0=

举例:16的次方根为2±

,275-的而27-的4次方根不存在. 小结:一个数到底有没有n 次方根,我们一定先考虑被开方数到底是正数还是负数,还要分清n 为奇数和偶数两种情况.

根据n 次方根的意义,可得:

n a =

n a =

a n 的n

a =一定成立吗?如果不

让学生注意讨论,n 为奇偶数和a 的符号,充分让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探究得到:n

a =

n 为偶数

,0

||,0a a a a a ≥?==?

-

|8|8=

=-=-=

小结:当n

样就避免出现错误:

例题:求下列各式的值

(1

)(1)

(2)

(3)

(4)

分析:当n

||a =,然后再去绝对值.

n =是否成立,举例说明. 课堂练习:1. 求出下列各式的值

(1)

a ≤

21,a a =-求的取值范围.

3三.归纳小结:

1.根式的概念:若n >1且*

n N ∈,则n x a x 是的次方根,n 为奇数时,

n 为偶数时,x =

2.掌握两个公式:(0)

,||(0)

n a a n n a a a ≥?==?-

3.作业:P 59习题2.1 A 组 第1题

第二课时

提问:

1.初中时的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

00,1(0),0n a a a a a a a =?????=≠无意义

1

(0)n n a a a -=≠

;()m n

m n m n mn a a a a a +?== (),()n m mn n n n a a ab a b ==

什么叫实数?

有理数,无理数统称实数.

2.观察以下式子,并总结出规律:a >0

①102

5

a a === ②84

2

a a ===

③123

4

a a === 102

5

a a ===

小结:当根式的被开方数的指数能被根指数整除时,根式可以写成分数作为指数的形式,(分数指数幂形式).

根式的被开方数不能被根指数整除时,根式是否也可以写成分数指数幂的形式.如:

2

3(0)

a a

==>

1

2(0)

b b

==>

5

4(0)

c c

==>

*

(0,,1)

m

n

a a n N n

=>∈>

为此,我们规定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为:

*

0,,)

m

n

a a m n N

=>∈

正数的定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与负整数幂的意义相同.

即:*

1

(0,,)

m

n

m

n

a a m n N

a

-

=>∈

规定: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无意义.

说明:规定好分数指数幂后,根式与分数指数幂是可以互换的,分数指数幂只是根式的一种新的写法,而不是

111

(0)

n

m m m m

a a a a a

=????>

由于整数指数幂,分数指数幂都有意义,因此,有理数指数幂是有意义的,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即:

(1)(0,,)

r s r s

a a a a r s Q

+

?=>∈

(2)()(0,,)

r S rs

a a a r s Q

=>∈

(3)()(0,0,)

r r r

a b a b Q b r Q

?=>>∈

若a>0,P是一个无理数,则P该如何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本P62——P62.

.

所以,

的方向逼近时,

时,

(如课本图所示)

所以,.

一般来说,无理数指数幂(0,)p

a a p >是一个无理数是一个确定的实数,有理数指数幂的性质同样适用于无理数指数幂.无理指数幂的意义,是用有理指数幂的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无限地逼近以确定大小.

思考:

由以上分析,可知道,有理数指数幂,无理数指数幂有意义,且它们运算性质相同,实数指数幂有意义,也有相同的运算性质,即:

(0,,)r s r s a a a a r R s R +?=>∈∈ ()(0,,)r s rs a a a r R s R =>∈∈ ()(0,)r r r a b a b a r R ?=>∈

3.例题 (1).(P 51,例2)求值 解:① 2223323

3

3

8(2)224?====

② 1

112()

2

122

2

125

(5)

5

55

--

?--====

③ 5

151(5)1()

(2)2322

----?-=== ④334()344

162227()()()81338

-?--===

(2).(P 52,例3)用分数指数幂的形式表或下列各式(a >0)

解:1

1733

3

2

22

a a a a

a +=?==

2

2822

2

3

3

3

a a a a

a +

?==

42133

2

()a a ====

分析:先把根式化为分数指数幂,再由运算性质来运算. 课堂练习:P 54练习 第 1,2,3,4题 小结:

1.分数指数是根式的另一种写法. 2.无理数指数幂表示一个确定的实数.

