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编译技术课程设计

编译技术课程设计

编译技术课程设计
编译技术课程设计

编译技术课程设计

一、目的

<<编译技术>>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而其课程设计要综合运用一、二年级所学的多门课程的内容,用来完成一个小型编译程序。从而巩固和加强对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生成和报错处理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完整系统的独立分析和设计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编程能力。

二﹑题目

题目1 表达式的小型编译器

题目2 程序的小型编译器

题目3 输入文法,自动生成分析表,并完成语法分析工作。

因时间关系,只要求选做一个题目,请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难度适宜的题目来完成。

三、要求

题目1表达式的小型编译器

1.词法分析产生语言的单词序列

2.语法分析能识别由加+ 乘* 括号()操作数(变量或常数)所组成的算术表达式,其文法如下:

E→E+T|T

T→T*F|F

F→(E)|i

使用的分析方法可以是:递归下降分析法或LR分析法。

3.中间代码生成产生上述算术表达式的中间代码

4.错误处理给出错误信息

输入:算术表达式

输出:符号表,常数表。

递归下降分析法:递归调用过程

LR分析法:语义栈和符号栈

四元式序列

题目2程序的小型编译器

1.词法分析产生语言的单词序列

2.语法分析

(1)识别由加+ 乘* 括号()操作数所组成的算术表达式

(2)识别布尔表达式

(3)识别条件语句

(4)识别循环语句

3.中间代码生成产生包含上述语句的程序的中间代码

4.错误处理错误定位及出错信息

输入:程序

输出:符号表,常数表。

递归下降分析法:递归调用过程

LR分析法:语义栈和符号栈

四元式序列

题目3文法编译器的自动生成器

输入文法,自动生成分析表,并完成语法分析工作。

语法分析方法可以是:LL(1)分析法或LR分析法。

为文法构造分析表,并对输入串进行语法分析,判别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如果不符合,则输出错误信息。

输入:文法,文法符号串

输出:分析表、分析栈、分析结果

四、任务

题目1表达式的小型编译器

1.扩充单词

词法分析器可以识别题目(算术表达式)中包含的各类单词。

2.语法分析程序调用词法分析器

算术表达式里可以有变量、常数,而不是固定的i或以i开头的标识符。

3.增加语义分析

(1)递归下降分析法

语法制导翻译程序参考课本P135

定义:数据结构、函数、主程序、递归子程序

(2) LR分析法

语义子程序参考课本P110

分析表参考《习题解析与上机指导》P88

定义:数据结构、函数、分析表、控制程序、语义子程序

4.出错处理

给出错误信息

题目2程序的小型编译器

1.扩充单词

词法分析器可以识别题目(算术表达式、布尔表达式、条件语句、循环语句)中包含的各类单词。

2.语法分析程序调用词法分析器

3.增加语义分析

(1)布尔表达式的语法制导翻译

语义子程序参考课本P114

分析表参考《习题解析与上机指导》P89

定义:数据结构、函数、分析表、控制程序、语义子程序

(2)控制结构的语法制导翻译

语义子程序参考课本P120

分析表参考《习题解析与上机指导》P90

定义:数据结构、函数、分析表、控制程序、语义子程序

4.出错处理

给出错误信息

题目3文法编译器的自动生成器

1.接收输入的文法,构造语法分析表

LL(1)分析法语法分析表参考实例P53

LR分析法语法分析表参考实例P71

2.对输入的文法符号串,进行语法分析

LL(1)分析法分析过程参考实例P54

LR分析法分析过程参考实例P72

五、实验环境

开发环境VC++;Visual Studio;Java开发环境

语言C;C++;C#;Java

说明:课程设计可以使用任何一种语言工具,课程设计报告中请按照自己实际采用的开发工具及技术来写。

六、考核

采取上机演示和提问的考核方式。

出勤率+课程设计报告+其他=综合评定成绩。

其他评定的标准如下:

1.回答问题的正确。(主要考核该设计是否为自己独立完成,或对设计理解掌握的程度)

2.完成任务的多少;质量的高低。

3.完成设计的速度,先完成的分数高;后完成的分数低。

4.根据完成较高要求的多少,酌情加分。

课程设计结束:

1. 提交资料——课程设计报告+源程序;

2. 将课程设计报告和源程序的电子文档压缩成一个压缩包,压缩包文件的命名规则:班级+学号(末2位)+姓名(例如:计算机110101孙亚楠)

3. 将压缩包上传至FTP服务器,同时将打印的课程设计报告(用A4纸打印)上交班长,班长收齐后交给任课教师。

地址:ftp://202.195.168.13/up/编译课程设计/计算机1101-2,网络1101-2

用户名:nianyi

密码:123456

编译实验报告+源代码

课程设计报告 ( 2013-- 2014年度第1学期) 名称:编译技术课程设计B 题目:简单编译程序的设计与实现院系:计算机系 班级:XXX 学号:XXX 学生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 设计周数:XXX 成绩: 日期:XX 年XX 月

