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诊断与疗效评价问题
- 格式:pptx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54
慢性胃炎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研究整理护理对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效果评价。
方法:把88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配为整体护理组与传统护理组。
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措施,观察组进行整体护理措施。
结果:传统护理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比整体护理组要低。
与传统护理组对比,整体护理组的SAS、SDS得分明显下降(P<0.05)。
结论:整体护理可以大幅度地使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使病人的心理方面得到改善。
【关键词】整体护理;慢性胃炎;疗效;心理;影响【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249-02慢性胃炎是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多发病,大多跟喜食辛辣刺激的不良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急性胃炎反复发作治疗不愈、长期药物刺激、免疫功能等原因相关。
长期的病痛让病人饱受折磨,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与睡眠质量。
慢性药物治疗虽然同样的重要。
但是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的保养与调理。
针对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病人开展慢性胃炎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集我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88例,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腹胀痛、恶心、呕吐、泛酸、呃逆、食欲不振、暖气等等临床症状。
病人年龄28~73岁。
平均年龄为(44.87±12.13)岁;病程多在3~14年,平均病程为(6.46±2.75)年;当中女性40例,男性48例。
随机分配为整体护理组与传统护理组,两组都实施抑制胃酸、对胃黏膜进行保护、促使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合理科学的营养支持等等同的治疗措施。
病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言语表达不清,文字理解力差、但无老年痴呆病的表现、心理有障碍,既往没有精神异常史。
1.2 护理方法传统护理组实施的是常规护理方案,把入科宣教与生活设施服务优化,详细引见管床医师、治疗注意事项等。
XXXX年胃脘痛(慢性胃炎)疗效评价与治疗方法评估XXX科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源自于XXXX年1月-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XXX科门诊及住院胃脘痛(慢性胃炎)患者687例。
其中,男性311例,女性376例,平均年龄46.17±11.28岁,平均病程3.13±0.45年。
1.1诊断标准参照专科XXXX年诊疗方案中诊断标准部分。
1.2入选标准①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及病理诊断提示慢性炎症者;②中医辨证属痰瘀阻滞、寒热错杂,湿郁脾胃,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者;③年龄18~65岁。
2.研究方法2.1 分组给药2.1.1.痰瘀阻滞,寒热错杂证方药:安胃汤。
药物组成:黄连5克、干姜3克、制半夏15克、薏苡仁20 克、百合20克、乌药10克、丹参10克、白芍10克、木香7克、甘草6克。
2.1.2.湿郁脾胃证方药:胃病2号汤。
药物组成:苍术10克、陈皮5克、制半夏15克、薏苡仁20克、茯苓15克、草果4克、田七3克。
2.1.3.肝胃气滞证方药:柴胡疏肝散。
药物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川芎5克、香附10克、陈皮5克、甘草5克。
2.1.4.肝胃郁热证方药:化肝煎。
药物组成:丹皮10克、栀子10克、白芍15克、青皮10克、陈皮5克、淅贝10克、泽泻10克。
2.1.5.脾胃虚寒证方药:黄芪建中汤。
药物组成: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干姜5克、大枣10克、甘草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党参10克、砂仁10克。
2.1.6.胃阴不足证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药物组成:沙参15克、玉竹20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花粉15克、白芍15克、甘草5克、石斛10克、佛手10克、玫瑰花10克等。
2.2观察指标2.2.1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
2.2.2主要效应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即胃痛、胃胀、嘈杂、嗳气、吐酸等症状积分变化,舌脉不予统计。
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摘要】目的:研讨四君子汤加减疗法用于慢性胃炎病人中的疗效情况。
方法:将2016年2月-2019年8月本院诊治的278例慢性胃炎病人作为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这些病人列为实验组、基础组,各组139例;基础组予以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基础组方法的前提下增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经治疗后,评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和疗效情况。
结果:通过治疗,实验组病人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显著低于基础组(P<0.05)。
实验组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96.40%)显著高于基础组(81.29),P<0.05。
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前提下增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显著,能大幅改善病人的中医证候积分,提升总有效率。
【关键词】慢性胃炎;四君子汤加减;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慢性胃炎属消化内科常见病,本病从中医学角度看,可归入“痞满”、“胃脘痛”等病症范畴,发病时病人多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表现。
当前,西医治疗本病的方案多为联用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和抗菌药物杀灭幽门螺杆菌等,以达到缓解、控制相关症状的目的,然而整体效果不够理想,且易增加机体耐药性,且不良反应较多[1]。
对此,临床尝试采取更有效、可行的中医治疗。
