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式太极拳(1)
- 格式:doc
- 大小:356.50 KB
- 文档页数:16
四十二式太极拳拳谱(附图)(一)起势零零二零零三零零四零零五(二)右揽雀尾零零七零零八零零九零一零零一一零一二零一三零一四零一五零一六(三)左单鞭零一八零一九零二零零二一(四)提手零二三零二四(五)白鹤亮翅026 027 028 028 (6 )搂膝拗步侧零三零零三一零三二零三三零三四零三五零三六(七)转身捶零三八零三九零四零零四一(八)捋挤式零四三零四四零四五零四六零四七零四八零四九零五零零五一(九)进步搬拦捶零五三零五三(反)零五四零五五零五六零五七(一零)如封似闭零五九零六零零六一(一一)开合手零六三(一二)右单鞭零六五(一三)左单鞭零六七零六八零六九 零七零 (一四)转身推掌 零七二 零七三零七三(反)零七四零七四(反)零七五零七六零七七零七八(一五)玉女穿梭零八零零八一零八二零八三零八四零八五零八六零八七零八八零八九零九零零九一(一六)右左蹬脚零九三零九四零九五零九六零九七零九八零九九(一七)掩手肱捶一零一一零二 一零三 一零四 (一八)野马分鬃 一零六一零六(反) 一零八 一零八(反)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九)云手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一二一一二二一二三一二四一二五一二六一二七一二八一二九(二零)独立打虎一三一一三二一三三一三三(反)(二一)右分脚一三五 (二二)双峰贯耳 一三七 一三八 (二三)左分脚一四零一四一(二四)偏下势一四三一四四(二五)进步栽捶一四五一四六一四七(二六)斜下势一四九一四九(反)一五零一五一一五一(反)(二七)偏下势一五三(二八)金鸡独立一五五一五六(二九)退步穿掌一五八(三零)虚步压掌(三一)独立拖掌一六一(三二)马步靠一六三一六四一六四(反)(三三)转身大捋一六六一六七一六八一六九一七零一七零(反)(三四)歇步擒打一七二一七三(三五)穿掌下势一七五一七六一七六(反)(三六)上步七星一七八一七八(反)(三七)退步跨虎一八零一八一(三八)转身摆莲一八三一八四一八五(三九)弯弓射虎一八七一八八一八九(四零)左揽雀尾一九一一九二一九三一九四一九五一九六一九七一九八一九九二零零(四一)十字手二零二二零三二零四(四二)收势二零六二零七二零八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各种形式的太极拳竞赛活动日益频繁,迫切需要有一个规范、统一的竞赛套路,为此,中国武术研究院于1989年组织了国内著名教练员、太极拳名家和部分优秀运动员,在原有的四十八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杨班侯大功架四十二式太极拳(一)作者:喻承镛林书立李浩来源:《少林与太极》2016年第01期杨班侯大功架四十二式太极拳是在杨班侯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而成的一套易学、易练,便于推广的套路。
该套路保持了杨班侯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极拳的风格,舒展大方,简洁明快,注重实用,以技击为主,且更具健身效果。
由于历史原因,杨班侯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极拳传承相当保守,历来只单线传授,始由班侯先生传结拜兄弟牛连元先生,后由连元先生传与吴孟侠先生,孟侠先生为牛连元的天津盟弟李寿泉先生之婿。
因此该拳在社会上流传很少,尤其是班侯先生秘传之九诀,更是鲜为人知。
1957年夏,本人有幸拜在吴孟侠老师及其师弟牛明侠老师门下,研习八卦掌、形意拳和杨班侯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极拳,几十年未敢有一日懈怠,唯恐有辱师门。
鉴于吴师生前所传不广,其传人多已作古,个别健在者亦多进入耄耋之年,目前,班侯先生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极拳几近失传。
2005年本人曾应西安永年太极拳协会之特邀,为“华亚杯”杨式太极拳西安国际邀请赛暨杨式太极拳名家座谈会做过名家演示。
因原套路难度较大,不易推广,为弘扬本门技艺,使中华武术的这一宝贵遗产有所传承,本人现根据先师之遗愿,将其简要练法整理于后,以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研练时参考。
杨班侯大功架四十二式太极拳动作名称:无极预备式,太极起势,1.揽雀尾,2.斜单鞭,3.回身提手上式,4.白鹤亮翅,5.左右搂膝拗步掌,6.手挥琵琶,7.进步搬拦捶,8.如封似闭,9.十字手,10.抱虎归山,11.斜步揽雀尾,12.肘底看捶,13.左右倒转肱(又名左右倒撵猴),14.斜飞式,15.海底针,16.扇通臂(又名闪通背),17.撇身捶,18.单鞭,19.左右云手,20.单鞭,21.高探马,22.左右分脚,23.进步栽捶,24.反身白蛇吐芯,25.左右披身伏虎,26.回身蹬脚,27.双风贯耳,28.左右野马分鬃,29.左右玉女穿梭,30,单鞭下式,31.左右金鸡独立,32.十字腿,33.搂膝指裆捶,34.单鞭下式,35.上步七星,36.退步跨虎,37.转身摆莲,38.弯弓射虎,39.进步搬拦捶,40.如封似闭,41.十字手,42.合太极。
