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92.27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红星照耀中国》产生的背景及书的成因。
2、了解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3、体会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纪实作品的内容、成因及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难点:体会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导入有一本书,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红色中国,也是毛泽东的形象第一次亮相世界。
它一经出版,就风靡世界。
一个月内,重印三次,销量突破十万册,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在它的影响下,不到一年,有两万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出作者埃德加·斯诺。
出示作者简介,并采取填空形式检测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者简介由猜图片人物,引入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以图片形式展示毛泽东人物的形象对比,引出当时社会背景下对共产党产生的种种谣言,从而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阅读课本67-68页,圈点勾画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任务一:浏览序言、目录,明确作者采访路线及主要内容学生根据给出地点进行排序,明确采访线路。
速读目录,概括书本主要内容。
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设计意图:1.出示任务要求,结合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通过实践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2.出示主要内容框架,学生补充内容。
并要求课前拿到地点的学生根据手中拿到的地点名称,在黑板上按照采访路线排序。
检测学生阅读效果。
利用希沃倒计时功能,有效把握课堂节奏。
任务二:分析人物,体会红星精神一、阅读下面文字思考:他是谁?从这些文字中,你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1.了解纪实作品,学习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2.通过专题探究,感知书中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利用序言、目录进行整体把握,梳理作品中的事实,读懂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指导读者的生活。
二、教学建议《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
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他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即后来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对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予以报道。
该作品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费正清评价该书:“《红星照耀中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不仅是一份历史记录,而且阐明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作为一部纪实作品,指导阅读时,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学习作者用事实来表明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方法,最终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三、教学过程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红星照耀中国》就是一部纪实作品,它不像一些文学艺术作品,要么有曲折跌宕的情节,要么有华丽隽永的语言或丰富神奇的想象,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我们该如何来阅读此类作品呢?活动设计一:七嘴八舌话方法1.归纳。
●利用序言、目录,获取整体印象●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读懂作者用事实表达的观点及持有的态度●结合实际,指导学习与生活2.读序言,了解相关背景信息。
作者是谁?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完成的作品?作品有什么影响?题目是什么意思?3.根据目录制订阅读计划。
方法的归纳,是指导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重要教学手段。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跟着斯诺云研学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老师的点播引导,由浅入深地认识纪实文学作品用事实说话的基本特点。
2. 学生通过了解作品主要内容和纪实作品中人物的成长经历、信仰追求和精神品质,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 学生通过自己去感受、质疑、发现,锻炼自己的思维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1.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学生自己去感受、质疑、发现、创造的能力,充分锻炼思维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激疑设思,情境导入有这样一本书,它是研究毛泽东前半生最权威的传记,它是第一个向世界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作品,它是第一本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著作。
大家知道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吗?《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这类作品,或记录历史,或叙写事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这本书就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正确打开这本纪实文学作品。
初一下学期,我们去了泰安研学,看到了地下大裂谷的美妙神奇,感受了《铁道游击队》抗日的激扬澎湃。
这学期,我们换一种方式继续研学。
这节课,老师和各位导游带大家追随斯诺的脚步,一起去陕北,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云研学。
去革命圣地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去见证苏区军民的精神风貌,去触摸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那种惊涛拍岸的震撼。
我们先来看一下斯诺的采访路线图。
1936年 6月,斯诺带着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在北平坐上了来往西安的慢车。
途径郑州,到达西安。
冒着生命危险,路过洛川、延安、安塞,终于到达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在这里进行了大量采访。
后又去吴起镇参观了工业中心。
《红星照耀中国》精华导读教案一、前言《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感的优秀影视作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岁月的英雄事迹。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能够深刻领会作品的精华所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教案内容1. 影片背景介绍《红星照耀中国》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影片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弘扬了革命英雄的形象,讴歌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
2. 精华片段欣赏在本节中,将精选出几个代表性的片段,例如英雄人物的经典台词或行动,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深入理解影片背后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3. 重点场景解读选取影片中的几个重点场景,通过文字描述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影片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内涵,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影片的主题思想。
4. 学习反思与讨论通过影片欣赏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中国革命历史的深刻内涵,开展相关的讨论和思考,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深刻理解《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作品所传递的爱国主义情感;2. 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岁月的英雄事迹和伟大成就;3.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敬仰之情;4.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修养,促进他们的全面素质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观影讨论法:结合影片片段和重点场景解读,引导学生观影讨论,开展深入探讨和思考。
