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述慢性胃炎

综述慢性胃炎

综述慢性胃炎
综述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摘要现代医家继承发展古人经验,形成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失调的定则,同时认为瘀血阻滞为慢性胃炎的常见病机,而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幽门螺杆菌得以发现,胃黏膜得以直观,现代医家进一步发展了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胃湿热,胃阴不足乃慢性胃炎不可忽视的病机之一。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研究;研究进展

一.慢性胃炎的概念及由来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胃粘膜层可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炎性改变。1970年代初,临床使用纤维胃镜检查之后而被广泛诊断。纤维胃镜的应用使得我国慢性胃炎患者约占门诊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故有“胃镜所到处处有炎症”的风趣之说。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采纳了国际上新悉尼系统(Update Sydney system)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浅表性,又称非萎缩性(non-atro-phic)、萎缩性(atrophic)和特殊类型(specialforms)三大类。

二.慢性胃炎的发病率

慢性胃炎因高患病率、慢性迁延性病程及疾病的久治不愈而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国外资料显示慢性胃炎占普通人群的40%左右,目前国内虽缺乏慢性胃炎大规模人群的调查资料,但有资料显示,在普通人群中50岁以上者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50%左右,老年疾病中位居前十位,病程慢性迁延。长期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精神压力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原因, 1983年Waarre和Marshll证明了幽门螺杆菌才是胃炎致病的最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在全世界人口平均患病率约占50%,我国人群患病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从那以后,改变了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认为胃炎是一种可治愈、不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临床上仍然存在相当多一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虽然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也给予了正规三联或四联等治疗,但胃部不适的症状依然存在,故为了弄清这一原因,有学者在正常人(无胃部症状)中进行了流调,结果发现,正常人群中约有50%~62.42%的人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这个数据接近于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人群。

三.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身体素质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久郁化热,灼伤胃津,损伤胃络;饮食不节,嗜食辛甘,邪从口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蕴湿生热,阻碍气机,瘀阻胃络;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或劳逸失常而致中气虚弱,运血不畅,胃络失养。主要病机派生主要证型,反映共性特征。证之临床,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见气滞、湿热之证;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气虚、阴虚和血瘀之证。

四.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2.病理组织学诊断

( 1) Hp: 观察胃黏膜黏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表面的Hp。无: 特殊染色片上末见Hp; 轻度: 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 有少数Hp; 中度: Hp 分布超过标本全长1/3 ~2/3 或连续性、薄而稀疏地存在于上皮表面; 重度: Hp 成堆存在,基本分布于标本全长。肠化黏膜表面通常无Hp 定植,宜在非肠化处寻找。对炎症明显而HE 染色切片未见Hp 的,要作特殊染色仔细寻找,推荐使用较简便的Giemsa 染色,也可按各病理室惯用的染色方法。

( 2) 活动性: 慢性炎症背景上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轻度: 黏膜固有层有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 中度: 中性粒细胞较多存在于黏膜层,可见于表面上皮细胞、小凹上皮细胞或腺管上皮内; 重度: 中性粒细胞较密集,或除中度所见外还可见小凹脓肿。

( 3) 慢性炎症: 根据黏膜层慢性炎症细胞的密集程度和浸润深度分级,两可时以前者为主。正常: 单个核细胞每高倍视野不超过 5 个,如数量略超过正常而内镜下无明显异常,病理可诊断为基本正常; 轻度: 慢性炎性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 /3; 中度: 慢性炎性细胞较密集,不超过黏膜层的2 /3;重度: 慢性炎性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计算密度程度时要避开淋巴滤泡及其周围的小淋巴细胞区。

( 4) 萎缩: 萎缩指胃固有腺减少,分为两种类型:①化生性萎缩: 胃固有腺被肠化或被假幽门化生腺体替代; ②非化生性萎缩: 胃固有腺被纤维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性细胞浸润引起固有腺数量减少。萎缩程度以胃固有腺减少各1/3 来计算。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 中度: 固有腺体数减少介于原有腺体的1/3 ~2/3 之间; 重度: 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局限于胃小凹区域的肠化不能算萎缩。黏膜层出现淋巴滤泡不算萎缩,应观察其周围区域的腺体情况来决定。一切原因引起黏膜损伤的病理过程都可造成腺体数量减少,如取自溃疡边缘的活检,不一定就是萎缩性胃炎。标本过浅未达黏膜肌层者可参考黏膜层腺体大小和密度以及间质反应情况推断是否萎缩,同时加上取材过浅的评注,提醒临床仅供参考。

( 5) 肠化: 轻度: 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 中度: 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1/3 ~ 2 /3: 重度: 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2 /3。AB-PAS 染色对不明显肠化的诊断很有帮助。以AB-PAS 和HID-AB 黏液染色区分肠化亚型预测胃癌发生危险性的价值仍有争议。

( 6) 其他组织学特征: 出现不需要分级的组织学变化时需注明,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类。前者包括淋巴滤泡、小凹上皮增生、胰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等; 后者包括肉芽肿、集簇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病原体等。假幽门腺化生是泌酸腺萎缩的指标,判断时要核实取材部位。胃角部活检见到黏液分泌腺不宜诊断为假幽门腺化生,只有出现肠化生,才是诊断萎缩的标志。有异型增生( 上皮内瘤变) 时要注明,分轻度和重度( 或低级别和高级别) 两级。

