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秩序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5.89 KB
- 文档页数:4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3.1 维护秩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法治意识,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
本课的主题“维护秩序”是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维护秩序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秩序对于社会生活的意义,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维护秩序。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但对于维护秩序的重要性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过因秩序混乱而带来的困扰,但对于如何有效地维护秩序可能还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秩序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秩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维护秩序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培养学生遵守秩序,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学会在混乱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守秩序,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学会在混乱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秩序的重要性。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法: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维护秩序。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讨论。
2.准备问题,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准备模拟实践的材料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出秩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相关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秩序对于社会生活的意义。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模拟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维护秩序。
《维护秩序》名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2.能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到维护秩序靠规则。
3.通过认识规则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树立以遵守规则为荣,以违反规则为耻的意识,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生活需要秩序。
【学习难点】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讲课;在售票厅,人们自觉排队购票;在阅览室,大家安静地看书;在马路上,行人、自行车、机动车各行其道;在工厂车间,工人们有序地操作……(1)以上不同情景分别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2)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学生回答。
是呀,我们都希望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中,而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今天,我们学习《社会生活有秩序》。
板书:社会生活有秩序二、新课学习探究一社会生活有秩序活动(一) 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的含义和种类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
合作探究:出示材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交通景象”,材料一:中国真有交通法规吗?材料二:在中国坐公交车犹如一场恶梦。
过渡:在部分中国人看来,争抢位置,抢上抢下,闯红灯……这些都是很普通的事,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些行为真的是小事吗?问题一:行人乱穿马路是不是小事,为什么?问题二:在没有来往车辆且保证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就可以闯红灯吗?问题三:别人都那么做,我不做就是“傻帽儿”吗?以上三个问题让我们懂得:“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
社会的公共生活也不例外,离开了一定规则秩序的约束,整个社会就会混乱不堪。
社会是由许多成员共同组成的,只有我们每一个成员自觉遵守规则和秩序,才能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探究二生活需要秩序傍晚放学的时候,某中学门口混乱不堪。
初中维护秩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秩序对于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3.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培养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遇到秩序问题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1. 秩序的定义和重要性2. 遵守秩序的方法和技巧3. 尊重他人的原则和方式4. 解决秩序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学校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秩序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秩序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秩序的定义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秩序对于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违反秩序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违反秩序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遵守秩序的意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遵守秩序,如何尊重他人,以及如何在遇到秩序问题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5. 分享经验:邀请一些有经验的同学或老师分享他们遵守秩序的心得和方法。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遵守秩序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遵守秩序的习惯。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维护秩序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去实践所学的内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秩序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来评价。
2. 学生遵守秩序的行为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和校园内的行为来评价。
3. 学生尊重他人的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与人交往中的行为来评价。
4. 学生解决秩序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来评价。
维护秩序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保持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行,人们的生活才能顺利进行。
希望这节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秩序观,养成良好的遵守秩序的习惯,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维护秩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维护秩序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了解维护秩序的定义和意义。
2.了解维护秩序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维护秩序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维护秩序a.维护秩序的定义b.维护秩序的重要性2.维护秩序的方法和技巧a.常见的维护秩序的方法b.维护秩序的技巧和注意事项3.培养学生维护秩序的意识和能力a.启发学生思考维护秩序的重要性b.组织学生参与维护秩序的实践活动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秩序,为什么要维护秩序。
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思考回答。
2.讲解:简要介绍维护秩序的定义和意义。
通过讲解生活中维护秩序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维护秩序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种维护秩序的方法。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他们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4.分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讨论得出的维护秩序的方法。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5.教师总结:总结各组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点评。