3.掌握好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其与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是一致的.

作业:P59习题 2.1 第2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互化;(2)能熟练地运用有理指数幂运算性质进行化简,求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训练点评,让学生更能熟练指数幂运算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有理指数幂性质进行化简,求值.

2.难点:有理指数幂性质的灵活应用.

三.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分数指数幂的概念与其性质

2.例题讲解

例1.(P52,例4)计算下列各式(式中字母都是正数)

(1)

2115

11

3366

22

(2)(6)(3)

a b a b a b

-÷-

(2)

3

1

8

8

4 () m n-

(先由学生观察以上两个式子的特征,然后分析、提问、解答)

分析:四则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的.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及运算规律扩充到分数指数幂后,其运算顺序仍符合我们以前的四则运算顺序.

我们看到(1)小题是单项式的乘除运算;(2)小题是乘方形式的运算,它们应让如何计算呢?

其实,第(1)小题是单项式的乘除法,可以用单项式的运算顺序进行.

第(2)小题是乘方运算,可先按积的乘方计算,再按幂的乘方进行计算.

解:(1)原式=211115326

236

[2(6)(3)]a

b

+-+-?-÷-=0

4ab =4a

(2)原式=31

8

8

84()()m n -=23

m n - 例2.(P 52 例5)计算下列各式 (1

)(2

2(a >0)

分析:在第(1)小题中,只含有根式,且不是同类根式,比较难计算,但把根式先化为分数指数幂再计算,这样就简便多了,同样,第(2)小题也是先把根式转化为分数指数幂后再由运算法则计算.

解:(1)原式= 1113

2

4

(25125)25-÷= 231322(55)5-÷ = 213132

22

55

---

= 1

6

55-

5 (2)原式

=

1252223

6

213

2

a a

a a a

--===?

小结:运算的结果不强求统一用哪一种形式表示,但不能同时含有根号和分数指数,也不能既有分母,又含有负指数. 课堂练习:

化简:

(1

)293

2

)-

(2

(3)

归纳小结:

1. 熟练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化简的基础.

2.含有根式的式子化简,一般要先把根式转化为分数指数幂后再计算. 作业:P 59 习题2.1 A 组 第4题 B 组 第2题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

②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 ③体会具体到一般数学讨论方式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 ②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展示函数图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 二.重、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概括及其应用. 三、学法:观察法、讲授法及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 情境设置

①在本章的开头,问题(1)中时间x 与GDP 值中的 1.073(20)x

y x x =∈≤与问题(2)

t 1中时间t和C-14含量P的对应关系P=[(2

,请问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②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15730

1][()]2

t P =t

57301把P=[()变成2,从而得出这两个关系式中的底数是一个正数,自变

量为指数,即都可以用x

y a =(a >0且a ≠1来表示).

二.讲授新课 指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x

y a =(a >0且a ≠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

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测试题含答案人教版

《基本初等函数》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若0m >,0n >,0a >且1a ≠,则下列等式中正确的是 ( ) A .()m n m n a a += B .1 1m m a a = C .log log log ()a a a m n m n ÷=- D 43 () mn = 2.函数log (32)2a y x =-+的图象必过定点 ( ) A .(1,2) B .(2,2) C .(2,3) D .2(,2)3 3.已知幂函数()y f x =的图象过点(2, 2 ,则(4)f 的值为 ( ) A .1 B . 2 C .1 2 D .8 4.若(0,1)x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 12 2lg x x x >> B . 12 2lg x x x >> C .12 2lg x x x >> D .12lg 2x x x >> 5.函数(2)log (5)x y x -=-的定义域是 ( ) A . (3,4) B .(2,5) C .(2,3)(3,5) D . (,2)(5,)-∞+∞ 6.某商品价格前两年每年提高10%,后两年每年降低10%,则四年 后的价格与原来价格比较,变化的情况是 ( )