四十二式太极拳动作分解第一段〈一〉起势 1. 垂手立正 2. 向左开步 3. 两手平提 4. 曲膝下按〈二〉右揽雀尾 1. 右转撇脚 2. 丁步右抱 3. 弓步左掤 4. 向左旋腰 5. 丁步左抱 6. 右转开步 7. 弓步右掤 8. 左抱右拈 9. 后坐左捋 10.弓步前挤 11.后坐反掤 12.左转扣脚 13.丁步斜按〈三〉左单鞭 1.(勾手)转体开步 2. 弓步左推〈四〉提手 1. 后坐扣脚 2. 右转平摆 3. 换重提腿 4. 翘脚合掌〈五〉白鹤亮翅 1. 左转下捋 2. 撤步抱球 3. 右转提手 4. 虚步亮掌〈六〉搂膝拗步(二式) 1. 右落左拨 2. 丁步反提 3. 弯肘开步 4. 搂膝推掌 5. 后坐撇脚 6. 丁步反提 7. 弯肘开步 8. 搂膝推掌〈七〉撇身捶 1. (东北)后坐撇脚 2. 丁步握拳 3. 上步提拳 4. 弓步撇拳〈八〉捋挤势(二式) 1. 后坐扣脚 2. 弓步平抹 3. 丁步左捋 4. 上步搭手 5. 弓步前挤 6. 后坐扣脚 7. 弓步平抹 8. 丁步右捋 9. 上步搭手 10.弓步前挤〈九〉进步搬拦捶 1. 后坐撇脚 2. 左转伸掌 3. 丁步抱拳 4. 摆步搬拳 5. 拦掌上步 6. 弓步冲拳〈十〉如封似闭 1. 穿手翻掌 2. 后坐脱手 3. 跟步前按第二段〈十一〉开合手 1. 右转开手 2. 左坐合手〈十二〉右单鞭1开步转掌2.弓步分掌.〈十三〉肘底捶 1. 换重扣脚 2. 左转托掌 3. 丁步右抱 4. 摆步左分 5. 跟步右摆 6. 翘脚穿掌〈十四〉转身推掌(二式) 1. 撤步反提 2. 左转弯肘 3. 跟步推掌(北) 4. 转体反提 5. 弯肘上步 6. 跟步推掌 (南) 〈十五〉玉女穿梭(二式) 1. 撤步伸掌 2. 丁步左捋 3. 出步搭手 4. 弓步右掤 . 跟步反掤 6. 换重出步 7. 右架左推 8. 左转扣脚 9. 弓步平抹 10.丁步右捋 11.出步搭手 12.弓步左掤 13.跟步反掤 14.换重出步 15.左架右推〈十六〉右左蹬脚 1. 后坐扣脚 2. 弓步绞臂 3. 丁步叉抱 4. 提膝反掌 5. 开掌蹬脚 6. 收腿抱掌 7. 落步穿掌 8. 弓步绞臂 9. 丁步叉抱〈十七〉掩手肱捶 1. 丁步合臂 2. 铲步压掌 3. 马步开掌 4. 右坐握拳5. 弓步冲拳〈十八〉野马分鬃(二式) 1. 左转捋掌 2. 右转搭臂 3. 弓步横列 4. 后坐摆掌 5. 提膝托掌 6. 弓步穿掌 7. 后坐撇脚 8. 提膝托掌 9. 弓步穿掌第三段〈十九〉云手(三式)1. 后坐扣脚 2. 左转摆掌 3. 右坐云转 4. 左云换重 5. 反掌并步 6. 右云换重 7. 反掌开步 8. 左云换重 9. 反掌并步 10.右云换重 11.反掌开步 12.左云换重13. 反掌并步〈二十〉独立打虎 1. 撤步探掌 2. 左转下捋(扣脚) 3. 独立贯拳《二一〉右分脚 1. 右转叉抱 2. 开掌分脚〈二二〉双峰贯耳 1. 收腿并掌 2. 落步垂手 3. 弓步贯拳〈二三〉左分脚 1. 后坐开掌 2. 丁步叉抱 3. 提膝反掌 4. 开掌分脚《二四〉转身拍脚 1. 点步沉肘 2. 右转叉抱 3. 踢腿拍脚〈二五〉进步栽捶 1. 落步左拨 2. 出步握拳 3. 弓步栽捶〈二六〉斜飞势 1. 后坐撇脚 2. 丁步交臂 3. 右转开步 4. 裆步斜靠〈二七〉单鞭下势 1. 换重右碾 2. 摆掌勾手 3. 仆步穿掌〈二八〉金鸡独立(二式) 1.(弓步)撩掌勾手 2. 提膝挑掌 3. 退后落步 4. 提膝挑掌〈二九〉退步穿掌 1. 退步穿掌第四段〈三十〉虚步压掌 1. 后坐扣脚 2. 左拨右搂 3. 虚步压掌《三一〉独立托掌 1. 提膝托掌〈三二〉马步靠 1. 摆步左拨 2. 收步握拳 3. 出步搭臂 4. 半马步靠〈三三〉转身大捋 1. 后坐旋掌 2. 并步平托 3. 左转平捋 4. 撤步左捋 5. 裆步压肘〈三四〉歇步擒打 1. 换重右转 2. 右掤左穿 3. 左转撇脚 4. 歇步擒打〈三五〉穿掌下势 1. 收脚提掌 2. 撤步摆掌 3. 仆步穿掌《三六〉上步七星 1. 弓步挑掌 2. 虚步叉拳〈三七〉退步跨虎 1. 撤步右搂 2. 左落右格 3. 提膝挑掌〈三八〉转身摆莲 1. 扣脚落步 2. 转身穿掌 3. 虚步伸掌 4. 摆腿拍脚〈三九〉弯弓射虎 1. 独立摆掌 2. 落步按捋 3. 弯肘对拳〈四十〉左揽雀尾 1. 后坐撇脚 2. 右转伸掌 3. 丁步右抱 4. 弓步左掤 5. 右抱左拈 6. 后坐右捋捋 7. 弓步前挤 8. 后坐拖掌 9. 弓步前按〈四一〉十字手 1. 后坐扣脚 2. 右转开掌 3. 左坐沉肘 4. 叉抱并步〈四二〉收势 1. 反掌下按 2. 立正还原。
42式“太极拳”拳谱(国际竞赛套路)四十二式太极拳融合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太极拳等动作精华,并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线,动作严谨规范,气势舒展宏大,劲力刚柔并济,速度匀速有变,形成了独具综合性的特点。
第一段
1、起势
2、右揽雀尾
3、左单鞭
4、提手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撇身捶
8、捋挤势
9、进步搬拦捶10、如封似闭
第二段
11、开合手12、右单鞭13、肘底捶14、转身推掌15、玉女穿梭16、左右蹬脚17、掩手肱捶18、野马分鬃
第三段
19、云手20、独立打虎21、右分脚22、双峰贯耳23、左分脚24、转身拍脚25、进步栽捶26、斜飞势27、单鞭下势28、金鸡独立29、退步穿掌
第四段
30、虚步压掌31、独立托掌32、马步靠33、转身大捋34、歇步擒打35、穿掌下势36、上步七星37、退步跨虎38、转身摆莲39、弯弓射虎40、左揽雀尾41、十字手42、收势。
