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的复杂行为及其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6
鸟类的鸣叫与信号传递鸟类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脊椎动物类群,其独特的鸣叫行为在鸟类之间起着重要的沟通和信号传递的作用。
鸟类的鸣叫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仅仅用于警示和求偶,还在食物获取、领域划分、协同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鸟类鸣叫和信号传递的相关内容。
一、鸟类鸣叫的分类与功能鸟类的鸣叫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包括求偶鸣叫、地盘鸣叫、警示鸣叫、诱惑鸣叫等。
不同类型的鸣叫在鸟类之间承载着不同的信息和功能。
求偶鸣叫是鸟类用于吸引异性的行为,表现为一系列特定的音调、音量和韵律。
这种鸣叫不仅可以吸引伴侣,还可以告知竞争者自己的存在和实力,以争夺繁殖权利。
地盘鸣叫是鸟类用于标志领域边界的行为,表现为频繁的、有规律的鸣叫声,具有威慑入侵者、维持领地主权的作用。
通过地盘鸣叫,鸟类可以警告其他个体不要侵犯自己的领地,并传达自己的实力和威胁。
警示鸣叫是鸟类在遇到威胁和危险时发出的声音,起到警示其他个体、表达警觉和寻求帮助的作用。
这种鸣叫通常音量大、频率高,能够引起注意,并协调同类鸟类间的反应和逃避行为。
诱惑鸣叫是一些鸟类用于招引其他鸟类或捕食者的行为,通过模仿其他物种的声音或特定的音调、节奏来吸引注意力。
这种鸣叫不仅可以引来利益相关的伙伴,也可能用来引诱猎物进入陷阱。
二、鸟类鸣叫的声音特点与信号传递鸟类的鸣叫在声音特点和信号传递方面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根据鸟类鸣叫的声音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到鸟类的种类、性别、年龄和状态等信息。
声音特点主要包括音调、音量、音质和节奏等方面。
音调是指鸣叫的高低音频,不同种类的鸟类具有不同的音调习性。
音量是指声音的强度,通常与鸟类个体的大小和体力有关。
音质是指声音的音色和韵律特点,通过音质可以判断出鸟类的性别和年龄等信息。
节奏是指鸣叫声的音频间隔和连续性,不同类型的鸣叫具有不同的节奏模式。
鸟类通过声音特点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包括单调鸣叫、复杂鸣叫和语调变化等。
单调鸣叫一般用于传递简单的信息,如危险警示、求偶吸引等。
鸟类的繁殖行为繁殖行为:鸟类的繁殖行为极其复杂,大多数鸟类在繁殖季节,雄鸟早于雌鸟来到繁殖地区,选择一定的地盘作为巢区,巢区选定后,雄鸟便守卫在巢区内,等待雌鸟的到来,同时发出警告鸣声,不准其他雄鸟侵入其巢区范围,有时甚至用武力来保卫其巢区。
求偶、婚配行为:鸟类的求偶、婚配行为表现形式多样。
许多鸟类在繁殖季节都有"婚装"现象,如生活在非洲的一种夜鹰,到繁殖季节,雄鸟两只翅膀各长出一根长60cm的羽干,斜竖在身体后上方,很像一对旗帜,故称旗翼夜鹰。
旗翼是用来引诱雌鸟的。
生活在亚洲热带森林的风鸟,有专供交尾用的场地,雄鸟在该处作短距离的飞舞表演,一面鸣叫,一面展示其华丽的羽毛,羽毛不甚鲜艳的风鸟能将交配场地装饰的富丽堂皇,用来引诱雌鸟。
我国东北长白山的黑琴鸡,到了"发情期",黎明时刻就群集在林中的开阔地上,雄鸟提起翅膀,散开尾羽来回奔驰,并发出不同寻常的鸣声。
鸟类的鸣声在识别异性个体中表现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鸟类羽毛对两性的交尾也有很大意义。
选择巢地和筑巢:巢地通常由雄鸟选定,但也有的鸟类是由雌、雄鸟共同寻找,而最后决定权在雌鸟。
筑巢是鸟类在繁殖季节一项重要的行为活动,它对鸟类的繁殖有着重要的意义。
鸟类的筑巢地点,筑巢用的材料,巢的结构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这些都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孵卵活动:孵卵多由雌鸟担任。
在此期间,雄鸟负责衔食饲喂雌鸟,并经常守卫在巢区附近,遇有危险,立即发出警戒叫声,让雌鸟逃避。
鸵鸟是由两性轮流孵卵,白天由雌鸟孵卵,晚上则由雄鸟换班。
有些鸟类无筑巢和孵卵行为,如产于澳大利亚森林中的营冢鸟把卵埋在枯枝树叶下面,借树叶发酵产生的热量使卵孵化。
