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75.24 KB
- 文档页数:10
朱王堡镇简介朱王堡镇位于永昌县的最东部,东邻民勤县蔡旗乡、南靠凉州区双城镇、北毗金川区双湾镇、西接永昌县水源镇。
下辖13个行政村,13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9476人;镇域土地总面积407.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4万亩。
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8元。
2000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8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发展改革试点镇。
2009年被确定为金昌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镇。
自2000年以来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七项国家级殊荣和十余项省级荣誉。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国列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发展改革试点镇为契机,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依托新农村建设,按照“关键抓发展、重点抓基础、核心抓民生”和“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总体要求,突出特色农业、小城镇、工业园区三个重点,强化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提高小城镇聚集和承载能力,努力建设特色农业强镇,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以啤酒大麦、硬质小麦、玉米制种、露地蔬菜、日光温室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不断做强做大。
发展各类中小型企业479家,建成三洋啤酒原料面业有限公司、清河麦芽公司、金鲜美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个。
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硬化镇区道路2.96公里;建成商业、住宅、办公等各类楼房103栋,建筑面积达22.26万平方米;供水、供热、排污、供电、通讯等设施也日臻完善。
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06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达到6800多人。
村镇建设成效明显。
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其中四个村实现了社社通油路;全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6%,照明入户率达到100%。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集小康住宅、沼气能源、卫生厕所、养殖小区、设施农业“五位一体”的生态家园,农村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西北部有一个小县城,境内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是河西走廊的主要产粮区,甘肃省粮油生产大县,这便是我的家乡——永昌县。
家乡的历史永昌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
商周战国时期,曾出现过诸多游牧民族。
汉文帝时期,北部匈奴西逐月氏,占据整个河西直至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先后派霍去病两出河西,击败匈奴,陆续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从此将河西地区括入汉王朝版图。
家乡的景色这里有大片的森林,肥沃的土地。
具有代表性的山峰是武当山。
春天路边鲜花竞相开放,清香扑鼻。
那些黑里泛着红的、白里透着绿的、黄里闪着金的梅花、迎春花和野草花,令人目不暇接。
夏天凝望那满天大大小小,忽明忽灭的繁星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温柔。
在武当山你会看到金川峡水库,碧绿的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放出耀眼的波光。
冬天树儿穿上了银亮的白礼服,楼房戴上了暖和的白绒帽,麦苗干裂的小嘴正吮吸着甜滋滋的雪水……家乡的资源这里地质地貌多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的矿产地60多处,主要有铁、铜、镍、铅、锌等17种。
不但有这些,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树种,有青海云杉、松柏、油松、侧柏、杨树……。
因地处河西走廊“蜂腰”地带,境内地形复杂,气象要素各异,山川河泉齐备,盛产粮、油、瓜、果、禽、蛋、肉、毛等土特产品。
永昌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中,保存和遗留了丰富的文物古迹。
典型的有骊靬古城遗址、北海子风景区、圣容寺。
