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例黑热病患者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349.93 KB
- 文档页数:2
黑热病防治工作体会目的:分析新疆喀什市黑热病防治工作,为今后的黑热病防治工作积累科学经验。
方法:对喀什市2010和2011年黑热病防治工作进行普查,对黑热病的普查、落实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2010年黑热病46例,发病率11.5642/10万;2011年黑热病22例,发病率为5.5307/10万。
2011年比2010年同期发病率降低69.56%。
结论:黑热病防治工作中及时发现并组织有效的预防和抢救,不仅能有效地控制黑热病的蔓延,减少病症发生,同时又为医生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宝贵的依据。
黑热病(Kala-azar)也称为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在临床上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肿、消瘦、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相关体征。
新疆喀什地区是我国黑热病的重点流行区之一,喀什地区地域广阔,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存在着人源型黑热病和荒漠型黑热病(自然疫源性黑热病)两种[1]。
黑热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同时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痛苦。
为有效遏止黑热病在喀什市的传播和蔓延,笔者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1年黑热病监测方案》要求,结合喀什市的实际情况,进行黑热病的普查探讨,做好各项黑热病防治工作,现将黑热病防治工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喀什市黑热病普查分析,发现黑热病疫情分布主要的乡(镇)分别是浩罕乡25例(重卡3例、死亡2例)、伯什克然木乡20例(重卡1例)、乃则尔巴格镇4例、夏马勒巴格镇1例、帕合太克里乡2例。
浩罕乡:主要分布于4村11例、5村3例、6村3例、12村5例、13村3例。
伯什克然木乡20例:分布于3村1例、4村3例、5村1例、9村7例,8村1例、12村2例、17村2例、19村2例、20村1例。
乃则尔巴格镇4例:1村1例、9村1例、10村1例、11村1例。
【临床研究】住院黑热病患者护理体会余珍[摘要]目的通过对黑热病的观察、护理和指导。
探讨黑热病住院患者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方法对2005-2012年黑热病住院患者59例,进行单病种特殊护理。
结果住院的59例黑热病患者,经规范的治疗、密切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均痊愈出院,无1例医疗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特殊病种的特殊观察和特殊护理是黑热病治疗过程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防止发生医疗差错和避免医患纠纷的关键。
[关键词]黑热病;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5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116(2013)01-051-02作者单位:茂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四川茂县623200)作者简介:余珍(1973-)女,主管护师,临床护理四川省茂县黑热病流行区类型属犬源型山丘型,主要传染源为病犬,传播媒介为近野栖的中华白蛉[1]。
2005-01/2012-09随着自由犬的增多,人口流动频繁,不断有新感染病例发生,黑热病发病回升趋势较为明显[2],表现为人数上升和区域扩大,因基层医务人员对黑热病的认识不够,因此来茂县人民医院住院的黑热病患者,绝大多数都是反复多次在院外诊治。
有报告黑热病住院患者平均院外诊治3次以上,首次误诊100%,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等[3]。
2005/2012-09茂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共收治黑热患者59例,现将59例患者治疗期间护理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茂县人民医院感染科2005/2012-09共收治黑热病患者59例。
茂县本地病27例,黑水县疫区31例,非疫区松潘县1例;男性32例,女性27例;16岁以下48例,16岁以上11例。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以2-6月居多,占发病的67.80%(40∕59)。
临床特征:主要症状为59例均有反复不规则的发热,34例体温超过40ħ,并伴有寒战,但发热常可自行缓解。
48例有纳差,精神不振,46例咳嗽,36例经胸片提示,合并有肺部感染。
作者单位:436000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张锦萍:女,大专,主管护师1例黑热病病人的护理张锦萍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2.19.094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传染源是病人和病犬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 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
原虫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
利什曼原虫检出是确诊依据,血清免疫学循环抗原或抗体检出有辅助诊断价值[1]。
1病例介绍患者,男,45岁,农民,因“发热1个月”于2010年10月19日入院。
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1ħ,伴寒战,发热无规律,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
无特殊个人史、家族史,否认疫区居住及旅游史。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急性病容,牙龈见出血点,口角疱疹。
心肺查体:腹软,肝脾未扪及,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Hb125g /L ,PLT 23ˑ109/L ,WBC 2.12ˑ109/L ,丙氨酸转氨酶﹙ALT ﹚10U /L ,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70U /L ,肾功能正常。
胸部CT 未见感染,腹部B 超示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脾脏肋间厚5.8cm 。
免疫抗核抗体﹙ANA ﹚1ʒ320,抗可溶性抗原﹙ENA ﹚抗体谱均为阴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均为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全阴性。