实验一.词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 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1 词法分析器设计的实验目的 本实验是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编译技术》课程后,为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设置的实践环节。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应用编译程序设计的原理和技术设计出词法分析器,了解扫描器的组成结构,不同种类单词的识别方法。能使得学生在设计和调试编译程序的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为将来设计、分析编译程序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词法分析器设计的实验要求 设计一个扫描器,该扫描器是一个子程序,其输入是源程序字符串,每调用一次识别并输出一个单词符号。为了避免超前搜索,提高运行效率,简化扫描器的设计,假设该程序设计语言中,基本字(也称关键词)不能做一般标识符用,如果基本字、标识符和常数之间没有确定的运算符或界符作间隔,则用空白作间隔。 单词符号及其内部表示如表1-1所示,单词符号中标识符由一个字母后跟多个字母、数字组成,常数由多个十进制数字组成。单词符号的内部表示,即单词的输出形式为二元式:(种别编码,单词的属性值)。 表1-1 单词符号及其内部表示

二、设计(实验)正文 1.词法分析器流程图 2.词法分析器设计程序代码 // first.cpp : 定义控制台应用程序的入口点。// #include"stdafx.h"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what(char a) { if((int(a)>=48)&&(int(a)<=57)) {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书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书 一、设计目的 理解红外线防盗系统的设计意义、设计思路、设计电路的原理框图以及系统的主要特点。 二、设计思路 我们知道,在常规的环境参数中,人体入侵探测器非常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使得参数改变,随着红外线及激光技术的成熟,许多运用于室外场合的红外线防盗和激光防盗开始诞生,由于光线是直线传输,在发射端发射光束,中间如无遮挡,则接收端就能收到正常的光束;当有人经过布防区域时,光束被挡住,此时接收端便无法接收到光束,从而启动报警电路工作,达到报警的目的。 本设计利用多谐振荡电路作为红外线发射器的驱动电路,驱动红外发射管,向布防区内发射红外线,接收端利用专用的红外线接收器件对发射的红外线信号进行接收,经放大电路进行信号放大及整形后驱动数字门电路,输出报警信号,又经报警信号锁定电路,将报警信号进行锁定,即使现场的入侵人员走开,报警电路也将一直报警,直到人为解除后方能取消报警,这些设计与实际运用中的要求相符,是一款价格低而实用性强的产品。从实际的效果来看,报警信号必带有锁存功能,即当有人进入设防区域后报警信号就被锁住即使人离开,报警也将继续,直到人为的按动复位键才停止报警。 三、设计过程 3.1、系统方案论处 触发源电路→→报警电路发声单元→→关报警信号电路,当在无警状态下没有报警声,灯也不亮,当触发源电路探测到报警信号时,喇叭立即报警,发出报警声,同时报警灯交替闪烁,交替周期为1——2秒,按下复位键时,相应功能停止。 3.2、模块电路设计 主要的系统电路有:电源电路,红外发射/接收电路,发射与接收控制电路,报警输出电路等。 下面对各个模块的电路进行详细的设计和分析。

Tiny语言的词法分析器-C++版-课程设计报告

实验报告学号:姓名: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2班第9周

二、构造Tiny语言DFA # ID:letter(letter)* Number: digit(digit)*

三、根据DFA编写词法分析器 #include #include !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static int rowCounter = 1;//静态变量,用于存储行数 static bool bracketExist = false;//判断注释存在与否,false为不存在 class Lex { @ public: ofstream output; string line = ""; Lex(string inputLine) { line = inputLine; scan(Trim(line)); 、 rowCounter++; } string Trim(string &str)//函数用于去除每行前后空格 { int s = (" \t"); int e = (" \t"); str = (s, e - s + 1); str += "\0"; : return str; }

{ ofstream output; ("", ios::app); % string line = inputLine; int i = 0; string str = ""; int temp; string token = ""; output << rowCounter << ": " << line << endl;//输出每行 while (line[i] != '\0')//根据DFA扫描并判断 ' { if (line[i] == '{')//注释 { bracketExist = true; } if (bracketExist == true) { output << "\t" << rowCounter << ": "; , while (line[i] != '}') { output << line[i];//不处理,直接输出 if (line[i + 1] != NULL) { i++; } … else break; } if (line[i] == '}')//注释结束 { output << line[i]<

模拟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 1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作用 (1)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1) 1.2课程设计的作用 (1) 2 设计任务、及所用multisim软件环境介绍 (1) 2.1设计任务: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频率响应 (1) 2.2 Multisim软件环境介绍 (1) 2.3 Multisim软件界面介绍 (2) 3 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模型的建立 (2) 4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频率响应理论分析及计算 (2) 5仿真结果分析 (2) 6设计总结和体会 (2) 7参考文献 (2)

1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作用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学习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掌握其电路工作原理。通过对它的学习,能够学会对其中频电压放大倍数,对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进行分析,利用Multisim软件对其进行仿真实现,对其进行交流分析,记录图形和数据;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2课程设计的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使用Multisim软件实现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分析,从而进一步巩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学习使用Multisim软件等的相关专业知识。本文先对设计和仿真电路的方法进行简单介绍,然后画出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电路图,并对其进行频率响应的测试,然后得出结论。 2 设计任务、及所用multisim软件环境介绍 2.1设计任务: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频率响应 画出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图,对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使用Multisim进行频率响应分析,要求熟练掌握Multisim软件的使用和仿真方法,写出实际实现过程,得出结论 2.2 Multisim软件环境介绍 Multisim是美国国家仪器(NI)推出的以Windows为基础的仿真工具,适用于板级的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个完整的编译器)

