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刘维佳住村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0
刘维佳是一面镜子
高明义
【期刊名称】《党的生活(黑龙江)》
【年(卷),期】2011(0)8
【摘要】6月19日,《人民日报》第五版拿出大半块版的版面刊登了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写的《沁县温庄下乡住村笔记》。
此事虽然已经过去一月有余,但至今网评不断、赞誉不止。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这本是一项再普通不过的正常工作,写下几页笔记也谈不上是工作创新,但刘维佳为什么成为新闻人物呢?翻开这篇4000多字的《笔记》可以发现,刘维佳深入基层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
他'村不扰民,县不扰官',不要'地陪',不带秘书,自带被褥,悄悄进村,吃住在农家,自付伙食费;直奔田间地头与正在干活儿的农民对话,在农民家里开座谈会。
他发现,'乡村的老年农妇也面临着通胀的现实压力'、
【总页数】1页(P1)
【作者】高明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刘维佳: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用科学规划指导恢复重建
2.刘维佳:本色做官执着做事真诚做人
3.刘维佳:要对“不严不实”问题动真碰硬
4.刘维佳:为云南跨越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5.刘维佳: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副省长下乡记作者:褚朝新来源:《决策探索》2011年第13期副省长突然造访,让山西省长治市的一个贫困村温庄热闹了起来。
4月26日,山西副省长刘维佳没跟各层官员打招呼,自带被褥,悄悄到了温庄。
走访农民,吃住在农家。
他注意到一些问题刘维佳随后又两次到该村。
该村也成为当地各级干部造访的“热点”。
而之前副省长注意到的一些问题,迅速得以解决。
新的发展项目,也在快速上马中。
穿着一双帆布球鞋,6月23日,两鬓斑白的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走走看看,连着走了三个多小时。
在玉米地里,温庄村支书霍敬德有些跟不上,紧跟着刘维佳的册村镇党委书记张鹏,满脑门汗。
下一个小坡,刘维佳和霍敬德相互搀扶了一下。
这是刘维佳第三次造访贫困村——长治市沁县册村镇温庄。
4月26日,事先没与市县乡打招呼的刘维佳,悄悄到了温庄。
随行的,只有山西省扶贫办两名官员和一名司机。
这一趟,刘维佳帮农民种玉米,吃了农家饭,夜宿农家,两天的调查他发现了诸多影响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问题。
5月25日、6月23日,刘维佳又两访温庄。
6月19日《人民日报》摘登了刘维佳的部分下乡日记,引起社会关注,“干部下乡”成为探讨热点。
而在副省长突访的地方,基层官员“既惊又喜”,也带来了一些连锁反应。
突访贫困村看来乡村的老年农妇也面临着通胀的现实压力,这也是今年经济工作必须应对好的首要问题——刘维佳日记。
4月26日那天,60岁的霍敬德第一次见到了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
接到电话通知时,刘维佳乘坐扶贫办的公务车,已进了村。
随行的是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昆明和该办一名处长。
沁县是刘维佳对口联系的省级贫困县。
贫困村温庄,全村76户276口人,人均年收入只有1700余元。
霍敬德一眼就认出了刘维佳,说他“跟电视上一样一样的”。
4月26日,刘维佳一见霍敬德,就要求先给他安排点农活干。
霍敬德说,现在村里多数农户都用农机种地了,到地里也插不上手,还是别去了。
站在村道上刘维佳发现,对面山上有人在用牛种地,提出就去那里帮忙。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堂笔记一、第一单元。
1. 作者简介。
2. 字词积累。
-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 行辈(háng):排行和辈分。
- 惮(dàn):怕,畏惧。
- 撺掇(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 凫水(fú):游泳。
3. 文章结构。
- 开端(1 - 3):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为看社戏作铺垫。
- 发展(4 - 30):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归航偷豆。
- 高潮(31 - 40):看社戏的部分,如月下看戏的描写很精彩。
- 结局(41 - 49):六一公公送豆。
4. 主题思想。
- 文章通过描写“我”和小伙伴们夏夜乘船去看戏的经过,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
5. 写作特色。
- 景物描写生动: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既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优美,又烘托出“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1. 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2. 字词积累。
- 盏(zhǎn):量词,用于灯。
- 登时(dēng shí):立刻。
- 糜子(méi zi):一种形状像小米的谷物。
3. 诗歌结构。
- 回延安:写诗人阔别十年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
- 忆延安: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
- 话延安: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 赞延安:描绘延安新貌,赞美延安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变化。
- 祝延安:表达诗人对延安的美好祝愿。
4.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诗人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对延安人民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乡士中国》读书笔记每一章
读书笔记**
这一章让我想起了村里的老人们。
我们村的刘爷爷,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也没读过什么书。
他总是跟我们这些小辈说:“俺们在这村里,用不着那些文绉绉的东西,能种地、能养家就行。
”
有一次,刘爷爷的孙子从城里给他带了本画册,想让爷爷多看看,增长点见识。
刘爷爷拿着画册,看了半天,摇摇头说:“这上面画的啥,俺看不懂,还不如俺去地里看看庄稼。
”
孙子就耐心地给他解释:“爷爷,这画册里有好多好看的风景,还有有趣的故事呢。
”
刘爷爷还是不感兴趣:“俺知道咱村的山山水水,知道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收割,这就够了。
”
后来,村里要搞个农业技术培训,发了些资料。
刘爷爷拿着那些资料,犯了愁:“这字俺都不认识,咋学呀?”