骨髓涂片示网状细胞内查见利杜体,细胞外也见,数量较少。
诊断:黑热病。
给予葡萄糖酸锑治疗,疗程10d ,患者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复查B 超脾脏肋间厚5.0cm ,较入院时缩小,复查血常规Hb 88g/L ,PLT 168ˑ109/L ,WBC 4.81ˑ109/L ,复查骨髓涂片未见利杜体。
患者体温正常1周后出院,随访病情平稳。
2护理2.1消毒隔离安排患者住单间,按虫媒隔离,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房间2次,用84消毒液湿抹床单位和湿拖地面2次,按时通风换气。
黑热病工作总结
黑热病是一种由黑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给人类。
近年来,黑热病在一些地区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黑热病,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就对黑热病的防控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向公众普及黑热病的相关知识,提
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黑热病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其次,加强监测和报告。
建立健全的黑热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疫情的蔓延和
变化趋势,加强对疫情的动态监测和分析,提高预警能力。
同时,加强对黑热病病例的报告和登记,确保病例的及时报告和信息的真实准确。
再次,加强防控措施。
加大对疫区的消毒灭鼠工作,控制啮齿类动物的传播。
对疫情严重的地区,采取隔离和封锁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同时,加强对病人的隔离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
黑热病是一种跨国传染病,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
加强与邻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开展黑热病的防控工作,共享信息和经验,共同应对黑热病的挑战。
总的来说,黑热病的防控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
只
有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监测和报告,加强防控措施,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黑热病的挑战,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希望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能够继续努力,为黑热病的防控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论著・疑难黑热病诊治1例体会并文献复习叶梅,魏立(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四川攀枝花 617000)【摘要】目的 探讨疑难黑热病的诊治,减少谬误;探讨黑热病与噬血细胞综合征。
方法 回顾分析1例疑难黑热病确诊前的临床资料,复习黑热病诊断及误诊的相关文献,讨论分析该病例诊断困难的原因。
结果 32岁的中青年男性,因反复发热、肝功能损害、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全血细胞减少、铁蛋白增加、脾脏及淋巴结肿大反复住院治疗,确诊为黑热病,予以锑剂联合两性霉素脂质体治疗好转。
该病例诊断曲折的原因:对黑热病及利什曼原虫感染诱发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认识不足,利什曼原虫感染的确诊依据获得困难,锑剂疗效差。
结论 利什曼原虫感染可诱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原发病为主。
RK39抗体阳性诊断黑热病的特异性高。
锑剂耐药黑热病锑剂联合两性霉素脂质体治疗安全可行。
【关键词】黑热病;噬血细胞综合征;Rk39;两性霉素脂质体【中图分类号】R5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20.05.1.02Diagnosis and treatmentof difficult kala-azar: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Ye Mei, Wei Li(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PanzhihuaUniversity,Sichuan Panzhihua 617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fficult kala-azar and to reduce errors,and to explore kala-azar and Haemophilus syndrome.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a difficult case of kala-azar before its diagn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n the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s of kala-azar was reviewed.The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y in diagnosis of the case we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Results 32-year-old young and middle-aged men were diagnosed as kala-azar after repeated hospitalization due to fever,liver function damage,marked increase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decrease of whole blood cells,increase of ferritin,enlargement of spleen and lymph nodes.Antimony combined with amphotericin liposome was used to treat kala-azar.The reasons for the diagnosis of this case are: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secondary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induced by kala-azar and Leishmania infection,difficulty in obtaining the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Leishmania infection,and poor efficacy of antimony.Conclusion Leishmania infection can induce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and mainly treat primary diseases.The specificity of positive RK39 antibody in the diagnosis of kala-azar is high.Antimony-resistant kala-azar antimony combined with amphotericin liposome is safe and feasible.【Key words】Kala-azar;Hemophagocytic syndrome;Rk39;Amphotericin liposomes黑热病是由内脏的杜氏利什曼原虫,通过白蛉传播,寄生于人或动物宿主的骨髓中网状内皮细胞内,引起脾、肝和淋巴结等内脏组织病变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寄生虫病。