此文将2016年2月-2019年8月本院诊治的278例慢性胃炎病人作为对象,旨在评估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本病的效果,详述内容如下:1.对象、方法1.1病例来源将2016年2月-2019年8月本院诊治的278例慢性胃炎病人作为对象,均遵循《实用内科学》、《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关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予以确诊;能耐受中药治疗,不包括急性消化系统病症、恶性肿瘤、伴心肾肝等脏器器质性病变及全身感染等病例;包括147例男性,131例女性,年龄31-64岁,平均(47.2±8.19)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5.7±1.38)年;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这些病人列为实验组、基础组,各组139例,两组病例的各项基线资料经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
附件1一、概述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
该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者胃癌发生的风险增加,已逐渐引起临床重视。
该病可由H.pylori感染、胆汁反流、药物损伤、吸烟、饮酒、食物刺激、遗传、免疫、放射等因素引起。
慢性胃炎的诊断需结合病因、内镜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
我国古代医书中有与慢性胃炎症状类似的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伤寒论》记载:“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慢性胃炎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为消化不良的相关表现,如上腹部疼痛、上腹部胀满、早饱、嗳气等,类似症状分布于中医胃痛、痞满、纳呆等病证中。
目前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涉及临床症状的改善,胃黏膜糜烂、出血、胆汁反流的改善,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改善及H.pylori感染治疗疗效的提高等。
在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单独使用中药可以有效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同时还能改善中医证候相关的其他症状,具有中医治疗特色;在胃黏膜糜烂、出血、胆汁反流及H.pylori感染的治疗方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可以提高疗效;在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改善方面,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中西医结合具有优势。
本技术指导原则旨在“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以下简称“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下,为慢性胃炎的中药新药研发思路、方案设计和实施等方面提供指导。
本技术指导原则所提出的技术要求,是目前行业领域内较为一致的看法与认识,但不能代替研究者的临床实践与思考。
随着学科进展,以及对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认识的不断完善,本技术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也将随之调整与更新。
《中药新药用于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用于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一、引言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由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引起。
随着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有许多新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指导原则,来评价中药新药的疗效。
二、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应符合慢性胃炎的统一诊断标准。
2.研究对象年龄在18-65岁之间。
三、研究设计1.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以比较中药新药的疗效。
2.观察组接受中药新药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如西药治疗、针灸等)。
3.研究期限为12周。
四、评价指标1.主要疗效指标:症状缓解程度,根据患者主诉、体征、胃镜检查等评估疾病的缓解情况。
2.次要疗效指标:胃黏膜炎症程度,通过胃镜检查或活检评估胃黏膜炎症的程度。
3.生活质量评价: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
五、安全性评价1.统计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评估不良反应的轻重程度。
3.评估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
六、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1.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2.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
七、研究伦理1.研究应符合医学伦理要求,保护患者权益。
2.在研究开始之前,应征得患者明确的知情同意。
3.研究过程中的数据保密和数据使用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八、结果分析与讨论1.统计各组主要、次要疗效指标各项指标的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2.根据统计结果,分析中药新药的疗效。
3.讨论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原因及对治疗的影响。
九、结论结合研究结果,得出中药新药用于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结论。
列出参考的中文或英文文献。
十一、附录如果需要,可以添加一些补充性的材料,如数据表、图片等。
以上是《中药新药用于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内容,总共1200字以上。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究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2月我院接收并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5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显效21例(75%)、有效6例(21.43%)、无效1例(3.57%),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显效14例(50%)、有效9例(32.14%)、无效5例(17.86%),总有效率82.14%,P<0.05。