杜鹃把卵产在其他鸟类的巢中,由其他鸟代为孵化,雏鸟也由义亲喂养。
初中生物鸟的生殖和发育填空题专题训练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填空题(共20题)1、将一个鸡卵(鸡蛋)打开,使内容物自然下落到碗里,那么中间黄色的球状物称,而外面包绕着的半透明状物质叫做。
2、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石,请你填写下列概念的名称:(1)像绿色植物那样,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叫做_____。
(2)像家蚕、蜜蜂那样,发育过程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与成虫有明显的差别,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_____。
(3)在DNA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做_____。
3、人体最大的细胞是_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_产生的。
4、“梁上双飞燕,翩翩雄与雌。
…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1). 诗中表现了鸟类的哪一种繁殖行为: 。
(2).鸟类的生殖和发育除以上这一阶段外,还包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
5、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交配、孵卵和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
6、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_____、_____筑巢、产卵、______和育雏等几个阶段。
7、观察鸡卵的方法:将鸡蛋的____端轻轻地敲出裂纹,用镊子将碎裂的____连同_____除去,看____下面是否有一个小____,再用剪刀将小____下面的____剪破,使____和____流到一个烧杯或培养皿内,注意观察卵黄上有没有____。
8、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有复杂的____ ,如孔雀开屏是____行为,丹顶鹤跳舞是____行为,织布鸟建巢是____ 行为。
9、经过严格挑选和种鸡的卵经消毒后方可孵化,因为这样的鸡卵绝大多数是___,孵化需要保证适宜的____,____和____等环境条件,同时孵化过程中还要适时____ ,才能保证____的正常发育,要用照蛋机进行检查及时清除____和____的鸡卵,卵到____天,雏鸡破壳而出。
鸟类的群体行为鸟类是地球上最广泛分布的脊椎动物之一,它们在各类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生活并繁衍后代。
除了个体的行为特点外,鸟类还表现出一系列群体行为,这些行为具有高度的组织和协调性。
本文将介绍鸟类群体行为的特征及其作用。
一、鸟类群体行为的特征1. 飞行成群:鸟类飞行时常常形成整齐的队形,例如大雁队形中的"V"字形。
这种飞行形式不仅增加了飞行效率,也有利于节约能量。
此外,飞行成群还能提供相互的保护,减少捕食者的侵袭。
2. 集体觅食:许多鸟类选择以群体形式觅食,这样做有助于提高觅食效率。
例如,鸟类在发现食物源时会发出特定的叫声,吸引同类成群前来寻找食物。
群体觅食还有助于防范捕食者的袭击,因为捕食者很难突袭一整群鸟。
3. 群体栖息:有些鸟类会选择在相对固定的地点集体栖息,形成规模庞大的栖息群落。
这种行为不仅提高了栖息地的利用效率,还有助于在群体中形成一种保护机制,提高个体的存活率。
4. 群体繁殖:某些鸟类会形成大规模的繁殖群落,例如企鹅和海鸟。
在这种群落中,鸟类会选择在相对狭小的区域内繁殖,并通过形成密集的种群增加繁殖成功的概率。
二、鸟类群体行为的作用1. 提高生存机会:鸟类群体行为提供了相互保护和警戒的机制,减少了捕食者的袭击。
例如,大雁队形飞行时更易察觉并对抗捕食者的袭击。
此外,在集体觅食和栖息时能够共同发现和抵抗威胁,增加了生存机会。
2. 协同合作:鸟类群体行为中存在着一定的合作性。
例如,在集体觅食时,鸟类可以相互协助,将食物源迅速发现并共同获取,从而增加了觅食效率。
在集体繁殖时,个体之间的协作也能确保繁衍后代的成功。
3. 传递信息:鸟类群体行为中的叫声和动作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