四十二式太极拳动作说明〈一〉起势1. 并脚直立2. 开步站立3. 两臂前举4. 屈蹲按掌〈二〉右揽雀尾1.收脚抱球2. 转体上步3.弓步掤臂4. 收脚抱球5. 转体上步6.弓步掤臂7. 转体伸掌8. 转体下捋9.转体横臂 10.弓步前挤 11.后坐屈肘12扣脚旋掌 13.丁步按掌〈三〉左单鞭1.转体上步2. 弓步推掌〈四〉提手1.扣脚摆掌2. 转体带掌3. 虚步举掌〈五〉白鹤亮翅1. 转身抱球2. 转身举掌3.虚步亮掌〈六〉搂膝拗步1. 转身落掌2. 收脚举掌3. 上步收掌4. 弓步推掌 5. 转体摆脚6. 收脚举掌7. 上步收掌8. 弓步推掌〈七〉撇身捶1. 摆脚分掌2. 收脚落拳3. 上步举拳4. 弓步撇拳〈八〉捋挤势1.扣脚变掌2. 转体抹掌3. 收脚后捋4. 上步掤臂5. 弓步前挤6.扣脚翻掌7. 转体抹掌8. 收脚后捋9. 上步掤臂10.弓步前挤〈九〉进步搬拦捶1. 后坐分掌2. 收脚握拳3. 上步搬拳4. 转体摆掌5.上步拦掌6. 弓步打拳《十〉如封似闭1. 穿手变掌2. 后坐收掌3. 翻掌下落4.跟脚按掌〈十一〉开合手1. 转体开掌2. 提脚合掌〈十二〉右单鞭1. 开步装掌2. 弓步分掌〈十三〉肘底捶1.扣脚掩拳2. 收脚抱球3. 摆脚分掌4. 跟步摆掌6. 虚步握拳〈十四〉转身推掌1. 撤步举拳2. 转体屈肘3. 上步收掌4. 跟步推掌5. 转身举掌6.上步收掌 7 跟步推掌〈十五〉玉女穿梭1. 转体伸掌2. 收脚下捋3. 上步掤臂4. 跟步摆掌5.上步收掌6.弓步架推7. 扣脚落掌8. 转体抹掌9. 收脚下捋10上步掤臂11. 跟步摆掌12. 上步收掌 13. 弓步架推〈十六〉右左蹬脚1.扣脚落掌2. 转体分掌3. 收脚合掌4. 蹬脚分掌5. 落脚转掌6. 转体分掌7. 收脚合掌8. 蹬脚分掌〈十七〉掩手肱捶1. 落脚掩掌2. 开步落掌3. 马步分掌4. 转体合肘5. 弓步冲拳〈十八〉野马分鬃1.转体捋掌2. 转体掤臂3. 转体横臂4. 转腰旋掌5. 提膝托掌6. 弓步穿掌7. 摆脚翻掌 8. 提膝托掌 9.弓步穿掌〈十九〉云手1.扣脚摆掌2. 转体摆掌3. 转体云掌4. 收脚翻掌5. 转体云掌6. 开步翻掌7. 转体云掌8. 收脚翻掌9. 转体云掌10.开步翻掌11.转体云掌12收扣脚翻掌.〈二十〉独立打虎1. 撤步穿掌2. 转体扣脚3. 提膝握拳《二一〉右分脚1. 垂脚抱掌2.分脚分掌〈二二〉双峰贯耳1. 屈膝落掌2. 落脚收拳3. 弓步贯拳〈二三〉左分脚1. 转体分掌2.收脚抱掌3.分脚分掌《二四〉转身拍脚1. 转身落脚2. 转体抱掌3.拍脚举掌〈二五〉进步栽捶1. 落脚转体2. 上步提拳3. 弓步栽捶〈二六〉斜飞势1. 转身分掌2. 收脚合臂3.转身上步4. 弓步分掌〈二七〉单鞭下势1.勾手摆掌 3. 仆步穿掌〈二八〉金鸡独立1.弓步挑掌2.独立挑掌(右)3.独立挑掌(左)〈二九〉退步穿掌 1. 退步穿掌〈三十〉虚步压掌1. 转身举掌2.. 虚步压掌《三一〉独立上托〈三二〉马步靠1. 落脚翻掌2. 收脚举掌3.马步靠〈三三〉转身大捋1. 摆脚旋掌2. 收脚托掌3. 撤步平捋5. 弓步滚肘〈三四〉歇步擒打1. 撑臂穿拳2. 转体收拳3. 歇步打拳〈三五〉穿掌下势1. 收脚举掌2. 屈蹲摆掌3. 仆步穿掌《三六〉上步七星1. 弓步挑掌2. 虚步架拳〈三七〉退步跨虎1. 转体摆掌2. 转体落拳3. 独立挑掌〈三八〉转身摆莲1. 转体落脚2. 转体穿掌3. 转体翻掌4. 摆腿拍脚〈三九〉弯弓射虎1. 独立摆掌2. 落步落掌3. 转体握拳 4 弓步打拳〈四十〉左揽雀尾1. 转体展掌2. 收脚抱球3. 上步分掌4. 弓步掤臂5. 转体伸掌6. 转体下捋7. 转身屈臂8. 弓步前挤9. 翻掌前伸10 坐身收掌 11弓步按掌〈四一〉十字手1. 转身扣脚2.转体分掌3. 转体抱掌4. 收脚开立〈四二〉收势1. 翻掌分手2. 两掌下落 3收脚并步。
42式太极拳--拳谱第一段以杨式动作为主,外形舒展大方,柔和缓慢;第二段突出了吴式太极拳的手法、孙式太极拳的步法以及陈式太极拳的发力动作特点;第三段以杨式云手为主,兼有吴式提膝攀收勾脚尖的动作;第四段以四十八式太极拳中的第四段为主体,表现杨式特点。
四十二式太极拳拳谱撇身捋挤搬拦捶穿梭蹬脚掩肱捶拍脚栽捶斜飞势跨虎摆莲弯弓射如封似闭第一回野马分鬃定势归下势金鸡穿掌回揽雀十手收势回动作分解:第一段〈一〉起势1.垂手立正2.向左开步3.两手平提4.曲膝下按〈二〉右揽雀尾1.右转撇脚2.丁步右抱3.弓步左掤4.向左旋腰 5.丁步左抱6.右转开步7.弓步右掤8.左抱右拈9.后坐左捋10.弓步前挤11.后坐反掤12.左转扣脚13.丁步斜按〈三〉左单鞭1.(勾手)转体开步2.弓步左推〈四〉提手1.后坐扣脚2.右转平摆3.换重提腿4.翘脚合掌〈五〉白鹤亮翅1.左转下捋2.撤步抱球3.右转提手4.虚步亮掌〈六〉搂膝拗步(二式)1.右落左拨2.丁步反提3.弯肘开步4.搂膝推掌 5.后坐撇脚6.丁步反提7.弯肘开步8.搂膝推掌〈七〉撇身捶1.(东北)后坐撇脚2.丁步握拳3.上步提拳4.弓步撇拳拳〈十八〉野马分鬃(二式)1.左转捋掌2.右转搭臂3.弓步横列4.后坐摆掌5.提膝托掌6.弓步穿掌7.后坐撇脚8.提膝托掌9.弓步穿掌第三段〈十九〉云手(三式)1.后坐扣脚2.左转摆掌3.右坐云转4.左云换重5.反掌并步6.右云换重7.反掌开步8.左云换重9.反掌并步10.右云换重11.反掌开步12.左云换重13.反掌并步〈二十〉独立打虎1.撤步探掌2.左转下捋(扣脚)3.独立贯拳(二一〉右分脚1.右转叉抱2.开掌分脚〈二二〉双峰贯耳1.收腿并掌2.落步垂手3.弓步贯拳〈二三〉左分脚1.后坐开掌2.丁步叉抱3.提膝反掌4.开掌分脚(二四〉转身拍脚1.点步沉肘2.右转叉抱3.踢腿拍脚〈二五〉进步栽捶1.落步左拨2.出步握拳3.弓步栽捶〈二六〉斜飞势1.后坐撇脚2.丁步交臂3.右转开步4.裆步斜靠。