观察组出现1例头晕,对照组出现2例头晕,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7%、7.14%;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复发,对照组出现4例复发,复发率分别为3.57%、14.29%,P<0.05。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疾病,是指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胃黏膜基层变薄、增厚,或出现幽门腺化生[1],患者主要表现为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等,该病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同时病程长,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因素较多,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为常见。
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多,复发率较高。
而中医治疗可对患者辨证施治,不良反应较少,并取得显著效果。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4月~2019年2月我院接收并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5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主要有上腹部疼痛、嗳气、反酸等,患者对本研究方法、目的等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协议。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其他因素导致腹痛患者。
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20~58岁,平均(41.2±3.5)岁;病程3~9年,平均(4.6±1.1)年;对照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21~56岁,平均(41.5±3.4)岁;病程3~10年,平均(4.8±1.2)年;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临床对比研究。
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实施中医护理措施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中医护理手法,对照组使用一般护理。
通过治疗效果、胃炎症状得到缓解的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经过护理治疗之后焦虑和抑郁的缓解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实验组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常规组好(P<0.05)。
结论使用中医手法进行护理的效果较好,临床症状以及患者的不良情绪可以得到明显缓解。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慢性胃炎由于不同原因导致胃粘膜出现炎症或萎缩,是临床上比较常见且患病率比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萎缩性和非萎缩性胃炎[1]。
本文主要研究中医护理手法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114例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7例患者。
纳入标准:经检查确诊患有慢性胃炎,患者同意且签署同意书。
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胀等症状。
实验组57例,男30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46.89±1.94)岁,平均病程为(6.47±1.38)年;对照组57例,男34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45.68±2.12)岁,平均病程为(6.87±1.46)年。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
实验组进行中医护理方法:①针灸与按摩。
对双侧的合谷穴、胆腧穴和肝腧穴等进行按摩处理,每个穴位进行5min的按摩;对神门、人中等进行针灸处理,目的是为了疏理肝气。
②情志疏导:紧张等不良情绪可能使患者肠胃蠕动产生不良影响,影响正常的胃肠功能。
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梳理,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③病情监测:对患者的舌苔和脉象的变化进行监测,以及大便的颜色、形状和呕吐物的状态进行观察分析,准确掌握患者的腹痛的持续时间、病程以及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误诊为慢性胃炎临床评价摘要:目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误诊为慢性胃炎的情况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20例,其均被误诊为慢性胃炎,时间为2016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按照其就诊顺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多潘立酮治疗,实验组联合多潘立酮与阿米替林治疗,对比2组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实验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5.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8.33%),P<0.05。
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误诊为慢性胃炎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为其实施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可以较好促进其预后的改善。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误诊;慢性胃炎消化内科患者中,1/3左右患者因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而就诊,慢性胃炎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较为相似,其临床症状均为消化不良,并不具有特意性,因此,临床诊断较易出现误诊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长期通过胃炎治疗药物进行治疗[1-2]。
本文主要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误诊为慢性胃炎的情况作分析,内容如下文:1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20例,其均被误诊为慢性胃炎,时间为2016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按照其就诊顺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多潘立酮治疗,实验组联合多潘立酮与阿米替林治疗,每组6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症状的一项或多项标准:a:早饱;b:餐后饱胀不适;c:上腹烧伤感;d:上腹痛。
