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名词解释大全
- 格式:docx
- 大小:19.31 KB
- 文档页数:6
作家解释目录:1、胡适2、郭沫若3、闻一多4、殷夫5、冯至6、徐志摩7、李金发8、戴望舒9、田间10、臧克家11、卞之琳12、艾青13、绿原14、牛汉15、穆旦16、郑敏17、袁可嘉18、李季19、袁水拍20、丁西林21、欧阳予倩22、曹禺23、田汉24、陈白尘作家解释:1、胡适,现代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1920年3月,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另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公开发表的话剧剧本《终身大事》。
2、郭沫若,现代新诗的开拓者、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代表诗集有《女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新诗集)、《星空》、《前茅》、《瓶》、《恢复》等;诗歌名篇《凤凰涅盘》、《晨安》、《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等。
历史剧代表作有《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王昭君》、《聂》)、《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等。
小说代表作有《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和《漂流三部曲》(包括《歧路》、《炼狱》、《十字架》)等。
3、闻一多,新月社代表诗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提出了诗歌的“三美”主张(“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诗歌名篇《死水》、《发现》等。
4、殷夫,又名白莽,原名徐白。
“红色鼓动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
代表作诗集有《孩儿塔》等;诗歌名篇有《血字》、《我们》、《别了,哥哥》等。
5、冯至(1905~1993),沉钟社代表诗人,曾被鲁迅称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代表诗作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十四行集》,诗歌名篇《我是一条小河》、《蛇》、《北游》等;散文集《山水》和小说《伍子胥》。
6、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
代表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歌名篇《沙扬娜拉》、《再别康桥》、《海韵》等;另有散文集《落叶》、《轮盘》、《巴黎的鳞爪》、《自剖》等。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1、 晚清思想家王韬【题像】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初名王利宾,字兰瀛;十八岁县考第一,改名为王瀚,字懒今,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
江苏苏州府甫里村(今甪直镇)人。
1845年考取秀才。
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
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
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
1867冬-1868春年漫游法、英、苏格兰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
1868-1870年旅居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协助理雅各。
1870年返香港。
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
1879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
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记游》。
王韬在1884年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上海。
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直至去世。
1894年为孙中山修改《上李鸿章书》,并修书介绍于李鸿章的幕友罗丰禄、徐秋畦等。
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有《韬元文录外编》,《韬元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
2、夏曾佑夏曾佑(1863~1924) 近代诗人﹑历史学家、学者。
字遂卿﹐一作穗卿﹐号别士﹑碎佛。
浙江杭州人。
他对今文经学、佛学有精深的研究,对乾嘉考据学和诗文有相当的素养。
此外他还注意学习外国吏地知识和自然知识。
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
曾官礼部主事﹑泗州知州﹐充两江总督文案。
入民国﹐一度退居﹐後曾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北平图书馆馆长﹐早年﹐曾与梁启超﹑谭嗣同在一起研讨“新学”。
又与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文化和政治思想﹐对戊戌变法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论述题:有什么答什么)1.魏源:清朝后期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官高邮知州。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
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
在这部书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开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他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有益民用”的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要求改革漕运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
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
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
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2.《海国图志》: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3.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
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1.林则徐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2.龚自珍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
3.魏源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近代中国正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4.徐继畲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文学、历史学、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5.倭仁历中允、侍讲、侍读、庶子、侍讲学士、侍读学士。
同治帝之师。
任副都统、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政治态度保守顽固,为同治年间顽固派首领。
同治六年(1867年),反对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反对选用科甲官员入馆学习天文、算学,后又长期反对清政府兴办洋务,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6.冯桂芬最早表达了“中体西用”思想。
7.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晚清散文“湘乡派”创始人,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8.左宗棠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9.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
10.郭嵩焘随曾国藩组建「湘勇」,太平天国起义之后,随曾国藩参赞军务。
11.徐桐,顽固守旧,嫉恶西学,戊戌政变后,因不择手段攻击新党,得慈禧信任。
12.李鸿章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运动。
13.洪仁玕是太平天囯领导层中对西方见识较广的一位,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具有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政治纲领,在当时的中国算是相当先进的思想。
