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居民生态游憩的碳足迹研究——以中山公园、长风公园、动物园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12.94 KB
- 文档页数:4
上海市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研究刘岱淞(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上海 200433)[摘要]本文运用IPCC排放因子法和扩展的LMDI因素分解模型,实证分析了上海市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宏观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1)1989—2016年,上海市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总体呈较快上升趋势,始终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上海市碳排放结构从此前的煤炭、电力、煤气三大主体逐渐转变为电力、汽油、天然气;清洁能源的碳排放占比逐步提升;(3)上海市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收入水平效应和人口增长效应,而抑制因素依次为能源价格效应、能源技术效应、能源支出效应、消费意向效应,能源结构效应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本文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上海发展低碳社会、清洁城市建言献策。
[关键词] 上海市;生活用能;碳排放;因素分解[中图分类号] 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11(2021)02-0056-18一、引言与文献综述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居民消费领域的碳排放将超过生产领域的碳排放,成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过去几十年关于中国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和生产领域,从居民生活消费角度切入的甚少。
为避免重走发达国家家庭部门“先过度消费,再减排治理”的老路,中国应当重视居民家庭生活的碳排放增长,准确揭示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制定低碳社会转型的宏观政策及微观干预策略。
对上海等经济发展较快,已经呈现出居民消费碳排放反超趋势的地区开展相关研究,对推动经济先发地区实现低碳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地区也具有借鉴意义。
因素分解法作为研究指标变化特征及作用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近年来被广泛用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相关研究中,并成为定量分析因素变动对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的有效技术手段。
主春杰等(2006)较早使用了LMDI法对中国部分省份的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发现各省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能源强度。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以上海为例汪军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06(022)008
【摘要】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上海市(以2002年为基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3.25 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3.13hm2,这表明,上海的城市发展依然处于高消耗高污染的阶段,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水平尚待提高.
【总页数】4页(P84-87)
【作者】汪军
【作者单位】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5
【相关文献】
1.基于生态足迹法的西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宝鸡市为例 [J], 赵昕;任志远;高利峰
2.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海南省为例 [J], 张艳清
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海南省为例 [J], 张艳清
4.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攀枝花市为例 [J],
李东
5.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J], 陈晨;夏显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29上海环城绿带百米林带植物群落游憩适宜度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Evalu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Recreational Suitability of Shanghai Green Belt摘 要:为进一步促进上海环城绿带功能的多元化拓展,探讨在环城绿带百米林带内开发游憩功能的适宜性,从群落外貌、景观结构、空间特征及游憩情况等方面对上海环城绿带百米林带40个游憩型植物群落样方进行调查,基于空间适游度、环境安全性、生态承载力和可视景观美感度4个层面,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上海环城绿带百米林带植物群落游憩适宜度评价体系,对40个样方的游憩适宜度进行分级研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以期对上海环城绿带百米林带后续的改造建设提供依据,并对同类环城绿带游憩功能的拓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园林植物;上海环城绿带;植物群落;层次分析法;游憩适宜度评价Abstract: To enhanc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unction of the 100-meter green belt in the outer ring of Shanghai,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suitability of developing recreational functions in the 100-meter green belt.