鸟类通过特定的叫声可以传达食物的位置、危险的存在以及繁殖的信息等。
这种信息交流有助于群体的组织和协调。
4. 遗传交流:通过群体行为,鸟类之间能够进行基因交流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例如,在集体繁殖中,基因多样性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后代的适应力和生存能力。
动物繁殖行为动物繁殖行为是指动物为了繁衍后代而进行的各种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交配、求偶、产卵、孵化及照料幼崽等过程。
繁殖行为是动物界中最重要且复杂的行为之一,对于物种的生存和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不同种类动物的繁殖行为,并探讨其机制和进化意义。
一、哺乳动物的繁殖行为哺乳动物是高等动物中最具复杂性繁殖行为的代表。
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在繁殖行为上存在着许多差异。
例如,大多数哺乳动物都通过交配来繁殖后代。
交配行为的形式有交配舞蹈、求偶游戏等,并受到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雄性哺乳动物通常会竞争性地追求雌性,以争夺交配权。
此外,哺乳动物的繁殖周期和孕期也各不相同,大部分种类都会通过内部受精的方式将受精卵嵌入雌性体内,通过胎盘的形成进行胚胎的发育。
二、鸟类的繁殖行为鸟类是以卵生方式繁殖的动物。
鸟类的繁殖行为通常包括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化和育雏等过程。
求偶行为主要是雄性鸟通过歌唱、舞蹈等方式吸引雌性。
筑巢是鸟类独有的行为,通过巢的建设,鸟类为自己的后代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交配多采取雄鸟站在雌鸟背上的形式,通过雄鸟的精子在雌鸟的体内受精。
产卵后,雌鸟会自行孵化卵,并担负起养育幼鸟的责任。
鸟类的繁殖行为在不同物种间差异较大,这些差异与其生活习性和栖息地环境有关。
三、昆虫的繁殖行为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其繁殖行为多样且数量庞大。
不同种类昆虫的繁殖行为也存在差异。
一些昆虫的交配行为非常复杂,包括求偶舞蹈、性信号释放等。
雌性昆虫一般通过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卵的位置和数量也因物种而异。
一些昆虫会选择特定的寄主植物或者寄主昆虫作为卵的产地。
在卵孵化后,昆虫的幼虫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和变态过程逐渐发育成成虫,形成一个完整的繁殖循环。
四、水生动物的繁殖行为水生动物的繁殖行为受到水生环境的限制和影响。
有些水生动物会选择特定的场所进行交配和繁殖。
例如,鱼类一般会选择水流较缓的位置对产卵,以确保卵的安全。
水生动物的生殖器官和交配方式也多样化。
保护野生鸟类的重要性一、野生鸟类的生态价值野生鸟类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野生鸟类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它们既是食物的提供者,又是天敌动物的天然防线。
通过捕食害虫和小型啮齿类动物,野生鸟类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的捕食调节作用,保护了农田作物和森林植被的生长。
其次,野生鸟类还承担着花粉传播和种子传播的重要任务,促进了植物繁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野生鸟类的经济价值野生鸟类不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经济效益。