家乡的美食羊羔肉垫卷子是永昌地区几百年来风行的一种风味名吃,由于羊只主食北山咸草,羊羔肉质地细嫩,瘦而不柴,营养丰富,且无一丝膳味,堪称塞上佳肴。
油饼子卷糕也是很诱人的风味小吃,炸出薄软的油饼,把粘糕卷至油饼当中享用,糯米糕白中透红,而油饼金黄金黄,那么一夹,再咬一口,那个香啊,那个甜啊,真是让你再别说这世上还有那种好吃的味了。
是日,家家户户还要把自己做的油饼子卷糕馈赠给亲朋好友,相互品尝。
第一课认识周围的世界—家乡永昌县永昌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
东邻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与肃南接壤。
位于东经101°04′——102°43′,北纬37°47′——38°39′。
东西最长距离144.8公里,南北最宽距离144.55公里,总面积7439.27平方公里,总人口24.3万人,辖于中国镍都——甘肃省金昌市。
下辖6镇4乡,111个行政村,917个村民小组,10个社区。
境内地势以山地、平原为主,与戈壁沙漠东西展开,南北山岭夹峙,相间排列,山地平川交错,绿洲荒漠绵延。
最低海拔1452米,最高海拔4442米,平均海拔2000米,耕地海拔1452~2400米。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4.8℃,平均降水量185.1毫米,无霜期134天。
年平均日照2884.2小时,日照率65%。
年蒸发量2000.6毫米。
永昌自然矿藏丰富。
全县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约60余种,矿产地90多处,其中大型矿床约20种,中小型矿床难以定数。
除包括镍在内的铁、铜、锰、锌、铝、铅、钨、铀、锑等金属矿藏外,非金属矿产有花岗石、大理石、陶土、膨润土、石英砂、石灰石、白云石、硅石、水晶石、冰洲石、王髓玛瑙等。
储量丰富,潜力无限,亟待投资开发。
其中煤炭、花岗石储量尤为丰富,产量居甘肃省前列。
丰富的水电资源是永昌县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有力支撑。
境内地表水资源总量年均5.37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1.6万千瓦。
辖区内建有火电厂一座,装机容量30万千瓦,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以上;现已建成梯级小水电站五座,年发电量600万千瓦时以上,成为乡镇企业、合资企业和地方工业发展的能源保障。
1996年国务院授予“农村水电电气化县称号”。
永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
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东西横贯全境;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错成网,公路硬化率达100%。
县城距中川机场280公里。
2020.4作者简介:钱文军(1965.5-),男,甘肃省永昌县人,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推广。
永昌县发展奶绵羊的现状和前景分析钱文军(甘肃省永昌县畜牧兽医中心737200)摘要:为打造永昌县现代畜牧业新品牌和新经济增长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科技引领、肉奶同产、龙头带动、重点突破、分户扩群、规模经营、智能加工、梯次推进”的发展思路,做强、做精、做优、做特。
永昌县以奶绵羊为主的羊产业,结合永昌县实际,对奶绵羊产业的市场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并分析了调查结果和前景。
关键词:奶绵羊;发展;现状;前景;永昌县度,规范动物产品检疫行为,保证动物检疫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使监督网络覆盖动物繁殖、饲养、屠宰、流通等各环节,将检疫工作与处理机制结合在一起,建立动物检疫数据库,在发现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后立即进行源头追溯。
在各级政府间实现检疫监督网络连接,需要保证建设的信息系统采用统一接口标准,实现检疫数据共享,确保检疫工作中发现的疫情能及时上报,由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处置方案,各部门联动开展工作,使疫病扩散和传播得到有效控制,达到提高动物检疫监控效果的目标。
2.3强化动物检疫宣传在检疫工作得到足够重视的情况下,动物检疫方案才能顺利实施。
为此需要强化动物检疫宣传,提高群众对检疫工作认识程度。
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动物分类管理,做好隔离防护措施,并保证检疫合格证明期限与销售时间范围一致,防止动物疫病发生,为养殖户获取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各种途径普及动物检疫知识及相关法规,引导群众认识检疫工作与养殖效益的关系,督促养殖户约束自身行为,保证动物养殖合法合规。
违反动物检疫相关规定的行为需要严格打击,并加强处理结果宣传,体现政府部门对质量不合格动物产品的零容忍度,促使养殖户正确对待检疫工作,加强私自处理病死动物和肆意宰杀动物等行为的防治,继而为动物产品质量提供保障[3]。
在宣传指导下,养殖户可以自觉与畜牧兽医人员合作开展动物检疫工作,对家畜家禽检疫规范进行贯彻落实,避免出现动物免疫失效等问题。
永昌县第七中学“436”教学模式一、学校简介永昌——这座位于古丝绸之路的明珠,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出灿烂的西部文明。