A .减少1.99% B .增加1.99% C .减少4% D .不增不减 7.若1005,102a b ==,则2a b += ( ) A .0 B .1 C .2 D .3 8. 函数()lg(101)2 x x f x =+-是 ( ) A .奇函数 B .偶函数 C .既奇且偶函数 D .非奇非偶函数 9.函数2log (2)(01)a y x x a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 ) A .(1,)+∞ B .(2,)+∞ C .(,1)-∞ D .(,0)-∞ 10.若2log (2)y ax =- (0a >且1a ≠)在[0,1]上是x 的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0,1) B .(0,2) C .(1,2) D .[2,)+∞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计算:459log 27log 8log 625??= . 12.已知函数3log (0)()2(0) x x x >f x x ?=?≤?, , ,则1[()]3 f f = . 13. 若 3())2 f x a x bx =++,且 (2)5 f =,则 (2)f -=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A版高一数学必修2 全套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

高中新课程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函数》教案

必修1 函数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巩固本章所学知识和方法,形成比较系统的整体认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复习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形成整体化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系统复习本章知识和方法,难点是形成整体认识。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总结归纳,典例训练。 本章知识结构 知识要点归纳:

1、 在学习函数映射的概念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 2、 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一) 自然定义域:注意常涉及以下依据 ⑴ 分母不为零⑵偶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小于零⑶指数幂的底数不等于零⑷实际问题 要考虑实际意义 (二) 复合函数的定义域:若()g x D ∈得定义域为D ,则函数[]()y f g x =的定义域要由 ()g x D ∈的求解 3、 函数值域的求法:要注意定义域对值域的决定作用。 ⑴直接观察法⑵配方法⑶换元法⑷判别式法⑸单调性法(6)图象法等 4、 函数的解析式求法:⑴待定系数法⑵复合函数的解析式⑶换元法或配凑法⑷实际问题中 利用的等量关系 典型例题 题型1:函数定义 例 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2x y x y ==与 B.2lg lg 2x y x y ==与 C.23 ) 3)(2(+=--+= x y x x x y 与 D.10==y x y 与 答案:B 题型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例 函数322 -+=x x y 在区间[-3,0]上的值域为( ) A.[-4,-3] B.[-4,0] C.[-3,0] D.[0,4] 答案:A 题型3: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例 画出函数x x y -=2 的图象,并 指出它们的单调区间. 解:22110124 110124 ()()()()() x x x f x x x ?--≤≥??=??--+<

高中数学必修1基本初等函数常考题型幂函数

幂函数 【知识梳理】 1.幂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y=xα叫做幂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α是常数. 2.常见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所有的幂函数在区间(0,+∞)上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α>0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 特别地,当α>1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 当0<α<1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α<0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x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y轴右方无限地逼近y轴正半轴;当x趋于+∞时,图象在x轴上方无限地逼近x 轴正半轴. 【常考题型】 题型一、幂函数的概念 【例1】(1)下列函数:①y=x3;②y= 1 2 x ?? ? ?? ;③y=4x2;④y=x5+1;⑤y=(x-1)2; ⑥y=x;⑦y=a x(a>1).其中幂函数的个数为() A.1B.2