编译原理程序设计报告 一个简单文法的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专业班级:计算机1406班 组长姓名:宋世波 组长学号: 20143753 指导教师:肖桐 2016年12月

设计分工 组长学号及姓名:宋世波20143753 分工:文法及数据结构设计 词法分析 语法分析(LL1) 基于DAG的中间代码优化 部分目标代码生成 组员1学号及姓名:黄润华20143740 分工:中间代码生成(LR0) 部分目标代码生成 组员2学号及姓名:孙何奇20143754 分工:符号表组织 部分目标代码生成

摘要 编译器是将便于人编写,阅读,维护的高级计算机语言翻译为计算机能解读、运行的低阶机器语言的程序。编译是从源代码(通常为高阶语言)到能直接被计算机或虚拟机执行的目标代码(通常为低阶语言或机器语言)的翻译过程。 一.编译器的概述 1.编译器的概念 编译器是将便于人编写,阅读,维护的高级计算机语言翻译为计算机能解读、运行的低阶机器语言的程序。编译器将原始程序作为输入,翻译产生使用目标语言的等价程序。源代码一般为高阶语言如Pascal、C++、Java 等,而目标语言则是汇编语言或目标机器的目标代码,有时也称作机器代码。 2.编译器的种类 编译器可以生成用来在与编译器本身所在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平台)相同的环境下运行的目标代码,这种编译器又叫做“本地”编译器。另外,编译器也可以生成用来在其它平台上运行的目标代码,这种编译器又叫做交叉编译器。交叉编译器在生成新的硬件平台时非常有用。“源码到源码编译器”是指用一种高阶语言作为输入,输出也是高阶语言的编译器。例如: 自动并行化编译器经常采用一种高阶语言作为输入,转换其中的代码,并用并行代码注释对它进行注释(如OpenMP)或者用语

编译原理 C++编译器课程设计报告

编译器的设计与分析 学号: 1233050143 姓名:李博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__ 课程:编译原理 指导教师:闫红

实验目的 本实验设计的小型编译程序涉及到编译前端的三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生成中间代码 ((四元式),编译程序的重点放在中间代码生成阶段。编译程序的输出结果包括词法分析后的二元式序 列、变量名表;语法分析后的状态栈分析过程显示;语义分析生成中间代码后的四元式程序。整个程序 分为三个部分:(1)词法分析部分(2)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及四元式生成部分(3)输出显示部分 实验要求: 本程序仅考虑由下面产生式所定义的程序语句: S →if B then S else S | while B do S | begin L end | A L →S;L | S A →i:= E B →B∧B|B∨B|~B|(B)|I rop i|i

其中,各个非终结符的含义是: S---语句 L—语句串 A—赋值句 B---布尔表达式 E---算术表达式 各个终结符的含义: i---整型变量或常数,布尔变量或常数; rop---为六种关系运算符的代表; ;---起语句分隔作用; :=---赋值符号 ~--逻辑非运算符; ∧----逻辑与运算符; ∨---逻辑或运算符; 规定程序是由一条语句或由begin和end嵌套起来的复合语句组成的,并且规定的语句末加上#@表示程序结束。下面是符合规定的程序示例:begin A:=A+B*C; C:=A+2; while AB do

if M=N THEN C:=D else while A<=D do A:=D end#@ 实验内容: 第一部分:词法分析 一.词法分析的功能: 输入:所给文法的源程序字符串 输出:1.二元组(单词种别,单词符号的属性值)构成的序列 2.关键字: { (相当于Pascal语言中的begin) , if ,else , while , }(相当于 Pascal语言中的end ) 所有的关键字都是小写字母. 3.运算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界符: 逗号,分号,左圆括号, 右圆括号, # 5.常数: 在这里只涉及到int型常量 6.其他单词是标识符(ID)和整形常数(NUM),通过以下正规式定义: ID = letter(letter|digit)* NUM = digit digit * 7.空格由空白,制表符和换行符组成,空格一般用来分隔ID,NUM,运算符,界符和关键字,词法分析阶段通常会被过滤掉。 二.词法分析程序设计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书 (1)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信息工程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 课程设计总评成绩 学生姓名、学号 学生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姓名 课程设计起止日期2015.6.22~2015.7.3