为患者实施检查,胃镜下不存在肿瘤、溃疡、糜烂等器质性病变;X线、B超、实验室检查,将肠道、胰腺、肝、胆等病变排除。
实验组中,男女之比为32/28,年龄处于21岁-73岁的范围内,年龄均值为(48.12±5.66)岁;18例误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窦胃炎,10例误诊为慢性浅表性胃底胃炎,8例为误诊为慢性浅表性胃体胃炎,4例被误诊为十二指肠炎症;Hp阳性患者17例,Hp阴性患者43例。
对照组中,男女之比为34/26,年龄处于20岁-75岁的范围内,年龄均值为(47.95±5.67)岁;17例误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窦胃炎,11例误诊为慢性浅表性胃底胃炎,9例为误诊为慢性浅表性胃体胃炎,3例被误诊为十二指肠炎症;Hp阳性患者16例,Hp阴性患者44例。
㊃指南解读㊃通信作者:张晓岚,E m a i l :x i a o l a n z h @126.c o m‘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2022年,上海)“解读吴昊天,范玉雯,张晓岚(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35) 摘 要:202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借鉴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慢性胃炎相关的研究与指南,形成了涉及慢性胃炎的流行病学㊁临床表现㊁内镜及实验室诊断㊁治疗原则㊁转归与预后㊁国内外尚待解决的问题等共53项推荐意见,发表了‘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2022年,上海)“,本文就该指南的更新与亮点进行解读㊂关键词:胃炎;治疗学;指南;诊治中图分类号:R 5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3)10-0926-05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3.10.012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D i a gn o s i s a n dT r e a t m e n t o fC h r o n i cG a s t r i t i s i nC h i n a (2022,S h a n g h a i ):A n i n t e r pr e t a t i o n W uH a o t i a n ,F a nY u w e n ,Z h a n g Xi a o l a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t h eS e c o n d H o s p i t a l o f H e b e i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35,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Z h a n g Xi a o l a n ,E m a i l :x i a o l a n z h @126.c o m A B S T R A C T :I n2022,t h e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 o f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ha s r e f e r r e d t h e r e s e a r c ha n d g u i d e l i n e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c h r o n i c g a s t r i t i s a t h o m e a n d ab r o a di n r ec e n t y e a r s ,f o r m u l a t ed at o t a lo f53r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 o n t h ee p i d e m i o l o g y ,c l i n i c a l m a n if e s t a t i o n s ,e n d o s c o p i c a n d l a b o r a t o r y d i ag n o s i s ,t r e a t m e n t p r i n c i pl e s ,o u t c o m e s a n d p r o g n o s i s ,a n du n s o l v e d p r o b l e m s 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a n d p u b l i s h e dt h e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D i a gn o s i sa n dT r e a t m e n t o f C h r o n i cG a s t r i t i s i nC h i n a (2022,S h a n g h a i ).T h i s a r t i c l e i n t e r p r e t s t h eu p d a t e s a n dh i g h l i gh t s o f t h i s g u i d e l i n e .K E Y W O R D S :g a s t r i t i s ;t r e a t m e n t ;g u i d e l i n e ;t h e r a pe u t i c s 慢性胃炎(c h r o n i c g a s t r i t i s )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h e l i c o b a c t e rp yl o r i ,H P )感染㊂在‘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下称 2017年共识 )基础上,国内外对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及预防㊁H P 防治㊁内镜及人工智能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㊂202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形成了涉及慢性胃炎流行病学㊁诊断㊁诊治等共9类53项推荐意见的‘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2022年,上海)“,现就指南的更新与亮点进行解读㊂1 流行病学特征在我国,慢性胃炎患病率较高,90%为内镜下诊断[1],由于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数据,我国整体人群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估计高于20%,且慢性胃炎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由于H P 感染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年时期,且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2]㊂长时间H P 感染以及胃黏膜炎症反应产生加剧损伤,导致慢性胃炎发生风险不断增高[3]㊂同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与胃癌发病率也呈正相关[4],作为胃癌的 癌前状态 ,同时,胃黏膜的萎缩程度,也与胃癌的发生呈正相关㊂研究表明[5],萎缩范围>2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更高的胃癌发生风险㊂2 病因及分类慢性胃炎病因多样,最常见为H P 