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二单元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9
2.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2、做秩序小实验,体会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认识一些公共标志的图案及含义,知道这些公共标志能够引导、提示大家自觉维护和遵守公共秩序。
4、知道每个人在公共生活中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公共秩序,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从而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游戏道具、多媒体课件等等。
预习要求:1、阅读课本8页到11页的内容,初步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哪些公共秩序。
2、观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和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
3、收集公共标志,了解这些公共标志的含义并完成课本10页的学习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秩序小游戏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瓶口逃生的小游戏,我们先来看一下游戏规则:找五个一端系有长线的小球,一同放入一个瓶颈较小的瓶子中。
瓶口大小只能允许每次取出一个球。
下面我们请两个组的同学上台来进行比赛。
(生进行比赛)2.教师提问:(1)游戏失败原因是什么?(2)游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3.学生交流4.教师小结:是的,这个游戏成功的关键也在于秩序,这进一步说明了秩序的重要性。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秩序非常重要。
有秩序的公共生活,才更加祥和、安宁、平静,而没有秩序的公共生活是混乱、糟糕和危险的,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第二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第一课时《公共生活需要秩序》(出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环节的创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游戏谈感受,使学生在游戏分享过程中认识到,懂规则讲秩序的重要性。
就能又快又顺利地将小球取出,但如果大家没有秩序地取小球,就会在瓶颈处堵住,谁也出不来。
这充分说明秩序的重要性。
2. 阅读角应急车道就是生命通道高速公路上的应急车道被视为救援的“生命通道”。
法律规定不得非紧急情况时在应急车道行驶或者停车。
在日常驾驶中,一些车辆违法占用应急车道,造成交通堵塞,妨碍了救援。
对于抢占应急车道的违法行为,需要公安交管部门采取严格的监管、惩罚措施。
每个驾驶员要形成“应急车道就是生命通道”的观念,自觉让路于生命救援,保持“生命通道”畅通。
3.师小结: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认识公共标志1.认识生活中的公共标志(1)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公共标志。
(2)学生说出这些公共标志出现的场所及所表达的意思。
2.学生照样子完成公共标志学习单标志出现的场所置身其餐饮、商场、医院、加油站等身处无烟的公共吸到新鲜通过阅读体会不遵守秩序不但是影响心情、耽误时间等,还有可能危及生命。
通过完成清单知道了什么场所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需要哪些标志进行提醒。
体会在好的环境下人们的感受3.学生汇报公共标志学习单的内容。
标志出现的场所置身其中的感受餐饮、商场、医院、加油站等身处无烟的公共环境中,我们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手术室、加油站、飞机上等这些地方都不适合打手机,禁止打手机会更安全。
公共服务大厅、景区、小区……让残疾人和老年人更方便、更安全……图书馆、阅览室、医院等公共场所没有吵闹声,更容易静下心来,便于人们学习和工作施工现场、学校、停车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即便是遇到突发事件,也可以快速从安全通道撤离,确保生命财产安全……4. 想一想,有了公共标志的提醒,是不是人们就会自觉维护或遵守公共秩序了呢?5.师小结:为了引导、提示大家自觉维护和遵守公共秩序,人们设置了鼓励学生从现在开始做一个遵守社会秩序的文明人。
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公共生活要靠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2.通过搜集公共标志,知道不同公共标志在相应场所的应用。
3.懂得在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不仅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
教学重点知道公共生活要靠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教学难点理解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不仅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
授课环节新课导入:秩序小游戏游戏准备:1.制作3至5个一端系有长线的小球。
2.将制作的小球一同放入一个瓶颈较小的瓶中,瓶口大小只能允许每次取出一个球。
游戏要求:1.与家人合作进行游戏。
2.看看如何能既顺利又快速地取出瓶中所有的小球。
说一说:游戏感受1.我在家是和弟弟妹妹们一起进行这个游戏的。
一开始大家都很着急,一心想着先把自己的小球拽出来,结果小球总是堵在瓶口。
我发现在进行这个游戏时,大家千万不能着急,应该懂得相互礼让,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既顺利又快速地取出瓶中所有的小球。
2.我们家在进行游戏之前,先了解了游戏的规则,还仔细观察了瓶子的特点。
决定先安排好每个人取出小球的先后顺序,再开始游戏。
结果不到3秒钟就取出了所有的小球。
我感受到,在这个游戏中,规则很重要,需要提前确定取球的先后顺序。
思考:需要遵守哪些公共秩序?当我们过马路时……当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当我们参加社区活动时……说一说:公共生活中的秩序过马路时,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走斑马线等秩序要求。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做到排队等候不插队、先下后上依次上车、礼让他人不争抢座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等要求。
知识点1:公共生活需要秩序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顺畅通行,需要公共交通秩序;公园里人们愉快地游玩,需要公共卫生秩序……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知识点2:应急车道就是生命通道高速公路上的应急车道被视为救援的“生命通道”。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5课的一节内容。
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了解公共秩序的内容,以及如何维护公共秩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观念,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公共秩序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公共秩序意识淡薄,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
此外,学生对公共秩序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对公共秩序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需要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公共秩序的含义、内容及其重要性,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公共秩序意识,提高遵守公共秩序的自觉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观念,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共秩序的含义、内容及其重要性;如何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难点:公共秩序的内涵和意义;在实际生活中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高遵守公共秩序的自觉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公共秩序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
3.实践法: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制作课件。
2.准备讨论题目,划分讨论小组。
3.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公共秩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共秩序?为什么我们要维护公共秩序?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1课时)设计简介:本课主要让学生知道公共生活要靠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通过搜集公共标志,知道不同公共标志在相应场所的应用。
