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饮食文化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3.94 MB
- 文档页数:28
台湾美食和风俗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特色,台湾的美食有这些:卤肉饭、牛肉面、彰化肉丸、鼎边锉、甜不辣、蚵仔煎、炸鸡排、珍珠奶茶、阿宗面线、太铁便当、老井说。
台湾的风俗有这些:
1、台湾很重视祝寿,50岁开始就称寿,年龄越大做寿宴就越大,60岁以下的是叫下寿,70岁的叫中寿,80岁的叫上寿,90岁的叫耆寿,每到寿诞,都会隆重举行。
2、台湾人要是生了孩子,他们对赠与亲友、邻居红鸡蛋,这样是代表吉利的意思。
3、台湾人的婚礼规矩很多,同性的不能结婚,他们的婚嫁流程是议婚、订婚、完娉、迎亲,击昏的年龄一般是男的不超过30岁,女的不超过25岁。
台湾餐桌用餐礼仪有什么讲究台湾用餐礼仪1喝汤时使用汤勺,不端碗2干杯的意思是把杯子里的酒全部喝光3在餐馆里吃剩的食物可以打包4吃面类时不可以发出声音5骨头或核可以直接吐在桌上6吃饭时打嗝也不失礼7台湾餐桌饮食台湾高山族早期多以小米、蕃薯为主食,食皆用手。
后来,随着大陆移民的增多,逐渐吸收了汉民族的饮食方式,改用筷子,大米逐渐成为主食。
不过,不少高山族部落仍保留着不少传统的特色,如兰屿雅美族的吃鱼有男女之别的限制。
高山族人喜欢饮酒,其用小米所酿制的酒,也呈现出特有的饮酒文化。
闽客饮食文化是台湾最主要的饮食文化,是从大陆的福建与广东饮食文化发展而来,成为今天"台湾菜",其主要特色是强调海鲜。
闽客饮食文化中,餐丁酒店多设佛龛,以求保佑发财。
另外,与福建、广东一样,台湾具有浓厚的饮茶文化,喜欢冲饮壶茶,讲究茶具的精美和冲泡方法,特别流行"功夫茶"。
在历史上,台湾还生产过供春、秋圃、潘壶等几种质坚耐热、外观雅致的紫砂名壶。
如今,台湾茶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
台湾宗教信仰流行,在祭典或祖先的祭祀人,十分重视供品的食品内容。
如生的用来祭天,熟的祭品是祭祖先。
现今的台湾,也十分流行吃素。
台湾与大陆南方一样,饮食非常讲究食补。
现在可以说是一种健康饮食文化。
在台湾,养生防老,阴阳互补,五行调和等观念深厚。
目前台湾食物养生方式主要有素食、生食、有机饮食、断食疗法及传统中医食疗。
台湾民间常有以"四神汤"(淮山、芡实、莲子与茯苓)作滋补饮料,是著名的滋补小吃。
民间食补习俗中最独特的是所谓的"半年补",即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家家户户用米粉搓丸子,做成甜粢丸,吃后可除炎夏百病。
另外,台湾还有"补冬"或"养冬",即立冬日进补。
台湾特殊风味的饮食文化可以说包罗万象,结合了台湾本地与大陆各地的风味小吃。
知名者有基隆庙口的天妇罗、彰化的肉圆、嘉义的鸡肉饭、新竹的贡丸、台南的担仔面、士林的大饼包小饼等。
台湾是一个充满特色文化的地方,以下是对台湾特色文化的简单介绍:
1. 饮食文化:台湾的饮食文化融合了中式、日式、西式等多种风味,形
成了独特的台湾菜系。
例如,卤肉饭、蚵仔煎、台湾牛肉面等都是台湾的特色美食。
2. 夜市文化:台湾的夜市是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小吃、游戏
和商品琳琅满目。
士林夜市、饶河街观光夜市等都是台湾著名的夜市。
3. 传统建筑:台湾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中式建筑,如庙宇、古厝和城楼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精髓。
4. 民间艺术:台湾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布袋戏、歌仔戏、民间
舞蹈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台湾的文化特色,也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宗教信仰:台湾人民的宗教信仰多元,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等。
各种宗教活动和节日庆典丰富了台湾的文化生活。
6. 茶文化:台湾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种类繁多,如铁观音、龙井、
文山包种等。
喝茶已成为台湾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总之,台湾的特色文化是多元而丰富的,这些文化元素相互融合,构成了台湾独特的魅力。
台湾的夜市小吃1.台湾的大众饮食台湾在传统上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因而农作物成为传统饮食的主要内容。
居家饮食中,一日三餐除米饭外,最有特色的就是米粥。
台湾的米粥种类繁多,从原料上分可以分为清粥、肉粥、菜粥等;从味道上分可以分为甜粥、咸粥、半咸甜粥等。
