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仿生机械鱼论文答辩秦欣共2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23
仿生机器鱼技术研究自然界中的鱼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对象,鱼类的运动方式、行为方式、环境适应性等都是人们经常关注的内容。
受这些启发,仿生机器鱼的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技术领域。
一、仿生机器鱼的定义究竟什么是仿生机器鱼呢?它是一种能够模拟自然界鱼类外形及运动方式的机器人。
正如其名称所暗示的那样,仿生机器鱼证明了人类已经可以从自然界中学习并将其应用于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装置或设备来运用于人工环境中,还可以是一种科学研究工具,在探索深海环境及鱼类行为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仿生机器鱼的研究内容仿生机器鱼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比如机械、电子、流体力学、生物学等,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形设计:仿生机器鱼的外形设计是整个研究的第一步。
与自然界中的鱼类相比,仿生机器鱼的形态需要更符合机器人的适用需要。
设计者们需要做出折中考虑,既能减小机器人的重量,又能提高机器人在水中的运动稳定性和水动力性能。
2、材料选择:仿生机器鱼的各部件需要支持与水密支持,还需要经得起海洋环境的各种考验,因此,各种材质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选择的材质需要同时具备轻便、强硬、防腐等特点。
3、运动方式:仿生机器鱼运动的方式和自然界中的鱼类有很大不同。
最近的仿生机器鱼运用了一种名为“阿克曼接头”的机构,用于保证仿生鱼在不同深度和遇到不同的阻力时都能灵活移动。
4、智能控制:仿生机器鱼的运动不是像简单机器人那样由人来遥控,而是需要一定的智能控制系统。
基于电子、智能控制等科学技术,在仿生机器鱼上实现智能控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三、仿生机器鱼的应用前景仿生机器鱼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考虑到它可以在深海环境中工作,以及在仿生鱼的形态和运动特性中,仿生机器鱼技术在探测和监测水下能源资源、海洋环境监测、海岸线防卫、水下救援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的可能。
此外,仿生机器鱼还有其它种种惊人的应用前景。
比如,仿生机器鱼可以被用于产生能量,尤其是在小型机器人中,可由仿生机器鱼中提取能量供给机器人的运动。
三自由度胸鳍仿生机器鱼设计及水动力学分析1.引言随着生物仿生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仿生机器人被设计出来。
其中,仿生机器鱼作为一种具有自主运动能力的仿生机器人,受到了广泛关注。
胸鳍是鱼类运动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具有独特的水动力学性能。
本文将设计一种具有三自由度胸鳍的仿生机器鱼,并对其水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
2.胸鳍仿生机器鱼设计2.1结构设计本文设计的仿生机器鱼胸鳍采用了三自由度设计,分别是俯仰自由度、滚动自由度和扭转自由度。
俯仰自由度用于控制胸鳍上下运动,滚动自由度用于控制胸鳍左右运动,扭转自由度用于控制胸鳍扭转运动。
这样的设计能够更好地模拟真实鱼类的胸鳍运动方式,提高机器鱼的运动性能。
2.2材料选择胸鳍的材料选择是影响仿生机器鱼水动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
在本文设计中,我们选择了轻量化、高强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胸鳍的主要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刚度和耐久性,适合用于仿生机器鱼的胸鳍设计。
2.3驱动系统仿生机器鱼的驱动系统是实现胸鳍运动的关键。
本文设计的仿生机器鱼胸鳍采用了电机驱动的方式,通过控制电机的转速和转向来实现不同自由度的胸鳍运动。
同时,我们还设计了合适的传动机构和控制系统,使得胸鳍的运动更加精准和稳定。
为了评估设计的仿生机器鱼胸鳍的水动力学性能,我们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通过建立胸鳍的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对其进行水动力学模拟,得到了胸鳍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水动力学性能参数。
通过模拟结果分析,我们发现,设计的仿生机器鱼胸鳍具有较好的水动力学性能。
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胸鳍能够有效地产生推进力和控制力,使机器鱼能够实现多样化的运动方式。
同时,胸鳍的运动对机器鱼的稳定性和操控性也具有良好的影响。