五.慢性胃炎的治疗

1.西医治疗

(1)抑酸或制酸剂适用于黏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H2受体阻断剂( 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

莫替丁、罗沙替丁等) ,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普拉唑等) ,制酸剂( 胃舒平、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等) 。

(2)胆汁结合剂适用于各类胃炎伴胆汁反流者,有消胆胺、甘羟铝、铝碳

酸镁( 达喜、威地镁) 等,后者兼有抗酸。

(3)根除Hp 治疗适用于Hp 阳性者: 目前推荐方案是铋剂、PPI 加 2 种抗生素组成的四联方案,特别适用于发达城市、中心地区Hp 耐药较高的地方; 而对于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和社区基层Hp 耐药较低的人群,则仍可采用铋剂或PPI 加2 种抗生素组成的三联疗法。为克服耐药,提高Hp 根除率,可在原三联联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益生菌或口腔洁治等形成新的四联疗法。

(4)黏膜保护剂适用于胃黏膜糜烂、出血或症状明显者。常用的药物有铋剂( 丽珠得乐、果胶铋等) 、硫糖铝、康复新液、米索前列醇( 喜克溃) 、复方谷氨酰胺、吉法酯、施维舒、膜固思达等。

(5)促动力剂适用于上腹饱胀、早饱、嗳气、呕吐等症状为主者,常用药物有多潘立酮、莫沙比利、盐酸伊托必利、马来酸曲美布汀等。

(6)助消化药适用于萎缩性胃炎、胃酸偏低,或食欲减退等症状为主者,常用药物有稀盐酸、胃蛋白酶、泌特、慷彼申、得每通等。

(7)其他抗抑郁药和镇静药适用于睡眠差、有明显精神因素者。常用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多虑平等) 、选择性5-HT 再摄取抑制药( 帕罗西汀、盐酸氟西汀、西酞普兰、氟伏沙明、舍取林) 、选择性5-HT 及NE 再摄取抑制药( 文拉法辛) 等。

(8)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大肠型肠腺化生者可行胃切除手术治疗。对病灶局限、范围明确的胃癌前病变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 ,也可酌情分别采用微波、激光、射频、氩气刀或高频电切治疗。

2.中医治疗

A.辨证论治

( 1) 肝郁气滞证。治则: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佛手、苏梗、甘草) 。加减: 偏寒者加高良姜或荜拨; 偏热者加川黄连或山栀子; 嗳气者加杮蒂,胀甚者加广木香、厚朴、砂仁; 吞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浙贝母; 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 胃蠕动活跃或亢进者,加芍药、甘草。

( 2) 肝胃郁热证。治则: 清肝泻热,和胃止痛。方药: 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丹皮、栀子、青皮、陈皮、泽泻、浙贝母、白芍、黄连、吴茱萸、川楝子、延胡索、甘草) 。加减: 嘈杂泛酸明显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嗳气频繁者,加旋复花、广郁金。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 胃黏膜有出血点,加大黄、白及; 胆汁反流者,用柴胡温胆汤。

( 3) 脾胃湿热证。治则: 清热化湿,和中醒脾。方药: 连朴饮加减( 黄连、厚朴、法半夏、石菖蒲、茯苓、陈皮、芦根、蒲公英、生薏苡仁、甘草) 。加减: 胃痛甚者加延胡索、金铃子、郁金; 大便不爽者加苍术、白术; 恶心呕吐者加枳实、竹茹、生姜; 纳呆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胃黏膜充血糜烂者,加蒲公英、连翘等。

( 4) 胃络瘀阻证。治则: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方药: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 后下) 、砂仁、三七粉( 冲服) 、延胡索、郁金、枳壳、甘草。加减: 胃痛明显者,加川楝子、元胡; 大便色黑者,加白及、血余炭; 胃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者,加丹参、半夏、山慈菇、莪术; 黏膜变薄或黏膜下血管透见者,加黄芪、党参、当归、赤芍。

( 5) 脾胃虚寒证。治则: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药: 黄芪建中汤加减( 生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茯苓、陈皮、法半夏、广木香、砂仁、炙甘草) 。

加减: 胃脘怕冷明显者,加良附丸或干姜、肉桂; 大便稀溏者加炮姜、炒扁豆、炒薏苡仁; 食后腹胀者加枳实、佛手; 泛吐清水者加姜半夏、草豆蔻; 纳呆食少者,加炒焦三仙;胃黏液稀薄而多,用胃苓汤; 胃黏膜苍白者,加黄芪、当归、丹参; 见陈旧性出血者,加黄芪、当归、仙鹤草; 胃蠕动缓慢,加枳实、白术。

( 6) 胃阴不足证。治则: 养阴健脾,益胃止痛。方药: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北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白芍、香橼皮、佛手、鸡内金、甘草) 。加减: 嘈杂似饥,饥不欲食者,加左金丸; 口干甚、舌红赤者加天花粉、石斛; 大便干结者加枳实、全栝蒌、火麻仁; 纳呆者加谷芽、麦芽、乌梅、山楂; 黏液量少黏稠,加浙贝母、栝蒌。