14.王韬是晚清思想家,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5.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
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6.奕 是洋务派首领,总理衙门首领。
17.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之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设办新式学堂。
中国现当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1860——1969)江苏义宁(今修水县)人,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是《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主张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是中国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创者,造就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
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著有《文心雕龙讲疏》《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等,带有党性政治色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著名史学研究家,在《诗经》《尚书》以及史前史阶段颇有研究,曾发表论文《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汉代学术史略》、《王肃的五帝说及其对于郑玄的感生说与六天说的扫除工作》、《三统说的演变》、《汉代以前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与域外交通的故事》、《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夏史三论》、《九州之戎与戎禹》、《鲧禹的传说》等篇。
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钱穆(1895~1990)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江苏省无锡人。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代表作有《先秦诸于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
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儒家人文主义史学家的代表,他从历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学认识的独特性对历史认识问题作了阐述。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Mr.董闭关锁国: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
该政策在朝鲜和日本也实行过,中国的明清时期最为兴盛。
1757年,出于维护集权统治的需要,清政府下令除广州外(又称广州十三行),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即“一口通商”政策,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沿海地区的治安,延缓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步伐,但却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
驰禁: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鸦片输入日增,白银大量外流,银价有增无减的情况下,由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在《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中首先提出。
他反对禁烟,主张“仍用旧例,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并要求文武员弁、士子、兵丁等“不得沾染恶习”,而“其民间贩卖吸食者,一概勿论,因而遭到黄爵滋、林则徐等禁烟派的激烈反对和抨击。
弛禁论事实上是纵容烟毒泛滥,任其损害人民身心健康,鼓吹鸦片贸易合法化,对社会造成重大消极影响。
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
在近代中国,则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获取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
1845年11月15日,英国在上海设立了近代史上第一块租界。
租界在名义上其领土仍属出租国,但自身却不具备治外法权的属性,许可外国人进行任意不违反国籍所属国的活动。
租界的存在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局,作为主权丧失的象征,中国历届政府都在为收回租界而努力。
从1917年开始,各地的租界被中国政府陆续收回。
直到1999年12月20澳门回归,中国至此彻底摆脱半殖民地的命运,成为真正的主权国家。
《海国图志》:作者魏源,本书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集资料编写而成。
作者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在中国近代史学上,是第一部较为详细和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不但详细记载外国情况,还首次从理论上肯定了研究世界史地的必要性,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风气。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租界帝国主义列强根据和中国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
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
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租界先后收回。
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
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
重点进攻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目的东西夹击华北解放军主力,阻断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的联系,各个击破,同时将解放军阻击在黄河以北,使战争始终在解放区内进行。
1947年3月,国民党调集大军进攻陕北解放区,企图聚歼中共军队。
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
之后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蟠龙沙家店等战役先后重创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的重点进攻破产。
1947年4月,国民党军开始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先后向山东解放区发动了三次进攻,均被华东野战军粉碎。
孟良崮战役全歼敌整编74师打乱了敌军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
后敌向沂蒙山区发起进攻,华东野战军避开敌正面兵力经过近一个月战役,粉碎了敌攻势。
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宣告失败。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人。
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早年在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1917年回国,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论争。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晚清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1.林则徐林则徐,嘉庆进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
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名重于时。
1838年7月,他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极力赞成黄爵滋的主张。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他于1840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
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大量鸦片,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
”。
他积极整顿海防,招募水勇,并派人翻译外文书报,亲自主持译编《四洲志》,认真备战,屡次挫败英军进犯。