四十二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口诀第一段:〈一〉、起势:1. 垂手立正2. 向左开步3. 两手平提4. 曲膝下按〈二〉、右揽雀尾:1. 右转撇脚2. 丁步右抱3. 弓步左掤4. 向左旋腰5. 丁步左抱6. 右转开步7. 弓步右掤8. 左抱右拈9. 后坐左捋10.弓步前挤11.后坐反掤12.左转扣脚13.丁步斜按〈三〉、左单鞭:1.(勾手)转体开步2. 弓步左推〈四〉、提手:1. 后坐扣脚2. 右转平摆3. 换重提腿4. 翘脚合掌〈五〉、白鹤亮翅:1. 左转下捋2. 撤步抱球3. 右转提手4. 虚步亮掌〈六〉、搂膝拗步(二式):1. 右落左拨2. 丁步反提3. 弯肘开步4. 搂膝推掌5. 后坐撇脚6. 丁步反提7. 弯肘开步8. 搂膝推掌〈七〉、撇身捶:1. (东北)后坐撇脚2. 丁步握拳3. 上步提拳4. 弓步撇拳〈八〉、捋挤势(二式):1. 后坐扣脚2. 弓步平抹3. 丁步左捋4. 上步搭手5. 弓步前挤6. 后坐扣脚7. 弓步平抹8. 丁步右捋9. 上步搭手10.弓步前挤〈九〉、进步搬拦捶:1. 后坐撇脚2. 左转伸掌3. 丁步抱拳4. 摆步搬拳5. 拦掌上步6. 弓步冲拳(十〉、如封似闭:1. 穿手翻掌2. 后坐脱手3. 跟步前按第二段:1. 右转开手2. 左坐合手〈十三〉、肘底捶:1. 换重扣脚2. 左转托掌3. 丁步右抱4. 摆步左分 5. 跟步右摆 6. 翘脚穿掌〈十四〉、转身推掌(二式):1.撤步反提2. 左转弯肘3. 跟步推掌(北)4. 转体反提 5. 弯肘上步 6. 跟步推掌 (南)〈十五〉、玉女穿梭(二式) :1. 撤步伸掌2. 丁步左捋3. 出步搭手4. 弓步右掤. 跟步反掤 6. 换重出步7. 右架左推8. 左转扣脚9. 弓步平抹10.丁步右捋11.出步搭手12.弓步左掤13.跟步反掤14.换重出步15.左架右推〈十六〉、右左蹬脚:1. 后坐扣脚2. 弓步绞臂3. 丁步叉抱4. 提膝反掌5. 开掌蹬脚6. 收腿抱掌7. 落步穿掌8. 弓步绞臂9. 丁步叉抱10.丁步叉抱11.丁步叉抱〈十七〉、掩手肱捶:1. 丁步合臂2. 铲步压掌3. 马步开掌4. 右坐握拳5. 弓步冲拳〈十八〉、野马分鬃(二式):1. 左转捋掌2. 右转搭臂3. 弓步横列4. 后坐摆掌5. 提膝托掌6. 弓步穿掌7. 后坐撇脚8. 提膝托掌9. 弓步穿掌第三段:〈十九〉、云手(三式):1. 后坐扣脚2. 左转摆掌3. 右坐云转4. 左云换重5. 反掌并步6. 右云换重7. 反掌开步8. 左云换重9. 反掌并步10.右云换重11.反掌开步12.左云换重13. 反掌并步〈二十〉、独立打虎:1. 撤步探掌2. 左转下捋(扣脚)3. 独立贯拳(二十一〉、右分脚:1. 右转叉抱2. 开掌分脚1. 收腿并掌2. 落步垂手3. 弓步贯拳〈二十三〉、左分脚:1. 后坐开掌2. 丁步叉抱3. 提膝反掌4. 开掌分脚(二十四〉、转身拍脚:1. 点步沉肘2. 右转叉抱3. 踢腿拍脚〈二十五〉、进步栽捶:1. 落步左拨2. 出步握拳3. 弓步栽捶〈二十六〉、斜飞势:1. 后坐撇脚2. 丁步交臂3. 右转开步4. 裆步斜靠〈二十七〉、单鞭下势:1. 换重右碾2. 摆掌勾手3. 仆步穿掌〈二十八〉、金鸡独立(二式):1.(弓步)撩掌勾手2. 提膝挑掌3. 退后落步4. 提膝挑掌〈二十九〉、退步穿掌:1. 退步穿掌第四段:〈三十〉、虚步压掌:1. 后坐扣脚2. 左拨右搂3. 虚步压掌(三十一〉、独立托掌:1. 提膝托掌〈三十二〉、马步靠:1. 摆步左拨2. 收步握拳3. 出步搭臂4. 半马步靠〈三十三〉、转身大捋:1. 后坐旋掌2. 并步平托3. 左转平捋4. 撤步左捋5. 裆步压肘〈三十四〉、歇步擒打:1. 换重右转2. 右掤左穿3. 左转撇脚4. 歇步擒打〈三十五〉、穿掌下势:1. 收脚提掌2. 撤步摆掌3. 仆步穿掌(三十六〉、上步七星:1. 弓步挑掌2. 虚步叉拳〈三十七〉、退步跨虎:1. 撤步右搂2. 左落右格3. 提膝挑掌〈三十八〉、转身摆莲:1. 扣脚落步2. 转身穿掌3. 虚步伸掌4. 摆腿拍脚〈三十九〉、弯弓射虎:1. 独立摆掌2. 落步按捋3. 弯肘对拳〈四十〉、左揽雀尾:1. 后坐撇脚2. 右转伸掌3. 丁步右抱4. 弓步左掤5. 右抱左拈6. 后坐右捋捋7. 弓步前挤8. 后坐拖掌9. 弓步前按〈四十一〉、十字手:1. 后坐扣脚2. 右转开掌3. 左坐沉肘4. 叉抱并步〈四十二〉、收势:1. 反掌下按2. 立正还原名称口诀:起势揽雀单鞭挥二组开合单鞭挥三组云手独立虎压掌托掌马步靠提手白鹤拗步推肘底捶接转身推贯耳夹在分脚内捋擒穿掌七星锤撇身捋挤搬拦捶穿梭蹬脚掩肱捶拍脚栽捶斜飞势跨虎摆莲弯弓射如封似闭第一回野马分鬃定势归下势金鸡穿掌回揽雀十手收势回。
[复习]四十二式太极拳图解教程四十二式太极拳图解教程( 1 )起势 002 003 004 005 (1)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端正,下颏内收,(3)两手慢慢向前平举,与(4)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2)左脚向左轻轻开步,相胸腹舒松,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大腿侧;精神集中,呼吸肩同高,手心向下,两臂相缓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距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自然,目平视前方。
距同肩宽,肘微下垂。
落于腹前,掌与膝相对。