B.中成药治疗

( 1) 荆花胃康胶丸: 2 粒/次,3 次/日,适用于肝胃不和,寒热错杂与胃络瘀阻证。

( 2) 三九胃泰: 2 粒/次,3 次/日,适用于湿热气滞证。

( 3) 气滞胃痛颗粒: 5 g/次,3 次/日,适用于肝胃不和或脾虚气滞证。

( 4) 康复新液: 10 mL/次,3 次/日,适合于气阴两虚兼瘀血证。

( 5) 达立通颗粒: 6 g/次,3 次/日,适用于肝气犯胃证。

( 6) 温胃舒胶囊: 3 个/次,3 次/日/,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 7) 养胃舒胶囊: 3 粒/次,3 次/日,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 8) 胃复春: 4 片/次,3 次/日,适用于脾虚气滞或胃络瘀阻证。

( 9) 摩罗丹: 55 ~110 粒/次,3 次/日,适用于脾虚气滞或胃络瘀阻证。

( 10) 复方陈香胃片: 2 片/次,3 次/日,适用于肝胃不和证。

( 11) 香砂六君子丸: 9 g/次,3 次/日,适用于脾胃虚寒证或脾虚气滞证。

( 12) 肠胃康冲剂: 1 包/次,3 次/日,适用于脾胃湿热证。

C.针灸治疗体针: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肝气犯胃者,加期门,太冲; 寒邪客胃者,加神阙、梁丘; 饮食伤胃者,加梁门、建里; 湿热阻胃者,加内庭、厉兑; 瘀血停胃者,加膈俞、血海; 脾胃虚寒者加神阙、气海、脾俞、胃俞; 胃阴亏虚者加胃俞、太溪,三阴交;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寒邪客胃和脾胃虚寒者加灸。耳针: 取穴神门,胃,交感,十二指肠,肝,脾,每次选用 3 ~5 穴,用毫针轻中度刺激,也可用王不留行贴压。

3.心里治疗

有些患者对疾病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医生要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及认识疾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不服老心理,患者对

自己机体功能产生恐惧、失望。沮丧心情的同时,对周围人的语言举止非常敏感,常为一些细微的眼神,举动而疑惑不止,医生在对其病情密切观察的同时,要做到避免使患者怀疑自己病情在加重,已危在旦夕,而是要适当的给予患者积极的暗示,根据患者不同性格予以指导,解除精神上的枷锁,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治疗的目的。

六.影响慢性胃炎的主要因素

1.规律饮食

饮食要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饮食定量,要根据各人的习惯而定,这样便能饮食适度,饮食定时。我国传统的习惯是一日三餐,间隔时间约为4~6小时,现代研究表明,在这个时间里,人体的消化特别活跃,刺激性的食物对胃粘膜的损害特别大,避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和吃过冷或过热及粗糙的食物。食物中的热量和营养素要充足,以免发生贫血和营养不良。吃清淡、少油腻、少刺激、少甜

食、易消化的发酵食物、戒烟戒酒。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应选择含糖量较低的为宜。进食应少量多餐,这样有助于消化吸收,从而减轻胃的负担。

2.药物因素

慢性胃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特别是阿司匹林、保太松、消炎痛、强的松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可使胃粘膜损伤而发生慢性胃炎。如果同时患有风湿或类风湿等疾病,因治疗需要,可以针对性地选择其他的治疗方法,如中医中药,尽量不要使用这类药物。

3.治疗不合理因素

慢性胃炎的治疗,目前认为尚无特效治疗,其治疗方法多为:针对病因,控制症状,减轻黏膜损害,改善黏膜病变。查阅相关资料,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及病理学特征研究已很明确,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以对症治疗为主,忽视病因治疗,在慢性胃病治疗上是一个误区。笔者认为,在慢性胃炎治疗中,应根据病因及患者的全身状况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这样才有利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同时还应考虑个别药物的作用对胃病治疗的影响。慢性胃炎系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消化不良症状为主要表现。在胃炎的早期,首先是以消化不良表现为主。从病理学特征看,暂无胃粘膜的病理改变。长期的消化不良,患者更多的表现出食欲不振,腹胀,恶心,不思饮食,营养代谢失调,此时,心脏功能必受影响而低下,心输出量减少,循环淤阻,胃肠道充血水肿,新陈代谢废物堆积,胃粘膜

七.慢性胃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从躯体形式障碍(胃肠功能紊乱型)的临床表现、病理学上来看,我们很难将它与慢性胃炎区分开来,为了使患者能够尽快的解除痛苦,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当务之急是能够及时的诊断与有效的治疗。然而两者是否可视为同一种疾病?或者说是否躯体形式障碍(胃肠功能紊乱型)未被临床所识别,而被误诊为慢性胃炎,从而使得症状迁延?慢性胃炎是否可以首选精神药物治疗而使得临床症状迅速改善?社会心理因素、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中是否共同致病?其中哪一种因素占主导地位?在良好的情绪下,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是否减弱或不致病?两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独立的因素还是起相互协调作用?心理因素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形成是否有影响?目前还尚无确切的报道,有待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八.总结

注重寻找慢性胃炎患者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将辨病和辨证结合,探索慢性胃炎诊断模式的规律。并将现代医学对于慢性胃炎的实验与中医临床相结合,真正做到既改善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32 (6):738-743

