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1
现代农牧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牧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农牧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为了推动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提出了现代农牧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1.提升农牧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农牧业产业升级。
2.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提高农牧业产值。
3.增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具体措施1.加强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牧业现代化。
(1)研发推广高效、低耗、环保的农牧业生产技术。
(2)建立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3)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提高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
2.优化产业结构(1)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2)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
(3)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3.提升基础设施(1)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2)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3)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村活力。
4.培育人才(1)加强农牧业人才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2)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投身农牧业。
(3)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阶段(1)收集国内外农牧业发展资料,分析现状。
(2)走访基层,了解农牧业发展需求。
(3)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
2.试点示范阶段(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
(3)推广试点成果,全面实施。
(2)完善实施方案,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
(3)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社会认知度。
五、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1)制定相关政策,保障项目实施。
(2)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
(3)完善政策体系,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2.资金保障(1)加大财政投入,保障项目资金需求。
(2)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3)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3.组织协调(1)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孙忠萍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13期摘要:安徽省作为华东农业大省,其传统农业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现代农业理念成为了安徽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很好选择。
但是,在农业发展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就是现代职业农民发展的问题。
地方的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顶层的制度设计,遵从科学规律,同时还必须和国家的政策相结合,配合国家有关政策,才能最终保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完成。
本研究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安徽省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模式;安徽农业;农业信息化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791 绪论1.1 研究的背景随着近几年科技的发展,安徽省传统农业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全国各农业省份都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利用现代农业所带来的便利,应对现代农业所带来的挑战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现代农业理念成为了各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共同选择。
从2005起,每年政府的一号文件都会涉及“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可见发展现代农业既是国家战略的安排也是基层农业发展增产增收的实际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得益于高科技现代化生产带来的高产出率和高经济回报率。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可耕种土地面积严重受限的人口大国来说,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改造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发展模式的设计不但要考虑到地区农业基础,而且也要考虑到地区农业资源禀赋。
因此,地方的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顶层的制度设计,遵从科学规律,同时还必须和国家的政策相结合,从而保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完成。
本研究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及其他国家、地区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安徽省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约束的根本出路。
为了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制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一、目标和原则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坚持以下原则:(一)合理划分责任,强化协同配合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中央主要负责体系建设的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和管理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落实产业发展任务,支持地方间建立区域农业产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和示范等,收集和提供产业相关信息;地方要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各类科技资源,落实统一规划和区域布局下的相关任务,做好涉及本地的机构、设施、人员等相关条件保障工作;地方与地方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作,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分工明确的原则,共同推进本区域内的产业发展。
(二)遵循产业规律,推动协调发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合理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合理配置种植、畜牧、水产等产业间和区域间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促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条块结合,稳定、持续和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三)强化制度设计,建立内在机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从各个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出发,在内容设计、任务分解、协作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好系统化、制度化设计,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相互制约、相互协作;通过基地、人才、项目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1年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聘任人员考评结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2.03.05•【文号】农办科[2012]14号•【施行日期】2012.03.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1年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聘任人员考评结果的通知(农办科〔2012〕14号)各有关单位、各体系: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12号)和《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人员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农科教发[2009]9号)要求,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农业部组织开展了2011年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聘任人员考评工作。
现将考评结果予以公布。
附件:2011年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聘任人员考评结果二〇一二年三月五日附件:2011年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聘任人员考评结果一、水稻(一)首席科学家程式华中国水稻研究所信用评价:95.75;综合考评:优秀二、玉米(一)首席科学家张世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信用评价:97;综合考评:优秀三、小麦(一)首席科学家肖世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信用评价:99;综合考评:优秀四、大豆(一)首席科学家韩天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信用评价:98.75;综合考评:优秀五、大麦青稞(一)首席科学家张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信用评价:95;综合考评:优秀六、高粱(一)首席科学家邹剑秋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信用评价:99;综合考评:优秀七、谷子糜子(一)首席科学家刁现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信用评价:99;综合考评:优秀(二)岗位科学家八、燕麦荞麦(一)首席科学家任长忠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信用评价:99;综合考评:优秀九、食用豆(一)首席科学家程须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信用评价:99;综合考评:优秀十、马铃薯(一)首席科学家金黎平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信用评价:98;综合考评:优秀。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为了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国家提出并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为农业产业技术的创新和集成发展提供支持。