4.结论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三自由度胸鳍的仿生机器鱼,并对其水动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我们发现设计的胸鳍具有良好的水动力学性能,能够有效地产生推进力和控制力,提高机器鱼的运动性能。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设计,改进材料和驱动系统,使得仿生机器鱼能够在更复杂的水环境中实现更加灵活和高效的运动。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论文答辩报告尊敬的评委和各位领导:我是本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论文答辩的作者,首先感谢各位的光临和关注。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向大家介绍我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创新点,并回答您在评审过程中可能提出的问题。
1. 研究课题我的研究课题是关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中的某个具体问题。
我选择此课题的原因是它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待于深入研究。
2. 研究方法在研究中,我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通过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我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理论分析阶段,我运用了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等方法,对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
最后,我设计并搭建了实验平台,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并收集了实验数据。
3. 研究结果及创新点通过我的研究,我得出了以下几点研究结果和创新点:(1)详细介绍研究结果及创新点一。
(2)详细介绍研究结果及创新点二。
(3)详细介绍研究结果及创新点三。
4. 回答评审问题在论文评审过程中,我预计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并在此提前回答:(1)问题一:与已有研究相比,你的创新点在哪里?回答:与已有研究相比,我的创新点主要在于……(详细回答该问题)。
(2)问题二:你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回答:我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可以……(详细回答该问题)。
(3)问题三: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的?回答: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详细回答该问题)。
5. 结论与展望经过全面的研究和论文撰写,我得出以下结论:……(详细总结研究成果)。
同时,我也认识到我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展望:……(详细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最后,再次感谢评委和各位领导的关注和指导。
我的报告到此结束,我愿意回答您对我的任何问题。
谢谢!(以下为论文附录、参考文献等,不计入报告字数)致谢:在论文完成过程中,我受到了许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制作仿生机器鱼范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创造了许多仿生机器人,其中之一就是仿生机器鱼。
仿生机器鱼通过模仿鱼类的游泳方式和外形,能够在水中自由游动并执行特定任务。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制作仿生机器鱼的过程。
接下来,需要设计和制作机器鱼的外壳。
外壳一般由高强度的塑料材料制成,以确保机器鱼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根据选定的外形,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或传统的塑料制造技术来制作外壳。
在外壳中,需要安装电子设备和运动部件。
电子设备包括各种传感器和控制器,用于感知环境和控制机器鱼的运动。
运动部件一般包括电机和舵机,用于控制机器鱼的游动。
这些电子设备和运动部件需要精确安装和调试,确保机器鱼能够顺利运行。
为了使仿生机器鱼能够更好地模仿鱼类的游泳方式,还需要设计和制作鱼尾部分。
鱼尾通常由柔软的材料制成,例如薄膜或橡胶。
通过控制鱼尾的摆动,可以模拟鱼类的游动。
鱼尾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流体力学和动力学原理,以确保机器鱼能够稳定和高效地游动。
在安装完电子设备和运动部件之后,需要进行系统调试和测试。
通过程序编写和参数调整,可以使机器鱼具有预期的游动方式和功能。
在测试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机器鱼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当机器鱼设计和调试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实际的水中测试了。