2.郭清慢性胃炎治疗的影响因素当代医学2010.16(15):19-20

3.李一云王维扬季建林从心身角度对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34(1):58-60

4.仇亚男沈明勤慢性胃炎治疗研究的新技术与新进展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269-271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2016年)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自2006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订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来,国际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疗出现了某些新进展,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欧洲《胃癌癌前状态处理共识意见》、Maastricht Ⅳ共识提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及根除H.pylori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这些均促使我们要及时更新共识意见。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2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2年11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8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对此前起草小组专家撰写的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若选择①者所占比例>2/3或选择①和②者所占比例>85%即通过该条款。全文如下。 一、流行病学 1.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当地人群中H.pylori感染率平行,可能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H.pylori现症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胃炎(见后述条款),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阳性者绝大多数存在慢性胃炎。除H.pylori感染外,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性等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因此,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2.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这主要与H.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有关,萎缩、肠上皮化生(以下简称肠化)与“年龄老化”也有一定关系。这也反映了H.pylori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所需的演变过程。其患病率与性别的关系不大。 3.慢性胃炎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般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是H.pylori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大不相同;此差异不但与各地区H.pylori感染率差异有关,也与感染的H.pylori毒力基因差异、环境因素不同和遗传背景差异有关。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胃癌低发区。 4.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内镜下肉眼观察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1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组织开展了一项横断面调查,纳入包括10个城市、30个中心、共计8907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经胃镜证实的慢性胃炎患者。结果表明,在各型慢性胃炎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59.3%),其次是慢性非萎缩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49.4%),慢性萎缩性胃炎比例高达23.2%(但多为轻度)。胃窦的H.pylori阳性率为33.5%,胃体为23.0%;胃窦病理提示萎缩者占35.1%,高于内镜提示萎缩的比例(23.2%);伴肠化者占32.0%,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概述】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为各种有害因子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胃粘膜而引起的慢性炎症。可能的病因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反复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精神紧张或压力、遗传因素及某些慢性病影响等。根据病理改变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儿童以前者为多(占95%以上),萎缩性胃炎很少见。 慢性胃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也是反复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因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单凭临床诊断较困难,主要依靠胃镜及病理学检查;因HP感染是常见原因,故应常规做HP感染的检查,以便确定是否给予HP根除治疗。 【病史要点】 1.询问腹痛的病程、发作时间、有无发作间歇、发作诱因;记录腹痛与饮食的关系;腹痛的部位、性质。 2.询问有无恶心、呕吐、纳差、反酸、嗳气、上腹饱胀。 3.询问排便频率、大便性状,有无腹痛发作即感便意、排便后即腹痛缓解。 4.有无黑便、呕血。

5.了解有无胃病家族史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 药、糖皮质激素史,有无饮食不良习惯。 【体检要点】 1.腹部检查,腹部有无固定的压痛部位(常代表病变部位)、有无包块、腹水征等。 2.评估生长发育状况、有无贫血。 【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首选检查方法。能直接观察胃粘膜病变并可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内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新鲜或陈旧性出血、粘液斑或/和胆汁反流。患HP相关胃炎时,还可见胃窦粘膜微小结节形成。 2.钡餐检查:非创伤性检查、但病变检出率不高、准确性差,可作为胃镜的补充检查手段。可见胃窦部激惹征,粘膜纹理增粗、迂回或锯齿状,幽门前区半收缩状态等。 3.病理学检查:胃镜下钳取胃粘膜做病理学检查,可明确有无炎症、区分急性与慢性、炎症是否活动、炎症分度(轻、中、重)。 4.HP感染的检查:HP是儿童慢性胃炎常见原因,因此,慢性胃炎患儿均应做HP感染的检查。检查方法有: 1)细菌培养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 编码:K29.502)。(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慢性胃炎(ICD-10: K29.502)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血糖(3)心电图(4)胃镜(5)幽门螺旋杆菌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胃泌素、胸

慢性胃炎的调查报告

慢性胃炎的调查报告 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和工作上的压力的加剧,一些人开始饮食无常,从而严重营养的胃的消化功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胃炎疾病,其结果不但可能并发其它的疾病增加病人的痛苦,还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或大或小的困扰,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完善。【关键词】慢性胃炎;疾病;调查;预防;知识 【正文】 一、调查目的:本课题旨在使自身以及社区人员能够对慢性胃炎有所了解,积极做到三早,即“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慢性胃炎的分类和病因等胃炎的基本知识,社区人员对胃炎的了解程度以及社区人员患胃炎情况等。 四、调查时间:2012年4月7日至2012年4月8日(双休日) 五、调查方式:1.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等处查找有关资料。 2.与社区人员交谈。 3.经行问卷调查 六、调查结果:慢性胃炎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炎症。 1 慢性胃炎分类 慢性胃炎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分成非萎缩性(以往称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 2 慢性胃炎原因 2.2慢性胃炎原因 2.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通过产氨作用、分泌空泡毒素A(VacA)等物质而引起细胞损害;其细胞毒素相关基