C .3 D .4 (2)已知幂函数y =( ) 22 23 1m m m m x ----,求此幂函数的解析式,并指出定义域. (1)[解析] ②⑦为指数函数,③中系数不是1,④中解析式为多项式,⑤中底数不是自变量本身,所以只有①⑥是幂函数,故选B. [答案] B (2)[解] ∵y =() 2 223 1m m m m x ----为幂函数, ∴m 2-m -1=1,解得m =2或m =-1. 当m =2时,m 2-2m -3=-3,则y =x - 3,且有x≠0; 当m =-1时,m 2-2m -3=0,则y =x 0,且有x≠0. 故所求幂函数的解析式为y =x - 3,{x|x≠0}或y =x 0,{x|x≠0}. 【类题通法】 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幂函数的方法 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幂函数的依据是该函数是否为y =x α (α为常数)的形式,即函数的解析式为一个幂的形式,且需满足:(1)指数为常数;(2)底数为自变量;(3)系数为1.反之,若一个函数为幂函数,则该函数应具备这一形式,这是我们解决某些问题的隐含条件. 【对点训练】 函数f(x)=( ) 22 3 1m m m m x +---是幂函数,且当x ∈(0,+∞)时,f(x)是增函数,求f(x)的 解析式. 解:根据幂函数的定义得 m 2-m -1=1.解得m =2或m =-1. 当m =2时,f(x)=x 3在(0,+∞)上是增函数; 当m =-1时,f(x)=x -3 在(0,+∞)上是减函数,不符合要求. 故f(x)=x 3. 题型二、幂函数的图象 【例2】 (1)如图,图中曲线是幂函数y =x α 在第一象限的大致图象,已知α取-2,-12,1 2,2四个值,则相应于曲线C 1,C 2,C 3,C 4 的α的值依次为( ) A .-2,-12,1 2 ,2 B .2,12,-1 2 ,-2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直线与直线的方程》教案8

第八课时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能力和方法: 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 3、情感和价值: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学导式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 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学习了两直线的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两直线的夹角公式,两直线的交点问题,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逐步熟悉了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一节,我们将研究怎样由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 用POWERPOINT 打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进行移动,使学生回顾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且在直线上取两点,让学生指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复习前面所学。要求学生思考一直线上的计算?能否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推导? 两条直线方程如下: ?? ?=++=++0 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二)、研探新课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点),(00y x P 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为:2 2 00B A C By Ax d +++= (1)提出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某点P 的坐标为),(00y x ,直线=0或B =0时,以上公式0:=++C By Ax l ,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呢? 学生可自由讨论。 (2)数行结合,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高一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数知识点总结归纳1

高一必修一基本初等函 数知识点总结归纳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一必修一函数知识点(12.1) 〖1.1〗指数函数 (1)根式的概念 n 叫做根指数,a 叫做被开方数. ②当n 为奇数时,a 为任意实数;当n 为偶数时,0a ≥. ③根式的性质:n a =;当n a =;当n 为偶数时, (0) || (0) a a a a a ≥?==?-∈且1)n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 ②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1()0,,,m m n n a a m n N a -+==>∈且1)n >.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 义. 注意口诀:底数取倒数,指数取相反数. (3)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①(0,,)r s r s a a a a r s R +?=>∈ ②()(0,,)r s rs a a a r s R =>∈ ③()(0,0,)r r r a b a b a b r R =>>∈ (4)指数函数

〖1.2〗对数函数 (1)对数的定义 ①若(0,1)x a N a a =>≠且,则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a x N =,其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真数. 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log (0,1,0)x a x N a N a a N =?=>≠>. (2)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常用对数:lg N ,即10log N ;自然对数:ln N ,即log e N (其中 2.71828e =…). (3)几个重要的对数恒等式: log 10a =,log 1a a =,log b a a b =. (4)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0,1,0,0a a M N >≠>>,那么 ①加法:log log log ()a a a M N MN += ②减法: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③数乘:log log ()n a a n M M n R =∈ ④log a N a N = ⑤log log (0,)b n a a n M M b n R b =≠∈ ⑥换底公式:log log (0,1)log b a b N N b b a = >≠且 (5)对数函数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 x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n >1,且n ∈N *. ◆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00=n 。 当n 是奇数时,a a n n =,当n 是偶数时,? ? ?<≥-==)0()0(||a a a a a a n n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1,,,0(* >∈>= n N n m a a a n m n m , )1,,,0(1 1 * >∈>= =- n N n m a a a a n m n m n m ◆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r a 〃s r r a a += ),,0(R s r a ∈>; (2)rs s r a a =)( ),,0(R s r a ∈>; (3)s r r a a a b =)( ),,0(R s r a ∈>.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1,0(≠>=a a a y x 且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 ,b]上,)1a 0a (a )x (f x ≠>=且值域是)]b (f ),a (f [或)]a (f ),b (f [;