一、专项背景及意义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人口快速增长、食品安全问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压力,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强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以推动我国农业升级、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振兴。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出现的。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简称“农业科技体系”)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或管理模式。
在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和集成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就是通过资金、技术、政策等多种手段,集中力量支持加快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应用。
该专项的实施将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保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产业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二、专项目标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套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推广、应用于一体的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联合研究体系,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具体而言,该专项计划实现以下目标:(1)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核心基础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创新技术、成套拓展技术、标准化和统一测试、人才培养等领域形成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团队;(2)加快示范推广,以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合作组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主要载体,加快集成驱动发展,促进技术推广应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集成发展、促进资源调动和生态建设;(3)强化技术支撑服务,通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的指导和推动,以提高农业生产效果为目标,强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经营的撬动作用;(4)实现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创新,引导各大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企事业单位、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形成众多社会力量合作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深度开展、建设成效显著。
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3.08•【文号】农科教发[2011]3号•【施行日期】2011.03.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的通知(农科教发[201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厅(委、局、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12号)精神,在认真总结“十一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基础上,我部组织开展了“十二五”体系建设工作。
根据“十二五”体系岗位设置规范和综合试验站布局规划,按照遴选条件、遴选程序,经公示,确定了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233个功能研究室和1144个综合试验站,聘请了50名首席科学家、1051名岗位科学家和1144名站长。
现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2011-2015年)》予以印发。
附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2011-2015年)二〇一一年三月八日附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2011-2015年)一、水稻(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程式华1、育种与繁育研究室研究室主任:胡培松岗位及聘用人员:种质资源评价:何予卿(华中农业大学)分子育种:胡培松(中国水稻研究所)野生稻利用:颜龙安(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长江流域三系杂交稻育种:程式华(中国水稻研究所)长江中游籼型杂交稻育种:赵炳然(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长江中游红莲籼型杂交稻育种:朱英国(武汉大学)长江中游优质常规稻育种:黎用朝(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长江上游杂交稻育种:任光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长江下游粳稻育种:万建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华南稻区两系杂交稻育种:王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稻区三系杂交稻育种:谢华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华南稻区常规稻育种:陈志强(华南农业大学)东北南部粳稻育种:陈温福(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北部粳稻育种:潘国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中部粳稻育种:张三元(吉林省农业科学院)2、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彭友良稻纵卷叶螟防控:翟保平(南京农业大学)稻飞虱防控:傅强(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瘟病防控:彭友良(中国农业大学)病毒病防控:周雪平(浙江大学)杂草防控:陆永良(中国水稻研究所)生物防治:娄永根(浙江大学)东北区域综合防控:刘志恒(沈阳农业大学)长江流域综合防控:彭云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区域综合防控:朱小源(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螟虫防控:方继朝(江苏省农业科学院)3、栽培与土肥研究室研究室主任:朱德峰长江中下游区栽培与土肥:廖西元(中国水稻研究所)东北区栽培与土肥:赵国臣(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西南区栽培与土肥:熊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区栽培与土肥:邹应斌(湖南农业大学)稻田培肥:周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水分管理与节水栽培:朱德峰(中国水稻研究所)4、机械化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研究室主任:李革育秧与插秧机械:李革(浙江理工大学)生产全程机械化:马旭(华南农业大学)5、加工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卢淑雯稻米加工:卢淑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6、产业经济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浙江大学研究室主任:杨万江产业经济:杨万江(浙江大学)(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1、沈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隋国民2、铁岭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卢铁钢3、吉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吉林市农业科学院;站长:王孝甲4、通化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院;站长:赵基洪5、五常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闫平6、牡丹江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柴永山7、黑龙江垦区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技推广总站;站长:霍立君8、哈尔滨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张凤鸣9、徐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刘超10、扬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戴正元11、连云港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徐大勇12、南京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站长:王才林13、杭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金庆生14、嘉兴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姚坚15、金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钱秋平16、桐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桐城市水稻研究所;站长:汪向东17、宣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曹新国18、合肥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李泽福19、三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许旭明20、南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江文清21、赣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张红林22、萍乡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李季能23、南昌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陈大洲24、抚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吴强25、济宁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水稻研究所;站长:杨连群26、信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