因(cag A)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其菌体胞壁还可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这些因素的长期存在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少有自发清除,因此慢性胃炎常长期持续存在,少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极少数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经长期演变可发展为胃癌。 2.2饮食和环境因素 世界范围的对比研究显示萎缩和肠化生发生率的地区差异大体与地区间胃癌发病率的差异相平行。这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还涉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外的其他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2.3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性胃炎以富含壁细胞的胃体黏膜萎缩为主;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PCA),伴恶性贫血者还可查到内因子抗体(IFA);本病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白癜风等。上述表现提示本病属自身免疫病。自身抗体攻击壁细胞,使壁细胞总数减少,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内因子抗体与内因子结合,阻碍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从而导致恶性贫血。 2.4 其他因素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其他外源因素,如酗酒、服用NSAID(如阿司匹林、速效感冒伤风胶囊)等药物、某些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反复损伤胃黏膜。 3 慢性胃炎症状 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无这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一、病名: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1 概念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2 临床表现 2. 1 症状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2. 2 体征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 3 类型 3. 1 主要有浅表性( 非萎缩性) 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 A 型胃炎、胃萎缩) 和多灶萎缩性胃炎( B 型胃炎、胃窦萎缩) 。另有特殊型胃炎如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所致之胃炎。 4 诊断标准 4. 1 内镜诊断 4. 1. 1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4. 1. 2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4. 1. 3 取材活检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建议取2 ~ 5 块活检组织。 4. 2 病理组织学诊断 4. 2. 1 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 4. 2. 2 慢性胃炎有5 种组织学变化应分级,即Hp 感染、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 级。 4. 2. 3 异型增生( 上皮内瘤变) 为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可分为轻度和重度( 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级。异型增生( dysplasia) 和上皮内瘤变 (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是同义词。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早期胃癌和重度异型增生。 4. 3 病因诊断 Hp 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应作为病因诊断的常规检测。萎缩性胃体炎可由Hp 感染或自身免疫所致。疑似自身免疫所致的萎缩性胃体炎应检测血清胃泌素、维生素B12 水平和相关自身抗体( 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 等。 诊断内容包括胃炎类型、分布范围( 胃窦、胃体和全胃) ,是否伴糜烂或胆汁反流,对病因也应尽可能描述。例如: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为主,Hp 阳性。 5 治疗 5. 1. 1 一般治疗饮食宜选用富营养、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以及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消除患者疑虑,调整精神情绪,保持心情 乐观、舒畅、平和,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最常见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愈。 养生指南: 一.积极治疗口咽部感染灶,勿将痰液、鼻涕等带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导致慢性胃炎。 二.保持精神愉快: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返流而发生慢性胃炎。 三.慎用、忌用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水杨酸类、保泰松、消炎痛、激素、红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利血平等。此类药物长期滥用会使胃粘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 四.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对胃粘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返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应戒烟忌酒。 五.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刺激。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

料。 六.可练内养功法。 慢性胃炎一般分为两个类型:炎症病变比较表浅,局限在胃粘膜表面一层(不超过三分之)者,称作慢性浅表性胃炎;而炎症病变波及胃粘膜的全层,并伴有胃腺体萎缩者,则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胃镜普查证实,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萎缩性胃炎约占其中的20%。 慢性胃炎的发病诱因有许多,常见的有长期、大量地饮酒和吸烟,饮食无规律、饮食物过冷或过热、过粗糙坚硬,浓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易诱发或加重病情。饮食不卫生所导致的胃粘膜受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所致的慢性胃炎不 易痊愈。急性胃炎治疗不彻底,会转成慢性胃炎,某些药物,如阿斯匹林、保泰松、糖皮质激素等可破坏胃粘膜屏障,诱发或加重胃炎。 本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胃部疼痛和饱胀感,尤其在饭后症状加重,而空腹时比较舒适。每次进食量虽不多,却觉得过饱而不适,常伴有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现象。由于进食少、消化不良,可产生营养不良、消瘦,贫血和虚弱。一些病人还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紧张、心情烦躁、失眠、心悸、健忘等,这些现象反过来又可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 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

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谈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慢 性 胃 炎 的 健 康 教 育

慢性胃炎的健康教育 胃病是现代人健康的大敌。有人说,十胃九病,这话不假。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饮食结构与方式的不断变化,胃病发病率有不断攀升之势。 最为常见的胃病是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 二型。胃镜普查证实,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萎缩性胃炎约占其中的20%。对慢性胃炎要重视,特别是萎缩性胃炎一定要坚持治疗。根据科学推算,萎缩性胃炎发生癌变要在发病后16~24年,所以,我们完全有时间及早发现。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愈。 慢性胃炎的发病诱因有许多,常见的有长期、大量地饮酒和吸烟,饮食无规律、饮食过冷或过热、过粗糙坚硬,浓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易诱发或加重病情。饮食不卫生所导致的胃粘膜受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所致的慢性胃炎不易痊愈。急性胃炎治疗不彻底,会转成慢性胃炎,某些药物,如阿斯匹林、保泰松、糖皮质激素等可破坏胃粘膜屏障,诱发或加重胃炎。 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伴有病理检查上的结肠型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属于癌前病变,如不积极治疗、合理调