(2)若0x ≠,则1)x (f ≠;)x (f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R x ∈; (3)对于指数函数)1a 0a (a )x (f x ≠>=且,总有a )1(f =;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N a x =)1,0(≠>a 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N x a log =(a — 底数,N — 真 数,N a log — 对数式) 说明:○1 注意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 2 x N N a a x =?=log ; ○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 1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N lg ; ○ 2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 71828.2=e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N ln .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幂值 真数 指数 对数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0>a ,且1≠a ,0>M ,0>N ,那么: ○ 1 M a (log 〃=)N M a log +N a log ; ○ 2 =N M a log M a log -N a log ; ○ 3 n a M log n =M a log )(R n ∈. 注意:换底公式 a b b c c a log log log = (0>a ,且1≠a ;0>c ,且1≠c ;0>b ).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1)b m n b a n a m log log = ; (2)a b b a log 1log = .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0(log >=a x y a ,且)1≠a 叫做对数函 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x y 2log 2=,5 log 5 x y =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 其为对数型函数. ○ 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人教版数学高一-人教数学A版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1)》基础训练(含详细解析)

数学1(必修)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1) [基础训练A 组] 一、选择题 1 下列函数与x y =有相同图象的一个函数是( ) A 2 x y = B x x y 2 = C )10(log ≠>=a a a y x a 且 D x a a y log = 2 下列函数中是奇函数的有几个( ) ①11x x a y a +=- ②2lg(1) 33 x y x -=+- ③x y x = ④1log 1a x y x +=- A 1 B 2 C 3 D 4 3 函数y x =3与y x =--3的图象关于下列那种图形对称( ) A x 轴 B y 轴 C 直线y x = D 原点中心对称 4 已知1 3x x -+=,则332 2 x x - +值为( ) A B C D - 5 函数y = ) A [1,)+∞ B 2(,)3+∞ C 2[,1]3 D 2(,1]3 6 三个数6 0.70.70.76log 6, ,的大小关系为( ) A 60.70.70.7log 66<< B 60.7 0.70.76log 6<< C 0.7 60.7log 66 0.7<< D 60.70.7log 60.76<< 7 若f x x (ln )=+34,则f x ()的表达式为( ) A 3ln x B 3ln 4x + C 3x e D 34x e + 二、填空题 1 985316,8,4,2,2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2 化简11 410 104 848++的值等于__________ 3 计算:(log )log log 22 22 54541 5 -++=

4 已知x y x y 224250+--+=,则log ()x x y 的值是_____________ 5 方程 33131=++-x x 的解是_____________ 6 函数121 8 x y -=的定义域是______;值域是______ 7 判断函数2lg(y x x =的奇偶性 三、解答题 1 已知),0(56>-=a a x 求x x x x a a a a ----33的值 2 计算100011 3 43460022 ++ -++-lg .lg lg lg lg .的值 3 已知函数2 11()log 1x f x x x += --,求函数的定义域,并讨论它的奇偶性单调性 4 (1)求函数 2()log x f x -=的定义域 (2)求函数)5,0[,)3 1(42∈=-x y x x 的值域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教案(最全最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由六根火柴最多可搭成几个三角形?(空间:4个) 2在我们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 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

3、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 问题:请根据某种标准对以上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二)、研探新知 空间几何体:多面体(面、棱、顶点):棱柱、棱锥、棱台; 旋转体(轴):圆柱、圆锥、圆台、球。 1、棱柱的结构特征: (1)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 思考: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 (2)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棱柱的概念): ①有两个面互相平行;②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③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 (3)棱柱的表示法及分类:

必修一数学第二章测试卷答案

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数(I)测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1、已知函数,若函数有四个零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 A.?????? B.?????? ?? ??? C.?????? ? D. 2、若函数在(,)上既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则函数 的图象是??????????????????????????????????????? (? ???) 3、D已知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满足f(2+x)=f(-x),当0≤x≤1时,f(x)=x2,则f(2015)= ( ??) A.-1?? ??? ??? B.1 ??? ??? ??? ??? C.0 ??? ??? ??? ??? ??? D.20152 4、已知函数为自然对数的底数)与的图象上存在关于轴对称的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5、下图可能是下列哪个函数的图象(???? ) . ?????????. . ?????????.