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工程领域某一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报告是科学论文写作的基础,不仅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也是规范课程设计教学要求、反映课程设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为了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管理,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特拟定如下基本要求。 1. 课程设计教学一般可分为设计项目的选题、项目设计方案论证、项目设计结果分析、答辩等4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应有一定的考核要求和考核成绩。 2. 课程设计项目的选题要符合本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的要求,该项目应能突出学生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项目有一定的实用性,且学生通过努力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可以完成的。课程设计项目名称、目的及技术要求记录于课程设计报告书一、二项中,课程设计项目的选题考核成绩占10%左右。 3. 项目设计方案论证主要包括可行性设计方案论证、从可行性方案中确定最佳方案,实施最佳方案的软件程序、硬件电路原理图和PCB图。项目设计方案论证内容记录于课程设计报告书第三项中,项目设计方案论证主要考核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可行性和创新性,考核成绩占30%左右。 4. 项目设计结果分析主要包括项目设计与制作结果的工艺水平,项目测试性能指标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项目测试中出现故障或错误原因的分析和处理方法。项目设计结果分析记录于课程设计报告书第四项中,考核成绩占25%左右。 5. 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认真阅读与本课程设计项目相关的文献,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借以启发自己的思维,提高综合分和理解能力。文献阅读摘要记录于课程设计报告书第五项中,考核成绩占10%左右。 6. 答辩是课程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由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向答辩学生提出2~3个问题,通过答辩可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程设计中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答辩考核成绩占25%左右。 7.学生应在课程设计周内认真参加项目设计的各个环节,按时完成课程设计报告书交给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阅。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全过程,认真评阅学生的每一份课程设计报告,给出课程设计综合评阅意见和每一个环节的评分成绩(百分制),最后将百分制评分成绩转换为五级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总评成绩。 8. 课程设计报告书是实践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资料,应按课程、班级集成存档交实验室统一管理。

(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实验名称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2013 年06月

一、实验目的 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将正规式转换为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再将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转换为与之等价的确定的有穷自动机,最后再将确定有穷自动机进行简化。 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构造LR(0)项目集规范簇和LR分析表、对给定的符号串进行LR分析的程序,了解构造LR(0)分析表的步骤,对文法的要求,能够从文法G出发生成LR(0)分析表,并对给定的符号串进行分析。 二、实验内容 正规式——>NFA——>DFA——>MFA 1.正规式转化为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 (1)目的与要求 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将正规式转换为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的程序,使学生了解Thompson算法,掌握转换过程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NFA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表格或图形。 (2)问题描述 任意给定一个正规式r(包括连接、或、闭包运算),根据Thompson算法设计一个程序,生成与该正规式等价的NFA N。 (3)算法描述 对于Σ上的每个正规式R,可以构造一个Σ上的NFA M,使得L(M)=L(R)。 步骤1:首先构造基本符号的有穷自动机。 步骤2:其次构造连接、或和闭包运算的有穷自动机。

(4)基本要求 算法实现的基本要求是: (1) 输入一个正规式r; (2) 输出与正规式r等价的NFA。(5)测试数据 输入正规式:(a|b)*(aa|bb)(a|b)* 得到与之等价的NFA N

(6)输出结果 2.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的确定化 (1)目的与要求 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将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转换为与之等价的确定的有穷自动机的程序,使学生了解子集法,掌握转换过程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DFA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表格或图形。(2)问题描述 任意给定一个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N,根据算法设计一个程序,将该NFA N变换为与之等价的DFA D。 (3)算法描述 用子集法将NFA转换成接受同样语言的DFA。 步骤一:对状态图进行改造 (1) 增加状态X,Y,使之成为新的唯一的初态和终态。从X引ε弧到原初态结点, 从原终态结 点引ε弧到Y结点。 (2) 对状态图进一步进行如下形式的改变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交通灯

武汉工程大学 电气信息学院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名称:交通灯 设计题目:交通灯 学生学号:1404200223 专业班级:电气类02班 学生姓名:孙鑫 学生成绩: 指导教师:戴璐平 课题工作时间:至

目录 摘要...................................................................................................II Abstract................................................................................................ II 第一章课题背景(或绪论、概述).. (1) 1.1 设计背景 (1) 1.2 设计目的 (1) 1.3 设计意义 (2) 1.4 本章小结 (2) 第二章设计简介及设计方案论述 (3) 2.1 设计简介 (3) 2.2 设计方案论述 (4) 2.3 本章小结 (5) 第三章详细设计 (6) 3.1秒脉冲发射器电路 (6) 3.2定时器电路 (7) 3.3控制器电路 (9) 3.4译码显示电路 (9) 3.5本章小结 (11) 第四章设计结果及分析 (12) 4.1 总体设计结果 (12) 4.2 总体设计分析 (14) 4.3 电路检验 (15) 4.4 本章小结 (15) 第五章电路仿真 (16) 总结 (18)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主要芯片使用 (22)

摘要 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使交通得以有效管制,对于疏导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有明显效果。通过采用数字电路对交通灯控制电路的设计,提出使交通灯控制电路用数字信号自动控制十字路口四组红、黄、绿交通灯的状态转换的方法,指挥各种车辆和行人安全通行,实现十字路口交通管理的自动化。因此,在本次课程设计里,将以传统的设计方法为基础,同时引入了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利用了数字逻辑这一强大工具,同时还运用了Multisim软件来设计了可控制的交通信号灯。 关键词:交通灯,设计,电路仿真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traffic lights so that traffic can be effective control, for ease traffic flow, improve the road capacity, the effect of significantly reducing traffic accidents. Through the use of digital circuitry on the traffic lights control circuit design, to enable the traffic lights control circuit at a crossroads with two sets of automatic control of digital signal red, yellow and green traffic lights approach the status of the conversion, command a variety of vehicles and pedestrians safe passage to achieve automated traffic management at the crossroads. Therefore, in the course design, the traditional design methods will be based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roduction of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technology, the analog signal into a digital signal, use this powerful tool for digital logic, At the same time also used the Multisim software and some digital logic devices, to design that can be controlled by traffic lights. Keywords:Traffic lights, design, circuit simulation