养,比较容易诱变为胃癌。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需要定期做胃镜复查:一般的慢性萎缩性胃炎3年复查1次,伴有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伴轻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1次,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个月1次,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率10%以上)应视为癌变,可予手术切除治疗。只有积极治疗、生活调养、定期复查,才能使病变好转或静止而不发展,从而防止胃癌的发生。即便是病情发展,若能坚持定期复查胃镜,也能及时发现,采取胃病变处的预防性切除或早期胃癌的切除,仍是彻底的根治方法,效果还是很好的。因此,只要做到积极治疗、生活调养、定期复查,那么,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饮食因素在慢性胃炎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防治胃炎的关键,这也是与其它疾病不同的地方。总的来说进食时做到以下几点:细嚼慢咽,减少食物对胃粘膜的刺激;饮食应有节律,忌暴饮暴食及食无定时;注意饮食卫生,杜绝外界微生物对胃粘膜的侵害;尽量做到进食较精细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清淡少食肥、甘、厚、腻、辛辣等食物,少饮酒及浓茶。 养生指南: 一、积极治疗口咽部感染灶,勿将痰液、鼻涕等带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导致慢性胃炎。

最新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为胃脘痛(TCD编码:BNP010),西医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知道原则(2002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 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饮食停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 瘀血停滞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编码:BNP010)、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必需检查项目: (1)血、尿、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乙肝表面抗原;

(3)腹部彩超、心电图 (4)胃镜检查,必要时取活检病理学检查;消化道钡餐造影等。 以上检查可在住院前完成,也可在住院后进行。 七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脾胃湿热证:清热除湿,理气和中 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饮食停滞证:消食导滞 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肝胃郁热证:舒肝清热 瘀血停滞证:活血化瘀 2、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穴位及方法。 3、西医治疗 ①关于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 适应症:①伴有胃黏膜糜烂,萎缩及肠化生。②有消化不良症状者。③有胃癌家族史者。方案:质子泵抑制剂(PPI)或胶体铋剂+克拉霉素1000mg/d+阿莫西林2000mg/d( 或甲硝唑800mg/d) 7-14天为一疗程。 ②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 此治疗属于经验性治疗,抑酸或抗酸药,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药等药物,可单用及联合应用。 4、护理:辨证施护。 八出院标准 1、诊断已明确。 2、治疗后胃脘部胀、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并发或合并出血、贫血、严重焦虑及抑郁时,需进行相应检查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出现其他严重疾病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解读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解读 一、概念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胃黏膜发生的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性病变,为胃黏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属于中医学“胃痛”、“嘈杂”、“胃痞”等病证范畴。 二、西医诊断 1. 临床表现 (1)症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部分CNAG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有症状者也可能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常见进食后上腹胃脘部饱胀或疼痛、嘈杂反酸、嗳气等不适,且一般无明显规律性,与消化不良相关症状并非特异性相关,而且可能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若病程日久,少数患者可伴乏力、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2)体征:大多数CNAG患者无明显临床体征,部分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若病程日久,少数可伴消瘦、贫血貌、面色苍白等。 2. 相关检查 内镜和胃黏膜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目前诊断CNAG最为可靠的手段,尤其后者的首诊价值更大,可准确判断CNAG的炎症程度、炎症活动性以及有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同时对排除萎缩性胃炎和早期恶性病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一般建议将胃镜和病理检查作为CNAG首诊的重要手段。 3. 诊断 (1)诊断思路:对怀疑有CNAG的患者,①首先明确有无慢性胃炎;②排除萎缩性胃炎;③排除特殊类型胃炎;④明确CNAG的病因;⑤明确CNAG是否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并存。

明确有无慢性胃炎:对怀疑有CNAG的患者,临床依据上腹胃脘部饱胀或疼痛、嘈杂反酸、嗳气等不适症状,并结合胃镜及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Hp感染的检测明确本病诊断。 排除萎缩性胃炎:内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可见黏膜红白相间、血管纹理透见、黏膜呈红斑(点、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基本表现,病理学检测呈现胃黏膜萎缩,伴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病理改变。若怀疑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则应检测相关的“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以及血清维生素B12、血清胃泌素等。 排除特殊类型胃炎:在排除萎缩性胃炎基础上,需进一步排除包括感染性胃炎、化学性胃炎(病)、ménétrie病、嗜酸细胞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非感染性肉芽肿性胃炎、放射性胃炎、充血性胃病等特殊类型胃炎。 明确CNAG病因:结合患者病史及症状,必要时联合Hp检测、胃镜及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CNAG 的致病因素。 明确CNAG是否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并存:临床上部分CNAG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CNAG合并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嚢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等。在有报警症状时,应检测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定期复查胃镜;对于合并中重度焦虑抑郁患者,应注意诊断和进行专科治疗。 (2)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 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修订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中规定了其临床诊断标准为:①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可出现不规则上腹痛、早饱、嘈杂反酸、嗳气等症状。②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③采用快速尿素酶或13C呼气试验检测判断是否存在Hp的感染。④B超及其他检查(如CT等)排除其他疾病及系统性疾病引起胃炎症状。 病理诊断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上海) 欧阳学文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自9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订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来,国际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疗出现了某些新进展,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欧洲《胃癌癌前状态处理共识意见》、Maastricht Ⅳ共识提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及根除H.pylori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这些均促使我们要及时更新共识意见。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11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8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对此前起草小组专家撰写的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

