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黄疸21例诊治分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胆囊切除术后早期黄疸20例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早期黄疸的临床治疗。
方法:对2004年8月~2010年7月胆囊切除术后早期黄疸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回顾性分析。
结果:单纯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出现的20例黄疸患者,均经肝功能、肝炎病毒免疫学、b超及ercp检查或手术等证实。
术后早期出现黄疸,有内科性黄疸9例,外科性黄疸11例;经过治疗全部缓解。
结论:胆囊切除术后早期黄疸,要早发现、早处理,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并积极预防此病的发生。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早期黄疸治疗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027胆囊切除术后早期黄疸作为并发症并不多见,发生率仅0.26%~2%,但其后果较为严重。
2004年8月~2010年7月本科室施行胆囊切除术1018例(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920例),其中20例术后出现黄疸,经临床有效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4年8月~2010年7月行胆囊切除术患者1018例,其中术后出现黄疸20例(1.96%)。
男8例,女12例;年龄32~82岁,平均47.5岁;术后出现黄疸时间<72小时。
其中急诊手术13例,择期手术7例。
开腹手术14例,腹腔镜手术6例。
所有病例术前均行b超检查,胆总管未发现结石及扩张,肝功能检查未见黄疸。
术后发生黄疸原因胆总管结石残留7例,胆管炎4例,胆总管损伤1例,胆囊管残株结石3例,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术后肝功减退致肝细胞性黄疸3例,急诊术中输血和术后溶血性黄疸1例,括约肌功能紊乱1例。
治疗方法:20例中,3例残余结石行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3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石;1例胆总管横断损伤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3例胆囊管残株结石2次手术切除胆囊管残株取出结石;1例胆总管残余结石自行排出;其余9例均采用非手术对症抗炎保肝治疗。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sup】2【/sup】检验。
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出现黄疸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法作者:熊勇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32期【摘要】目的:探究胆囊切除术早期黄疸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胆囊切除手术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
结果:120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中有30例存在早期黄疸现象,占总人数的25%。
有16例胆管结石残留,有3例胆漏,有2例胆管损伤,有9例内科黄疸。
采用保守治疗的有21例,采用再手术治疗的有9例。
经过治疗得到治愈。
结论:导致胆囊切除手术早期出现黄疸的原因有很多,早期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黄疸发生率。
【关键词】胆囊切除手术;黄疸原因;处理方法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32-0122-02胆囊切除手术具有伤害性小、治疗效果明显、治疗时间短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医学治疗中。
但是胆囊切除术后,却存在黄疸并发症,这种并发症状在临床上并不常见[1]。
笔者总结自身的工作经验,分析黄疸产生原因,并提出治疗黄疸有效方法。
希望对黄疸的治疗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胆囊切除手术的120例患者中存在黄疸并发症的3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为45岁。
30例有男16例,女14例。
21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9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手术。
30例早期黄疸患者在进行胆囊切除手术后72h内出现黄疸并发症,通过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30例患者的胆红素有明显上升的现象。
早期黄疸患者的临床多表现为发热、寒战、室颤、胆管扩张及腹膜炎等。
1.2方法1.2.1检查方法(1)实验室检查:患者肝功能状况是最能反映黄疸现象的,所以胆囊切除手术后早期黄疸患者都要进行肝功能的检查,为早期黄疸患者着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观察患者肝脏酶和尿胆红素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内科黄疸和外科黄疸。
第1期第22卷脐部戳孔处进入缝合器械,显露良好时,缝合相对较前法有所简单,并且缝合时的疲劳感可以减轻。