宋世枝27、恩施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站长:吴双清28、武汉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游艾青29、荆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荆州农业科学院;站长:周忠清30、衡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曾良贵31、常德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站长:王建龙32、岳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李平33、祁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站长:秦道珠34、江门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东省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刘朝东35、肇庆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张志中36、柳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覃凯旋37、南宁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站长:陈仁天38、海口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孟卫东39、三峡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站长:黄文章40、宜宾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林纲41、绵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王志42、内江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站长:陈勇43、南充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站长:谢树果44、贵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鹿占黔45、贵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陈文强46、永胜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奎丽梅47、德宏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董保柱48、汉中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冯志峰49、银川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站长:殷延勃二、玉米(一)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张世煌1、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郭庆法国内和温带外来种质评价与改良创新:李明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热带和亚热带种质资源引进与改良创新:李新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东北北部区域育种:曹靖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南部及内蒙古区域育种:王绍平(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黄淮南部区域育种:王振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黄淮北部区域育种:郭庆法(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西南山地育种:潘光堂(四川农业大学)种子扩繁与生产:王建华(中国农业大学)抗逆育种技术与种质创新:陈绍江(中国农业大学)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振营虫害防控:王振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病害防控:王晓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东北南部和华北区域防控:董金皋(河北农业大学)东北区域防控:晋齐鸣(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黄淮海区域防控:石洁(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西南区域防控:李晓(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控:陈捷(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室主任:赵明东北北部区域栽培:王立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南部区域栽培:赵久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黄淮南部区域栽培:李潮海(河南农业大学)黄淮北部区域栽培:董树亭(山东农业大学)西南山地栽培:刘永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分管理:肖俊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土壤耕作与改良:赵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营养与施肥:陈新平(中国农业大学)西北旱作栽培与综合管理:李少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抗逆栽培:王璞(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张东兴夏播区生产全程机械化:张东兴(中国农业大学)春播区生产全程机械化:孙士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刘丽萍深加工技术及副产物的利用:刘丽萍(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徐志刚产业经济:徐志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1、唐山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佟文悦2、石家庄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站长:张文英3、衡水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站长:谢俊良4、邯郸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孙海昆5、长治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李洪6、忻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站长:翟广谦7、蒙西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站长:高聚林8、赤峰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站长:霍剑锋9、通辽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张建华10、沈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站长:王延波11、铁岭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栾化泉12、丹东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站长:景希强13、吉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吉林市农业科学院;站长:王铁成14、通化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院;站长:董本春15、洮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边少锋16、辽源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辽源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张世英17、哈尔滨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王俊河18、绥化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南元涛19、克山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刘兴焱20、齐齐哈尔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张树权21、黑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巩双印22、佳木斯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站长:张亚田23、江苏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站长:袁建华24、东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站长:王桂跃25、宿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陈现平26、济宁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郭新平27、聊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聊城市农业科学院;站长:侯廷荣28、莱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莱州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柳京国29、潍坊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站长:白星焕30、德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张秀田31、浚县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常建智32、新乡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张学舜33、洛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沈东风34、漯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柳家友35、鄂西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站长:王黎明36、高桥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站长:陈志辉37、广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站长:胡建广38、南宁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玉米研究所;站长:程伟东39、重庆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杨华40、南充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站长:郑祖平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王秀全42、贵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站长:任洪43、遵义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贵州省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毕世敏44、曲靖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曲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黄吉美45、德宏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黄必华46、关中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站长:薛吉全47、榆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马向峰48