在巍巍祁连山麓,悠悠北海之畔,闪耀着一颗金昌初中教育的新星——永昌县第七中学。
2013年新建的永昌县第七中学位于永昌县西北一隅,占地面积64610平方米,建筑面积20708平方米。
学校现有教学班52个,学生2485人,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63人,学历合格率100%;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44人、中学一级教师68人;省级专家1人,省级教学能手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青年教学能手2人。
学校拥有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我们以快乐大课间为载体,加强艺体教育,使艺体教育常态化、生活化、制度化;尝试微课、翻转课堂,使学校课程活动化、学校活动课程化、校园生活人文化;聚焦高效课堂,推行“436”教学模式,探索三代课改之路,使课堂文化知识化、趣味化、审美化。
学校被北京大学、光明日报、人民教师网评为“学校文化创新校”,先后荣获“永昌县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永昌县教学成绩进步奖”、“金昌市五四红旗团委”等多项荣誉称号。
现代教育认为“教育不是把外界的东西强迫学生去接受,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发展。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学习借鉴名校的先进理念,将名校的先进经验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反思,不断的批判、扬弃,不断的总结、创新,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在课堂中改进,在课堂中创新要逐步形成“436”教学模式。
二、“436”教学模式简介(一)“436”教学模式中的四个模块“四”是指“学、讲、练、评”四个模块。
“学”,就是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指明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方法等,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掌握所学内容。
“讲”,就是讲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讲思路、策略、方法、规律、技巧,讲思想、情感、态度、体验等,促使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和境界,教会学生学习与思考。
永昌县概况综述永昌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
东邻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与肃南接壤。
位于东经101°04′——102°43′,北纬37°47′——38°39′。
东西最长距离144.8公里,南北最宽距离144.55公里,总面积7439.27平方公里,总人口24.3万人,辖于中国镍都——甘肃省金昌市。
下辖6镇4乡,111个行政村,917个村民小组,10个社区。
境内地势以山地、平原为主,与戈壁沙漠东西展开,南北山岭夹峙,相间排列,山地平川交错,绿洲荒漠绵延。
最低海拔1452米,最高海拔4442米,平均海拔2000米,耕地海拔1452~2400米。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4.8℃,平均降水量185.1毫米,无霜期134天。
年平均日照2884.2小时,日照率65%。
年蒸发量2000.6毫米。
永昌自然矿藏丰富。
全县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约60余种,矿产地90多处,其中大型矿床约20种,中小型矿床难以定数。
除包括镍在内的铁、铜、锰、锌、铝、铅、钨、铀、锑等金属矿藏外,非金属矿产有花岗石、大理石、陶土、膨润土、石英砂、石灰石、白云石、硅石、水晶石、冰洲石、王髓玛瑙等。
储量丰富,潜力无限,亟待投资开发。
其中煤炭、花岗石储量尤为丰富,产量居甘肃省前列。
丰富的水电资源是永昌县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有力支撑。
境内地表水资源总量年均5.37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1.6万千瓦。
辖区内建有火电厂一座,装机容量30万千瓦,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以上;现已建成梯级小水电站五座,年发电量600万千瓦时以上,成为乡镇企业、合资企业和地方工业发展的能源保障。
1996年国务院授予“农村水电电气化县称号”。
永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
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东西横贯全境;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错成网,公路硬化率达100%。
县城距中川机场280公里。
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2000门,县城电话普及率达74%,已与国际国内联网。