6、?已知 ,, ,则的大小关系是(??) A .?????? B .?????? C .?????? D . 7、设 ,, ,则的大小关系是 A.??????? B. ?????? C.??????? D. 8、?下列函数中值域为(0,)的是(??? ) A. ????? B. ????? C. ????? D. 9、 已知函数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与的图象上存在关于轴对称的点, 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 B .??????? C .????? D . 10、? 已知函数,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 B .?????? C .???????? D . 11 、已知函数 的最小值为(??? ) ??? A.6????????? ? ??? B.8????????????? ? C.9???????????? ?? D.12

高一数学必修2第二章教案(完整版)教学文案

(必修二) 高 中 数 学 第 二 章 教 案

2.1.1 平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他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 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1.长方体由哪些基本元素构成? 答:点、线、面. 2.观察长方体的面,说说它的特点?答:是平的. 指出:长方体的面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生活中常见的如黑板、平整的操场、桌面、平静的湖面等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 (二)探究新知 1.平面含义 指出:以上实物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几何里所说的平面,就是从这样的一些物体中抽象出来的。平面是没有厚薄的,可以无限延伸,这是平面最基本的属性常见的桌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等都是平面的局部形象;一个平面把空间分成两部分,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部分. 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①平面的画法:和学生一起,老师边说边画,学生跟着画. 在立体几何中,常用平行四边形表示平面,当平面水平放置时,通常把平行四45,且横边长画成邻边长的两倍;画两个平面相交时,当一个平边形的锐角画成0 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平面遮住时,应把被遮住的部分画成虚线或不画. ②平面的表示方法 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平面ABCD等. 3.点与平面的关系及其表示方法 指出:平面内有无数个点,平面可以看成点的集合.

点A 在平面α内,记作:A α∈ 点B 在平面α外,记作:B α? 想一想:点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4.平面的基本性质 思考:如果直线与平面有一个公共点P ,直线是否在平面内?如果直线与平面有两个公共点呢? 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观察理解:把一把直尺边缘上的任意两点放在桌边,可以看到,直尺的整个边缘就落在了桌面上. 得出结论: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2前几行相关内容,并加以解析)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l A B ααα∈??∈? ???∈??∈?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三脚架可以牢固地支撑照相机或测量用的平板仪等等…… 引导学生归纳出公理2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补充3个推论: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与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教师用正(长)方形模型,让学生理解两个平面的交线的含义. 引导学生阅读P42的思考题,从而归纳出公理3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 数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0。 注意:(1)n a = (2)当 a = ,当 n 是偶数时,0 ||,0 a a a a a ≥?==?-∈>且 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_1(0,,,1)m n m n a a m n N n a *= >∈>且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0,,)r s r s a a a a r s R +=>∈ (2)()(0,,)r s rs a a a r s R =>∈ (3)(b)(0,0,)r r r a a b a b r R =>>∈ 注意:在化简过程中,偶数不能轻易约分;如122 [(1]11-≠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x y a =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即 a>0且a ≠1 2a>1