CMinus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设计编译器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C- Minus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设计 提交文档学生姓名:X X X 提交文档学生学号:XXXXXXXXXX 同组成员名单:X X X 指导教师姓名:X X 指导教师评阅成绩: 指导教师评阅意见: . . 提交报告时间:2015年6月10日

1.课程设计目标 实验建立C-编译器。只含有扫描程序(scanner)和语法分析(parser)部分。 2.分析与设计 C-编译器设计的整体框架,本实验实现扫描处理和语法分析程序(图中粗黑部分)。 2.1 、扫描程序scanner部分 2.1.1系统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根据DFA图用switch-case结构实现状态转换。 惯用词法:

①语言的关键字:else if int return void while ②专用符号:+ - * / < <= > >= == != = ; , ( ) [ ] { } /* */ ③其他标记是ID和NUM,通过下列正则表达式定义: ID = letter letter* NUM = digit digit* letter = a|..|z|A|..|Z digit = 0|..|9 大写和小写字母是有区别的 ④空格由空白、换行符和制表符组成。空格通常被忽略,除了它必须分开ID、NUM 关键字。 ⑤注释用通常的C语言符号/ * . . . * /围起来。注释可以放在任何空白出现的位置(即注释不能放在标记内)上,且可以超过一行。注释不能嵌套 scanner的DFA

说明:当输入的字符使DFA到达接受状态的时候,则可以确定一个单词了。初始状态设置为START,当需要得到下一个token时,取得次token的第一个字符,并且按照DFA与对此字符的类型分析,转换状态。重复此步骤,直到DONE为止,输出token类型。当字符为“/”时,状态转换为SLAH再判断下一个字符,如果为“*”则继续转到INCOMMENT,最后以“*”时转到ENDCOMMENT状态,表明是注释,如果其他的则是字符停滞于当前字符,并且输出“/”。 2.1.2程序流程图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数字钟)

目录 一.设计目的 (1) 二.实现功能 (1) 三.制作过程 (1) 四.原理框图 (3) 4.1 数字钟构成 (3) 4 .2设计脉冲源 (4) 4.3 设计整形电路 (5) 4.4 设计分频器 (5) 4.5 实际计数器 (6) 4.6 译码/驱动器电路的设计 (7) 4.7 校时电路 (8) 4.8 整点报时电路 (9) 4.9 绘制总体电路图 (10) 五.具体实现 (10) 5.1电路的选择 (10) 5.2集成电路的基本功能 (10) 5.3 电路原理 (11) 六.感想与收获 (12) 七.附录 (14)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一、设计目的 数字钟是一种用数字电路技术实现时、分、秒计时的装置,与机械式时钟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且无机械装置,具有更更长的使用寿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数字钟从原理上讲是一种典型的数字电路,其中包括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 钟表的数字化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且大大地扩展了钟表原先的报时功能。诸如定时自动报警、按时自动打铃、时间程序自动控制、定时广播、定时启闭电路、定时开关烘箱、通断动力设备,甚至各种定时电气的自动启用等,所有这些,都是以钟表数字化为基础的。因此,研究数字钟及扩大其应用,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石英数字钟,具有电路简洁,代表性好,实用性强等优点,在数字钟的制作中,我们采用了传统的PCMS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核心,配上LED发光显示屏,用石英晶体做稳频元件,准确又方便。 二、实现功能 ①时间以12小时为一个周期; ②显示时、分、秒; ③具有校时功能,可以分别对时及分进行单独校时,使其校正到标准时间; ④计时过程具有报时功能,当时间到达整点前10秒进行蜂鸣报时;

吉林大学《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满分实验报告

2016级《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总结报告(组) _2019_年_5_月_25_日

报告正文(请用小四号宋体填写,自行组织章节和段落) 目录 第一部分实验成果统计表 (1) 第二部分实验简介 (2) 第三部分词法分析 (3) 第四部分语法分析 (6) LL(1)语法分析 (7) LR语法分析 (10) 第五部分程序测试 (22) 第一部分实验成果统计表 见首页 第二部分实验简介 实验目的 分组(每组最多3人)完成对SNL语言的以下两个程序:词法分析程序,语法分析程序(方法不限)。察并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代码编写能力,加深同学对编译原理中SNL编译系统的理解,帮助同学理解整个编译原理的机制 实验内容 本实验中实现了SNL编译系统中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其中语法分析包括LL(1)分析方法和LR分析方法 词法分析,以源程序为输入,生成单词的内部表示TOKEN序列。 语法分析,以TOKEN序列为输入进行语法分析,并生成整个源程序的语法分析树。在SNL编译程序中,采用了两种语法分析方法实现:LL(1)和LR,前者为自顶向下的,后者为自底向上的。两种语法分析的结果是一样的。 实验步骤 编译系统的总体分析(算法分析,数据结构设计,优化)→代码实现,分工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部分→代码测试→结果反馈,修正→系统界面优化设计