这时候,村里的年轻人就主动帮忙,给刘爷爷讲解。
慢慢地,刘爷爷也能了解一些新的农业知识了。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在乡土社会,虽然文字不是那么迫切需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学点知识,多认识些字,还是有好处的。
总之,文字下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得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文字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才能更好地推广。
珍珍住在木岗村读书笔记
《〈珍珍住在木岗村〉读书笔记》
嘿,最近读了本叫《珍珍住在木岗村》的书,可有意思啦,得和你们唠唠。
书里讲的珍珍呀,就住在那个叫木岗村的地方。
我就想象着那村子得是啥样儿呢,是不是到处都是高高的木岗子呀,哈哈,其实还真不是啦。
我记得书里描写珍珍家的小院,那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呀。
珍珍家的院子里有棵老枣树,那枣树可粗啦,珍珍说她和小伙伴们经常在树下玩捉迷藏呢。
我就仿佛看到珍珍那小丫头,趁着大人不注意,哧溜一下就躲到枣树后面去了,眼睛还滴溜溜地转,想着可别被小伙伴们发现咯。
然后那些找她的小伙伴呀,在院子里这儿瞅瞅,那儿看看,喊着:“珍珍,你在哪儿呀?”那场面,可热闹啦。
还有哦,木岗村有条小溪流,珍珍可喜欢去那儿啦。
书里写她会在溪边捡那些漂亮的小石头,有时候还会脱了鞋,把脚丫子伸进水里,感受那凉凉的溪水,溅起一串串小水花呢。
我就想起我小时候去乡下姥姥家,也有那么一条小溪,
我也和小伙伴们干过同样的事儿呀。
那时候我们也是嘻嘻哈哈的,互相泼水玩,结果回家都被大人骂了一顿,说弄湿了衣服会感冒呢。
珍珍在木岗村的生活可真是丰富多彩呀,她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上学,一起帮着大人们干活,虽然有时候也会闹点小别扭,但过不了多久又和好如初啦。
读完这本书呀,我感觉就像跟着珍珍在木岗村生活了一回似的。
我也好想去那样的村子住住呀,体验体验那种淳朴的乡村生活,和小伙伴们在枣树下玩耍,在小溪边嬉闹。
嘿嘿,这就是我读《珍珍住在木岗村》的一些小感受啦,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呀!下次要是再读到这样有趣的书,我还得和你们分享呢。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七单元笔记
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乡村游泳》。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了小学生小兴和他的家人去乡村游泳的故事。
第一课是《回乡村游泳》,故事中小兴和他的爸爸妈妈回到了小兴的故乡,他们在村里的河里游泳。
小兴看到了很多久违的景象,感到非常开心。
第二课是《送“佳”字给乡亲们》,故事中小兴和他的家人帮助村里的人写好一张大字“佳”。
他们体验了写字的乐趣,并把自己写好的字送给了乡亲们。
第三课是《乡村诗人》,故事中小兴帮助村里的一位诗人找到了灵感,写下了一首有关乡村美景的诗。
小兴从中学到了诗歌的魅力和创作的乐趣。
第四课是《送给村民的礼物》,故事中小兴利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亲手制作了一串美丽的花环送给了村民们。
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礼物,并对小兴的才艺赞叹不已。
第五课是《清清的水》,故事中小兴跟爸爸妈妈一起去河边,他发现河里的水非常清澈,他和小狗一起在水里玩耍。
通过这个故事,小朋友们了解到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第六课是《小狗游泳》,故事中小兴和小狗一起在河里游泳。
小狗游泳的样子让小朋友们觉得非常有趣,也提醒了他们在水中游泳时要注意安全。
在这个单元中,小朋友们通过阅读故事了解到了乡村的美景和乡村生活的快乐。