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d 40 recreational quadrats of the 100-meter green belt from ecological structure, landscape structur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recreation conditions and so on. The AHP is used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the degree of spatial adaptability, environmental safety,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visual landscape aesthetics. Then it conducted a grading study on recreational suitability of the 40 quadrats, and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100-meter green belt in the outer ring of Shanghai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recreational function of green belts in other cities.Keywords: landscape plant; Shanghai Green Belt; plant communit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recreational suitability中在生态功能和美学效益2个方面[4-5];而我国关于植物群落与游憩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园植物配置上[6-7],主要通过植物群落调查构建了植物群落游憩度评价体系,并针对调查和评价结果提出游憩型植物群落优化模式[8-10]。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匮乏等。
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保护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开始关注环城游憩带(Recreational Belt Along Metropolitan)的建设与发展。
本文将以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市为例,探讨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的研究与实践。
一、环城游憩带的定义和意义:环城游憩带是指沿着城市周边地区所规划、设置的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和体育休闲设施完备的带状区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有利于提供居民的文化娱乐和休闲需求,同时也能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促进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上海市环城游憩带的特点:上海市地处东部沿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因此,上海市的环城游憩带设计与规划需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在上海市的环城游憩带规划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1. 水域资源利用:上海市位于长江口,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
在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中,应充分利用长江、黄浦江、苏州河等水域资源,打造沿水带绿化带、水上娱乐设施等。
2. 文化遗产保护:上海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外滩、豫园等。
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应注重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使其融入到游憩带的整体规划中。
3. 绿地建设:上海市需要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应充分利用城市边缘的农田、林地等自然资源,打造大面积的绿地。
4. 交通便利:上海市的环城游憩带规划不仅需要考虑绿地和景观的设置,还要兼顾交通的便利性。
通过合理规划公共交通和道路网,方便居民前往环城游憩带,减少交通拥堵。
三、上海市环城游憩带的实践:近年来,上海市对环城游憩带的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在松江、嘉定等区域,上海市已经规划了大规模的绿地和游憩设施,通过修建步道、自行车道等,方便居民进行健身活动。
此外,上海市还注重保护河流和湿地资源。
例如,在苏州河周边,上海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河道治理和绿化,将苏州河打造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30基于生态城市的“碳足迹”研究——以海口西湖森林碳汇文化旅游养生园总体规划设计为例 李佳 邓雅文 中南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摘 要:“碳足迹”是一种科学计量碳排放的工具,本文通过将“碳足迹”与城市规划设计实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追踪“碳足迹”、计算“碳足迹”和减少“碳足迹”对城市规划活动以及营建低碳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碳足迹”;碳计量;碳汇;乐活主义1 基于生态城市的“碳足迹”之研究背景何谓“碳足迹”?“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
是指个人或组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一种新的用来测量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指标。
作为对抗气候变化的重要武器,企业和个人通过确定自己的“碳足迹”,了解“碳排量”,进而去控制和约束个人和企业的行为以达到减少碳排量的目的。
2 基于生态城市的“碳足迹”之研究概况2.1 国外研究状况国外对“碳足迹”的研究比较深入,研究角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
在国家尺度上,荷威奇(Hertwich)等利用 MRIO 模型从国家尺度上分别计算了卢森堡等 73 个国家和 13 个地区的“碳足迹”,发现各国“碳足迹”差别明显。
在城市尺度上,Browne等运用“碳足迹”方法计算了爱尔兰利默里克市固体废弃物的产量、处置率和回收率等对环境的影响。
在家庭尺度上,Druckman 等则利用类多边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英国 1990—2004 年的家庭碳足迹,并从产品和服务中的隐含碳、家庭直接能源使用、私家车和航空四个方面探讨了“碳足迹”情况,等等[2]。
2.2 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碳足迹”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且研究比较浅显,鲜有深入的研究。
樊瑛等提出了设定暖通空调(HVAC)系统的基准碳排量的思想,提出了评价系统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两个指标:碳排量和单位输出能量的碳排量。
陈红敏对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隐含碳排放的框架进行了扩展,并利用该框架计算分析了2002年中国各部门最终消费和使用中的隐含碳排放情况,结果发现,建筑业是隐含碳排放最高的部门,部门分类水平的粗细对于各部门生产过程隐含碳排放的核算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基于碳氧平衡分析的上海生态用地需求研究杨磊【摘要】首先文章对现有碳氧平衡分析方法进行评介,通过借鉴改良,引入人口概算碳氧平衡法。
从而通过现有可获取性数据对城市碳氧平衡状况进行快速评价。
其次,利用该方法对上海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氧平衡状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若实现充分的碳氧平衡,上海市需要建设5600 平方公里标准生态用地(上海市现状生态用地4200 平方公里)。