注意: 指数增长模型:y=N(1+p )指数型函数: y=k a3 考点:(1)ab =N, 当b>0时,a,N 在1的同侧;当b<0时,a,N 在1的 异侧。 (2)指数函数的单调性由底数决定的,底数不明确的时候要进行讨论。掌握利用单调性比较 幂的大小,同底找对应的指数函数,底数不同指数也不同插进1(=a 0)进行传递或者利用(1)的知识。 (3)求指数型函数的定义域可将底数去掉只看指数的式子,值域求法用单调性。 (4)分辨不同底的指数函数图象利用a 1=a,用x=1去截图象得到对应的底数。 (5)指数型函数:y=N(1+p)x 简写:y=ka x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x a N =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a x N = ( a— 底数, N — 真数,log a N — 对数式) 说明:1. 注意底数的限制,a>0且a≠1;2. 真数N>0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2、两个重要对数: (1)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10log lg N N 记为 ; (2)自然对数:以无理数e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 log ln e N N 记为. 3、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log x a x N a N =?= 对数式 指数式 对数底数← a → 幂底数 对数← x → 指数 真数← N → 幂 结论:(1)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必修一第二章--2.3函数应用-含答案

~ §函数的应用(I) 课时目标 1.能运用所学的函数知识、方法解决模型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及分段函数的实际问题.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解决问题. 几类常见的函数模型 (1)一次函数模型:f(x)=kx+b (k、b为常数,k≠0); ] (2)反比例函数模型:f(x)=k x +b (k、b为常数,k≠0); (3)二次函数模型:f(x)=ax2+bx+c (a、b、c为常数,a≠0); (4)分段函数模型:这个模型实际是以上两种或多种模型的综合,因此应用也十分广泛. 一、选择题 1.某公司市场营销人员的个人月收入与其每月的销售量成一次函数关系,其图象如右图所示,由图中给出的信息可知,营销人员没有销售量时的收入是( ) A.310元B.300元 { C.290元D.280元 2.某商品价格前两年每年递增20%,后两年每年递减20%,则四年后的价格与原来价格比较,变化的情况是( ) A.减少%B.增加% C.减少%D.不增不减 3. 某工厂的大门是一抛物线型水泥建筑物,大门的地面宽度为8m,两侧距地面3m高处各有一个壁灯,两壁灯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m,如图所示,则厂门的高为(水泥建筑物厚度忽视不计,精确到0.1m)( ) A.6.9mB.7.0mC.7.1mD.6.8m ¥

4.国家购买某种农产品的价格为120元/担,某征税标准为100元征8元,计划可购m 万担.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决定税率降低x个百分点,预计收购量可增加2x个百分点.则税收f(x)(万元)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 ) A.f(x)=120m(1+2x%)(8-x)% (0

高中数学必修1基本初等函数测试题及答案1

必修1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1) 一、选择题: 1.333 4 )2 1 ()21()2()2(---+-+----的值 ( ) A 4 3 7 B 8 C -24 D -8 2.函数x y 24-=的定义域为 ( ) A ),2(+∞ B (]2,∞- C (]2,0 D [)+∞,1 3.下列函数中,在),(+∞-∞上单调递增的是 ( ) A ||x y = B x y 2log = C 31 x y = D x y 5.0= 4.函数x x f 4log )(=与x x f 4)(=的图象 ( ) A 关于x 轴对称 B 关于y 轴对称 C 关于原点对称 D 关于直线x y =对称 5.已知2log 3=a ,那么6log 28log 33-用a 表示为 ( ) A 2-a B 25-a C 2)(3a a a +- D 132 --a a 6.已知10< f (3 1)>f (41) B. f (41)>f (3 1 )>f (2) C. f (2)> f ( 41)>f (31) D. f (3 1 )>f (41)>f (2) 11.若f (x )是偶函数,它在[)0,+∞上是减函数,且f (lg x )>f (1),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 110,1) B. (0,1 10 )(1,+∞) C. ( 1 10 ,10) D. (0,1)(10,+∞) x y O x y O x y O x y O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同步教案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学科数学 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年月日 第()次课 共()次课 课时:2课时教学课题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同步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性质定理,理解并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性质 定理 能力目标:利用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平行问题,平面与平面平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利用判定定理解决有关线面、面面平行问题. 难点: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知识梳理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例题精讲 【题型一、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这条直线就平行于平面内的任何直线; (2)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平行; (3)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平行; (4)与两条异面直线都平行的平面有无穷多个.