同时也学到了一些有关水的知识和安全常识。
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小朋友们可以培养对乡村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一个人的村庄》读书笔记《一个人的村庄》读书笔记(通用21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个人的村庄》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人的村庄》读书笔记篇1和那些偶尔路过村庄,看到几个生活场景便激动不已,大肆抒怀的人的人相比,作者看到的是一大段岁月——袒露着生活原色,流淌着真实的岁月。
一棵草,一朵花,一棵树,一堵墙,一条路,一扇门,一只猫,一条狗,一匹马,一阵风,一朵云,一场雪。
这些平凡到不起眼的东西,都有它们存在的意义,意义是什么我们无法诠释得清,但因为有它们的存在,才构成了我们充盈的世界,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这些东西于人而言,就是我们漫长岁月中的一砖一瓦。
黄沙梁于作者而言,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要丰富许多,在他的村庄世界中我看到了万物的魂和根,一个村庄人的大半辈子,一个村庄里昼夜不停,匆匆流逝的时间,日夜操劳,不知疲惫的大地,以及刻在土块,车轮,院门,麻袋,木棍,炊烟,甚至乎一颗小草,一粒尘土上细微而明显的痕迹。
村庄的事物都被作者赋予了思想,鲜活而立体。
在越拉越长的记忆中,或欣喜,或细腻,或平静,或惆怅,这个村庄早于无形中和村庄人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人魂牵梦绕。
读完这本书,感觉整个人变得很通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抬头望向窗外,凝视一草一木时,心中不知为何就冉冉升起了敬畏和怀念,迎面送来一阵微凉的风,我贪婪的希望它再多停留一会儿,可是它不曾为我而停留,或许它曾在某个地方驻足,静静的不留痕迹,只是没被我们发现,像书里写的,它只是太小的事情,只能发生在一个人心里。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的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读到这段话时,会有一种莫名的伤感,像被什么东西猛然的揪了一下,感触万千,原因——不详。
乡下人家课文笔记第一章:乡下人家的生活1.1 农村的环境•描述农村的自然环境,如山水田园,空气清新等。
•乡下人家的房屋结构,简陋但温馨。
•农田的分布和农作物的种植。
1.2 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农村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常常从事田间劳动。
•描述农村人家的日常生活,如早起劳动、饭后休息等。
•农村人的自给自足生活方式,如自种自吃,自制衣物等。
第二章:农村人的价值观2.1 传统观念•农村人家对家庭的重视,家庭的团结和睦。
•农村人对土地的依赖和尊重,认为土地是生活的根基。
•乡村人的勤劳和节俭观念。
2.2 乡村人的乐观品质•描述农村人家的乐观、豁达的性格。
•对生活困难的积极面对,从灾难中寻找生活的希望。
•乡村人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第三章:乡下人家的故事3.1 农村人的励志故事•描述乡下人家中成功的励志故事,如乡村创业、通过努力改变生活等。
•引用真实案例,让人们对乡下人家的生活有新的认识。
3.2 农村人的传统文化•介绍乡下人家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如农民画、民间歌曲等。
•提到传统文化对乡下人家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第四章:现代农村发展4.1 现代化的乡村•描述现代农村的发展变化,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等。