识意见》。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若选择①者所占比例>2/3或选择①和②者所占比例>85%即通过该条款。全文如下。 一、流行病学 1.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当地人群中H.pylori感染率平行,可能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H.pylori现症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胃炎(见后述条款),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阳性者绝大多数存在慢性胃炎。除H.pylori感染外,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性等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因此,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2.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这主要与H.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有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系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和(或)腺体萎缩性病变。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密切相关。我国成年人的感染率比发达国家明显增高,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窦炎患者感染率一般为70%~90%。其他原因如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十二指肠液反流,其中胆汁、肠液和胰液等可减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发生炎症、糜烂和出血,并使胃腔内H+反弥散至胃黏膜内,刺激肥大细胞,促进组胺分泌,引起胃壁血管扩张、炎性渗出而使慢性炎症持续存在。此外,口鼻咽部慢性感染灶、酗酒、长期饮用浓茶、咖啡等以及胃部深度X线照射也可导致胃炎。我国胃炎多以胃窦部损伤为主,炎症持续可引起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慢性胃炎的发病常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体萎缩性胃炎常与自身免疫损害有关。

【临床表现】 1.症状无特异性,可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节律性,一般于食后为重,也常有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一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如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胃体萎缩性胃炎合并恶性贫血者可出现贫血貌、全身衰竭、乏力、精神淡漠,而消化道症状可以不明显。 2.查体可有上腹部轻压痛,胃体胃炎有时伴有舌炎及贫血征象。 【诊断要点】 1.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所见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凡有上消化道症状者都应进行胃镜检查,以除外早期胃癌、胃溃疡等疾病。中年女性患者应作胆囊超声检查,排除胆囊结石的可能。 内镜和组织学诊断以2000年5月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0,20:199~201)为依据。

2020黏膜保护在慢性胃疾病中的应用指南共识解读

2020黏膜保护在慢性胃疾病中的应用指南共识解读 导语: 老百姓口中的“慢性胃病”反反复复,是门诊消化科患者就诊的一个主要原因。“慢性胃病”结合患者所说的症状及辅助检查的结果来看,最常见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这两种疾病也是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作为一名消化科医生,如何在患者尚无症状或症状较轻时做到“缓则治本”,从长远的角度治疗从而减少患者症状的反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主要从指南及共识的解读来进一步探索黏膜保护在慢性胃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一 指南共识推荐的胃黏膜保护剂的应用 近年来,关于慢性胃疾病无论是慢性胃炎还是胃溃疡,都强调了胃黏膜保护剂的重要作用。如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指出,药物治疗方面应根据患者的病因、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治疗。增加黏膜防御能力,促进损伤黏膜愈合是治疗基础。胃黏膜保护剂是慢性胃炎治疗的基础,如硫糖铝、铝碳酸镁、替普瑞酮、瑞巴派特片等[1]。指南强调了胃黏膜保护剂在慢性胃炎药物治疗中发挥的重要基础治疗作用。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也指出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组织学。有

胃黏膜糜烂和(或)以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胃黏膜保护剂、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PPI)。胃黏膜保护剂如吉法酯、替普瑞酮、铝碳酸镁制剂、瑞巴派特、硫糖铝、依卡倍特、聚普瑞锌等可改善胃黏膜屏障,促进胃黏膜糜烂愈合[2]。当糜烂进一步加重导致胃黏膜出现溃疡病变时,胃黏膜保护剂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如在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年,西安)中指出,联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可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愈合质量,有助于减少溃疡的复发。对于老年人消化性溃疡、难治性溃疡、巨大溃疡和复发性溃疡,建议在抑酸、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剂。胃黏膜保护剂可增加前列腺素合成、清除并抑制自由基、增加胃黏膜血流等作用,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所致溃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 为什么近年来指南反复强调胃黏膜保护剂的作用呢?甚至在2019年慢性胃炎基层指南中提出了“以胃黏膜保护剂作为基础治疗”的观点。接下来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胃黏膜保护剂在慢性胃疾病中作为基础治疗的机理。 二 黏膜损伤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的共同病理基础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2015)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2015) 一、病名:中医病名:胃脘痛(TCD编码:BNP010) 西医病名:慢性胃炎(ICD编码:K29.5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胃脘痛(TCD编码:BNP010)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脘胀、嗳气、呕恶、纳呆、吐酸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慢性胃炎(ICD编码:K29.502)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需依赖内镜检查及病理。 (1)内镜诊断: 慢性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粘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粘膜水肿或渗出。 慢性萎缩性胃炎:粘膜下可见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粘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粘膜血管显露、粘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病理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分级。 慢性胃炎根据活检显示有固有腺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侯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结合我科临床实践拟定。 主证型: 1.脾胃虚弱证: (1)脾胃气虚:胃脘痛隐隐,绵绵不休,或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后发作或加重,脘胀,神疲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2)脾胃虚寒:胃脘痛隐隐,遇寒痛甚,得温痛减,肢冷便溏,纳差乏力,泛吐清水,劳累后发作或加重,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沉弱或迟。 2.胃阴不足证: 胃脘隐隐作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浅谈慢性胃炎