( 2 )右揽雀尾 007 008 009 010 (1)右脚尖稍外撇,同时(3)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前身体微向右转;右臂上抬屈移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前(4)上体微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左臂内旋屈于左胸于胸前,手心向下,左手翻(2)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掤出,左手高与肩平,手心前,左手翻转向下,与胸同高,指尖向右,右臂外旋,右转向右划弧至右腹前,手心前方上一步,脚跟轻轻落地。
向内,指尖向左,右手向下掌向左划弧至左腹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左,两掌相对如向上,与右手相对如抱球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抱球状;目视左掌。
状,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尖向前,两臂微屈;目视左于右脚内侧;目视右手。
前臂。
011 012 013 014 015(6)上体继续右转,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时右臂向前(7)上体微右转,右掌前伸,(9)右臂外旋屈肘横于胸(5)上体微右转,右脚向(8)重心后移,上体微左转;掤出,臂微屈,掌心向内,掌心翻转向下;左掌同时翻前,右掌心向内,指尖向左,右前方轻轻迈出一步,脚跟双掌向下后捋至腹前;目随高与肩平,左掌向左、向下转向上,伸至右腕下方,目左臂内旋,左掌心转向外,着地。
右掌。
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目视右掌。
掌指附于右腕内侧。
视右前臂。
016 ( 3 )左单鞭 018 019 020(4)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1)重心后移,上体微右转, (3)上体微右转,重心右移,(10)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前方上一步,脚跟着地;右右脚尖上翘;右臂外旋,右(2)身体左转,右脚尖内扣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着两掌同时向前挤出,两臂撑掌变勾手,左掌向左划弧至掌心翻转向上,自前向右、落地;右掌平旋内收。
42式太极拳(吴阿敏)--拳谱第一段以杨式动作为主,外形舒展大方,柔和缓慢;第二段突出了吴式太极拳的手法、孙式太极拳的步法以及陈式太极拳的发力动作特点;第三段以杨式云手为主,兼有吴式提膝攀收勾脚尖的动作;第四段以四十八式太极拳中的第四段为主体,表现杨式特点。
四十二式太极拳拳谱四十二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口诀名称口诀:起势揽雀单鞭挥 二组开合单鞭挥 三组云手独立虎 压掌托掌马步靠提手白鹤拗步推 肘底捶接转身推 贯耳夹在分脚内 捋擒穿掌七星锤撇身捋挤搬拦捶 穿梭蹬脚掩肱捶 拍脚栽捶斜飞势 跨虎摆莲弯弓射如封似闭第一回 野马分鬃定势归 下势金鸡穿掌回 揽雀十手收势回动作分解:第一段〈一〉起势 1. 垂手立正 2. 向左开步 3. 两手平提 4. 曲膝下按〈二〉右揽雀尾 1. 右转撇脚 2. 丁步右抱 3. 弓步左掤 4.向左旋腰 5. 丁步左抱 6. 右转开步 7. 弓步右掤 8. 左抱右拈 9. 后坐左捋 10.弓步前挤 11.后坐反掤 12.左转扣脚13.丁步斜按〈三〉左 单 鞭 1.(勾手)转体开步 2. 弓步左推〈四〉提 手 1. 后坐扣脚 2. 右转平摆 3. 换重提腿 4. 翘脚合掌〈五〉白鹤亮翅 1. 左转下捋 2. 撤步抱球 3. 右转提手 4.虚步亮掌〈六〉搂膝拗步(二式) 1. 右落左拨 2. 丁步反提 3. 弯肘开步 4. 搂膝推掌 5. 后坐撇脚 6. 丁步反提 7. 弯肘开步8. 搂膝推掌〈七〉撇 身捶 1. (东北)后坐撇脚 2. 丁步握拳 3. 上步提拳4. 弓步撇拳〈八〉捋挤势(二式) 1. 后坐扣脚 2. 弓步平抹 3. 丁步左捋4. 上步搭手 5. 弓步前挤 6. 后坐扣脚 7. 弓步平抹 8. 丁步右捋 9. 上步搭手 10.弓步前挤〈九〉进步搬拦捶 1. 后坐撇脚 2. 左转伸掌 3. 丁步抱拳 4.摆步搬拳 5. 拦掌上步 6. 弓步冲拳(十〉如封似闭 1. 穿手翻掌 2. 后坐脱手 3. 跟步前按第二段〈十一〉开合手 1. 右转开手 2. 左坐合手〈十三〉肘 底 捶 1. 换重扣脚 2. 左转托掌 3. 丁步右抱 4.摆步左分 5. 跟步右摆 6. 翘脚穿掌〈十四〉转身推掌(二式) 1. 撤步反提 2. 左转弯肘 3. 跟步推掌(北) 4. 转体反提 5. 弯肘上步 6. 跟步推掌 (南) 〈十五〉玉女穿梭(二式) 1. 撤步伸掌 2. 丁步左捋 3. 出步搭手 4. 弓步右掤 . 跟步反掤 6. 换重出步 7. 右架左推 8.左转扣脚 9. 弓步平抹 10.丁步右捋 11.出步搭手 12.弓步左掤 13.跟步反掤 14.换重出步 15.左架右推〈十六〉右左蹬脚 1. 后坐扣脚 2. 弓步绞臂 3. 丁步叉抱 4.提膝反掌 5. 开掌蹬脚 6. 收腿抱掌 7. 落步穿掌 8. 弓步绞臂 9. 丁步叉抱 10.丁步叉抱 11.丁步叉抱〈十七〉掩手肱捶 1. 丁步合臂 2. 铲步压掌 3. 马步开掌 4.右坐握拳5. 弓步冲拳〈十八〉野马分鬃(二式) 1. 左转捋掌 2. 