作符栈和操作数栈。 LL(1)语法分析的主要函数有:doGrammar()、Grammar()、findRuleIndex()、getVariables()、getStartVariable()、computeFirstSets()、computeFollowSet()、getRuledByLeftVariable()、getTerminals()、getFirstSets()、getFallowSets()等等doGrammar()函数是最主要的函数。它利用LL(1)分析表和符号栈进行语法分析,并处理终极符不匹配和文件提前结束错误。函数处理完成后,得到整个语法树。 Grammar()函数主要进行Rule格式转换。 自底向上语法分析 LR(0)分析方法实现过程 结构如下 LR(0)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 时间:2012年5 月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 - 1 - 二、课堂实验及课程设计的内容 -------------------------------------------------- - 1 - 2.1、课堂实验内容-------------------------------------------------------------- - 1 - 2.2、课程设计内容-------------------------------------------------------------- - 1 - 三、visual studio 2008 简介------------------------------------------------------- - 2 - 四、问题分析及相关原理介绍 ----------------------------------------------------- - 3 - 4.1、实验部分问题分析及相关原理介绍 ---------------------------------- - 3 - 4.1.1、词法分析功能介绍及分析------------------------------------- - 3 - 4.1.2、语法分析功能介绍及分析------------------------------------- - 3 - 4.1.3、语义分析功能介绍及分析------------------------------------- - 4 - 4.2、课程设计部分问题分析及相关原理介绍 ---------------------------- - 5 - 4.2.1、编译程序介绍 ----------------------------------------------------- - 5 - 4.2.2、对所写编译程序的源语言的描述(C语言) -------------- - 6 - 4.2.3、各部分的功能介绍及分析 -------------------------------------- - 7 - 4.3、关键算法:单词的识别-------------------------------------------------- - 8 - 4.3.1、算法思想介绍 ----------------------------------------------------- - 8 - 4.3.2、算法功能及分析 -------------------------------------------------- - 8 - 五、设计思路及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 ------------------------------------------ - 10 - 5.1、编译系统------------------------------------------------------------------ - 10 - 5.1.1、设计思路 --------------------------------------------------------- - 10 - 5.2、词法分析器总控算法--------------------------------------------------- - 12 - 5.2.1、设计思路 --------------------------------------------------------- - 12 - 5.2.2、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 13 - 六、结果及测试分析-------------------------------------------------------------- - 14 - 6.1、软件运行环境及限制--------------------------------------------------- - 14 - 6.2、测试数据说明------------------------------------------------------------ - 14 - 6.3、运行结果及功能说明--------------------------------------------------- - 16 - 6.4、测试及分析说明--------------------------------------------------------- - 16 - 七、总结及心得体会 --------------------------------------------------------------- - 17 - 7.1、设计过程------------------------------------------------------------------ - 17 - 7.2、困难与收获 ------------------------------------------------------------- - 17 - 八、参考文献 ------------------------------------------------------------------------ - 18 -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方波、三角波、正弦波信号 发生器设计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院部名称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10自动化 班级10自动化 学生姓名吉钰源 学号1004104001 课程设计地点 C206 课程设计学时 1周 指导教师赵国树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成绩

目录 1、绪论 (3) 1.1相关背景知识 (3) 1.2课程设计目的 (3) 1.3课程设计的任务 (3) 1.4课程设计的技术指标 (3) 2、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 (4) 2.1总体设计思路 (4) 2.2原理框图 (4) 3、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 (5) 3.1 正弦波产生电路 (5) 3.1.1正弦波产生电路 (5) 3.1.2正弦波产生电路的工作原理 (6) 3.2 正弦波到方波转换电路 (7) 3.2.1正弦波到方波转换电路图 (7) 3.2.2正弦波到方波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 (8) 3.3 方波到三角波转换电路 (9) 3.3.1方波到三角波转换电路图 (9) 3.3.2方波到三角波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 (10) 4、电路仿真结果 (11) 4.1正弦波产生电路的仿真结果 (11) 4.2 正弦波到方波转换电路的仿真结果 (11) 4.3方波到三角波转换电路的仿真结果 (13) 5、电路调试结果 (13) 5.1正弦波产生电路的调试结果 (13) 5.2正弦波到方波转换电路的调试结果 (14) 5.3方波到三角波转换电路的调试结果 (14) 6、设计结果分析与总结 (15)