首先,野生鸟类在旅游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各地不同种类的鸟儿吸引着大批热爱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观赏的游客前来观鸟旅行,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观鸟旅行列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将野生鸟类作为旅游景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三、保护野生鸟类面临的挑战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城市扩张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野生鸟类所面临的威胁也与日俱增。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包括栖息地丧失、非法猎捕和盗窃、气候变化等因素。
栖息地遭到破坏会导致许多鸟类无家可归,从而威胁它们的存活。
非法猎捕和盗窃更是直接危害到部分珍稀鸟类的数量和种群分布。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也对一些迁徙性或适应特殊气候要求的野生鸟类造成了威胁。
四、保护野生鸟类的措施针对野生鸟类面临的严峻形势,国际社会纷纷加强了与此相关的保护措施。
首先,保护区网络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扩大,许多政府投入资金建设了以保护野生鸟类为核心目标的自然保护区。
其次,在教育观念方面也有了长足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野生鸟类不仅仅是一项自然文明的责任,更是对后代美好环境和未来发展负责。
五、个体行为对野生鸟类保护工作的贡献除了政府和国际合作力量之外,在保护野生鸟类方面个体行为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支持环保组织、遵守有关法规等方式来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之中。
鸟类学探索鸟类的行为和迁徙鸟类学:探索鸟类的行为和迁徙鸟类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鸟类的行为和迁徙。
鸟类作为地球上最为广泛分布的脊椎动物类别之一,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迷人的行为特征。
鸟类学家通过观察、研究和记录,为我们揭示了鸟类的神秘世界。
一、鸟类的行为表现1.繁殖行为鸟类的繁殖行为是其生命周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
它们栖息在不同的环境中,发展出多样化且复杂的繁殖行为。
例如,一些鸟类会通过展示羽毛、跳跃、鸣叫等方式来吸引异性,形成独特的求偶舞蹈。
有些鸟类会筑巢、孵蛋和照料幼鸟,呈现出良好的家庭责任感。
2.觅食行为不同种类的鸟类具有不同的食性和觅食策略,在饲料选择、捕食技巧和养育方式等方面有显著差异。
一些鸟类善于在飞行中捕捉昆虫,比如燕子和蜂虎;而鹫类和老鹰则以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为主。
鸟类通过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觅食方式。
3.社交行为鸟类存在着复杂的社交行为,包括群居、结盟和派系等。
某些鸟类会形成庞大的群体,互相保护和集体觅食。
鹭鸟、企鹅和鸽子等鸟类在繁殖季节或孵卵期会聚集在特定区域,形成大规模的繁殖殖群。
对于那些社会性鸟类来说,正确理解其社交行为对于保护和管理它们的种群至关重要。
二、鸟类的迁徙珍贵之谜鸟类的迁徙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为壮观的现象之一,它们以其卓越的导航能力和体力适应性跨越广阔的地理区域。
但对于鸟类迁徙的机制和原因,科学家们依然在探索中。
1.导航和感知能力鸟类拥有天生的导航和感知能力,这使得它们能够跨越复杂的地理障碍和气候条件。
它们可以通过太阳、星星、地球磁场和地标等环境特征来确定方向。
一些研究表明,鸟类可能在脑部中具有内置的地理图谱和导航仪器。
2.气候和资源因素鸟类的迁徙与气候和资源的变化密切相关。
气候条件的变化和资源的丰缺会导致鸟类在季节性迁徙中选择不同的路径和地点。
例如,北极地区的鸟类在寒冷的冬季会向南迁徙,以寻找更为温暖和资源丰富的环境。
3.遗传和进化机制鸟类的迁徙行为还涉及到遗传和进化机制。
动物的社会行为动物在其自然生态环境中展现出丰富多样的社会行为。
它们以各种方式互相交流、合作、竞争和建立社会结构。
本文将以不同的动物种类为例,探讨动物的社会行为及其意义。