右转搭臂 3. 弓步横列 4. 后坐摆掌 5. 提膝托掌 6. 弓步穿掌 7. 后坐撇脚8. 提膝托掌 9. 弓步穿掌第三段〈十九〉云手(三式) 1. 后坐扣脚 2. 左转摆掌 3. 右坐云转 4. 左云换重 5. 反掌并步 6. 右云换重 7. 反掌开步 8.左云换重 9. 反掌并步 10.右云换重 11.反掌开步 12.左云换重13. 反掌并步〈二十〉独立打虎 1. 撤步探掌 2. 左转下捋(扣脚) 3. 独立贯拳(二一〉右 分 脚 1. 右转叉抱 2. 开掌分脚〈二二〉双峰贯耳 1. 收腿并掌 2. 落步垂手 3. 弓步贯拳 〈二三〉左 分 脚 1. 后坐开掌 2. 丁步叉抱 3. 提膝反掌 4.开掌分脚(二四〉转身拍脚 1. 点步沉肘 2. 右转叉抱 3. 踢腿拍脚 〈二五〉进步栽捶 1. 落步左拨 2. 出步握拳 3. 弓步栽捶 〈二六〉斜 飞 势 1. 后坐撇脚 2. 丁步交臂 3. 右转开步 4.裆步斜靠〈二七〉单鞭下势 1. 换重右碾 2. 摆掌勾手 3. 仆步穿掌 〈二八〉金鸡独立(二式) 1.(弓步)撩掌勾手 2. 提膝挑掌3. 退后落步 4. 提膝挑掌〈二九〉退步穿掌 1. 退步穿掌第四段〈三十〉虚步压掌 1. 后坐扣脚 2. 左拨右搂 3. 虚步压掌 (三一〉独立托掌 1. 提膝托掌〈三二〉马 步 靠 1. 摆步左拨 2. 收步握拳 3. 出步搭臂 4.半马步靠〈三三〉转身大捋 1. 后坐旋掌 2. 并步平托 3. 左转平捋 4.撤步左捋 5. 裆步压肘〈三四〉歇步擒打 1. 换重右转 2. 右掤左穿 3. 左转撇脚 4.歇步擒打〈三五〉穿掌下势 1. 收脚提掌 2. 撤步摆掌 3. 仆步穿掌 (三六〉上步七星 1. 弓步挑掌 2. 虚步叉拳〈三七〉退步跨虎 1. 撤步右搂 2. 左落右格 3. 提膝挑掌 〈三八〉转身摆莲 1. 扣脚落步 2. 转身穿掌 3. 虚步伸掌 4.摆腿拍脚〈三九〉弯弓射虎 1. 独立摆掌 2. 落步按捋 3. 弯肘对拳 〈四十〉左揽雀尾 1. 后坐撇脚 2. 右转伸掌 3. 丁步右抱 4. 弓步左掤 5. 右抱左拈 6. 后坐右捋捋 7. 弓步前 挤 8. 后坐拖掌 9. 弓步前按〈四一〉十 字 手 1. 后坐扣脚 2. 右转开掌 3. 左坐沉肘 4.叉抱并步〈四二〉收 势 1. 反掌下按 2. 立正还原。
1.起势2.右揽雀尾 3.左单鞭 4.提手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二) 7.撇身捶 8.捋挤势(二)9.进步搬拦捶 10.如风似闭 11.开合手 12.右单鞭
13.肘底捶 14.转身推掌(二) 15.玉女穿梭(二) 16.右左蹬脚17.掩手肱捶 18.野马分鬃(二) 19.云手(三) 20.独立打虎21.右分脚 22.双峰贯耳 23.左分脚 24.转身拍脚
25.进步栽捶 26.斜飞势 27.单鞭下势 28.金鸡独立(二)29.退步穿掌 30.虚步压掌 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
33.转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转身摆莲 39.弯弓射虎 40.左揽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势
起势
第一段
1白鹤亮翅2 左搂膝拗步3 左单鞭4 左琵琶势5 捋挤势(三)6 左搬拦捶7 左掤捋挤按
第二段
8 斜身靠9 肘底捶10 倒卷肱11 转身推掌
12 右琵琶势13 搂膝栽捶
第三段
14 白蛇吐信(二)15 拍脚伏虎(二)16 左撇身捶17 穿拳下势18 独立撑掌(二)19 右单鞭
第四段
20 右云手(三)21 右左分鬃22 高探马
23 右蹬脚24双峰贯耳25 左蹬脚
26 掩手撩拳27海底针28 闪通背
第五段
29 右左分脚30 搂膝拗步(二)31 上步擒打
32 如封似闭33左云手(三)34 右撇身捶
35 左右穿梭36 退步穿掌
第六段
37 虚步压掌38 独立托掌39 马步靠
40 转身大捋41 撩掌下势42 上步七星
43 独立跨虎44 转身摆莲45 弯弓射虎
46 右搬拦捶47 右掤捋挤按48 十字手
收势。
四十二式太极拳(1)习练要领悬顶正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正背上下相随,运动圆活,用心感悟,日久必成(1)起势002 003 004 005(2)右揽雀尾007 008 009 010011 012 013 014 015016 (3)左单鞭018 019 020021 (4)提手023 024 (5)白鹤亮翅026 027 028 028(侧)(6)搂膝拗步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各种形式的太极拳竞赛活动日益频繁,迫切需要有一个规范、统一的竞赛套路,为此,中国武术研究院于1989年组织了国内著名教练员、太极拳名家和部分优秀运动员,在原有的四十八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该套路1990年定为亚运会武术比赛的规定内容,随后不仅成为国家正式比赛项目,而且在国外迅速得到推广,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受到许多太极拳爱好者欢迎。
四十二式太极拳吸收了陈、杨、吴、孙式太极拳动作,以杨式太极拳为主,动作外形严格规范,气势舒展大方,劲力刚柔相济,速度匀速有变,形成了综合性的特点。
