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教案5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08.00 K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红星照耀中国教案《八年级红星照耀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埃德加·斯诺的相关信息。
2、培养学生阅读纪实作品的能力,掌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3、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岁月中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
(2)掌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如如何获取真实信息、如何理解作者的观点等。
2、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精神品质。
(2)理解作品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有关红军长征的视频片段,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段历史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部经典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作者埃德加·斯诺的生平经历和他前往中国采访的背景。
2、说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在当时和后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三)阅读方法指导1、介绍阅读纪实作品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事实、辨别真伪、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等。
2、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记录重要的人物、事件和自己的感悟。
(四)作品内容梳理1、让学生分组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部分章节,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概括讲述。
2、教师对学生的讲述进行补充和总结,梳理出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五)人物形象分析1、选取书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让学生结合书中的描写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和精神品质。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这些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六)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的正义性和必然性。
2、让学生结合作品内容和自己的认识,谈谈对主题的理解。
(七)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1、分析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中国革命进程的重要意义。
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红星照耀中国》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红星照耀中国》教案《红星照耀中国》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读序言,明确“红星照耀中国”这一历史预言产生的社会背景;2、通过读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3、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本书。
教学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激发进一步阅读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齐诵毛泽东《七律长征》,欣赏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背景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迫害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
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
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三、埃德加斯诺简介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 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三、读书方法指导(一)序言——明确预言产生的社会背景读序言,可以了解内容概要、写作缘由和过程,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
红星照耀中国初中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大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领略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2)认识红色中国的重要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掌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分析文章结构,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2)深入剖析红色中国的重要历史地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注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剖析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3)深入阐述红色中国的重要历史地位。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领略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2)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红星照耀中国教案第一篇:红星照耀中国教案《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课教案【教学目标】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方法】速读法,精读法,选读法【教学过程】一、了解书名的意思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
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二、读目录,了解写作顺序浏览目录学生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再度目录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三、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1972年2月15日),终年67岁,美国记者,因其在中国革命期间的著作而闻名。
他被认为是第一个参访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西方记者斯诺是美国多家报纸的驻华记者,也曾担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他对中国充满了热爱,多年居住中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病重期间,斯诺留下遗嘱:“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遵照斯诺的遗嘱,经中国政府同意,1973年10月19日,斯诺一部分骨灰的安葬仪式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举行。
碑前放着毛主席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献给埃德加·斯诺先生”,宋庆龄、朱德、周恩来也送了花圈,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李富春、郭沫若、邓颖超、廖承志、康克清以及北大师生代表参加了安葬仪式。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