、兰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樊廷录建设依托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站长:王永宏50、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站长:梁晓玲三、小麦(一)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肖世和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程顺和种质资源评价:张学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分子育种:夏先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杂种优势利用:赵昌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长江中下游育种:程顺和(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南方湿润区育种:马传喜(安徽农业大学)春麦区育种:肖志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北方干旱区育种:郭进考(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黄淮北部育种:刘建军(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淮南部育种:许为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种子扩繁与生产:肖世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建设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室主任:康振生地上虫害防控:程登发(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地下虫害防控:武予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锈病防控:康振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病毒病害防控:陈剑平(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穗部病害防控:马忠华(浙江大学)叶部病害防控:喻大昭(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根茎部病害防控:陈怀谷(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综合防控:陈万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3、栽培与机械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于振文长江中下游栽培:姜东(南京农业大学)黄淮北部栽培:王法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淮南部栽培:郭天财(河南农业大学)综合技术集成:于振文(山东农业大学)西南区栽培:汤永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冬春混播区栽培:高志强(山西农业大学)北方干旱区栽培:王志敏(中国农业大学)小麦高产创建:赵广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土壤施肥和水分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沈阿林土壤改良:张佳宝(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施肥技术:刘兆辉(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综合管理:沈阿林(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水分管理:段爱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营养与有害物监控:王朝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魏益民加工技术:卞科(河南工业大学)综合利用:魏益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贮藏技术与设施:尹成华(河南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建设依托单位: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研究室主任:韩一军产业经济:韩一军(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1、栾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站长:李俊明2、衡水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衡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陈秀敏3、保定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站长:李雁鸣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站长:马永安5、沧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站长:赵松山6、邢台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景东林7、山西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张定一8、内蒙古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站长:李元清9、东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邵立刚10、徐淮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陈荣振11、沿海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高德荣12、沿江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马鸿翔13、苏中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王伟中14、沿淮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张平治15、亳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XXX民16、六安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六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姜文武17、宿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吴兰云18、德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盐碱土改良试验站;站长:林治安19、临沂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刘飞20、菏泽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李思同21、滨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农业科学院;站长:耿爱民22、泰安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吴科23、烟台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姜鸿明24、聊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聊城市农业科学院;站长:王怀恩25、潍坊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张其鲁26、漯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廖平安27、南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李金榜28、开封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站长:牛本永29、安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杨春玲30、信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陈金平31、濮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濮阳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赵继文32、商丘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商丘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站长:胡新33、驻马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朱统泉34、周口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李新平35、新乡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站长:赵宗武36、洛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高海涛37、武汉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高春保38、襄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站长:王志顺建设依托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站长:余国东40、绵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李生荣41、成都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杨武云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站长:黄辉跃43、贵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站长:何庆才44、云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于亚雄45、楚雄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站长:邹萍46、咸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张安静47、杨凌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站长:高翔48、甘肃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鲁清林49、河西走廊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站长:柴守玺。
2024年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方案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新时期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功能、探索农民持续增收新机制的重要平台。
为有序有力有效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水平,根据《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等7部门关于印发〈省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度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通知》和《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
县立足县情,坚持生态立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龙头,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按照“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中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融合、辐射带动有力”的要求,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提升融合、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联农带农益农、品牌宣传”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体现农业特色、引领城乡农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创建目标(一)强基础补短板提升发展质量围绕蛋鸭、李梅产业,强基础补短板。
