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曲-劳动号子(精)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小调分为通行小调;社火歌曲;风俗歌曲;丝弦小调;大型套曲、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下面分别介绍陕北民歌的分类和各种体裁的特征。
(一)劳动号子1.劳动号子的产生劳动号子是劳动者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
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了它的歌唱以劳动呼声——吆喝、呐喊的特点。
因此民间把劳动号子不叫“喝”,北方叫“吆号子”,南方叫“喊号子”,四川叫“哨子”。
劳动号子是人类社会第一种诗歌形式,也是后来一切诗歌的源头之一。
(二)信天游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山野之歌,因此,神府一带又叫它作“山曲”。
它是陕北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歌种之一。
数量最大,曲调最多,内容最广,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因此,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
一、信天游的流传信天游以绥德、米脂一带的最有代表性。
*山西河曲、内蒙伊克昭盟、宁夏盐池等邻近地区的信天游,由于受山曲、爬地调以及花儿的影响,别具风味。
同时有些歌为几个地方共同所有。
传统的信天游多是表现妇女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生活中的痛苦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情绪;也有表现在漫长孤独的旅途中脚夫们抒发艰难生活的苦闷以及对家乡亲人眷念;还有反映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表达这些丰富的思想感情,歌手们常常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即兴创作,出口成诗;于是优美动听的歌声就信天而游,遍及山野乡村,因此,人民就把这种形式叫作“信天游”或“顺天游”。
随着革命形势的民展,信天游不仅表现劳动人民个人的喜怒哀乐,它还紧紧地和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无数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革命、歌颂新生活的信天游。
教学设计:劳动号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学内容:1、欣赏几首劳动号子。
2、音乐知识:中国民歌劳动号子教材分析:1、民歌民歌即是民间歌曲。
它和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民歌来诉说哀愁,祈求幸福,抒发感情,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
它在人们一代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断地得到加工完善。
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独特性。
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民歌从体裁形式上大致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2、劳动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歌曲。
如《拼命号子》《下滩号子》劳动特点不同,配合劳动的节奏也不同。
在劳动中,号子起着统一劳动节奏和步调的组织作用,同时也起着调剂劳动者的精神,鼓舞劳动热情,激发劳动干劲的作用。
多为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音调铿锵有力。
节奏有律动性。
音乐性格粗犷、豪迈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劳动号子的特点。
2、初步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1、通过创编劳动号子,理解掌握劳动号子的特点、作用。
2、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中国民歌劳动号子,使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重点: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难点:《川江船夫号子》的劳动背景。
课型:欣赏课教具:钢琴多媒体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劳动号子1、学生活动:四个学生抬一重物。
问:刚才他们喊的口令是什么?[板书]“口令”回答:123问:把重物抬着走,怎样才能使大家很协调的抬着走?回答:重复喊12122、抬重物时重复喊口令与军训时喊的1212,其作用有什么不同?回答:军训时喊的1212,起到统一步伐的作用;抬重物时重复喊口令,是为了统一发力,劲往一处使。
[显示板书]:统一发力,统一步伐。
(因为它是一种集体劳动)这种就是劳动号子。
一个简单的劳动号子。
3、引入情景:如果把123口令变一下,如:“前面有只老鼠,咳左,后面有只猫啊,咳左,同学们哪,咳左,加油干哪,咳左,”.或甚至再加上旋律,(5363︱5363)。
中国民间音乐一、内蒙古蒙古族歌曲:1、《银杯》(祝酒歌)属于习俗歌短调短调: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结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农业地区。
2、《牧歌》(长调)无伴奏合唱长调: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句尾悠长,一般由两个乐句构成。
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牧区。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3、《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独唱(德德玛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创作歌曲单二部曲式结构4、《天边》独唱创作歌曲蒙古族器乐曲:《万马奔腾》马头琴领奏、齐奏是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
二、新疆歌曲:1、《青春舞曲》维吾尔族民歌齐唱王洛宾搜集整理2、《我的金色阿勒泰》哈萨克族民歌冬不拉弹唱3、《赛乃姆》是木卡姆“琼拉克曼”部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木卡姆: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一种传统大曲,它的结构形式由:琼拉克曼(即大曲);达斯坦(即叙事歌曲)及麦西热普(即歌舞组曲)。
4、《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塔塔尔族民歌5、《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柯尔克孜族民歌库木孜弹唱器乐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曲作者:陈钢两个部分内容:“纵情高歌”及“热烈起舞”三、西藏歌曲:1、《献上最洁白的哈达》藏族民歌(弦子)弦子:流行于康、藏地区的藏族歌舞音乐,由于歌舞时在队前多由男子用牛角胡和二胡领舞伴奏,故称弦子。
弦子以结构简练、曲调优美、极富歌唱性、曲目丰富、舞姿舒展而著称。
2、《天路》独唱创作歌曲屈塬词印青曲一首极富藏族风格的抒情歌曲。
如曲中的一字多音、波音、前倚音等装饰音的使用,充满了藏族民歌的高原韵味。
表达了藏族儿女对青藏铁路通车的喜悦心情,更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祖国大家庭的赞美。
3、《阿玛勒火》藏族民歌(囊玛)囊玛:流行于拉萨和日喀则等城市,是一种由上层社会走向民间的古典歌舞艺术形式。
集歌、舞、乐为一体,其音乐由中速的引子、慢速的歌曲、快板的舞曲组成。
歌曲部分的音乐优美典雅,演唱时伴以简单的舞蹈动作。
我国音乐的主要概念: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专业创作音乐。
传统音乐的概念: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
(包括:宫廷音乐<宫廷雅乐和宫廷燕乐>、文人音乐<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宗教音乐<是在吸收了我国民间音乐、西域音乐和佛教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民间音乐几个类别。
民间音乐的概念: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
我国的民间音乐主要分为五大类: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民间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传统民间音乐在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比重和地位:第一,我国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品种和曲目浩如烟海。
第二,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都与民间音乐有着密切关系。