黑热病护理整改措施黑热病,又称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种高传染性、高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
在疫情爆发期间,黑热病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有效应对黑热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整改措施,确保患者得到最好的护理。
首先,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黑热病的传染性极高,为了保护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必须让他们了解病情、掌握基本的感染控制措施。
护理人员需要接受病毒传播途径的教育,如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等,并掌握正确的穿戴和脱穿防护装备的方法。
确保所有护理人员都具备处理黑热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其护理水平。
其次,优化医院的感染控制措施。
黑热病患者的护理必须在单间隔离环境中进行,确保患者与他人的互动最小化。
同时,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监督和评估护理工作的质量。
医疗设备应做到合理配置,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此外,医院还需要完善医疗废物的处理制度,确保病原体能够被彻底清除。
第三,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黑热病的传播控制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使用合适的洗手液,彻底洗净双手,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此外,在处理患者排泄物等体液时,注意使用一次性手套,避免直接接触。
护理人员还应当戴上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物品,保护自己的口鼻和眼睛。
第四,加大干预和监测力度。
黑热病患者的病情通常会迅速发展,护理人员应当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报告问题。
在护理中,如果患者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迅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此外,定期进行病毒检测,对于出现感染迹象的患者,要及时做好隔离和治疗。
最后,需要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
黑热病患者及其家属应当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了解病情的发展和传播途径,学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
他们应当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配合治疗,避免隐瞒病情或私自离开医院。
通过教育的力量,可以提高患者和家属的安全意识,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
总结起来,黑热病的护理整改措施包括护理人员的培训、感染控制措施的优化、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干预和监测力度的加大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教育。
17例黑热病患者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3-07-18T09:56:46.2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薛丽容
[导读] 休息发热时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整洁,经常通风换气。
薛丽容(绵阳市404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提高黑热病的护理水平,降低病死率。
方法观察黑热病患者病因、临床症状、体征,抢救和治疗及细心、周到全方位的对病人进行护理和心理护理。
结果约95.1%的黑热病患者得到了良好救治,挽救了病人生命。
结论应对黑热病患者进行正确诊断及精心护理。
【关键词】黑热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270-01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为病源,由白蛉为媒介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1]。
利什曼原虫检出是确诊依据,血清免疫学循环抗原或抗体检出有辅助诊断价值[2]。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消灭该病,但最近十年在四川、新疆、甘肃、陕西等省有新的感染者出现。
我科2008年1月~2012年7月收治黑热病17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2012年收治的17例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7例患者均来自疫区,男:女=10:7,年龄10岁~56岁,常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常见全血细胞减少、球蛋白增高和肝功能异常;黑热病rk39抗体检测阳性率为94.1%;骨髓穿刺涂片利杜小体阳性率为88.2%;16例(94.1%)患者采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后好转,死亡1例(5%),死于出血等相关并发症。
2 治疗与护理
2.1 治疗:一般对症治疗,休息与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多种维生素,严重贫血者给予输血或输注粒细胞、抗感染等;病原治疗首选葡萄糖酸锑钠,总剂量成人<90~130mg/kg,儿童150~200mg/kg,分6次,每日1次,静脉或肌肉注射。
疗效迅速而显著,副作用少。
病情重危或有心肝疾患者慎用或改用3周疗法。