•引用数据和统计,说明现代农村建设的成果。
4.2 农民创业与乡村振兴•讲述农村人创业的机遇和挑战,如农村电商、农业旅游等。
•引用实例,说明农民创业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
第五章:乡下人家的美好未来5.1 环境保护与乡村美化•强调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保护水资源、改善空气质量等。
•介绍农村美化的项目和计划,如绿化、卫生整治等。
5.2 农村教育与人才培养•提到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如农村学校建设、农村教师培训等。
•引用农村教育的成功案例,如农村学生获得前沿科学知识等。
以上是关于乡下人家的课文笔记,通过对农村环境、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农村发展的描述,展示了乡下人家的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展望。
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沁县温庄下乡住村笔记编者按:“十二五”开局之年,农业农村工作难度不小,挑战空前。
本报摘登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同志的“下乡住村笔记”,通过他笔下一个个鲜活事例,我们更加真切感受到当前“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缓慢”的现状,更加深刻认识到“强农惠农政策不能变,力度不能减”的重要意义。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面对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只有沉下心来,深入一线,才能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掌握当前农村工作的实情,把握‚三农‛工作的主动权。
化解农业农村发展的难题,应多一些这样脚踏实地的调研。
这些年我经常下乡,有时起早贪黑一天跑五六个县,但往往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了解实情不多,研究难题不透。
最近省委对干部下乡住村作出了具体安排,这才使我弥补了以往农村调研的缺憾。
尽量‚村不扰民、县不扰官‛2011年4月26日,晴转多云,西北风三四级转五六级,一大早我就赶赴山西沁县的温庄。
这一次可算得上‚轻车简从‛,不但没带秘书,而且是搭乘省扶贫办的公用车,只是带上了住村所需的被褥。
为避免层层陪同,不干扰市县乡同志的工作,也就一概没和他们打招呼。
我是想一竿子插到底,悄悄在村里- 1 -住下,尽可能做到‚村不扰民、县不扰官‛。
上午9点刚过,我们来到了册村镇温庄村。
这是长治市沁县东南部的一个贫困小山村,村民的房子依地势而建,全村70多户200多口人,主要种植玉米和谷子,去年人均收入1700多元,在册村镇属收入偏下,但也不是最穷的村。
农机作业涨价,农民用牛耕地进村后我没有先找住处,第一件事就是向村支书老霍提出,‚现在正忙着春耕,吃住的事情不急,先给我安排点农活干吧。
‛村支书老霍60来岁,朴实厚道,不想让我去,‚那里看着近,可走起来很远,要绕过沟底才能到对面山上。
‛我坚持要去,‚没关系,我不怕走路,今晚就住在你村了,时间肯定够用。
‛真的是绕了挺远的路,我们才走到用牲畜种地的地头。
一位60多岁的老汉赶着一头‚西门达尔‛品种的牛,两位老大娘跟在犁的后面种玉米,两亩多的地块已种过半。
这样一幅老者‚农耕图‛,使人心情沉重,但这又的确是当今农村的现实。
我上去和老汉搭话,他和我打着手势。
点种的老大娘解释说,‚他的耳朵聋,20多岁就听不见声音了‛。
牛犁停了下来,老霍上前说明了我们的来意,三位老人挺高兴。
和我说话的老大娘今年68岁,和善而热情,我们边说话边跟着牛犁种起了玉米。
和我同去的省扶贫办主任刘昆明在前点玉米种子,我提着一只筐在后施化肥,干了一会就满头冒汗。
我把外衣脱下,扔在了地头的草丛中,老大娘马上拾起衣服抱在怀里。
这个小小- 2 -的细节让我感动。
‚西门达尔‛牛吃力地拉着犁,但很听使唤。
老大娘告诉我,‚这头牛再过10来天就要下牛犊了,不能让牛犁走得太快,怕累坏了它。