第三,传统民间音乐比起其他传统音乐来,具有更加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风格、鲜明浓郁的特点、感人肺腑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勃发旺盛的生机。
民间歌曲(民歌)的定义: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而创作并演唱的一种世代相传的歌曲。
它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的体验,且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表达的结晶。
民间歌曲与专业歌曲的区别:第一,它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因此,它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在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方面,表现出民族或地区民间音乐的共性特征,也更集中、单纯地表现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民集体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第二,由于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不使用曲谱将其版本固定,因此,在歌唱中,民歌的歌词和曲调往往会产生多种变化。
第三,正是由于上述两种原因的综合作用,民间歌曲集中了不同时代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趣。
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号子<包括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和小调<包括吟唱调、谣曲、时调等>三大类。
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叫.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
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
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
泛指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自乐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
近些年有音乐家和学者认为,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
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儿起源于甘肃南部的临夏,岷县等山区,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只要有闲暇的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
2006年5月20日,花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调,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
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
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民间俗称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等,小调是晚近才通用的一种统称长调,音乐特点为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多采用复合式节拍。
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即四句歌词分两遍唱完蒙古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尤以游牧文化最为灿烂。
而蒙古长调可称为游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
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牧人,哪里就有长调。
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
《哈腰挂》《催咚催》教案课型:以欣赏课为主的综合课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哈腰挂》《催咚催》授课年级:七年级教材分析:(一)《哈腰挂》使用2/4、1/4变换拍节拍,节奏鲜明,属于单乐段结构,曲调起伏较小,仅在五度音内进行,多为一音行腔,与当地方言音调结合,紧密表现了北方森林伐木工人粗犷,质朴坚毅的性格。
(二)《催咚催》是一首四二拍的劳动歌曲,为一段体结构,宫调式。
1——4小节为a句,5——8小节为B句,9——23小节是B句的后缀。
采用领唱,齐唱的方式。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劳动歌曲以后,愿意聆听劳动号子,并且增强对劳动的热爱以及对劳动者的尊重。
2.欣赏《哈腰挂》《催咚催》,体验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知道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和特点及其基本类别。
3.了解搬运号子和农事号子的特点教学重点:能够劳动号子的特点,并欣赏分析《哈腰挂》《催咚催》的音乐元素和音乐画面。
教学难点:能够了解搬运号子和农事号子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资料、视频资料、图片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回顾劳动号子的相关知识1.劳动号子的概念:劳动号子简称号子产生并运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等民间歌曲2.劳动号子的作用:在原始时代某些费力的劳动中,人们为了统一节奏,调节情绪,发出来的呼喊是紧密配合,并完全依附于每一种劳动方式及其具体劳动过程。
3.劳动号子类别的划分:主要依据是不同的工种和传唱环境,分为搬运号子:在装卸、扛抬、挑担、推车等劳动中歌唱;工程号子:在伐木、采石等劳动中歌唱;农事号子:在农业劳动中歌唱,如打麦、舂米、割草等。
船渔号子:伴随水运、打渔、船务等劳动。
有船渔号子、工程号子、搬运号子、农事号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了解劳动号子的作用与类别,为欣赏歌曲做好知识铺垫。
(二)新课教学1.赏析《哈腰挂》(1)初次聆听歌曲,判断劳动号子的类别。
师:老师要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请同学们聆听以后,根据音乐特点,判断一下这是属于哪一个劳动类型的号子呢?【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教师讲解,让学生对了解劳动号子类别有个自我评价。
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
这些呼号声逐渐发展为歌曲的形式。
,它可以鼓舞精神,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
号子的结奏极为短促,歌词也比较单一,劳动者随着节奏调整身体的协调,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劳动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它强烈的节奏感。
例如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
山歌常在户外歌唱,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歌词多为即兴创作。
山歌的歌词具有纯朴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等特点,生动鲜活,真切感人。
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等等。
:感情抒发的直畅;编唱形式的自由;形式手法的单纯小调又被称为小曲、俗曲等,是在农村和城市集镇上广泛流传的民间歌曲。
小调的流传遍及城乡不同阶层,小调有固定的唱词和唱本;表达的途径比较曲折;表现方法比较细腻,较善于表现矛盾复杂的心情,含蓄内在的隐衷曲折多层的事物发展过程,有“茉莉花调”、“剪靛花调”、“孟姜女调”、“绣荷包调”、“对花调”等。
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
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
歌曲前多有引子。
江苏民歌《茉莉花》,旋律婉转流畅,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
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关于茉莉花的几段,其风格细腻优雅,听来感到新颖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北方民歌是粗犷型的,南方民歌是小桥流水的, 北方民歌是粗犷、豪放的,在语言特点上,北方民歌的字多、南方民歌的字少,北方咬字棱角分明、南方咬字细巧柔和;在节奏特点上,北方民歌速度快而紧凑、南方民歌速度慢而从容;北方民歌用声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假声成分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