感染,其他常见病因包括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 o n s t e r o i d a la n t i i n f l a mm a t o r y d r u gs ,N S A I D s )和(或)阿司匹林等药物,以及酗酒等[4]㊂2017年,我国H P 感染率为52.2%,至2022年升至40.6%~55.8%[4]㊂指南[4]补充了H P 感染引起慢性胃炎的机制--细菌毒力因子通过多种途径损伤胃黏膜,从而引发相关炎症反应㊂指南指出,H P 感染可能是部分自身免疫性胃炎(a u t o i mm u n e g a s t r i t i s ,A I G )患者发病的初始因素[4],同时,女性更易患A I G ㊂此外,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导致或伴随慢性胃炎,如非特异性红斑狼疮㊁干燥综合征等㊂这些疾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并伴随呕吐㊁厌食和消化不良等表现[4]㊂指南还补充了其他系统慢性疾病也可能会导致慢性胃炎发㊃629㊃‘临床荟萃“ 2023年10月20日第38卷第10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O c t o b e r 20,2023,V o l 38,N o .10生,如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定期透析,导致血压血糖控制不佳,以及透析时禁食等因素,也会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㊂此外,荨麻疹发作期由于组胺水平升高也会出现胃炎症状[6]㊂‘世界卫生组织(W o r l d H e a l t hO r g a n i z a t i o n,WHO)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按病因对慢性胃炎进行分类㊂目前,国际上关于胃炎分类仍未统一㊂指南提出2种分类方式:按病理所见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按发病部位分为胃窦为主胃炎㊁胃体为主胃炎及全胃炎[4]㊂关于致病菌,新旧指南共识保持一致㊂此外,还新增了放射性胃炎与化学性胃炎的分型,同时也补充了特殊类型胃炎的病因包括H P感染㊁食物过敏㊁胆汁反流及乳糜泻等㊂见表1[4]㊂表1 WHO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胃炎分类T a b.1 G a s t r i t i s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i n t h e11t he d i t i o no f t h eW o r l dH e a l t hO r g a n i z a t i o n's(WH O)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D i s e a s e s(I C D-11)胃炎分类胃炎分型D A42.0自身免疫性胃炎无D A42.1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无D A42.2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4A83.0食物诱发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D A42.3淋巴细胞性胃炎无D A42.4变应性胃炎D A42.40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超敏反应引起的变应性胃炎D A42.41非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超敏反应引起的变应性胃炎D A42.4Y其他特指的变应性胃炎D A42.4Z未特指的变应性胃炎D A42.5十二指肠胃反流引起的胃炎无D A42.6巨大肥厚性胃炎无D A42.7具有特异型内镜或病理学特征的病因不明的胃炎D A42.70病因不明的急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D A42.71病因不明的慢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D A42.72病因不明的急性出血性胃炎D A42.73病因不明的慢性萎缩性胃炎D A42.74病因不明的化生性胃炎D A42.75病因不明的肉芽肿性胃炎D A42.76病因不明的肥厚性胃炎D A42.7Y其他特指的具有特异型内镜或病理学特征的病因不明的胃炎D A42.8外部原因引起的胃炎D A42.80酒精性胃炎D A42.81放射性胃炎D A42.82化学性胃炎D A42.83药物性胃炎D A42.8Z未特指的外部原因引起的胃炎D A42.9胃蜂窝织炎无D A42.Y其他特指的胃炎无D A42.Z未特指的胃炎无3临床表现慢性胃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及症状,与消化不良症状谱表现相似[4]㊂随年龄增加,出现明显症状者越多㊂老年慢性胃炎常合并服用N S A I D s或胆汁反流等损伤因素,衰老也可加重胃黏膜萎缩的发生[7],因此,症状表现较中青年患者多样㊂特殊类型胃炎表现多样,嗜酸细胞性胃炎可出现腹痛㊁恶心㊁呕吐,甚至幽门梗阻;巨大肥厚性胃炎表现为渐进性㊁隐匿性腹痛,伴恶心㊁呕吐,严重时可出现外周水肿㊂A I G临床症状无特异性[4]㊂指南更新了A I G 症状出现顺序,随胃黏膜萎缩不断严重,会先后出现缺铁性贫血(i r o nd e f i c i e n c y a n e m i a,I D A),恶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等相关周围神经病变㊂同时, A I G可能分泌大量胃泌素,提高了Ⅰ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生率㊂年轻女性A I G患者多发I D A,而老年男性患者则多发恶性贫血[8]㊂因此,需注意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胃炎可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需制定不同的治疗策略㊂指南提出,现代医学模式下,慢性胃炎患者常伴心理应激㊁焦虑㊁抑郁或非特异性躯体化症状,属于消化心身疾病范畴[4]㊂慢性胃炎与焦虑㊁抑郁㊁睡眠障碍等心身疾病呈双向因果关系,两者共同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应提高对此类疾病导致的心理问题的关注㊂㊃729㊃‘临床荟萃“2023年10月20日第38卷第10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O c t o b e r20,2023,V o l38,N o.104内镜诊断、随访的意义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内镜下诊断慢性胃炎主要依靠内镜下所见黏膜表现,以及病理检查结果综合判断㊂2种慢性胃炎在内镜下表现有差异,但最终仍需依靠病理检查结果诊断㊂内镜下慢性胃炎的疣状糜烂可分为成熟型与未成熟型,后者可自行消失,前者持续存在㊂糜烂与H P感染或服用某些药物损伤胃黏膜有关㊂显微内镜等技术提高了确诊率,减少了取材标本数,如染色内镜结合放大内镜可观察到更加细微的表现;如果发生肠化,黏膜欠光滑或有灰色斑㊂染色内镜对诊断肠化的敏感性较普通内镜高44%[4]㊂同时,相较于旧版共识,指南亮点之一是推荐内镜下可初步评估胃炎的H P感染状态,判断标准为是否可在胃角㊁胃体部小弯处观察到黏膜上皮下规律排列的集合微静脉(r e g u l a ra r r a n g e m e n to fc o l l e c t i n g v e n u l e s, R A C)[4],如有感染,会表现为弥漫性发红㊁黏膜肿胀和黏液白浊等表现㊂根据木村-竹本[9]分型,胃黏膜萎缩可分为闭合型和开放型,后者胃癌风险为前者的8倍㊂内镜检查诊断应完整,包括分类,伴随的征象及萎缩分级,以便直接了解患病情况㊂关于是否随访,以及随访所需次数及时间间隔,应根据萎缩㊁肠化程度及病理检查结果㊂有家族史且伴萎缩或不完全肠化等症状者,建议1次/3年内镜随访并靶向活检;若萎缩严重,则应将间隔缩指1年㊂若有异型增生,则要判断是否需外科治疗;若为轻型,则6个月至1年复查内镜㊂A