四十二式太极拳在动作布局上各式太极拳动作有所穿插,第一段以杨式动作为主,外形舒展大方,柔和缓慢;第二段突出了吴式太极拳的手法、孙式太极拳的步法以及陈式太极拳的发力动作特点;第三段以杨式云手为主,兼有吴式提膝攀收勾脚尖的动作;第四段以四十八式太极拳中的第四段为主体,表现杨式特点。
四十二式太极拳布局合理,动作数量、内容组别符合规则要求,在编排动作上也表现出一定难度;特别是近年来,又对难度动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大增强了竞赛的可操作性。
练四十二式太极拳应该注意:练习风格应以杨式为主,对于其他式的动作这里也按杨式化处理,但是仍要保留原动作的基本造型及基本特点。
如“掩手肱捶”还要发力,但与陈式中的发力在动作的手型、步型上有所变化;再如“玉女穿梭”虽然吸收吴式的平云手法,但是身型上以中正为主,不做吴式的“斜中寓正”等等。
动作说明第一段一、起势1.并脚站立:身体保持自然直立,两脚并拢;两手轻贴大腿侧,头颈端正,胸腹舒松,精神集中,呼吸自然,眼视前方(图7-3-1)。
2.左脚开立:左脚向左轻轻开步,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手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与肩同宽,手心向下(图7-3-2)。
3.屈膝按掌:上体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下按,落于腹前,掌膝相对(图7-3-3)。
学练要点:重心放在两腿之间。
两臂下按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屈膝要松腰、松跨,臀部不可凸出,两臂要沉肩垂肘,手指自然微屈。
二、右揽雀尾1.丁步抱球:重心左移,身体右转,右脚外撇;右臂屈抬,手心向下,左手翻转向右划弧至右腹前,手心向上,两手相对如抱球状;重心右移,左脚收回右脚内侧;眼视右手(图7-3-4)。
2.弓步棚臂:上体左转,左脚上步,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手前棚,与肩同高,手心向内,右手下按,落于胯旁,手心向下,两臂微屈;眼视左臂(图7-3-5)。
3.丁步抱球:上体微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左手翻下右手翻上,两手成抱球;眼视左掌(图7-3-6)。
4.弓步搠臂:上体右转,右脚向右迈出一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右臂前搠与肩同高,左臂下按,落于左胯旁;眼视右臂(图7-3-7)。
5.两掌前伸:右掌前伸,掌心向下,左掌同时翻转前送(图7-3-8)。
6.后坐下捋:重心后移;两掌向下后捋至腹前(图7-3-9)。
7.转体搭手:右臂屈肘横于胸前,掌心向内,左臂搭于右腕内侧,掌心向外(图7-3-10)。
8.弓步前挤:重心前移成右弓步;两手同时向前挤出,两臂撑圆;眼视前方(图7-3-11)。
9.扣脚旋掌:重心左移,上体右转,右脚上翘;右臂屈肘平划弧至右肩前,左手随右腕划弧(图7-3-12)。
10.丁步按掌:右脚内扣落地,上体微右转,重心右移,左脚收回,脚尖着地成丁步;右掌向右立掌按出,掌心向外,左掌附于右腕内侧;眼视右掌(图7-3-13)。
学练要点:棚、捋、挤式要做出杨式的特点,舒展大方;云手要做出吴式的特点,圆活细腻;下按中的跟步要表现出孙式的轻灵。
棚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搠出、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
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臀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脚掌着地。
向前挤时,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要与弓腿相一致。
三、左单鞭上体左转,左脚向左迈一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掌变勾,左掌经面前翻转向前推出,掌心向前;眼视左掌(图7-3-14)。
学练要点: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上下肢动作要协调一致。
单鞭时,上体保持正直,松腰,两肩下沉,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
四、提手1.扣脚摆掌:重心右移,上体右转,左脚内扣;左掌向右平摆划弧(图7-3-15)。
2.虚步合提:重心左移;右勾变掌,两手微提,上体右转,右脚提转,脚跟着地,脚尖上翘,成右虚步;两手相合,左掌合于右肘内侧;眼视右掌(图7-3-16)。
学练要点:收右脚与上肢合抱要协调一致。
虚步时,右脚跟着地,两臂微屈,沉肩垂肘,身体保持正直,要缩胯收臀,用腰带动来回摆掌。
五、白鹤亮翅1.转身抱球:上体左转,右脚稍后撤,脚尖内扣;两手向左下方划弧,同时插抱,左上右下(图7-3-17)。
2.转腰带掌:重心后移,上体右转;两手合转(图7-3-18)。
3.虚步分掌:上体左转,左脚稍内收,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右掌上提,左掌下按,两臂成弧形;眼视前方(图7-3-19)。
学练要点:虚步时,上体保持正直,缩胯收臀。
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右手至于右额前,掌心向内,左掌按于左胯旁,掌心向下。