‛我不由地问,‚为什么不用农机种地呢?‛另外一位老大娘接过话,‚今年农机种地的价格每亩又涨了10块钱,柴油、种子、化肥的价格都涨了不少,玉米涨价还没有农资涨价高,用牛种地也是为了少花点钱。
‛看来乡村的老年农妇也面临着通胀的现实压力,这也是今年经济工作必须应对好的首要问题。
‚百亩喷灌‛及‚千女水库‛的尴尬种地时节,村里的午饭要到中午1点多才吃,上午可利用的时间比较长。
我想知道农户的存粮有多少,就走进了村支书家的仓房。
两袋面粉是从集市上买的,我还发现十几根崭新的喷灌水管放在墙角,得知前年温庄新上一个谷子喷灌项目。
顺藤摸瓜,我来到村北头,喷灌面积有100余亩,地里的喷灌管整齐完好,但看不出用过的痕迹。
我询问,‚天这么旱为啥不喷灌?‛老霍环顾左右,‚电表坏了‛。
后来,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告诉我,这个‚百亩喷灌‛项目建成后一直未用,可能是机井和管线连接有问题。
站在机井盖上,我看到东面七八公里处有一座水库,蓄的水还不少。
‚那是‘千女水库’,1958年上千名妇女修建的,早- 3 -些年渠道就坏了,有水也用不上啊!‛老霍望水兴叹的心情溢于言表。
‚百亩喷灌‛和‚千女水库‛如此尴尬的境地,暴露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个盲点,项目建设必须解决好配套、使用和管理的问题,否则就是劳民伤财。
沁县虽然是全省少有的富水县,但工程型缺水和水利工程利用不好的问题同时存在,这是个共性问题。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不仅要增加投入建设工程,而且还要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及机制。
进村第一顿饭吃得很香从地里回来已中午1点多,支书的老伴在灶屋煮好了面条。
上午干农活,山路也走得多,加上没有菜,我吃了两碗面还觉得不饱,又连吃两个土鸡蛋。
没有人陪餐,也没有客套,午饭只用了10多分钟。
相比之下,在一些公务活动场合,吃饭成了浪费时间和金钱的负担。
其实这种负担‚两头都难受‛,改变公务接待的办法可以很简单,就是一不要人陪,二要自己掏钱。
做到这两条,‚吃喝顽症‛就能迎刃而解。
党支部民主生活会记录饭后,我来到副支书的家。
副支书当过兵,厚道真诚又不失精明,普通话说得也不错。
他从屋里找出几本材料,有支部生活会记录簿、党员办好事登记簿,还有红白理事会活动记录簿。
- 4 -我对这些原汁原味的‚乡土文本‛很感兴趣。
翻到村支部最近一次民主生活会的记录,2010年12月15日,内容是对支书、副支书等3位村干部进行无记名投票评议,3位均得15张‚工作成绩肯定票‛。
可见温庄党支部是得到党员信任的。
我又往前多翻了几页,2010年1月9日,温庄支部生活会的内容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记录了一位叫郭晋宏的党员发言,‚我今年经常在外打工,很少参加组织生活,更谈不上起带头作用或帮助群众,希望大家给我提出宝贵意见,给予帮助。
‛接下来还记录了一位叫霍守英的党员发言,‚我作为一名女党员,也很少参加生活和组织会,只认为搞好自己的家庭就行了,对村里的事不闻不问,今后一定要努力工作。
‛无需多说,两位党员直白的话,客观反映了一些地方农村党员的现状。
家境贫困的村会计随后,又到了村会计家,因为老霍刚才说村里其他档案资料由会计保管。
会计家里有5口人,3个女孩,大女儿是妻子改嫁带过来的。
两间石头砌成的窑洞是曾祖父在民国初年建的,他弟弟在外面打工,耕地留给了会计种。
我问,‚你为什么不出去打工?‛会计无奈地说,‚大女儿上小学二年级,二女儿上学前班,村里没有学校,到外村上学得有大人来回接送,最小的女儿刚出生,离不开人。
‛他家种9亩地,玉米亩产500多斤,谷子亩产300来斤,- 5 -还有5.3亩退耕还林地,加上当会计的工资,全家人均年收入也就是1000来块钱。
愁眉苦脸的会计才36岁,头发花白驼着背,可见生活压力确实不轻。
一个农户种13块地饭后,在会计家里,我见到了土地承包和户籍档案。
全村1500亩耕地,地块非常小而且特别分散。
一位叫李苏维的农户,家里28.89亩耕地,由13块组成,最大的一块5.62亩。
会计说,‚这些耕地都是自然地块,分地的时候亩数用步来丈量,好地240步一亩,坏地270步一亩‛。