懂得在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不仅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
教学目标:1.通过“秩序小实验”的活动,理解公共秩序,知道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2.梳理生活中的秩序清单,认识了解公共标志并自觉维护和遵守,体会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感受生活的美好。
3.通过辨析活动,深刻认识每个人在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不仅是文明社会的反映,也是一个文明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它和《我们的公共生活》、《我参与我奉献》同属第一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
本课主要让学生知道公共生活要靠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通过搜集公共标志,知道不同公共标志在相应场所的应用。
懂得在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不仅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秩序意识,也有一定的判定是非的能力。
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们就会自觉维护和遵守公共秩序。
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标志的设置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更多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公共标志,在理解公共标志设置意义的基础上,形成有序参加公共生活的态度情感。
树立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公共秩序,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教学难点:理解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不仅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
教学过程:活动一:“秩序小实验”的活动理解公共秩序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公共生活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人有权参与公共生活,享受公共利益,但是也要共同维护公共利益,才能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
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设计者:一、教材分析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了设计秩序单、做实验、完成学习单、话题讨论等活动园,安排了阅读角。
通过这些环节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到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明白维护和遵守公共秩序需要每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使学生学会从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角度反思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选择。
本课内容为“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公共秩序有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也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公共生活,但缺乏对公共秩序整体上的认识,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来维护的认知,树立规则意识。
五年级的学生观察生活、分析问题往往角度单一,容易以偏概全,需要引导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分析建立公共秩序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
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加关注公共秩序,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养成文明习惯,并尝试用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懂得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是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知道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每个人都养成文明习惯。
行为与习惯:初步树立规则意识、社会意识,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和小组探究、讨论,了解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和作用,培养规则意识,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自觉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养成文明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明白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知道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了解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树立规则意识。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合理的方式解决维护社会秩序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方式课前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先学后教、点拨引导。
六、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幻灯片、视频、资料。
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说课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依据: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
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也要求学生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
本单元的核心素养是“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具有向下的统摄性。
本单元所呈现的共同维护公共秩序、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内容都是“公共参与”素养的表现形式。
在这一核心素养下,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进行以“为争创文明和谐社区共建美好公共生活”建言献策的单元大任务为线索的单元整体设计,分别从“共同分享和维护公共利益”“共同建设和遵守公共秩序”“共同参与社区生活”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公共教养,树立规则和公共意识,最终建立“公共生活靠大家”的核心概念。
其中,第5课就是从“共建”的角度,以“公共秩序”作为话题,从“为什么需要建立公共秩序”和“如何建立公共秩序”两个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公共生活需要共建的概念。
《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是第5课的第一课时。
本课通过创建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分析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的意义,认识到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也是社会文明和国家精神形象的重要表现。
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提高公共教养,树立公共意识。
公共生活这一话题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在中低年级的学习中也有过接触。
然而,与之前学习不同的是,本课更强调从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重在思考个人行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对公共生活的整体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公共秩序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从小他们就被家长和老师教导要遵守公共秩序。
但却很少思考过遵守公共秩序的原因,以及有序的公共生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因此,引导学生形成“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的理性认知,树立规则意识就成为了学生的学习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