甘肃省永昌县气候特点有哪些类型特征甘肃省永昌县气候特点有哪些类型特征永昌县隶属于甘肃省金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甘肃省永昌县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甘肃省永昌县的.气候特点永昌年平均气温:5.5℃ ; 年平均最高气温:12℃ ;年平均最低气温:-1℃历史最高气温:35℃ 出现在1997年 ;历史最高气温:-28℃ 出现在1991年年平均降量:201毫米永昌县地处中纬度,深居内陆,高山环绕,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常年干燥多风,光照充足,温差悬殊。
四季中,春暖回缓,夏无酷暑,秋温骤降,冬季严寒。
全年日照时数2884.2小时,年平均气温4.8~C,年平均降水量173.5毫米,年蒸发量2067.9毫米,全年无霜期一般为134天。
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在不同的地区气候大不相同:①川区。
包括朱王堡镇、水源乡和河西堡乡、六坝乡等地,海拔在1400~1700米之间。
年平均气温6.5—7.4~C,最热月(7月)19.2—23.6℃,最冷月(1月)为一零下10.6—10.4~C,无霜期136—144天。
年降水量为135~158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884~2933小时。
②浅山区。
包括北海子乡、焦家庄乡、东寨乡、六坝乡部分地区和新城子镇、红山窑乡的农业种植区,海拔在1700—2500米之间。
年平均气温1.2—6.5~C,最热月(7月)为14.3—19.2~C,最冷月(1月)为一13.1一一10.4~C,无霜期为108~136天。
年降水量为158—311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210—2884小时。
无明显夏季,冬季长达214天,其余季节只有151天左右。
③山区。
海拔高度在2500~40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为0—1.2~C,无霜期小于t08天,年降水量31:1—400毫米,年日照时数小于2210小时。
无夏季,冬长272天,春秋两季相连。
最大的特点是雨量丰富,气候湿润。
与专题综述永昌县牧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梁尚海(甘肃省永昌县畜牧兽医站737200)摘要:永昌县牧草产业发展迅速,草产业已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本文主要论述永昌县牧草产业的发展优势,并从强化团队合作、技术服务、交流合作、金融扶持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牧草;畜牧业;产业发展;现状;对策近几年,永昌县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品牌创建、健全体系等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了优质牧草、肉羊、奶绵羊为主的草食畜产业结构调整,走岀一条草畜结合、产岀高效、低碳循环、绿色发展的现代草畜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草产业已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1发展现状永昌县立足区位优势,聚焦资源要素,深度挖潜创新,坚持招商引资与鼓励本土企业发展并重,培育发展了杨柳青、元生农牧、三杰牧草等草产业龙头企业15家,成立了永昌康田农牧、兴农牧田、金昌丰清源等专业牧草种植合作社34家,带动120余家种养殖合作社和1000余户养殖大户扩大规模生产,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促进草畜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了“丝路花雨”“番禾”“元生”“润牧泽农”等草产业相关品牌,与蒙牛、伊利、现代等大型乳品企业建立稳定供货协议,优质牧草产品畅销省内外,广受市场赞誉。
截至2019年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其中 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19万亩,优质燕麦草种植面积2万亩,饲用玉米面积1万亩),牧草年产量达到17.6万t,产值达3.7亿元,草产品生产初具规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发展优势2.1自然条件适宜永昌地处北纬38。
“黄金带”,光热资源充沛,地势南高北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域内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干燥少雨,特别适宜牧草种植。
2.2平均亩产全国第一永昌县种植的高产优质苜蓿平均亩产可达0.8耀1t,远高于国内大部分商品苜蓿种植地区。
2.3草捆质量全国第一经测定,永昌县商品苜蓿草粗蛋白含量在18%耀20%之间,相对饲用价值在135%~180%之间,均达到国家一级草水平遥且草捆加工水平高,适口性好,得到了国内各大奶牛养殖企业、动物园等单位的认可。
大美永昌◇张铭功在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蜂腰”之上,镶嵌着一颗光华四射的璀璨明珠。
它因神秘传奇的骊靬城,让东方文明与古罗马文化在这里撞击交汇;它因历史上的河西第一名寺圣容寺,而与敦煌莫高窟相映媲美;它因红西路军在这里浴血奋战,因镍都金昌在这里巍然崛起,而成为遐迩闻名的塞上明珠——永昌!永昌地处河西走廊中东段,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中西交通的咽喉。