对于肝内外多发胆管结石或者在术中见附壁结石难以取尽者,应放置T 管引流,以利于术后再次胆道镜取石。
LC+EST 组绝大多数均为二期手术,增加费用及住院时间。
对于远期并发症,由于我们选择入组患者相对较严格,对于胆管残余结石及重症胆管炎患者均放置T 管引流,未选入组,因此LC+LCBDE 组患者经1个月至3年随访未见胆管残余结石及胆管狭窄等明显并发症;LC+EST 组出现2例胆管炎患者,经治疗后好转,但更远期并发症的出现仍在随访中。
现在多数医师已经意识到乳头功能的复杂性,轻易切开可能会使某些重要功能丧失而无法弥补,因此各种文献已越来越强调保护乳头的重要性。
结合临床实际考察,就其治疗效果而言,手术时间的差别并无特别重要价值,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快慢不同,可能与术者的操作技术熟练程度、手术技巧、手术分步进行存在差别,但不应当认为LC+LCBDE 比LC+EST 有明显优越性。
因此,选用LC+LCBDE 与LC+EST 两种微创方法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均是适合的。
参考文献:[1]黄志强.胆道外科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7.[2]吴阶平.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62-1274.[3]钟立明,彭毅,周汉新,等.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胆道引流方法的改进[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6):667-669.[4]沈汉斌,卢小明,郑启昌,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应用现状[J].中国临床医学,2004,11(3):296-297.[5]尹思能,李青亮,张士诚,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的临床价值(附530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2):122-124.[6]索运生,张明哲,尹思能,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和T 管引流后胆道压力的变化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6(1):21-23.[7]Gurusamy KS ,Samraj K.Primary closure versus T -tube drainage after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stone exploration [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7,(1):CD005641.[8]陈平,王曙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6):21-23.[9]屠巍巍,杜卫东.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漏的诊疗进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1):92-94.(编辑:鲁翠涛)收稿日期:2009-05-25作者简介:王成(1969-),男,安徽合肥人,副主任医师。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黄疸21例的诊治分析作者:龚剑寒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黄疸的原因与处理对策。
方法对双峰县人民医院2001年3月至2012年3月9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1周内发生黄疸的21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手术探查,B超,CT,ERCP,MRCP及肝酶谱及肝病毒定量分析证实,本组术后黄疸原因为残留结石6例,胆道结扎损伤2例,胆道损伤并胆漏3例,肝炎6例,毛细胆管炎2例,原因不明2例。
经再次手术、ERCP/EST、抗炎、护肝、抗病毒、等治疗。
15例痊愈,2例仍然有症状门诊治疗,1例死亡。
结论详细的病史资料、充分的术前检查、手术指征的严格把握,细致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预防胆囊切除术后黄疸的必要前提。
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黄疸需根据其不同原因而行相应处理,争取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副作用;黄疸/并发症目前在我们县级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常规手术方式,术后近期黄疸并不罕见,一旦出现,临床医生非常焦虑。
其发生的原因也较复杂,需仔细检查和全面分析,明确黄疸类型及原因,针对性治疗,并正确掌握再手术指征,方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我院2001年3月-2012年3月共行腹腔镜胆囊切除980例,术后1周内有21例(1.57%)发生黄疸,现将其经验教训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8例,女13例;年龄27-73,平均52岁。
术前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均正常,B超、CT均证实为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样病变,胆总管无明显异常。
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中急症手术7例,择期手术14例,手术后黄疸出现时间为术后1-7d。