在测试过程中,需要确保机器鱼能够稳定游动和执行特定任务。
如果机器鱼具有探测水质的功能,可以在实际水域中进行水质测试,并验证机器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起来,制作仿生机器鱼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过程。
它需要深入理解鱼类的游泳方式和外形特征,需要掌握电子设备和机械制造的技术,还需要进行系统调试和测试。
然而,成功制作出仿生机器鱼的成果将为人类对水下环境的探索和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技术。
EXCHANGE OF EXPERIENCE 经验交流摘要:目前,海洋、河流的污染状况日趋恶化,海洋、河流中污染物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严重。
论文设计一种仿生机器鱼,模仿鱼的游动,并搭建复杂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仿生机器鱼的自主游动、遥控游动和水体监测等功能。
本仿生机器鱼可以在水中长时间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风险,而且可以监测水体质量。
关键词:仿生鱼;水下机器人;模块化;多传感器一、系统总体设计本作品设计一种仿生机器鱼,模仿鱼的游动,并搭建复杂控制系统等,实现机器鱼的自主游动、遥控游动和水体监测等功能。
控制方式上,仿生鱼上安装红外光电开关等传感器,搭载32通道舵机控制器,蓝牙信号控制舵机,可实现仿生鱼在水中的受控游动,根据视频传输实时画面来控制,以适应复杂的使用环境,加强其可靠性程度。
机体中部设置主控板及电源,背部设置充电接口,尾部设置三枚舵机来实现机体的驱动动力来源,机体两侧的鱼鳍控制机体的上浮下沉,背部鱼鳍由舵机控制机体的运动趋势方向,头部及腹部配置多功能模块搭载平台,以根据不同需求搭载不同模块。
本仿生鱼上承载无线数据传输装置等,可实现图像拍摄、采集,将收集到的数据信号传输到中央处理设备并做出避障等动作,以及检测水体质量等功能。
二、硬件系统(一)测距模块机器仿生鱼头部壳载有模块化云台,搭载测距模块[1],测距模块主要包括:电源电路、超声波发射单元、超声波接收单元、声音报警单元、单片机最小系统等。
(二)蓝牙控制模块蓝牙控制模块包括(如图1所示):电源电路、继电器、单片机最小系统等。
蓝牙模块搜索蓝牙地址并连接,单片机最小系统接收到信号后控制主机的舵机控制板,控制板调取相应的指令库文件,执行相应的动作组,从而控制机身的运动。
(三)遥控单元遥控单元由控制电路、操纵器、无线数字传输单元和遥控接收机组成[2]。
操纵器采取按键识别,将每个按键对应的遥控指令转换成编码信号,并通过单片机的串口发出。
无线数字传输单元主要完成指令编码信号的调频和高频功率放大,然后由发射天线对编码信号进行发送。
仿生机器鱼的设计与控制方法研究摘要:仿生机器鱼是一种模仿鱼类运动方式和外形结构的智能机器人。
它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适应性,可应用于水下探索、水环境监测和救援等领域。
本文对仿生机器鱼的设计与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机器鱼的结构参数选择、运动模型建立和控制策略设计。
1. 引言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水下领域的不断探索,仿生机器鱼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机器人逐渐受到关注。
仿生机器鱼以其类似鱼类的流线型外形和灵活的运动方式,能够在水下环境中进行高效的工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仿生机器鱼的结构设计2.1 外形结构仿生机器鱼的外形结构应该模仿真实鱼类的形态,以获得更好的机动性和适应性。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鱼类生物学特征,并结合目标任务进行适当的优化。
常见的仿生机器鱼结构包括鱼头、鱼身和鱼尾三个部分,并且通常采用模块化设计,以方便维修和升级。
2.2 材料选择仿生机器鱼的材料选择需要具备一定的强度和柔韧性,能够承受水下环境的压力和扭曲。
一般采用水下耐腐蚀的材料,并根据需要进行防水处理和密封设计。
3. 仿生机器鱼的运动模型仿生机器鱼的运动模型是对其运动原理进行数学建模,以实现运动控制和路径规划等功能。
模型建立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仿生机器鱼的运动机制,并考虑水流、水压和机器鱼的物理特性等因素。
4. 仿生机器鱼的控制方法4.1 基于自主学习的控制方法基于自主学习的控制方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对仿生机器鱼进行训练和学习,提高其感知和决策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适应性控制,使机器鱼能够在不同环境下自主调整运动策略。
4.2 基于反馈控制的控制方法基于反馈控制的方法通过传感器获取机器鱼的状态信息,并根据设定的控制策略进行调整。
这种方法需要建立准确的控制模型,并进行实时的状态反馈和控制计算。
5. 仿生机器鱼的应用领域仿生机器鱼可以应用于水下探索、水环境监测和救援等领域。
在水下探索中,仿生机器鱼可以携带传感器进行海底地质勘测和海洋生物观察;在水环境监测中,仿生机器鱼可以监测水质、测量水流速度等参数;在救援领域,仿生机器鱼可以进行水下搜救和救援行动,提高救援效率。
“如果看到一只游动的鱼,你会想到什么?”如果有人问起这个问题,按照笔者的思维,准是会回答:“清蒸的的话会是非常的鲜美,红烧的的话口感应该会更加香。