后清政府无辜将他革职,充军新疆。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2.李鸿章李鸿章,出身官僚地主家庭。
原投靠曾国藩为幕僚。
1861年扩编安徽团练为淮军。
在外国侵略者的帮助下,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
后来,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总揽清政府大权。
对外他一贯采取退让妥协政策,签订了《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举办洋务,是洋务派的首领,依靠外国侵略者,先后开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逐步扩大“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又创办北洋水师学堂,扩充淮军势力,建立北洋海军。
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避战求和,招致战争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没。
死后谥“文忠”。
3.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原为咸丰帝的宠妃。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六岁的儿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
那拉氏为载淳的生母,被尊为慈禧太后,也称西太后。
那拉氏联络奕訢发动了宫廷政变,她和东太后垂帘听政,任命奕訢为议政王。
那拉氏当政后,积极投靠外国侵略者,在他们的支持下,绞杀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来又镇压了戊戌变法;又用反革命两面手法和帝国主义一起绞杀了义和团运动。
她出卖国家主权,是祸国殃民的卖国头子,是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
她好奢华,善权术,是清末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适用于吴达德老师)-------杨帆编辑整理1.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特权。
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裁判,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
1943年,国民政府取消了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
2.租界:帝国主义列强根据和中国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
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
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租界先后收回。
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
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
3.“亚罗号”事件: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中国走私船“亚罗号”上搜查海盗,逮捕了十几名中国水手。
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员,向英道歉。
但当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
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
“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马神甫”事件:1856年广西地方政府惩办法国不法传教士的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勾结官府,作恶多端,激起民愤。
1856年2月,知县张凤鸣将马赖和不法教徒逮捕归案,后判处死刑。
法国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5.《瑷珲条约》:1858年奕山与沙俄总督在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永佃农法国的自耕农,这种自耕农在法律上被称为永佃农。
土地归贵族所有,农民租种贵族的土地,是贵族的佃户,可以永久地任意地使用和经营土地。
农民要向地主缴纳货币地租,其收获的三分之一都被地主拿走。
在大革命前夕,占总人口80%的自耕农经营了大约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这种小规模的土地经营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同时也阻碍了法国经济的发展。
金字塔铭文也称金字塔文是古埃及宗教文献。
第5 王朝末和第6王朝时期流行的在金字塔墙壁上铭刻的咒语经文。
金字塔文最早出现于第5王朝乌纳斯的金字塔,后来在第6王朝的许多金字塔中也都有发现,这些金字塔文主要是一些祝福国王沿着金字塔的阶梯或金字塔的倾斜面的阳光顺利通向天国,确保过往的复活再生,享受特权的咒文。
在乌纳斯王的金字塔文中就讲到了:乌纳斯没有死、乌纳斯复活了。
这些金字塔文是主要由赫利奥坡里斯的僧侣整理而成的。
萨法维王朝萨非王朝(Safavid Empire)16世纪在伊朗建立的伊斯兰教什叶派王朝(1502年~1736年),亦译“萨非王朝”。
是从1501年至1736年统治伊朗的王朝。
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正式定为伊朗国教,统一了伊朗的各个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
波拿巴主义根据列宁的定义,波拿巴主义是依靠军阀的国家政权在势均力敌的两个敌对阶级之间进行政权斡旋。
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打着人民主权旗号的贵族政权,通过限制政治自由来保障社会稳定以实现经济高速发展。
而经济发展始终伴随疯狂的军事扩张。
由于经济发展也会带来中产阶级势力的壮大,从而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故法国出现的这种波拿巴主义很可能是许多专制传统强劲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无法绕过去的一个过渡阶段。
赫尔岑(1821—1870)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
生于大贵族家庭。
自幼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
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组织过宣传革命思想的小组,曾被捕流放。
1847年被迫出国。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近代中国的史家是指在近代时期,对中国历史进行研究和叙述的学者,他们致力于整理历史文献、发展历史学理论、探索历史真相。
他们的工作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和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代中国的史学是指在近代时期,对中国历史进行研究的学科。
在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学经历了从官修史学到学术史学的转变,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史学流派和学派。
这些学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搜集重要历史资料、讨论史学理论和方法,努力还原历史真相,为近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家有很多,其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包括:1. 梁启超(1873-1929):他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学术史学家之一,他推崇历史学的“研讨古人遗迹”观念,主张借鉴西方历史学方法发展中国历史学。
2. 钱穆(1895-1990):他是中国现代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主张“史家必系于史人”,强调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吕思勉(1897-1969):他是中国历史学家,他强调历史学应该以证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断的历史研究方法。
4. 陈寅恪(1890-1969):他是中国史学界的重要人物,对中国古代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擅长研究中国南方历史。
5. 谢觉哉(1914-2009):他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提出了“史家四诫”的观点,强调史学应当遵循事实、真正可考证的事实,开展批判性的历史研究。