大力推广蛋鸭养殖、稻鸭共生、种养结合、李梅赏花采摘、李梅文化展示等农旅结合项目,推动研学观光旅游,蛋品加工,李梅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园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优化调整县域产业结构,提升主导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力争“十四五”末,建成全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蛋鸭笼养和稻鸭基地以及李梅标准化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超80%,实现产业园年总产值超过10亿元,主导产业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50%以上的目标。
(二)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促农增收创新利益融合方式,通过示范推广“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农户入股”“产业联盟”等利益联结形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含脱贫户)建立土地流转、就业务工、带动生产、帮助产销对接,资产入股、收益分红等多种类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收益。
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绩效评估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财政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09.09•【文号】农办财〔2015〕54号•【施行日期】2015.09.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绩效评估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5〕54号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07年以来,农业部、财政部依托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优势力量和资源,启动建设了以50个主要农产品为单元、产业链为主线、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
为客观评价体系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发、示范转移、应急技术服务、决策咨询、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管理及使用等方面的绩效,特别是在引领和支撑农业产业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体系管理,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12号)、《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410号)有关规定,农业部、财政部委托中国科学院第三方评估研究中心(下文简称“评估中心”),自2015年8月起对体系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估工作。
为做好体系绩效评估工作,此前我们已经组织各体系进行了自评估。
请此次绩效评估中抽查到的有关单位和体系,按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绩效评估工作方案》(附后)要求,积极配合评估中心做好体系绩效评估有关工作。
附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绩效评估工作方案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2015年9月9日附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绩效评估工作方案为做好“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规划与建设工作,农业部、财政部委托中国科学院第三方评估中心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制定本方案。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市、县(市、区)农委(畜牧、水产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步伐,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核心竞争力,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农委研究制定了《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开展现代农业关键与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尽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核心竞争力,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农科教发〔2007〕12号)和省农委、科技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皖农科〔2007〕257号)精神,决定对我省优质农业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联合攻关、提升能力、促进发展为总体思路,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建立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促进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1、优势农产品优先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产品选择上坚持优势农产品优先的原则,按照产业发展内在规律,优化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确体系建设目标1.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加强农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2.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围绕粮食生产、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开展农业科技攻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 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和应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4.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链附加值。
二、优化体系建设架构1. 完善组织架构。
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发展的格局。
2. 明确职责分工。
明确各级体系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职责,形成合力。
3. 加强部门协作。
农业、科技、财政、教育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三、强化科技创新能力1. 加大研发投入。
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研发,提高研发投入强度。
2. 强化基础研究。
围绕农业关键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四、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1. 加强农业科研队伍建设。
选拔优秀人才,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农业科研队伍。
2. 实施农业人才引进计划。
吸引国内外优秀农业人才来华从事科研、教学和推广工作。
3.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完善政策支持体系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省财政厅(二〇〇九年四月)为开展现代农业关键与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尽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12号)和省农委、科技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皖农科[2007]257号)精神,决定对我省具有创新优势的优质农业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联合攻关、提升能力、促进发展为总体思路,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建立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促进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1、优势农产品优先原则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进行构建,在产品选择上坚持优势农产品优先的原则。
按照产业发展内在规律,优化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治、土壤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
2、联合攻关原则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坚持联合攻关的原则。
改变过去注重产业发展中单个环节攻关为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系统攻关;改变过去注重单个单位攻关为聚集和整合本领域优秀骨干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加速提升产业技术研发水平。
3、资源共享原则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坚持成果、设施及项目资源共享的原则。
体系内科研人员须积极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项目、科研设施资源,充分利用体系建设平台,集中力量对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与共性技术进行攻关集成,确保产业发展不断获取科技支撑。
4、强化协同原则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分工坚持协同原则。
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路,省农委负责体系建设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和协调管理,组织全省优势力量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和示范等,收集和提供相关信息;指导和帮助市、县落实产业发展任务。
各市、县要认真落实统一规划和区域布局下的相关任务,做好涉及本地的机构、设施、人员等相关条件保障工作。
5、优选人才原则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队伍建设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