”而带着同样的问题,笔者走进仿生机器鱼课题组,组员们给出的答案却超出了日常生活,他们的回答是:“看见尾鳍的一摆一动,勾起我们的是如何能进一步改进控制算法,在仿生鱼身上更完美地实现鱼类的波动推进方式。
”“用智能算法来理解鱼之乐”按预约的时间,笔者来到了仿生鱼课题组所在的办公室——自动化大厦9层906室。
课题组成员王硕研究员热情地将我们请到了十三层咖啡厅,点上一壶茶水,在茶叶的沉落之间,为我们一一讲述关于仿生机器鱼的话题。
仿生机器鱼的研究工作由复杂系统控制与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谭民研究员组织和指导,多名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共同合作开展。
一边品茶,王硕一边回忆起课题组的情况。
顺着时间的脉络,他将课题组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王硕告诉笔者:“仿生鱼作为课题组的研究内容,已经长达十余年之久。
最早是在2001年,谭民老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教授交流时,谈到是否可以将研究所智能控制算法应用于工业设计中。
受其启发,课题组开始了仿生鱼的研究。
”2001年算是探索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对鱼类的跟踪模仿。
到2003年前后,课题组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三维仿生运动阶段。
为了提高任务的环境适应性,需要机器鱼具有水中的三维运动能力,也就是需要机器鱼除了推进外还要能够上浮下潜,甚至维持某一深度。
课题组在已有多关节仿生机器鱼的基础上,总结设计了一种新型机器鱼,基于改变胸鳍攻角法,完成仿生机器鱼的俯仰和浮潜运动,设计的机器鱼既可实现俯仰和浮潜,响应迅速,动态特性好。
到2004年,课题组提出一种基于重心改变法的仿生机器鱼俯仰姿态与深度控制方法,用于实现机器鱼水中的浮潜运动。
据介绍,这种方法利用一种可调整位置的配重块结构,以改变机器鱼的重心位置,进而实现机器鱼俯仰姿态的调节。
毕业论文答辩报告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尊敬的评委、教师:我是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专业的学生XXX。
首先,我想对大家能够参与和聆听我的毕业论文答辩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过去的四年中,我一直在努力学习与探索,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为我的毕业论文做出了一些独特的贡献。
今天,我将向大家展示我所完成的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和指导。
在我毕业论文的研究中,我主要从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角度出发,对某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我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梳理,以了解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存在的挑战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掌握了相关背景知识之后,我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实验和模拟验证来验证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本次研究中,为了实现对某某问题的全面理解,我将研究分为了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我对某某问题的背景和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该问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其次,我详细阐述了研究的目标和研究方法,并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接着,我详细描述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以及仿真模拟的步骤和结果。
最后,我对实验和模拟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和启示。
在毕业论文的研究中,我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数据分析、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得以验证和分析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同时,我也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相关技术和软件工具,在研究过程中广泛地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通过这些方法,我获得了一些有趣和有意义的结果,这些结果对于解决某某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严格遵循了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的标准。