2.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五、教学步骤1. 欣赏片段:播放选定的影片片段,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感悟其中的情感和精神内涵。
2. 重点解读:介绍影片的背景和主题思想,深入解读几个重点场景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学习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他们就影片中的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反思。
4. 思维拓展: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教学内容1.运用多媒体技术,掌握自主阅读整部纪实作品的基本方法;体会纪实作1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这句话所描述的正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中国政治局面,我们就生活在共产主义政权保护下的和谐社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如斯诺的预言,红星如今照耀着我们。
但是,这本书写成的时候,却是中国遭受侵略,政权动荡,民族分裂的时期,前路茫茫,沉浮未卜。
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却敢下这样的断言?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到序言中去找到答案。
(用希沃展示,其他学生稍作补充)依次介绍:作者介绍、成书背景、写书目的、影响地位。
读序言,可以观其大略。
(四)浏览目录,把握写作顺序和内容建立了对于作品的初步印象之后,要想知道全书写作的内容和顺序,就要从目录中找。
师问:从目录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生答: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作者采访的顺序。
师问:再次浏览目录,这本书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呢?生答:写了共产党的一些方针、政策,介绍了很多红军领袖,描写了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还叙述了作者的采访经历。
通过读目录,我们掌握了文章内容和顺序,就能抓其精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
因此,阅读正文内容,就要从主要人物和主要事实入手。
(五)抓住主要人物活动探究一:跳读正文,概括人物形象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红星照耀的地区进行深入访查。
周恩来、毛泽东、朱德、贺龙等用希沃游戏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主要人物与相关事件知识的把握(六)抓住主要事实活动探究二:品读片段,理清主要事实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大安区初中语文集体研备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上学期年级八年级单元三单元课题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探究课)课时数三课时主备人执教人教学目标1.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制订阅读任务和目标。
3.梳理历史事件,初步了解作品所写事实及人物形象。
4.体悟长征精神和革命信仰,培养读名著的兴趣。
5.活动展示,撰写读书报告。
教学重点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1.梳理历史事件,初步了解作品所写事实及人物形象2.体悟长征精神和革命信仰。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课时二课时课时目标1.梳理历史事件,初步了解作品所写事实及人物形象2.体悟长征精神和革命信仰。
预习单阅读全书,思考以下专题。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专题二:关于长征专题三:信仰与精神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导入毛泽东《七律·长征》生读谈对长征的了解生在朗读和谈看法中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和阅读状态。
重点研习长征1.长征知多少?2.为什么要长征呢?3.你知道长征的路线及里程吗?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
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4.长征途中面临的困难?5.列举长征途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6.长征的历史价值?简介自己了解的相关资料思考、讨论中梳理情节,感悟长征精神。
生列举事件,分享精彩情节。
讨论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梳理情节,感悟长征精神。
生在分享精彩情节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对红色人物及事迹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进一步感悟长征精神。
合作探究质疑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是怎样的?2.根据文段归纳长征精神?屏幕展示文段列句因为成千上万的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在少数正规人员领导下仍继续坚决抵抗到底。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教案学科:语文班级:八年级执教教师:教学目标: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与形象,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3.教会学生简单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学会对名著阅读规划。
教学重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难点:学生对红军人物形象语言归纳。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以图片资料导入)图1:展示XXX的照片,引出照片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图2:介绍一位采访红军长征的记者,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图3:介绍一位美国记者和XXX伟业的缔造者之间的友谊,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友谊也可以很深厚。
二、讲授新课1.解题:介绍《红星照耀中国》的名字来源,让学生了解XXX的象征意义。
2.读书方法及要求:介绍翻书和品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名著。
3.走进目录:让学生浏览目录,了解书籍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4.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书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红军、XXX、苏维埃政权等。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教案学科:语文班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浏览目录了解作品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学生能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与形象,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3.学生能掌握简单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学会对名著阅读规划。
教学重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难点:学生对红军人物形象语言归纳。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以图片资料导入)图1:展示XXX的照片,引出照片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图2:介绍一位采访红军长征的记者,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图3:介绍一位美国记者和XXX伟业的缔造者之间的友谊,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友谊也可以很深厚。
二、讲授新课1.解题:介绍《红星照耀中国》的名字来源,让学生了解XXX的象征意义。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第一课时)教案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1.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星照耀中国》题目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东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B.斯诺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态度温和的人。
C.红军的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60%到70%的士兵是有文化的;红军士兵是没有正规薪饷的,但每一个士兵都有权取得一份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一些收入。
D.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如果当初红军渡河失败,中国革命的历史很可能会改写。
2.下面选段中的A是谁?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有时要是他(A)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