I G应至少3年行1次内镜下复查,并随访[10]㊂复查时不仅要关注胃肠道肿瘤发生情况,也要注意其他消化系统肿瘤㊁血液系统及呼吸系统等是否受累㊂指南着重更新了关于人工智能在慢性胃炎诊治方面的内容,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可对大量的内镜图像进行分析和识别,提供更全面的胃黏膜图像信息㊂然而,人工智能在慢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来验证其真正的应用潜力㊂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人工智能虽可作为辅助诊断工具,但仍需结合临床医生的判断和经验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㊂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和随访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㊂人工智能在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但其使用方式与准确性㊁真实性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㊂5慢性胃炎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指南再次强调了活检时标本应足够大,深度应达黏膜肌层[4]㊂强调了提供的信息应全面,包括患者病史㊁取材部位及内镜下所见等内容,以便提高诊断准确性㊂此外,在慢性胃炎组织学表现中,非H P 感染需关注微血栓或机化血栓是否存在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小血管内,因为患者上腹不适可能是由于血栓机化后再通,进而造成黏膜表皮不完整,以及胃酸作用而引起的㊂指南重新将异型增生(上皮内瘤病变)改为2级分类法,分别为低级别异型增生(l o w g r a d e i n t r a e p i t h e l i a l n e o p l a s i a,L G I N)和高级别异型增生(h i g h g r a d e i n t r a e p i t h e l i a ln e o p l a s i a,H G I N),取消了原有的中级别㊂指南更新了关于A I G及特殊类型慢性胃炎的诊断依据㊂内镜下胃体黏膜的腺体区域活检对于A I G 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㊂A I G组织病理学改变可分为早期㊁活动期和进展期[10]㊂A I G胃体腺黏膜组织学表现为黏膜全层炎症,且深层重于浅层,当伴随H P感染时,全层炎症表现更严重,当腺体消失后,炎症也随之减轻;胃体腺体出现萎缩,形态不典型或缺失并伴有肠化㊁胰腺腺泡化生,由于腺体萎缩及胃酸分泌减少,可导致胃内其他细菌滋生,可能导致根除H P后尿素酶呼气试验仍为阳性[4],出现假阳性表现;腺上皮出现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乃至形成神经内分泌瘤;胃内隆起病变或形态多变的息肉,可伴癌变㊂对于特殊类型胃炎,需结合具体病因㊁相应临床表现㊁内镜下所见以及病理活检结果做出判断㊂6实验室检查指南指出,首要明确是否感染H P,由于H P胃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如未明确是否伴H P感染,都应进行检测㊂如有明确感染,在治疗根除后,应常规行H P复查,评价治疗效果[4]㊂在治疗停止4周后进行复查,此期间避免服用抗菌药物㊁铋剂和某些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或质子泵抑制剂(p r o t o n p u m p i n h i b i t o r,P P I)[2]㊂A I G患者还应检查特异性标志物,如血清胃壁细胞抗体等,同时也应检测甲状腺功能和相关抗体,从而排除其他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㊂7治疗原则与策略相较于2017年共识提出的 祛除病因㊁缓解症状㊁改善胃黏膜炎症反应 ,指南[4]还增加了 预防并发症 ㊂总体治疗方案仍遵循个体化原则,按实际情况调理用药,且嘱托患者形成合适的饮食与生活方㊃829㊃‘临床荟萃“2023年10月20日第38卷第10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O c t o b e r20,2023,V o l38,N o.10式㊂应注意食物种类㊁饮食频率和进餐量,避免过度食用某种食物㊂服用N S A I D或阿司匹林等药物造成胃黏膜损伤者,临床医师应结合病情,详细评估判断是否需停用或使用胃黏膜保护剂㊂服用缓释剂型N S A I D s者,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 o t a s s i u m-c o m p e t i t i v e a c i db l o c k e r,P-C A B)能更好地预防黏膜损伤㊂已确诊的H P胃炎,无论有无并发症,都须根除治疗㊂治疗方式为P P I+铋剂+2种抗菌药物,疗程为14d㊂新一代药物P-C A B可进一步提高H P根除率㊂高剂量双联方案与当前常规治疗方案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一线治疗用药方案㊂中药对于慢性胃炎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摩罗丹等可用于萎缩性胃炎辅助治疗;荜铃胃痛颗粒可缓解上腹疼痛,以及饱胀等,但治疗效果仍更多的研究数据证实㊂8转归及其影响因素和癌变预防指南更新了 遗传因素 的影响因素㊂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且无论年龄大小, H P感染均会升高胃癌发生风险㊂任何阶段根除H P,均可延缓炎症反应向萎缩㊁肠化,甚至异型增生的进程[4],对降低患者胃癌发生风险起积极作用㊂同年龄者胃黏膜衰老程度不尽相同,有不同 胃龄 ㊂胃癌分层O L G A和O L G I M分期联合应用,可较为精确预测胃癌发生风险㊂萎缩性胃炎侵入性检查即内镜下肉眼所见胃黏膜变化及病理活检所见,可直接判断胃黏膜萎缩的程度及位置㊂非侵入性检查为实验室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 e p s i n o g e n,P G)Ⅰ㊁P GⅡ比值和胃泌素-17水平㊂同时,某些维生素㊁微量元素硒或大蒜素,以及适当补充叶酸也可降低胃癌发生率㊂缺乏维生素B12则会增加胃癌发生率㊂9有关萎缩性胃炎的争议问题研究表明[4],胃黏膜的肠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如H P根除[11]或服用塞来昔布㊁维生素㊁摩罗丹等药物㊂对于胃癌前疾病患者,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降低胃癌发生的可能㊂常规服用阿司匹林者的胃癌发生风险总体降低了33%,同时,阿司匹林带来的不良反应也应引起注意[12]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㊁鼻出血㊁胃食管反流病和上腹痛等症状,因此,除非伴有心血管等基础疾病,否则不推荐常规服用其预防胃癌㊂同样不推荐预防胃癌的药物还有环氧合酶-2抑制剂㊂研究表明[13],环氧合酶-2抑制剂预防胃癌的作用证据并不充分,无法明确其预防作用,同时,环氧合酶-2抑制剂会对心血管系统㊁消化系统㊁泌尿系统等产生不良反应㊂10慢性胃炎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癌前状态 的监测,目前有更多新的有待实践评价的生物标志物:胃癌相关抗原MG7,作为一种单克隆抗体,其抗原MG7-A g 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的恶变程度呈正相关,更为重要的是,血清学检测即可查看MG7-A g表达水平,为预警癌变提供了更为简便的检查方式[14]㊂胃饥饿素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的萎缩程度呈负相关[15],而H