【方法技巧】理解线面平行的定义和判定定理→逐个判断是否正确 【题型二、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应用】 【例2】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是AB的中点.证明:BC1∥平面A1CD. 【方法技巧】: 1.应用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平行的步骤 上面的第一步“找”是证题的关键,其常用方法有:利用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2.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应用的误区 (1)条件罗列不全,最易忘记的条件是a?α与b?α. (2)不能利用题目条件顺利地找到两平行直线. 3.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方法 (1)定义:证明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不易操作). (2)排除法:证明直线与平面不相交,直线也不在平面内. (3)判定定理法. 变式1:如图,直三棱柱ABC-A′B′C′,点M,N分别为A′B和B′C′的中点.证明:MN∥平面A′A′CC′. ●误区警示 易错点:忽略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使用的前提条件 例:如果两条平行直线a,b中的a∥α,那么b∥α.这个命题正确吗?为什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数解析

基本初等函数 一.【要点精讲】 1.指数与对数运算 (1)根式的概念: ①定义:若一个数的n 次方等于),1(* ∈>N n n a 且,则这个数称a 的n 次方根。即若 a x n =,则x 称a 的n 次方根)1*∈>N n n 且, 1)当n 为奇数时,n a 的次方根记作n a ; 2)当n 为偶数时,负数a 没有n 次方根,而正数a 有两个n 次方根且互为相反数,记作 )0(>±a a n ②性质:1)a a n n =)(;2)当n 为奇数时,a a n n =; 3)当n 为偶数时,???<-≥==) 0() 0(||a a a a a a n 。 (2).幂的有关概念 ①规定:1)∈???=n a a a a n (ΛN * ;2))0(10 ≠=a a ; n 个 3)∈=-p a a p p (1 Q ,4)m a a a n m n m ,0(>=、∈n N * 且)1>n ②性质:1)r a a a a s r s r ,0(>=?+、∈s Q ); 2)r a a a s r s r ,0()(>=?、∈s Q ); 3)∈>>?=?r b a b a b a r r r ,0,0()( Q )。 (注)上述性质对r 、∈s R 均适用。 (3).对数的概念 ①定义:如果)1,0(≠>a a a 且的b 次幂等于N ,就是N a b =,那么数b 称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b N a =其中a 称对数的底,N 称真数 1)以10为底的对数称常用对数,N 10log 记作N lg ; 2)以无理数)71828.2(Λ=e e 为底的对数称自然对数,N e log ,记作N ln ; ②基本性质: 1)真数N 为正数(负数和零无对数);2)01log =a ;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正式

秀全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数学 第二章单元检测(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函数32+=-x a y (a >0且a ≠1)的图象必经过点 (A )(0,1) (B ) (1,1) (C ) (2,3) (D )(2,4) 2.函数lg y x = A.是偶函数,在区间(,0)-∞ 上单调递增 B.是偶函数,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 C.是奇函数,在区间(0,)+∞ 上单调递增 D .是奇函数,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 3.三个数6 0.70.70.76log 6, ,的大小关系为 A . 60.70.70.7log 66<< B . 60.7 0.7log 60.76<< C .0.7 60.7log 660.7<< D . 60.70.70.76log 6<< 4.函数12 log (32)y x = - A .[1,)+∞ B .2(,)3+∞ C .2(,1]3 D .2[,1]3 5、已知镭经过100年,剩留原来质量的95.76%,设质量为1的镭经过x 年的剩留量为y ,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是 (A )y =(0.9576) 100 x (B )y =(0.9576)100x (C )y =( )x (D )y =1-(0.0424) 100 x 6、函数y =x a log 在[1,3]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1,则a = (A ) (B ) 2 (C ) 3 (D ) 7、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2)上不是增函数的是 (A ) 0.5log (3)y x =- (B ) 12+=x y (C ) 2x y -= (D )x y 22= 8、函数 与 ( )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像只可能是 1009576.02131x a y =x y a log -=1,0≠>a a 且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