这些史家和史学家都在近代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研究方法、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对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摘要:一、领事裁判权二、片面最惠国待遇三、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四、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五、好政府主义六、八七会议七、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生产运动九、整风运动十、乡村建设派十一、东南互保十二、虎门销烟十三、租界十四、片面最惠国待遇十五、海国图志十六、湘军十七、厘金制度十八、圣库制度十九、淮军二十、捻军二十一、亚罗号事件二十二、清流派二十三、赫德二十四、总理衙门二十五、马嘉理事件二十六、中俄伊犁条约二十七、黑旗军二十八、公车上书二十九、强学会三十、保国会三十一、戊戌六君子三十二、东南互保三十三、保路运动三十四、皇族内阁三十五、苏报案三十六、黄花岗起义三十七、国粹派三十八、《天义报》三十九、南京惨案四十、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十一、南京国民政府四十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四十三、南昌起义四十四、秋收起义四十五、广州起义四十六、八七会议四十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正文:本文为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主要包括了从鸦片战争至今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和概念。
以下是这些名词的解释:1.领事裁判权: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
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片面最惠国待遇:近代西方列强通过缔约强迫中国单方面给予他们在贸易、关税、居留等方面的优惠待遇。
3.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包括《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土地改革纲领,而《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些许资本主义性质的纲领。
4.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在中国近代史上,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的指导思想。
5.好政府主义: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主张。
主张组织一个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6.八七会议: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7.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lishi2006-04-14 02:30 史量才(1880~1934)中国报业家。
名家修。
1880年1月2日生于江苏江宁,1934年11月13日在沪杭公路上被国民党特务刺杀。
早年从事教育。
1908年任《时报》主笔。
1912年同张謇等人购得《申报》产权,自任总经理。
1929年又陆续购进《新闻报》和《时事新报》等大部股权,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报业资本家。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团结抗日,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
对《申报》进行改革,邀请爱国人士黄炎培、戈公振等人进报馆设计部。
改革副刊“自由谈”,大量发表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的作品。
从1932年起,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出版《申报月刊》等。
72、恽代英(1895~1931)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1917年创办进步团体互助社。
1919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五四运动。
次年创办利群书社,编辑《少年中国学会丛书》,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3年10月,创办并主编《中国青年》。
国共合作后,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宣传部秘书。
1926年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教官兼军校党团书记。
1927年在武汉参与主持国民党中央军事学校工作,4月在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同年7月和12月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1928年后到上海,任中央宣传部、组织部秘书长,主编《红旗》。
1931年4月29日在南京就义。
73、黄桥决战虽然国共合作实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了,但国民党反动派却没有从根本上放弃其消极抗战的政策。
他们不断制造摩擦,寻隙向新四军进攻。
当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进军到黄桥后,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苏鲁战区副总司令员韩德勤,自恃兵多粮足,纠集其第89军主力和江苏省属保安旅,共1.5万多人,分三路向驻黄桥的新四军进犯,妄图歼灭我新四军主力。
陈毅、粟裕指挥新四军7000余人,坚决予以反击。
新四军以一部兵力坚守黄桥,主力隐蔽于黄桥西北一带;以另一部兵力诱敌进入黄桥阵地前沿,分割包围,再将其逐一消灭。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1. 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事件。
2. 五四运动:指的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和市民激烈反对巴黎和会讨论中国领土问题的事件。
这一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的高潮,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国共合作:指的是1924年至1927年间,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时期。
两党联合推翻北洋政府,推行“国共合作”的政策。
4. 南京国民政府:指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共合作的结果。
1927年至1949年,在南京建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5.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一种政治思想,包含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三个原则。
6. 重庆谈判:指的是1945年至1946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在重庆进行的政治谈判,旨在解决国共内战后的政治和军事问题。
7. 三反五反:是中共中央在1951年发起的一场打击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倾向的运动。
8. 文化大革命: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于1966年发动的一场运动,旨在推翻党内的官僚主义者阶级,加强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这场运动导致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受了巨大破坏。
9. 改革开放:指的是中共中央在1978年启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
10. 四人帮:指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四名主要领导人,即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和姚文元。
他们被视为文化大革命中的主要推动者,在1976年被党内其他领导人推翻。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常用名词的解释,仅供参考。
实际上,中国近现代史及其中的名词解释非常广泛,无法一一详尽列举。
近代重要历史人物名词解释大全原创2016-12-05 鹿鸣历史学考研和就业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
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嘉庆进士。
与龚自珍、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关心民间疾苦。
1837年擢湖广总督,任内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
1838年12月任钦差大臣,赴粤查办鸦片事务。
次年6月3日到25日将所收缴英、美等国鸦片237万余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为防御列强入侵,与两广总督邓廷桢整顿海防,倡办义勇。
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
1840年1月任两广总督。
6月鸦片战争爆发,挫败英国侵略广东的计划。
因投降派诬陷被革职。
1842年充军新疆,曾在新疆垦辟荒地,兴修水利。