早在4000多年前,境内西大河流域和金川河畔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吸纳祁连冰雪,秉承先民智慧,勤劳智慧的永昌人民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世代耕牧,创造了灿烂的齐家文化、沙井文化和马家窑文化。
西汉鸾鸟城、番和城遗址,东晋云庄山石窟,以及西夏石刻文、元代斡尔朵城、明代钟鼓楼,使永昌处处闪烁着古代文明的光辉。
公元前53年,一支东征失败后流落的古罗马兵团辗转来到中国,被汉王朝设骊靬县安置在今永昌县城南者来寨,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今天,在永昌县许多乡镇还能见到一些高鼻深目、毛发褐黄、眼睛灰蓝、体格高大,被当地群众称为“骊靬人”的居民。
中国史学泰斗向达、冯承钧及美国的德效谦博士等众多专家学者考证指出,这些居民就是古罗马人后裔,骊靬城就是当年的安置罗马战俘城。
这一发现引起中外史学界的巨大轰动,把中国的对外开放推前到了2000年以前,比马克〃波罗中国之行还要早1300多年。
美国《时代周刊》等100余家海内外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成为国内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研究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热点。
与骊靬遗址相邻的祁连山河沟国家自然保护区,茂密的原始森林,洁白晶莹的冰川雪峰,清冽的溪流,珍贵奇异的动植物种,构成独具特色的原始生态景观。
“皑皑千里雪,皎皎一天月。
心如玉壶冰,身似瑶池客”。
绿草之上,白雪皑皑,温暖与寒冷绝妙融合,粗犷与细腻相映相融。
这是一座尘封了千年的寺院。
县城以北10公里的御山圣容寺,通高一丈八尺的石佛瑞像身躯清晰地挺立于山岩石壁上,衣袂翩翩,栩栩如生。
盛唐时期修建的两座七级佛塔在御山顶上遥遥相峙,巍巍壮观。
武威市简介武威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丝绸之路自东而西进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东大门。
位于北纬36°29′-39°27′,东经101°49′-104°16′之间,东靠白银市、兰州市,南部隔祁连山与青海省为邻,西与张掖市、金昌市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
东南距省城兰州市276公里,西北距镍都金昌市74公里。
南北长326公里,东西宽204公里。
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
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10月被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
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3238平方公里,有93个乡镇、1125个村民委员会、8个街道办事处、71个居民委员会。
常住人口1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万人,乡村人口132万人,聚居着汉、藏、回、蒙等38个民族。
武威历史悠久,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命名武威。
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
武威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境内名胜古迹众多,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武威区位优越,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西通新疆,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兰新、干武铁路、G30、G312国道贯穿全境,是河西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贸集散地。
武威物产丰富,自古就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
武威是一个传统农业地区,是全省瓜果基地及肉类繁育生产基地,也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尤其适宜发展酿造葡萄,产量占全省的65%。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1.55亿元,增长15.1%。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0.62亿元,增长68.2%;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09.07亿元,增长2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93亿元,增长23.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42亿元,增长18.1%;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6.66亿元,增长32.2%;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5亿元,增长42.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97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35元,增长18.1%。