比较常见的几种粥,做法如下:甜粥——有直接在清粥中加砂糖,俗称为“米糕糜”,也有在粥里面放一些冬瓜(蜜饯)或龙眼干肉。
在夏天甜粥多将绿豆、芋头、番薯和米熬粥,是极受欢迎的消夏食品;肉粥——将猪肉、鱼、干虾、香菇、干鱿鱼等加入粥中,再加一些香菜或芹菜;金瓜粥——以南瓜、甘薯、米为原料,煮熟后放入盐和砂糖,这个粥的特点是有咸也有甜,很有特色。
上述各粥,除清粥外,都不需要配菜。
城镇居民和农家喝粥的习惯也不一样,居民通常是早上和中午喝粥,亦有三餐用均粥的,而农家一般选择晚上喝。
在佐食上还有番薯和以白米制成的米粉,以面粉加工成的面线等。
佐菜多用闽南人、客家人的腌制菜蔬、鱼肉食品等。
在日常饮品方面,除了普通茶叶外,还习惯喝较浓的汤来代替喝茶。
另有仙草茶、麦仔茶、米仔茶、龙眼花茶、菜哺茶(腌萝卜晒干后之茶)等各种各样的花茶可供选择。
酒的种类也极多,常见的有米酒、蜜糖酒及红酒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台湾的节庆饮食也多数与大陆相同,比较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以下数例:正月初一,用自制的红白两色米糕祭神祖后,全家要吃米圆、肉圆、鱼圆祝愿合家团圆;吃鸡意味着“起家”(闽南语中“鸡”与“家”谐音);吃整根煮熟的蔬菜与粉丝祝愿亲人长寿等等。
三月三是台湾祭祖时“采鼠麹草合米粉为粿”,并扫墓之后在郊外野餐。
闽南移民的后裔用猪肉、鱼、蛋、松糕和甜糯米饭为祭品,另外要做薄饼,裹上鸡丝、蛋丝、豆腐干丝、鲜虾、花生米、紫菜、冬菇等后,蘸甜面酱或辣酱而食。
广东客家移民的后裔则用猪肉、豆腐干、鸡、蛋、鱿鱼为祭品,还要做艾糍与发糕。
六月初一为半年节,各家用红曲和在米粉中做成丸状,称为“斗年丸”。
台湾岛的饮食文化台湾位于我国大陆架的东南海域,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东北临近日本琉球群岛,东濒太平洋,西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对峙,面积万平方公里。
台北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台湾岛上的第一大城市。
台北地区,原来是一片沼泽密林。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後,实行"寓兵於农"的政策,派兵到这一带垦荒。
1708年,福建人到此建立了村庄,15年後出现了城镇。
清光绪元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在此建立了台北府,统管台湾行政,从此有了"台北"这个名称。
台湾的原住民以平埔族和高山族为主,汉文化的大规模进入是在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批的潮州人、漳州人、客家人迁徙到台湾,在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福州菜、潮州菜对台湾菜的影响非常深远。
《马关条约》后,日本对台湾长达五十多年的殖民统治,也为台湾带来了日本文化的影响,例如烧烤、料理,生鲜食材的运用等。
1949年,大批的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带来了各省不同的菜系,经过五十多年,也为台湾菜融入了更多各地的风格,也使台湾菜更加多样化。
而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更多地接受西方文化,一些西式做法也被引进到台湾菜中,在传统菜的做法中,增加了中西合璧的成份,使台湾菜更加丰富而多元化。
台湾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暖湿的气候正是孕育新鲜蔬果的最佳环境,而四面临海的位置更是各式海产品丰富的蕴藏之地。
因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各式美食文化的融合,而发展出台湾人道地的美食。
对于台湾人而言,饮食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尤其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不仅各系的中华菜肴在此发扬光大,更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精致饮食。
台湾菜也和其他菜系一样,是和当地的物产、文化传统紧密相关的,它是在台湾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基础上,经过多次的文化融合而形成的。
台湾美食文化展示了台湾传统丰富的美食文化、风土人情,呈现中华饮食文化更多内涵。
台湾卤肉饭典故
台湾卤肉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台湾的早期移民时期。