1846年重新起用,擢陕西巡抚、云贵总督,1849年因病回籍。
1850年再次任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途中病死于广东潮州。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展和,安徽桐城人。
嘉庆进士。
鸦片战争期间任台湾道,严禁鸦片,积极组织抗英斗争。
《南京条约》签订后,受投降派诬陷被贬官四川。
后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著有《康輶纪行》等。
龚自珍(1792—1841)清思想家、文学家。
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
提倡“通经致用”,为嘉道间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对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所造成的种种弊端予尖锐抨击,提出“更法”、“改图”、“变功令”的改革主张。
1839年12月在《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中,勉励林则徐严禁鸦片,充满爱国思想。
哲学上,反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主“性无善无不善”说。
晚年受佛教天台宗影响。
工诗文,风格清新,自成一家,有“龚派”誉称。
著有《龚自珍全集》。
魏源(1794—1857)清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字默深。
湖南邵阳人。
道光进士,嘉道间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
鸦片战争前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
鸦片战争期间入两江总督裕谦幕,直接参与浙东抗英斗争。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叶名琛:湖北汉阳人道光朝进士,是中国旧传统培育出的优秀人才,26岁中进士,38岁做巡抚,43岁做总督,46岁任相国,仕途腾达,其名位之骤来速至,是清代少见的,因此他志锐气盛,而不知世事多艰难,作为当时中国主管对外事务的最高官员,他会非常自然的带着,旧传统的全部惯性去对付一个他并不熟知的对手,而这个代表恰恰是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代表,他任两广总督期间,不熟悉外企,然以大国重臣自居,刚愎自用,无交涉事物,一律视为虚张声势,严禁不见,以免失国体,他对外的态度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定,结果适得其反,广州被占后,他成为俘虏,被抓印度,客死他乡,在历史上是一个久被非议的人,与林则徐相比,他没有从中世纪向近代跨出一步。
三元里起义: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
1841年5月27日清与英订立《广州合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军队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虎门。
英军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抢掠烧杀,奸淫妇女。
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
29日,三元里村民击退来犯小股英军,三元里民众料英军必会报复,所以在三元古庙集合,相约以庙中“三星旗”作为指挥战斗的令旗,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
同时,爱国士绅出面联络附近103个乡的群众,会后,他们分头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准备共同战斗,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将英军分割包围,肉搏鏖战。
三元里之战,英军惨败,6月1日英军退出了广州。
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订立借款修路合同。
1911年5月9 日,清廷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
清**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归还四川的股金。
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名词解释大全陈寅恪(1890—1969)史学家。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
早年赴日本求学,后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起负笈欧美,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先后达十余年。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等校教授。
建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以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专著,并有《金明馆丛稿》论文数十篇。
钱穆(1895—1990)史学家。
原名思,字宾四,江苏无锡人。
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任教,并曾主持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1946年任昆明五华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并任教于云南大学。
1948年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
1949年去香港,创办亚洲文商夜校(后更名新亚书院)。
1953年创办新亚研究所。
曾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和美国耶鲁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67年移居台北,任教于中国文化书院(今文化大学),并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以治学术思想和文化史见长。
著有《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等。
陈垣(1880—1971)史学家。
字援庵,广东新会(今江门西)人。
早年在广州参加反清斗争,后从事历史研究和教育工作。
曾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和辅仁大学校长。
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治学精勤刻苦,对火祆、摩尼、佛、道、天主等宗教史,及元史、年代学、校勘、辑佚、史讳等,均有开创性的成就。
抗日战争期间,在北平著《通鉴胡注表微》,坚持民族气节,表现了热爱祖国的精神。
著有《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元典章校补》、《元西域人华化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明季滇黔佛教考》等书。
吕思勉(1884—1957)史学家。
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
1951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生平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1921年出版《白话本国史》四册,是较早的一部有系统的中国通史,对当时史学界有一定影响。
后又著成《中国通史》两册。
晚年从事断代史研究,先后出版有《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
还著有《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燕石札记》等书。
生平勤于写读史札记,着重综合研究,讲究融会贯通,有《吕思勉读史札记》行世。
王国维(1877—1927)学者。
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清秀才。
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影响。
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
辛亥革命后去日本,从此以清遗老自居。
后回上海,在哈同所办仓圣明智大学执教。
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对史学界有较深影响。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后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
生平著作六十二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一称《王国维遗书》)的有四十二种。
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顾颉刚(1893—1980)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
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
历任中山、燕京、北京、中央、复旦等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早年从事民俗学研究。