P感染㊁胃壁细胞抗体阳性等因素也会进一步降低其表达水平,可作为监测胃黏膜萎缩的辅助评价指标㊂此外,研究表明[16-17],人类粪便与口腔内菌群种群丰度变化,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进展有一定关系,如粪便中链球菌,以及口腔中消化链球菌都与胃黏膜变化密切相关㊂关于萎缩性胃炎是否都需活检,内镜下分期是否可代替病理分期来预测胃癌风险,目前尚未明确㊂日本一项多中心研究[18]发现,内镜下木村-竹本分型与O L G A/O L G I M分期在预测胃癌风险方面有相似的效能㊂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非侵入性诊断对患者更有益,可选择内镜下诊断㊂然而,由于上述研究样本量,以及人群的限制,仍需更多的研究来验证㊂综上所述,指南列举了国际对慢性胃炎的分类和病理分期标准,详细介绍了A I G的病因㊁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还提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和中药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㊂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断㊁治疗及随访,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与更新,为规范化临床指导提供了新依据㊂参考文献:[1]J i a n g J X,L i u Q,M a o X Y,e ta l.D o w n w a r dt r e n di nt h ep r e v a l e n c e o f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i n f e c t i o n sa n d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f r e q u e n t u p p e r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d i s e a s e s p r o f i l e ch a n g e si nS o u t h e a s t e r nC h i n ab e t w e e n2003a n d2012[J].S p r i n g e r p l u s,2016,5(1):1601.[2]刘伟,许春娣,奚容平,等.上海地区不同家庭环境中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19-21.[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J].胃肠病学,2017,22(11):670-687.[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2022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23,43(3):145-175.[5] Z u l l oA,H a s s a nC,R o m i t iA,e t a l.F o l l o w-u p o f i n t e s t i n a lm e t a p l a s i a i n t h e s t o m a c h:W h e n,h o wa n dw h y[J].W o r l dJ㊃929㊃‘临床荟萃“2023年10月20日第38卷第10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O c t o b e r20,2023,V o l38,N o.10G a s t r o i n t e s tO n c o l,2012,4(3):30-36.[6]潘多,孙思予,刘香,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8,26(6):899-902. [7]陈敏敏,郑松柏,肖立,等.胃窦幽门腺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增龄变化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8):887-890.[8] K a l k a nÇ,S o y k a nI.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 o l d e ra n d y o u n gp a t i e n t sw i t ha u t o i mm u n e g a s t r i t i s[J].G e r i a t rG e r o n t o l I n t, 2017,17(7):1090-1095.[9] X i a oS,F a nY,Y i nZ,Z h o uL.E n d o s c o p i c g r a d i n g o f g a s t r i ca t r o p h y o n r i s ka s s e s s m e n t o f g a s t r i cn e o p l a s i a:A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a n dm e t a-a n a l y s i s[J].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H e p a t o l,2021,36(1):55-63.[10] P i m e n t e l-N u n e s P,L i bân i o D,M a r c o s-P i n t o R,e t a l.M a n a g e m e n t o fe p i t h e l i a l p r e c a n c e r o u sc o n d i t i o n sa n dl e s i o n si n t h e s t o m a c h(MA P S I I):E u r o p e a n S o c i e t y o f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E n d o s c o p y(E S G E),E u r o p e a n H e l i c o b a c t e ra n dM i c r ob i o t aS t u d y G r o u p(E HM S G),E u r o p e a nS oc i e t y o fP a t h o l o g y(E S P),a n d S o c i e d a d e P o r t u g u e s ad e E n d o s c o p i aD i g e s t i v a(S PE D)g u i d e l i n eu p d a t e2019[J].E n d o s c o p y,2019,51(4):365-388.[11] A u m p a nN,V i l a i c h o n eR K,P o r n t h i s a r nB,e t a l.P r e d i c t o r sf o r r eg r e s s i o na n d p r o g r e s s i o no f i n t e s t i n a lm e t a p l a s i a(I M):Al a r g e p o p u l a t i o n-b a s e ds t u d y f r o m l o w p r e v a l e n c ea r e ao f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I M-p r e d i c t o r t r i a l)[J].P L o SO n e,2021,16(8):e0255601.