当时,许多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来到台湾,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和资源匮乏的情况,他们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食材来维持生计。
卤肉饭的诞生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一种智慧。
开始时,人们只是将炖肉的汤汁浇在米饭上,这样既节省了肉,又能使米饭更加美味。
这种做法逐渐流传开来,并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发展,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卤肉饭。
卤肉饭在台湾的地位逐渐上升,并成为台湾的经典美食之一。
它不仅代表了台湾的历史和文化,也代表了台湾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如今,卤肉饭已经成为了台湾的标志性美食之一,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品尝。
台湾的饮食文化之一:吃“冰”“夏天来了,也曾想开个冰果店,红豆、绿豆、八宝、仙草、爱玉、杏仁、布丁、凤梨、木瓜、酸梅汤……给它来个大混卖。
”这是三毛文章中的一个段落,在台湾还是禁地的上世纪80年代,文字中的冰果店、仙草、爱玉等这些有关于台湾的饮食文化之一的吃“冰”文化,就牵引着大陆的读者对宝岛有更神秘的想象。
过了20多年,不少大陆人踏上了台湾的土地,亲身领略过去文字里读到的阿里山、日月潭、牛肉面,还有就是吃“冰”文化。
亚热带的台湾,一年三季炎热,盛产多汁美味的水果,当一碗绵白的冰与五颜六色的切块水果相遇,再浇上炼乳或者牛奶,便成就了台湾美丽的“冰”风景。
一、从南“冰”到北台湾从南到北凡有人群处都有冰果室、冰馆、冰店,叫法不一,都是卖“冰”的。
这个“冰”统指冰品,花样多种,冰上盖不同的浇头,就叫不同的冰。
大抵分豆类(红豆、绿豆)、果实类(花生、杏仁)、水果类(芒果、木瓜)。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店”,这些店可能铺面不大,只有10几张桌子,但却顾客盈门,就连冬天也有人来吃冰解馋。
有关美食的网站和博客,介绍美味冰品的比比皆是。
二、“冰”中创意多一碗浇了汁料的冰,做成了一道美食和一个产业,压过了哈根达斯的风头,这要感谢台湾大大小小冰品店铺的创意和精心。
台湾最早的冰是清冰,就是把大冰块砍碎上面浇点糖水,成为炎炎夏日的一剂清凉。
在清冰的基础上,加了各种美味好料的冰纷纷诞生,牛奶、芒果、红豆、爱玉、花生,冰也因口感层次分成挫冰、雪花冰、绵绵冰,一碗冰被做得缤纷夺目,风生水起。
三、冰果店“冰”常卖不衰得益于做冰者的创意无限,台湾各地根据自己的物产不断开发出新的冰品,留住老顾客,吸引新买家。
在台湾,你会在澎湖吃到仙人掌冰,在台东吃到释迦冰,在高雄吃到芋头冰,在屏东吃到芦笋冰,还有人参冰、芝麻冰、核桃蛋黄冰。
各冰店都有法宝,有的保证“无添加剂”,有的表明“降火滋补”,有的自豪“当天采摘”,都做出自己的绝活,不盲目跟风抄袭他人。
台湾美食的发展历史
台湾美食的发展历史非常丰富。
台湾菜受到闽南菜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台湾的早期居民大部分是闽南移民,他们不仅带来了自己的语言,也带来了饮食习惯。
在台湾,可以找到许多与闽南本地类似的食材,因此在台湾菜中闽南菜的比例很大。
随着历史的发展,台湾菜也吸收了大陆北方菜、江浙菜、粤菜、客家菜,以及少数民族料理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台湾菜的一大特点在于“不正宗”,即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良。
另外,台湾也受到了日本料理的影响。
在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之后,台湾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当时日本上层阶级流行法国料理,正式的国宴也以西式晚宴为主。
在殖民地时期,台湾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了日本料理的影响。
皇太子裕仁在殖民地巡视之旅中品尝的“台湾料理”,就是这种混合了日本和西方元素的料理。
台湾的奶茶也是非常有特色的饮品。
早期的奶茶是不加料的,只是将牛奶和茶进行混合来饮用。
现在的台湾奶茶则在传统的奶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加入各种口感丰富的配料,如珍珠、椰果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总的来说,台湾美食的发展历史是多元的,它受到了闽南文化、大陆各地饮食文化和日本料理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良,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