中国地理:甘肃省(金昌篇)甘肃省地图中国地理:甘肃省(金昌篇)被誉为“祖国的镍都”的金昌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
与武威市、张掖市毗邻,与内蒙古阿拉善盟接壤。
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城市,是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之一,是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总面积9595平方公里,人口47万左右。
下辖1个区:金川区;一个县:永昌县。
市政府驻地金川区。
金昌地势南高北低,山地平川交错,戈壁绿洲相间。
南部山地,均属祁连山系,面积2857.45平方公里,地形崎岖陡峭。
中部以龙首山为主体,包括山岭与山间盆地,绿洲平原主要分布于祁连山、龙首山之间。
荒漠平原分布于龙首山以北,属腾格里沙漠的西延部分。
金昌气候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光照充足,气候干燥,全年多西北风,昼夜、四季温差较大,霜期长,春季多大风。
工农业和城市用水主要依赖祁连山区降水和东大河源头高山冰雪融水供给。
主要河流有东大河、西大河和金川河,均属石羊河水系,为常年性内陆河。
境内金属矿产除铜、镍外,金、银、钯、锇、铱、钌、铑等含量丰富;非金属矿种有石灰岩、白云岩、硅石、萤石、临、硫、玛瑙、水晶等。
野生植物有乔灌木、药用和食用植物及牧草等250多种。
各种野生动物有220多种,属国家二类保护的有雪豹、淡腹雪鸡、蓝马鸡3种;三类保护的有马鹿、麝、猞猁、石貂、黄羊、鹅喉羚、水獭、天鹅8种。
金昌市地图金昌市的主要景点有:永昌骊靬古城、紫金花城景区、永昌北武当山、金水湖景区、金川公园、骊靬文化北海子公园、骊靬文化产业园区、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永昌古长城、金川峡水库、金龙坝遗址、永昌豹子头森林公园、永昌钟鼓楼、永昌县城文化广场、永昌御山圣容寺、永昌县博物馆、大黄山、红西路军烈士陵园、水泉堡城址、喇叭泉林场、北海子湿地自驾游露营地、镍都开拓者纪念馆、金川龙泉公园、紫金花卉示范种植基地、金昌三角城遗址、金川长泰园、金昌市博物馆、金昌人民广场、骊靬遗址、祁连河沟自然生态风景区、大庙城遗址、鸳鸯池遗址等。
永昌历史保山地区古代城市发展研究古代滇西民族关系的变化及影响——以今保山地区为中心古永昌地区位于云南西部,怒江中游,分布有多个民族,从地貌上看,是滇西横断山系纵谷区,属于怒江、澜沧呀和龙川江流域分布范围,整个地区的地势是北高南低,山高谷深,海拔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
正因如此,这一地区成为“北南两大生物过渡区和迁移的通道,这在生物学研究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适中的经纬度,特殊而优越的地质地貌环境,为生物、特别是为远古人类的栖息和发展提供了极重要的客观条件。
”P1(张兴永,《保山史前考古》,1992年出版)滇西地区开发甚早,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是西南通往南亚、西方世界的陆上重镇;联系前述优越的古环境,史闪时代理应有着光辉的人类历史篇章。
至今全区总共发现古器时代遗址、地点86处。
保山历史文化极为悠远深厚。
早在距今800万年至400万年间的混沌岁月,这方水土就已是尚在进化中的人类祖先赖以生存的一个家园,而至迟在七八干年前的人类童蒙时期,保山的先民就作为后来崛起的中华民族的一个原始支系在这里生息和奋斗,并创造了璀璨夺目且独具区域特色的史前人类文明“塘子沟文化”—迄今所见的考古成果尤其是“保山古猿”化石和“蒲缥人”化石的发现充分表明:保山既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永昌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四午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
商周时期,为西戎牧地,秦为月氏诸族牧地。
保山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从出土的古遗址(蒲缥人遗址)判断,至少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哀牢国的中心地保山,是云南重要的人类起源地之一。
这里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素有“保山气候甲天下”的美称,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一片乐土。
在该地区的某煤矿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古猿下颌骨化石,经鉴定迄今约400-800万年,化石颌骨形态从齿弓到齿类都具有从猿向人转化的显著特征。
此外,考古专家还发掘了蒲缥塘子沟旧石器遗址,找到了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哀牢先民——蒲缥人。
永昌县简介永昌县隶属于甘肃省金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境内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是河西走廊的主要产粮区,甘肃省粮油生产大县。
另外,零陵郡零陵县旧分置永昌县,后梁开平二年福清也改名永昌县。