1. 狮群的社会结构狮子是典型的社交动物,它们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狮群。
狮群由成年雄狮、雌狮和其后代组成。
雄狮在群体中扮演着保护领土和群体成员的角色,同时也是繁殖的主要参与者。
雌狮之间形成独特的社交结构,她们通常是亲密的伙伴,并共同照顾后代。
这种社会结构有助于提高狮群的狩猎效率和存活率。
2. 蚂蚁的分工合作蚂蚁是以分工合作为基础的社会昆虫。
一个蚂蚁群体中有不同的个体承担着特定的职责。
有的蚂蚁负责寻找食物,有的蚂蚁负责保卫巢穴,还有的蚂蚁负责繁殖后代。
通过这种分工合作,蚂蚁们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抵抗外界的威胁。
3. 猴群的社会等级猴类动物通常组成一个以雄性为中心的社会等级制度。
雄性猴子之间会通过竞争来确定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
高等级的猴子能够享受更多的资源和繁殖权益,但也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比如保护群体免受外界威胁。
低等级的猴子则通过互相合作来提高生存能力,获得更多资源的机会。
4. 鸟类的合作繁殖鸟类中的一些物种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合作繁殖行为。
例如,一对鸟会通力合作来筑巢、孵蛋和喂养幼鸟。
合作繁殖有助于增加繁殖成功率和提高后代存活几率。
此外,合作繁殖也可以促进配偶间的互相沟通和理解。
5. 蜜蜂的舞蹈沟通蜜蜂通过舞蹈沟通的方式来传达有关食物源的信息。
工蜂会在蜂巢内进行特殊的舞蹈,通过舞蹈的方向和频率向其他工蜂传达花粉和蜜的位置。
这种精确的沟通系统能够确保整个蜂群高效地利用资源。
6. 池塘中的鱼群行为池塘中的鱼群表现出集体行动,如鱼群的游动和转向。
这种群体行为有助于保护鱼体免受捕食者的袭击,并提高觅食的效率。
群体行为中的协作和协调能力对于鱼群的存活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在动物王国中,社会行为的存在对于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
不同的动物种类通过各种社会行为方式来达到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存能力和增加繁殖成功率的目的。
鸟类的复杂行为及其意义鸟类作为一个比较复杂的行为特殊的动物类群,具有很多的复杂行为。
比如说,它的求偶,它的繁殖,这些行为对于其生存和发展都有着复杂而深远的意义。
这里我们将集中江苏它的三个复杂行为,它们是鸟类的求偶行为,鸟类的迁徙行为以及鸟类的集群行为。
一、鸟类的求偶行为求偶炫耀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吸引异性以达到交配目的的行为。
许多动物类群都有求偶炫耀行为,如雄蛙在繁殖季节会不停地鸣叫;蛇类会通过复杂的舞蹈动作而配对,雄鹿会发生激烈的搏斗以获得一群雌鹿……但是,鸟类的求偶炫耀内容是动物界中最为复杂、多样的。
鸟类的求偶炫耀是一种高耗能的活动,但是,大多数鸟类仍然积极地进行着求偶活动,这是因为,求偶炫耀在鸟类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鸟类求偶炫耀的类型有以下几种:1. 鸣啭、鸣叫和发声大多数鸣禽的雄鸟,如云雀、画眉、百灵等,在繁殖季节都能唱出某种曲调多变、婉转动听的歌声。
杜鹃、斑鸠和一些鹬类也以洪亮、有特点的歌声对雌鸟进行招引。
一些不善于鸣唱的鸟类常是通过一系列单调的叫声或通过身体某一部位的特殊结构发出的声音求偶。
例如,啄木鸟用敲击枯木发出一连串的声响来吸引异性。
2. 体色显示色彩华丽的雄鸟通过炫耀其漂亮的羽毛或冠、角、裙、囊等特殊的装饰物来进行求偶。
3. 身体接触、舞蹈、婚飞水禽和海鸟在求偶时,雌雄鸟身体的某一部位经常发生接触。
如喙的相互撞击或“亲吻”、颈部缠绕、身体相依偎等。
大多数鹤类在求偶时由雄鸟首先起舞,如果被雌鸟选中,则两只鸟互相跳舞。
猛禽等有很强飞行能力的鸟类在求偶时,雌、雄鸟在空中上下翻飞,互相追逐。
这是一种空中舞蹈的形式,称为“婚飞”。
4. 公共竞技场求偶有些鸟类(如黑琴鸡等)的雄鸟会来到一个公共的竞技场,进行各种形式的炫耀比赛或格斗。
在竞赛中获胜的雄鸟来到求偶场的中心并获得与多只雌鸟交配的机会;而失败者则只能退居公共竞技场的边缘地带,并失去繁殖机会。
5. 求偶喂食有些鸟类在繁殖期间常常通过向异性喂食或类似动作来吸引异性,建立并稳定配偶关系。