2.2 用药前仔细检查药品凡有沉液变质者或过期者不宜使用,抽药时严格无菌操作,掌握剂量,确保用药效果。
2.3 休息发热时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整洁,经常通风换气。
病人宜穿透气、棉织衣服,避免衣服过厚而阻碍散热,若有寒战应保暖。
2.4 做好解释指导:讲解疾病及药物的相关知识,增加其治疗的信心;指导病人休息、饮食及生活护理;介绍发热的处理和注意事项,如体温计的使用,冰袋冷敷的部位,如何观察体温的变化及局部皮肤颜色有无改变,防止冻伤;温水、酒精擦浴温度及方法等。
鼓励病人参与自我护理,对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以消除其顾虑。
2.5 口腔护理,发热易并发口腔感染,应指导并协助患者在餐前、餐后、睡前用生理盐水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漱口。
为防止牙龈和口腔黏膜损伤而导致或加重局部出血,指导患者用软毛牙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
牙龈渗血时,可用凝血酶或0.1%肾上腺素棉球、明胶海绵片贴敷牙龈或局部压迫止血,并及时用生理盐水或1%过氧化氢清除口腔内陈旧血块,以免引起口臭而影响患者的食欲[3]。
2.6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要使患者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亲、可敬,护患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让病人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积极配合治疗,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要尽量减少家属探视,做好消毒隔离防护工作,防止传染源的传播,切断传染途径,医护人员防止血液污染。
2.7 消毒隔离采取虫媒隔离,即安排患者住有纱窗的单间病房,病室定时开窗通风,地板及床单位每日用0.5%含氯制剂消毒。
医务人员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接触患者前后均应严格洗手消毒。
因黑热病偶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染,在执行可能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护理操作时均戴手套进行自我保护。
2.8 发热护理黑热病由于长期不规则发热,使患者代谢增加,消耗过度,低于机体需要,加重病情,影响治疗,在护理发热患者时应注意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注意热型,发热时间,伴随症状,身心反应等。
物理降温效果不佳者可用药物降温,注意用药后的反应:①每4 h 测体温1次,同时密切观察其它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②体温超39.5~℃时,用冰袋冷敷头部,行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黑热病患者不宜酒精擦浴,防止出血发生,加重病情;③补充营养和水分,应供给高热量、高蛋白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④高热患者在退热过程中会大量出汗,应加强皮肤护理,及时擦干,并更换干净衣服以预防感冒。
2.9 给药护理锑剂毒性小,疗效高,对局部组织刺激性小,但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发热、咳嗽、恶心、腹痛、腹泻、鼻衄、脾区疼痛、腿痛等不良反应。
如反应轻微,可继续治疗,如反应较重则应暂停注射,待反应消失后再行治疗。
静脉推注药物宜缓慢,并防止药液外漏。
患者应静卧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减轻心脏负担,经病原治疗病情改善明显者,仍需强调静卧休息至少半个月,1年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以减少复发。
2.10 饮食与营养:本病为进行性消耗疾病,久病者消瘦、贫血、维生素缺乏等营养不良,表现相当显著,应给予热量高、丰富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易消化吸收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凡是能经口或经管营养的,首选胃肠内营养支持。
不适宜肠内营养或肠道内营养补给不足,应给予静脉营养,但要注意有感染的风险。
3 结果
其中16例经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血象回复正常;1例确诊黑热病后,锑剂治疗时因感染并发DIC死亡。
4 体会
黑热病预后严重,病死率高。
其预后取决于是否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临床上发现有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脾脏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时应考虑到此病,以获得早期诊断、治疗,并积极做好防病工作。
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病死率高达95%,早期发现采用特效治疗后病死率可下降至1%左右,治愈后自愈(极少数)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黑热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可累及多个系统,并可继发多种感染。
本组患者均以发热起病,病初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后期出现多系统、多器官功能异常。
治疗不规范也增加了鉴别诊断的难度。
本组
患者入院后均未表现出典型的双峰热,与早期滥用多种退热药物有关。
本组17例患者诊断前均用过多种抗生素,部分患者甚至接受过皮质激素治疗,不仅治疗无效,且可以导致多种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如肝损害、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所以临床护理是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情况。
现在护理人员趋于年轻化,特别是对一些少见病,更是缺乏认识和实践经验,在护理要求和质量上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刻苦钻研, 加强以病人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护士的爱伤观念,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病人,我们就能获得优异的护理质量,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参考文献
[1] 沙介荣.传染病及流行病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23.
[2] 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 1:230.
[3] 尤黎明,吴瑛主编.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