1.2 黄疸原因全组血清胆红素为平均46.0μmol/L,其中肉眼黄疸16例。
出现黄疸后均行B 超检查及肝酶谱分析,行MRCP检查17例,行ERCP检查7例。
黄疸原因:肝外胆管或右肝管结扎2例,胆漏3例,其中胆囊管残端漏1例,右肝管损伤1例,右后叶胆管损伤1例,胆总管残留结石6例,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6例,毛细胆管炎2例,不明原因黄疸2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黄疸21例的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黄疸的原因与处理对策。
方法对双峰县人民医院2001年3月至2012年3月9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1周内发生黄疸的21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手术探查,b超,ct,ercp,mrcp及肝酶谱及肝病毒定量分析证实,本组术后黄疸原因为残留结石6例,胆道结扎损伤2例,胆道损伤并胆漏3例,肝炎6例,毛细胆管炎2例,原因不明2例。
经再次手术、ercp/est、抗炎、护肝、抗病毒、等治疗。
15例痊愈,2例仍然有症状门诊治疗,1例死亡。
结论详细的病史资料、充分的术前检查、手术指征的严格把握,细致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预防胆囊切除术后黄疸的必要前提。
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黄疸需根据其不同原因而行相应处理,争取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副作用;黄疸/并发症
目前在我们县级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常规手术方式,术后近期黄疸并不罕见,一旦出现,临床医生非常焦虑。
其发生的原因也较复杂,需仔细检查和全面分析,明确黄疸类型及原因,针对性治疗,并正确掌握再手术指征,方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我院2001年3月-2012年3月共行腹腔镜胆囊切除980例,术后1周内有21例(1.57%)发生黄疸,现将其经验教训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8例,女13例;年龄27-73,平均52岁。
术前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均正常,b超、ct均证实为胆囊结石或胆囊
息肉样病变,胆总管无明显异常。
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中急症手术7例,择期手术14例,手术后黄疸出现时间为术后1-7d。
1.2 黄疸原因全组血清胆红素为平均46.0μmol/l,其中肉眼黄疸16例。
出现黄疸后均行b超检查及肝酶谱分析,行mrcp检查17例,行ercp检查7例。
黄疸原因:肝外胆管或右肝管结扎2例,胆漏3例,其中胆囊管残端漏1例,右肝管损伤1例,右后叶胆管损伤1例,胆总管残留结石6例,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6例,毛细胆管炎2例,不明原因黄疸2例。
2 治疗及结果
2.1 治疗方法①内科性黄疸10例。
均给予护肝、利胆、抗炎治疗。
2例毛细胆管炎患者加用激素和高压氧治疗,病毒浓度高者抗病毒治疗。
②外科性黄疸11例。
6例行ercp/est,再手术5例,行肝总管或右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3例,右后叶胆管修补硅胶管支撑、t管引流1例,左肝外叶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 管引流1例。
2.2 结果外科性黄疸患者中,1例72岁患者,于再次手术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并发胆道感染伴胆道出血,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1例行右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时有胆管炎症状发作,治疗后可缓解。
内科性黄疸9例在住院期间黄疸均有一定程度地减退或完全消失,随访6月后全部正常。
2例毛细胆管炎患者1例3月后黄疸指数正常出院,1例黄疸明显消退后出院
带药治疗,黄疸有反复,门诊治疗。
3 讨论
由于医源性胆道损伤可导致灾难性的后果,lc术后黄疸常常是临床医生非常警惕的症状与体征,根据病因与处理的不同,我们一般可分外科性黄疸和内科性黄疸两种,内科性黄疸又可分为肝前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肝前性黄疸主要为输血所引起,并不多见。
区分内、外科黄疸主要依赖有无腹部症状与体征,总胆红素中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比例,b超与ct 等影像学检查与了解腹腔有无积液,特别是mrcp和ercp对了解胆道有无扩张及残石等非常重要,一般鉴别并不难。
3.1 内科性黄疸的原因与处理 lc术后出现内科性黄疸并不罕见,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原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在麻醉手术打击后肝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而出现黄疸。
对于这类患者,应仔细分析患者术前的病史与实验室检测结果,有无多年的肝病病史及治疗史,有无术前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hbv-dna检测大于正常,病毒性肝炎常处于活动期等表现,一般胆红素升高不严重,以隐性黄疸和轻度黄疸为主。
本组有6例属于这种情况,通过积极的护肝,抗病毒治疗后,预后良好。