[12] G a z i a n o J M,B r o t o n sC,C o p p o l e c c h i aR,e t a l.U s e o f a s p i r i nt o r e d u c e r i s ko f i n i t i a l v a s c u l a r e v e n t s i n p a t i e n t s a tm o d e r a t e r i s ko f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A R R I V E):A r a n d o m i s e d,d o u b l e-b l i n d,p l a ce b o-c o n t r o l l e dt r i a l[J].L a n c e t,2018,392(10152):1036-1046.[13] C u r t i sE,F u g g l eN,S h a wS,e t a l.S a f e t y o f c y c l o o x y g e n a s e-2i n h i b i t o r s i no s t e o a r t h r i t i s:o u t c o m e s o f 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m e t a-a n a l y s i s[J].D r u g sA g i n g,2019,36(S u p p l1):25-44.[14]时永全,樊代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前世㊁今生与未来[J].中华消化杂志,2021,41(Z1):1-5.[15] M o r i H,S u z u k i H,M a t s u z a k iJ,e t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p l a s m a g h r e l i nl e v e la san o v e l m a r k e rf o r g a s t r i c m u c o s a la t r o p h y a f t e r H e l i c ob ac t e r p y l o r ie r ad i c a t i o n[J].A n n Me d,2022,54(1):170-180.[16]I i n o C,S h i m o y a m a T,C h i n d a D,e t a l.I n f e c t i o n o f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a n da t r o p h i c g a s t r i t i s i n f l u e n c e 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i n g u tm i c r o b i o t a i n a J a p a n e s e p o p u l a t i o n[J].F r o n t I mm u n o l,2018,6(9):712.[17]S u n g J J Y,C o k e r O O,C h u E,e t a l.G a s t r i c m i c r o b e s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g a s t r i ci n f l a mm a t i o n,a t r o p h y a n di n t e s t i n a lm e t a p l a s i a1y e a ra f t e r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e r a d i c a t i o n[J].G u t,2020,69(9):1572-1580.[18] K a w a m u r aM,U e d oN,K o i k eT,e t a l.K y o t o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r i s ks c o r i n g s y s t e ma n d e n d o s c o p i c g r a d i n g o f g a s t r i c i n t e s t i n a lm e t a p l a s i a f o r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M u l t i c e n t e r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t u d y i nJ a p a n[J].D i g E n d o s c,2022,34(3):508-516.收稿日期:2023-11-09编辑:张婷婷㊃039㊃‘临床荟萃“2023年10月20日第38卷第10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O c t o b e r20,2023,V o l38,N o.10。
中医辨证用药联合“四联疗法”对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接触刺激物后的病理变化,可分为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两种类型。
其中,萎缩性胃炎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且具有较高的恶变风险。
幽门螺杆菌是造成胃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它能够侵入胃黏膜,导致炎症、黏膜糜烂与溃疡等病变。
目前,针对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但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和易导致耐药性等问题。
另外,在中医中,慢性胃炎被视为一种“脾胃虚弱”证型,可以采用中药治疗。
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中医辨证用药联合“四联疗法”对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辨证用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其与传统抗生素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三、研究方法1.入选标准:(1)临床表现符合慢性胃炎诊断标准;(2)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炎症和/或幽门螺杆菌感染;(3)年龄在18岁以上。
2.排除标准:(1)同时患有器质性疾病如胃溃疡、胃癌、胃肠道出血等;(2)有严重的器官功能不全;(3)存在显著的心血管、呼吸系统、肝、肾等疾病或恶性肿瘤等。
3.随机分组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4.试验组治疗方案:按照中医辨证对症用药原则,选用逍遥、香附、陈皮、白术、泽泻、人参等中药,联合清脾降气、健脾益胃、调理胃肠等方剂进行治疗,并采用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和阿莫西林四种抗生素组成的“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疗程为4周。
5.对照组治疗方案:采用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和阿莫西林四种抗生素组成的“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疗程为4周。
6.疗效评价指标:(1)胃镜检查:治疗结束后,对双方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包括胃黏膜炎症变化情况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2)症状改善情况:通过症状评分评估患者的不适症状改善情况;(3)不良反应情况:记录患者在治疗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其严重程度;(4)总有效率:根据上述疗效评价指标,计算出各组总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