这些鲜活的情况提醒我,山区丘陵的农村需要小型农机具,土地规模经营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不能一刀切。
尤其是每亩地的实际面积并不一样,更使我体会到农村的数字概念有较大弹性,甚至可以由村里人约定俗成。
户籍档案因多年没人查看,许多页粘到了一起。
我翻来翻去,看不出农村人口的流动,几十年没有变化。
但具体一打听,有十余个农户已不在本村居住了,只是户籍档案未能及时准确反映。
这种城乡分割的户籍瓶颈迟早要打破。
农民工的另一种境遇从会计家出来,我又顺路随机走访3户农民。
其中一户老两口两个儿子,大儿子37岁了,前些年在煤矿打工肩部受伤,如今在家呆着,娶不上媳妇。
小儿子最初在市里的饭店干活,老板说第一个月给160元,第二个月给600元,第三个月给1000- 6 -元,最后还是没给发。
小儿子一气之下去北京打工,但也赚不到什么钱,过年回村是空手进家门。
现在老两口想给小儿子找个媳妇也找不到。
这个家庭的境况,是农村打工者的缩影。
以前我也调查过一些农户,多数出去打工的未婚年轻人,经济上对父母几乎没有什么资助,自己能成家立业就算不错。
不言而喻,农民收入翻番的‚账‛还要重新算算,切不可盲目乐观,要采取多渠道综合增收的措施。
支农项目的境遇走访完3户农民,我发现村边有个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投资应该在几十万元以上。
一把锈蚀的锁头把门,从门缝看到里边是荒草和垃圾,墙上写着‚亚行架子牛育肥项目‛。
老霍对此好像也有某种不满,‚这样写是为了争取亚行项目,其实并没有被列上。
‛这个大门紧闭的项目从一个侧面说明,前些年农业项目的成功率不是很高,有的项目管理经营得不好,造成了投资浪费和资产流失。
我感觉,有关部门之所以好心未办成好事,主要是两个问题常被忽视,一是政府投资项目如何转为集体经济实体,二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如何承接政府投资项目。
我和昆明商量,要想方设法把这些不成功的项目‚激活‛,尽可能发挥作用形成效益。
到册村镇政府调研- 7 -下午,风越刮越大,浮尘扬沙接踵而来。
从村外走来三四个戴森林防火红袖标的人。
原来这些人是乡镇干部,到温庄检查森林防火。
说话间,其中一位认出了我,他是册村镇的书记,去年我到沁县调研时见过。
这位书记很惊讶,回过头批评老霍,‚省领导来了,为什么不向镇里报告?‛老霍连赔不是。
我说,‚别怪老霍,是我不许他告诉你们的。
‛既然镇上的同志知道我来了,那就干脆到镇政府搞点调研吧。
从温庄到册村的路不远,坐上车20多分钟就到了。
我最关心的还是农民收入,找来镇统计站、经管站的同志,查看了一些统计报表,询问了有关情况。
这些年来,农民收入的统计主要是农村调查队的抽样调查和村及乡镇逐级上报两个渠道。
一方面,抽查面较小,数据的覆盖性差;另一方面,和乡镇乃至县市上报的数据,则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干扰。
比如为保住贫困‚帽子‛就会有意把数据压低。
对于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省政府正在设计新的目标考核体系,重点强化农民增收的政策导向,努力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县委书记县长闻讯赶来也许这是预料之中的,大约半个多小时以后,沁县县委书记田志明和县长张斌风风火火来到册村,显然是镇里同志向他们报告了消息。
这就使我的‚县不扰官‛想法打了折扣。
我对志明说,‚你快去忙吧,我这次下乡住村就是要切身体- 8 -验农村生活,不给基层同志添麻烦,更不用你们陪同。
‛志明和张斌还是想陪我在镇上吃晚饭。
我说,‚如果你们实在想陪我,那就今天晚上开村民座谈会,商量农民收入翻番规划时来一下,我们共同解剖温庄村这只‘贫困的麻雀’。
‛开在农家的座谈会我今晚住处的房东也姓霍。
晚饭比午饭多了点‚内容‛,除了合子饭,还有烙饼,没人陪的农家饭吃什么都可口。
晚上八点半,座谈会在我住的农户堂屋里召开,房东特意换了一个度数高的灯泡,照亮满满一屋子人,虽然劳累一天但大家兴致很高。
村民们发言很热烈,有人主张养羊,有人说种核桃收入高,有人觉得还是种玉米谷子才保险。
来山西的时间长了,我对村民们说的土话也大体能听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