强调不同的维护秩序方法在不同场合的重要性。
6.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维护秩序问题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7.角色扮演: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扮演秩序维护者,一组扮演秩序破坏者。
让学生互相表演,探讨如何在实际中维护秩序。
8.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学校卫生常规清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维护秩序的意识和能力。
9.教学反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让学生回答维护秩序的困惑和问题。
四、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通过讨论、展示、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学生的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展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维护秩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学生的反馈:监听学生的反馈和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五、教学延伸:1.维护秩序的游戏:设计一些维护秩序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维护秩序的方法和技巧。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3.1维护秩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3.1节《维护秩序》的内容,主要围绕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维护秩序的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展开。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社会秩序的必要性,认识到维护秩序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和维护秩序。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独立的看法。
但他们对于社会秩序的理解可能还比较片面,对于如何维护秩序的方法和途径可能还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社会秩序,提高他们维护秩序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社会秩序的必要性,认识到维护秩序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守和维护秩序的良好习惯。
3.提高学生维护秩序的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和维护秩序。
四. 教学重难点1.社会秩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维护秩序的方法和途径。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秩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社会秩序的理解和维护秩序的方法。
3.实践演练法:设计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学会遵守和维护秩序。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设计实践演练题,供学生操作和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社会秩序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社会秩序的思考,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秩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案例,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讨论结束后,各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心得。
4.巩固(10分钟)针对讨论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维护秩序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和维护秩序的经历,让大家从中学习和借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3.1《维护秩序》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3.1课时《维护秩序》的内容,主要围绕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维护秩序的途径和个体在社会秩序中的责任等方面展开。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秩序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理解维护秩序是每个人的责任,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维护秩序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社会秩序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缺乏深入理解和实际操作的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过秩序混乱的情况,但对于如何维护秩序,可能还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并掌握维护秩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秩序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2.让学生理解维护秩序是每个人的责任。
3.让学生掌握维护秩序的方法和技巧。
四. 教学重难点1.社会秩序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2.维护秩序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并掌握维护秩序的方法。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维护秩序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社会秩序混乱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秩序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社会秩序对于社会和个人如此重要?2.呈现(10分钟)呈现案例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护社会秩序?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维护秩序的场景,如模拟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维护秩序的过程。
维护秩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维护秩序一、教学目标:1.了解秩序的意义和价值2.了解维持秩序的方式和方法3.培养学生维持秩序的习惯和责任感二、教学内容:1.秩序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2.维持秩序的方式和方法的介绍3.维持秩序的案例分析和讨论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视频引入秩序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秩序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2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秩序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明白秩序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秩序对于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3.维持秩序的方式和方法的介绍(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维持秩序的方式和方法,包括个人行为规范、公共场所秩序、网络秩序等方面。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案例等多种形式进行具体解释和示范。
4.维持秩序的案例分析和讨论(3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维持秩序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5.维持秩序的习惯与责任感培养(20分钟)教师通过课堂活动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维持秩序的习惯和责任感。
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和座位,让学生扮演义务交通警察等角色。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维护秩序的意识。
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秩序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环节的表现。
2.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汇报表现。
3.课后布置相关的任务或作业,例如写一篇关于维持秩序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延伸:1.学校可以组织维护秩序的主题班会或主题课堂,深化学生的维持秩序的意识。
2.学校可以与家长合作,开展家庭秩序的培养活动,促进学生从家庭到学校的秩序转变。
六、教学资源:1.小故事或视频2.图片、视频和案例3.教学课件或PPT4.学生小组分工表和角色扮演表七、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强调维持秩序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保持秩序的动力和兴趣。