我将研究的思路和结论以清晰、简明的语言进行表达,并在论文中提供了充分的实验数据和图表来支持我的观点。
同时,我也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总结,提出了自己对于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改进方向。
总结而言,通过毕业论文的研究与撰写,我对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领域的某某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毕业设计(论文)单关节尾鳍推进式仿生机器鱼的设计与研究学院名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专业名称机械制造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Ⅰ、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单关节尾鳍推进式仿生机器鱼的设计与研究Ⅱ、毕业设计(论文)使用的原始资料(数据)及设计技术要求:单关节尾鳍推进式仿生机器鱼是由电机、舵机及其控制部分组成的机电一体化仿生设备。
1.功能指标:(1)完成前进、左右转弯和上浮下潜;(2)用遥控器控制,三档调速;(3)电池可充电。
2. 性能指标:(1)体积:300mm×100mm×150mm;(2)最大前进速度200mm/s;(3)最大下潜深度500mm;(4)续航能力2h;(5)转弯半径≤400mm。
Ⅲ、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内容:1、了解国内外仿生机器鱼的研究现状,完成调研报告。
2、进行市场调研,完成电机、电池、舵机、遥控器等部件的选型。
3、对机器鱼各功能单元进行划分和设计,完成机器鱼机械结构的三维建模。
4、完成需加工零件的二维图纸,并完成零部件加工。
5、零部件装配,调试及测试。
6、完成多种尾鳍外形、多种频率的驱动效率的实验研究。
Ⅳ、主要参考资料:[1]于凯.仿鱼推进的实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 35(11):117-121.[2]刘军考,陈在礼.水下机器人新型仿鱼鳍推进器[J].机器人,2000,22(5):427-432 .[3]梁建宏.水下仿生机器鱼的研究进展I——鱼类推进机理[J].机器人ROBOT,2002,24(2):107-112.[4] 梁建宏.水下仿生机器鱼的研究进展II——小型实验机器鱼的研制[J].机器人ROBOT,2002,24(3):234-239.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系)机械制造专业类班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时间:2013 年3 月4日至2013 年6 月11 日答辩时间:年月日成绩:指导教师:兼职教师或答疑教师(并指出所负责部分):系(教研室)主任(签字):注:任务书应该附在已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的首页。
仿生机器鱼的设计与控制第一章引言随着科技与工业的不断发展,生物仿生学逐渐成为了人们研究和开发的一个全新领域。
其中的仿生机器鱼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智能机器人,它可以在水中像真正的鱼类一样自由自在的游动,成为了海洋工程、水下探测等领域的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智能装备。
本文将对仿生机器鱼的设计与控制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章仿生机器鱼的设计2.1 仿生机器鱼的基本构造仿生机器鱼通常由几部分组成:尾鳍、背鳍、舵机、电池、控制板、水泵等。
其中,尾鳍是仿生机器鱼的关键部位,负责产生推进力,具有一定的弯曲和摆动能力。
背鳍是辅助产生稳定航行的结构,其摆动范围相对较小。
舵机主要用于控制尾鳍的运动,而控制板则负责接收指令并控制舵机、水泵等零部件的工作。
电池则为整个机器鱼提供能源。
2.2 仿生机器鱼材料的选择仿生机器鱼的材料选择对于其造型、机能以及寿命有着直接的影响。
欧洲研究人员曾使用电子芯片、橡胶及化学制品等材料制作出焊接的仿生鲟鱼,而美国的研究人员则在仿生鱼身上涂上柔软的电子皮肤,使其能够感受到水中的震动和水流的变化。
因此,正确选择材料将有利于提高仿生机器鱼的仿真度,从而增加其稳定性和寿命。
2.3 仿生机器鱼设计中的仿生原理仿生机器鱼的设计理论是以仿生学的生物学原理和机电工程学原理为基础的。
通过生物学原理对鱼类特点进行分析,如鱼类的外形结构、水下行动状态及其摆尾等,然后将这些特点结合机电工程学原理得出仿生机器鱼的设计方案。
第三章仿生机器鱼的控制3.1 仿生机器鱼的控制方法常见的仿生机器鱼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程序的控制,另一种是基于模拟神经网络的控制。
基于程序的控制是仿生机器鱼最基本的控制方式。
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仿生机器鱼的控制和运动。
而基于模拟神经网络的控制,则是采用类似于生物神经网络的结构来模拟仿生机器鱼的运动,以此来实现仿生机器鱼在水中的自主导航和智能控制。
3.2 仿生机器鱼控制的关键技术仿生机器鱼控制的关键技术包括控制算法、传感器、执行器、微型密码锁存器、模拟神经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