最后,文章对上海市碳氧平衡目标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碳氧平衡;生态用地;需求;对策;上海市1.引言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持续增加而引发的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全球变暖等全球性问题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之一(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2007)。
但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学术界对碳排、碳汇等研究较多[1],但是对于氧气的变化趋势关注较少(Yin et al,2010)。
事实上,早在1968 年美国生态学家拉莫恩特·寇尔(Ramonet Colyer)就将氧气减少的问题向世人提出了警示[2]。
实验表明,当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 10%,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2%,人就会感到头晕,精神不振;而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8%,人就会因缺氧而昏迷,甚至死亡[3](正常空气组成中,按体积计算,氮气占 78%,氧气占 21%,二氧化碳占 0.027%)。
空气中二氧化碳以及氧气的含量是衡量空气新鲜程度的重要指标。
保持大气中相对稳定的碳氧含量是维系城市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方面[4]。
城市规划是以土地利用以及空间管制为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是政府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的用地布局直接决定了城市空间活动的运转效率,对城市活动的能源消耗具有巨大的锁定作用。
而笔者在中国CNKI 数据库以“碳氧平衡”“生态用地”为主题检索,搜索到9 篇相关文章①。
以“碳氧平衡”“改善策略”为关键词检索,搜索不到相关文章②。
符合环城游憩理论的案例国内环城游憩带开发和上海案例1980年代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东部沿海一些大都市周边相继出现了ReBAM现象。
上海和它周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起构成大都市连绵带。
以上海为龙头,长江三角洲地区既是我国最主要的游客客源地之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1990年代以来,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苏南和浙北城市群迅速实现经济腾飞,高速公路、铁路和信息网络结合组成密切的长三角经济空间网络。
从南通、苏州、无锡经太湖到嘉兴、杭州、绍兴、宁波等,环绕上海而辐射,形成了融观光、娱乐、度假、休闲、康复、美食、运动于一体的现代化环大都市游憩带的新群体和新格局。
以目前阶段我国城市居民出游半径主要集中在距城200—500公里左右的测算,那么以上海为圆心,以上海到南京的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可视为上海的环城游憩带。
这一游憩带虽不排除本地居民的游憩和全国及海外市场,但按照以上海为客源中心,为上海提供后花园式的游憩功能而发展的模式则相当清晰。
在上海城市巨大的出游力和吸引力的作用下,辅之以长三角城市连绵带的互动作用,产生了大批旅游者的空间移动流,促进了一大批原有旅游资源的强度开发和新建设的人造景观、度假设施、康体休闲设施和游乐场所的密集投资,改变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
观察发现,围绕着上海城市建成区,沿着与上海中心城相连接的放射状路径,出现了大量旅游开发项目,促进了环上海大都市游憩带的形成。
作为全市人口1 700万、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中国最大城市,上海无论作为旅游目的地还是旅游客源地,都具有巨大的潜力。
在每年吸引数百万海外旅游者和数千万计的国内旅游者的同时,它每年还产生巨大的出游流量。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城镇居民年出游人次率达100%,即每年有千余万人次的出游机会和市场容量。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区到郊县(区)出游的总流量处于不断的上升之中:1993年为413万人次;1994年为580万人次;1995年为650万人次;1996年达710万人次,增长趋势明显(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工业贸易处,1997)。
上海市普陀区长风公园:休闲娱乐与自然风光上海市普陀区长风公园位于长风新村阳光森林内,占地面积达到30.6公顷,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自然风光的城市绿地。
作为普陀区最大的公园之一,长风公园以其独特的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市民。
长风公园的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是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态环境和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
经过多年的改造和扩建,如今的长风公园已成为一个集自然风光、文化展览、运动健身和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大型城市公园。
公园内的自然风光是长风公园最大的特色之一。
公园内四季如画,春季百花争艳,夏季绿草如茵,秋季金黄满目,冬季银装素裹。
公园内有各种各样的花卉植物,形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花海,给人们带来了美丽与惊喜。
此外,公园内还有人工湖泊和小溪流水,供游客欣赏和放松心情。
除了自然风光,长风公园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展览场所。
公园内有一座仿古建筑的文化展览馆,展示了普陀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品。
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普陀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领略到独特的上海文化魅力。
此外,公园内还有一些文化活动场地,经常举办各种展览、演出和讲座,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运动健身是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一种方式,长风公园也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运动健身设施。
公园内设有多个篮球场、乒乓球桌和健身器材,供游客锻炼身体和享受运动的乐趣。
此外,公园内还有一条长约1.5公里的健步道,供市民散步和慢跑,呼吸新鲜空气。
娱乐休闲是长风公园的又一大特色。
公园内有大型游乐场所,如旋转木马、碰碰车等,适合家庭和孩子一起娱乐的场所。
此外,公园内还有一个丝绸博物馆,展示了中国传统丝绸的历史和工艺。
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到丝绸的制作过程,了解丝绸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上海市普陀区长风公园以其丰富的自然风光、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娱乐设施,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公园内的景色美丽宜人,环境优雅,是放松心情和享受生活的理想场所。
同时,公园还积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