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传说,至1923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打破把古代视为“黄金时代”的观念,曾将当时研讨争辩的文章,编为《古史辨》八册(已出版七册)。
1927年,创办民俗学会和《民俗周刊》,并编辑“民俗学会丛书”。
以民俗资料印证古史传说。
后又进而考辨历史地理,于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次年建立禹贡学会,推动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
1936年创立边疆研究会,同时组织通俗读物编刊社,宣传抗日。
抗战时期,转入内地,创办中国边疆学会,出版《边疆周刊》,并先后主编《责善》半月刊、《文史杂志》。
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
在北京主持标点《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的工作,并深入研究《尚书》,发表大量校释译论。
生平著述宏富,出版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吴歌甲集》等。
孟森(1868—1937)史学家。
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早年赴日本留学。
回国后在上海参与发起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任《东方杂志》编辑。
辛亥革命后任共和党执行书记、国会议员。
1913年起专心学术研究,任大学教授多年,逝世前在北京大学任教。
生平钻研明清史,搜辑史料较富。
著有《明元清系通纪》、《心史丛刊》、《清初三大疑案考实》等。
今人辑有《明清史论著集刊》。
邓之诚(1887—1960)史学家。
字文如,号明斋,又号五石斋,江苏江宁(今南京)人。
毕业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法文科和云南两级师范学堂。
初任《滇报》社编辑,曾参加反对清政府和反对袁世凯窃国的活动。
1917年起执教于北京大学,并任国史编纂处民国史纂辑。
1921年前后,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后又兼任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史学教授。
1930年起受聘于燕京大学历史系讲学,直到1952年。
次年离开教席,专事著述。
著有《骨董琐记全编》、《中华二千年史》、《东京梦华录注》、《清诗纪事初编》等。
岑仲勉(1886—1961)史学家。
名铭恕,又名汝懋,以字行。
广东顺德(今佛山顺德区)人。
先后在两广大学堂、两广游学预备科求学,1912年毕业于北京高等专门税务学校。
曾在上海江海关工作,后任两广都司令部财政科科长等,业余致力于中国植物名实考订和植物分类学研究。
四十岁时转入历史学研究。
1937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组专任研究员。
1948年任中山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毕生精研西北史地和隋唐史,著有《唐人行第录》、《元和姓纂四校记》、《突厥集史》、《隋唐史》、《黄河变迁史》等。
金毓黼(1887—1962)史学家。
辽宁辽阳人。
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41年任东北大学史学教授兼文科研究所主任。
1943年与李济、傅斯年发起组织中国史学会。
1947年任国史馆北平办事处主任,兼东北大学史学系教授。
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渤海国志长编》、《辽海丛书总目提要》、《中国史》、《东北通史》、《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史》等。
雷海宗(1902—1962)史学家。
字伯伦,河北永清人。
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
1927年起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兼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1931年转任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系教授。
1932年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代理院长。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南开大学教授。
曾编著《中国通史》、《中国通史选读》、《西洋通史》和《西洋通史选读》等。
著有《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等。
李亚农(1906—1962)史学家。
一名旦丘,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
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中法大学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
1941年,赴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历任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华东研究院院长。
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对甲骨文、金文和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有一定贡献。
早年著有《铁云藏龟零拾》、《殷契摭佚》(正续编)和《金文研究》等。
后又著有《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西周与东周》等五部专著,汇辑为《李亚农史论集》。
蒙文通(1894—1968)史学家。
原名尔达,四川盐亭人。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1916年毕业于四川国学院,后在南京支那内学院学佛学。
1927年任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成都国学院教授。
后历任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华西大学教授,四川省图书馆馆长。
建国后,历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兼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员。
致力于经学、史学、理学、佛学、民族史研究。
撰有《孔氏古文说》、《中国禅学考》、《越史丛考》、《古史甄微》、《经学抉原》、《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等。
翦伯赞(1898—1968)史学家。
湖南桃源人。
维吾尔族。
1919年武昌商业专门学校毕业。
1926年参加北伐军政治工作。
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领导下,长期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
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历史研究》、《考古学报》编委。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
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政治和学术活动。
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中国史纲要》。
范文澜(1893—1969)史学家。
字仲澐,浙江绍兴人。
北京大学毕业。
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教授。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到延安,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北方大学校长、华北大学副校长。
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和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是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
主编《中国通史简编》,著有《中国近代史》(上编)、《正史考略》等。
吴晗(1909—1969)史学家。
原名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
1934年清华大学毕业。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43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积极从事民主运动。
建国后,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市副市长,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5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58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
生平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对明史尤有成就。
著有《朱元璋传》和《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读史札记》、《灯下集》、《春天集》、《投枪集》、《学习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