毛细胆管炎的黄疸,因为目前为止其机制不明,诊断比较困难,治疗比较棘手。
一般来说这种黄疸往往表现为中重度黄疸,很少有腹部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测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胆系无明显扩张,有时显示呈枯树枝样改变,这类患者往往术中炎症水肿较重,可能
与胆管自身的免疫性炎症水肿导致终末胆管梗阻有关,治疗上以抗炎,护肝,利胆为主,可试用小剂量激素治疗,文献报道如排除其他梗阻因素,用两周后黄疸明显下降基本可以确诊,另外高压氧治疗亦有效。
本组2例,1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黄疸消退,另1例黄疸消退至基本正常后又反复发作,在门诊治疗。
还有一种黄疸原因不明,无法用胆道梗阻和肝炎等解释,但经治疗后很快消退,可能与小结石一过性梗阻后排出、胆管本身感染性水肿或毒素吸收一过性对肝细胞损害有关。
3.2 外科性黄疸的原因与处理
3.2.1 胆总管残余结石胆总管结石残留是术后发生黄疸的主要原因,[1]
见,约为53.4%,原因有:①胆囊结石细小,胆囊管较粗,胆囊结石落入胆总管。
②术中挤压和牵拉使胆囊内泥沙样结石或胆囊管内的小结石进入胆总管。
③术前肝胆管内已存在结石,但由于气体干扰等原因未能及时在术前b超发现。
本组6例胆管残石中4例胆囊内有小于0.5cm的细小多发结石,且胆囊管较粗,考虑术中掉落。
1例胆总管残留结石约1cm,另一例术后经仔细检查左肝外叶胆管合并结石,考虑为术前未发现。
因为肠道干扰b超对胆总管下段结石阳性检出率有限,另外局部肝内胆管胆固醇结石也常被忽略,为了预防其发生我们认为术前从病史,体征及实验室等发现与单纯胆囊结石临床表现不符合的,应常规行mrcp检查排除肝内外胆管结石。
为预防在术中结石掉落,特别是胆囊内是多发小结石的患者,
不应强力挤压和牵拉胆囊,以防小结石落入胆总管。
显露出胆囊管后,常规用抓钳试夹胆囊管感觉有无结石感,必要时可贴胆囊颈部切开胆囊管探查排除。
胆囊小结石胆囊管较粗者,可作术中胆道造影或经胆囊管胆道镜检查。
术后的mrcp或ercp检查对明确胆管梗阻和损伤的位置、胆漏的来源、胆管内残留结石等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2]est处理术后胆道残余结石具有的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应作为首选。
本组5例均经此治愈。
对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则应按肝胆管结石处理原则治疗。
3.2.2 胆道损伤和胆漏胆道损伤和胆漏是lc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胆道结扎或横断伤,诊断上并不难,有时局部胆管壁损伤、迷走胆管或右后叶等分支胆管损伤形成的胆漏,在使用强有力抗生素时,腹部体征并不明显,黄疸指数也并不很高,可误诊为腹腔积液从而延误治疗。
在目前腹腔镜手术很普及的情况下,胆道损伤常常发生在一些“有经验”的医生身上,值得警惕。
其常见原因有①胆囊三角粘连重、急性炎症期的胆囊、胆囊管过于粗短或胆囊管与胆总管并行,在牵拉过度的情况下易将胆总管误认为是胆囊管而导致胆总管横断。
②肝外胆道有变异者,如迷走胆管,或右肝管汇合位置低,胆囊管低位汇合于右肝管、在牵拉下从而将迷走胆管、变异右肝管误认为是胆囊管,导致胆道损伤。
③靠近肝总管或胆总管使用电凝过多,热效应致肝外胆道损伤和狭窄,出现术后黄疸。
④胆囊动脉出血,术中盲目钛夹钳夹闭肝总管或右肝管,胆囊管钛夹或结扎线脱落均可造成胆
漏,胆汁积聚于右上腹,胆色素吸收及胆漏所致腹膜炎、局部充血水肿波及胆管,引起胆管炎,导致黄疸。
我们认为预防胆道损伤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遵循辩切辩原则,认清三管的关系。
[3]
方法,可显露变异胆管,避免损伤。
③对炎症水肿严重,出血严重时,不宜盲目钛夹钳夹或缝扎止血,可以肝门阻断下切除甚至中转开腹。
对于胆道损伤的患者的手术处理,及时明确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在全身情况较好时争取早期手术非常重要。
手术方法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异,也要结合术者经验,本单位的条件,如胆管未横断,能局部修补支撑引流效果应该是最好的,如没有延续胆管可利用,则行胆肠内引流是合适的,其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术者的吻合技术,及微创材料的应用。
本组胆道损伤结扎伤2例,再次手术行胆肠内引流例,均获痊愈。
1例随诊至今,偶有胆道感染表现,抗炎后可恢复,1例72岁患者右肝损伤胆漏,经再次手术硅胶管支撑外引流后术后并发腹腔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1例胆囊管漏患者行胆总管的胆囊管开口处缝合、胆道探查t管引流后痊愈。
4 结论
详细的病史资料、充分的术前检查、手术指征的严格把握,细致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预防胆囊切除术后黄疸的必要前提。
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黄疸需根据不同原因而行相应处理。
外科性黄疸要尽快明确诊断,争取手术时机,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从而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育林,龚仁华,徐正涛,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黄疸原因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8,20(2):131-132.
[2] 黄志强.黄志强胆道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25.
[3] 吴金术.临床胆石病学[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