1、绪论 1.1相关背景知识 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20世纪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特别是近50年来,微电子技术和其他高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农业、工业、科技和国防等领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革。与此同时,电子技术也正在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在电子技术中,信号发生器是一种能够产生多种波形,如三角波、锯齿波、矩形波(含方波)、正弦波的电路被称为函数信号发生器。函数信号发生器在电路实验和设备检测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可以用于生产测试、仪器维修和实验室,还广泛使用在其它科技领域,如医学、教育、化学、通讯、地球物理学、工业控制、军事和宇航等。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通用信号源。 1.2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增进自己对模拟集成电路方面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在模拟集成电路应用方面的技能,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培养自身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电路设计初步掌握工程设计方法,逐步熟悉开展科学实践的程序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的实际工作提供引导性的背景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1.3课程设计的任务 ①设计一个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函数发生器; ②能同时输出一定频率一定幅度的三种波形:正弦波、方波和三角波; ③用±12V电源供电; 先对课程设计任务进行分析,及根据参数的确定选择出一种最适合本课题的方案。在达到课题要求的前提下保证最经济、最方便、最优化的设计策略。然后运用仿真软件Multisim对电路进行仿真,观察效果并与课题要求的性能指标作对比。仿真成功后,用实物搭建电路,进行调试,观测示波器输出的波形。 1.4课程设计的技术指标 ①设计、组装、调试信号发生器; ②输出波形:正弦波、方波、三角波; ③频率范围在10Hz~10000Hz范围内可调; ④比较器用LM339,运算放大器用LM324,双向稳压管用两个稳压管代替。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实验1:用Lex设计词法分析器1 实验目的:学会用lex设计一个词法分析器。 实验内容:使用lex为下述文法语言写一个词法分析器。 实验要求: 输入为用该语言所写的源程序文件;输出为记号序列,每个记号显示为二元组(记号名,记号属性值)的形式。输出可以在屏幕上,也可以输出到文件中。不要求建立符号表。 在cygwin下用flex和gcc工具将实验调试通过,并能通过例子parser0中testcases目录下的测试例的测试。 实验参考:和。 语言文法: <程序>? PROGRAM <标识符> ; <分程序> <分程序>? <变量说明> BEGIN <语句表> END. <变量说明> ? VAR <变量说明表>;

<变量说明表>?<变量表>: <类型> | <变量表>: <类型>; <变量说明表> <类型>? INTEGER | REAL <变量表>? <变量> | <变量>, <变量表> <语句表>? <语句> | <语句>; <语句表> <语句>? <赋值语句> | <条件语句> | | <复合语句> <赋值语句>?<变量> := <算术表达式> <条件语句>? IF <关系表达式> THEN <语句> ELSE <语句> ? WHILE <关系表达式> DO <语句> <复合语句> ? BEGIN <语句表> END <算术表达式> ? <项> | <算术表达式> + <项> | <算术表达式> - <项> <项> ? <因式> | <项> * <因式> | <项> / <因式> <因式>? <变量> | <常数> | (<算术表达式>) <关系表达式>? <算术表达式> <关系符> <算术表达式>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课题:数字电子秤 专业班级:应用电子1301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闫栋梁 设计时间:2014.12,29-2014,1,2