县情概况永昌县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
东邻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与肃南接壤。
位于东经101°04′—102°43′,北纬37°47′—38°39′。
东西最长距离144.8公里,南北最宽距离144.55公里,总面积7439.27平方公里,总人口24.3万人,辖于中国镍都——甘肃省金昌市。
[1]土地面积永昌县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7439.27平方公里。
土地总面积1115.9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5.6万亩,水浇地占90%以上;园地面积1.71万亩;林地面积29.68万亩(人工营造林14.86万亩);草地面积669.99万亩(包括天然草场662.66万亩、人工草场0.48万亩、半人工草场6.85万亩);水域面积3.22万亩;居民点、工矿用地13.78万亩;公路、铁路用地1.82万亩;未利用土地338.40万亩。
[2]地形地貌永昌县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河渠纵横,川原山峰相间,戈壁绿洲相连。
境南祁连山层峦叠嶂,境北龙首山巍峨绵延,大黄山、武当山夹居其间,形成县境内3个隆起带、两个狭长走廊平原和一块残丘戈壁荒漠区。
地势走向西南高东北低。
西南部冷龙岭主峰海拔4442米,为县内最高峰;东部戈壁沙漠区的张家坑海拔1327米,为县内最低处。
县城所在地海拔1978米。
1、南部中、高山山地包括县境南的大黄山和祁连山冷龙岭、北松林、盖掌大坂等一系列的平缓山脉和山间盆地,海拔在2500—4000米以上。
阴坡有成片天然乔、灌林覆盖,阳坡为山地草场,为该县主要的林区和牧区。
2、中部低山丘陵地区包括龙首山、枸子山、武当山、风门山、龙口山等属龙首山系的平行山脉和山间盆地,海拔在1600—3000米之间。
该区除花草滩、大小青羊口滩、露泉滩为山间盆地,植被较茂盛,属半荒漠草场外,其余多为石质低山丘陵,植物稀疏,属山地荒漠类草场。
3、北部沙漠戈壁地区包括龙首山以北、阿拉善台地南缘,海拔1700米以下,地势平坦,戈壁茫茫,风积沙丘集中分布于土窝铺,面积数平方公里。
接近绿洲北部有较平缓的剥蚀丘陵、麻岗植被,覆盖面在15%左右,仅适宜耐寒、耐盐碱的植物生长。
4、走廊平原绿洲地区包括祁连山、龙首山之间狭长平川地带和洪积淤积细土平原地带,海拔在1400~2500米之间。
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为县内主要的粮、油、果、菜产区。
[3] 行政区划下辖4镇6乡,109个行政村。
895个村民小组,5个街道办事处,13个居民委员会。
永昌县辖城关镇、河西堡镇、新城子镇、朱王堡镇、东寨镇、水源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六坝乡、南坝乡。
[4]人口状况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666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36783、河西堡镇53474 、新城子镇24512、朱王堡镇28408 、东寨镇19657 、水源镇21008 、红山窑乡24234 、焦家庄乡20906 、六坝乡13255 、南坝乡4431。
动物资源永昌县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雪豹、藏雪鸡2种;属二类保护的有蓝马鸡、马鹿、麝、猞猁、獭、鹅喉羚、天鹅7种;属三类保护的有石豹、黄羊2种。
兽类主要有老虎、黑熊、雪豹、豺、紫貂、水獭、猞猁、麝、马鹿、滩黄羊等40多种;禽类多达114种,其中猛禽类有14种,鸣禽类有45种,鹑鸡类有8种,涉禽和游禽类有14种,鸠鸽类有6种,攀禽类有4种。
植物资源永昌县的植物资源分布较广。
1991年,共有林地面积29.6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67%。
其中,天然林13.40万亩,人I林14.86万亩,零星植树1.42万亩。
据调查,天然生长和人I栽培的树种共24科、45属,约70多种。
在祁连山林区形成群落的主要树种有青海云杉、松柏、串地柏、高山杜鹃等15种;北部荒漠区形成群落的树种有梭梭、白梭梭、花棒沙拐枣、宁条等;绿洲栽培树种有油松、侧柏、杨树、柳、核桃、榆、沙枣、梨杏、苹果等。
野生药用植物主要有:草参、枸杞、甘草、麻黄、益母草、黄芪、大黄、羌活、独活、防风、柴胡、锁阳、桔梗、土茯苓、赤芍、荆芥等。
其中,以麻黄、甘草为多,利用价值较高。
此外,鹿茸、麝香、羚羊角等药材也比较丰富。
[5]矿藏资源永昌县地质地貌多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的矿产地60多处,主要有铁、铜、镍、铅、锌、钨、铋、磷、玛瑙、岫玉、水晶、石灰石、白云岩、石英岩、萤石、石膏、粘土、膨润土、煤、石油等17种。
其中,大型矿床6处,中型矿床9处,小型矿床15处,矿点矿化点32处,分属于4个矿产类型。
1、黑色金属类主要为铁矿,有中型铁矿床1处,小型矿床1处,矿点矿化点9处,矿石总储量2000万吨,年开采量10万吨。
其中,东大山中型铁矿总储量1946万吨,Tfe品位35.6%,现已开采,为河西堡铁厂利用。
2、有色金属类主要有铜、镍、铅、锌、钨、铋等6种,其中巨大型铜镍矿床1处,矿点矿化点10处。
金川镍矿(现属金昌市辖区)为中国特大型硫化镍矿床,仅次于加拿大国际镍公司的矿床,居世界第2位。
除镍外,还有铜、钴、铂族等14种有价元素。
已探明镍储量500多万吨,占全国镍储量的80%;铜储量300多万吨,仅次于江西德兴铜矿,居全国第2位;钴15万吨;铂族金属储量占全国已探明的储量的90%。
矿床之大,矿体之集中,可供利用金属之多,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