6. 装饰求偶场: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一些鸟类还常常通过修建凉亭、装饰求偶场来吸引雌鸟。
鸟类的所有这些求偶表演,实际上是鸟类性行为的信息传递,其功能是用来维持配偶、促使两性的性器官发育和性行为的发展处于同步,达到成婚交配的目的,使繁殖的进程得以继续。
二、候鸟的迁徙行为鸟类迁徙是鸟类随着季节变化进行的,方向确定的,有规律的和长距离的迁居活动。
在动物界中,类似的活动非常常见,在昆虫则称为“迁飞”,在鱼类则称为“洄游”在哺乳动物则称为“迁移”。
迁徙是鸟类生命周期中风险最高的行为,受到体能、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人类的活动常常有意无意地破坏鸟类迁徙的补给站点,而给他们的迁徙制造更大的困难,有时甚至对某些物种的存续产生严重影响。
对于鸟类迁徙的原因至今也没有定论,较多的学者给以这样的结论:地球上交替出现的冰川期与鸟类迁徙行为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冰川活动期生活在纬度较高区域的鸟类被冰川逼迫南移,冰川北退后出于本能鸟类又迁回高纬度的繁殖地,从而形成迁徙的行为;也有学者认为迁徙行为源自自然选择的压力,由于迁徙行为是鸟类生命周期中最为艰苦和死亡率最高的阶段,因而有着迁徙行为的鸟类在迁徙过程中都经历了严苛的自然选择,有着这一行为的鸟类种群会在生存竞争中占据有理地位,正式这种原则压力造就了鸟类迁徙的行为。
影响鸟类迁徙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既有外在的气候、日照时间、温度、食物等,也有鸟类的内在生理因素。
1.气候和温度在纬度较低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候鸟较少而留鸟较多,而在中高纬度地区候鸟较多而留鸟较少。
其主要原因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化较小,每年间各项气候指数相对稳定;而中高纬度地区季节鲜明气候变化较大。
温度不仅仅影响了鸟类本身的感受同时也会影响鸟类的食物来源,当高纬度地区温度降低时,鸟类便会随之迁徙,而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中高纬度地区也会有一些区域会保持相对较高的温度,生活在这里的候鸟就有可能转变为留鸟(不进行迁徙的鸟类)。
2. 日照的时间有相当一部分候鸟,每年开始迁徙时间非常稳定,据室内实验的验证,这与日照时间有关,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以上或以下之后,会触发鸟类体内的某种反应机制,诱发其迁徙行为。
3. 食物的影响食物状况是影响鸟类迁徙一个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由于鸟类是恒温动物,本身对环境温度的变化较不敏感,因而温度因素对鸟类迁徙的影响主要就是通过食物来实现的,温度降低不仅食物本身的活动停止,而且鸟类的觅食活动也受到很大限制,正是这一因素迫使鸟类开始迁徙。
4. 鸟类的生理根据对笼养鸟类的观察,每到繁殖季节鸟类会出现所谓“迁徙不安”的行为,部分物种会终日朝向迁徙方向站立;或不断试图起飞,一些夜间迁徙的物种会颠倒昼夜节律,在夜间显示出异常的活跃,由于在笼养条件下,气候、温度、光照、食物的条件终年不变,因而笼养鸟在迁徙季节的“迁徙不安”行为说明至少对部分物种而言,迁徙是其生命本能的一部分,受到其内在生理因素的调节。
二、鸟类的集群行为集群行动是鸟类最常见的活动方式。
大群飞鸟在天空盘旋翱翔的壮观场面总是让人激动不已。
探索鸟类集群的奥秘不仅有趣,也对更好地了解鸟类群落,更有效地保护鸟类群落有重大意义。
1.同种鸟的集群行为大约有80%的鸟类都喜欢集群。
其中特别突出的有八哥、丝光椋鸟、白头鹎、黑鹎、麻雀、蜡嘴雀、白鹭、夜鹭、鸿雁、灰眶雀鹛、黑领噪鹛、栗头凤鹛、棕头鸦雀等。
白天它们多以5—30只的小群觅食,不时发出各种鸣声互相招唤。
据观察,这些集群鸟的食物也多呈集团分布,例如一棵结满果实的樟树总是蜡嘴雀群和白头鹎群的最爱;而小鱼虾遍地的河口滩涂,则云集着大群的鹭类、雁鸭类、鸻鹬类。
这现象提示:鸟类集群与食物分布密切相关。
到夜晚,这些集群鸟一般有固定的夜栖地。
例如八哥和丝光椋鸟的夜宿地常选在河岸的小树丛上,傍晚时分,它们三五成群一波接一波地向夜宿地飞来,一处夜宿地常常聚集着300多只的八哥或椋鸟。
这些鸟儿到达夜宿地后,往往还要喧闹一二小时,充分交流感情和信息后才安静下来。
通过交流感情,集群鸟变的更聪明,群体更牢固,社会性更强,食物信息更灵通,种群也更兴旺。
事实上最聪明易训养的鸟,如八哥、椋鸟、蜡嘴雀等都是强集群鸟。
它们种群都很兴旺。