选拔和聚集一批优秀骨干人才,通过制度化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长期稳定、精干高效、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目标和任务(一)目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按照我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省内优质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促进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任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整合优质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进行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收集、分析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
三、组织结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二个层级构成。
(一)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针对每一类优势农产品,设置一个省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一个首席专家岗位与一个首席推广专家岗位。
每一个省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若干个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功能研究室设一个研究室主任岗位和若干个专家岗位。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和专家岗位主要依托省级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委属有关事业单位产生。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主要职责是:从事产业技术发展需要的基础性工作;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与集成,解决产业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产业技术人员培训;收集、监测和分析产业发展动态与信息;开展产业政策研究和咨询;组织相关学术活动;监管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运行。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不作为法人单位。
建设依托单位须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条件、综合能力较强的创新团队、较高的管理水平和积极性。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专家、首席推广专家由省级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委属有关单位提出建议名单,在征求同领域专家意见,并在本单位公示后,报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评议、公示后,由领导小组审批确认。
首席专家会同首席推广专家根据我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研究领域优势特点、技术需求、以往承担农业科研任务等情况,在现有部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农作物改良分中心等建设依托单位中,选择推荐功能研究室及建设依托单位建议名单报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评议、公示后,由领导小组批准。
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由首席专家会同首席推广专家根据因事设岗的原则,按照产业内设育种繁育、栽培(饲养)土肥(饲料)植保(防疫)、产后处理与加工和设施设备及产业经济领域的要求负责提名,在征求功能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意见,并在本单位公示后,报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评议、公示后,由领导小组批准。
同一功能研究室的专家岗位由不同单位人员组成,首席专家和首席推广专家可分别兼任其中一个专家岗位。
(二)综合试验站根据每一类农产品的区域生态特征、市场特色等因素,在主产区设立若干个综合试验站,每个综合试验站设一个试验站站长岗位。
综合试验站主要依托市、县农科所、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技推广机构产生。
综合试验站主要职责是: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并协助处理相关问题。
综合试验站由各市农委(畜牧兽医局、水产局)会同相关部门根据我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并考虑生态特性、优势区域代表性等情况,推荐综合试验站及建设依托单位和站长建议名单报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评议、公示后,由领导小组批准。
四、管理运行(一)管理架构在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根据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的原则,由省农委会同相关部门成立安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省农委)、执行专家组和监督评估组。
各组成部分人员不相互兼任。
领导小组依托现有省农科教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吸纳产业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
负责审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估体系建设状况及其贡献。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建立管理平台,动态监管各体系运行管理情况。
执行专家组由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首席专家、首席推广专家、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代表共同组成。
负责实施本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任务,组织开展相关科技活动,指导和监督各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开展活动。
监督评估组由行业管理部门、主产区政府主管部门、相关学术团体、推广机构、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代表以及财务和管理方面专家组成,分产品(领域)分别成立。
负责对体系中科研人员职责履行情况和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含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进行监督、评估。
(二)运行模式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每五年为一个实施周期,实行“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模式。
1、规划确定。
各产业技术体系在建设启动之年,由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专家、首席推广专家组织本体系内人员,全面调查征集产业技术用户,包括主产区政府部门、推广部门、行业协会、学术团体、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经执行专家组讨论梳理后,提出本产业技术体系未来五年研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与年度计划,报领导小组审议后下达。
2、任务执行。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专家、首席推广专家根据审批下达的本产业技术体系五年研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与年度计划,制定任务分解方案,经执行专家组讨论通过后,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本体系内各功能研究室和专家岗位、综合试验站和站长岗位。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和首席专家、首席推广专家与领导小组签订任务书;功能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和研究室主任、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和站长,分别与本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专家、首席推广专家签订任务委托协议书。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根据任务书和任务委托协议书开展相关研究与试验示范工作,并通过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
执行过程中,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向相关部门(单位)提出支持立项建议,促使相关基础研究成果与体系内的研究相互衔接。
综合试验站收集、分析和整理本区域生产实际问题、技术需求信息和疫情、灾情等动态信息,及时反馈到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经会诊并提出明确意见和建议后上报省和国家有关部门。
3、绩效考核。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内部绩效考评制度。
在首席专家和首席推广专家任职期限内,由监督评估组根据考核指标,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专家、首席推广专家进行不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考核结果,对未完成任务指标或完成不好的,提出整改要求。
每年度由首席专家会同首席推广专家根据考核指标,组织对功能研究室和研究室主任及专家岗位、综合试验站和站长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以各产业发展取得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核心指标,每五年对各产业技术体系进行一次综合考核,实行动态管理。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种。
综合考核优秀的,予以奖励,综合考核不合格的,调整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专家、首席推广专家资格,同时,根据功能研究室和研究室主任及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和站长的考核结果,及时进行相应调整。
五、实施步骤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一个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多方支持,共同参与完成。
2009年首批启动15个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由15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60个左右功能研究室、120个左右专家岗位和75个左右综合试验站组成,15类农产品分别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生猪、奶牛、茶叶、大宗蔬菜(含食用菌、西甜瓜)、水果、大宗淡水鱼类、肉牛、肉羊、家禽。
根据我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至2010年,逐步建立30个左右主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设置30个左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120个左右功能研究室、240个左右专家岗位和150个左右综合试验站组成。
六、保障措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在现有体制下,积极探索建立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新路子,是提升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需要省直相关部门和市、县政府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在资金、人员、设施条件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