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
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
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
“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
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
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
打仗时A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我没有会见A的好运气,因为当他到达陕北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
……韦尔斯女士是第二个会见中国红军领袖的外国人,康克清上面这番话就是对她说的。
3.下面文段中的“我”是谁?在斯诺看来,“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
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
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惕的运动。
《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当前名著阅读功利性、随意化现象较为严重,有些教师为了单纯追求学生的分数,而将教材中的本就不多的名著阅读内容简化为一些知识点,汇编为学习资料印发给学生让其死记硬背。
这不仅仅使学生本就相对匮乏的名著阅读量急剧下降,还使得本来充满乐趣和意义的名著阅读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枯燥无聊,丧失了对语文名著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1.了解纪实类作品的阅读方法;2.感知作品中的人物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思想:教师转化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予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机会,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名著阅读的乐趣。
课程资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阅读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通过读题目、序言、目录、正文,查资料,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感知作品中的人物特点,激发阅读兴趣教学方法与工具: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工具:多媒体预习任务:1、斯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部作品的?2、《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意义是什么?3、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记录了哪些中共领导人?在阅读之前,你对他们的印象是怎样的?教学安排:一、导入:我们先来看下大屏幕上这本书,这是什么?(red star over China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它的简介。
从这个简介上看,你认为这是一本什么书?(畅销书)什么样的书会畅销呢?再来看一下这本书,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简介,你认为这是一本什么书?(敏感的书,宣传革命思想)这本书哪里敏感?有宣传了怎样的革命思想?今天就让我们借助于场探秘之旅走进这部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二、教学目标:1.了解纪实类作品的阅读方法;2.感知作品中的人物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来聊聊一本超酷的书——《红星照耀中国》。
你们知道吗?这本书就像一个神秘的宝盒,打开它,就能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先来说说作者埃德加·斯诺吧,这可是个勇敢又好奇的外国记者。
他就像个探险家,跑到咱们中国来,想要弄清楚那些关于红军的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
书里写了好多好多让人惊叹的故事!有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定的信念,有他们英勇战斗的场面,还有军民之间那种深厚的情谊。
比如说,他们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雪山,吃着草根、皮带,却始终不放弃。
这得多有毅力呀!咱们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那些画面,就好像自己也跟着红军一起经历了一样。
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画下来,或者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小伙伴们,准备好跟我一起走进《红星照耀中国》,去感受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了吗?《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二)》哈喽呀,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一起踏上一段特别的阅读之旅,去探索《红星照耀中国》这本神奇的书。
你们想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一群人怀揣着梦想和勇气,为了我们的未来拼命奋斗,是不是很了不起?这本书啊,会带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
咱们会看到红军战士们是怎么训练的,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也许一开始你会觉得有点陌生,但是别担心,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就和咱们身边那些勇敢、坚持的人一样。
比如说,有个小红军战士,年纪特别小,但是在战斗中一点都不害怕,特别勇敢。
还有那些领导们,他们聪明、果断,带着大家一步步走向胜利。
读这本书的时候,咱们可以像交朋友一样去了解书里的人物。
也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说不定读完这本书,你会对那段历史有全新的认识,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哟!怎么样,准备好和我一起走进《红星照耀中国》的世界了吗?。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教案教学目标: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了解长征途中发生主要事件,阅读人物故事。
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3、选读书中报道彭德怀的相关章节,了解人物特点和精神。
4、激发学生学习长征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课前准备1.预习《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第五篇《长征》。
2.教师准备埃德加-斯诺采访路线图。
3.教师准备长征途中发生主要事件图片及红军人数卡片。
4.教学 PPT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播放视频:湖南卫视《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宣传片。
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探讨的内容。
二、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前言中写到:(课件显示)“中华天朝的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
千千万万敌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
”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他们运动的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师:伟大的埃德加-斯诺将给我们揭开了红军神秘的面纱,让我们认识了一群人物,知晓了一段历史,并振奋一种精神,更给我们播下一颗将发芽开花的种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学习,初步感知、了解书的内容。
2.了解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速读法,实践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
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
“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了铜墙铁壁一样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
但是,有这样一个人,他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经过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写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拍了30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有这样一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使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这个人就是来自美国的记者埃德加·斯诺,这本书便是《红星照耀中国》。
今天,我们将跟随这位既专业又客观的“老外”,去回望1936年发生在“红色中国”的那些人和事。