初中道法维护秩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初中道法维护秩序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社会秩序,为什么需要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如何维护社会秩序。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秩序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维护社会秩序是每个人的责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
1. 社会秩序的定义和重要性
2. 维护社会秩序的方法和途径
3. 秩序维护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秩序维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重点:社会秩序的定义,如何维护社会秩序。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投影仪及PPT课件
2. 相关视频材料
3. 案例分析表格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秩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秩序的意义。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公共场所的活动,体验秩序维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公共场所混乱无序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以及如何解决。
2. 讲授新课:首先讲解社会秩序的定义和重要性,然后介绍维护社会秩序的方法和途径,最后强调秩序维护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3. 巩固练习:提供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
托班维护班级秩序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托班维护班级秩序的重要性;2.掌握维护班级秩序的具体方法;3.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秩序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维护班级秩序的具体方法;难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秩序意识。
三、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图片、小黑板;2.教学材料,故事书《小猪佩奇的一天》;3.教学环境,整洁、安静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小猪佩奇的故事《小猪佩奇的一天》,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并讨论故事中的秩序和规则。
2.维护班级秩序的重要性(10分钟)。
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维护班级秩序的重要性,引导幼儿思考班级秩序对大家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好处。
3.维护班级秩序的具体方法(1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班级秩序的具体方法,如整理书包、保持安静、排队等。
并与幼儿一起讨论这些方法的重要性和实施方式。
4.角色扮演(20分钟)。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班级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如排队、整理玩具等,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维护班级秩序的重要性。
5.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维护班级秩序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维护班级秩序。
五、教学反思。
1.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与幼儿的互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2.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3.教师要及时总结课堂教学,加强对幼儿的引导和激励,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秩序意识。
六、教学延伸。
1.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手工等形式,进一步巩固幼儿对维护班级秩序的理解和意识;2.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关注和引导幼儿维护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
七、教学资源。
1.故事书《小猪佩奇的一天》;2.图片、小黑板等教学用具;3.教师自编教学课件。
八、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以及课后的小测验等方式,对幼儿的秩序意识和行为习惯进行评价。
八年级上册 3.1《维护秩序》教学设计6日9时,溃口宽220米。
7月9日7时许,湖南消防救援队伍排涝专业编队前往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坝,抢抓时间抽排积水。
国家消防救援局调派湖北、重庆、贵州三地消防,全力排涝抢险,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为什么要尽快恢复秩序?什么是秩序?秩序的重要性是什么?本节课让我们走进3.1《维护秩序》引入课题:维护秩序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社会生活有秩序(一)秩序的含义、分类?(PPT图片+材料呈现)北京时间7月30日,巴黎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王楚钦/孙颖莎大比分4比2战胜朝鲜组合李正植/金琴英,夺得乒乓球项目混双金牌。
这是国乒在巴黎奥运会的首块金牌,也是中国队在奥运会混双比赛中的首枚金牌。
不过,在赛后却发生了让中国乒乓球队和球迷揪心的一幕:王楚钦的球拍被奥运赛场中的一位摄影师踩断了。
赛场上发生这样的一幕王楚钦显得很无奈。
随后的采访中王楚钦回应,“摄影师把板踩断了,虽然是奥运摄影师,但可能也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举止。
”思考:如何看待奥运摄影师的行为?教师总结: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
(二)社会秩序的作用/为什么需要社会秩序?(PPT图片+材料呈现)材料阅读思考感悟各抒己见了解秩序的含义和分类。
观看视频:英国爆发13年来最大骚乱英国爆发13年以来最严重骚乱,连日来,英国各地的反移民和反穆斯林示威者不断举行抗议活动,随后更是演变成极右翼的暴力、纵火和抢劫等骚乱事件。
英国首相斯塔默谴责了8月4日在罗瑟勒姆一家收容移民庇护者的酒店所发生的袭击事件,他当天在向全国发表讲话时表示,这是一场暴力犯罪,而非合法抗议,他警告那些参与事件的人将会“后悔”,誓言要“不惜一切代价将这些暴徒绳之以法”。
英国首相为何誓言要“不惜一切代价将这些暴徒绳之以法”?教师总结: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层面)。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维护秩序教案教学设计《维护秩序教案教学设计(一)》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今天来聊聊“维护秩序”这个超级重要的话题!你们想啊,要是咱们生活的地方没有秩序,那会变成啥样?比如说,走在路上,车乱开,人乱走,是不是超级危险?去超市买东西,大家都乱抢,那得多可怕!所以呀,秩序就像是我们生活的保护罩,让一切都井井有条。
那怎么教小朋友们懂得维护秩序呢?咱们可以先从身边的小事说起。
比如说,在学校里排队打饭,要一个一个来,这就是秩序。
还有,上课的时候不能随便说话,要遵守课堂纪律,这也是秩序。
然后呢,可以带着小朋友们玩一些小游戏。
比如说“红绿灯”的游戏,让他们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
还可以玩“排队小能手”的游戏,看看谁能最快最整齐地排好队。
再来讲讲故事,比如说小兔子去森林里采蘑菇,因为大家都不遵守秩序,小兔子采不到蘑菇,最后大家一起制定了规则,小兔子就开心地采到蘑菇啦。
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小朋友们明白秩序的重要性。
最后呀,咱们可以鼓励小朋友们自己制定一些小规则,比如说在教室里要保持安静,在操场上要爱护花草。
让他们成为秩序的小守护者!怎么样,小伙伴们,是不是觉得维护秩序也没那么难啦?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哟!《维护秩序教案教学设计(二)》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好好琢磨琢磨“维护秩序”的教案设计。
想象一下,一个乱糟糟的公园,垃圾到处飞,人们随意践踏草坪,这场景是不是让人心情很糟糕?所以呀,秩序太重要啦!那咱们在教案里,可以先给孩子们展示一些没有秩序的图片或者小视频,问问他们看到这些有啥感受。
相信他们会说“不好”“不舒服”之类的。
接着,咱们来讲讲秩序的好处。
比如说,有秩序地过马路,大家都能安全又快速地通过;在图书馆里保持安静,每个人都能专心看书。
然后呢,咱们可以组织小组讨论。
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讨论在学校、家里或者社区里,有哪些秩序是需要大家一起遵守的。
他们肯定会七嘴八舌地说很多,这时候咱们就好好引导他们。
还有哦,咱们可以模拟一些场景,像超市结账、公交车上下车,让孩子们亲自体验一下有秩序和没有秩序的差别。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维护秩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维护秩序》教材从社会秩序的必要性和维护秩序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秩序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学习维护秩序的方法,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秩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秩序。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于社会秩序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可能还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秩序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维护秩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秩序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2.引导学生学习维护秩序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3.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规则,维护秩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秩序的重要性,学会维护秩序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秩序的重要性,理解如何维护秩序。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法:设计一些实际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维护秩序。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实践活动所需道具和场地。