浅谈慢性胃炎 【摘要】慢性胃炎指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胃黏膜出现特异性炎症,其发病率在胃病类型中排居首位,我国门诊胃镜检查显示慢性胃炎共占85%左右。因此,需加强慢性胃炎的预防。本文从饮食保健角度出发,探讨社区慢性胃炎病人的饮食保健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慢性胃炎; 饮食保健; 膳食搭配 发病原因: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多与急性胃炎久治不愈、不良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免疫等因素有关。如: 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 饥饱过度或长期服用刺激性食物或药物、胆汁返流、胃酸缺乏、营养不良等。本病也与精神神经有关,在情绪紧张、忧虑、愤怒、抑郁等中枢神经不稳定状态下, 易使胃粘膜发生营养障碍而导致胃炎。急性胃炎, 长期久治不愈就发展为慢性胃炎。中医学认为,胃之功能全赖脾之运化,脾与胃,一属脏,一属腑,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脾主运化,主升清,脾与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脾胃脏腑阴阳互为联系,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才能维持水谷饮食的消化吸收。虽然慢性浅表性胃炎表现为胃腑症状,但其根本在于脾虚。脾气亏虚既可导致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又可出现行血无力,致气滞血瘀导致瘀血阻络,终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气机逆乱,气血壅塞瘀阻中焦,使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司,肠胃传导运行受阻,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故出现上腹疼痛、痞满、纳呆、早饱、泛酸、嘈杂等一系列主要症状。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 年重庆会议制订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①症状无特异性,约半数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较重。其次食欲不振、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也较常见。②内镜诊断依据:浅表性胃炎:红斑﹙点、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血斑;萎缩性胃炎: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临床症状:起病缓慢、长期反复发作, 按病理特点可分为: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和肥厚性胃炎。各型慢性胃炎无特殊典型症状,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呕吐等等。 慢性胃炎主要有饮食治疗,注重饮食治疗,缓解患者病情。 1合理科学的膳食调配: 1.1注意营养均衡。对于膳食结构,应注意无机盐、维生素、脂肪、蛋白质与糖齐全,合理搭配。在饮食中,确保各种营养素的均衡,维持机体健康,避免营养不良与贫血。确保食物酸碱平衡。选择高维生素、高蛋白质含量食物,若长期缺乏维生素,会导致消化道黏膜变性。 1.2选择清淡软烂、低纤维质、高营养食物,以便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胃黏膜恢复。软烂食物例如鱼肉、蔬菜、饭食,淀粉类、细粮、发面、面食等有利于消化,主食主要有大米饭、包子、馒头、面条等。对于不发酵面食,例如馅饼、玉米饼、年糕、糯米饭等。对于症状严重者,可吃例如南瓜、橡胶、藕粉、马铃薯、米汤等软性食物。食用成熟水果,食用时皮籽,例如梨子、苹果、香蕉,要以细嚼慢咽方式。选择膳食纤维适当摄取,例如菌类、瓜果、素材等。 1.3调配营养不良、贫血膳食。在饮食中,增加血红素铁、高蛋白质食物,例如动物肝、动物腰、动物血、鱼蛋类、鸡肉、芝麻酱等,保持维生素B、维生素C 的补充,适量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例如红枣、茄子、绿叶蔬菜、番茄等,以便于铁吸收。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 蒋文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摘要】结合著名脾胃病专家蒋文照教授诊治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和“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等,制定具有蒋文照医学特色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属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范畴。本病多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或因饮食所伤,胃失和降,或脾胃虚弱,纳运失常而发病,或因久病血液运行不畅,络脉不通而发病。结合著名脾胃病专家蒋文照教授诊治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参照2006年9月上海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慢性胃炎共识会议通过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等,特制定具有蒋文照医学特色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 一、西医诊断依据 突出中西医结合特点,除临床症状的辨证分型外,要求内镜及组织学检查,组织学以病变为核心。内镜下慢性胃炎分成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并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炎症程度、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别给予程度分级(分为无、轻、中、重四级)。 1.症状 常有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等病史。症状无特异性,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钝痛、烧灼痛、泛酸、饱胀、恶心、嗳气、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糜烂者可有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 2.体征 多不明显,可有上腹部压痛,部分病人可伴贫血、消瘦,舌炎等。 3.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①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黏膜可见红斑(点、片状、条状)、粗糙不平、出血点/斑;②萎缩性胃炎: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返流,则诊断为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胆汁返流。 ?胃液分析:浅表性肥厚性胃炎胃液酸度可在正常范围或偏高,萎缩性胃炎大多数偏低。 ?HP相关性胃炎的诊断:组织学、尿素酶、细菌培养、13C或14C尿素呼气实验任意一项阳性。 二、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 中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可偏左或偏右,疼痛性质为钝痛、灼痛、胀痛或饥饿样不适感一般为轻至中度持续性疼痛。疼痛有典型的节律性,在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疼痛在两餐间发生(饥饿痛),持续不减至下一餐进食后缓解。部分患者疼痛在午夜后发生(夜间痛)。胃溃疡表现为餐后约1小时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至下次进餐后再重复上述规律。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可通过胃镜或钡餐透视与之鉴别。内镜下消化性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底部覆有灰白色或灰黄色渗出物。 2.胃癌 胃癌早期症状多不典型,易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混淆,胃镜加病理活检可与之鉴别。 3.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症状至少持续4周或在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疼等功能性症状。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有器质性病变,实验室及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无腹部手术史者。 三、常见并发症 慢性胃炎可并发轻、中度贫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可并发胃癌。 四、中医辨证诊断依据 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