而今天要说的这本《红星照耀中国》,正是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其中还有那个年代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视频激趣)二、探寻红色中国:读目录,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1.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教案泸六中雷红教学目标1、了解纪实性作品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理解纪实性作品的特点;3、选读,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纪实性作品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理解纪实性作品的特点;教学难点:选读,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速读法、跳读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红星照耀中国》预告片倒导入。
讲授新课:一、出示学习目标二、检查预习12、红星猜猜看:红星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全中国。
3、为何改名为《西行漫记》1938年2月为了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方便,改名为《西行漫记》三、讲解新课〔一〕读序言1、序言,又称“前言〞“引言〞,主要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也可以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或者对其中有关问题的研究和阐发。
序言分自序和他序。
2、读序言〔1〕请快速阅读序言,运用跳读法,完成表格内容?作者【美】埃德加·斯诺,新闻记者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教师点评:1、带着难解的谜进入了苏区和红区:“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
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迷。
1)红军是土匪吗?2)苏维埃在中国存在吗?3)共产党的政策怎样?4)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的人?5)他们运动的革命根底是什么?6)共产党人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教师边讲解边板书〕2、简介斯诺去红区前的准备:我冒着生命危险到传说非常可怕的红区去。
我“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和鼠疫的但凡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
……采访时间 1936年6月-1936年10月采访路线北平-西安-保安-预旺-保安-西安采访对象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采访内容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的原因目的采访感受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和热情读序言,知作者,明背景〔二〕读目录1、这部书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一级目录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第三篇在保安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第五篇长征第六篇红星在西北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第十篇战争与和平第十一篇回到保安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明确:时间顺序空间顺序2、读二级目录想想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二级目录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去西安的慢车汉代青铜通过红色大门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遭白匪追逐造反者贺龙二三事红军旅伴第三篇在保安苏维埃掌权人物共产党的根本政策论抗日战争悬赏二百万元的首级红军剧社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第五篇长征第五次围剿举国大迁移大渡河英雄过大草地第六篇红星在西北陕西苏区:开创时期死亡和捐税苏维埃社会货币解剖人生五十始!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同红色农民谈话苏区工业“他们唱得太多了〞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真正的〞红军彭德怀印象为什么当红军游击战术红军战士的生活政治课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红色窑工徐海东中国的阶级战争四大马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第十篇战争与和平再谈马“红小鬼〞实践中的统一战线关于朱德第十一篇回到保安路上的邂逅保安的生活俄国的影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那个外国智囊别了,红色中国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兵变前奏总司令被逮蒋、张和共产党“针锋相对〞友谊地久天长?红色的天际明确:1、人物事件2、主要内容1〕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2〕长征;3〕红军战士和根据地的真实生活。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二、读目录,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一)猜读题目二)浏览目录学生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三、选读,了解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一)选读。
学生选取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速读,摘记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论,标注最让人感动的故事或细节,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师生交流,教师点拨四、布置作业阅读全书,继续解密。
板书设计】XXX照耀中国XXX【美国】附1:《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整体规划实用优质的教育word文档计划用4周的时间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其中1-2节是导读课,第3节是读书汇报课,第4节是读后感写作指导课。
具体如下:第一课时,阅读目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选读报道人物事迹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的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研究“读故事,知人物,解谜团”的方法。
课后作业:阅读全书,继续解谜。
建议,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①者前后报导了哪些红军将领、战士的古迹?请你划出这些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价,标注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苏维埃的政治、经济、工业、教育、文化、生活是怎样的?XXX以为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党的基本政策、计谋是怎样的?④随着采访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第二课时,《长征》专题导读。
结合原著,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依次写下红军捐躯的人数、主要故事,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探讨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意义,理解长征肉体的内涵,研究“读长征,探原因,悟肉体”的方法;并在此根蒂根基上,结适时期配景,理解整本书的主题思想:XXX及其领导的红军,宛如一颗颗光华灿烂、熠熠闪亮的“红星”,照耀在中国的地皮上,给中国,给亿万人民以新的但愿。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教案
学科语文执教教师授课时间
班级八年级课题《红星照耀中国》导读
教学目标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与形象,初步感受红军的
精神;
3.教会学生简单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学会对名著阅读规划。
教学重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难点学生对红军人物形象语言归纳。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以图片资料导入)
图1 图2 图3
图1:五角星、八角帽,这是毛泽东广为流传的一张照片,你知道这是谁拍摄的吗?你知道照片背后有着多少故事吗?
图2:有这样一个人: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深入“土匪聚集的地方”,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
他手中有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30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
图3:有这样一段友谊:他,一位新中国宏基伟业的缔造者;他,一位美利坚胸怀正义的记者。
两人在炮火隆隆的战争岁月中一见如故,进而结成长达35载的真挚友谊。
他就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二、讲授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