数字电子秤 设计者吕淑洁谭柏杨马飘飘 指导教师闫栋梁 摘要 随着计量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传统纯机械结构的杆秤、台秤、磅秤等称量装置逐步被淘汰,电子称量装置电子秤、电子天平等以其准确、快速、方便、显示直观等诸多优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电子秤采用现代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一体化的电子称量装置,才能满足并解决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快速、准确、连续、自动”称量要求,同时有效地消除人为误差,使之更符合法制计量管理和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的应用要求。 本课程设计的电子秤是利用全桥测量原理,通过对电路输出电压和标准重量的线性关系,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将电压量纲V改为重量纲g即成为一台原始电子秤。其中测量电路中最主要的元器件就是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传感器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本设计采用全桥测量电路,使系统产生的误差更小,输出的数据更精确。而由INA126构成的放大电路的作用就是把传感器输出的微弱的模拟信号进行一定倍数的放大,以满足A/D转换器对输入信号电平的要求。放大后的模拟电压信号经过A/D转换电路变成数字量,A/D转换电路采用A/D转换芯片ICL7107实现。然后把数字信号输送到显示电路中去,最后由显示电路显示出测量结果,显示电路采用四块分立的七段LED显示电路进行显示。本设计中通过改变放大电路的增益,从而达到转换量程的目的。由于被测物体的重量相差较大,根据不同的侧重范围要求,需对量程进行切换。 将设计好的电路利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进行电路图绘制,并进行仿真,最后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精度,从而证明了该电子称设计方案可行。 关键词 全桥测量 INA126 ICL7107 A/D转换 LED 引言 随着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微电子学和计算机等现代电子技术的成就给传统的电子测量与仪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革命性的影响。常规的测试仪器仪表和控制装置被更先进的智能仪器所取代,使得传统的电子测量仪器在远离、功能、精度及自动化水平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并相应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智能仪器控制系统,使得科学实验和应用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得以显著提高。 做为重量测量仪器,智能电子秤在各行各业开始显现其测量准确,测量速度快,易于实时测量和监控的巨大优点,并开始逐渐取代传统型的机械杠杆测量称,成为测量领域的主流产品。 1 设计目的与要求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doc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Part A: 源文件: *.plo 目标文件: *.COD 实现平台:C++ Builder6.0 运行平台:xindows xp sp2 1.设计说明 PL/0语言是Pascal语言的一个子集,这里分析的PL/0的编译程序包括了对PL/0语言源程序进行分析处理、编译生成类PCODE代码,并在虚拟机上解释运行生成的类PCODE代码的功能。 PL/0语言编译程序采用以语法分析为核心、一遍扫描的编译方法。词法分析和代码生成作为独立的子程序供语法分析程序调用。语法分析的同时,提供了出错报告和出错恢复的功能。在源程序没有错误编译通过的情况下,调用类PCODE解释程序解释执行生成的类PCODE代码。 2.各功能模块描述 词法分析子程序分析: 词法分析子程序名为GETSYM,功能是从源程序中读出一个单词符号(TOTAKEN),把它的信息放入全局变量SYM、ID和NUM中,字符变量放入CH中,语法分析器需要单词时,直接从这三个变量中获得。Getch过程通过反复调用Getch 子过程从源程序过获取字符,并把它们拼成单词。GETCH过程中使用了行缓冲区技术以提高程序运行效率。 词法分析器的分析过程:调用GETSYM时,它通过GETCH过程从源程序中获得一个字符。如果这个字符是字母,则继续获取字符或数字,最终可以拼成一个单词,查保留字表,如果查到为保留字,则把SYM变量赋成相应的保留字类型值;如果没有查到,则这个单词应是一个用户自定义的标识符(可能是变量名、常量名或是过程的名字),把SYM 置为IDENT,把这个单词存入ID变量。查保留字表时使用了二分法查找以提高效率。如果Getch获得的字符是数字,则继续用Getch获取数字,并把它们拼成一个整数或实数,然后把SYM置为INTEGER或REAL,并把拼成的数值放入NUM变量。如果识别出其它合法的符号(比如:赋值号、大于号、小于等于号等),则把SYM则成相应的类型。如果遇到不合法的字符,把SYM置成NUL。 语法分析子程序分析: 语法分析子程序采用了自顶向下的递归子程序法,语法分析同时也根据程序的语义生成相应三元代码,并提供了出错处理的机制。语法分析主要由分程序分析过程(BLOCK)、参数变量分析过程(ParaDeclaration)、参数变量处理过程(ParaGetSub)、数组处理过程(ParaGetSub)、常量定义分析过程(ConstDeclaration)、变量定义分析过程(Vardeclaration)、语句分析过程(Statement)、表达式处理过程(Expression)、项处理过程(Term)、因子处理过程(Factor)和条件处理过程(Condition)构成。这些过程在结构上构成一个嵌套的层次结构。除此之外,还有出错报告过程(Error)、代码生成过程(Gen)、测试单词合法性及出错恢复过程(Test)、登录名字表过程(Enter)、查询名字表函数(Position)以及列出类PCODE代码过程(Listcode)作过语法分析的辅助过程。 由PL/0的语法图可知:一个完整的PL/0程序是由分程序和句号构成的。因此,本编译程序在运行的时候,通过主程序中调用分程序处理过程block来分析分程序部分(分程序分析过程中还可能会递归调用block过程),然后,判断最后读入的符号是否为句号。如果是句号且分程序分析中未出错,则是一个合法的PL/0程序,可以运行生成的代码,否则就说明源PL/0程序是不合法的,输出出错提示即可。 下面按各语法单元分析PL/0编译程序的运行机制。 分程序处理过程: 语法分析开始后,首先调用分程序处理过程(Block)处理分程序。过程入口参数置为:0层、符号表位置0、出错恢复单词集合为句号、声明符或语句开始符。进入Block过程后,首先把局部数据段分配指针设为3,准备分配3个单元供运行期存放静态链SL、动态链DL 和返回地址RA。然后用Tx0记录下当前符号表位置并产生一条Jmp指令,准备跳转到主程序的开始位置,由于当前还没有知到主程序究竟在何处开始,所以Jmp的目标暂时填为0,稍后再改。同时在符号表的当前位置记录下这个Jmp指令在代码段中的位置。在判断了嵌套层数没有超过规定的层数后,开始分析源程序。首先判断是否遇到了常量声明,如果遇到则开始常量定义,把常量存入符号表。接下去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变量声明,变量定义过程中会用Dx变量记录下局部数据段分配的空间个数。然后如果遇到Procedure保留字则进行过程声明和定义,声明的方法是把过程的名字和所在的层次记入符号表,过程定义的方法就是通过递归调用Block过程,因为每个过程都是一个分程序。由于这是分程序中的分程序,因此调用Block时需把当前的层次号Lev加一传递给Block 过程。分程序声明部分完成后,即将进入语句的处理,这时的代码分配指针CX的值正好指向语句的开始位置,这个位置正是前面的Jmp指令需要跳转到的位置。于是通过前面记录下来的地址值,把这个Jmp指令的跳转位置改成当前cx 的位置。并在符号表中记录下当前的代码段分配地址和局部数据段要分配的大小(DX 的值)。生成一条INT指令,分配DX个空间,作为这个分程序段的第一条指令。下面就调用语句处理过程Statement分析语句。分析完成后,生成操作数为0的OPR指令,用于从分程序返回(对于0层的主程序来说,就是程序运行完成,退出)。 常量定义过程: 通过循环,反复获得标识符和对应的值,存入符号表。符号表中记录下标识符的名字和它对应的值。 变量定义过程: 与常量定义类似,通过循环,反复获得标识符,存入符号表。符号表中记录下标识符的名字、它所在的层及它在所在层中的偏移地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