3.准备教学PPT,内容包括案例、问题讨论、实践活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发生在学校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秩序的重要性。
案例内容可以是:在学校食堂,学生们排队打饭,但有一名学生插队,导致其他人不满。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排队?插队会给其他人带来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八上初中道德与法治3.1《维护秩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维护秩序》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的第一框题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社会生活有秩序”讲的是有秩序才有美好生活,而良好的秩序又需要规则,所以第二目“维护秩序靠规则”讲的是规则通过规范人民行为以达成对良好秩序的维护,让学生明晰规则和秩序之间的关系。
单元素养目标【2022新课标】政治认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的传统美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
道德修养: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理解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做到言行一致;团结同学,宽容友爱;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遵纪守法,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法治观念:了解民法典中的诚信原则;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责任意识: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课时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自学知道社会秩序的含义和种类,社会规则的含义及种类;2.结合实例理解解社会秩序的意义,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性;3.学习生活中,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能通过自觉遵守社会规则来维护秩序。
核心素养是【道德修养】,具体为: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核心素养是【法治观念】,具体为: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生活有秩序【难点】维护秩序靠规则教学过程即条理;“序”即次序。
秩序是指一种有序化的状态。
社会秩序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任务探究二【图片分享】PPT出示四副图片:问题:观察图片,这些图片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知识运用:连线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请对应连线?任务探究三【探究分享】PPT出示材料:傍晚放学的时候,某中学门口混乱不堪。
《维护秩序》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2.能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到维护秩序靠规则。
3.通过认识规则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树立以遵守规则为荣,以违反规则为耻的意识,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生活需要秩序。
【学习难点】
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讲课;在售票厅,人们自觉排队购票;在阅览室,大家安静地看书;在马路上,行人、自行车、机动车各行其道;在工厂车间,工人们有序地操作……
(1)以上不同情景分别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
(2)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
是呀,我们都希望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中,而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今天,我们学习《社会生活有秩序》。
板书:社会生活有秩序
二、新课学习
探究一社会生活有秩序
活动(一) 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社会秩序的含义和种类
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
合作探究:出示材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交通景象”,
材料一:中国真有交通法规吗?
材料二:在中国坐公交车犹如一场恶梦。
过渡:在部分中国人看来,争抢位置,抢上抢下,闯红灯……这些都是很普通的事,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些行为真的是小事吗?
问题一:行人乱穿马路是不是小事,为什么?
问题二:在没有来往车辆且保证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就可以闯红灯吗?问题三:别人都那么做,我不做就是“傻帽儿”吗?
以上三个问题让我们懂得:“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
社会的公共生活也不例外,离开了一定规则秩序的约束,整个社会就会混乱不堪。
社会是由许多成员共同组成的,只有我们每一个成员自觉遵守规则和秩序,才能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探究二生活需要秩序
傍晚放学的时候,某中学门口混乱不堪。
开着私家车、骑着电动车和步行前来接孩子的家长,都希望背着书包的孩子能迅速找到自己。
但拥挤的车辆、人群将学校大门堵得水泄不通,下雨时情况更加糟糕。
(1)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
影响学生正常放学,出现安全隐患,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
需要制定相关的规则,来接孩子的家长要自觉遵守规则,维护秩序。
探究三维护秩序靠规则
活动(二) 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
在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往往遵循“妇弱优先,壮者靠后”的规则,有序撤离;劳动者在找工作时,会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1)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规则?
女士优先、手扶电梯注意事项、篮球违规、羽毛球规则
(2)这些规则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社会规则确定了社会生活的条理和次序,使人们知所当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知识讲解:社会规则的含义和种类
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道德、纪律、法律等。
活动(三) 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一米线”,要求后面等候的人员与前面办理业务的人员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紧跟或围拥。
这一规则有其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除了至亲、好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约为一米。
越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就会感到紧张,觉得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
(1)遵循“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表现的体现。
“一米线”规则要充分发挥作用主要靠什么?
(2)上述事例说明了什么?
小结: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三、课堂总结
无数事实表明,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牢固树立起“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履行维护公共秩序的义务。
四、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的习题
板书设计:
社会生活有秩序
(1)社会生活秩序
(2)社会秩序的作用
(3)社会规则
(4)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5)如何遵守社会规则?
教学反思
课文先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懂得秩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知道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是是实现社会秩序的保障。
由浅显逐步深化的过程,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
生活中离不开规则,规则的重要。
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性高,课堂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