夜宿地的鸟群比觅食地鸟群更大得多,这现象暗示着集群鸟也许起初仅仅为了食物而凑合,但后来肯定进化出更复杂、更有意义的社会关系。
2.鸟类的混群行为有许多小鸟,虽然同种鸟并无明显集群现象,但总喜欢混进别种鸟群中活动。
这种现象在生境结构复杂的天然阔叶林里最为常见。
例如黄腰柳莺、白腹凤鹛、斑姬啄木鸟喜欢混入灰眶雀鹛和红头长尾山雀群中活动。
到冬天,这种混群现象也变得更为明显,在同一生境的活动的小鸟几乎全都集中到一块。
形成一波波的鸟浪。
例如07年12月1日在大湖石牛山口,我们就见到一个相当大的鸟类混合群:树林下层的草灌丛间,有画鹛、斑胸钩嘴鹛、红头穗鹛、灰眶雀鹛;上层则有:灰喉山椒鸟、黄颊山雀、红头长尾山雀、大山雀、黄腰柳莺、斑姬啄木鸟、白头鹎、栗背短脚鹎、领雀嘴鹎等13种100多只鸟。
森林鸟类群落的混群鸟种类虽丰富,但是数量却不如田鸟群落庞大。
在长乐古槐等地的田野上,可以轻易地看到100-300只一大群的丝光椋鸟和金翅雀。
其中往往还混入许多八哥、灰头鵐、树鷚、水鷚、麻雀和鶺鸰,有时还会有凤头麦鸡,这些混群鸟总数可达500只。
但田野混群鸟与生境最为优越的湿地混群鸟比较,又是小巫见大巫。
曾在闽江口鳝鱼滩湿地看到一个超大规模的鸟类混合群;内有鸿雁1200只,小天鹅及其它雁鸭类也1000多只,鸻鹬类2000多只;鹭类、鸥类各数百只;这个混合群内鸟的总数达到5000只以上。
鸟类混群的一个好处是能及时发现敌害,共同防御。
但因各种鸟食物不同,觅食的策略也不同,所以并不容易发生食物竞争。
而且,前面已提到集群鸟的食物也呈集团分布,只要一只鸟能找到食物,通过群体间交流信息,整群鸟一天的生活基本就有保障。
由于集群的这种好处,所以越是寒冬食物匮乏时,鸟类集群越是强烈。
冬天观林鸟,我们常能感受到鸟浪一波接一波,鸟况很好,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混群鸟对于观鸟者的意义还在于:鸟群中常会混入某些珍稀好鸟,给我们许多意外惊喜。
例如;灰喉山椒鸟群中可能混入冕雀、黄颊山雀;灰眶雀鹛群中可能混入短尾鸦雀和栗头鶲莺;白鹭群中可能混入黑脸琵鹭。
观鸟时,对于混群鸟中的陌生面孔或异常的声音可要特别关注哦。
3.不爱集群的鸟虽然鸟类集群的好处很多,但仍有少数鸟喜欢单独行动。
它们是:各种猛禽、卷尾、虎斑地鸫、某些柳莺等。
这些鸟都为食肉或食虫鸟。
由于它们的食物很分散,便无法集群觅食。
这样它们就享受不到集群鸟安全上的好处。
幸好猛禽和卷尾又凶猛又有空中优势,一般动物伤害不了它们;而虎斑地鸫和柳莺都有特别强的保护色。
鸟类的这些复杂行为使其得以都更好生存和繁衍,二我们人类事实上在他们的这些行为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威胁或伤害到了他们,尤其是在其迁徙的过程中。
鸟类在迁徙活动中其实是十分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的。
在北美就有人大肆狩猎迁徙过程中绿头鸭。
人类设施也对其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许多鸟类是在夜间迁徙,有时会把灯光当成黎明的光线,这种趋光性造成许多鸟在夜间撞上量着灯光的建筑物或车辆。
具FLAP(Fatal Light Awareness Program)统计,多伦多一个秋季有约2000只鸟因受灯光的吸引而撞上高层建筑。
车辆也威胁着迁徙中的鸟。
在中国额尔古纳地区通向海拉尔的公路上,春秋时节车辆在草原中的公路上撞上迁飞的候鸟是很常见的。
有些公路的修建阻断了鸟类迁移的通道,例如台湾的阳明山公园2003年就有1千多只的动物不幸被车辆辗毙,其中还包括珍贵的鴒角鴞。
为了避免阳明山公园的这一状况,许多国家在动物出现频繁的路段上都有警示动物出没的标志,但这一做法收效甚微,对哺乳动物有效的“地下通道”对鸟也意义不大。
裸露的高压线对于对鹳类、雕类和其它大型鸟类也是一个危险因素。
据国际鸟盟的报道,每年有30%初飞的西班牙雕(Spanish Imperial Eagles)(Aquila adalberti)是触电致死。
这么高的死亡率对于这个世界上只剩不到200对的物种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有些国家正在通过对电力塔、电缆等套上塑胶管套的方法来降低对鸟类的威胁降到最低。
当西班牙国家公园周围的电力线被清除掉后,6月龄的西班牙雕的存活率很快从17.6%上升到了80%。
鸟儿在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愿我们大家都能重视起来,保护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美好的生存环境。