六、搂膝拗步1.转体划弧:上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向下划弧至头前下落(图7-3-20)。
2.收脚托掌:上体右转,右手向后划弧至右前方,左手向右划弧至右肋旁;左脚收回(图7-3-21)。
3.弓步搂推:上体左转,左脚上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手搂膝,右手推出;眼视右掌(图7-3-22)。
4.撇脚转体:重心右移,左脚外撇,上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划弧,摆至左肋旁,左手向左上划弧,举至左前方(图7-3-23)。
5.收脚托掌:同前收脚托掌,惟左右相反(图7-3-24)。
6.弓步搂推:同前弓步搂推,惟左右相反(图7-3-25)。
学练要点:搂膝、推手与左腿上步屈膝弓步要协调一致。
弓步时,两脚横间距离约30厘米。
推掌时,须沉肩垂肘、坐腕舒掌,身体不可前俯后仰,要以腰带动两臂运转。
七、撇身捶1.转身分掌:重心后移,右脚外撇,上体右转;左手前伸,右手向后(图7-3-26)。
2.收脚挂拳:左脚收回;左手握拳,落于腹前,右手向前划弧,附于左臂内侧(图7-3--27)。
3.弓步撇拳:上体微左转,左脚上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拳经面前撇打,拳心斜向上,右手附于左臂内侧;眼视左拳(图7-3-28)。
学练要点:收脚与上肢划弧要协调配合,弓腿撇拳要随腰转动,上下一致。
八、捋挤势1.扣脚变掌:重心稍后移,左脚尖内扣,上体右转;左拳变掌,右掌向右划一平弧,收于左臂内侧(图7-3-29)。
2.转体抹掌: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掌平抹划弧穿出,掌心向下,左掌落于右肘内下,掌心向上(图7-3-30)。
3.收脚捋掌:两掌后捋,右掌至腹前,左掌至胯旁,右脚收回(图7-3-31)。
4.上步搭手:右脚向右前方上步,脚跟着地;同时两臂交叉,收于胸前,掌心相对(图7-3-32)。
5.弓步前挤:重心前移,成右弓步;两臂挤出,右掌心向内,左掌贴于右腕内侧,掌心向外;眼视右掌(图7-3-33)。
6.扣脚开掌:重心后移,右脚尖内扣,上体左转;右掌翻转向上,左掌划一小弧从右前臂上穿出(图7-3-3 4)。
7.转体抹掌:同前转体抹掌,惟左右相反(图7-3-35)。
8.收脚捋掌:同前收脚捋掌,惟左右相反(图7-3-36)。
9.上步搭手:同前上步搭手,惟左右相反(图7-3-37)。
10.弓步前挤:同前弓步前挤,惟左右相反(图7-3-38)。
学练要点:两掌划弧要随腰转动。
两臂后捋要走弧形。
弓步和前挤要协调一致,两臂撑圆。
弓步时上体保持正直,松腰收臀。
九、进步搬拦捶1.后坐分掌:重心后移,左脚外撇,上体左转;左掌向下划弧,右掌前伸(图7-3-39)。
2.收脚按掌:重心前移,右脚收回;右手变拳向下划弧收于腹前,拳心向下;左掌划弧收于体前,掌心向下(图7-3-40)。
3.上步搬拳:右脚上步,脚跟着地,脚尖外撇;右拳经左臂内侧翻转搬出,左掌下按右胯旁(图7-3-41)。
4.转身拦掌:重心前移,上体右转;左脚向前上一步,脚跟落地,右拳向右划弧收至腰间,左掌向左向前划弧至体前(图1-3-42)。
5.弓步打捶: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拳打出,左掌收于右臂内侧;眼视右拳(图7-3-43)。
学练要点:右臂搬拳和左脚上步要协调配合。
左臂拦时,上体保持正直。
右拳向前打出时,右肩随拳略向前引,沉肩垂肘,右臂微屈。
十、如封似闭1.穿手翻掌:左掌从右前臂下穿出,掌心向上,右拳随之变掌,掌心也转向上(图7-3-44)。
2.后坐收掌:上体后坐,重心后移,左脚尖上翘;两臂后引,两掌收至腹前(图7-3-45)。
3.跟步按推:重心前移,右脚上半步成右丁步,脚尖点地,两脚相距约10厘米;两手前按,与肩同宽,掌心向前;眼视两掌(图7-3-46)。
学练要点:身体后坐时须松腰、松胯,不要后仰凸臀。
两臂随身回收时,肩肘略向外松开,不要直着抽回。
两手推出和上步要协调一致,上步、跟步要表现孙式的轻灵。
第二段十一、开合手1.转体开掌:以左脚跟和右脚掌为轴,右转90。
,仍成丁步;两掌翻转掌心相对,屈收胸前,与肩同宽(图7-3-47)。
2.提踵合掌:重心移向左腿,右脚跟提起;同时两掌相合,与头同宽,掌心相对;眼视两掌中间(图7-3-4 8)。
学练要点:转体时,表现孙式步法和手法的特点,上下肢要协调配合。
完成时,身体保持正直,两臂要沉肩垂肘。
十二、右单鞭1.开步转掌:右脚向右横开一步,脚跟着地;两臂内旋,两掌虎口相对,掌心向外(图7-3-49)。
2.弓步分掌:重心右移,成右侧弓步(横裆步);两掌分开,平举身体两侧,掌心向外,眼视右掌(图7-3-5 0)。
学练要点:完成时,上体保持正直,松腰收臀。
横裆步要注意身体重心偏向右腿。
十三、肘底捶1.收脚抱球:重心左移;左臂向左、向下划弧;右臂向内掩裹划弧至右肩前,重心右移,上体右转,左脚收回;两手翻转,掌心两对,两手合抱,右上左下(图7-3-51)。
2.上步分掌:左转上步,脚跟着地;左掌向前划弧,掌心向内,右手下落至右胯旁(图7-3-52)。
3.跟步摆掌:重心前移,右脚跟半步,脚掌落地;左手收腰,右手向前(图7-3-53)。
4.虚步握拳:重心后移,左脚进步,脚跟着地,成左虚步;左手经右腕上劈出立掌,右掌握拳,收于左肘下方;眼视左掌(图7-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