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图、实验室检查、 X 线平片、特殊影像) 及治疗性操作(静脉用药、血液制品使用、 机械通气)
国内常用急诊分诊标准
2006年, 北京协和医院 制定了北京协和 医院急诊分诊标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救中 心设计了新的急诊预检分诊模式
四川华西医院急诊科设立了以流程为中心 的新型导向型预检分诊
以上这些分诊标准均为5级分诊标准,即按
病情危急程度将患者ATS 由澳大利亚急诊医学院于 1993 年牵头制订,1994 年在澳大利亚各大急诊科推广应用
根据患者可等候的时间将患者分级,即分诊人员考虑患 者可等待多长时间而不会发生危险
1级:需要立即给予复苏 2级:可在来诊后10min内给予救治处理 3级:为紧急患者,可在来诊后30min内给予处理 4级:为次紧急患者,可在来诊后1h内给予处理 5级:为非急诊患者,可在来诊后2h内给予处理
实施区别
国外
国外的急诊科有当地卫生 机构统一制定的急诊分诊 标准, 并张贴在显著的区 域, 使医务人员、 患者及 家属都了解,不同病情的 患者挂号费用不同, 病情 越重, 就诊越早, 挂号费 用越高
国内
分诊标准知识培训普及力 度不够, 分诊专业人员准 入制度及标准流程仍沿用 传统的向导模式, 主要依 靠经验操作
MTS不但在英国应用广泛,也是 荷兰多数急诊科使用的分诊标准之一
2000年,MTS被引入葡萄牙,之 后MTS亦被引入欧洲其他国家如瑞典等国的 医院急诊科使用
美国的急诊危重指数( ESI )
美国急救医学中心的 Wuerz 博士领导的 ESI 工作小组,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研究
制订 主要特点: 特殊的分诊流程将患者病情的
谢谢聆听!
轻重缓急和医疗资源需求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