3、非金属类有磷、石灰岩、白云岩、石英岩、石膏、粘土、膨润土等矿种。
其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8处,小型矿床6处,矿点10处。
以莹石、陶土为最,莹石总储量251万吨,年开采量2万吨;陶土总储量120万吨,年开采量0.3万吨;石英砂储量2544万吨,待开发。
白云岩、膨润土储量也相当可观。
4、可燃性矿产类有煤、石油、油气——地沥青等矿种。
其中,有小型煤矿8处,矿点l处,总储量8497万吨,年开采量20万吨;油气——地沥青矿点2处。
石油矿点1处,曾于50年代开采过,日产油200公升。
[6]物产资源永昌县地处河西走廊“蜂腰”地带,境内地形复杂,气象要素各异,山川河泉齐备,形成4个资源互补的自然经济区,盛产粮、油、瓜、果、禽、蛋、肉、毛。
1、粮食永昌县为甘肃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1991年,粮食作物总产量为108555吨,平均亩产308公斤,人均产粮超千斤,每年给国家提供商品粮1亿斤以上,占全省粮食定购任务的1/14,名列全省各县前茅。
2、油料1991年,全县油料作物总产量9317吨,亩产平均88公斤。
永昌以盛产胡麻籽而著名,1991年胡麻籽总产量7474吨。
90年代以来,全县年平均上交国家的油品500万公斤以上,占全省油品定购任务的1/9,名列全省第一。
3、瓜果永昌境内日照长,温差大,是优质瓜果的理想产区。
1991年,全县西瓜、白兰瓜等瓜类总产量3389吨,平均亩产2942公斤;水果产量480吨,其中苹果175吨,梨264吨,杏27吨,葡萄13吨。
4、畜产品在历史上,永昌县一直是牛、羊肉及其毛皮的主要产区。
1991年来,全县牛存栏40776头,其中牦牛4044头,牛肉总产量474.04吨;羊存栏243787只,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羊71221只,羊肉总产量3873.86吨,羊毛总产量370.87吨。
[7]土特产品①虹鳟鱼。
源于美国,为世界名贵鱼种之一,适于恒温泉水喂养,主要分布于北海子、焦家庄2乡。
1989年,养殖水面47亩,年产鲜鱼4.5万公斤。
1991年,全县水产品养殖面积158亩,总产量76吨,其中个体养殖虹鳟鱼面积147亩,总产量27吨。
②发菜。
古名“龙须菜”,俗名“头发菜”。
是一种野生的陆生藻类植物。
主要分布于红山窑、焦家庄、北海子、河西堡乡的低山荒漠地带,一般在冬季枯草季节采集。
永昌发菜是甘肃著名的特产之一,一般年产2000多公斤,1980年达5000公斤。
因其为名贵宴菜,营养价值高,加之菜名为“发财”的谐音,大部分由外贸部门调集,远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③蘑菇。
又名“洋蘑菇”,属担子菌纲,伞菌科,食用菌。
其中以油鸡腿、青把子、黄蘑菇为上品,主要产于新城子、焦家庄、南坝等乡的祁连山浅山草原地带。
民国时期,四川等地商贩云集此地收采。
50年代每年可收购干蘑菇1.5万公斤左右,以后逐渐减少,近年来农民自采、自食、自售者日多。
④甜菜。
又名“糖萝卜”。
永昌的甜菜平均含糖量为16.57%,高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而饮誉国内外,1978年被确定为甘肃省甜菜种植基地。
1991年全县甜菜总产量20579吨,平均亩产4926公斤。
⑤麻黄。
又名带麻黄,中药材。
主要产于河西堡乡的平口峡、东大山等荒山地区。
雨水多的年份,每年约产35—60万公斤左右,一般年份产25~30万公斤左右,主要由药材管理部门收购,远销全国各地。
[7]旅游资源永昌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中,保存和遗留了丰富的文物古迹。
据统计,全县已发现的文物点178处。
其中,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
在上述43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石窟2处,古遗址9处,古建筑15处,古墓葬9处,石刻4处,革命遗址4处。
甘肃永昌县汉长城1、鸳鸯池遗址位于县境河西堡镇鸳鸯池村以南、金川河西岸的二层台地,是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文化遗存,属甘肃仰韶文化马厂类型,距今约4150多年。
1973年和1974年,甘肃省博物馆和地县文物普查队对该遗址先后两次进行了挖掘和考查,共清理墓葬151座,出土石器、骨器、陶器以及装饰和艺术品3500多件,为中国文物宝库增添了新的珍品。
特别是彩陶的器形纹饰和墓葬的葬式、葬法,与过去的同类墓葬大有不同,有些文物是首次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即原始社会末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也为探讨“马厂类型”与“半山”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鸳鸯池出土文物曾于1974年与武威出土的铜奔马同在北京故宫展出,轰动国内外。
骊靬亭2、骊靬古城遗址据现有史料考查,骊靳县建于西汉,是今永昌县最早的古县之一。
其故址就在今永昌县者来寨。
由于它同古罗马人有关,因此备受国内外学者瞩目。
对骊靬县故址的进一步考证、挖掘和研究,将会成为古丝绸之路又一令人神往的考察热点,也会成为永昌县发展文化交流和旅游的重要资源。
3、长城横贯于永昌县境内的长城,汉代始建,明代补修,东与民勤县大口子以南长城相接,西与山丹县交界的绣花庙长城相连,全长约120公里。
现存部分大体可分为3段:青山堡至民勤县界为东段,长40多公里。
因地处戈壁荒漠,长期风化剥蚀,大部分城垣呈2米高的沙土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